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技术学内容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指南

《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指南

《微生物学》课程学习指南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及其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由于微生物(包括病毒)是最简单的生命体而又具有高等生物的基本生命过程,是研究生命现象的基本模式生物,并在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科学中的许多重大发现、重大理论和技术的突破和证实大多来自对微生物的研究,因此微生物学已经成为几乎所有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

今天的学生,如果不懂得、不熟悉微生物学,不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能,想要学好其它生命科学专业课程是不可想象的。

微生物学课程也因此成为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生物学系及医、药、农、林、食品等有关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由54学时的理论教学和54学时的实验教学二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组成。

其中理论教学将指定教材中15章的内容融汇为12讲,使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传染免疫、分类鉴定以及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及其多样性,在工、农、医等方面的应用,了解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牢固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及其生命活动规律,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微生物学实验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理论课学习的基础上,将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实现有机结合,牢固掌握研究与应用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与技术,包括经典的、常规的、以及现代的方法与技术。

使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具有适应于从事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应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技能,并使他们综合能力与创新意识有全面的提高。

这里只介绍理论课教学的重点和学习要求理论课教学一共54学时,由12章组成,每章的学习重点或者学习要求用蓝色字体标注第一章绪论(4个学时)一、武汉大学“微生物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二、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三、微生物与我们(简要了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四、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重点掌握巴斯德、柯赫对微生物学建立与发展的贡献,同时了解其他著名科学家的工作)(一)微生物的发现(二)微生物学的奠基1.巴斯德2.柯赫(三)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四)20世纪的微生物学(五)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重点)1.微生物是生物学基本理论研究中的理想实验对象2.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的贡献3.微生物与“人类基因组计划”(五)我国微生物学的发展(六)21世纪微生物学展望五、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简要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第二章纯培养和显微技术(3-4个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整个课程学习的最重要内容之一,重点掌握在各种条件下分离并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的方法及原理、为什么说无菌技术和纯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一、无菌技术(重点,结合实验课相关内容学习)1. 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2. 接种操作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重点)1. 稀释倒平板法2. 涂布平板法3. 平板划线法4. 厌氧微生物的分离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了解)四、单细胞(孢子)分离(了解)五、选择培养分离(重点)1. 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2. 富集培养六、二元培养物(了解二元培养物的概念,它虽然由二种生物构成,但也是微生物纯培养的一种形式)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结合实验课内容掌握各种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样品制备技术)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1. 普通光学显微镜2. 暗视野显微镜3. 相差显微镜4. 荧光显微镜5. 透射电子显微镜6. 扫描电子显微镜7. 扫描隧道显微镜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结合实验课内容及显微镜的原理,这部分内容在理论课上可以省略不讲)第3章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10-11个学时)本章由教材上的第二章第三节、第三章第一节,以及第十三章的部分内容组成第一节细菌一、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一)个体形态与排列(细了解菌的形态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区分细菌的正常和异常形态)(二)大小(三)细胞的结构()1、细胞壁(重点)2、细胞膜(重点)3、细胞质和内含物(应知道有哪些内含物及其最基本的生物学意义,比如说,贮藏物,能够举例就可以,不必将所有的全部背下来)1)概念2)贮藏物3)磁小体4)羧酶体5)气泡6)载色体7)核糖体8)质粒4、核区(nuclear region or area)5、特殊的休眠构造——芽胞(重点掌握芽胞的基本特性和耐热机制,为什么可以利用伴胞晶体作为生物杀虫剂。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生)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研究生)

食品微生物实验技术讲义(硕士研究生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体系具有独特性:需要独特的实验室装备和独立的训练技术包括:显微镜术和制片染色技术、无菌操作技术、消毒灭菌技术、纯种分离培养技术、合成培养基技术、选择性和鉴别性培养基技术、深层液体培养技术、厌氧培养技术、菌种保藏、复壮技术、菌种选育技术等。

第一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计划学时:2重点: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常用的菌种保藏方法。

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等的形态特征。

大多数动物植物的研究、利用都能以个体为单位进行,而微生物由于个体微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利用群体来研究其属性,微生物的物种(菌株)一般也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繁衍、保存。

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culture),而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为纯培养物(pure culture)。

由于在通常情况下纯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因此把特定的微生物从自然界混杂存在的状态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

相应的,微生物个体微小的特点也决定了显微技术是进行微生物研究的另一项重要技术,因为绝大多数微生物的个体形态及其内部结构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

