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中兴15年混战

合集下载

华为中兴 合力打造品牌

华为中兴 合力打造品牌

性能。 为了建立品牌知 名度 ,两 家 中国公 司不约 而同地重 点做 了~ 件事 ,就 是进行 产品 的市 场准 入
名 字 ,向往着进 入华为 工作。 马 丁 对在华为工作感到很 自豪 :
“ 我们 的产品 ……是真正 自己的
测试。通过准入测试 ,中国公司向 智利的客户证明 ,他们的产品性能
在南 美成 功开拓市 场 ,让 中国 品
牌在 南美 各国生根 发芽 ,茁壮 成 长 ,其意 义不仅仅 是两个企 业的
合力打造品牌形象
中国企业在 海外的成功 , 与祖 国的 向
事处主任郑立波强调 ,中兴通讯产 品的核心竞争力是价格,但更是技
建立品牌知 各度
2 0 年 ,当华为公司进军南 00
a a问来建立品牌的知名度。直到  ̄, - t 2 0 年 ,华为的产品才开始成规 03 模地进入智利市场。2 0 年 ,中 04 国的另一家通信公司—— 中兴通讯 公司也在智利开设了办事处。办事 处主任郑立波先生说 ,开始进入智 利市场时 ,中兴通讯公司同样面临 着品牌知名度的问题。郑立波说 : “ 虽然说我们在产品上有信心 ,但
是有保证的。但市场准入只是第一 步。这两家在智利开拓市场的中国 公司 ,还决心进一步用技术和品质 来赢得客户。中兴通讯公司智利办
竞争实质是品牌 的竞 争
华 为 公 司和 中 兴 通讯 公 司
独立 品牌 ,有 了自己的设计和 ( 研
发) 能力。现在 华为品牌就像一个 良好质量和功能强大的象征”。
他 说 ,之所 以到华 为工 作 ,是 因 为在今 天的智利 电信市 场上 ,华 为 已经是领 头羊 了。许 多智利 年
轻 人 在 上 大 学 时 就 听 说 了 华 为 的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广告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上诉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广告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上诉案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广告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上诉案文章属性•【案由】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号】(2014 )浙知终字第 161 号•【审理法院】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审理程序】二审裁判规则专利权人认为某一产品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但只能证明在满足其主张的特定环境下对方才能重现该专利方法,不足以证明对方必然使用其专利方法的,不能认定该产品侵犯了其专利权。

正文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阿里巴巴广告有限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上诉案【案号】一审:(2012)浙杭知初字第419号二审:(2014)浙知终字第161号【案情】上诉人(原审原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住所地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坂田华为总部办公楼。

法定代表人孙亚芳,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王艳,系该公司工作人员。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王琪林,系该公司工作人员。

专家辅助人张群,系该公司系统工程师、六级工程师。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南路中兴通讯大厦。

法定代表人侯为贵,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罗云,浙江天册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曹建军,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专家辅助人周昆,系该公司四级测试高级系统工程师。

专家辅助人张玉磊,系该公司三级软件系统工程师。

专家辅助人李新双,系该公司四级高级系统工程师。

原审被告杭州阿里巴巴广告有限公司,住所地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网商路699号1号楼5楼。

法定代表人马云,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代理)黄琼,系该公司工作人员。

上诉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因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一案,不服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浙杭知初字第419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本院于2014年7月17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并于同年10月23日、2015年1月5日两次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上诉人华为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王艳、王琪林,被上诉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公司)的委托代理人罗云、曹建军到庭参加诉讼。

华为中兴国际化最后一公里:全球资源未真正整合

华为中兴国际化最后一公里:全球资源未真正整合
言 ,每 天在 天上 飞 的 中兴 员 工就 多达 1 0 0 0 } ' , - ,国外 市场 的
数 量更 多。
徐直军认 为,华为 已经做到 了第一步和 第二步 ,即走
出去 卖产 品和跨 国运 营 ,华 为 已经在全 球 1 4 o 多个 国家展 开
如 果 以 收入 占 比来 考 量 ,华 为 、 中兴 的 国际 化 “ 成 绩 单 ”会 更加 明 显 。根 据华 为、 中兴 的2 0 1 1 年 财报 , 两家公
的准备。毕竞 ,凭借着产品价格优势,中兴在欧洲、北 美市场取得 了一席之地 ,但 这些市场的利润低 于中国
和 非 洲 。这 在 一定 程度 上 降低 了北 美 市场 对 中兴 的重要 程 度 。据侯 为贵 预计 , 中兴今 年在 美 国的 营收 能 。
就成为 “ 华 山一条路 ”的 选择 。
衰退的情境下 ,对华为仍然是机会与挑战并存 。”徐直军
认为。
据 他分析 , 目前 占华 为总收入 约7 0 %的 运 营商业务 仍 然
有 望保持 每 年 1 0 %的增 长 。 由 于华 为在 欧洲 市 场前 几 年 的 耕 耘 ,欧洲 市场今 后 两年 仍 将保 持 增 长 ,2 0 1 3 - f i - 仍 能 增 长
那么,华为、中兴距 离成 为世界级公 司还有 多远? 目 前 ,业界对全球化有三个层 次的定义:第一是走 出去,主 要是走 出去卖产品;第二是跨 国运营;第三是真正的全球
化。
选。相信不会有哪个公司的员工能如此广泛地分布 于全球 各地。按照华为员工的说法,每一分钟 天上都至少有3 个华 为员工在坐飞机 ;而中兴高层也透露过 ,单就 国内市场而
司2 0 1 1 年 的 国际 市场收入 占比分 别达 到6 7 . 8 %和 5 4 %,这 一

华为与中兴的企业战略对比

华为与中兴的企业战略对比

华为与中兴的企业战略对比(一)华为专注VS中兴多元化根据华为基本法,华为专注于电信制造业,不会在可以遇见的将来,进行混业经营和多元化。

这个战略华为老板任正非叫做“压强原则”,或者“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是任正非学习和实践毛泽东思想的结果。

