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简述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简述公共政策过程模型
公共政策过程模型是指通过一系列阶段来解释公共政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
一般来说,公共政策过程模型包括以下阶段:
1. 警示阶段(Agenda setting):政策问题被提出并被放在议政议程之上。
2. 制定阶段(Policy formulation):政策制定者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调查,制定政策目标、方案和措施。
3. 决策阶段(Decision making):政策制定者在政策选择方案之间进行权衡,确定最终政策。
4. 实施阶段(Policy implementation):政策被转化为具体行动计划,并通过相应机构来执行。
5. 评估阶段(Policy evaluation):对政策的实施进行评估和监测,检查政策的有效性和达成目标的程度。
6. 修订阶段(Policy revision):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进行修订和调整,以提高政策的效果。
这一公共政策过程模型反映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动态性、逐步性和循环性,同时也强调了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参与性、多元性和合作性。
实际的公共政策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以上阶段通常会包含其中。
公共政策复习资料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政策思想。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古代与政策相关的著作:1战国策 2智囊补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
5)“不惠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2中国古代不能形成公共政策的原因:1由于古代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尚非依据“主权在民”的理念设计而成。
2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的过程进行直接的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3亚当-斯密对政策研究的贡献:1)反对一切封建关系,在农业与商业之间取得平衡,力图证明刚刚诞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合理性,证明只有分工发展生产力才能继续发展,反对一切阻碍经济自由的政策和学说,并提出了一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他有关政策与市场关系的理论,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经济自由是它的基本观念。
3)在研究方法上,他以经济人的利已心这一假设作为立论的基础4克劳塞维茨的贡献:1)他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
这样,他就正确地设定了战略、策略和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研究中“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他将战略要素区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
3)他强调战略决策须依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部情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予以修正和完善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5、马克思的贡献:1)他的全部理论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与策略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定了根本的政策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为社会主义国家各个发展阶段的元政策和各项基本政策,甚至为各个领域的部门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2)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而且政策研究遵循这样的认识论路线能够正确地勾画出政策过程及其各个主要阶段的一般特点。
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历程
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公共政策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并在总结部分对其进行综合分析。
正文内容:1. 公共政策学科的起源1.1 政治学的影响:公共政策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政治学领域。
政治学家们开始关注政府决策对社会的影响,并逐渐形成了公共政策研究的基础。
1.2 经济学的贡献:经济学家们在政府干预经济领域的研究中,也逐渐形成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一部分。
他们关注政府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2. 公共政策学科的理论框架2.1 政策制定过程: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对政策制定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决策者的行为、利益博弈和政策影响等重要因素。
2.2 政策评估方法:公共政策学科还关注政策的效果评估。
研究者使用各种方法,如定量研究、案例分析和模型构建等,对政策的实施结果进行评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2.3 政策分析工具:公共政策学科还涉及政策分析工具的研究,如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和政策模拟等。
这些工具能够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政策问题,并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
3. 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路径3.1 学科建设:公共政策学科在学术界逐渐形成,并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教育体系和研究机构。
各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公共政策学科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3.2 跨学科合作: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与公共政策学科的交叉研究日益增多,形成了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模式。
3.3 国际交流与合作: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也得益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国学者通过学术会议、合作研究等形式,共同推动公共政策学科的进步。
4. 公共政策学科的应用领域4.1 政府决策:公共政策学科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政府制定出更合理的政策方案。
4.2 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成果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研究
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研究一、引言公共政策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政策制定需要有一个合理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为公共政策形成机制。
公共政策形成机制是政府、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合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制定者需要识别问题,通过对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方案。
本文重点研究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的构成和流程,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二、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的构成公共政策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 利益相关者政策制定涉及到许多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公民、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等。
在决策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满足大多数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2. 程序公共政策形成机制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程序。
这些程序包括政策研究、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这些步骤需要有一个严谨的流程,并且需要有所动态调整。
3. 决策者决策者是制定政策方案的主体,需要对政策相关的问题拥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同时还需要理解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4. 政策工具政策工具是制定政策方案的手段,政策工具包括法律、政令、经济手段和信息公开等多种方式。
在使用政策工具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式。