显微技术包括显微标本的制作、观察、测定、分析及记录等方面的内容。

实际上,正是由于显微技术及微生物纯培养技术的建立才使我们得以认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并真正使对微生物的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一、无菌技术微生物通常是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而且无处不在。

因此,在微生物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纯洁”,防止其他微生物的混入。

在分离、转接及培养纯培养物时防止其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被称为无菌技术(aseptic technique),它是保证微生物学研究正常进行的关键。

微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技术是一门利用微生物进行实验研究和应用的技术学科。

该技术包括多种方法和实验技术,如细胞培养、分离纯化、鉴定和分类、基因工程、发酵工艺等。

这些技术能够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在医药领域,微生物学技术可用于筛选新药和生产药品。

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和放线菌是常用的微生物菌株。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成功地生产了多种人类蛋白质和抗体。

在农业领域,微生物学技术可用于控制植物病害和改善土壤质量。

其中,植物生长促进剂、生物除草剂和生物农药等产品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在环保领域,微生物学技术可用于处理废水和废气、降解有机物等。

例如,利用微生物菌群对水体进行处理,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总的来说,微生物学技术是一门应用广泛、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还将继续扩展和深入,对人类的福祉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 1 -。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微生物学常用技术

微生物学常用技术

微生物学常用技术
1. 原位杂交:一种用于检测细胞内特定RNA 或DNA 序列的技术。

它使用标记的探针与目标RNA 或DNA 的互补序列进行杂交,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杂交信号。

2. PCR:聚合酶链反应,一种体外复制DNA 的技术。

它使用DNA 建模酶、起始物和引物分别为反向和正向链引导反应,形成两条相同的DNA 分子。

3. 限制性酶切:一种通过特定酶切断DNA 链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构建DNA 序列库、分析基因组结构和筛选重组DNA 片段等应用。

4. 克隆:通过将DNA 片段插入宿主细胞中复制的方法,使DNA 在数量和空间上得到扩增。

克隆是制造重组DNA 或生产重组蛋白的重要技术。

5. RFLP: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一种通过检测DNA 片段长度差异来确定基因型的技术。

它可以用于人类基因组和微生物基因组的分析。

6. 蛋白质电泳:分离蛋白质并确定它们的分子量和电荷。

这是鉴定微生物特征蛋白质和确定其功能的重要技术。

7. 荧光原位杂交:一种使用荧光标记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

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分离、定量和可视化微生物群落中的不同成分。

8. 全基因组测序:一种测定一个生物体完整基因组的序列的技术。

它可以提供比传统方法更全面的生物信息学数据,有助于深入了解微生物系统的功能和多样性。

微生物生物技术

微生物生物技术
详细描述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造微生物细胞,使其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代谢产物,如抗生素、激素、酶 等。此外,还可以利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对药物分子进行改造和优化,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生产效率,还为新药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基因工程在微生物改良中的应用
生产高价值化学品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能够高效生产高价值的化学 品,如生物燃料、抗生素等。
提高微生物耐受性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微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耐受性,使其在工业 生产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
改良食品和饲料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食品和饲料中的微生物,提高其营养价值 和安全性。

环保领域
用于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资 源化利用、土壤修复等。
微生物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
基因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的应用
代谢工程和系统生物学的发展
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微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 功能,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人工微生 物,实现新物质的生产和转化。
通过代谢工程和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对微 生物细胞进行改造和优化,提高物质转化 效率和产物产量。
基因工程改造的优缺点
优点
能够快速、高效地改良微生物,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能够实现大规模工 业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有助于解决全球面临的食品、能源和环境问题。
缺点
基因工程技术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门槛较高;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可 能存在安全风险,需要加强监管和评估;基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可能对生态环 境造成影响,需要注意生态安全问题。
03
微生物发酵可以分为厌氧发酵 和好氧发酵,根据不同微生物 的代谢特性,可以生产各种有 机酸、酒精、氨基酸等。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二节 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其原理 二、显微观察样品的制备 三、显微镜下的微生物
几个基本概念:
一、显微镜的种类及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复式显微镜)
机械装置: 镜座、支架、载物台、调焦螺旋等 光学系统: 物镜、目镜、聚光镜等
使用油镜时加镜油的目的: (1)增加照明亮度 (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 照射后可激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 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 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 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 研究的工具之一
105
荧 光 显 微 镜 观 察
5、 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原理:用一束电子作为它的能源,电子的波长很短,能够 检测极细微的物体,如病毒和分子。
应用:通过细胞超薄切片,观察细胞内部的详细结构如细 胞膜、细胞核等。(可放大几万倍)
6、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原理:类似于电视或电传真照片。即利用电子“探针”,在 样品表面进行“扫描”,激发样品表面放出二次电子,二次电子由 探测器收集,并转变为光信号。
光学显微镜
光学理论依据
德国理学家Ernst Abbe,在19世纪70年代建立的 在Abbe的公式中,两物体之间的最小可分辨距 离被称为最小距离(d)
最小距离=0.5/nsin= 0.5/NA
分辨率(R) ∝ 1/d
分辨率(最小可分辨距离)=0.5λ∕ n sinθ = λ∕2NA
波长与分辨率
高压蒸汽灭菌锅
2、接种操作
接种工具: 白金or镍铬合金接种针/环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

