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凝血功能的监测
凝血功能监测
第四章凝血功能监测实验室的监测指标能够为出凝血障碍的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并可定量动态的监测病情的变化。
临床上,对怀疑有出凝血障碍的病人一般先进行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其他实验室检查酌情进行。
现将有关的实验室检查分述如下:一.检查血管壁和血小板相互作用的试验1.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指皮肤被刺破后出血至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
主要反映血小板是否能够迅速粘附、聚集并形成微血栓以堵塞受损伤的血管。
正常值Duck法:〈4min,IVY法:0.5~6min。
BT延长,表明有血管壁的严重缺陷(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和(或)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存在缺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尿毒症等),但血友病病人的BT 正常。
2.毛细血管脆性实验(capillary fragility test,CFT)又称束臂实验,用血压计袖带对上臂加压充气,使上臂毛细血管受到一定的压力并根据受压部位新出现出血点的数量判断毛细血管的脆性。
正常值:男性0~5个,女性0~10个。
本法简单,但特异性较差,对于一些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的患者也会呈阳性反应。
二.检查血小板的实验1.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血小板的含量,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指标。
正常值:(100~300)×109/L。
若低于正常值则表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如果BP C≤50×109/L,应想到大量输血或合并DIC的可能。
2.血块收缩时间(clot retraction time,CRT)实验取静脉血1ml置于小试管内,将其密闭并静置于37℃的水中至血液凝固,并记录血块开始收缩到完全收缩的时间。
正常值:开始收缩时间为0.5~1h,完全收缩时间为18~24h。
若CRT延长表明血小板减少和(或)血小板功能障碍。
3.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in,β-TG)测定当血小板被激活时,约70%的β-TG由血小板内释放到血浆中。
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
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和干预措施,对身体内的凝血系统进行监测和调节,以维持凝血功能的正常状态。
凝血是人体内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理过程,它可以防止出血和维持血流稳定。
然而,当凝血系统功能失常时,就会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病理状态。
因此,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的监测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测指标进行,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ESR)等。
其中,凝血酶原时间用于评估外源凝血通路的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用于评估内源凝血通路的功能。
血小板计数和红细胞沉降率则反映了凝血系统中血小板和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此外,还可以通过血浆中凝血因子的水平和功能进行检测,如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等。
这些检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凝血系统的状态,判断凝血功能是否正常。
凝血功能的调控主要针对凝血系统功能异常的病理状态进行干预和治疗。
根据具体病情,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控。
对于凝血功能过低的病人,可以通过输注血浆制品或凝血因子来提高凝血功能。
常用的血浆制品包括新鲜冰冻血浆和凝血因子浓缩物。
对于凝血功能过高的病人,可以采取抗凝治疗来降低凝血功能。
抗凝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来实现,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手术和介入治疗来解决凝血功能异常的问题,如血栓清除手术、血管成形术等。
除了上述的干预治疗方法外,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还需要结合一些预防措施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首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凝血功能。
其次,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外伤、手术等,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如使用抗凝血药物、使用弹力袜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和适当的药物预防,如阿斯匹林等,来降低凝血功能异常的风险。
总之,凝血功能的监测与调控对于维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出凝血监测【2】
(四)DIC的防治
1、治疗必须个体化 2、原发病治疗 3、支持疔法 4、肝素 5、抗纤溶药物 6、其他药物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病理过程中,是一组严重 的出血综合征。特点是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 首先出血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 蛋白沉着,形成广泛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 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临床表现为出 血、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急性型凶险, 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1、麻醉因素 几乎所有麻醉药都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渗血, 长时间或大量应用乙醚、氟烷可抑制血小板聚 集,引起纤溶亢进。 2、手术因素 多由手术原因引起 手术期间血浆纤溶活性升高,凝血因子消耗 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或渗血不止 肝移植术应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3、大量输血输液 大量输血、输液导致稀释性血小板、凝血 因子减少引发出血倾向,有肝肾疾病更易发生; 输入库存血时凝血因子与血小板减少可导 致出血; 术中误输异型血可致DIC,使血小板、纤维 蛋白原、凝血酶原消耗或纤溶亢进,导致术区 渗血。
(二)凝血因子评估
各种凝血因子的缺乏,无论是先天性还是后天 性的均可引起术中异常出血。对于先天性凝血 因子缺乏的患者,术前须应用相应的凝血因子 作为替代治疗。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后天获得性 凝血因子缺乏(表12-3),对其必须考虑原发 病的治疗。
表12—3 获得性凝血因手缺乏常见的 疾病
1、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C的原发疾病。 (2)有下列两顼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 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和体征,如 皮肤、皮下、粘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肾、 肺、脑等器官功能障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凝血功能是机体在出血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将凝血因子激活并形成凝块的过程。
