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高中语文 第17课师说同步试题 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17师说习题(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师说基础夯实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师襄.(xiāng)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子(tán)句读.(dòu)阿谀.(yú)C.老聃.(dān)谄.媚(xiàn)经传.(chuàn)D.李蟠(fán)苌.弘(cháng)贻.误(yí)项,“不”应读“fǒu”;C项,“谄”应读“chǎn”,“传”应读“zhuàn”;D项,“蟠”应读“pán”。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宗族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盛:大,高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赞许项,“族”在古汉语中有“宗族”这一语义,但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这里应译为“类,一类”。
3.下列“师”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C.吾从而师.之(学习)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项,“师”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师”。
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今之众人C.句读之不知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项,“之”是助词,位于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B项,“之”为助词,可译为“的”。
C项,“之”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之”是人称代词,代“其子”。
A、B、C三项均为助词,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D项是代词。
5.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夫晋,何厌之有D.沛公今欲何至,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
A项,“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B项,“利”和“强”是形容词充当定语,其中心语分别是“爪牙”“筋骨”,这句话中的“之”是一个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7课 师说第1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 师 说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1.给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嗟.乎( ) ②句读.( ) ③或不.焉( ) ④巫医乐.师( ) ⑤郯.子( ) ⑥苌.弘( ) ⑦师襄.( ) ⑧老聃.( ) ⑨李氏子蟠.( ) ⑩贻.之( ) (2)多音字①⎩⎪⎨⎪⎧无长.无少 长.短 ②⎩⎪⎨⎪⎧传.道受业 六艺经传.2.词语释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其出.人也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句读.之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名句填空(1)师者 ,______________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2)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师之所存也 . (3)古之圣人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今之众人 ,__________ ,而耻学于师 . (4)爱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惑矣 ! (5)是故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是而已 .一、初步感知 1.实词 (1)通假字①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或师焉 ,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吾从而..师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故无.贵无贱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今之众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小学..而大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①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不耻相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4)词类活用 ①吾从而师.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吾师.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而耻.学于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或师.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小.学而大.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⑧君子不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⑨位卑那么足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虚词(1)其⎩⎪⎪⎪⎨⎪⎪⎪⎧其.为惑也: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 其.可怪也欤:(2)之⎩⎪⎨⎪⎧人非生而知之.者: 吾从而师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道之.所存: 句读之.不知: 士大夫之.族:3.文言句式(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师不必贤于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深层探究4 .5.韩愈批评 "耻学于师〞的风气 ,涉及的面似乎很广 - -开头是 "今之众人〞 ,接着是 "爱其子〞的人 ,最|后是 "士大夫之族〞 ,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 ?为什么 ?6.从最|后一段看 ,韩愈写?师说?赠李蟠的原因是什么 ?这是韩愈全部的写作动因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技法迁移正反比照论证[文本回忆] 本文有例证和引用论证 ,如课文第4自然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 "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 .但最|突出的还是前3个自然段的正反比照论证 .从三个方面作比照 ,剖析 "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 "古之圣人〞的 "从师而问〞与 "今之众人〞的 "耻学于师〞作比照;再以人们 "择师而教之〞与自身 "那么耻师〞作比照;最|后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 "不耻相师〞与 "士大夫之族〞的 "群聚而笑之〞作比照 .这三组比拟形成鲜明对照 ,突出不从师而学的荒唐 ,对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作了有力的批判 .[技法点拨] 用正面材料或观点与反面材料或观点两相对照 ,从而说明所持论点的正确或揭露对方论点的谬误 ,这种方法就称为比照论证法 .比照论证法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1)通过正反比拟 ,可以使问题黑白清楚 ,是非清楚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2)比照论证适用面较广 ,它可用于立论 ,也可用于驳论;可用于通篇 ,也可用于局部;可用于材料 ,也可用于结论 .运用比照论证法应注意些什么 ?(1)恰中选择比拟对象 ,选择好比拟角度 ,要在同一范围内 .(2)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 ,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剖析或判定 ,否那么就可能陷入以误为正、以是为非的泥潭 .(3)论证中所用的材料除了要与论点有内在的联系外 ,还必须具有鲜明的比照性 .通过是与非、功与过、荣与辱等的比照 ,突出论点或事物的鲜明特征 .[迁移运用] 请运用正反比照的论证方法 ,说明 "忍让〞与 "怯懦〞这两种品质的不同 .题目自拟 ,不少于200字 .【答案解析】根底梳理1.(1)①jiē②dòu③fǒu④yuè⑤tán⑥chánɡ⑦xiānɡ⑧dān⑨pán ⑩yí(2)①zhǎnɡ/chánɡ②chuán/zhuàn2.(1)领会某一道理 .(2)岂 ,难道 .(3)超出 .(4)通 "逗〞 ,句中需要稍微停顿的地方 .3.