微生物培养技术一、学习目的微生物培养技术是研究微生物的基础,也是现代微生物技术的基石。

微生物培养是生物培养的中的一种。

所培养的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细菌、放线菌、真菌等。

微生物培养需要用到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不同种类和生活习性来配制特定的培养基。

微生物培养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如果培养器具和培养基不能彻底灭菌、培养的过程中有杂菌污染是很容易失败的。

在本章中,同学们将学习与微生物培养相关的技术,如消毒灭菌技术、培养基制备技术和微生物接种、分离纯化技术等。

二、技术介绍1、消毒灭菌技术: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

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灭菌是彻底的消毒,灭菌虽然要求达到无菌,但实际上是很困难的,一般规定灭菌后微生物生长几率应补高于10-6,工业上一般认为100万个处理对象中仅有一个带菌时可视为无菌。

常用的消毒灭菌技术有:(一)加热灭菌使用加热灭菌法,在温度和压力等规定的灭菌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加热时间,因灭菌物品的性质、灭菌容器的容积大小各异,所以,灭菌时间是从容器内全部达到规定的温度时开始计算。

1、火焰灭菌法,是利用火焰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主,用于磁制与金属制口及在火焰中不会破损的物品。

加热时间通常在喷灯或酒精的火焰中加热秒以上。

2、干热灭菌法,是利用干热空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主,用于磁制、金属制若干物品,纤维制物品,矿物油、脂肪、脂肪油、试验药物、固态的医药品等耐高温的物品;利用燃气和电能直接加热空气,将加热的空气进行循环,保持干燥与高温状态。

通常,在以下几种条件下进行灭菌。

135℃~145℃3~5小时;160℃~170℃2~4小时;180℃~200℃0.5~1小时;200℃以上0.5小时以上。

在密封容器中装入医药品、水溶液等,这些物品属耐高温的物品,可用134℃~138℃的热空气,加热3分钟以上进行灭菌。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工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微生物工程是一门应用生物学与工程学相结合的学科,它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生物的培养、改造和利用,开展相关研究与应用。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

二、课程目标1. 了解微生物工程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研究领域。

2. 掌握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实验技术。

3. 能够设计和实施微生物工程的实验及相关研究项目。

4. 了解微生物工程在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课程内容1. 微生物工程概述1.1 微生物工程的定义和研究领域1.2 微生物工程的发展历程1.3 微生物工程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微生物工程的基本原理2.1 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特性2.2 微生物培养技术及其影响因素2.3 微生物工程中的代谢工程和遗传工程3. 微生物工程实验技术3.1 微生物分离与培养技术3.2 微生物鉴定及其相关技术3.3 微生物发酵和生物转化技术3.4 微生物检测和分析技术4. 微生物工程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4.1 微生物工程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2 微生物工程在医药工业中的应用4.3 微生物工程在化工工业中的应用4.4 微生物工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5. 微生物工程的未来发展及趋势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主讲课程内容,注重概念的讲解和原理的阐述。

2.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和分享相关经验和观点。

4. 案例分析:分析和讨论微生物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加深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评价及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数据结果分析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 主教材:《微生物工程导论》,作者:XXX。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技术

一、质粒DNA提取及琼脂糖凝胶电泳(一)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质粒(Plasmid) 是细菌染色体外能自身独立复制的双股环状DNA。

带有遗传信息,可赋予细菌某些新的表型。

将质粒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质粒DNA探针技术及检测质粒的PCR技术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已成为现实。