事实上,非常成功。

华为已经在电信领域基本奠定世界老大地位,所拥有的专利量位列世界前茅。

远远把国内同行甩在后面。

而中兴通信和侯为贵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即多元化。

当然,不一定是因为正面竞争不过华为,而迂回到其他领域的“瑜亮情结”,而是侯为贵的战略抉择。

尽管“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博主对于侯为贵的这个战略很不认同。

纵观世界电信史,还没太多公司能够混业经营把电信做好的。

西门子是一个例外,曾经辉煌过。

但是,现在西门子是败军之将,怎能言胜,西门子基本上全面退出电信业,悲剧谢幕~一心一意做电信,还如履薄冰,混业经营怎能取胜,(二)华为国际化VS中兴“死守家门”其实在华为国际市场取得大规模突破之前,华为和中兴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基本上是一个算术数量级,相差百分之几十而已。

当华为国际市场全面突破后,也就是进入2000年之后,华为领先中兴的优势被几何数量级地迅速拉大。

这个残酷现实,折射出两个公司的战略的差异。

华为在1995年开始,持续投入天文数字的巨额资金,开拓国际市场。

博主作为华为海外创始人,参与策划和操作了华为整个全球海外市场的创建。

艰苦卓绝,步履维艰,浴血奋战。

每一步的推进不仅需要全体团队的奉献,更重要的任正非的持续投入。

华为一个2000年香港电信展,就投入2亿港币,还有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全部银行破产的情况下,任正非不仅不撤出俄罗斯,相反加大华为在俄罗斯的投入。

这些是中兴和侯为贵无法理解和做到的。

中兴1998年和其他中国公司一样,撤出了俄罗斯市场,因此,也无法收获华为现在在俄罗斯每年10多亿美元的巨额收益。

中兴这些年也在做国际市场,但是,始终没有能够放弃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

从华为中兴事件看我国芯片产业安全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从华为中兴事件看我国芯片产业安全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从华为中兴事件看我国芯片产业安全发展的问题与建议作者:张猛尹其其来源:《网络空间安全》2020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美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打压我国华为、中兴等公司,妄图通过“断供”方式遏制我国核心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自2020年以来,美国在芯片产业上对我国企业限制不断加码。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芯片产业在理论技术、创新模式、产业生态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政策设计、产业规划、创新模式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产业安全保障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核心技术;芯片;产业安全中图分类号: TN40/F426.63 文献标识码:B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United States has successively issued a series of policies to suppress Huawei and ZTE and other companies in China, in an attempt to curb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e technology industry through "cut off supply".Especially since this year, the United States has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ts restrictions on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chip indust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oret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 and industri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chip industry, and puts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for industrial security from policy design, industrial planning, innovation mode and personnel training.Key words: core technology;chip; industrial security1 引言近年來,美国接连出台政策打压我国华为、中兴等公司,通过掐断我核心技术产业供应链的方式遏制相关产业发展。

2015赛迪IT评论第6期-诺朗合并给华为、中兴带来机遇与挑战

2015赛迪IT评论第6期-诺朗合并给华为、中兴带来机遇与挑战

2015年5月25日第6期总第53期诺朗合并给华为、中兴带来机遇与挑战【内容提要】2015年4月15日,诺基亚宣布将全资收购阿尔卡特朗讯,新公司将采用诺基亚品牌,阿尔卡特-朗讯从此成为历史。

按照2014年财报,收购完成之后,华为、爱立信位居领导者阵营,新成立的诺基亚位居第三,中兴被动成为行业第四。

在全球电信市场增速趋缓,爱立信成熟稳定增长的背景下,诺朗强强联合给华为、中兴带来了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机遇。

鉴于此,赛迪顾问通信研究中心提出三点发展建议:借助4G增长引擎,做大做强核心运营商业务。

把握诺朗调整空窗期,拓宽国际市场。

抓住互联网+机遇,发力云计算等创新竞争点。

【关键词】诺朗合并华为中兴机遇挑战通过2014年五大通信厂商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到,整体通信设备市场已经进入了微增长的新态势。

老大哥爱立信近几年发展成熟稳定,其利润率除了2012年之外基本稳定在7%左右。

如今位于市场份额第三和第四的诺基亚阿朗合并后成为一个运营收入接近爱立信,技术基础雄厚的新公司,将重写市场格局。

面对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适者才能生存发展壮大。

华为、中兴需认清形势,迎接市场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拓展业务增长空间,扩大市场份额。

一、诺朗合并的背景解析(一)欧洲工业4.0的积极信号欧洲工业4.0是德国在2013年4月汉诺威通信和信息技术博览会上正式推出的新工业战略计划,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虚拟系统,使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究其本质追求的是智能、跨区域、可定制,体现的是效率,其强调的工业信息化概念,体现的都是在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多维互通互联的趋势。

同时从技术角度来说,没有数字化工业通信大范围的标准化,工业4.0是无法实现的,那么带有管道特征的通信业一定会是一个核心基础。

那么诺基亚整合阿朗就是这个大背景下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二)2014通信设备市场诺基亚、阿朗劣势加大2014年,爱立信运营收入为293亿美元,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310亿美元,诺基亚运营收入136亿美元,阿朗运营收入159亿美元,中兴运营收入94亿美元(见图1)。

华为朗讯中兴 VC12的时隙位置计算方法

华为朗讯中兴 VC12的时隙位置计算方法

华为朗讯中兴VC12的时隙位置计算方法华为朗讯中兴VC12的时隙位置计算方法按照时隙编号:(华为等国内厂商)VC-12序号=TUG-3编号+(TUG-2编号-1)×3+(TU-12编号-1)×21按照线路编号:(朗讯等北美厂商、中兴)VC-12序号=(TUG-3编号-1)×21+(TUG-2编号-1)×3+TU-12编号在算VC12时有一个公式这我们都知道,但如果是知道VC12的位置,反求第几个TUG3,第几个TUG2这样的问题时怎么做呢?介绍算法如下:TUG3范围是:1-3,TUG2范围是:1-7,TU12范围是:1-3;1、当VC12=21时候计算方法:2121=0.....21 (2121如果等于1没有余数那TUG3和TUG2就没法算了)213=6.....3 (同理,213如果等于7没有余数那TUG3就没法算了)TUG3=3TUG2=6+1=7TU12=0+1=1首先用VC12时隙21+1得到的整数就是TU12。