(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3)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其下圣人也亦远矣(4)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5)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文本互动1.(1)① "受〞通 "授〞 ,教授、传授② "不〞通 "否〞 ,不(2)①古义:泛指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②古义:两个词 , "从〞是 "跟随〞之意 , "而〞连词 ,表顺承 .今义:一个词 ,连词 ,表结果、目的等 .③古义:连词 , "无论〞 .今义:没有 .④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⑤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阶段或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 .(3)①名词 , "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师〞/动词 , "学习〞/动词 , "从师求学〞/动词 , "从师〞/名词 ,对有某种专门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②动词 , "教授 ,传授〞/动词 , "流传 ,延续〞/名词 ,解释经书的书 ,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4)①名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师〞.②名词用作动词 , "学习〞.③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 "地位尊贵的人〞、 "地位卑微的人〞、 "年长的人〞、 "年轻的人〞.④心理活动动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耻〞.⑤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 "圣人〞、 "愚人〞.⑥名词用作动词 , "从师求学〞、 "从师学习〞.⑦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 "小的方面〞、 "大的方面〞.⑧名词用作动词 , "提及〞、 "议论〞.⑨心理活动动词的意动用法 , "以……为羞〞 .2.(1)指示代词 , "那些〞/人称代词 , "他(们)〞 ,代 "生乎吾前〞的人/人称代词 , "他(们)的〞/人称代词 , "他们〞 ,代 "古之圣人〞/副词 ,表推测 , "大概〞/人称代词 , "他自己的〞/语气助词 ,起加重语气的作用 .(2)代词 ,代 "道理〞/人称代词 , "他们〞/结构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 "所存〞是名词性 "所〞字结构 , "存在的地方〞/结构助词 ,起到把动词宾语提前的作用/代词 ,可译为 "这类〞、 "这些〞 .3.① "……者……也〞式判断句.②状语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应为 "其闻道也固乎吾先〞.③ "…… ,……也〞式判断句.④ "……者,……也〞式判断句.⑤宾语前置句 ,应为 "不知句读 ,不解惑〞.⑥省略句 .省略 "及〞的宾语 "之〞.⑦状语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应为 "师不必于弟子贤〞.⑧被动句 , "于〞可译为 "被〞 .翻译: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②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③道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④教给孩子书 ,(帮助他)学习书中文句的人 ,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 ,解释那些疑难问题的人.⑤不明句读 ,不能解决疑难问题.⑥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⑦老师不一定比弟子贤能.⑧不受时俗限制 .5.主要批判的对象是 "士大夫之族〞 .理由有二:第|一 ,从行文的语气看 ,批判 "今之众人〞是疑问语气 ,批判 "爱其子〞的人是用否认语气 ,批判 "士大夫之族〞用的是挖苦语气 .他对士大夫不仅不满 ,而且表现出一种鄙夷和蔑视的态度 ,说他们瞧不起劳动群众 ,却不如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聪明 ,这是因为这些士大夫们不懂得从师的道理 .第二 , "位卑那么足羞 ,官盛那么近谀〞正是士大夫们的特殊心态 ,这与以 "道〞为师的观点格格不入 .6.(1)原因: "余嘉其能行古道〞 ,具体地说 ,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 "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是 "不拘于时 ,学于余〞 .(2)结合文中所说的 "时〞来分析 ,这远不是韩愈全部的写作动因 .唐代 ,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 ,贵族子弟 "曰师、曰弟子云者 ,那么群聚而笑之〞 ,在这种背景下 ,李蟠能 "不拘于时〞 ,正符合韩愈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的从师标准 .再说 "好古文〞 ,也跟韩愈倡导的 "古文运动〞内涵一致( "古文〞指先秦两汉文章 ,即儒家经典) ,李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是在传承、弘扬儒家思想 ,是韩愈倡导的 "古文运动〞的忠实实践者 ,所以 ,韩愈才写?师说? "以贻之〞 .实际上 ,?师说?也不是为李蟠一人所写 ,而是借此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从而提出正确的从师观点 ,树起从师学习的大旗 .[迁移运用]忍让与怯懦忍让与怯懦是两种不同的品质 .首|先从对象上看 ,忍让 ,是对待自己而言的 .同亲友、同志相处 ,不会永远相安无事 ,每当发生摩擦时 ,就看你是否具备这种美德 .在家庭和集体中 ,斤斤计较 ,骄傲任性 ,不仅阻碍大家 ,惹人厌烦 ,自己心情也不舒畅 .而豁达大度 ,谦和敦厚 ,那么不仅有助于事业 ,有助于他人 ,自己的心也是平衡的、坦荡的 .反之 ,对待敌人、对待坏人 ,如果畏惧犹豫 ,不敢挺直腰板和他们作斗争 ,那就是十足的怯懦 .对敌人和坏人怯懦 ,只能招致更大的损失 ,于事业于自己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次 ,从目的上看 ,忍让 ,是以大局和友谊为重 ,置个人利害荣辱于次要地位 ,它往往能帮助人们成就事业;而怯懦 ,那么是置是非曲直不顾 ,为了个人一时的苟安而出卖原那么 .这种品质 ,有损于整体 ,也会毁了自己 .对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黑恶势力 ,绝|不能怯懦 ,而要坚决打掉它 ,以维护一方平安 ,保障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大环境 .。
2019春语文(金版学案)粤教版必修4学案:17 师 说 Word版含解析
17师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
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1.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
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独当一面,就有用武之地。
请牢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
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留心,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
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写作运用]适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学习”“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求知”“长与短”等话题。
示例一: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
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您耐心地讲解着,细心地规划着,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找出错误的所在,你是一位渡船的贤者,掌着智慧的舵,划着岁月的桨,在人生的海洋,几度往来。
高中语文 4.17师说学案 粤教版必修4
4.17 师说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金牌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4.17师说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
师说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师襄.(xiāng)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子(tán)句读.(dòu)阿谀.(yú)C.老聃.(dān)谄.媚(xiàn)经传.(chuàn)D.李蟠.(fán)苌.弘(cháng)贻.误(yí)解析:A项,“不”应读“fǒu”;C项,“谄”应读“chǎn”,“传”应读“zhuàn”;D项,“蟠”应读“pán”。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宗族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盛:大,高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赞许解析:B项,“族”在古汉语中有“宗族”这一语义,但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这里应译为“类,一类”。
