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的“真”与“美”——试比较歌德〈游子夜歌〉的中译本
歌德名诗《漫游者的夜歌》
歌德名诗《漫游者的夜歌》Ein Gleiches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Über allen GipfelnIst Ruh,In allen WipfelnSpürest duKaum einen Hauch;Die Vö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 Warte nur, baldeRuhest du auch.冯至的翻译版本:漫游者的夜歌一切峰顶的上空静寂一切的树梢中你几乎觉察不到一些生气;鸟儿们静默在林里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钱锺书的翻译版本:有喻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赏析指导据说,这首短诗是在一个山顶上写成的,当时歌德夜宿在山顶一幢猎人的小木楼中,即兴吟成此诗,并把它写在木楼的板壁上。
50多年后,即将告别人世的歌德,故地重游,重又读到了壁板上的这首短诗,念起“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感慨无限,潸然泪下。
这首短诗朴素简练,几乎没有什么藻饰,只有短短八行,但意境高远,也似乎包含了某种永恒的哲理,被公认为歌德作品中的绝唱。
这首诗以一个登山者的视角展开,读者可设想他站在阒无人迹的山顶,在天宇、树林、鸟儿之间的一片“大安静”中,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隐秘的关联。
在空间的构成上,此诗很有特点,由高及低、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先从峰顶之上的天空写起,给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继而写到树木,但不写树木而写的是树梢,则有一种细致入微的效果,进一步烘托出“安静”的绝对;再写到隐没在林中的鸟儿,最后仿佛一声感叹,人也要在万籁俱寂中休息了。
在视角的推移过程中,既有宏大的空间营造,又有细微的感觉捕捉,读者似乎也被引领着,置身于那样的山顶,被大自然的寂寥所融化。
另外,这首诗的高妙之处还在于,它写的虽是一时一地的感受,但提供的却是一种普遍的经验,譬如,诗人用“一切”来形容峰顶和树梢,就会带来一种超越感,那个登山的漫游者站立的地方,似乎不是一座山的峰顶,而是世界之巅(“一切的峰顶”),将天空、山顶、树木、鸟儿与人融成一体的大安静,也就成为某种宇宙秩序的象征,诗人在捕捉一种感受的同时,也似乎在传达一种玄奥的哲学,它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
漫游者的夜歌两个译本品读
《漫游者的夜歌》两个译本品读慈溪中学孙文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节选了钱钟书先生的一篇讲稿《谈中国诗》。
在这篇文章里,钱先生认为:“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他引证了歌德的一首小诗《漫游者的夜歌》(《Wanderers Nachtlied》),并用中国五言绝句的形式翻译了一遍:微风收木末,群动息山头。
鸟眠静不噪,我亦欲归休。
①乍读这个译本,我们几乎很难相信这是一首来自德语世界的诗,因为无论怎么品读,正如钱钟书所言其“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
人们常说,诗是在翻译中失掉的东西。
钱先生在翻译歌德的这首小诗时,会不会存在着为了自圆其说,故意漏掉德语原作某些特质的嫌疑呢?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遗憾的是,笔者不懂德文,即使懂也无法向不懂德文的读者解答。
不得已,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旁证来试着体会歌德原作可能存在的某些意味。
《漫游者的夜歌》,有的也翻译成《流浪者之夜歌》,曾经被许多名家翻译过,如郭沫若、宗白华、梁宗岱、钱春绮、朱湘等。
其中,歌德翻译专家梁宗岱先生的译本影响较大。
他采用的是五四以来新诗的形式:一切的峰顶沉静,一切的树尖全不见丝儿风影。
小鸟们在林间无声。
等着吧:俄顷你也要安静。
②从形式上看,这个译本更接近于歌德的原作。
《Wanderers Nachtlied》共分8行,计有37个音节,各行的音节数多少不一,包含了起伏参差的韵律感。
显然,梁宗岱的译本基本上体现了这些因素。
一般认为,在充满遗憾的文学作品翻译活动中,内容忠实优先于形式忠实。
但对诗歌这种极富语言敏感性的文学形式而言,形式也是富有意味的,它是内容的积淀,对阅读心理起着一种强烈的诱导作用。
比如,面对同一首《Wanderers Nachtlied》,钱钟书译本的形式就给人中国格律诗的印象,细细涵咏,语气和情感的节奏比较单一、稳定,散发出轻淡、安和的气息。
而梁宗岱的译本,字句参差,节奏跌宕,多少释放出了德语诗调固有的雄厚之风。
从文体角度仔细比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两种汉语译文
四、同一作品,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作品的风韵意味必然会有所不同;同一作品,由不同的人用同一语种译出,译文所传出的风韵意味又会有所不同。