但是比如VC12是21,2121=1余数为0,那么TUG2和TU12的数值无法计算了,所以只能取值0余数21,然后计算TU12=0+1=1。

TUG2:用VC12时隙21+1得到的整数就是TU12,剩下的余数3得到的整数+1就是TUG2。

如上面计算中2121=0余21,213=6余3,和TU12一样的道理,如果等于7就没有余数了,那么TUG3就无法计算了。

TUG3:2121=0余21,213=6余3,剩下的余数3就是TUG3了。

2、当VC12=47时4721=2....5 (2余5)53=1 (2)TUG3=2TUG2=1+1=2TU12=2+1=3同理:VC12=212121=0.....21 (2121如果等于1没有余数那TUG2和TUG3就没法算了)213=6.....3 (同理,213如果等于7没有余数那TUG3就没法算了)TUG3=3TUG2=6+1=7TU12=0+1=1你会了吗???。

华为、中兴国际业务发展经验分析

华为、中兴国际业务发展经验分析

华为、中兴国际业务发展经验分析近年来,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和中兴通讯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世界级的通讯设备供应商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华为、中兴国际业务发展的经验,并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技术创新华为、中兴都十分注重技术创新,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

他们在5G和物联网等技术上积极探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

在移动通信领域,他们推出的LTE-TDD、G.Fast等技术,在全球普及速度上明显超过其他企业。

同时,华为、中兴也积极拓展其他领域的业务,如华为的云计算、中兴的物联网业务。

自主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平台,并保持了技术领先地位。

全球化战略华为、中兴都积极布局全球,开展了大量业务,并在全球建立了数百个研发中心和运营机构。

他们将精力集中在国际市场的拓展和规模扩大上,将产品和服务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市场。

在海外市场上,华为、中兴在产品、服务、合作等方面主动寻求和开展合作,并通过本土化的运营和招聘战略,吸纳了更多本地人才和服务伙伴,增强了公司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这种全球化的战略使华为、中兴能够更好地迎合当地需求,并使得他们成为在全球范围内可信赖的合作伙伴。

咨询服务和与客户合作华为、中兴在产品设计和服务方面都非常重视客户需求,对客户的信任与满意度给予高度重视。

他们积极了解客户需求,针对性地提供定制化方案,并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咨询服务。

在华为、中兴的业务模式中,与客户的合作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们积极与客户合作,销售、服务、运营等多方面深度协作。

此外,他们还通过其他途径主动关注客户需求,如在社交媒体上设置专门的客户服务平台。

持续的投资华为、中兴都坚定地相信,“组织架构、流程、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他们任何时候都注重企业文化和管理,重视员工培训和成长,致力于不断完善运营流程和管理制度。

这种投资,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发展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华为、中兴也在其他领域进行大量的投资,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区块链等。

中兴何以与华为渐行渐远?

中兴何以与华为渐行渐远?

近12年来,中兴与昔日旗鼓相当的华为差距不断增大。

帅印易主的中兴并未扭转与华为的差距,在营业收入、总资产规模、利润水平、经营性现金流等指标上,二者的差距反倒达到了历史最大。

作为成立于同时代,分别起步于体制内外的两家高科技企业,中兴、华为成长环境迥然相异,两家企业被植入天冠地屦的“牛”与“狼”的企业文化基因,核心竞争力早已霄壤之别。

面对华为的强势竞争,中兴逐渐避开与其正面较量,向政企网领域转型,并进行了非相关多元化尝试,二者在通讯市场上渐行渐远。

杜冬东/文中兴何以与华为渐行渐远?中兴通讯(000063.SZ/00763.HK,下文简称“中兴”)2015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58.9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76%;营业利润为763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6.35%;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16.1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3.20%,净利润金额达到历史同期最高。

而早在2015年4月23日,中兴股价一度高达29.28元/股,总市值达到1007亿元。

中兴总裁史立荣在给全体员工的内部邮件中称:“今天,按公司A股收盘价,公司市值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

”而立之年的中兴看似呈现如日方升之势,董事长侯为贵却未必心甘。

上世纪80年代,时任航天691厂车间干部的侯为贵带队南下深圳,创立了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

随后,该公司经过多次改制、重组,成为如今闻名遐迩的中兴通讯。

1997年和2004年,中兴先后在A股、H股上市,一度成为资本市场最大的通讯公司。

在以侯为贵为总裁的10余年间,中兴抓住CDMA、小灵通等数次通讯市场机遇,从一个原始投资仅有300万元的原料加工企业,迅速成长为营业收入160多亿元的国家重点高科技企业,与华为在全球市场上一度齐驱并进。

2004年开始,步入花甲之年的侯为贵退居幕后,仅任中兴董事长,总裁职位交棒于“技术控”殷一民。

当年,中兴营收达226.98亿元,与同期营收313亿元的华为规模比值尚不足1.38倍。

华为与中兴专利之争

华为与中兴专利之争

【裁判要旨】被诉侵权产品即使在特定环境下能实施涉案专利方法,仍应视其在实际使用中是否会必然实施专利方法方可作出侵权与否的判定。

【案例索引】一审: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2)浙杭知初字第419号民事判决(2014年4月17日)二审: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浙知终字第161号民事判决(2015年2月13日)再审:最高人民法院(2015)民申字第2720号民事裁定(2015年12月11日)【案情】原告(系上诉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公司)被告(系被上诉人):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公司)被告(系原审被告):杭州阿里巴巴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巴巴公司)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02年6月21日,华为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种动态地址分配中防止IP地址欺骗的方法”的发明专利,授权公告日为2005年12月21日,专利号为ZL02125007.3。

2012年3月31日,华为公司经公证,在阿里巴巴公司网站购买了由中兴公司制造、销售的“ZXR10 3952A”型交换机。

华为公司起诉称:中兴公司为生产经营目的制造、许诺销售、销售的型号为ZXR10 3952A的交换机采用的技术方案落入其专利权利要求1所限定的保护范围,阿里巴巴公司则销售了该交换机,两者的行为给其造成重大损失,遂于2012年4月10日诉至原审法院,请求判令:1.中兴公司、阿里巴巴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华为公司所拥有的ZL02125007.3号发明专利权的行为;2.中兴公司、阿里巴巴公司立即停止制造、许诺销售和销售型号为ZXR10 3952A的交换机产品;3.中兴公司向华为公司赔偿其因侵权行为遭受的经济损失及为制止侵权所支付的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