5. 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公共政策形成机制需要建立反馈和监督机制,以便于及时调整政策,并使政策制定更科学化、规范化和民主化。
三、公共政策形成机制的流程公共政策形成机制具有如下的流程:1. 问题识别和调查研究政策制定者需要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明确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所引发的后果。
之后,通过数据收集、调查和研究等手段,获得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科学的分析。
2. 政策制定和评估政策制定者需要针对问题确定针对问题的政策,采用相应的工具和手段,进行政策设计和政策评估,并制定出详细的政策实施计划。
3. 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巩固制定出来的政策方案,实施计划必须是有规划的、有条理的,也需要逐步的、细致的完成。
1.4公共政策学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1.4 公共政策学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公共政策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首先兴起的一门全新的学科。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几代公共政策学者的努力,公共政策学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科学中发展速度较快、非常富有研究活力的一门学科。
它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其研究成果对世界各国的公共政策实践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在此,我们将看看有哪些人、哪些事在公共政策学科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学发源于美国。
其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形成时期1951年,由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丹尼尔·勒纳(Damiel lermer)和哈罗德·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新进展》一书问世。
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这一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
书中所收论文对公共政策的概念,政策科学的学科特点和基本范畴,科学的决策方法等,都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基础。
这本书被誉为“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被人们看作是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拉斯韦尔也被誉为“现代政策科学的创立者”。
哈罗德·拉斯韦尔之所以被尊称为公共政策学的奠基人,不仅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第一次使公共政策研究具有了科学的形态,而且还在于他对公共政策科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在随后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致力于公共政策学的研究,进而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除了拉斯韦尔以外,还有不少学者对这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这里特别应该提到的有两位。
其一是戴维·伊斯顿。
他于1953年著成《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一书,对公共政策学给予了特别的重视。
提出了“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著名诊断。
其二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owles E.lindblom),他是对公共政策学这个领域关注和贡献甚多的著名学者。
公共政策周期
公共政策周期
公共政策周期是指一个政策从产生、形成,到执行,再到评估、终结的过程。
最早提出公共政策周期理论,是美国政策家C·O·琼斯。
他根据系统分析的概念,将政策分析过程分成5个阶段:
(1)问题认定,即从问题到政府的阶段;
(2)政策发展,包括方案规划以及合法化等功能活动,即政府为了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行动的阶段;
(3)政策执行,即政府解决问题的阶段;
(4)政策评估,即由政府回到政府的阶段;
(5)政策终结,即问题解决或变更阶段。
公共政策周期有2种形式:
1、政策制定—执行—评估—终结等阶段形成的周期。
在此周期中,政策制定是核心;政策执行是关键;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方案合理性的最具权威的检验,它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始终,通过政策评估,及时发现并纠正政策偏差;政策终结则意味着一个旧周期的结束。
2、政策经过传达期、贯彻期、变革期等阶段形成的周期。
主要体现下级、基层部门。
所谓传达期,即“传达动员”阶段。
传
达动员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内部传达,另一种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动员,在很多场合下,先是内部传达,然后公开动员。
所谓贯彻期,即“贯彻实施”阶段,在传达中央、上级精神之后,各地方开始具体实施。
所谓变革期,即有两种现象,一是正面的创新政策;一种是负面的抵制政策,通常所说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阶段。
公共政策文档
公共政策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决策。
在现代社会,政府在面对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管理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目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利益,提高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议题确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确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利益。
这些议题可以是经济发展、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可能通过调研、咨询专家和利益相关者来确定议题。
2.政策制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确定的议题。
政策制定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会考虑各种因素,如预算限制、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考虑。
3.政策实施: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政府需要对政策进行实施。
这包括资源分配、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可能需要与各方合作,如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来实施政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4.政策评估:政策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评估政策的效果和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政府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1.社会公正: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不平等、贫困和歧视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以提高社会公正。
2.经济稳定:公共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调整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
3.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利益冲突:公共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目标。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讲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学习意义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学科名称梳理●学科形成前的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政策,汉语中的政策一词是由汉字中的两个字“政”和“策”组合而成的。
政在古汉语中有“政权”、“政事”之意,如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
策在中国古汉语中有“计策”、“策划”之意。
如《战国策》中的策,是说战国时代各国发生政治事件时所采取的各种对策。
我国现代汉语对“政策”一词的解释,往往与路线、方针、策略相联系。
关于政策的定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工具书《辞海》对“政策”的定义:“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辞海》的定义中实际包含着四层内容:●政策制定主体是“国家与政党”;●政策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行动准则”●政策的目的是“实现路线和任务”●政策的时效是“一定历史时期”《辞海》的这一定义将政策的主体限定在“国家和政党”层面有点狭窄。
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学者也曾对政策下过定义。