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本文将详细介绍凝血功能监测的相关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凝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原浓度等。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是评估外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血液中凝血酶原、促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活化时间以及维生素K等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凝血酶原试剂(如Thromboplastin校正时间或Quick试剂)混合,观察加入酵素后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在12-14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评估内源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其测定与凝血因子Ⅷ、Ⅸ、Ⅺ、Ⅻ及纤维蛋白原有关。
常用的方法是将钠离子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混合,再加入凝血酶和钙离子,观察开始凝固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在25-35秒之间,若延长则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有关。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其测定可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或显微镜进行。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50-400×10^9/L之间,较低的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受损,易发生出血。
四、血小板凝集功能血小板凝集功能是评估血小板聚集情况的指标,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外循环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聚集试验(例如自发性血小板聚集试验、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试验等)。
通过这些测试可以评估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的聚集能力。
异常的血小板凝集功能可能导致出血倾向或血栓形成。
五、纤维蛋白原浓度纤维蛋白原是构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对于正常的凝血功能至关重要。
纤维蛋白原浓度的测定可通过免疫测定方法进行分析。
正常情况下,纤维蛋白原浓度在2-4 g/L之间,过低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易出现出血倾向。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手术患者出凝血管理是围术期的重要问题。
由麻醉学专家对各类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异常出血及凝血功能障碍的处理等达成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特殊患者主要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1.围术期出凝血监测在考虑为患者选择恰当的围术期出凝血功能监测前,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1)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2)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3)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大体可分为:(1)失血量监测在外科医师的参与下,应实时对手术区域进行视觉评估,评估凝血或手术出血的情况。
失血情况作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2)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3)出凝血功能检测出凝血功能检测大体可分为:凝血功能检测和血小板功能检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Standard Laboratory Test,SLT),包括PT、APTT、INR、FIB、D-二聚体等,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Viscoelastic Hemostatic Assay,V HA)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VHA包括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 togram,TEG)和旋转血栓弹力图(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ROTEM)等。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回复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回复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是用来评估人体血液的凝血能力的指标。
凝血是维持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和止血的重要过程,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相关疾病。
本文将从凝血功能的基本原理、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和其临床应用等方面依次进行介绍。
一、凝血功能的基本原理凝血功能是一种精密而复杂的生理过程,涉及多种物质和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当血管受损时,由于出血,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血栓,从而封堵血管口,停止出血。
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是由内因子和外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内因子主要是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外因子主要是血小板和血管壁。
二、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1. 凝血酶时间(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INR)PT是一项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它反映的是凝血因子在体外条件下形成凝血酶作用的时间。
INR是通过将PT值与国际标准物质进行比较得出的指标,用于比较不同实验室之间的检测结果。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主要用于监测血液内在凝血通路的功能,可以评估肝功能、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等情况。
3. 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检测血小板计数是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范围为150-450 ×10^9/L。
血小板功能检测可以通过测量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小板释放反应来评估血小板的活性和功能。
4. 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因子活性测定是一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可以通过测定不同凝血因子的活性水平,来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5. 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纤维蛋白原是人体内主要的凝血蛋白原,它是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
通过测量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可以判断凝血功能的异常情况。
三、凝血功能监测指标的临床应用1. 凝血功能监测在手术前的预测和评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以通过检测凝血功能指标来判断手术的安全性和预测术后出血的风险。
2. 凝血功能监测在抗凝治疗中的应用广泛。
出凝血监测
谢谢
缺发的因子
Ⅱ、Ⅶ、Ⅸ、Ⅹ
3、DIC(各种导致DIC的疾病和诱因)
4、大量输血和输液
Ⅺ、Ⅻ
Ⅳ、Ⅴ、Ⅷ
术中术后出血分析(3)
(1)原有凝血功能障碍加重 (2)麻醉因素 (3)手术因素 (4)大量输血输液 (5)体外循环对凝血的影响 (6)DIC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
DIC的常见原因 (1)感染 (2)手术和创伤 (3)产科的病理情况 (4)癌肿与白血病 (5)其他如休克、肺梗塞、坏死性胰腺炎
血栓弹性图:
血栓弹力图几种凝血病的图解
出凝血监测在围手术期应用(1)
一、术前对凝血功能的评估
(1)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病史和筛选实验)
(2)若有异常,是什么样的异常?
