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介暴力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媒介暴力是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对观众,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的影响。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其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都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其机制。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媒介使用情况、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相关数据。
问卷设计包括青少年的人口学特征、媒介使用习惯、对媒介暴力的认知和态度、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
数据来源主要为学校、社区、网络等渠道。
三、实证研究结果1. 媒介使用情况研究发现,青少年普遍存在媒介使用过度的情况,其中以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电视剧等为主要媒介。
同时,青少年在媒介使用过程中接触到大量暴力内容。
2.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1)心理影响:研究发现,经常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暴躁等情绪问题。
此外,他们更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2)行为影响: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行为表现也有一定影响。
研究发现,经常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出现暴力行为,如欺负同学、打架斗殴等。
(3)认知影响:媒介暴力还会对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过度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在认知能力、判断力、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
3. 影响机制本研究认为,媒介暴力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模仿效应,即青少年在接触媒介暴力时,会模仿其中的行为;二是认知扭曲,即媒介暴力会使青少年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产生偏差;三是情感共鸣,即青少年在接触媒介暴力时,会产生情感共鸣,进而影响其情绪和行为。
四、讨论与建议本研究认为,为了减少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应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媒介素质教育:通过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媒介暴力的危害,提高其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探讨引言媒介符号暴力是指以媒介传播的符号、语言、形象等针对性的暴力行为。
它会通过媒介逐渐强化人们对某种文化、观念、价值观等的认同感,并在强化认同的同时排斥异己,进而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这种暴力行为的发生。
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1. 加剧社会分化媒介符号暴力从源头开始就会在媒介传播中进行分层、区隔,不同观点、文化、群体等会被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排斥与包容。
这样的暴力行为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社会分化,导致人群进一步孤立,进而失去了相互理解的机会。
2. 强化歧视媒介符号暴力也会强化社会中的各种歧视行为,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年龄歧视等等。
媒介暴力有时候会美化一些歧视行为,宣扬其是“优越文化”的象征,这样的流言蜚语很容易导致更暴力的行为。
3. 自我认同的建构媒介符号暴力会通过媒介创造人们对某个文化、观念等的认同感。
这样的认同感到一定程度上会强化自我意识,进而导致排斥异己的行为。
当人的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时,很容易使人崩溃、变得抗拒异己,与他人产生冲突,甚至是暴力冲突。
4. 挖掘创伤在某些情境下,媒介符号暴力也会挖掘人们的心理创伤,进而进一步强化人们对某种观念、文化等的认同感。
在这种情境下,往往会有一部分人因过渡认同的缘故而进行极端行为。
避免媒介符号暴力的方法1. 增加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在传媒技术和传媒概念上掌握一定技能的能力。
除了了解媒介的性质和媒介的运作以外,还需要对媒介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敏感分析,增加对媒介暴力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2. 建立多元化的信息源在信息获取方面,我们需要确保获取信息的多样性。
如果信息源角度单一,信息主题单调,则会渗透进我们的常识及成为我们的观念。
没有广泛的信息源,我们就没有机会对主流的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评价,只能接受一种媒体渲染出来的单一价值观。
3. 鼓励多元文化和理念的混合我们需要鼓励多元文化与理念的混合,让不同的文化和理念通过平等交流、协商、融合逐渐发展为一种比较接近的共性。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媒介暴力是指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如电影、电视、互联网、游戏等)传播、展示暴力内容的现象。
这些媒介呈现的暴力场景和暴力行为往往会对观众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
首先,媒介暴力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观看媒介暴力,人们会接触到大量的暴力情节和暴力行为。
这些暴力场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观念和态度。
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媒介暴力会使个体对暴力行为的认知产生偏差。
他们可能会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甚至会模仿媒介中的暴力行为。
这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会进一步导致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参与和扩大暴力行为。
此外,观看媒介暴力还会使人们对暴力事件麻木不仁,对他人的痛苦和悲伤产生冷漠情绪。
其次,媒介暴力对社会问题的加剧造成了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暴力和媒介暴力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
媒介暴力的普及和大量消费,使得社会上的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
暴力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增多等社会问题与媒介暴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此外,长期接触媒介暴力也会对人们的社交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观看媒介暴力会使人们疏远他人,增加争吵和暴力事件的发生,并进一步破坏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