例如:卡尔·弗雷德里奇:“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安德森:“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公共政策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也就随之产生了公共政策。
与此同时,也就开始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产生与思考。
推动公共政策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近代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为政策研究提供新条件和手段;●哲学和社会、人文学科等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诞生,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等。
公共政策学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二、公共政策的本质与特征⏹三、公共政策的构成⏹四、公共政策的类型与功能一、公共政策的概念⏹1、“政策”与“公共政策”⏹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为确保社会朝着政治系统所确定的政治方向发展,通过广泛参与和连续抉择的途径,利用公共资源达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平衡、协调社会公众利益的公共管理活动过程。
2、西方学者对公共政策的认识P183⏹公共行政学的首创者之一,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威尔逊将政策界定为的“法律和法规”,排除了政府的大型计划、政府首脑的指示报告、会议决议文件和政府某种特定意图等政策范围;他还将政策制定、执行者限定为政治家和行政人员,缩小了政策制定与执行者的主体范围。
⏹美籍加拿大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伊斯顿强调政策的“价值分配”功能,把指导行动的准则等同于行动本身。
⏹政策科学主要的倡导者和创立者,哈罗德•拉斯韦尔(Harald sswell)与亚伯拉罕•卡普兰(A•Kp lan):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认为政策是一种“大型计划”,犯了同威尔逊一样的错误,“计划”可以是政策,但政策并不仅局限于计划或方案,计划只是政策的一个子类;⏹罗伯特•艾斯顿(Robert Eyestone):公共政策就是“政府机构和它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戴伊(Thomas R.Dye):“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艾斯顿和戴伊或者从生态学的角度论述政策,或者是仅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
⏹詹姆斯•安德森(James E.Anderson):“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而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机关或政府官员制定的政策”。
⏹卡尔•弗里德里奇(Carl J.Friedrich):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研究方法
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或者不做某 件事的行为就是公共政策”。
后行为主义政治家戴维·伊斯顿从政治系统分析出 发,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有权威 的分配”。
2、公共政策系统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主管教育工作,提出在学科建 设和发展上要赶快补课,重新恢复整治学、社会学、 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
随着高等教育中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恢复,一些 学者开始介绍和翻译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公共政策方面 的文章和书籍,同时也编写了有关政策科学的教材与 读物。
历史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美国学者华莱士提出了科学环模式。如图,进 行科学研究有三个主要阶段:经验观察——经 验概括(经验研究、理论研究)——理论。
科学环模型
1
理论理 形成概念、建立命题、 Nhomakorabea论
理论的方法
研
究
经验概括 经 验 研 究
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
逻辑推理方法 接受或拒绝假设
检查假设的方法 经验观察
90年代,美国的公共政策研究在原有的主题上加以深 化,并努力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研究领域得到大大的拓展。拓展到政策伦 理、政策价值、政策组织行为等。罗尔斯《正义论》
二是政策研究方法得到深化。将政策研究方法转向 注重政策调查研究上。
重视宏观政策研究,即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产业 发展战略、区域性经济联盟的发展等。
精英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分为有权的少数精 英和无权的多数民众,公共政策由那些占领统治 地位的精英们所持的信念、利益、价值观和偏好 所决定的。
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古代的政策研究公共政策是作为公共权力机关即国家和政府进行统治与管理的工具,或者说它是通过制定与执行政策来进行统治与管理的。
因此,随着国家的产生,对政府政策的思考和研究也就开始了。
不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古代西方,我们都可以从世世代代的国家与政府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活动中,从那些历史文献中收集到有关公共政策的丰富的知识、思想和观点。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是十分发达的,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士官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殷商时期:史官制度:史(负责有关国家大典的文字记载、册命起草、法令归档和史册撰写)巫(生来就有神能力、可以通神的人)祝(懂的各种知识的巫)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周书》,就是西周史官保管下来的一部分公文。
诸侯国逐渐强大,史官纷纷离开王室,分散到各诸侯国,对其领主的政策决策也有着重要作用。
孔子根据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作了《春秋》,其他乱臣贼子则把其变为《孟子》。
在中国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史官始终是国家和政府体制内的一项重要设置,下一个王朝为上一个王朝修史成为定制。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所谓的“正史”,此下接着还有二十四史。
所有的正史,都以总结前朝遗迹更远的统治者施政的经验教训作为当今和以后统治者施政的借鉴为宗旨。
最著名的史学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单凭书名就可以见到编著者的这一宗旨。
(二)策士制度与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士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知识人和思想者阶层,是春秋、战国时代所特有的。
但是,包括清代官府中的幕府或师爷在内的中国古代社会非特指意义上的士,则一般的视他们为古代社会的知识分子。
士的形成:首先来源于春秋时代的巫、祝、卜、史等知识阶层下移到各诸侯国,成为一种普遍;私学的形成,使一部分平民身份上升,逐渐成为不用有政治权利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学科名称梳理1、哪些因素推动和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科学的诞生和发展;(3)、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4)、决策科学的形成;(5)、行为科学的诞生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6)、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推动和促成了公共政策学的面世。
2、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3、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林德布洛姆提出。
第二节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1、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
我国古代有两本与政策研究有关的著作:1、《战国策》;2、《智囊补》冯梦龙著,整理政策案例1238例;2、中国古代出现发达的政策研究的原因:(1)、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2、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3、欧洲何时出现政策分析人才?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
4、为何古代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
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
5、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首先,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与现代国家的兴起密切相关。
现代国家的兴起使得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决策制定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扩大,对实现公共利益的需求日益增加,公共政策学科应运而生。
例如,19世纪工业化进程加速了国家的发展,从而对公共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公共政策学科开始逐步形成。
其次,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离不开理论的积累和发展。