(3)是否影响麻醉的选择和手术的进行。 (4)术前是否需要纠正或治疗
术前对凝血功能的评估(3)
血小板量的异常:正常>100×109/L。若小 于5 0×109/L,椎管内麻醉禁忌;手术中和术后 可有明显的创面渗血,危险很大,术前应治疗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术前应输注新鲜血、血浆、 浓缩血小板。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2)
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发性出血,微循环衰竭休 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抗凝治疗有效。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3)
(2)实验室表现:血小板降低, 纤维蛋白原进行性下降,3P试验阳 性,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优 球蛋白溶解时间缩短。
弥慢性血管内凝血DIC(4)
治疗 (1)去除病因 (2)抗凝剂的使用 (3)抗血小板药的应用 (4)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5)抗纤溶治疗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凝血检查
疾病 ⅡⅤⅦ因子 BT 正 血小板计数 正 PT 延长 KPTT 正 TT 正
凝血四项体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凝血四项体检-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凝血四项体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个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活化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水平(FIB)等指标,可以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凝血系统的运作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凝血四项体检被广泛用于术前评估、凝血功能异常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监测等方面。
通过凝血四项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避免出现出血或血栓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凝血四项体检、为什么需要进行凝血四项体检以及如何进行凝血四项体检,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旨在向读者介绍本文的整体框架和组织方式,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会概述凝血四项体检的基本概念,为读者提供对主题的初步了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分工,让读者了解本文的整体布局。
最后阐明文章的目的,明确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和解决的疑问。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什么是凝血四项体检,为什么需要进行这项体检以及如何进行。
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凝血四项体检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指导读者如何正确进行这项体检。
在结论部分,总结凝血四项体检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
通过结论部分,读者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凝血四项体检在医学领域的意义和潜力,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应用提出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凝血四项体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测项目,其主要目的在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医生了解患者是否存在出血或者凝血异常的情况。
通过凝血四项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此外,凝血四项体检还可以用于评估手术前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帮助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案,降低手术风险。
同时,对于患有凝血疾病和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的患者,凝血四项体检也具有重要的监测作用,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第11章 出凝血监测
• 血浆血小板第 因子(platelet factor 4,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 因子 , PF4) PF4为反映血小板激活的指标,正常值: 为反映血小板激活的指标,正常值:
2.89~3.2µg/L。如PF4大于正常值,常提示血 ~ / 。 大于正常值, 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期。 栓形成前期或血栓形成期。
出血病人的临床监测
• • • • • • • • • • • • • • • 项日 具体内容 出血点、瘀斑、咳血、呕血、便血、 出血情况 出血点、瘀斑、咳血、呕血、便血、血尿 皮肤、粘膜、肌肉、消化道、泌尿道、 出血部位 皮肤、粘膜、肌肉、消化道、泌尿道、关节 出血状况 出血的时间、频度、严重性,自发或外伤出血,拨牙 出血的时间、频度、严重性,自发或外伤出血, 后或手术后出血 出血与食物、接触物、 出血诱因 出血与食物、接触物、药物等关系 发生紫癜、出血的同时, 过敏史 发生紫癜、出血的同时,是否伴荨麻疹及低血压状态等 是否从事与重金属、有毒化学物品、 职业史 是否从事与重金属、有毒化学物品、有毒气体接触的职 业 解热镇痛药、抗癌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血浆代用品、 用药史 解热镇痛药、抗癌药、抗凝药、抗血小板药、血浆代用品、止 血药 家族史 家族中有无类似出血情况 尿毒症、肝病、感染、 既往史 尿毒症、肝病、感染、恶性病史 生命体征,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体 检 生命体征,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腹部、 腹部、胸部体征等
(六)血栓弹性图(TEG)与 声凝 血栓弹性图(TEG) 分析仪(SCT) 分析仪(SCT)
• 两种检测方法都是通过描记离体血液凝固 过程图表来分析血小板与凝血功能, 过程图表来分析血小板与凝血功能,后者 较前者操作简单。 较前者操作简单。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凝血四项检测是指常规的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这些指标的检测结果对于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预测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PT)是一种常用的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体内外凝血通路的功能。
PT是测量从血浆中提取的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所需的时间,其结果可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态。
PT 延长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Ⅱ、Ⅴ、Ⅶ和Ⅹ的活性下降,可用于检测和监测这些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并诊断肝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或抗凝药物治疗的反应。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也是一项全血液凝血功能检测方法,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功能状况。