质粒作为载体在基因工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分离和纯化质粒DNA的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基本包括三个步骤:即细菌的培养和质粒DNA的扩增,细菌菌体的裂解; 质粒DNA的提取与纯化。

本实验学习用碱变性方法提取质粒DNA。

【原理】细菌培养物加入SDS和NaOH 碱性溶液处理后,菌体裂解,可使细菌的质粒DNA、染色体DNA和RNA 一起从细胞内释放出来,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因各种核酸分子的迁移率不同将上述核酸分成不同的带。

用溴化乙锭(EB)染色后,在紫外线灯下可看到各种核酸带发出的荧光。

根据荧光的位置,可区分不同的核酸带。

【材料】1.菌株E.coli JM109(pUC19),E.coli RRI(pBR322)2.试剂溶液Ⅰ( 50 mM葡萄糖, 25 mM Tris.Hcl PH 8.0, 10 mM EDTA)溶液II ( 0.2 N NaOH,1%SDS) 用前新配制溶液III ( 5 mM KAc溶液PH4.8)TE缓冲液(10mMTris.Hcl ,1mMEDTA PH8.0)LB液体培养基( 胰蛋白胨10g,,酵母粉5g, Nacl 10g. 加蒸馏水溶解,用NaOH调PH 至7.5,加水至1000 ml,15磅高压灭菌15分钟)。

【方法】1.接种细菌于5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0C培养过夜。

2.3000 rpm/min,离心15min,弃上清。

加入100ul 溶液1悬起细菌沉淀。

3.加入200ul前新配制的溶液II ,颠倒EP管5次混合均匀,置冰浴2min。

4.加入150ul溶液III温和地混匀,12000 rpm/min,离心5min。

微生物技术教案

微生物技术教案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总结词
影响培养结果的关键因素
详细描述
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对培养结果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和需求,因此需要选 择适当的培养方法以满足其生长条件。此外,培养方法的优化也是提高微生物产量和质量的必要步骤 。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
总结词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详细描述
微生物的培养条件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温度、湿度、pH值、氧气等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具有显 著影响。通过控制这些条件,可以优化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同时,对培养条件的 了解和控制也是防止污染和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措施。
风险控制
针对评估出的风险,应采取有效的 控制措施,如制定安全操作规程、 配备安全防护设施等,以降低或消 除风险。
微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及法规约束
尊重生命
微生物技术的应用应尊重 生命,避免对生物造成伤 害或痛苦。
保护隐私
在微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 应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 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和 滥用。
法规约束
进行鉴定。
生化鉴定
免疫学鉴定
分子生物学鉴定
通过微生物对不同底物 的代谢反应进行鉴定,
如API鉴定系统。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进行 微生物鉴定,如ELISA、
免疫荧光等。
利用基因序列分析、 DNA指纹图谱等技术对
微生物进行鉴定。
微生物的耐药性检测
纸片扩散法
将抗菌药物纸片贴在培养基上的菌落 表面,观察抑菌圈的大小判断耐药性。
土壤修复
利用微生物技术改善土壤 质量,增加土壤肥力,治 理土壤污染。
06
微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及伦理问题
微生物技术的安全性评估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依据《微生物学检验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临床微生物检验技能为目标,按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医学以及检验技术职业领域相关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国家职业标准《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四版)》临床微生物检验以及微生物检验技术方法国家标准等法规为准则,融合临床医学检验师、微生物学检验师职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知识技能要求,打破以知识讲解为主线的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检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检验项目为载体,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在着力培养微生物检验岗位技能的同时,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必需、够用”的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发挥出帮助学生完成医学检验技术职业资格考试的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是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的核心能力课程之一,是培养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微生物检验能力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微生物检验的基本操作技术,能够运用微生物检验的知识技能、并结合后续的综合实践课程和毕业顶岗实习,完成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以及相关职业领域的微生物培养、鉴定工作。

通过课程技能操作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认真、严谨、操作标准的工作作风和遵纪守法、医者仁心、严于律己、恪尽职守的职业素养,最终培养出具备从事微生物检验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职业知识与能力的高水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见表)课程组在调研分析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和职业领域的基础上,联合行业专家共同分析微生物检验及其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能力需求,确定出典型工作任务。

课程以培养微生物检验岗位技能为目标,按照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进行课程设计,将课程内容整合序化为实验室生物安全、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临床标本的病毒学检验、临床标本的真菌学检验、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和医院感染八大模块,同时以技术为中心,将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融合技术技能教学中,做到理论基础和实践相融合。