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通过研究社会现象和机制,这些学科为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工具。
例如,公共选择理论、制度分析理论、利益集团理论等对公共政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丰富了公共政策学科的理论体系。
此外,社会变革和民众参与的需求也促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
社会变革引发了公共政策的调整和变革,民众对政府决策的关注和参与度也在不断提高,这对公共政策学科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例如,20世纪中后期的民主化浪潮、公民社会的兴起、全球化等因素都要求政府更加透明、负责、民主和有效地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从而推动了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
最后,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还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经济发展对公共政策的要求不断提高,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公共政策学科作为研究和培养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学科,通过研究政策的制定过程、实施效果和评估方法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综上所述,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政治、经济、社会和理论的发展为公共政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动力,推动了公共政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共政策学科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继续发展和壮大。
公共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政策自古以来就有.但古代社会政策往往伴随着君主或政治家的情感意志而存在,因此,政策不可能作为一门科学而出现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于20世纪30年代发表了有名的自由放任的结果,明确提出政府用"公共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经济的新理论,得到资产阶级政治家的称赞,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福利政策的"新政"把凯恩斯理论变为现实.在当时的欧美国家中,尽管人们希望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但市场自发的调节控制功能并不强.因而这就为政府对经济的主导功能的发挥创造了条件.由于这时政府的干预能力较大,这就吸引了不少思想家特别是政治学家将注意力集中到政府的政策引导上来.较多的学者讨论了国家、主权、权力与政策的关系.也有一些政治学家像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则专门研究过国家的基本政策问题.也就在这个时期,西方世界发生了新科学技术革命,系统论、信息沦、控制论以及计算机等一系列新科学技术问世,这就为政策科学提供了必要的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技术条件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D·拉斯韦尔倡议召开了一次多学科学者参加的公共政策研讨会,会后由他主编出版了政策科学:近来的范畴与方法上的进展,第一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政策科学由此得名到18世纪中叶,重商主义在资本主义的中心欧洲占据了统治地位.重商主义的经济学家注重研究和倡导各种经济政策,并确信只要有了好的经济与社会政策,就可以建立和发展现代国家.即使是亚当·斯密,虽然强调最好的政府是什么也不管的政府,但他也十分重视政府对政策的制定.在国富论中,斯密提出,应当将国民生产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中心目标,追求最大或最多的“国富”乃是一个国家必须实行的基本经济政策.三19世纪中叶自由主义反对经济政策研究在19世纪中叶,一些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日益走向成熟,相当多的原先由政府来承担的经济功能开始让位给市场.与此相适应,在英国的经济学领域,自由主义学派取代重商主义成为主流思潮.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则主张政府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听任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各种经济活动.因此,政府不再像以往那样花费财力和人力去积极地研究和制定经济政策.一些大学的经济学系甚至停开“经济政策”课程.四19世纪80年代威尔逊与古德诺对公共政策的研究美国是最早建立公共行政的国家,因而最早对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作出探索的自然也是美国人.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在政治学季刊第二期上发表了题为“行政研究”的学术论文.在该篇论文中,威尔从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角度对政治与行政加以区分.他认为政治制度只负责制定或决定公共政策,而行政则负责执行公共政策.威尔逊特别强调政治学要关心公共政策的发展,政治学家应当细心地分析法律、法令的产生与变迁的历史.在威尔逊之后,对美国公共行政作出重大贡献的公共行政学家是弗兰克·古德诺Frank J. Good now.他也十分重视公共政策问题.他同意威尔逊将政治与行政两分开的观点.他认为,政治家依据一定的标准,从各自集团的利益出发制定公共政策,而行政则是以价值中立的态度去执行公共政策.实际上,古德诺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视为是非理性的过程,而公共政策的执行才是理性的.古德诺与威尔逊都否认政治学是科学,在他们看来,只有执行公共政策的公共行政才能依据科学和理性有效地运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公共政策的研究或阐述,还只是有关公共政策的某些方面:比如政策制定的主体,像国家、主权与权力、政府组织等;比如政策的制定,像法律的制定以及与政策制定有关的问题等;比如政治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像平等、自由、民主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等.至于对公共政策的本质、效能、结构、体系、原则、周期等方面的问题还没有成为研究的课题.五20世纪20年代梅里安倡导的“新政治科学”运动192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梅里安Charles Merriam发起了“新政治科学运动”,主张运用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学和统计学的方法与成果来改造政治学.这一主张在美国政治学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后来,梅里安被称为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开山鼻祖.梅里安对“新政治科学”的倡导,在较大程度上是出于他对公共政策的关心.他指出,之所以要掀起这股运动,就是要促使人们对政府机构的运转过程加以明智的控制,从而消除政治运动中的浪费,减少或消除各种动乱因素.梅里安经常使用“政策科学”概念.二、西方公共政策演变的主要阶段一西方公共政策的形成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其标志是哈罗德·拉斯威尔Harold D. Lass well、丹尼尔·勒纳Daniel Lerner合着的政策科学出版1951年.因此,有人认为现代公共政策研究始于1951年,拉斯威尔则是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始人.公共政策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并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并不是偶然的.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凯恩斯经济学有关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就在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罗斯福“新政”时期,不少学者为政府进行经济与公共事务方面的政策设计,使美国政府能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度过难关.当时美国社会甚至流传一种看法:“政治求助于科学,官员求助于学者”.但是这一研究政策的趋势却为二战所打断.二战以后,西方的政治科学也发生了研究范式上的转变.西方政治科学研究在60年代前先后出现过国家制度研究、权力关系研究与行为主义研究等范式的转变.到60年代,行为主义的研究范式由于其方法片面、结论肤浅,不能解决深刻而复杂的社会矛盾而无法令人满意.一部分政治学家从行为主义的范式中挣脱出来,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角度来审视现实的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这就和二战前已经出现却被二战所阻断的政策研究的趋势衔接起来.但这时的政策研究就不再是简单地回到30年代的水平,而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拉斯威尔的政策科学就是这种提升的代表.除拉斯威尔外,这一时期对公共政策科学的建立产生过作用的着作还有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 E. Lindale的渐进调适科学;查尔斯·琼斯的公共政策研究导论,托马斯·戴伊的理解公共政策等.二西方公共政策的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其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l Dror 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之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年、政策科学探索1971年、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在美国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的前期出现了公共政策研究中的“趋前倾向”,在70年代中期则出现了“趋后倾向”.