答案:B3.下列“师”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C.吾从而师.之(学习)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解析:C项,“师”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师”。
答案:C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今之众人C.句读之不知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解析:A项,“之”是助词,位于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B项,“之”为助词,可译为“的”。
C项,“之”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之”是人称代词,代“其子”。
A、B、C 三项均为助词,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D项是代词。
答案:D5.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夫晋,何厌之有D.沛公今欲何至解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
A项,“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 说 含答案
4.(1)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因此聪明人更加聪明,愚蠢的人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3)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胜过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古人云“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让我们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国民对待教育的态度,是一个国家能否人才辈出、后继有人的关键。《师说》作为一篇第一次明确阐释教师职责、呼吁关注教育、注重从师学习的文章,无论是在唐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韩愈作为“不顾流俗”、“抗颜为师”的先驱,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无疑也有示范作用。
译文:
(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答:
1.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有关老师的哪些方面的问题?
答:
2.韩愈所讲的“师”是否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老师”?
答:
3.韩愈批评“耻学于师”的风气,涉及的面似乎很广——开头是“今之众人”,接着是做父亲的人,最后是“士大夫之族”,他主要批判的对象是谁?为什么?
文本名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第17课 师说学案2 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师说学习重点1.记:积累文言知识,积累关于从师的名言,背诵课文。
2.读:了解韩愈及其主要作品;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3.写:运用排比修辞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4.练: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诵记名言警句关于从师的名言1.务学不如务求师。
——扬雄2.圣人无常师。
——韩愈3.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司马光4.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吕不韦5.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6.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7.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太公家教》8.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唐甄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及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而作的。
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到唐代,九品中正制被废除,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
2.文体知识说“说”是一种文体,是论说文的一种,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金牌学案】高中语文 4.17师说课时训练 粤教版必修4
师说一、夯基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师襄.(xiāng)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老聃.(dān)谄.媚(xiàn) 经传.(chuàn)D.李蟠.(fán) 苌.弘(cháng) 贻.误(yí)解析:A项,“不”应读“fǒu”;C项,“谄”应读“chǎn”,“传”应读“zhuàn”;D项,“蟠”应读“pán”。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B.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宗族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盛:大,高D.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赞许解析:B项,“族”在古汉语中有“宗族”这一语义,但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这里应译为“类,一类”。
答案:B3.下列“师”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C.吾从而师.之(学习)D.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以……为师)解析:C项,“师”是意动用法,意思是“以……为师”。
答案:C4.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今之众人C.句读之不知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解析:A项,“之”是助词,位于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B 项,“之”为助词,可译为“的”。
C项,“之”也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之”是人称代词,代“其子”。
A、B、C三项均为助词,只是所起的作用不同,而D项是代词。
答案:D5.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夫晋,何厌之有D.沛公今欲何至解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
A项,“未之有也”,这是一个否定句,代词“之”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练习:第四单元17师说 Word版含解析
17师说“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有的只是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默默无闻,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
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教师。
一个没有教师、没有知识的社会,不过是一片贫瘠的荒漠。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
他的许多警句,如:解惑也”“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1.互帮互学,方能共同进步。
孔子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不耻相师”。
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有些人暗自发力,以为“留一手”,自己可以脱颖而出,其实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你虚心求教,必有进步;你帮助别人,也能促进自己;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世间很少有全才,更少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以独当一面,就有用武之地。
请牢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师说》针砭时弊,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观点,这既体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也破除了对长者、权贵等权威的迷信。