一切“不同”都体现“文体”上。
下面是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6首)的两种汉语译文,请读者认真阅读,从文体角度仔细比较二者的区别。
(一)对这些都厌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空虚的草包穿戴得富丽堂皇,纯洁的盟誓受到了恶意的破坏,高贵的荣誉被可耻地放错了地位,强横的暴徒糟蹋了贞洁的姑娘,邪恶,不法地侮辱了正义的完美,拐腿的权势损伤了民间的健壮,文化,被当局统制得哑口无言,愚蠢(俨如博士)控制着聪明,单纯的真理被唤作头脑简单,被俘的良善伺侯着罪恶将军;对这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
(屠岸译)(二)不平事,何堪耐!索不如悄然去泉台;休说是天才,偏生作乞丐;人道是草包,偏把金银戴;说什么信与义,眼见无人睬;道什么荣与辱,全是瞎安排;童贞可怜遭虐待,正义无端受阉埋;跛腿权势,反弄残了擂台汉;墨客骚人,官府门前口难开;蠢驴儿自命博士驭群才;真真话错唤作愚鲁痴呆;善恶易位呵,恰如小人反受大人拜。
似这等不平何堪耐,不如一死化纤埃,待去也,呀!怎好让心上人独守空阶?(辜正坤译)语文教育082班陈少龙作业一、语言风格的不同第一首诗歌的语言饱含西方文化气息,较好地保留里原作品的语言特色。
比较好地遵守了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语言相对直白,但却蕴含这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高贵”、“强横”、“邪恶”、等。
这这首诗的的第二个语言特点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形成可巨大的反差,以此来激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邪恶”与“正义”,“愚蠢”和“聪明”。
第三,就是语言饱含西方宗教特色。
第二首诗的语言,比之第一首诗,它融入了东方的文化血液。
比较好地运用了翻译原则中的“雅”。
语言表达委婉。
文雅中却洋溢出无比的辛辣。
例如:“天才”却做“乞丐”;“草包”却戴“金银”。
第10课谈中国诗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内容上与中国诗无 甚差异且作风暗合
引用多首中外诗歌
精读.精彩语段赏读
1、思考:“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是对只读 本国诗的人而言的。只读中国诗的人,不能站在比较文学的立场上, 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从而在比较中认识中国诗不同外国诗的地方, 即中国诗的特点。他只能就中国讨论中国诗,不能用居高望远的观 点看待中国诗,难以对本国诗进行真正意义上的鉴别。这便是作者 所说的“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
中国诗特点
外国诗特点
引例或修辞
早熟;抒情诗发达.没有史 先有叙事诗,再有戏 “印象派”的类
诗.缺乏变化,逐渐腐化。 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比,
篇幅短小
篇幅长
闪电空战中、楼二阁寸的象比牙喻比喻
富于暗示性
尖刻短截
多处引用中外诗歌和诗论
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情感厚重、诗调沉重 比喻,对照的修辞
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精读.精彩语段赏读
3、如何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 去”?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 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 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句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 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 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周密的逻辑性, 没有坚实的基础,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 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 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流毒无穷地 聪明”,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 评、抵制,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歌德的Wanderers Nachtlied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