所谓“趋前倾向”则是指政策研究偏重于在政策制定中加强“政策咨询”的趋势.这一时期美国建立了一批负有盛名的以公共政策咨询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如兰德公司.由于这些机构广泛地运用统计学、数学、心理学、系统论等方法起草各种政策方案,进行各种政策模拟,提出各种政策建议,作为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的参考,因此人们又称它们是政策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所谓“趋后倾向”乃是指公共政策研究中偏重于政策周期研究的趋势.一项公共决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冲突与妥协的结果,因此,要研究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制定就必须考虑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与完善.另一方面,一项好的公共政策光制定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去说服和组织贯彻.因此,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环在于对制定出来的政策的推行和实施.这样,对公共政策的研究就转向于对整个政策的生命周期进行探讨.在这一时期的西方公共政策研究中,德洛尔除了写出着名的“三部曲”外,他作为兰德公司的高级研究员,还发表了许多讨论公共政策的专题论文.在1969年的美国科学促进会上,他组织和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政策科学研究小组.另外,德洛尔还与人合作,在美国创办了政策科学杂志.1972年德洛尔回到以色列后,又参加了政策科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此外,在这一时期还出版了洛威Theodore J. Lowi的政策、政治和选择的四种体系1972年,斯图亚特·.奈格尔Stuant S. Nagel 的决策理论和法律程序1979年等等.三西方公共政策的自我批判时期20世纪80年代公共政策研究从50年代正式成为政治科学、公共行政科学中的重要分支以后,经过60年代的政策咨询研究,70年代的包括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在内的政策周期研究,发展至80年代开始进一步转向有关政策效率、政策信息多元化、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关系的研究.在这一时期,政策学家比较多地对学科采取谨慎的批判态度.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着作有:奈格尔Stuant S. Nagel的政策研究百科全书1984年,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的比较政治学1978年,阿斯福特Douglas Ashford的比较的公共政策1990年.四西方公共政策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20世纪90年代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表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种是对原有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化;另一种是拓展新的研究方向.对原有主题的深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问题,罗尔斯Rawls在正义论、布坎南Beaucham在伦理与公共政策、高斯罗伯Gawthrop在公共管理部门、系统与伦理中分别提出了有关社会哲学、社会道德和专业伦理的研究方法.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梅尔斯诺Mmeltsner和贝拉威Bellavita在政策组织一书中提出了政策管理、政策沟通、政策组织、政策行动等四者的相互联系理论;林恩Lynn. Jr.则在管理公共政策一书中提出组织行为、政治理论与公共政策的融合思想.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增强公共政策的应用性.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研究转向政策调查研究.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面,公共政策学家将研究的兴趣转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比如电脑犯罪、信息政策、试管婴儿、温室效应,等等.另一方面是政策调查的兴起.以往公共政策学家过于重视经济与技术理性为主体的政策抉择研究,总是强调如何使“利益最大、损失最小”,强调如何依据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排列方案的优先顺序.这种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已暴露出弊端,许多政策学者转向政策调查研究.他们认为不存在一个最佳的即能为社会全体大众都能接纳的政策.所谓好政策就是具有法律正当性的政策.为此,就必须通过政策调查、政策辩论获得合理性,并由此确定出是否接受某项政策的前提条件.三、中国公共政策产生的历史渊源一中国古代的政策谋略思想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政策科学门类,但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丰富的政策谋略思想和政策实践经验.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形成了以民为本、事异备变的政策思想.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封建思想家与政治家大多提倡“民为邦本、政在得民”的治国策略,在制定政策时,多考虑“养民”、“惠民”、和“富民”.古代中国明智的统治者在制定政策与策略时,坚持“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谋略原则.二是建立了恩威兼施、以柔克刚的施政原则.中国古代勤于治国的政治家与官吏有一套施政方法:韬光养晦,以曲求全,以退为进;恩威并重,分化瓦解,征服吞并;力倡仁信,厚施绥靖,倍加安抚;中央集权,镇国封疆,分而治之.三是形成了重政策辩论、政策分析的传统.中国古代留下了许多政策辩论与政策分析的文献.如盐铁论就记载了汉昭帝时以御史大夫为首的政府官员和应召而来的当时全国60多位贤良学士聚集一起,就制定、实施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的政策,进行辩论的真实过程;西汉时期的论积贮疏、论贵粟疏则是两部有关制定合理的农业与粮食政策的政策规划文献;明代的智囊计则是政策案例分析的文献.四是形成了完整的国策谋略体系.最为突出的是孙子兵法.最初人们仅仅将这一着作看作是兵书.但依据当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人们发现孙子兵法中包含有大量的国策条目、谋略思想和管理策略.从而使这一着作不仅成为中国政策文化中有价值的经典,而且也成为民办政策科学研究的宝贵遗产.二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研究传统在中国当代的政策文化中,除了有古代的政策思想和政策研究的遗产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还有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策略思想与原则.首先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无产阶级政治家留下的政策思想与政策实践.对政策和策略,马克思和恩格斯非常重视,他们毕生除了从事理论写作外,毫不松懈地注视着无产阶级斗争的策略问题.列宁总是将党的策略视为是党的政治行为、党的政治性质、方向和方法.斯大林则将战略和策略看作是无产阶级斗争的科学.在政策和策略的依据方面,恩格斯作了经典的阐释,他认为党的政策是根据经常变化的条件制定的.在政策和策略的原则方面,马克思和列宁这些经典作家提出了如下的思想:要把当前斗争和长远斗争、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坚持说服和争取人民的大多数;要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要善于利用矛盾争取同盟者.其次是毛泽东政策和策略的光辉理论与实践.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的光辉论断.他认为政策是革命政党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并且表现于行动的过程和归宿.一个革命政党的任何行动都在实行政策,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因此,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在中国这样复杂的环境中工作的每个干部,必须将自己锻炼成为懂得政策和策略的战士.四、中国公共政策发展的主要阶段一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从7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1979年至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东方辽阔的土地上进行了成功的震惊世界的制度和政策创新的实践.在这一阶段上,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在此基础上,果断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政策,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此同时,邓小平还在许多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比如,“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政策;“发展是硬道理”的政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政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等等.在领导政策创新实践的同时,邓小平对新时期的政策理论作了研究.他指出,政策的本质要求是要讲求实效,给人民以物质上的实惠;检验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客观实践;政策的合法性是由多数群众满意来决定的,一项政策好不好,主要看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赞成不赞成;政策执行必须坚持稳定性与连续性的原则,一项政策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政策,就必须坚持,凡被实践证明是不完全正确甚至错误的政策,就必须修正或抛弃.