APTT主要用于检测凝血因子Ⅷ、Ⅸ、Ⅺ和Ⅻ的功能状态。
APTT延长可能意味着这些凝血因子的活性降低或存在抗凝因子的影响,可用于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DIC)以及肝功能异常。
血小板计数(PLT)是衡量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也是凝血功能检测的重要参数之一、血小板是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止血的细胞成分,其数量的增加或减少都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因此,PLT的测定有助于评估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对于评估出血疾病和血栓相关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一种标准化的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可以消除不同实验室之间测试结果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评估抗凝治疗中华法林(warfarin)的疗效。
INR的正常范围为0.9-1.1,如果INR超过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过强;反之,如果INR低于正常范围,则代表华法林治疗的抗凝作用不足,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1.评估凝血功能异常:通过测量PT和APTT的延长情况,可以评估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凝血功能障碍的诊断和分类提供参考。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关于凝血功能的监测指标
1.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PT是凝血因子通路中凝血酶形成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为11-13秒。
如果PT延长,说明凝血功能异常。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APTT主要用于评估内源性凝血通路的凝血功能。
正常情况下,APTT为25-35秒。
延长的APTT可能表示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
3.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血小板是促进止血的关键元素。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为150,000-450,000/μL。
低血小板计数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4.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TT是在凝血酶形成时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TT为15-17秒。
延长的TT可能意味着凝血功能异常。
5.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可以用于评估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降解的程度。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高水平可能表示存在凝血异常或血栓形成。
这些指标通常结合使用来评估凝血功能的状态和异常。
根据具体情况,可能还会进行其他进一步的凝血功能测试。
应该根据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凝血功能的监测和评估。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年,麻醉学专家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诊断、处理等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特殊患者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可分为失血量监测、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和出凝血功能检测。
失血情况应实时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血栓粘弹性检测包括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等。
建议在术中设定适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并监测可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使用。
如果没有VHA监测条件,建议在确定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进行SLT监测。
术后进行VHA监测有助于分析术后出血原因并指导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对于有出血史、血小板功能减退疾病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术前应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在术中和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减少创伤和心脏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并减少血制品输注。
怎么检查凝血功能和心脏功能
怎么检查凝血功能和心脏功能一、凝血功能检查和治疗凝血功能是人体内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依赖多种成分的调节和作用,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并造成各种疾病。
凝血功能的检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凝血酶原时间(PT):用于评价凝血因子外路的凝血功能,主要用于监测华法林等口服抗凝药物的疗效。
2.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用于检测凝血因子内路的凝血功能,主要用于监测肝病、血液病等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
3. 凝血酶时间(TT):用于检测凝血酶的形成和功能,可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4. 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用于评价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是否达到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凝血功能指标,如D-二聚体、凝血因子活性等。
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凝血功能检查指标,以便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病因,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凝血因素缺陷和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如止血药物、促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等。
2. 输血治疗: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特别是急性失血、手术后、产后出血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输血治疗,包括红细胞、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