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则用动态的、相对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这种闪光的思想,被后世许多教育家引申发挥,为教育理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时时留心,处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
同时还要勇于探索,敢于怀疑,大胆创新,不唯书,不唯上。
这样,才能提高自身能力。
[写作运用]适合“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要相互学习”“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求知”“长与短”等话题。
【课外运用】示例一:一丝严谨,镌出金色之光。
为师者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老师,正因为你那宽广的胸怀,深奥的哲思,不凡的睿智,一视同仁的严谨,才有我们的进步与成长。
【创新设计】高中语文 第17课 师说学案1 粤教版必修4
第17课师说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论超越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地超越。
超越,是升华,是突变,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阶段。
正是这种超越,人类才从愚昧无知的远古走到文明昌盛的今天。
超越自我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
人活在世上,不能只贪图安逸享受。
慵懒自私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人生的真正乐趣。
只有努力创造,全力拼搏,拼命超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自己的位置,使生命的碰撞发出耀眼的火花。
超越自我意味着不断地追求,顽强地奋斗;意味着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中开拓新的天地。
你想超越吗?那你就先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懒惰、虚荣、固执等陋习。
这样,你便迈开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要活着,就要奋斗,就要超越。
有了这种信念,你就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新的色彩;你会在奋斗中进一步完善自己,更新自己;你会在不断超越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从一个高峰跃向另一个高峰,在峰巅之上领略那迷人的风光。
微感言: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2.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
——《荀子·大略》3.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4.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5.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
——秦·吕不韦6.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唐·柳宗元7.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4 4.17《师说》习题1
《师说》习题一、基础训练1.下列各项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经传|酒馔 郯子|啖以重金 贻误|麦饴B .拮据|拘泥 嗟乎|昭然若揭 阿谀|婀娜C .蟠龙|磐石 老聃|光阴荏苒 句读|渎职D .庸俗|雍容 解元|浑身解数 年龄|啮齿解析 A .郯:t án ,啖:d àn ,其余同;C.聃:d ān ,苒:r ǎn ,读:d òu ,渎:d ú;D.解:ji è|xi è,龄:l ín ɡ,啮:ni è。
答案 B2.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道芷阳间行(取道)B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明日,徐公来,孰视之(仔细)C .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用)D .是故圣益圣(更加)益习其声(越发)解析 D .后“益”是“渐渐”的意思。
答案 D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位卑则足羞 B.⎩⎪⎨⎪⎧ 不拘于时虎兕出于柙 C.⎩⎪⎨⎪⎧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艨冲斗舰乃以千数 D.⎩⎪⎨⎪⎧ 或师焉,或不焉或沉或浮解析 A .前“则”“却”,后“则”“就”;B.前“于”表被动,后“于”作“从”讲;C.两个“乃”都是“竟、却”;D.前“或”有的,后“或”有时。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含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句读之不知 姜氏何厌之有B .马之千里者 蚓无爪牙之利C .君将哀而生之乎 人非生而知之者D .士大夫之族 郯子之徒解析 A .均是宾语前置标志词;B.均是定语后置标志词;C.前活用为“我”,后是“道理”;D.均是指示代词“这”。
答案 C5.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皆出于此乎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B.⎩⎪⎨⎪⎧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惑而不从师C.⎩⎪⎨⎪⎧ 不拘于时而耻学于师D.⎩⎪⎨⎪⎧ 作《师说》以贻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解析 A .语气副词,表推测/代词,那些;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C.介词,表被动/介词,向;D.连词,来,表目的/连词,来,表目的。
粤教版-语文-高一必修4学案 第4单元17 师 说
17 师说本课话题——尊师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点评:一旦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往往会造成社会效应。
那就是不以学习为荣,反以学习为耻,形成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个社会在经济高度发达的时候,有时重利不重知,这也是造成不尊师重教的原因之一。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8月2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题为“先进制造与3D打印”的国务院专题讲座,对这场为时不长的专题讲座,现场近百名“听众”先后报以4次热烈的掌声,主讲人卢秉恒老院士最后起身致谢时,坐在他正对面的李克强总理连连摊手示意老院士:“您请坐,您请坐!”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中国从古至今便有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专题讲座会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向我们树立了尊师重教的学长形象。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君子隆师而亲友。
——《荀子·修身》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吕氏春秋·劝学》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晋·葛洪《勤求》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句读.(dòu) 相.师(xiānɡ) 位卑.(bēi) 近谀.(yú) 郯.子(tán) 苌.弘(chán ɡ) 老聃.(dān) 李蟠.(pán) 贻.(yí)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
)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名词,传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2)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吾师.道也(动词,学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对于某种有专门 知识技能的人的称呼)(3)道⎩⎨⎧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之⎩⎪⎨⎪⎧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代知识和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助词,的)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5)其⎩⎨⎧其.闻道也亦先乎吾(第三人称代词,他)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其.可怪也欤(副词,表反诘的语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3)君子不齿.(名词用作动词)同等看待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 (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7)小.学而大.遗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用作动词)觉得羞耻 (9)而耻.学于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4第四单元第17课师说课时训练.doc