在8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在学科发展上要赶快补课,要重新恢复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和行政学,其中也包括公共政策的学科建设.这为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随着政治学、行政学等学科的恢复,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开始进行政治决策和行政决策方面的研究.此时的公共政策还远未独立出来,还包含在公共行政学和政治学这两门学科之中.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介绍和翻译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公共政策的文章和书籍,同时也编写出有关政策科学的教材与读物.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政策制定过程查尔斯·林德布洛姆着,朱国斌译,华夏出版社,1988年;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克朗着,陈东威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J.丁伯根着,张幼文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公共政策伍启元,香港商务印书馆,1989年;公共政策析论张世贤,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6年;政策科学孙光,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政策研究学概念孙效良主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二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开创阶段20世纪90年代90年代是中国公共政策开始从政治学和公共行政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时期.其标志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开设了公共政策课程、创办了研究机构、培养了研究生.90年代,在一些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政治学、行政学专业中,开设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为名称的课程;成立了从事政策研究的机构;在未被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之内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如南京大学在其他专业的名目下,招收了以公共政策、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二是出版了一批公共政策教材.主要有:行政决策分析胡象明,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公共政策学导论桑玉成等着,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政策科学导论张金马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政策科学原理陈振明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政策学兰秉洁等编着,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公共政策分析陈庆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年.三是建立了全国性的公共政策科学研究会.1991年8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全国首届政策科学研讨会,这次会议除了进行政策科学研讨外,还就成立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的事宜作了讨论.1992年10月,在山东省曲阜召开了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作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研究分会而存在.1999年10月,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暨理论研讨会.。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公共政策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公共学科的形成是在一系列历史条件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条件:【1. 国家的崛起和发展】公共学科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国家的崛起和发展。
随着国家权力的集中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社会事务的干预越来越多。
领导的决策和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研究和讨论如何制定、实施、评估公共。
【2. 制定的需求】制定决策的质量和效果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
在制定过程中,需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考虑制定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公共学科因此应运而生,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分析工具,使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
【3. 现代社会问题的增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环境污染等现代社会问题的增多,对领导和社会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公共学科可以通过研究问题的根源、成因和解决方案,为制定者提供相关建议和指导,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进步。
【4. 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公共学科的形成也离不开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
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进展为公共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基础。
交叉学科的兴起也为公共学科提供了学科边界的拓展和交流的可能性。
【5. 公共领导和民主治理的兴起】公共学科的形成还与公共行政、公共管理等学科的兴起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公共领导和民主治理的兴起,对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公正性以及公众参与的要求不断提高。
公共学科能够深入研究和评估的决策过程,探讨公众参与的方式和效果,为公共决策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提供支撑。
以上是公共学科形成的一些重要历史条件。
这些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为公共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公共学科的形成既受到学科内部的推动,也受到外在的社会需求的影响,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政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政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般观点认为,公共政策作为一门系统的科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
半个多世纪以来,政策科学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步成为政治学乃至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世界性学科。
政策科学具有自己的学科意义,其发展对社会科学和政策实践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本讲将围绕政策科学的形成、发展和学科意义展开讨论,主要内容包括:一、公共政策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进入现代社会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各国面临着全新的世界格局和大量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从而使得政府公共政策成为现实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这就为政策科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求和动力。
(二)美国社会公共问题的大量出现美国之所以成为政策科学的发源地,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一方面,战后美国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使得民众的政策诉求可以直接给政府造成重大的政治压力,从而把政府公共政策推到社会焦点的位置。
这些都直接推动了政策科学的产生。
(三)现代“脑库”的产生及作用现代思想库产生于二次大战前后,他们从事的政策研究活动日益活跃且受到重视,这不仅为政策科学的产生提供了研究者队伍,而且推动政策研究从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到实践对象逐步走向系统化,进而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
(四)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现实公共政策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这就使政策研究活动必然体现出专业性和综合性,必然要求相关学科的支持。