歌德的Wanderers Nachtlied两个中文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李苗苗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8期【摘要】诗歌翻译在文学翻译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关于诗歌是否可议也争论已久。
诗歌翻译的确不同于一般的文本翻译,因其韵律、音步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措辞表达,其美学要求也远高于其它文学作品。
虽译本不尽完美,诗歌的可译性亦不可否认,这首德国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歌德的小诗“Wanderers Nachtlied”备受各国译者的青睐,我国的翻译名家郭沫若、宗白华、梁宗岱、钱春绮、朱湘、杨武能等人也都着手进行了翻译,其中,歌德翻译专家梁宗岱先生的译本影响较大。
而本文以勒菲佛尔的《诗歌翻译:七项策略和一个方案》为理论依据,分别从内容,形式,美学(包括韵律)等三个方面来分析对比杨武能先生的译文《漫游者的夜歌》和钱春绮先生的《浪游者的夜歌》两个版本。
【关键词】诗歌翻译;对比分析;漫游者的夜歌;形式;内容;韵律;美学德语版的源诗:Wanderers Nachtlied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über allen GipfelnIst Ruh,In allen WipfelnSpürest duKaum einen Hauch;Die V?觟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Warte nur, baldeRuhest du auch.漫游者的夜歌浪游者的夜歌(杨武能译)(钱春绮译)一切的峰顶群峰一片沉静,沉寂,一切的树梢树梢微风全不见敛迹。
一丝儿风影;林中栖鸟林中的鸟儿们静默无声,缄默,等着吧,你也快稍待你也得到安宁。
安息。
一、引言德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跨越德国狂飙突进和古典文学两个文学时期,一生创造作品无数,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其最著名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最著名的戏剧作品《浮士德》,而在诗歌创作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Wanderers Nachtlied这首小诗了。
论诗歌的“不可译性”——以《秋歌》两个中译本为例
47
2017年 7 期 总 第 408期 妥徽 文学
要徽文学
文 ANHUIWENXUE
学 研
息为窒,
究
色为灰,
思往事,
不胜悲,
泪双垂。
凤冷冷,
吹我魂,
无定栖,
如落叶,
之飘零,
东复西。
在魏尔伦被介绍到中国之后,田汉曾写过一篇短 文《可怜的侣离雁-PauvreLelian》®来把中国诗人苏曼
殊 和 魏 尔 伦 进 行 对 比 ,田 汉 认 为 ,受 李 商 隐 影 响 ,苏曼
二 、《秋歌》的两个中译本 《秋 歌 》是 魏 尔 伦 诗 歌 里 最 早 传 人 中 国 并 得 到 翻 译 的 诗 歌 。最 早 翻 译 《秋 歌 》的 是 周 吾 ®之 后 还 有 多 人 相 继 翻 译 了 此 诗 。本 文 选 出 了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两 个 译 本 ,这两个译本的译者分别是田汉和郑克鲁。 (一 )田汉的译本 秋 歌 (田汉译) 秋天里, 懷蛾璘, 长咽声, 孤调的, 没精神, 听钟声,
法国 诗 人 魏 尔 伦 (PaulVeriaine),一直以其诗歌 中 无 处 不 在 的 “音 乐 性 ”而 闻 名 于 文 学 界 ,他的代 表 作 《Chansondautomne》(中 译 为 《秋 歌 》)因 其 诗 歌 内 部 曼妙的旋律和简单明了而受到中国诗人们的关注。先 后有周吾、田汉、王 独清、覃 子 豪 、许 渊 冲 、罗 洛 、郑克 鲁 等 对 其 进 行 了 中 译 。我 们 选 择 了 《秋 歌 》的两个中译 本 进 行 对 比 研 究 ,结 果 表 明 ,魏 尔 伦 诗 歌 中 的 “音乐 性 ”很难完全用中文表达出来,两位译者都进行了合 理 的 “再 创 造 ”。
美学框架下中西诗论对比给诗歌翻译的启示
并谈 到了诗的激发作用 : 举世 闻名的荷 马和堤 尔泰俄斯 的 “
诗歌激 发 了人们 的雄心 奔赴 战场。 后来 , 的学者 强调 文 ” 有
艺的感染力 , 如郎加纳斯 ; 有的认为诗可以; 而席勒认 为
面则未加细究 ,而这正是本文的 出发点( on o dp r r) pit f ea ue 。 t 王 国维说 :“ 疆界所存 , 徒在语 言 文字而 已。苟人 于其所 非 知 于他 国者 , 虽博以深 , 然非 老于本 国之文学 , 则外之不能喻 于人 , 内之 不能 慊 ( 笔者 按 :满 足 ) 己 , 兹事 之 难 能久 诸 盖
一
、
中西美学文论传 统的异同
收 稿 日期 :06— 2—0 20 0 8
美的社会 意识形态。在 阶级社会 里 , 文学受到一定社会 的经 济基础的制约 , 同时它反过来又影响经济基础 。但这种作用 不是直接 的, 而是 间接的 , 是通过 人们 的感 情 、 思想 的变化 , 进而对现实发生影响 的。同时 , 由于文学 用形 象反 映生活这