微生物实验技术

微生物实验技术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第一章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
现代普通光学显微镜利用目镜和物镜两组透镜系 统来放大成像,由机械装置和光学系统两大部分 组成 。 在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中,物镜的性能最为关键, 它直接影响着显微镜的分辨率。
油镜:放大倍数最大,可达100x ,使用时 需要在载玻片和镜头之间滴加镜油。 1)增加照明亮度 2)增加显微镜的分辨率

二、霉菌形态观察

美蓝对细胞无毒,其氧化型呈蓝色,还原型无色。 由于新陈代谢,活细胞胞内有较强还原能力,使 美蓝由蓝色氧化型转变成无色的还原型,染色后 活细胞呈无色。死细胞或代谢能力微弱的衰老细 胞胞内还原能力弱,染色后细胞呈蓝色或淡蓝色。

2、水一碘液浸片法
将革兰氏染色用碘液用水稀释4倍后,滴加一滴于 载玻片中央,无菌操作取少许菌体置于染液中混 匀,盖上盖玻片后镜检。

革兰氏阳性菌:
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 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 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呈现 蓝紫色。
第四章 真菌
单细胞的酵母菌个体是常见细菌的几倍甚至几十 倍,一般通过美蓝染液水浸片法或水一碘液浸片 法来观察酵母菌形态 。

革兰氏染色
1.制片 取活跃生长期菌种按常规方法涂片(不宜过厚)、 干燥和固定。 2.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液覆盖涂菌部位,染色1min 后倾去染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3.媒染 先用碘液冲去残留水迹,再用碘液覆盖1 min,倾 去碘液,水洗至流出水无色。 4.脱色 将玻片上残留水用吸水纸吸去,在白色背景下用 滴管加95%乙醇脱色(一般20-30 s),当流出液无 色时立即用水洗去乙醇。
一般情况下,应遵守从低倍镜到高倍镜再 到油镜的观察程序,因为低倍数物镜视野 相对大,易发现目标及确定检查的位置。

微生物技能培训内容

微生物技能培训内容

微生物技能培训内容微生物技能培训是一种针对微生物学相关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的培训。

它旨在培养学员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在微生物实验和生物工程领域的专业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微生物技能培训中的内容:1.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可能从微生物的起源、分类和形态结构开始,了解微生物的生命周期、生理特性和代谢功能等基础知识。

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介绍常见的微生物群落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微生物实验室技术:培训可能包括常见的微生物实验室技术,如无菌技术、培养基制备和菌株保存等。

学员可能会学习培养和分离微生物菌株,并了解不同培养方法和菌株保藏的原理和技术。

3.微生物检测方法:培训可能介绍微生物检测的方法与技术,如菌落计数、涂布法和PCR等。

学员可能会学习如何选择适当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操作和解读实验结果。

4.微生物实验的安全与质量控制:培训可能强调微生物实验的安全性和质量控制。

学员可能会学习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如手部卫生、废物处理和实验室环境消毒等。

同时,学员可能会了解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学习如何进行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结果的解读。

5.微生物生物工程应用:培训可能介绍微生物在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学员可能会了解微生物在药物制备、生物燃料、环境修复等方面的作用,并学习相关技术和方法。

6.进阶技术与新技术的应用:培训可能涵盖一些进阶的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技术。

学员可能会学习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如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对微生物进行改造和利用。

需要注意的是,微生物技能培训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培训的目标和学员的需求而有所不同。

以上列举的内容仅为参考,实际培训内容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

针对不同领域和应用,微生物技能培训还可以进一步深化特定知识和技术的学习。

微生物生物技术

微生物生物技术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跨学科融合
随着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交 叉融合,微生物生物技术有望在基因编辑、合成 生物学、微生物组学等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 。
工业应用拓展
微生物生物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将不断拓展, 如利用工程菌生产高附加值化合物、开发高效环 保的生物催化剂等,有望推动工业生产的绿色化 和可持续发展。
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及在微生物研究中应用
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
蛋白质组学是研究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分析方法 包括蛋白质分离、鉴定和定量等。
在微生物研究中应用
蛋白质组学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微生物蛋白质组成分析、蛋白质功 能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等。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微生物 的生理代谢、信号传导、基因表达调控等生命活动过程。