最后,媒介暴力对幼儿和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危害。
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媒介暴力的观看会使他们出现攻击性行为、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暴力的暴露可能会引发创伤和心理障碍。
另外,媒介暴力也会对青少年的学业、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对媒介暴力的教育和引导,以及加强对媒介暴力的监管和限制,对于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为了应对媒介暴力的社会影响,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家长和教师应加强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媒介暴力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其次,相关单位和机构应建立相应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限制和规范媒介暴力的传播。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探究序言:媒介暴力的存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之一,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
在当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青少年接触媒介的途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便利与广泛。
然而,这种广泛接触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实证探究来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度与广度,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媒介暴力的定义与类型媒介暴力一般被理解为媒体上展示的暴力行为和内容,包括电视、电影、互联网、视频游戏等。
媒介暴力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1. 间接暴力:包括描述性暴力和暗示性暴力,以展示暴力的结果和影响。
2. 直接暴力:直接呈现暴力行为,通常包括损害、打斗、血腥场面等。
第二部分: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实证探究结果。
1. 对行为的影响探究发现,媒介暴力可能导致青少年仿效暴力行为、增加攻击性行为,并且可能对道德裁定与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
2. 对认知与情感的影响对于青少年的认知与情感进步,媒介暴力也有一定影响。
探究表明,长期接触媒介暴力可能导致青少年对暴力行为的认同程度增加,并可能缩减同情心、共情能力以及培育进取心等乐观特质。
3. 对生理健康的影响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生理健康同样存在影响。
长时间接触媒介暴力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并且对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部分:影响的机制了解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机制。
1. 观察进修理论观察进修理论诠释了为什么青少年会仿效和进修媒介上的暴力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媒介暴力可以成为青少年仿效和进修的刺激,并通过观察和仿效来复制这些行为。
2. 媒介暴力与情绪调整青少年在面对媒介暴力时,屡屡会出现情绪波动,这与他们的情感调整能力不成熟有关。
因此,在不成熟的情感调整能力下,他们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影响。
第四部分:缓解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实证探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一些缓解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可能措施。
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研究在当今数字时代,大众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大众媒体的普及,我们必须意识到媒体对青少年心理以及行为的深远影响。
特别是媒体中所展示的暴力内容,它们带给青少年的潜在影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因此,本文将探讨大众媒体暴力呈现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研究。
大众媒体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常常夸大和夸张人们所关心的暴力事件。
这种影响力在青少年尤为明显,因为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同时也还未完全发展出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研究发现,长期暴力呈现的媒体内容对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些暴力内容可能引起青少年的焦虑、愤怒和恐惧;另一方面,它们还可能导致青少年之间的攻击性行为增加。
在研究中,心理学家利用实验和观察等方法,探究大众媒体暴力呈现的影响。
实验中,研究者将被试分成观看暴力内容和非暴力内容两组,并测试他们的攻击倾向和情绪状态。
结果显示,在观看暴力内容后,被试的攻击倾向明显增加,同时他们的愤怒和恐惧情绪也有所提升。
类似的实证研究还发现,在暴力游戏中的虚拟暴力体验也会增加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
此外,长期观看暴力内容的青少年往往对暴力事件产生麻木感,这使得他们对于真实生活中的暴力事件变得麻木和冷漠。
心理学家称之为麻木效应。
一项研究发现,当青少年频繁接触到暴力行为后,他们对于他人的痛苦和受伤变得无感,甚至对于祭奠暴力受害者的活动也没有兴趣。
这种麻木效应的存在,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和同理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然而,并非所有观看大众媒体暴力的青少年都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研究表明,个体因素和家庭环境同样重要。
个体因素包括青少年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社交能力等;而家庭环境则包括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家庭内部冲突和暴力行为的存在等。
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青少年对大众媒体暴力呈现的反应和心理行为。
在减少大众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上,政府、媒体以及家庭都需要共同努力。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媒介暴力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现代社会的问题,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媒介暴力问题日益突出。