中兴公司原审答辩称:华为公司指控其制造、许诺销售、销售的被诉侵权产品采用的技术方案与该公司的涉案专利方法完全一致缺乏依据,华为公司要求其停止侵权的诉请不能成立;华为公司要求其赔偿500万元亦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请求原审法院查明事实,驳回华为公司的全部诉请。

毕为中兴15年混战

毕为中兴15年混战
天 生 “ 性 ” 任 正非 组 建 了一 批极 具 攻 击 为, 狼 的 都必须做出战略取舍。 性 的 销售 团 队 , 四处 出击 , 夺市 场 ; 侯为 争 而 贵 则使 出价 格利 器 , 用低价 俘获 人心 。
投资 任正 非 认为 , 国联 通 在短 期 内很 难 上 潮 。网络 运营 商认 为它建 网速 度快 , 小 ; 中 同手 机 相 比 , 花 只 马C DMA项 目 , 几 年后 再 上这 个 项 目, 用 户 则 觉 得 它经 济 方 便 , 即使
19 年 , 9 8 在湖南 、 河南两省的交换机投 取 到了反 击 的时 间。 标会上 , 华为递交了一份特别的标书。在这
份 标 书上 , 为将 自己的 产品 同 中兴 的产 品 左右 C MA用 户 ,不论 技 术优 势 还是 市 场 中兴今 后市 场主攻 产 品就是 小灵 通 。中兴又 华 D 进 行 了详 细对 比 , 婉 表示 华 为在 性 能上 份额 , 有厂 商 都处 于 同一 起 点 。如果 中兴 并委 所 远 优于 中兴 。不过 令任 正 非 始料 未及 的是 , 能顺 利 拿下 C MA市 场 ,不仅 能 弥补 多 年 D

在 投 标 会 的 第二 天 , 兴如 法 炮 制 、 中 以牙 还 来在 G M 领域落后华为的遗 瞎,还能给华 他认为当时中国移动的移动业务发展迅速 , S
牙, 全面更换 了一份打击华 为的标书 , 最后 为狠狠 的一击 。
抢 得大 额度 订单 。
而中国电信的固话业务增长缓慢 , 中国电信
从 98 00 中兴 再 次 正 式 招标 ,最 终 选 用 的标 准 恰 恰 就 是 华为同样逃不 出这个宿命 , 何况他们身处的 得了品牌和市场。 19 年到 20 年 ,

拆析华为中兴案

拆析华为中兴案

拆析华为中兴案作者:张波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第10期华为中兴互诉,其直接目的或是为谈判寻找有利筹码,而深层次原因则是市场重叠。

该事件预示,行业发展新趋势使企业发展面临瓶颈,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4月28日,华为对外宣称,已在德国、法国和匈牙利就中兴侵犯其专利权和商标权提起法律诉讼。

中兴随即发表声明予以反驳,并在国内对华为提起专利侵权诉讼。

一时间,华为、中兴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华为、中兴受到如此关注,不仅因为二者同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在国际化竞争中的佼佼者,而且,二者此次更使国人感到一种“兄弟相残”的意味,于是双方和解成为国人普遍的愿望。

华为本次起诉中兴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极为微妙。

本月初爱立信刚刚因知识产权问题在欧洲对中兴提起法律诉讼,而华为起诉中兴的当天又恰是中兴获得欧洲运营商Telenor(挪威电信)在马来西亚部署5000个HSPA+/LTE站点合同的日子,大有置中兴于腹背受敌,迫使其签署城下之约的意思。

对于此案件,华为表示曾多次邀请中兴进行专利交叉许可谈判,并已经向中兴发送了停止侵权承诺函,且最终是不得不对中兴提起诉讼。

在法律诉讼已经常态化的通信技术领域,该案件显得微不足道,但对于中国通信设备双巨头来说,其谈判的策略性意图十分明显,且已成为行业惯例。

然而,这起案件背后的市场争夺战味道十足。

2010年华为海外市场实现销售收入1204亿元,占其总营业收入的65%,欧洲市场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同期中兴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380.66亿元,占其总营业收入的54.18%,其中欧洲市场的收入比上年增长50%。

2010年中兴的低价战略促使其市场份额急速上升,使得华为在该地区的经营受到严重挑战,双方在欧洲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

华为与中兴海外市场的高度重叠加速了双方关系的恶化,成为本次诉讼的深层次原因。

另外,通过本次诉讼,华为还可以树立自己的民营身份和尊重知识产权的国际形象,为下一步打开北美市场做铺垫。

中国真的不容易

中国真的不容易

中国真的不容易国力要和美国比,福利要和北欧比,环境要和加拿大比,机械要和德国日本比,华为中兴要和苹果三星比,联想要和IBM比,长城奇瑞要和通用丰田比,龙芯要和intel 比,C919要和波音空客比... 一个国家的制造vs整个世界全部高端!但是我不知道有哪个国家建国60多年、靠自己的努力能达到中国目前的高度?没有!一定没有。

想想中国50年前是什么样子?不说50年前,20年前是什么样子?这个大家小时候都有印象吧!是谁让人们一边嘲笑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却对美国合法使用瘦肉精导致不能达到中国标准而屡遭退货视而不见的?“食品公司毒食难肥”纪录片曝料的美国食品工业黑幕更是惊人!是谁让人们嘲笑中国企业没原则没标准,却对德国用马肉冒充牛肉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人们嘲笑蒙牛伊利奶粉有三聚氰胺,却对新西兰奶粉双聚氰胺超国标8倍视而不见的?是谁让你们相信只有中国人会山寨,却从不提德国和美国都是因山寨成功而走向辉煌和富有的历史事实?是谁在误导你们?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误导你?你有没有思考过原因?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类似的谣言段子会越来越多,内容基本都是换汤不换药。

骂完土壤喷历史,喷完历史侮民族,侮完民族辱国家,辱完国家反军队,反完军队毁政治。

领美国狗粮的段子手们会编出或者夸张出更多抢眼球的段子,就象当年苏联解体前一样!我不可能永远逐条向你们解释这些都是有违常识的段子,不可信。

所以能拯救人们不被洗脑的,惟有知识本身。

你可以不相信政府,但你因为不相信中国政府而去相信了外国政府,那你其实比那些只相信中国政府的农民更加小农思想。

因为你的身边充满了谎言与诱骗!所以当你下次要说出:“中国怎么怎么,人家外国就怎么怎么”的时候,不妨先停下来思考片刻,究竟这算不算中国特色,还是人类通病。

这世界有太多中国设计师到处嚷嚷“国外的设计师最棒,中国的全是垃圾”。

这世界也有太多的中国研究员到处嚷嚷“国外的科学家最棒,中国的笨得要死”。

这世界也有太多人张嘴就是“人家外国人最棒,中国人则完全不行”。

侯为贵谈中兴通讯15年海外征战示好很重要

侯为贵谈中兴通讯15年海外征战示好很重要

侯为贵谈中兴通讯15年海外征战:示好很重要在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的带领下,经过15年的全球征战,中兴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在2011年一举突破60%,取得了一次漂亮的“弯道超越”。