农业领域
利用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利用微生物农药防治植物病 虫害;利用微生物饲料提高动 物生产性能。
医疗保健领域
利用微生物生产抗生素、疫苗 等药品;利用微生物检测和治 疗疾病。
环境保护领域
利用微生物处理生活污水和垃 圾渗滤液;利用微生物修复受
污染土壤和水体。
02
CATALOGUE
微生物培养与发酵技术
推动绿色生产
酶工程和蛋白质组学可以促进工业生 产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推动可持 续发展。
05
CATALOGUE
微生物检测与诊断技术
传统检测方法及优缺点比较
显微镜检测
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和数量,操作 简便但精度有限。
培养法
通过培养基培养微生物并观察其生长情况,可鉴 定菌种但耗时较长。
生化试验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代谢工程中作用

生物化学中的微生物学技术

生物化学中的微生物学技术

生物化学中的微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化学中的微生物学技术微生物学技术是生物化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利用微生物的天然特性和生物化学反应来进行研究和应用。

通过这些技术,人们可以对微生物进行研究、利用和改造,从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生物化学中常用的几种微生物学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发酵技术和微生物检测技术。

一、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实现对其性状的改善的技术。

在生物化学中,基因工程技术常用于研究和开发新的生物制品,以及改良传统的农业和养殖业。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我们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生物体中,使其具备新的性状或表现出特定的功能。

基因工程技术的典型应用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创造转基因植物和动物。

例如,将抗虫基因导入作物中,使其具备抗虫的能力;或者将抗生素抗性基因导入细菌中,使其能在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中存活。

这些转基因生物在农业生产和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二、发酵技术发酵技术是生物化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微生物学技术,通过利用微生物对废弃物或有机物的代谢能力,实现对有机物的高效转化和利用。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通过代谢底物产生酶或其他有用的代谢产物,如酒精、有机酸、酶等。

这些产物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等领域。

常见的发酵技术包括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和味精发酵等。

酒精发酵是利用酵母菌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将蔗糖或淀粉转化为乙醇和二氧化碳;乳酸发酵是利用乳酸菌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将葡萄糖转化为乳酸;味精发酵则是利用谷氨酸菌对谷氨酸的代谢能力,将谷氨酸转化为味精。

这些发酵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推动了食品的多样化和提质增效。

三、微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检测技术是生物化学中用于检测和鉴定微生物存在和性质的一种技术。

通过使用特定的生物化学荧光染料或基因探针,以及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对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微生物检测技术在医学、环境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微生物研究技术与方法重点大全

微生物研究技术与方法重点大全

微⽣物研究技术与⽅法重点⼤全第⼀章绪论课程主要内容:1、微⽣物学研究技术发展2、微⽣物材料的准备3、微⽣物研究中的物理化学⽅法基础4、微⽣物的观察与微⽣物分析法5、细胞破碎⽅法及亚细胞物质分离6、微⽣物育种技术7、固相化技术与⽣物传感器8、免疫学技术9、微⽣物学研究的分⼦⽣物学技术微⽣物学研究技术发展:微⽣物学是整个⽣物学中第⼀门具有⼀套⾃⼰独特操作技术的学科,其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1、显微镜术和制⽚染⾊技术2、消毒灭菌技术和⽆菌操作技术3、纯种分离和克隆化技术4、合成培养基技术;选择性和鉴别性培养技术5、突变型标记和筛选技术;深层液体培养技术6、菌种保藏技术7、原⽣质体制备和融合技术8、各种DNA重组技术等第⼆章微⽣物材料的准备第⼀节灭菌、消毒、除菌与⽆菌操作掌握知识要点:原理、⽅法、⽣物活性物质的除菌⽆菌操作:意识、个⼈卫⽣、环境卫⽣、灭菌、接种等操作、保存⼀、⼏个基本概念控制害菌的措施:1)杀灭法:○1灭菌:彻底杀灭(杀菌、溶菌)——⼀切微⽣物○2消毒:部分杀灭——仅杀灭病原菌2)抑制法:○1防腐:抑制霉腐微⽣物○2化疗:抑制宿主体内的病原菌1、灭菌:采⽤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切微⽣物永远丧失其⽣长繁殖能⼒的措施。

例如:⾼温灭菌、辐射灭菌等。

2、消毒:消除毒害,即传染源、致病菌。

⼀种采⽤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或内部⼀部分对⼈体或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害的措施。