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研究,旨在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产生的影响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本文将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暴力的概念、现状、影响及原因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媒介暴力的概念及现状媒介暴力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的暴力内容,包括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社交媒体等。
这些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往往以血腥、残忍、色情等形式呈现,对观众产生不良影响。
当前,媒介暴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不仅在成人中普遍存在,也在青少年中日益严重。
三、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影响1. 对男性的影响男性在媒介暴力中往往扮演着施暴者的角色,过度暴露于暴力内容可能导致他们对暴力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偏差。
一些研究表明,男性更容易受到媒介暴力的诱惑和影响,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暴力行为。
此外,媒介暴力还可能削弱男性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导致他们难以理解和关注他人的感受。
2. 对女性的影响女性在媒介暴力中往往成为受害者。
过度暴露于媒介中的性别歧视、性暴力和身体暴力的内容,可能使女性对自身价值和安全感的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内容可能使女性产生无助感和恐惧感,降低她们的自尊和自信心。
此外,媒介暴力还可能使女性对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和矛盾采取逃避和被动应对的方式。
四、媒介暴力产生的原因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媒介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社会文化观念,如男性优越感、性别刻板印象等,使得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得以传播和强化。
此外,一些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收视率和利润,往往倾向于制作和传播更具吸引力和刺激性的暴力内容。
2.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也是导致媒介暴力的原因之一。
一些人可能通过暴力和攻击来满足自身的欲望和情绪需求,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为他们提供了满足这种需求的途径。
此外,一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挫折和压力时,可能会通过暴力和攻击来发泄情绪和寻求心理平衡。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尤其从性别视角出发,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角色定位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各有不同。
因此,本研究旨在基于性别视角,探讨媒介暴力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为媒介内容的合理调控和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二、媒介暴力的定义与分类媒介暴力是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对观众产生心理或行为上负面影响的暴力内容。
根据性别视角,媒介暴力可分为针对男性的暴力和针对女性的暴力。
其中,针对男性的暴力多表现为血腥、残酷的战斗场面,而针对女性的暴力则多表现为性侵犯、家庭暴力等。
三、媒介暴力对男性的影响媒介暴力对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心理方面,过度接触媒介暴力可能导致男性产生攻击性行为、反社会倾向以及心理健康问题。
行为方面,男性在观看暴力内容后,可能会模仿其中的行为,导致实际生活中的暴力事件。
四、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与男性相比,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更为复杂。
首先,女性在观看涉及性侵犯、家庭暴力等内容的媒介时,更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
其次,这些内容可能影响女性对自身及他人的认知,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对暴力行为的容忍度提高。
此外,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往往被物化、刻板化,这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定位产生负面影响。
五、媒介暴力的传播途径与特点媒介暴力的传播途径广泛,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内容的真实性错觉,即观众往往将虚构的暴力内容误认为是真实事件;二是内容的重复性,即媒介中暴力场景的频繁出现;三是内容的暴力美学化,即通过美学化的手法将暴力内容包装成具有观赏性的画面。
六、对策与建议针对媒介暴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对媒介中的暴力内容进行严格监管;2. 提高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自觉抵制暴力内容的传播;3. 加强对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观众对暴力内容的辨识能力和抵抗力;4. 优化媒介内容,减少暴力场景的出现,特别是针对女性和儿童的暴力内容;5. 加强对受害者的心理干预和援助,帮助其走出心理阴影。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作者:陈婷婷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22期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作为“编码”方,媒介所有的传播活动都是都过语言、画面、图片、声音等符号来实现的。
而这些符号,“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都经过了符号管理者例行公事的组织过程。
”①这个组织过程是受众赋予媒介的权力,但如果使用不当,便会产生媒介“符号暴力”。
1 何为媒介“符号暴力”“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是布尔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符号暴力是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the given)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确定或者改变对于世界的视界(vision),因而确定或改变了对于世界的行动乃至于世界自身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
”②在传播场域中,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媒介具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力”。
③这种象征性的权力在彰显、遮蔽、重构等手段的帮助下,可以具有建构现实的正当性。
在布尔迪厄看来,“符号暴力不是存在于话语或符号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语词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说出这个词语的人的信仰。