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原因导致凝血异常的病患,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消除病因。
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估和准备工作,以避免术后出现凝血异常并发症。
二、心脏功能检查和治疗心脏是人体内的泵,它不断地把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器官和组织,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检查心脏功能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常见的检查方法:1. 心电图(ECG):通过电极在身体表面测量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判断心脏节律、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传导障碍等情况。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采用超声波探头对心脏进行评估,可以检测到心脏大小、心室收缩功能、心瓣膜功能、血流速度等情况。
凝血功能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
①高FIB血症; ②钙离子存在时或标本有微小凝结块及PH呈酸性 监控:可用于粗略检测肝素抗凝治疗。
五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 正常参考值:2-4g/L
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 中的主要蛋白质,FIB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 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 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 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 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 肝硬化和溶栓治疗时。
四 、凝血酶时间(TT) 正常参考值:11-18秒
临床应用:TT是反映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 浆中肝素样物质的多少。前者增多和后者减少时 TT缩短,否则延长。可用于肝素用量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①纤维增多或肝素、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SLE、 肝素、肾病)以及AT-Ⅲ显著提高; ②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的增加(如DIC纤 溶期); ③纤维蛋白原减少; ④纤维蛋白原机能障碍; ⑤纤维蛋白原分子异常; ⑥尿毒症。
七、血浆D-二聚体
正常参考值:0-0.8mg/L
临床应用:D-二聚体是继发性纤溶亢进针对的重 要依据,是机体活动性血栓形成的特异性分子, 是筛查与诊断血栓性疾病最常用指标,也用于监 测溶栓治疗。
增加:
①血栓前状态与血栓性疾病;
②原发性与继发性纤溶亢进,DIC时血浆D-D显著升 高;
③溶栓治疗后。
八 、标本的采集、制备、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等注意事项
PT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①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 及肝硬化; ②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 白原的缺乏; ③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 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④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 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出凝血功能的监测
三、血小板粘附试验
方法 血小板具有粘附于损伤的血管表面或人工异物 表面的特性。循环血液与相当表面积的异物表面 接触后,就有相当数目的血小板粘附于异物表面上, 测定接触前后血小板数量之差为粘附于异物表面 上的血小板数量,因此求出粘附血小板占血小板总 数的百分率。检测血小板与并物表面或损伤内皮 粘附的能力,可以反映血小板的功能变化。
疾病。
第五节 凝血第三阶段的实验室 检查
定量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测定法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分,在血栓前
状态其血浆含量增加;当其被严重消耗时血浆含 量则降低。 双缩脲法为2—4g/L,<2g/L或>4g/L为异常
三、临床意义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1.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果急性心肌
梗死、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样 硬化等。 2.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肾 小球疾病、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 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 溶解症、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血液稀释 等。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实 验室检查
凝血因子:13个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二、抗凝机制
分为细胞和抗凝因子两部分 细胞的抗凝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有抗栓功能。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可以清除进入血液循环的促凝 物质,具有抗凝作用。 抗凝因子的作用 抗凝因子在抗凝功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 有三个体系:抗凝血酶-III;蛋白系统;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物.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1 方法: 37℃下,用活化剂 白陶土、硅藻 土等 激活因子XI、XII,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 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离子 参与下,观察贫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 验。
凝血临床检测意义
凝血临床检测意义一、引言凝血是机体对于血管损伤所做出的生理性反应,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凝血功能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或血栓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凝血临床检测在诊断、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凝血临床检测的目的凝血临床检测的目的是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状态,以便及时发现和诊断凝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通过凝血临床检测,可以确定凝血因子的活性、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指标,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凝血临床检测指标及意义1. 凝血酶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PT是评估外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APTT则用于评估内在凝血通路的功能。