粤教版高中语文高二必修4第四单元第17课师说课时训练一、积累运用1.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普遍。
B .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宗族。
C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盛:大、高。
D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嘉:赞许。
2. 下列句子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思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惑而不从师②吾从而师之③吾师道也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则耻师焉⑦不耻相师⑧或师焉,或不焉A .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B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 . ①⑥⑧②③④⑤⑦D .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吾从而师之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⑧师不必贤于弟子A . ①③⑤⑦B . ②④⑥⑧C . ①②⑤⑥D . ③④⑦⑧4.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
②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
③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俗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
④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
⑤社会上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
⑥俗文化的有些部分逐渐被雅化。
A . ①②⑥④⑤③B . ⑤②⑥①③④C . ⑤③②⑥④①D . ①⑤③④②⑥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柳宗元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
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
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7课 师说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粤教版必修4
(备课精选 )2021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第17课 师说第2课时同步练习 (含解析 )粤教版必修4(分值:50分)一、根底知识(12分 ,每题3分)1.以下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句读.(dòu) 近谀.(yú) 郯.子(tán) 毋庸.置疑(yōnɡ) B .苌.弘(chánɡ) 老聃.(dān) 经传.(chuán) 甘之如饴.(yí) C .愚.人(yú) 师襄.(xiānɡ) 李蟠.(fān) 巫医乐.师(yuè) D .彼.此(bǐ) 位卑.(bǐ) 或不.焉(fǒu) 小学而大遗.(yí) 2.对以下加点词语古义与今义用法的分析 ,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⑤年十七 ,好古文..A .全不相同B .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 .全都相同D .①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3.以下各句中对加点词的活用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吾从而师.之 ②吾师.道也 ③无贵.无贱. ④无长.无少.⑤而耻.学于师 ⑥或师.焉 ⑦小.学而大.遗 ⑧位卑那么足羞.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A .①②/③④⑦/⑤⑧/⑨B .①⑨/②⑥/③④⑦/⑤⑧C .①⑤⑨/②⑥⑧/③④/⑦D .①②⑥/③④⑦/⑤⑧⑨4.以下句子中 ,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B.⎩⎪⎨⎪⎧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 作师说以.贻之楚人伐宋以.救赵D.⎩⎪⎨⎪⎧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二、文本阅读(14分)阅读?师说?全文 ,答复5~9题 .5.对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 .吾师道..也 师道:以道为师 .即学道 B .其皆出.于此乎 出:产生 C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句读:句子的朗读 D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经传:经和解释经书的著作 6.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2分)( )A.⎩⎪⎨⎪⎧ 于其身也 那么..耻师焉三人行 那么..必有我师 B.⎩⎪⎨⎪⎧ 士大夫之.族句读之.不知 C.⎩⎪⎨⎪⎧ 其.皆出于此乎其.贤不及孔子 D.⎩⎪⎨⎪⎧ 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 ,全都属于论述择师原那么的一组是(2分)( )①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②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④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⑤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位卑那么足羞 ,官盛那么近谀 .A .①③B .⑤⑥C .②③D .②④8.这篇文章是如何将 "立〞与 "破〞相结合的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的句子 .(5分)(1)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文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答复10~14题 .问说(清)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 ,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 ,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 ,而或不达于事 ,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 ,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 ,问焉以破其疑 ,所谓 "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 ,问焉以求一得 ,所谓"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而明..己者 ,问焉以资切磋 ,所谓 "交相问难 ,审问辨之〞也 .?书?不云乎 "好问那么裕〞 .孟子论 "求放心〞 ,而并称曰 "学问之道〞 ,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 "尊德性〞 ,而归于 "道问学〞 ,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 ,不择事而问焉 ,不择人而问焉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 ,圣人择之 ,刍荛①之微 ,先民②询之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 ,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非苟为谦 ,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③而下 ,有学而无问 ,朋友之交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其以义理相咨访.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未之多见也 ,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 ,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 ,强以为知 ,理有未安 ,妄以臆度 .