研究方 法 , 以本 文试 图通过着 重 比较美学 传统 和诗论 来 所 探究译诗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进行 翻译活动 的一般规律 。
只要通过审美教育 , 社会就 可以得 到改造 ; 别林斯基 、 车尔尼 雪夫斯基等人 则认 为文学是 “ 生活的 教科 书” 强 调文学 对 , 人 民群众 的启蒙教育作用 。
马 克思 主 义把 文学 看 成 是对 社 会 生 活 的审 美 反 映 , 审 是
并对 其对 比研 究是势 所必然 的 ,而且 比较研 究又 是常新 的
从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看中文之美与严谨
从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看中文之美与严谨第一篇:从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看中文之美与严谨从一首英文诗歌的翻译看中文之美与严谨在微信上流传一篇以一首英语诗歌的中文翻译版本的多样化来赞美中文的文章。
英文原文为: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This is why I am afraid,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中文翻译有下列版本1.(普通版):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你说你爱太阳,但当它当空时你却看见了阳光下的暗影;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你说你也爱我,而我却为此烦忧。
2.(文艺版):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3.(诗经版):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4.(离骚版):君乐雨兮启伞枝,君乐昼兮林蔽日,君乐风兮栏帐起,君乐吾兮吾心噬。
5.(七言绝句版):恋雨却怕绣衣湿,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叫奴如何心付伊。
6.(七律压轴版):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尤恐流年拆鸳鸯。
严格地讲,虽然上述译文都很美,但是没有一个准确翻译了最后一句的英文原意(“这是在你说你爱我时我感到害怕的原因”或“你言行相反的这些做法是在你说你爱我时我感到害怕的原因”)。
《漫游者的夜歌》两个译本品读
漫游者的夜歌〔德国〕歌德一切的山之顶沉静,一切的树梢全不见些儿风影;小鸟儿们在林中无声。
少时顷,你快,快也安静。
(郭沫若译,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赏析】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德国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
歌德青年时期是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发起者。
后半生,他与席勒共同领导了德国文学史上鼎盛期的“古典文学”运动。
《漫游者的夜歌》,作于1780年9月6日夜。
那时的歌德登上了伊尔美瑙的吉息尔汗山,然后留宿在峰顶的一所小木屋中。
夜晚,歌德在这小木屋的板壁上题写了这首短诗。
这首小诗曾被许多著名的音乐家谱曲,流传甚广。
歌德写作这首小诗时,正处于他从一个旨在反对封建专制、要求民族发展与个性解放的狂飙突进代表作家,向对古典艺术静思默想的古典文学作家的转变时期,也正值他在魏玛公国担任部长及枢密顾问官的初期。
歌德努力实现他的启蒙主义理想,作了一系列不利于封建制度的重要改革,遭到公爵们的强烈反对。
歌德感到巨大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在这万籁俱静的深夜,在这远离尘嚣的峰顶,歌德获得了少有的放松和宁静。
诗的前六行,都是纯客观的描述,自然简洁,平静安详;诗的后两行,除了纯自然的描写外,已多了诗人自己发自胸臆的感叹。
默诵之下,我们已能感觉到诗人蕴藏在心的火一般的激情。
这首小诗简洁明快,意味隽永,如同“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它历尽沧桑、超然物外的情怀容易引起人的共鸣,这是它得以流传的主要原因。
歌德《漫游者的夜歌》德语原文Wanderes Nachtlied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Ueber alle GipfelnIst Rhu,In allen WipfelnSpuerst DuKaum keinen Hauch;Die Voe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Warte nur, baldeRuhest du auch.英文翻译:作者:佚名Wayfarer’s Night Song II(En)Over all the hilltopsis calm.In all the treetopsyou feelhardly a breath of air.The little birds fallsilent in the woods.Just wait... soonyou’ll also be at rest.翻译版本《游子夜歌》群峰一片沉寂,树梢微风敛迹,林中栖鸟缄默。