这两个指标的异常可能意味着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功能异常,常见的疾病包括肝病、维生素K缺乏等。
2. 凝血酶原时间(TT):TT是评估凝血酶原生成和转化为凝血酶的时间,用于检测纤维蛋白原的功能。
3. 血小板计数(PLT)和出血时间(BT):PLT是评估血小板数量的指标,而BT则是评估血小板功能的指标。
这两个指标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4. D-二聚体(D-Dimer):D-二聚体是血浆中血栓溶解产物,用于评估血栓溶解系统的活性。
其升高可能意味着血栓形成或血栓溶解异常,常见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5. 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是血浆中血栓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评估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水平。
其升高可能意味着急性炎症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异常。
四、凝血临床检测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1. 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凝血临床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如血小板功能障碍、凝血因子缺乏等。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输注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2. 血栓性疾病的诊断:凝血临床检测可以评估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功能状态,帮助医生判断病人是否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抗凝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出血功能实验室检查的筛选试验
一、血管壁和血小板的筛选试验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被刺破后从出血到出血自然 停止的时间。是反映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和血 小板数量、功能的试验。主要反映血小板能否 粘附和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壁,形成微血栓的功 能;也是反映血栓形成初期,血管壁-血小板相 互作用或前列环素I2与血栓烷A2之间平衡的试 验。 正常参考值 ①Duke法:1-3min(不敏感);② Ivy法:0.5—6min(不敏感);③出血时间测定 器法:2-9min(不精确)。
出凝血功能的监 测
第一节 正常的止血机制
通全身.当 血管损伤时发生凝固反应。 生理情况下人体有极为完善的止血机制,液态血 液与固态血液凝块则是由这一机制所控制。 正常止血是一种防御机制,是保护外伤后血管完 整性的一种修复反应。 参与人体凝血过程的因素包括血管、内皮细胞、 巨核细胞、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止血机制包括初期让血和二期止血。
血栓弹力图
记录血栓形成的全过程,血凝块形成和发展、血 凝块回缩和溶解;提供血栓形成速度、强度和稳 定性等血栓形成过程的信息。用以检测血小板及 凝血系统的功能。 临床意义 有助于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诊断 及治疗;特别对肝脏移植术后、心脏体外循环术 后机体凝血机制(血小板功能及纤溶系统)评估具 有更重要的意义。
四、血小板聚集试验
临床意义 (1)血小板聚集率减低:见于血小板减少症,低纤维蛋 白原血症,尿毒症、肝脏疾病、服用抗血小板类药 物(加阿司匹林,潘生丁等)。 (2)血小板聚集率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 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冠心病、动 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静脉血栓形成;肺部疾患、 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长期口服避孕药;DIC 高凝血期;心瓣膜病变、心脏手术体外循环血液与 大量人工材料表面接触;肾脏疾病等。 血小板聚集率减低对疾病诊断有重要意义,但血小板 聚集率增高仅有临床参考价值。
(二)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正常机体循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呈 相对稳定状态;但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 况下,血小板数可减少或增多。血小板 计数是反映血小板生成与血小板消耗(破 坏)之间动态平衡的试验。 正常参考值 显微镜法—直接计数法: (100—300)x109 /L 。
二、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
(一)凝血时间(Clotting time) 凝血时间是指离体静脉血液发生凝固所需要 的时间。主要反应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功能的 情况,是检测内源性凝血系统的试验方法之一。 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硅藻土法:正常值 90-130s。较为敏感本法临床上主要用于体外 循环中肝素剂量的监测,转机期间,ACT维持 在460—600s;白陶土法检测,使用抑肽酶 ACT时间不受影响);鱼精蛋白中和后近似恢复 到生理值。
诊断标准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临床表现:
多发性出血倾向;不易以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多发性微循环血管栓 塞症状和体征;抗凝治疗有效。
3监测
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 观察出血变化 结合临床及试验结果作出DIC分期判断 定期检查DIC实验指标 如用肝素治疗需作CT监测。
4、DIC防治
临床意义 (1)血小板粘附率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 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 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静脉血栓 形成;肺部疾患、肺栓塞: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长期服用避孕药;DIC高凝血期、脏器移植后 的排斥反应;心瓣膜病变、心脏手术体外循环 血液与大量人工材料表面接触;肾脏疾病等。 (2)血小板枯附率减低:见于肝脏疾病、低纤维蛋 白原血症、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急性白血病 (大量血液稀释)等。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方法: 37℃下,用活化剂(白陶土、硅藻 土等)激活因子XI、XII,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 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供凝血的催化表面,在ca 离子参与下,观察贫含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要 的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 的筛选试验。 (2)正常参考值: 37士3.3s,受检者的测定 值较正常对照值延长超过10s以上才有病理意 义。
(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 (1)方法: 在贫含血小板血浆中,加入适量的 部分凝血活酶磷脂悬液(血小板代用品),为血液 凝固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在ca离子作用下观察 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是检测内源凝血系统情 况的试验之一。 (2)正常参考值: 60—80s,超过正常对照值 10s以上为延长。