”④的确如此,表面来看,作为客观叙述者的媒介,并没有干预现实的能力,但事实上,借助于“符号暴力”和受众的权力让渡,媒介时刻都在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1994年6月27日,在辛普森被捕后,《时代》杂志曾刊发一张名为《美国的悲剧》照片。
照片说明中并没有对辛普森及其种族进行点评,但在照片处理时,却采用阴暗的基调,加深了辛普森的皮肤颜色,这种符号化的处理,隐晦地向受众传达了“这个悲剧的凶手是黑人”的信息。
这种表面客观公正,同时又隐蔽表达观点的做法,便是典型的媒介“符号暴力”。
不同于媒介“暴力符号”,媒介“符号暴力”本身并不具有暴力性,只有在符号语言的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映射出的社会规则和权力、政治规约才体现出暴力倾向。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引言:在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电视、电影、互联网还是社交媒体,都已深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然而,随着媒体的普及和多样化,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担忧也不断增加。
很多人认为,媒体暴力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
媒介暴力如何影响青少年:媒介暴力一直以来都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一方面,一些实验和观察研究表明,长时间暴力媒体的接触确实会增加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发生率。
这些研究发现,青少年容易受到媒体中暴力信息的影响,模仿电影或游戏中的暴力行为,从而间接导致其对他人的暴力行为增加。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指出,媒体对青少年的暴力行为影响相对较小。
他们认为,媒体只是暴力行为的一个影响因素,而非唯一决定因素。
实证研究的结果:基于对大量青少年的观察和实验研究,许多研究者得出了一些关键结论。
首先,长时间接触媒体暴力确实与青少年的激进行为、侵略行为和暴力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某些研究还表明,这种关联比原先预期的要更加持久和强烈。
其次,媒体暴力对不同人群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具有家庭暴力背景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而关联性在非家庭暴力背景下的个体身上较小。
然而,不可否认地是,大多数人群都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后,媒体暴力并非唯一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因素,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等诸多因素同样重要。
讨论与启示:虽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仍有争议,但实证研究结果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第一,父母和监护人应加强对青少年媒体的监管和引导,帮助他们识别和处理媒体中的暴力内容。
第二,学校和社区也应提供相关教育课程,加强青少年媒体素养的培养,让他们具备批判性思维。
第三,媒体从业者有责任提供更多积极的内容,减少或消除暴力内容的展示。
最后,社会应该建立起一个综合性的青少年保护体系,从多个角度共同努力,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的暴力行为。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媒介暴力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研究课题。
从电视节目、电影、网络到社交媒体,各种形式的媒介内容无所不在。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这些媒介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包括暴力元素。
本研究将重点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暴力进行研究,分析不同性别的受众在媒介暴力的影响下可能面临的独特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性别平等和尊重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念,而媒介暴力的研究有助于理解社会现象及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接触媒介暴力内容可能对个体的心理、行为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受众的影响存在差异。
男性受众可能更容易模仿媒介中的暴力行为,而女性受众可能更容易受到媒介中性别歧视和暴力情节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从性别视角出发,深入研究媒介暴力的影响机制及其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各种媒介内容中的暴力元素,分析其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将对不同性别的受众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在接触媒介暴力后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五、研究结果1. 媒介暴力对男性的影响:研究发现,男性在接触媒介暴力后更容易模仿其中的行为,但这种模仿并不意味着他们必然会实施暴力行为。
然而,长期的媒介暴力接触可能导致男性对暴力的态度和认知发生改变,使其更难以认同和平、公正的价值观。
2. 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女性在接触媒介暴力时,往往更容易受到其中的性别歧视和暴力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导致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遭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和困扰,甚至可能导致她们在面对家庭暴力和性暴力的过程中保持沉默。
3. 性别差异与媒介暴力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受众在接触媒介暴力时,其心理和行为反应存在差异。
这可能与性别角色、社会期望和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
电视新闻节目中媒介暴力现象探究
36学术探讨作者简介:徐畅(1993—),女,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电视新闻节目中媒介暴力现象探究徐 畅(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西方对于媒介暴力的研究拥有70多年的历史,也形成了像涵化理论这样较为成熟的理论,而国内学者对媒介暴力也展开了一定的研究。
本文选择一个特定的视角——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媒介暴力现象,来说明媒介暴力现象的成因和危害,并且提出媒体应该在暴力新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希望对媒体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电视新闻;媒介暴力;渲染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7)02-0036-02一、媒介暴力在新闻节目中的表现形式媒介暴力在新闻节目中的表现形式为在对一些涉及战争、凶杀、虐待、恶性交通事故、斗殴等社会负面新闻的报道中,媒体失去客观公正报道的能力,而是采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渲染,将事件中原本血腥、惨烈的画面以更加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本文中,笔者将上述社会负面新闻统称为“暴力新闻”。