从诗歌翻译标准看《静夜思》四种译本
从诗歌的翻译标准看《静夜思》的四种译本摘要诗歌翻译是加强各国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诗歌可译,但是难译。
因此,对诗歌翻译的标准也就众所不一。
而本文认为,诗歌翻译的最高原则是“三美”的有机统一。
《静夜思》望月思乡,引起天下游子的共鸣。
本文试以“三美”这一标准为理论基础,对唐诗《静夜思》的四种译本进行分析,进而指出各自的优点与缺点。
关键词:翻译标准《静夜思》意美音美形美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的艺术,其语言是韵律的语言,且精练含蓄、节奏分明、句式整齐。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浓缩了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含有鲜明的语言文化特征,因而诗歌的翻译是很有难度的。
对于诗歌的翻译标准也众所不一,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到刘重德的“内容上忠实、语言上达意、风格上近似”等等,不同说法具有不同侧重点。
而被大家所公认的标准还是许渊冲的“三美”原则,即:“意美、音美、形美”。
《静夜思》这首家喻户晓、闻名世界的古诗,被众多翻译者译成英文,由于不同的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以及对原诗的语言、意境的理解不同,因此造成了各自的译文的不尽相同。
同时,由于译者的语言、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形成了外国译者与中国译者作品的差异。
本文选取三种不同的译本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各自翻译的优点和特色。
二“三美”原则唐诗翻译的第一个问题是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许渊冲,64)。
诗歌措词精炼准确,意境深远,蕴含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译者要深刻理解原诗的意境,才能准确传达其中的意义。
因而,“意美”至少包含四个内容:(1)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2)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3)深刻反映原诗的意境;(4)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同的象境(吕俊,43-48)。
诗要有节奏,押韵、顺口、好听。
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
因此,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表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持原诗的风格和情趣(许渊冲,69)。
三美论视角下歌德《漫游者的夜歌》英汉译本的分析
三美论视角下歌德《漫游者的夜歌》英汉译本的分析®林雨版内容摘要:"三美论”是许渊冲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翻译理论。
歌德的著名短诗Wandrers Nachtlied备受各国译者的青睐,存在诸多不同语种的译本。
本文将在许渊冲三美论的视角下选取这首小诗的英、汉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解读诗人的感情,体会诗歌独特的魅力和非凡震撼力,并为读者从事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Wandrers Nachtlied诗歌翻译"三美”原则译本对比一.许渊冲"三美论”概述许渊冲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其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的对"三美”的阐述如下:"意美有时是历史的原因或者是联想的缘故造成的,译成另外人口的作品,其著名短诗WandrersNachtlied写于1780年。
彼时,他于魏玛公国任职已达六年之久。
尽管歌德在政务活动中略有建树,但其本质是个诗人,他开始对官场生活感到有些厌倦。
1780年9月,歌德登上了图林根伊尔梅瑙读音节组合成为音步。
而构成诗行最小的单位是音步,诗句中反复运用若干个相同的音步就成为了该诗的格律。
在音步中,重读的音节称为扬音节,用"一”来标记;轻读的音节为抑音节,用“U”来标记。
该诗歌的格律为: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原因,的基克尔汉山,并宿于山顶的一u ber alien Gipfeln a就引不起相同的联想,也就不容间猎屋中。
他在木屋内写下了这1st Ruh',b易传达原诗的意美。
"▼诗要有节首短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他在In alien Wipfeln a调、押韵、顺口、好听,这就是诗词山顶上的感受。
原诗如下:Sp ii rest Du b的音美。