(四)凝血酶时间(TT)
方法 在血浆中加入凝血酶溶液后测定血浆 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16一18s,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为延长。 临床意义 TT延长见于体内肝素浓度增高, 体外循环后鱼精蛋白中和不全凝物质存在;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DP增多等。
三、纤溶系统的筛选试验
(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 方法 优球蛋白中含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和纤溶酶原 激活物等,但不含纤溶酶抑制物。血浆经过离心除去 纤溶抑制物,在优球蛋白沉淀缓冲液中加钙或凝血酶 使其凝固。在37℃下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参考值 加钙法:90-120min;加凝血酶法:88336min。 临床意义 (1)优球蛋出溶解时间缩短: 表明纤溶活性增强。常 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2)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延长: 表明纤溶活性减低。常 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栓塞性疾病。
第五节 出凝血在围术期的应用
一、出凝血功能的术前评估
血小板评估、凝血因子评估
二、术中与术后出血分析
麻醉因素、手术因素、大量输血输液、体外循环
三、DIC
DIC 是在多种疾病或不同病理情况所引起 的继发性临床病理生理过程。 凝血--抗凝
病因
感染、手术及创伤、产科意外、癌肿与白血病、其他。
第五节 凝血第三阶段的实验室 检查
定量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 一、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含量测定法 血浆纤维蛋白原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成分,在血栓 前状态其血浆含量增加;当其被严重消耗时血浆 含量则降低。 双缩脲法为2—4g/L,<2g/L或>4g/L为异常
三、临床意义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 1.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疾病,如果急性心 肌梗死、脑血管病变、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粥 样硬化等。 2.口服避孕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肾 小球疾病、烧伤、休克、外科大手术后、恶性肿 瘤等。 血浆纤维蛋白原减少 见于DIC消耗性低凝血及纤溶期、原发性纤维蛋白 溶解症、肝脏疾病、纤维蛋白原血症及血液稀释 等。
去除和控制病因是DIC治疗效果的关键。 抗凝剂的应用 抗血小板药的应用 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 抗纤溶药
二、抗凝机制
分为细胞和抗凝因子两部分 细胞的抗凝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有抗栓功能。 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可以清除进入血液循环的促凝 物质,具有抗凝作用。 抗凝因子的作用 抗凝因子在抗凝功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 有三个体系:抗凝血酶-III;蛋白系统;组织因子 途径抑制物.
(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简称纤溶系统。其主 要作用是将沉积在血管内外的纤维蛋白 溶解。
第四节 血管内皮细胞及血小板 的实验室检查
一、内皮细胞标记物-Weibel—Palade小体测定 它的功能是储存和生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 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等。 正常参考值 内皮细胞Weibel—Palade小体阳性. 临床意义 判定内皮细胞功能损害情况。
二、平均血小板体积检测
一、血管及内皮的止血功能
血管的止血功能 内皮细胞的止血与促栓功能 。 中层和外层的胶原 在血管受损时暴露。作 用于血小板使血小板聚集。 组织因子 组织受损时产生的组织因子可启 动外源血液凝固而治病。 4血管收缩
二、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血小板的止血机制 血小板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止血与血栓 形成。血小板在这些生理或病理过程中所 起的作用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和释放等活 性相关。
第六节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实 验室检查
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剂活性检测 正常结果 正常人阴性。 临床意义 ①DIC时血浆D—二聚体明显升高为阳 性,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在原发性纤溶症D— 二聚体不升高为阴性,是鉴别两者的重要指标; ⑦在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外科手术小血浆D—二聚 体亦明显升高;②可作为溶栓治疗有效的观察指 标。
五、血小板膜糖蛋白Ib、IIb和IIIa 的定量检测
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异常,导致血小板粘附 和聚集功能改变,因此研究血小板膜糖蛋 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六、血小板代谢活性-血栓烷 B2(Thromboxane B2)检测
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或血栓栓塞性疾病. 减弱见于在先天性花生四烯酸代谢障碍性 疾病。
第二节 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简称凝血。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 为凝胶状态的过程。 凝血系统包括凝血和抗凝两个方面,两者 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正常机体维持体内血液 液体呈流动状态,防止血液丢失的关键。
一、凝血机制
凝血是由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生理 学过程。 凝血因子:13个 凝血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
(三)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1.方法(Quick一期法) 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 血活酶(人脑或兔脑悬液)和ca离子,使凝血酶原 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 蛋白,PT即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是检测外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2正常参考值 以测定秒数表示:兔脑悬液10- 12s;人脑悬液:10-11.6s.超过正常对照值3s为 延长。
主要反映血小板生存时间或反映血小板粘附聚集 情况。 临床意义 心脏瓣膜病、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 糖尿病伴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病变,体外循环初期 血小板平均体积比正常人高,血小板呈幼年型, 反映血小板转换率增快,代谢加快,粘附和聚集 功能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