暴力新闻是有序生活中的特殊事件,媒体对其进行报道无可厚非,但是如何报道值得探讨。
二、媒介暴力在新闻节目中渐露头角,暴力新闻或成新闻暴力媒体面对暴力新闻,如果不报道,就剥夺了受众的知情权;如果报道,暴力事件中一些血腥的场面可能会引起受众的恐慌和社会的不安。
媒体如果掌握不好报与不报,以及如何报之间的分寸,暴力新闻便成了新闻暴力。
现在的媒体仍没有一个标准尺度和行业规则来规定如何报道暴力新闻,导致媒体在暴力新闻中本位缺失,出现了以下问题,让暴力新闻成了新闻暴力。
(一)过度渲染暴力事件媒体在报道暴力新闻时,通常都配有视频播放,但是对视频的时长、视频画面、声音的处理却存在过度渲染的问题。
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闻早早报》在2016年11月15日播报了一则题为《等事故处理逗留路中央 致连环车祸一死七伤》的新闻,内容是河南两辆汽车肇事停在路中央,在等待事故处理的过程中,后面飞驰而来的轿车撞飞在场人员,造成事故现场一死七伤。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已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媒介暴力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媒介暴力是指通过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传播的暴力内容,对青少年心理、行为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为预防和减少媒介暴力提供实证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某市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及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涉及青少年的媒介使用习惯、暴力内容接触情况、心理状况及行为表现等方面。
观察法主要用于记录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
实验法则用于探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的具体影响。
三、研究结果1. 媒介使用习惯与暴力内容接触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有使用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的习惯,且接触到的暴力内容较为普遍。
其中,网络和游戏成为青少年接触暴力内容的主要途径。
2.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常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在情绪稳定性、自尊心、自信心等方面表现较差,更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此外,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方面也存在问题。
3.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触过多媒介暴力的青少年在攻击性行为、反抗行为等方面表现更为明显。
同时,这些青少年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也受到影响,更容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
四、讨论与建议1. 讨论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其心理发展,还可能导致其行为出现问题。
因此,应高度重视媒介暴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青少年接触暴力内容的机会。
同时,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2. 建议(1)家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媒介使用习惯,引导孩子辨别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孩子遇到的问题。
(2)学校:学校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媒介暴力,提高其抵抗暴力内容的能力。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引言媒介暴力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青少年作为媒体消费群体中的重要一部分,无疑是最易受到媒介暴力影响的群体之一。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了解此类媒介对青少年的潜在影响机制,还可以为青少年媒体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正文一、媒介暴力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媒介暴力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成为研究的重要方向。
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媒介暴力暴露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例如,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时期的媒介暴力观看与随后的攻击行为呈正相关,而且这种相关性在长时间的观看之后越来越明显。
类似的结论也可以在其他国家的实证研究中找到。
这表明,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
二、媒介暴力对青少年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的实证研究除了攻击性行为,媒介暴力还可能对青少年的情绪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暴力场景的观看可以增加青少年的愤怒和恐惧情绪,并且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
此外,暴力媒介的过度暴露可能使青少年对暴力问题感到麻木,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敏感度。
这些心理影响不仅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还可能导致其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出现行为问题。
三、媒介暴力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的实证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价值观甚至世界观产生直接影响。
过度的媒介暴力暴露可能导致青少年相信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甚至对暴力行为产生认同。
长期以来,媒介暴力在塑造青少年的动力、成功模式以及社交技巧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实证研究证实媒体对青少年媒介暴力的接触会影响到青少年对社会价值、道德标准以及公民责任的认同。
结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显而易见。
媒介暴力通过多个渠道,包括增加攻击性行为、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以及塑造青少年价值观等方式对青少年产生影响。
这些影响显而易见,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每个青少年都会被媒介暴力同样的影响,因为青少年个体的差异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媒介暴力是指媒体传播中涉及或描绘暴力、血腥、残忍等内容的现象。
