2019教育学考研题型全面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教育学考研题型全面分析
为了解决考生在教育学考研题型方面疑问,凯程郑老师带来各题型作答技巧。
一、选择题部分
从2010年开始,教育研究方法的考点出现在选择题中,由此形成了单项选择题部分教育学原理13道、中外教育史20道、教育心理学5道、教育研究方法7道的格局。
教育学原理部分,关于教育目的章节中的一些文献需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最近几年,教育学原理部分的题目命题比较灵活,比如“元教育学”“级任老师”是许多考生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这说明在教育学原理部分除了复习大纲解析外,还应阅读一些对应的参考书目。对于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部分的复习,有一点特别值得提醒:在复习过程中要形成“命题的敏感”,关注那些“第一次”“最重要”“代表人物”“标志”“基本原则”以及包含数字、书名、作者、重要概念等标志性的字眼,随时为选择题做准备。
中外教育史部分,一直是单项选择题的命题重点,而且考点也特别多。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教育事件、教育制度都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上,为了保证这部分的高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到普遍撒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育法案、文件尤其容易命题,而且不仅仅考察多个文件的比较,还要考察某一条款是否出自该文件,这一部分每年都会有两到三道题出现。
教育研究方法的部分,“技术性环节”出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2年共考察3道题)、定性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步骤、问卷设计的格式等。另外少量题目会出现在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中,比如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等等。另外,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中。
教育心理学部分,每年有超过60%的题目是对概念的考察。概念考察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直接说出概念的含义,让你选择那一个概念,比如2011年“思维定势”,这种题型稍容易,主要的困难在几个选项的概念容易混淆;二是给出一个概念,让你选择它的含义,比如2011年“最近发展区”,对付这种考查方式的主要办法是在平时复习中,在名词的解释中标示出关键词,加深理解;三是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或者描述一种现象,让你选择对应的概念。这种情况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如2011年的“表现目标”“沉思型”,这种考查方式经常用在考查“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到分类、分阶段、分水平问题的考点。除了考查概念之外、一些重大理论、重要过程也是考察的重点。另外只有两次出现了教育心理学历史的考查,一处是“教育心理学化”,一处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复习时也应留心。
二、辨析题部分
在教育学统考的五年中,共出现15道辨析题,其中教育学原理部分每年至少有一道辨析题出现,教育心理学每年也会有1题辨析题出现,2009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史的辨析题。根据观察,这些辨析题的测试明显可以分成几类:概念的辨析:一直以来,人们都有教育学不考概念的误解,所以并不重视概念的掌握。但只要认真研究就不难发现,辨析题均要考到概念,尤其是“教育学原理”部分的概念,比如已经考察过的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等。2008年题中“教师个体
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一题看似没有涉及概念,但答题时,如果能记得“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概念并能书写在考卷上对答题必定大有裨益。这一类考察,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地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因为此类题的第一步就
是写出关键术语的含义。解析中还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值得注意,比如教育学原理部分:多元文化教育、教育制度、学制、教育功能、课程目标、教学过程等;教育心理学部分: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学习策略、元认知等;教育研究方法部分:非结构调查、行动研究、差异量数等。这些需要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留心、尝试记忆甚至抄写归类,实际上能够构成命题点的名词并不多,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较少,而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部分大概各有二、三十个。
关系的梳理:关系梳理题,考查的往往是两个概念、事物、行为之间的关系。关系的考察,无非就是两种关系,一种是逻辑的关系,如2010年考题“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中,智力和创造力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这就需要在备考过程中,随时注意标明和区分。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上下级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等。比如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制度和学制的关系、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凡是构成关系的概念和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解。另外一类是学习者容易混淆的概念的,比如正负强化和惩罚、信度和效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六艺”和“七艺”、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等,凡是在复习过程中发生混淆不明的情况,必须反复琢磨,因为这就是命题的热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种理论之间可能也有着一些微妙的联系,或者两者有师承关系,或者为同一派别,或者为对立关系,比如2008年考题“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以及没有考查过的“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差异。对两种理论之间关系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求复习中找出共同点,查明差异。
观点的判断:辨析题中常常会给出某些观点,让考生对其进行判断。比如“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为美满生活做准备”“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学之中”等。这些观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某些名人的观点或者是改编了某些名人的观点,比如“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留心教育中的经典名句并重点关注今人对这些名句的评价。这些名句有些看似蹊跷但却精辟合理;也有不少存在局限或片面的,这就要明确其合理成分在哪里,片面又在哪里。第二种是某种理论流派的代表性语句。比如“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弄清这句话来自“生物起源说”部分,那么答题将迎忍而解。第三种是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比如2011年考查的“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学之中”,以及没有考察到的“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题的关键在于对某个关键词的认识,比如“普遍”“主导”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留意“冷门”的出现,比如在教育研究方法部分,可能对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命题,如2009年“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教育研究的新手应多采用非结构性访谈”。2011年的荀况题,主要问题在于考生临场上对“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理解,同时也要知道荀况的教师观。实际上,我们掌握了荀况的教师观,即使不懂得原句,同样能基本上完成答题。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教育史部分,一些名家、名作、名言、理论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辨析题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