如是 ,那么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 ,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 ,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 ,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 ,那么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缺乏服矣 ,事无可疑矣 ,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 ,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 ,宁使学终不进 ,不欲虚以下人 ,此为害于心术者大 ,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 ,那么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 ,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 ,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 ,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 ,可以收取善之益 ,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 !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 ,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 ,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 ,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 ,其学非古人之学 ,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 ,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 ,而学无止境也 ,然那么问可少耶 ??周礼? ,外朝④以询万民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是.故贵可以问贱 ,贤可以问不肖 ,而老可以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 ,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 ,而不见其有可耻也 ,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然那么古人所深耻者 ,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 ,悲夫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注 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②先民:先|王 .③三代:指夏商周 .④外朝:朝堂之外 .10.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 致:取得、得到 B .朋友之交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规:谏诤 C .询天下之异闻鄙.事以快言论 鄙:卑劣 D .其以义理相咨访.访:咨询、询问 11.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①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②古人以.问为美德B.⎩⎪⎨⎪⎧ ①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②缺乏为.外人道也 C.⎩⎪⎨⎪⎧ ①唯进修是.急②是.故贵可以问贱 D.⎩⎪⎨⎪⎧①好学而.不勤问②惑而.不从师 12.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等于..己者 ,问焉以资切磋 B .所谓 "交相问难 ,审问..而明辨之〞也 C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D .圣人所不知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 13.以下对文章的阐述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 .文章针对读书人 "学而不问〞的陃习 ,围绕 "非学无以致疑 ,非问无以广识〞的中|心论点作阐述 ,倡导 "问学相辅〞的正确求学态度 .B .作者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话 "就有道而正〞、 "好问那么裕〞等 ,来证明 "问〞的必要 ,从中看出 "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一环 .C .在作者看来 ,今人学而不问有 "师心自用〞 "好学不诚〞等多方面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今人所学 "非古人之学〞 ,而所好 "非古人之好〞 .D .本文和韩愈的?师说?都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 .但本文是从 "问〞的角度 ,强调 "问〞的重要性 ,强调 "学必好问〞 .而?师说?那么是从 "师〞的角度 ,强调 "师〞的重要性 ,主张从师而学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理明矣 ,而或不达于事 ,识其大矣 ,而或不知其细 ,舍问 ,其奚决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非苟为谦 ,诚取善之弘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语言运用(8分)15.教师节到了 ,高一(3)班的同学写了一篇?教师赋? ,请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句式特点 ,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 .(4分)教育伟业 ,重在教师 .古往今来 ,代代教师胸怀报国之志 ,潜心培育英才;三尺讲台 ,领万千学子驰骋天地人间 ,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学数理化感自然规律以求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琴书画悟人间冷暖以求美 . "传道受业解惑〞 , "学而不厌〞 , "诲人不倦〞 .传承灿烂文化 ,铸就高尚人格 ,教师奉献伟焉 !16.下面是关于教师指导方式与学生反响的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就 "指导态度和敌对情绪的关系〞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以下图所示 .(4分)M型相当于慈祥、亲切的教师;P型相当于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教学热心又严格要求的教师;Pm型相当于近乎放任自流的教师 .请就上图情况用两句话作出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1.A [B项 "传〞读zhuàn .C项 "蟠〞读pán .D项 "卑〞读bēi .]2.A [①学者:古义 ,求学的人;今义 ,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传道:古义 ,传授道理;今义 ,布道 ,指基督教宣讲教义.③众人:古义 ,一般人;今义 ,很多人.④小学:古义 ,小的方面学习;今义 ,指小学学校教育.⑤古文:古义 ,先秦、两汉的文章;今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文章 .]3.B [①⑨:名词的意动用法/②⑥:名词用作一般动词/③④⑦:形容词用作名词/⑤⑧:有人认为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实际上是心理活动动词的意动用法 .]4.C [A项结构助词 ,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代词 , "它〞 ,指 "知识、道理〞;B项指示代词 , "那些〞/副词 ,表感慨;C项连词 ,都表目的 , "来〞;D项连词 ,表转折 , "却〞/连词 ,表承接 .]5.C [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6.D [A项连词 ,表转折 , "却〞/连词 ,用在假设复句中 ,表结果 , "那么 ,就〞 .B项代词 , "这类 ,这些〞/结构助词 ,起到把动词宾语提前的作用 .C项副词 ,表推测 , "大概〞/代词 , "他们〞 .D项都是句中语气助词 ,表停顿 .]7.A [②是论述教师的职责范围的.④是论述有惑而不从师的后果的 ,谈的是从师的重要性.⑤是谈古之圣人从师的事例.⑥是谈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理由的 .] 8.从全文看 ,作者是先 "立〞后 "破〞 , "破〞后再 "立〞 .第1自然段由教师的职责 -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推论出择师的标准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这是 "立〞 .第2自然段分层论述师道不传的原因 ,从三个方面进行比照论证 ,这是 "破〞 .第3自然段由 "圣人无常师〞推论出 "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 ,那么又是 "立〞 .9.(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 ,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或:难道要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吗 ?)(2)所以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 ,老师不一定(样样)比学生贤能 ,(只不过)懂得道理有的早有的晚 ,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 ,像这样罢了 .10.C [鄙:庸俗、浅陋]11.D [A项①介词 , "凭……身份〞;②介词 , "把〞 .B项①介词 , "被〞;②介词 , "向〞 .C项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 , "此〞 .D项①连词 ,表转折 , "却〞;②连词 ,表修饰 .]12.B [ "审问〞 ,古义是详细地考察、提问;今义是审讯 .]13.A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君子之学必好问〞 .]14.