侯为贵表示,中兴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用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去抢占竞争对手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行业,惟一的问题是主动地变化还是被动地改变,是你推动了创新,还是你的竞争者通过创新超过了你。

69岁的中兴通讯(下称中兴)董事长侯为贵看起来更像一个老派工程师,很少接受采访,不喜应酬,平时爱穿夹克衫,说话直来直去,有时又略带腼腆。

和往年一样,今年他仍会用4个月的时间在国外调研,不同的是,今年他去的多是欧洲和美国的大都市,而不是亚非拉地区。

在经过15年的海外开拓后,中兴终于从发展中国家挺进发达国家。

“只有赢得发达国家的市场,才是中兴全球化的真正胜利。

”侯为贵若有所思地说。

今年,中兴海外市场的收入贡献是60%,而他的目标是这个比例在不久的将来达到80%。

相对于目前全球通信设备市场每年3%—5%的增长率来说,中兴的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去更换竞争对手的设备,抢占它们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心。

”他这样说。

为此,中兴将自己的国际化战略称之为“弯道超越”,即当竞争对手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或随市场进入衰退周期减速时进行超越,在这个时候攻击对手,往往事半功倍。

回忆15年的全球征战,侯为贵感叹道,“任何时候,‘做’永远比‘说’要复杂得多。

在全球的各个角落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比如一个国家市场久攻不下,是坚持还是撤退,是继续投入兵力还是压缩开支,这样的问题经常困扰着中兴的大脑。

有人曾问我,有的国家中兴在1999年就进入了,但是多年之后还是只有几十万美元的项目,速度是不是太慢了?但我的想法是,我们把它当一盆花养着,总有一天会开花。

”“示好”很重要“目前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已经分布在了全球各地”,据侯为贵介绍,中兴如今在全球共设有140多个办事处,拥有超过8万名不同国籍的员工。

华为诉中兴SEP案判决书

华为诉中兴SEP案判决书

尽管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成员认为应当重视知识产权的运用,但是ETSI并不审查知识产权是否有效或重要。

附件6( the ETSI Rules of Procedure的附件6)也没有定义“基于公平、合理、不歧视(FRAND,即fair, 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原则授予专利”的概念为何。

本案的争议及相关问题需要法院的初步裁决(preliminary ruling)。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是一家活跃在电信行业的跨国公司,此外,华为掌握了“在通信系统中建立同步信号的方法和设备”技术,由EPC缔约国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授予的EP 2 090 050 B 1号专利。

2009年3月4日,华为告知ETSI该专利对“长期演进技术”(Long Term Evolution)标准起着实质性作用。

同时,华为具有基于FRAND原则许可第三方使用该专利的保证义务。

提请法院(the referring court)指出,该专利对“长期演进技术”标准来说至关重要,因为任何使用该标准的人都不可避免地使用该专利(该意见仅供参考)。

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底之间,华为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兴”)进行谈判,协商有关侵犯EP 2 090 050 B 1号专利和基于FRAND 条款授予这些产品专利许可的可能性。

中兴是一家活跃在电信行业的跨国公司集团,它在德国以给产品配备与前述标准相符的软件为市场目标。

华为表示,中兴应当支付专利许可费,而中兴意图寻求交叉许可协议。

但是,双方并未达成有关许可协议的合意。

尽管如此,中兴开拓根据“长期演进技术”标准运作产品的市场,并使用了EP 2 090 050 B 1号专利。

但中兴却未曾为其过去的使用行为付费,比如支付专利使用费或向华为提供其销售数据。

2011年4月28日,根据EPC第64条及德国《专利法》第139段,以及最近多次修改的2011年11月24日所颁布的法律的第13段,华为以专利侵权为由向中兴提起诉讼,欲寻求停止侵权禁令、提供销售数据、召回侵权产品及获得损害赔偿。

华为和中兴的比较

华为和中兴的比较

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比较研究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大唐电信都是我国电信设备制造领域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企业。

同时,相互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三家企业各具特点,企业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中兴通讯和大唐是上市公司,华为公司的电源事业部部分正积极筹备上市。

本文对这些差异和特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电信行业的现状和前景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一、所有权结构比较三家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完全不同。

中兴通讯是公、私合营的经济,但是私方享有企业的控制权。

中兴通讯的总裁是侯为贵。

他原为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为一私营企业),也是该公司的最大股东。

1993年4月,在由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深圳航天广宇工业公司、深圳市中兴维先通设备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中兴新公司之后,侯为贵任中兴新公司的总裁。

此后中兴通讯公司成立,侯为贵又任中兴通讯总裁。

中兴通讯被认为是国有企业,因为国有股处于控股地位。

但是由于上述的制度安排,该企业却没有国有企业的诸多弊病(至少是不那么严重)。

华为是纯粹的私营企业,公司控制权由出资者完全享有。

而大唐电信也是公司合营,但是公司的控制权(或主要部分)为国有出资方享有。

该公司是由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院、电信院属十所、国际电话数据传输公司(中国留美学生开办的私人公司)及另外十家单位发起设立。