作为媒体消费者,我们每天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暴力场景,无论是新闻报道、电视剧、电影还是游戏。
然而,当我们从性别角度审视媒介暴力时,会发现它对男女性别的影响并不相同。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
首先,媒介暴力对男性的影响较为突出。
以电影为例,大多数动作片和战争片都以男性为主角,他们通常呈现出勇敢、暴力、冷酷和无畏的形象。
这种男性化的角色塑造会对男性产生很大的影响,使他们误认为暴力是一种“男子气概”。
此外,对于男性来说,媒介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塑造他们对女性的认知和行为。
在一些剧情中,男性常常被描绘为保护女性的英雄,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无助和需要被保护的对象。
这种刻板印象深深植根于男性的意识中,导致了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和性别歧视。
与此相比,媒介暴力对女性的影响相对复杂。
女性在媒体中经常被描绘为弱者、受害者或对象化的形象。
电视剧和电影中的强奸、家庭暴力和性侵等题材常常出现,这种描绘方式容易让女性感到恐惧和不安。
此外,媒介暴力还会通过美容广告、时尚杂志等渠道对女性的身体形象进行塑造。
对于女性来说,更多地接触到的是“完美身材”、“标准美颜”和“苗条体重”等形象,这给女性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尊问题。
除了以上观点,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媒体暴力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他们认为,媒体暴力对所有人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包括制造焦虑、增加攻击性和消极行为的倾向。
然而,这些观点忽视了性别在社会中的不平等地位和角色分工,以及对性别刻板印象的维护和强化。
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男性更容易接受和认同媒体中的暴力行为,并将其作为自己应有的行为规范;而女性则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限制,因此对媒体暴力的看法和反应常常有所不同。
为了解决媒体暴力对性别的影响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要加强对媒体暴力的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规范,限制对暴力内容的过度渲染和描绘。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媒介暴力是一个复杂且严峻的社会问题,其涉及面广泛,影响深远。
在当代社会,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和电子游戏等媒介形式,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过度或不恰当的媒介使用可能导致媒介暴力现象的出现,对人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塑造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媒介暴力的定义与分类媒介暴力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的,对个体或群体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或信息。
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心理、生理或社会层面的伤害。
根据不同的媒介形式和表现形式,媒介暴力可以分为网络暴力、游戏暴力、电视暴力等。
三、性别视角下的媒介暴力从性别视角来看,媒介暴力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存在差异。
一方面,男性更可能成为媒介暴力的发起者或参与者,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和网络社会中的性别偏见等因素造成的。
另一方面,女性则更容易成为媒介暴力的受害者,例如在网络欺凌和网络性骚扰等方面。
此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过度的媒介暴力暴露都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媒介暴力的影响因素影响媒介暴力的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媒介因素等。
在性别视角下,不同性别的个体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反应不同。
例如,社会文化因素如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可能使女性更容易成为媒介暴力的受害者。
而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等因素则可能影响个体对媒介暴力的认知和应对方式。
五、应对媒介暴力的策略针对媒介暴力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应对。
首先,政府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护个体免受媒介暴力的伤害。
其次,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其对媒介暴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同时,媒体行业也应自律,避免传播过度的或不适宜的暴力内容。
此外,社会应积极推动性别平等的理念,消除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以减少性别差异在媒介暴力中的影响。
六、实证研究分析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媒介暴力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2024年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范文
《媒介暴力对青少年影响的实证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介成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具体影响,为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媒介暴力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关注。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媒介暴力包括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中的暴力场景和暴力行为,这些内容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模仿行为,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
研究对象为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包括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
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遵循伦理原则,确保受试者知情同意。
四、研究内容1. 媒介暴力暴露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青少年接触媒介暴力的频率、类型和程度。
2. 青少年心理行为变化:观察和分析媒介暴力暴露前后,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3. 影响因素分析:探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受媒介暴力影响的作用。