(1)道理明白了 ,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 ,认识了那些大的(原那么、纲领、总体) ,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 ,(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 ,将怎么解决呢 ?(2)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 ,不是偶然的谦虚 ,实在是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要喜爱问 . "问〞和 "学〞是相辅而行的 ,不 "学〞就不能发现疑难问题 ,不 "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 ,不是真正喜爱学习 .道理明白了 ,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 ,认识了那些大的(原那么、纲领、总体) ,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 ,(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 ,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 ,向他们问 ,借以破除疑问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 "到有学问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对)不如自己的人 ,向他们问 ,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 ,(这就是曾子)所说的 "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 ,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 ,向他们问 ,借以共同研究 ,(这就是?中庸?)所说的 "互相诘问 ,详细地考察 ,明确地分辨〞 .?尚书?不是说吗 ? "喜爱问(的人 ,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 "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 ,并提出 "学问之道〞 , "学〞之后(就)紧跟着 "问〞 .子思谈 "重视品德修养〞(时) ,归结到要(好)问(勤)学 ,(在他的提法中) "问〞并且在 "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 ,不挑选事情地问 ,不挑选人地问 ,(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因此 ,狂妄的普通人的话 ,圣人(也)采纳它 ,地位卑微的樵夫 ,古圣先|王(也)询问他 .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 ,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 ,不是偶然的谦虚 ,实在是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 ,有 "学〞而没有 "问〞 ,朋友间的交往 ,能做到奉劝做好事 ,不做坏事就不错了 ,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 ,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 ,这并不多见 ,(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是对的 ,别人是不对的 ,(这是)世俗的通病 ,学习有未贯穿(不理解的地方) ,(却)偏偏以为理解 ,(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 ,(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想 .像这样 ,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 ,(就)妒忌他 ,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 ,(就)轻视他 ,(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 ,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 ,不甘愿向他问 ,像这样 ,天下就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 ,(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 ,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自以为是 ,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 ,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 ,(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 ,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 ,(错误可就)大了 ,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 ,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 ,却成心拿它)问别人 ,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拿非常难以解答的事情去问别人 ,来逼使那人难堪 .如果不是这样 ,(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 ,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 ,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 .唉 !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 ,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 ,(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 .也不是专心用功的缘故 ,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 ,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 ,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 ,(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 ,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 ,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 .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那么 , "问〞可以少得了吗 ??周礼?(说) ,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 ,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 .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 ,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 ,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 ,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 ,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 .古人把 "问〞作为美德 ,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 ,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 "问〞当作耻辱 ,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 ,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 ,可悲啊 !15.一方教室引无数心灵神游古今未来察品类之盛习文史哲阅世事沧桑以求善16.教师的态度越慈祥亲切那么引起的学生的敌对情绪越少 ,教师近乎放任自流的态度那么容易引起学生的敌对情绪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第17课师说同步试题粤湘中韩愈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鉴赏: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
若按通常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然后摹写江上景色,但这样写容易流于一般写景,显得平淡无奇。
现在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愁惨的气氛,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
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
所以,诗人虽然没有直抒目见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限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外。