其中,电信院占41.96%的股份,十所占8.69%,国际数据传输公司占8.45%。

从股权分布来看,国有股占控股地位。

公司的控制权的分配体现了股权的分配,公司的重要职务如董事长、总经理和大多数的董事、监事都由国有方选派。

二、企业效率分析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效率。

从委托人-代理人理论来看,私有企业具有最高的效率,公私合营但控制权在私方的效率次之,公司合营但控制权在公有方又次之,完全公有的企业的效率最次。

从理论上讲,华为是完全私有的企业,其代理成本最小,因而其效率最高。

但是由于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中的低效率现象开始出现(这是难以避免的)。

互为压价棋子 中兴华为海外血斗

互为压价棋子 中兴华为海外血斗
2 0 年4 底 , 05 月 中兴 在 华 为 多年 经 营
而就在非洲某 国, 中兴 在 当地 的 海 外 售后服务人员突然被全部遣送 回国 , 说 据 后 经 调 查 , 背 后 的 始 作 俑 者 就 是 来 自 中 其 国 的 竞 争 对 手 。 其 在 当地 的 代 表 丢 了 单 是 后 , 职 调 离 , 走 为 了泄 愤 就 向 当地 的移 去 临
记 者 描 述 中兴 、 为 的 关 系 :打 的 一 塌 糊 华 “
涂 , 价 格 战 已经 升 级 到 了 无所 不 用 其 极 。 从
5 TAL NTS. 0 6 4 E 20
维普资讯
第 一 视 角
低 抢 行为 满, 兴 到 中 驻 专家 点 评 价 单 不 将中 告 了 国
KCC 建 了 C 承 DMA 5 移 动 网 络 ;0 5 , 40 20年 中兴 通 讯 承 建 俄 罗斯 运 营 商 S y E k 尔 k n 摩 曼 斯 克4 0 Hz C 5 M DMA2 0 x网络 00 l

帆等 , 但这些 民营企业有 的已经 从事国际化多年 ( ,C 在20 年曾花 了80 " 例如 T L 0 2 2 ̄欧元收购 了德 国 二流品牌企业施耐德电视 生产公 司。 虽然这次收购最后以失败告 终, ,C 学到 了 少国际化的 但是 T L 不 经验 )有 的正在 国际市场上继续拓展 。 。 我认为 , 对于处于正规 化期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讲 , 出去 的 走
黑工。
现 在 外 国 运 营 商都 学聪 明 了 , 逢 招 标 就 每 叫 上 华 为 、 兴 , 为 压 价 的 棋 子 。 中 作 ”
程 竞 标 中 , 为 科技 和 中 兴 通 讯 分 别 通 过 华

中兴与华为之差距比较

中兴与华为之差距比较

中兴与华为之差距比较引言:销售数字的差距反映了核心竞争力的差距,而核心竞争力的差距反映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方面的差距,而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差距,反映了管理层对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内在、外在规律的认识上存在差距。

对中兴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产品或技术,而是管理和服务;最大的危机也是管理和服务。

我觉得与华为比较,并研究华为的管理进步,对中兴的意义是巨大的。

因为两个企业创业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人员组成、发展历程等与国外企业相比,存在更多的相似性,研究一下华为,看一看华为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在我看来,对中兴的参考意义是巨大的。

对比1999、2000年中兴、华为的销售额,也许有中兴人会比较乐观:“哎呀,不错吗?我们的产值是华为的一半,比1999年差距缩小了!”中兴与华为之间的差距真的缩小了吗?非也!比较一下单项战略产品系列:交换机接入网、无线、数据、传输、智能、电源监控产品,中兴最多只有华为的1/3,甚至更小,与1999年相比,差距甚至有扩大的趋势;而中兴的总销售额却达到华为的一半,关键是中兴的PCS(即小灵通)有很大的销售额(30多亿),华为却没有小灵通;而小灵通算是什么产品呢?我认为只能算是一个意外收获,是中兴公司拣了一个“漏”,因为对运营商而言,它是可有可无的,不能算是一个战略产品,这一点从世界范围的运营商来看;而小灵通之所以在中国能够短时间内如此火爆,只能算是中国特殊电信运营体制的产物:中国的电信资费普遍偏高,中国电信部分省市分支机构为了能够赢得用户。

,而事实上国家对小灵通的政策一直不乐观,甚至前不久还刚刚发布公告,准备在2002年底收回所有小灵通频段,恐怕明年起中兴的小灵通一下子就卖不出去了,失去了小灵通的中兴到时和华为的差距恐怕就会一下子拉大了。

那个时候,中兴人还如何乐观呢?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目前把小灵通除去,中兴、华为两个公司的产品线基本是差不多的:交换机接入网、无线、数据、传输、智能、电源监控,可是既然产品线差不多,那为什么每个产品线而言,中兴的销售额只有华为的1/3甚至更少呢?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兴公司也需要总结反思一下,差距到底在哪里?数字的差距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反映的却是中兴与华为在产品研发、市场、用服等各个功能实体之间的差距;如果中兴人只是单纯地靠埋头苦干去追赶华为,而不是仔细地思索一下自己同华为到底存在哪些差距,华为到底有哪些先进之处,恐怕中兴与华为之间的距离会越拉越大。

中兴与华为有多大差距?为何这几年中兴逐渐没落,华为快速崛起?

中兴与华为有多大差距?为何这几年中兴逐渐没落,华为快速崛起?

中兴与华为有多大差距?为何这几年中兴逐渐没落,华为快速崛起?几年前,国内智能手机刚刚兴起的时候,大多手机品牌以山寨为主,那时候的手机给人的感觉就是便宜、分辨率低、用久了容易卡等,然而技术更新,当年靠山寨的手机品牌,如今都有了不容小觑的市场规模。

其中少不了华为、中兴。

就在几年前,似乎中兴手机和华为奇虎相当,可是这两年在手机市场上中兴销声匿迹,华为却一飞冲天,究竟他们各自遭遇了什么呢?今年一场被称作企业与国家的对抗最终落下帷幕。

中兴在美国解禁的代价目前是10亿美元的罚款和4亿的保证金。

这也让渐渐远离大众视线的中兴再次回归。

中兴和华为作为国内两大通讯公司,我们习惯性拿来作对比。

不得不说最近几年华为已经远远超过中兴。

到2017年华为的营收是中兴的6倍。

市场占有率和口碑方面华为也是更胜一筹。

十年之前,中兴华为旗鼓相当。

到如今,不少人为之诟病的不只是在“剁手兴”这一个,还有中兴国企民营的背景,2015年中兴终端中国区CEO吴海卷入中国联通腐败一案。

还有侯为贵在卸任中兴董事长时曾说:我给中兴留下的最有价值的不是账面上的财富,而是经过多年沉淀,并得到全体员工认可的一种企业文化。

而且在中兴的历史上,侯为贵罢免过三位高管,长达30年的董事长生涯,即使外行的我们也明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新鲜血液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重要。