五、研究结果1. 媒介暴力暴露情况: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存在媒介暴力暴露问题,其中网络游戏和电视节目是主要的暴力内容来源。
2. 青少年心理行为变化:媒介暴力暴露与青少年心理行为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长期接触媒介暴力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问题,以及攻击性行为、反社会行为等问题。
3. 影响因素分析: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受媒介暴力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支持和学校教育能够有效减轻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六、讨论与建议1. 讨论:本研究表明,媒介暴力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接触媒介暴力的程度和类型,加强对媒介暴力的监管和规范。
《2024年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范文
《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视、电影、网络、游戏等媒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认知。
因此,从性别视角出发,对媒介暴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媒介暴力对不同性别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教育等手段减少媒介暴力对性别角色的负面影响。
二、媒介暴力与性别角色的关系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往往涉及到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在传统观念中,男性被赋予了更强的力量和攻击性,而女性则被描绘为弱小、依赖他人的形象。
这种刻板印象在媒介暴力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使得男女在面对暴力的反应和认知上产生了差异。
首先,男性在媒介中往往被塑造为暴力的施暴者或受害者,这种形象使得男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接受和认同暴力行为。
同时,由于媒介中的暴力内容往往缺乏对暴力的批判和反思,使得男性在面对真实生活中的冲突时,更容易采取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
其次,女性在媒介中往往被描绘为暴力的受害者,这种形象使得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受到暴力的侵害。
同时,媒介中的暴力内容也可能使女性对自身安全产生担忧,进而影响其社会参与度和自信心。
三、减少媒介暴力对性别角色的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媒介暴力对性别角色的负面影响,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媒介内容的监管,限制暴力内容的传播。
同时,应鼓励媒介制作方创作更多具有正面价值观的作品,以引导人们形成健康的性别观念。
其次,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性别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性别观念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性别在面对暴力时的不同反应和应对方式。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媒介消费行为,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媒介中的暴力内容。
社会应营造一个尊重女性、反对暴力的氛围,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容易形成健康的性别观念。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
媒介暴力问题研究笔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6级传播学专业研究生在杨立川教授的指导下,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媒介暴力问题,并就如何加强媒介暴力的管理规范和学术研究,克服媒介暴力的消极影响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这里刊登他们的几篇研究文章。
关于媒介暴力的界定马小璐蒲莳郑少云陈琦讨论媒介暴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什么是媒介暴力?以下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中主要的几种对暴力的定义:美国加州大学的传播研究中心自1995年起每年进行一次全国大众传媒的暴力监测,其暴力包括运动暴力、滑稽暴力、口语暴力等任何能导致身体伤害的暴力。
无论是有意无意,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的伤害,都属于暴力。
1988年,新加坡亚洲大众传播研究与情报中心对亚洲8国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暴力监测,对其定义为“使用体力或言辞对某人或某些人造成心理或肉体上的伤害,以及包括对财产和肉体的毁灭”。
这个定义比葛伯纳对暴力的定义更多了对言语暴力、财产损害暴力和心理伤害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学者把“媒体暴力”这一概念细分为“真实暴力”与“幻想中的暴力”两种形式。
真实暴力,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等等的报道,是所谓“真实暴力”;幻想中的暴力,是指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即是所谓的“幻想中的暴力”。
以上主要是国内外理论界目前存在的对媒介暴力定义的相关论述。
国外的学者主要以实施暴力的出发点为界定条件,认为如果是有目的的,有意的暴力行为就属于媒介暴力;在媒介暴力的包含范围中,主要把媒介暴力分为语言上的暴力和心理上的暴力。
而我国对媒介暴力的界定,其实是从暴力内容上进行区分,包括真实存在的可以看得见的暴力伤害,也包括心理上潜在的暴力伤害。
根据以上国内外专家对媒介暴力的研究,我们把媒介暴力定义总结为:大众媒介传播对受众造成显性的或者是隐性的,身体上或者心理上伤害的行为。
我们认为媒介暴力的实施者是大众媒介,包括电视、广播、杂志、网络、户外媒体等所有大众媒介;主要是从暴力效果来进行界定,无论造成的伤害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在客观上对受众造成伤害;而伤害的内容不仅包括所有言语上能感受得到的伤害,也包含潜在的心理上的伤害,而有些负面影响不一定是在现场就可以发现的,或许是经历一段时间之后才会显示出来,比如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研究
作者:陈婷婷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22期
摘要媒介,作为受众连通外部世界的重要纽带,不仅能够提供信息、传播文化,同时,也能通过各种符号体系形塑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和感悟,这种“形塑”如果超过一定尺度往往会演变为“符号暴力”。
文章从何为媒介“符号暴力”入手,重点探讨媒介“符号暴力”的危害及传受双方如何避免媒介“符号暴力”等问题。
关键词媒介;符号暴力;危害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22-0051-02
媒介是指介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用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特定符号的物质实体。
作为“编码”方,媒介所有的传播活动都是都过语言、画面、图片、声音等符号来实现的。