例如:常⽤的对⽪肤、⽔果、饮⽤⽔进⾏药剂消毒的⽅法对啤酒、⽜奶、果汁和酱油等进⾏消毒处理的巴⽒消毒法1)巴⽒消毒法(pasteurization)2)煮沸消毒法采⽤在100℃下煮沸数分钟的⽅法,⼀般⽤于饮⽤⽔的消毒。

3、防腐:利⽤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物的⽣长繁殖,即通过抑菌作⽤防⽌⾷品、⽣物制品等对象发⽣霉腐的措施。

防腐的⽅法:①低温:利⽤4℃以下的各种低温(0,-20,-70,-196℃)保藏⾷物、⽣化试剂、⽣物制品或菌种等。

微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技术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及其应用的学科,涉及到许多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其中包括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特征鉴定、微观形态观察、生物活性检测、基因克隆和表达等。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农业、环境等各个领域。

微生物学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人类健康、经济和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微生物的基因组和代谢途径可以帮助开发新的抗生素、酶和化合物,用于治疗疾病、食品加工和工业生产;微生物生态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变化和微生物与其他生
物的关系,为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增加了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难度;微生物的多样性还加大了新物种和新代谢途径的发现难度。

此外,微生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总之,微生物学技术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和研究方向。

- 1 -。

微生物学分析技术

微生物学分析技术

微生物学分析技术微生物学分析技术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存在和功能的学科,它为我们深入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生物学分析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为环境、医学、食品安全等领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分析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一、微生物培养技术微生物培养技术是微生物学分析的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

通过培养微生物,我们可以获得纯种菌株,并进一步了解其特性和功能。

常见的微生物培养技术有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

在液体培养中,微生物会悬浮在培养基中生长,可通过测定菌液的浑浊度、酸碱度等指标来判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而在固体培养中,微生物会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菌落,利用形态、颜色等特征来鉴定微生物种类。

通过微生物培养技术,我们可以对微生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分析提供了基础。

二、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一种通过体外扩增DNA片段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学分析中。

PCR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迅速、准确地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引物的作用,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在DNA模板上进行酶切和合成反应,不断扩增目标DNA,从而使其数量呈指数倍增长。

借助PCR技术,我们可以检测微生物的基因组、基因型、基因表达等信息,为微生物的种类鉴定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三、新一代测序技术新一代测序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其高效、准确的特点在微生物学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传统的Sanger测序相比,新一代测序技术具有更高的测序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并能同时进行大规模的多重测序。

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我们可以对微生物的基因组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及对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功能进行高通量的测定。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微生物学分析的效率,还拓展了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

四、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种利用荧光标记的探针与特定序列结合的方法,用于直接检测微生物在样品中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显微技术
第1节普通光学显微
第2节暗视野显微
第3节相差显微
第4节电子显微镜
第5节显微摄影术
第二章染色技术
第1节基本原理及染料的种类和选择
第2节制片与染色
第3节活体染色法
第4节单染色法
第5节负染色法
第6节复染色法
第7节特殊染色法
细胞壁
荚膜
芽孢
异染色粒
鞭毛
微生物细胞核
第8节微生物细胞内贮藏物质的染色观察
第9节霉菌菌丝的染色
第三章恒温设备
第四章灭菌与消毒
第1节高温灭菌
第2节化学药剂的消毒与灭菌
第3节过滤除菌
第4节其它灭菌方法
第五章培养基制备技术
第1节器皿的准备
第2节培养基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第3节培养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第4节培养基的种类
第5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第六章分离和接种培养
第1节无菌操作
第2节接种培养方法
第3节微生物的分离纯化
第4节实验动物的接种和鸡胚培养
第七章微生物生理生化研究方法
第1节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测定
第2节微生物细胞的收集及处理方法
第3节微生物呼吸的测定方法
第4节微生物学分析法
第5节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过程及其控制
第6节发酵(原材料、中间、水质)分析第7节各种酶活的测定方法
第8节分光光度法
第9节气相色谱法
第10节固定化酶技术
第11节免疫技术
第八章菌株的选育和保藏
第1节微生物的选种
第2节细菌α-淀粉酶菌种筛选方法
第3节优良菌种的选育
第4节菌种保藏
第5节菌株的退化和复壮
第九章噬菌体基本操作技术
第1节基本概念及测定
第2节噬菌体的分离和纯化
第3节噬菌体浓缩液的制备
第4节溶源株的性质及鉴定
第5节抗噬菌体菌株的选育和保藏
第十章微生物实验室的设计
第1节微生物实验室的类型
第2节微生物实验室的布置和设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