中兴的出手过于保守,侯为贵的“牛文化”在任正非的“狼文化”面前确实有些羸弱。

企业文化与企业财富哪个更重要,我们不谈,但是管理层的问题与中通今日的没落有直接关系。

2011年,中兴推出Blade880,销量超过千万,但也是这一年,中通出现首次亏损,这一年中兴忽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错失良机,2013年推出GrandS企图进军高端机市场,但惨淡的销量使梦想破灭。

2014年中兴推出“星星”系列定位中端,但由于定制机品控问题,中兴亏损严重。

中兴在高中低都进行过尝试,但由于各种原因打烂了一手好牌。

营收乏力、手机业务下滑、营运利润过低,手机也表现乏力,中兴的手机之所以没落,究其原因,周周觉得一方面是品牌建设和营销战略上的失误,另一方面是从功能机像智能机升级转换中,没有敏锐的跟上消费者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为中兴15年混战业界素有“华为是狼,中兴为牛”一说。

狼要吃肉,牛要吃草,看似不相冲突。

但是1996年首次交锋以来,双方狼牙对牛角、针尖对麦芒,激烈混战了整整15年。

在承诺不透露姓名的前提下,《商界》记者与华为中兴内部人士进行了深度交流,揭开了双方十几年来心照不宣而又不断上演的暗战……华为的计谋1985年初,40岁出头的侯为贵来到深圳,做起了电子表、电子琴的加工业务,一年就赚了35万元,这就是最初的中兴通讯。

次年,侯为贵用赚来的钱成立了研发小组,专攻交换机领域,最终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就此进入通信领域并一发不可收拾。

就在侯为贵专心研制交换机时,转业军人任正非乘上了南下深圳的列车。

1988年,他和几个人合伙凑了10万元,在一栋居民楼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最初代理了香港一家公司的用户交换机产品,开始走上销售电信设备的路子。

经过两年的积累,华为在沿海区域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任正非也开始做研发,推出了自己生产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凭着已经搭建的销售网络,华为顺利打进电信设备供应商的行列,和中兴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初次照面双方相安无事。

据说当时侯为贵与任正非惺惺相惜,两人多次私下探讨民族通信业该如何崛起。

不过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中兴和华为同样逃不出这个宿命,何况他们身处的是一个潜力巨大、竞争激烈的行业。

1996年,侯为贵决定突破原来产品结构上的单一性,向交换、传输、接入、视讯、电源、移动、光通信等多元化领域扩展;凑巧的是,任正非也在同一年为华为制定了发展计划,在产品结构上同中兴几乎如出一辙,至少有70%的产品是重合的。

同城兄弟头一回有了针锋相对的苗头,开启了此后15年双方激烈混战的大幕。

随即,双方开始紧锣密鼓地排兵布阵。

天生“狼性”的任正非组建了一批极具攻击性的销售团队,四处出击,争夺市场;而侯为贵则使出价格利器,用低价俘获人心。

是继续各自为战,还是直接撕破脸皮兵刃相见?任正非分析,同中兴相比,华为在市场占有率、销售渠道及销售规模上都有一定优势,1996年华为销售额为26亿元,而中兴只有6.8亿元,如果主动出击,华为胜算很大。

任正非决定给侯为贵一个下马威,令他措手不及。

1998年,在湖南、河南两省的交换机投标会上,华为递交了一份特别的标书。

在这份标书上,华为将自己的产品同中兴的产品进行了详细对比,并委婉表示华为在性能上远优于中兴。

不过令任正非始料未及的是,在投标会的第二天,中兴如法炮制、以牙还牙,全面更换了一份打击华为的标书,最后抢得大额度订单。

任正非会就此认输吗?当然不会。

他迅速拿起了法律武器,在河南高院和长沙中院起诉中兴,状告其将“中兴电源”与“华为电源”进行引人误解的对比,引来各路媒体争相报道,不明真相的群众纷纷以为中兴在恶意竞争,华为先入为主地打响了品牌维护战。

随后侯为贵奋起反击,也在郑州、长沙摆下公堂,期望“以牙还牙”的法子能再度显灵。

最终官司四起双方各赢一半,华为被要求赔偿中兴经济损失180.5万元,中兴被要求赔偿华为经济损失89万元。

首次交锋,华为输了官司交了银子却赢得了品牌和市场。

从1998年到2000年,中兴年销售额从41亿元增至102亿元,而华为年销售额则从89亿元增至220亿元。

华为一举奠定自己的王者地位中兴的反击1998年春,由于与高通公司知识产权问题尚未解决,中国联通(微博)第一次CDMA95招标项目中途夭折,再次招标时间悬而未定。

是继续保留CDMA95项目,还是将重心转攻其他领域?同时打算竞标的中兴和华为,都必须做出战略取舍。

任正非认为,中国联通在短期内很难上马CDMA项目,即使几年后再上这个项目,也不会选择相对落后的CDMA95,而应该直接选择更为先进的CDMA2000。

因此,任正非迅速撤掉原来的CDMA95小组,转攻CDMA2000。

同时,多年来与中兴屡次交手的经验告诉任正非,中兴习惯于跟着华为的屁股转,这一次也不会例外。

这个看似无可挑剔的决定却为对手争取到了反击的时间。

机会稍纵即逝!当时全球仅有2000万左右CDMA用户,不论技术优势还是市场份额,所有厂商都处于同一起点。

如果中兴能顺利拿下CDMA市场,不仅能弥补多年来在GSM领域落后华为的遗憾,还能给华为狠狠的一击。

留给侯为贵的,是一个向左走或向右走的选择题,选对了皆大欢喜,选错了则可能全盘皆输。

侯为贵冷静地分析了当时CDMA市场:联通肯定会上马CDMA项目,而CDMA95标准不逊于GSM,从安全性能角度考虑,移动网络不可能不经过CDMA95阶段的检验就直接跳到CDMA2000,并且即使转向研发CDMA2000也需要CDMA95标准的积累。

最后,侯为贵决定不再跟随华为,反而继续将重心放在研发CDMA95项目上,同时投入小部分资源研究CDMA2000标准。

2001年5月,中国联通第一期CDMA再次正式招标,最终选用的标准恰恰就是CDMA95的加强版!在国内没有竞争对手的中兴,自然轻松中标,一举争得10个省共7.5%的份额。

