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三章(刘苍劲,吕志版)
2018年版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018 年版本,答案根据教材整理,仅供参考,敬请补充与指正)导论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宝贵成果,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辨证统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开创的,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从党的十二大以来历次党代会报告的题目及其内容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都是在发展进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的深化和拓展。
④围绕这一主题,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旗帜,是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旗帜。
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人民共同富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国家兴衰存亡与个人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2.如何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重大时代课题,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涉及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牢记历史使命,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广义上的党的建设,指的是政党为完成自身的使命而进行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和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狭义上的党的建设,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指导下进行的领导国家、社会和提高自身生机与活力的理论和实践活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专门论述,把增强执政本领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强调“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并从多个面对“全面增强执政本领”作出了具体要求。
对此,我们要加以深刻领会和把握。
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这一命题也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所决定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我们必须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同时,也就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责任。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与执政以前相比,都有了根本的不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思想理论的辩论,更是一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伟大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实结合的创造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充分借鉴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2. 正文2.1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一论断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党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不移地强调党的领导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基石。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坚持党的领导作为首要原则,贯穿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领域。
党的领导保证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和效率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领导机制,确保党对国家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和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
党的领导还体现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通过党的意识形态引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凝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力量。
党的领导确保了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政治领导,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所在。
党的领导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确保国家发展方向始终与人民利益相统一。
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继承革命传统等,深刻概括了中国革命的经验。
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不适应的问题。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未来”的重要思想,提倡“发展才是硬道理”。
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前两者的继承和发展。
这一理论旨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五位一体”。
“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这一特点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个层面紧密地联系起来,实现协调发展。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探索已经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在制度方面。
我国采用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法治制度等。
这一制度相对于其他国家效率更高,汇聚了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逐步解决了社会问题。
二是在经济方面。
我们倡导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了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走出了符合国情的自主发展的道路。
同时,针对特定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
三是在文化方面。
文化的鼓励、滋养与发展融入了实践之中。
宣传爱国主义、信仰精神、敬业精神等具有强烈价值观意味的内涵,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切的共鸣。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对外传播旨在交流经验、增进互信,传递中国的声音。
首先,对外交往不仅仅限于政府之间的高层交往,更多地是民间交流。
我们要向世界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发展成就和经验模式,加强公民外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探索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于中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的整个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支持和理论指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源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构造,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特殊的困难和矛盾。
那个时候的中国,还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时期变化和政治经济状况十分复杂,急需寻求符合国情的道路进行建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初步开展。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在批判资产阶级右派反党集团的时候提出了“四个谦虚、七个务实”的口号,这是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形成的。
七个务实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稳步前进,勇攀高峰,不怕困难,不怕失败,不骄不躁,不犯错误。
这个决策体现了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中国共产党治理国家的艰巨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最早被正式阐述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这次大会提出了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首次提出。
以此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开始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逐渐完善。
在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社会治理方面的领导作用,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相对稳定的政治体系和基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运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从国外理论完全借鉴,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实践和模仿,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 1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 - 1 -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 1 -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途径............................................................ - 4 -3.未来新社会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 5 -(二)列宁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思想................................................................ - 7 -1.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 7 -2.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路径探索.......................................... - 10 -3.苏联模式的形成和影响.............................................................................. - 11 -(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 - 14 -1.探索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14 -2.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 15 -3.提出社会主义的矛盾学说.......................................................................... - 1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特色......................................................... - 16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四个阶段................................................... - 16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特点........................................................... - 1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 18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 18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意义.......................................................... -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重要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首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9月6日一、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道路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七、当代资本主义和国外社会主义参考书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杨世高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顾海良主编理论诉求与阶级立场理论诉求: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六无”社会无私有制无市场无商品无货币无阶级无政治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两重线索:客观的物质条件主观的历史能动性三次变奏:青年时期——强调主观条件而非现实的政治经济关系;中年时期——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认为必须先资本主义化,然后才能走向社会主义;晚年时期——???10月18日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继续革命模式朝鲜模式中国模式俄罗斯模式匈牙利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试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就是在完成和推进三件大事的基础上,继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历史任务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部理论与实践是紧紧围绕这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介