三、四句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痕,构成清空孤寂的境界,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出诗人面对茫茫江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全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长的韵味之中,成功地抒发了诗人的一腔愁绪,满腹忧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师襄.(xiānɡ) 嗟.乎(jiē)或不.焉(bù)B.郯.子(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老聃.(dān) 谄.媚(xiàn) 经传.(chuàn)D.蟠.桃(pān) 苌.弘(chánɡ) 贻.误(yí)解析: A项,“不” 应读fǒu ;C项,“谄” 应读chǎn;“传” 应读zhuàn ;D项,“蟠” 应读pán 。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孰.能无惑(谁,哪一个)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B. 彼.童子之师(那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岂,哪)C.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赏)士大夫之族.(类、辈)D. 作《师说》以贻.之(赠送)是故无.贵无贱(没有)解析:D项,无:无论。
答案:D3.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B.余嘉其能行古道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解析: A项,“不”通“否” ;C项,“受”通“授”;D项,“知”通“智” 。
答案:B4.下列加点的“其” 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B.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②余嘉其.能行古道C.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D.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解析:A项,①代词,他;②代词,那;B项,①代词,他们;②代词,他;C项,均为“代词,他们的”;D项,副词,表猜度,大概;副词,表反问,难道。
答案:C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吾从而..师之C.小学..而大遗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解析:A项,古义是求学的人,今义是有专门学问的人;B项,古义是两个词,跟从并且,今义是一个表示结果、目的的连词;C项,古义是两个词,小的方面要学习,今义是一个名词,指学制的初级阶段;D项,古今意义均为“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就叫“读”。
答案:D6.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B.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解析:A项,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B项和例句中的“师”都是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C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D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
答案:B7.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解析:A项,介词,跟/介词,对于;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他;C项,都是“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就。
答案:C8.下列各组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C.圣人之所以..为圣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解析:A项,表凭借。
B、C、D三项均表原因。
答案:A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大王来何操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A项是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
C项是定语后置句,定语“利”“强”分别放在了中心词后。
D项是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时”“于余”放在了中心词后。
答案:B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______________,愚人之所以为愚,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吾未见其明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5)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答案:(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2)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3) 句读之不知小学而大遗(4)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诋.毁抵.挡刨根问底.砥.柱中流B.藩.篱蕃.息幡.然醒悟翻.江倒海C.蓓蕾.礌.石雷.霆万钧擂.鼓助威D.奴婢.裨.益稗.官野史髀.肉复生解析:A项,均读dǐ;B项,fān/fán/fān/fān;C项,lěi/léi/léi/léi;D项,bì/ bì/bài/ bì答案: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糅合飘渺白内障异曲同工B.河漕倾泻蒸馏水奋笔疾书C.貂蝉骄矜终生制心率不齐D.分量光碟副作用揠旗息鼓解析:B项,漕—槽;C项,生—身;率—律;D项,揠—偃。
答案:A3.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历史其实无处不在。
在你我生活的城市里,每一幢由逝去时代留下的老建筑都是一页____________的活的史书。
(2)以“侃”“凑”“加”为核心的剧本写作模式肯定会破坏故事的思想性和整体性,剧中人物的情感和生命轨迹的展现也很难做到____________。
(3)试想一下,如果不是马云拜访王林的一张照片,使王林重回公众视野,那么,会不会有欣京报的记者去采访,以及引发接下来令人____________的问题呢?A. 触手可及水到渠成眼花缭乱B. 唾手可得水到渠成眼花缭乱C. 触手可及一以贯之目不暇接D. 唾手可得一以贯之目不暇接解析:(1)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唾手可得: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2)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成功,即功到自然成。
(3)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多,来不及观看或看不过来;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人们被笼统地告知,PM 2.5有害健康。
但究竟不同成分、不同浓度的PM 2.5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何差别,有关部门至今仍然没有拿出翔实的研究数据。
B.如今全社会都在倡导中华民族中优良品质的回归,面向大众的影视作品,理当去传递、弘扬这种观念才算是适宜的。
但能这样做的影视作品,为数太少。
C.根据质检总局的统计,99%的内地奶粉质量合格。
但现在的问题是,内地奶粉的质量,广大消费者的信任度很差,这才造成内地客到香港抢购奶粉的局面。
D.专门从事湖区水面卫生保洁工作、每年获得由政府财政拨给的600万元作业费的湖光保洁公司,始终没有达到该湖区的保洁标准,因而群众投诉从未间断。
解析:B项,“理当……才算是适宜的”句式杂糅;C项,成分残缺,“内地奶粉的质量”前应加“对”;D项,“保洁公司……没有达到……保洁标准”搭配不当。
当改为“保洁公司,始终没有使该湖区的卫生达到保洁标准”。
答案:A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爱纯真浪漫,________ ;我欣赏“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美意境,________ ;我渴望天长地久的爱情亘古不变的友谊;________ ;我很想将忧伤埋在心底以笑声取悦生活,________ 。
①也惊叹于沧桑的滋味②却难免强颜欢笑的悲凉③却只能告诉自己这是幻想而不敢轻易付出④却在现代重金属摇滚中宣泄心灵的疯狂与不羁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C.③①④② D.①④③②解析:把握整个语段的内容倾向,则可看出分号所标明的层次内的内容前后两句之间在语意上属对比关系,只要把握这一点,则可选出适当语句。
答案:D二、阅读鉴赏(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夫庸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之众人..众人:普通人B.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难道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明:明白解析:D项,明:高明,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