紧接着,凭借一期优势,在2002年11月底联通CDMA二期建设招标中,中兴又获得了12个省份总额为15.7亿元的一类主设备采购合同。

中兴的强势反击使得华为两次投标都颗粒无收,这让凡事都要争先的任正非很是郁闷。

然而,更令他郁闷的,还在后面。

当时风靡日本的小灵通技术被UT斯达康引进国内后,迅速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网络运营商认为它建网速度快,投资小;用户则觉得它经济方便,同手机相比,只花20%的钱就能享受80%的服务。

与此同时,一场关于小灵通技术是否落后的大讨论在业内展开。

华为对小灵通技术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后认为,这项技术比较落伍,不出5年就会被淘汰,同时,电信主管部门对待它的政策也不明朗,于是选择放弃。

巧合的是,就在华为宣布放弃小灵通业务的几天后,侯为贵对着全体中兴员工说,中兴今后市场主攻产品就是小灵通。

中兴又一次拾起华为丢下的市场精耕细作。

侯为贵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意气用事,他认为当时中国移动(微博)的移动业务发展迅速,而中国电信的固话业务增长缓慢,中国电信一直想建一个移动网,小灵通刚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到2004年年底,小灵通用户已达6000万,基本都是UT斯达康与中兴的天下。

当华为幡然醒悟时,中兴不仅已经从中赚取了可观的利润,还建立了牢固的客户关系,华为想插进一脚难于登天。

夺得CDMA和小灵通市场后,中兴在市场扩展之路上走得愈来愈顺。

2003年,中兴年销售额达到251亿元,而华为年销售额为317亿元。

中兴与华为的差距越来越小。

两败俱伤眼看着中兴在国内CDMA和小灵通领域做得风生水起,华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虽然两家公司在产品结构上有很大雷同,但一直以来不论在哪个领域,华为都有着绝对的领先优势,现在中兴竟然在这两个领域远远把华为甩在了后面,这哪是任正非所能容忍的!当时国内的CDMA市场已被中兴和国外巨头瓜分殆尽,而华为手里还握着自己投入巨资打造的CDMA2000产品线,鸡养大了,却只能干瞅着不下蛋,任正非不得不另想出路,这一次他瞄准了海外市场。

历来全球通信市场的绝大份额都被欧美系把持,比如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摩托罗拉、阿尔卡特,多年来他们南征北战,使得整个欧洲、北美洲及东亚市场都被蚕食殆尽。

华为要进军海外,唯一的缺口只剩下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

为了配合即将上马的海外战略,任正非开始大量招兵买马。

2001年,重庆邮电大学电信专业一个40余人的毕业班,39人被华为招走;东南大学无线电专业30人的毕业班,25人进了华为,这种整班成建制的掠夺性招人频频在各个高校上演。

人马齐备,任正非开始为他的全球霸业做第二轮准备:训练一批嗅觉灵敏、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销售人员,为了让这批一线战士心甘情愿地不惜一切代价抢夺市场,任正非制定了一系列颇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传闻其提成比例就高于行业平均水准5个点左右。

万事俱备,凭借物美价廉的设备优势,华为很快就在这些地方安营扎寨。

2002年,华为海外市场收入就达10.5亿元,占总营收比5%左右。

远在深圳的侯为贵心急如焚。

尽管国内小灵通市场一片繁荣,销售和利润都有非常可观的增长,在2002年为中兴贡献了22.89%的份额,但小灵通可能出现发展危机的传言也愈演愈烈。

侯为贵心里清楚,如果中兴丧失小灵通优势,同华为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并且现在的华为还有了海外战场,形势不容乐观。

他决定重拾多年的跟随战略,紧跟华为出征海外,开始新一轮的较量。

2003年,在印度MTNL公司的一次竞标中,华为和中兴分别通过印度本地合作伙伴同时参与了项目竞争。

华为的竞标价格为34.5亿卢比,中兴的价格略高一点,几天角逐,所有参与竞标的公司中,中兴排在第二位,华为殿后,中兴夺标几乎毫无悬念。

最后,MTNL却出人意料地弃中兴选华为。

对于这个结果,侯为贵心里很不服气,他很快找到了反击点。

在MTNL的标书中有这样一行字:参与本次工程竞标的企业必须具有在世界任一地方至少20万线CDMA设备供应记录,方能参与竞标。

侯为贵欣喜若狂,华为此前在亚非拉市场拿下的项目都比较小,根本没有20万线CDMA设备供应记录,凭什么和中兴抢?随即,侯为贵派人准备了一份中国联通CDMA网络建设工程中标公司的统计资料,并明确标注华为不具备相关条件,意欲把华为到手的订单再抢回来。

虽然侯为贵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不过MTNL接到中兴的材料后特意派出调查小组奔赴华为进行盘查,搞得任正非大为光火。

此番交战,双方打了一个平手,都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2004年,中兴决心进攻尼泊尔市场。

纵观当时华为的海外布局,尼泊尔是华为进入最早、费时最多、防卫最严的市场,如果中兴能在这里打开出口,其战略意义非凡。

长期以来,侯为贵奉行技术至上的理念,致使中兴没有一支攻势猛烈的销售队伍,销售并非中兴的强项。

侯为贵问自己,中兴的强项是什么?技术、产品!如果具备技术优势的产品,价格还非常低,市场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侯为贵决心破釜沉舟拼死一战,他的底牌除了低价还是低价,在投标会上,他不仅不允许中兴的竞标价格高于华为,还要低上至少1倍!抢到订单和市场才是胜者,亏钱也无所谓。

这种极具赌性的市场动作,令华为连栽了好几个跟头,任正非怒不可遏,甚至动用政治手段向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递交起诉书,状告中兴屡次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过依然难以改变中兴夺走市场的事实。

这种“先变坏再变大”的战火从印度烧到俄罗斯,最后蔓延至整个海外市场。

不过这种不计成本的价格恶战也让双方心力交瘁,2003年华为的净利润率为14%,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下降到4%,而中兴在2007年的净利润率还不到4%。

3G决战2008年前后,中国通讯设备商迎来了最敏感的时期——3G前夜。

根据全球通信业发展趋势,中国走进3G时代基本没有悬念,但令设备商头疼的是,由于信息产业部迟迟不发牌照,使得标准选择成为一大困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