而这些符号,“不管是看得见还是看不见的,都经过了符号管理者例行公事的组织过程。
”①这个组织过程是受众赋予媒介的权力,但如果使用不当,便会产生媒介“符号暴力”。
1 何为媒介“符号暴力”
“符号暴力”(symbolic violence)是布尔迪厄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他认为:“符号暴力是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the given)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确定或者改变对于世界的视界(vision),因而确定或改变了对于世界的行动乃至于世界自身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
”②
在传播场域中,作为信息生产者的媒介具有“表现事物并使人相信这些表现的相应的象征性权
力”。
③这种象征性的权力在彰显、遮蔽、重构等手段的帮助下,可以具有建构现实的正当性。
在布尔迪厄看来,“符号暴力不是存在于话语或符号本身中,而是存在于人们对语词的合法性的信仰以及对说出这个词语的人的信仰。
”④
的确如此,表面来看,作为客观叙述者的媒介,并没有干预现实的能力,但事实上,借助于“符号暴力”和受众的权力让渡,媒介时刻都在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
1994年6月27日,在辛普森被捕后,《时代》杂志曾刊发一张名为《美国的悲剧》照片。
照片说明中并没有对辛普森及其种族进行点评,但在照片处理时,却采用阴暗的基调,加深了辛普森的皮肤颜色,这种符号化的处理,隐晦地向受众传达了“这个悲剧的凶手是黑人”的信息。
这种表面客观公正,同时又隐蔽表达观点的做法,便是典型的媒介“符号暴力”。
不同于媒介“暴力符号”,媒介“符号暴力”本身并不具有暴力性,只有在符号语言的使用者所处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映射出的社会规则和权力、政治规约才体现出暴力倾向。
也就是说,媒介在向受众提供了有利于自身权力发展的社会规则时,才具有暴力倾向。
而受众认可了这种规则,并且对其进行接收,媒介“符号暴力”才算发生。
还是以上文的辛普森照片为例,如果受众没有接收到《时代》杂志的弦外之音,没有解读出照片中的种族暗示,或者是受众解读出照片意图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那么,媒介“符号暴力”就不复存在。
2 媒介“符号暴力”危害
在媒介场域中,传受关系的不平等性,给媒介“符号暴力”的生产提供了天然的条件,同时,由于媒介“符号暴力”具有隐蔽性,受众对于此种“暴力”往往无法察觉,因此大部分时候他们认可这种“暴力”。
长此以往,受众在媒介“符号暴力”的洗脑下,思想的自主性会一点点丧失。
众所周知,良性的传播生态应该是双向的,传受双方势均力敌。
如果媒介“符号暴力”大行其道,受众无法识别,无法反抗,整个传播过程就会变为媒介的“一言堂”。
邵培仁在《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作为绿色生态的研究》中指出,“媒介生态学其实是一种系统的发展观,要求系统内的各组成部分既能保持‘共生’的关系,又能在‘竞争’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
”⑤“共生”与“竞争”局面的形成,需要避免类似媒介“符号暴力”这种垄断性的媒介权力。
值得注意的是,媒介“符号暴力”的发生,并不都是媒介权力的有意为之,很多的时候它也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
以近些年来综艺节目迅猛增长为例,无论是传统的大众媒体还是新型的网络媒体,都在这股娱乐“东风”下大肆开疆拓土。
以湖南卫视及其芒果TV为例,仅2017年就有近20个综艺节目上线。
这些节目以“明星”等受众喜闻乐见的符号为载体,创造出了不少“现象级”收视神话。
但事实上,媒介这种一味迎合受众需求,让渡自己的“把关”功能的行为,最终还是会转变为加诸在受众身上的“符号暴力”,因为受众会在这种“娱乐至上”的环境形成畸形的收视审美。
此外,除了对受众认知和媒介生态造成危害,媒介“符号暴力”还会对文化认同、社会消费等方面造成影响。
如果某种文化在媒介中一直处于弱势价值地位的“符号形象”,那么,持有这种文化的群体便会对该文化缺乏自信,反之亦然。
因为,文化认同是一种借助于“他者”的概念结合才能形成的东西,媒介恰恰是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他者”。
媒介此种“符号暴力”在社会消费上也同样成立,现实生活中,媒介符号化后的商品往往更易销售,比如说,象征地位的名酒。
3 如何避免媒介“符号暴力”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人人皆可传播,处处都是媒介”的传播时代。
在这个时代,多元的传播方式使得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传播内容也随之越来越多、越来越广。
如何从海量碎片化的信息中挑出有价值的信息,如何避免传播过程中的媒介“符号暴力”,是每一个受众和传播者在这个时代的必修课。
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有甄别和屏蔽任何信息的能力,并非完全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
尽管媒介“符号暴力”普遍存在,但只要受众细心观察、认真思索还是能够辨别出来。
因此,在传受关系中,受众决不能“自我审视”缺失,应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新闻审美,行使监督职责,减少媒介“符号暴力”的侵扰。
而传播者作为传播行为的发起者,必须要始终践行客观性这一职业准则。
在媒介化的今天,受众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中,如果传播者缺乏自律精神,僭越传播尺度,那么,受众将会沉浸在媒介“符号暴力”中难以挣脱。
基于此,作为“瞭望塔”“航行标”的新闻工作者,要时刻注重新闻素养提升,以规避媒介“符号暴力”出现。
布尔迪厄强调,“他本人对于媒介场域的批评,并不针对记者、编辑等媒体的具体执行
者,因为在媒介场域中他们也无力扭转。
”可见,媒介“符号暴力”的责任并不能简单归咎于媒
介传播本身,它的形成往往是内力和外力、传者和受众的多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必须公正的看待媒介“符号暴力”的责任归属。
换句话说,只有受众保持清醒,媒介保持理性,“符号暴力”才会有望减少。
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介是一种可以为善服务,也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
而总的来说,如果不加以适当控制,它为恶服务的可能性则更大。
”⑥因此,规范媒介权
力的范围、尺度、表现形式,对媒介权力进行规范整合,对于杜绝媒介“符号暴力”,建立良好的传播生态至关重要。
注释
①[美]赛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6.
②Bourdieu,P.,Language and Symbolic Power,p.170.
③贺建平.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兼论布尔迪厄权力论.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3).
④[美]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96.
⑤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媒介最为绿色生态的研究.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⑥出自拉扎斯菲尔德1948年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文,转引自邵培仁《媒介当下
社会使命和责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6):5.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9.
[2]贺建平.检视西方媒介权力研究——兼论布尔迪厄权力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3):64-71.
[3]邵培仁,范红霞.媒介暴力、信息伦理与传播民主的议题建构[J].浙江大学传媒学院,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