全部
预修课程
无
课程教学
目标与基本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有较好的把握,对社会主义改革不同模式及其结果有全局性的了解并且能够做出判断。联系实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自身专业,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不懈追求。
考核方式及学生成绩计算方式和方法:
开卷笔试/平时占30%,主要根据学生上课出勤和课上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情况;期末笔试占70%,主要根据学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和是否能够结合实际对一些问题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分析情况。
课程内容及详细教学计划:
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教学目标
授课模式
第一讲导论
对课程内容总体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简介
开课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
英文名称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课程总学时
36
总学分
2
考核方式
开卷笔试
授课方式
讲授为主,安排观看视频和组织课堂讨论。
统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
主要参考书目
序号
参考书名称
编著者
出版单位
出版时间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关系教研室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年
注:授课方式指面授讲课、讨论、自学辅导、录像讲课、实验、实习、其它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大纲导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成果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第一讲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一、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任务四、仅仅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科学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发展四、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第四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五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一、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跪进社会体制改革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四、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更加和谐第六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一、当前生态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重大问题二、建设资源节约型和欢迎友好型社会三、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四、坚持文明发展道路第七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二、正确应对党执政面临的新可以新考验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四、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第八讲当代中国与当代世界一、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二、当代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三、中国发展道路的广泛影响和重大意义结束语当代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三版)PPT04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CONTENTS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对根本任务认识的曲折历程
1.中国近代社会的被动转化与前人的探索 2.中国共产党最初的认识和探索 3.改革开放以来党对发展问题的重新思考
(二)根本任务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确立的理论依据 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确立的现实依据 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确立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思考题
1.简述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有哪些? 3.陈述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
(一)改革开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改革开放思想的初步提出 改革开放思想的系统形成 改革开放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二)改革开放思想的基本内容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的性质和含义 改革开放的方针
(三)改革开放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总任务
1.把握发展机遇 2.明确发展思路 3.谋划发展全局 4.抓住发展关键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三版PPT02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提出 二.列宁对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弊端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根据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重点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发展的基本条件
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 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 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 容。”这就告诉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作为当代中 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基本精神,首 先必须认真考察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历史与现实条件。ຫໍສະໝຸດ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
这一探索是成功找到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伟大开端 这一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 论成果 这一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普通高等学校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材
根二 据、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历 史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 艰辛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 积极成果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 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与实践研究 (第三版)
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目标及 其实现的步骤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体现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 推动力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二)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成果
5.文化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我们坚持不懈地深化文 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6.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我们坚持创新文化的内 容形式、方法手段, 切实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活力。
1.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原则 2.人人都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 3.全社会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1.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3)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 能搞多元化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成就与挑战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与挑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成果
1.文化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精神旗帜——我们始 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我们坚持构筑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2.怎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
其基础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逐步形成了适应新时代中国特殊国情的理论体系。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
这些内容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形成的。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
随着中国发展的逐步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了新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
第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程及其成就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实现中国梦为大旗,在中国特殊历史、文化和社会基础上的实践过程。
这一实践经历了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三个历史性转折等阶段。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包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多次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成就。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展望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展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重点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这需要中国在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创新性、开放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主目录
分目录