与政策科学联系最为紧密的有系统科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其中系统科学、社会学、经济学为政策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理论与方法,而政治学则作为母体直接孕育了政策科学。
二、公共政策科学产生和发展的线索(一)政策科学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哈罗德•拉斯韦尔为代表的一些行为主义政治学家,首先倡导建立政策科学,得到学术界的响应。
1951年召开的斯坦福学术会议,标志着政策科学的正式产生。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现代政策科学产生时间、三大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贡献:1.初级阶段:1951年(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政治家勒纳和拉斯韦尔共同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一书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的诞生。
该书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
”2.第二个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代表人物德洛尔著《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概念与适用》、《政策科学构想》,主要贡献:①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一些误区②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大力主张将这种方法引进公共政策学③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④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质和实践性。
3.学科的近期发展阶段的进展:①课题选择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②方法论上的非科学化趋向③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的成立和专业研究刊物的问世、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大学教育中专业与课程的设置)。
公共政策学的特点:创立者拉斯韦尔揭示了公共政策学的特点(界定):①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②其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③它是一门时间和空间都极敏感的学问④它具有跨学科的性质⑤它是一门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⑥它是一门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的学问。
公共政策学在第二个发展阶段上取得的成就:①方法论的多样性②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③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④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相对于具体科学和传统思维方式来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思维方式②决策科学的形成③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
行为科学的宗旨就是解释、预测、控制人的行为,以利于达到群体和组织预期的目的④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影响: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吸收学者参政,实行政策咨询。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实施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实施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保障公众利益等方面制定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实施是政府实施其职能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本文从政策形成的决策制定、政策实施的各种措施以及其评估等方面,对公共政策的形成与实施进行浅谈。
一、政策形成的决策制定决策制定是公共政策形成的基础,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众多因素,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决策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政策目标,尽管目标在制定时是要明确的,但人们常常会面临的是这样的情况:一项政策的目标显然是好的、合理的,而执行起来却发现效果不佳,或者是人们对此感到失望和焦虑。
原因在于政策制定者并没有考虑到实现政策所需要的整个环境和相关因素。
因此,在政策制定时,要考虑政策的可行性、目标的合理性和社会效益的可达成性等因素。
为此,政策制定者应当遵守一些决策制定的基本原则:(一)事先做好充足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出可行的方案。
(二)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和权衡,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方案。
(三)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民众的反馈意见,听取有关专家的建议。
政策的质量常常会受到制定时缺乏相关数据和信息的影响,因此,决策制定者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与政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二、政策实施的各种措施政策实施是在决策制定后,将政策方案转化为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的过程。
政策实施的措施有多种,包括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宣传手段等。
(一)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机关以行政命令、行政管理等方式来实施政策。
行政手段具有快速、直接、权威性强等优势,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公民的不满。
(二)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是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来实现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经济手段的特点是成本高、周期长,但具有可持续性、引导性强等特点。
(三)法律手段法律手段是指依靠法律法规、制定法令等方式来实施政策。
与行政手段不同的是,法律手段具有强制力,能够实施更严格的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学科定位与学习意义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学科名称梳理●学科形成前的政策研究●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公共政策学的发展第三节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第四节公共政策的含义、构成与功能第二节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政策,汉语中的政策一词是由汉字中的两个字“政”和“策”组合而成的。
政在古汉语中有“政权”、“政事”之意,如人们常说“在其位、谋其政”。
策在中国古汉语中有“计策”、“策划”之意。
如《战国策》中的策,是说战国时代各国发生政治事件时所采取的各种对策。
我国现代汉语对“政策”一词的解释,往往与路线、方针、策略相联系。
关于政策的定义很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工具书《辞海》对“政策”的定义:“国家、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
《辞海》的定义中实际包含着四层内容:●政策制定主体是“国家与政党”;●政策存在的基本形式是“行动准则”●政策的目的是“实现路线和任务”●政策的时效是“一定历史时期”《辞海》的这一定义将政策的主体限定在“国家和政党”层面有点狭窄。
相比之下,国外的许多学者也曾对政策下过定义。
例如:卡尔·弗雷德里奇:“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下,个人、团体或政府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时机、克服障碍,以实现某个既定的目标,或达到某一既定的目的”。
安德森:“政策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些活动是由一个或一批行为者,为处理某一问题或有关事务而采取的”。
公共政策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公共政策是国家进行行政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国家也就随之产生了公共政策。
与此同时,也就开始了人们对于公共政策的产生与思考。
推动公共政策形成的几个主要因素:●近代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为政策研究提供新条件和手段;●哲学和社会、人文学科等软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行为主义的诞生,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等。
一、学科名称梳理该学科常见的名称:1、公共政策学2、政策学3、政策科学:(Policy Sciences)创始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勒纳和拉斯韦尔,著有《政策科学》(1951年)一书。
本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标志着公共政策学科的诞生。
在我国曾著有《政策科学导论》一书便是使用的这一名称。
拉斯韦尔对政策科学的特征的概述(六点):●政策科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政策科学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理性实证主义之上●政策科学是一门对于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科学●政策科学具有快学科的特点●政策科学是一门必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政策科学必须以社会发展为研究对象,具有“发展概念”其他代表者:伊斯顿·罗斯威尔,斯坦福大学教授,在勒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政策科学是以制定政策规划和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为核心,运用新的方法论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的学问”。
叶海卡·德洛尔,该学科的第二代掌门人,认为:“政策科学是融系统的知识、合理结构的理性、有组织的创造性为一体,研究如何制定优化政策,避免灾难性政策的学科领域。
政策科学的核心是把政策制定系统作为研究和改进的对象,包括政策制定的一般过程及其具体的政策问题”。
他把政策科学看成是提高控制与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他在1968-1971年,发表了政策科学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而且创办了《政策科学》刊物,进一步确立了政策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
以德洛尔为首的一派政策科学家,他们所提出的理论与观点,已在这一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成为政策科学的基本范式。
其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政策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和端正社会发展方向2)政策科学所关注的政策制定系统,是宏观的公共政策制定系统3)政策科学打破了许多学科之间的传统界限,吸收了多学科的有益知识4)政策科学的建立,首先是以抽象的政策制定理论框架为基础5)政策科学第一次把个人的经验、社会常识也纳入学科知识系统中6)政策科学试图将探讨价值、价值协调、价值代价和价值行为的确定为基本内容7)政策科学的研究主题是鼓励、激发有组织的创造性,包括价值观的创造8)政策科学赖以发展的源泉是社会改革和改革环境中政策过程的变化9)政策科学强调未来,但又认为今天是过去和未来的纽带,坚持历史研究方法10)政策科学既对科学中的理性知识进行研究,又承认超理性过程的重要作用11)政策科学以实证哲学为基础,其研究主题是自身的规范、假说、潜在理论、学术基础及其应用12)政策科学认为规范的创新是必须的、严格的,应符合科学的基本标准李忠尚,《现代决策论——软科学与决策科学研究》,认为:“政策科学是一门运用现代科学决策理论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对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给与分析、评价并探索其规律的综合性新型学科”。
他指出该学科的核心是致力于政策系统的改进。
4、政策分析(policy analysis)和公共政策分析(public policy analysis)“政策分析”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政治家林德布洛姆提出。
狭义的政策分析是指:基于政策与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及其可能产生的多种结果与相关规则,在各种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该目标的最优政策方案的过程。
其目的是帮助人们在政策期望与现实可能性之间获得逐渐一致的认识广义的政策分析是指:从知识向决策层投入的角度看,在公共政策领域内创造与应用社会知识的复杂的社会过程。
它可以被看作对包括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反馈和政策终结各个阶段在内的整个政策过程的分析,还包括对政策环境的分析。
在我国,较早的使用这一概念的是陈庆云。
他在《公共政策分析》一书中认为,“公共政策分析是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
他还认为,公共政策分析是公共政策学的分支学科。
5、政策研究(Policy Research, Policy Studies, Policy Inquiry),公共政策研究(public Policy research, Public Policy Studies)斯图亚特·S·那格尔,美国著名学者,认为政策研究“是为解决各种具体社会问题而对不同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及其效果的研究”。
这一定义注重政策效果的评估、政策形成的因果关系与过程。
王沪宁:认为,“公共政策研究涉及公共政策的对象、含义和理论,公共政策的主体、公共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的环境、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优化、公共政策评估、公共政策比较等诸多方面”。
安·梅伊克尔扎克,美国学者,更加宽泛的定义。
认为:“政策研究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指导研究或分析的过程,旨在为政策制定提供行动的指南。
在这一点上政策研究与其他类似学科有本质的不同”。
同时,她还指出,“政策研究是科学,基于技艺的知识和艺术的综合,这里的科学是理论、观念和方法原则的体系;这里基于技艺的知识是可应用的技术、经验的原则和标准操作程序的整体;这里的艺术是指步骤、风格和一个人的工作态度”。
林德金,《政策研究方法论》小结:不同的名称表达的是同一概念,是对同一学科的不同称谓。
他们之间可以相互混用和替代。
二、学科形成以前的政策研究(两点:古代政策思想和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准备)公共政策这一学科的形成是在历史的演进中随着人们对公共政策认识的逐渐深入和丰富逐渐形成的。
历史上,人们对公共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与演进是公共政策学科得以形成的基础。
(一)中国古代的政策思想(四点)在中国古代,关于公共政策的思想出现非常早(早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而且是源远流长的,极为丰富的。
对其朴素的阐释就是“治国,平天下”。
但遗憾的是,公共政策的学科却没有在我国生根发芽。
我们目前所学的这些公共政策的知识,多数都是从西方学习和引进的。
●中国古代关于公共政策的名著:1、诸子百家:《管子》、《孟子》、《韩非子》、《商君书》等2、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论积贮疏》、晁错:《论贵粟疏》、诸葛亮:《隆中对》等。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著作——《战国策》。
4、(很可能)全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智囊补》。
作者冯梦龙,共搜集整理我国古代著名的政策案例1238例。
●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主要内容(六点):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
比如孟子曾言“民贵、社稷次之、君轻”。
荀子也言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李世民也说过:“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管仲:“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唐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政论家):“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富民,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两种基本的经济形态(还有产品经济)。
在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
所以在历朝历代中,农业立国是一项基本国策。
例如,商鞅:“国待农耕而富,主待农战而尊”。
李世民:“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朱熹:“生民之本,足食为先,是以国家务农重谷,使凡州县守倅,皆以劝农为职”。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的政策倾向孔子:“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唐甄:“天地之道故平,平则万物各得其所”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老子:“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他认为,对于统治者来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因此,他建议统治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国古代政策思想如此发达的原因:(两个方面)1、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政权更迭的频繁。
在中国封建的历史上,经历了无数的朝代,但唯有不变的是上述的立国之策。
这些政策在历朝历代都体现的很明显。
为什么呢?在朝代更迭的过程中,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某一个朝代推翻前一个朝代之前,农民起义多是打着宗教的旗帜,可无论如何,在起义成功之后,所有的统治者还都是回归了孔孟之道。
因为,只有孔孟之道才能够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政治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
这也直接促使统治者为了自己王朝的统治利益,必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2、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和科举制度的形成对于学子来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目的是做官,读书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而且在当时,读书人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在那样一种社会条件中,还会有那么多的人选择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