• • • • • • • •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1、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理论 ——2、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 ——3、关于人民民主的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 ——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 ——6、关于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 ——7、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论 ——8、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主目录
分目录
1、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是我国政治制度的法理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国 家性质的根本体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实 现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主目录
分目录
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我国 国家机构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第一,在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方面,体现了 国家权力来自人民,由人民组织国家机构。 第二,在同级国家机构中,国家权力机关居于 主导地位。 第三,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方面,实 行“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 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 极性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主目录
分目录
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具体表现在: 第一,在法律制度方面,我国只有一部宪法,只有一套以宪法 为基础的法律体系,维护宪法的权威和法制的统一是国家的基本 国策。 第二,在国家机构方面,只有一套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 高国家行政机关和最高国家司法机关的中央国家机关体系。 第三,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方面,无论是普通的省、县、乡行 政区域,还是民族自治区域,或者特别行政区域,都是中央人民 政府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得脱离中央而独立。 第四,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国际法 主体,公民只有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主要表现为按资分配、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投入的要素(技术、信息、管理等)分配等等,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在私有制社会之所以实行按生产资料的私有权进行分配,原因在于生产资料为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所占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着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各种生产要素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当它被排他性地占有时,必须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发展生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讲义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这一“世纪性难题”。
2、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分配政策。在邓小平看来,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实现后者这个目标的途径。
(1)实行先富政策的客观必然性
1、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经济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摘要】本文主要围绕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具体实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成功经验和启示,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下的意义和价值,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体系、内涵、实现路径、制度优势、特点、实际应用、比较研究、重要意义、未来发展、成功经验、启示。
1. 引言1.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当代中国思想界和实践界研究的重要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于中国发展道路、发展理论、发展模式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在充分总结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阶段的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路径的探索和总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需要更加紧密地结合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实现路径,全面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特点,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具体实践,并在与其他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寻找差异性和共同点,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关系到中国的发展进步,更是关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只有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美好愿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研究》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2013-2014学年)二、简答题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P14 第三段P17 第九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13 第一段从“2007年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P21 第二段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什么?P8 第五段5、怎样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P34 第三段开始到 P37 共6点(一、二、三、四、五、六)6、怎样准确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阶段性特征?P40 第二段开始到P45共八点7、什么是科学发展?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怎样实现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 P56 第三行“我们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段完”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 P55 第二段“从基本国情看……”,第三段“从发展条件看”怎样实现科学发展 P56 第一段“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第三段“第一”P57 第一段“第二”。
8、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有哪些?P799、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什么?10、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是什么?答(1)完善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2)依据产业的特征,采取差异的产业投资政策。
(3)深化价格机制改革,特别应健全资源和环境价格制度。
(4)注重对自主创新激励制度的创新。
P8011、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从改革的社会性质看,不是改变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而是赋予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社会趋于健全和成熟。
(2)从改革的社会力量看,是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让人民群众富裕起来,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③变单一政党制度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 ④变单一的计划经济为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商品 经济为辅 (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内容 2、评析 三、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和教训 (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 和经验 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划分 2、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 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文华
•
第三章 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理论与实践的初步探索
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 ①经济形态 ②政治形态 ③文化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同 ①经济形态的异同 ②政治形态的异同 ③社会意识形态的异同
• 这些理论成果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形态,有的还 没有形成全党的共识,有的没有贯彻落实,有的 正确的后来又改错了。但这些理论为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后继续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起了理论先导的 作用。 • “始于毛,成于邓” • (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训 • 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2、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 3、要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防止个人专断 • 4、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 3、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 4、提出了经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方针和我国经济 发展战略问题 • 5、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以苏联为鉴戒,走自己的 路 • 6、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 方针 • 7、提出学习外国好的经验 • 8、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 • 9、关于国际领域“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 10、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11、文化领域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 方针 • 12、加强党的建设、培养革命接班人
• 二、从“以苏为鉴”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 命的理论” • (一)“以苏为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的开始 • 1、提出“以苏为鉴”的原因 • 2、“以苏为鉴”的思想内容 • 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为鉴戒,避免出现苏 联曾出现过的教条主义,不切实际,急于求成的 “左”倾错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 路,迈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第一步。 • ①变重、轻、农为农、轻、重。 • ②变中央集中统一为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 • • • • • • • • •
• • • • • • • • •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同 ①经济形态的异同 ②政治形态的异同 ③意识形态的异同 说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制定的背景 2、总路线的内容——“一化三改” (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 会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变 •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意义——使中国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