”2“关于诗词的形美,还有ti ber alien Gipfeln Kaum einen Hauch;c 长短和对称两个方面,最好也能1st Ruh',Die Vogelein schweigen 够做到形似,至少也要做到大体In alien Wipfeln im Walde.d整齐。
歌德经典诗歌《浪游者的夜歌》原文及赏析
歌德经典诗歌《浪游者的夜歌》原文及赏析浪游者的夜歌一切峰顶上一片宁静,一切树梢感不到一丝微风;林中鸟群已沉默。
稍等,顷刻,你也将安静。
飞白 / 译1780年的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歌德登上耶拿附近的吉克汉山。
山不太高,但因位于德国高地的边缘,北临易北河平原,所以视野开阔。
这是歌德在魏玛公国任职的时期。
诗人因繁忙而鄙俗的事务而烦恼,甚至觉得窒息,一旦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感到特别亲切清爽,仿佛涤净了人世的浊尘。
于是他在山顶本屋中题下了这首小诗。
这时,歌德31岁,青年时期的狂飙精神已开始静寂,处在自然的怀抱中,大自然的宁静和淡淡的哀愁渐渐浸透了诗人的心灵,心灵和自然产生了一种融合感、默契感、宁静感。
这是狂风暴雨之后的安静。
与他的“晚歌”相对,这首诗叫做“夜歌”。
至于“浪游者”,则是歌德在魏玛时期得的外号。
这是由于他为小朝廷的事务所烦,常到野外漫游而获得的。
《浪游者的夜歌》篇幅很小,词句极为简练,意象也极单纯,诗人的笔只轻轻点出了宁静的“峰顶”、“树梢”和“鸟群”。
那么,这首诗何以会成为歌德的传世绝唱呢?它的神奇魅力究竟何在呢?看来,这与歌德的泛神论思想是分不开的。
歌德的思想与泛神论哲学家斯宾诺莎接近。
他认为自然循着永恒的必然的规律而运行,而起作用,这种规律是神圣的。
他认为自然对谁揭开其秘密,谁就感到不可抗拒的渴望,向往着那最可贵的解释者——艺术。
诗人,就是和自然默契的人。
歌德的泛神论思想在许多作品中都有表现,然而正如海涅所说,在短诗中表现得最纯粹、最可爱:“斯宾诺莎的学说咬破了数学形式的茧子,变成了歌德的诗,飞舞在我们周围……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无法言传的魔力。
那和谐的诗句像一个温柔的情人一样缠住你的心,用它的思想吻你,用它的词句拥抱你。
”《浪游者的夜歌》正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1831年秋天,歌德写完《浮士德》第二部后,感到他的一生任务已经完成,重登此山,在破旧的小木屋里找到了这首用铅笔题写的诗。
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不同英译本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Tao Yuanming’s Pastoral Poetry from the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从接受美学角度看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不同英译本ContentsAbstract (i)摘要 (iii)Introduction (1)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4)1.1 Study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 (4)1.2 Study of Western Pastoral Poetry (5)1.3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ao Yuanming (5)1.4 Tao Yuanming’s Pastoral Poetry (8)1.4.1 A Natural Depiction of the Idyllic Picture (8)1.4.2 A True Description of Farming Life (8)1.4.3 A Narrative of the Sincere and Honest Friendship (9)1.4.4 The Performance of Peasants’ Poverty (9)Chapter Two Translation Standards and Theory Applied (10)2.1 Translation Standards of Classical Poetry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10)2.2 Applica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in Poetry Translation (10)2.3 A Brief Introduction About English Versions of Tao’s Poems (12)Chapter Three A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13)3.1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13)3.2 Jauss and “Horizon of Expectation” (15)3.3 Iser’s “Appealing Structure” and “Implied Reader” (17)Chapter Four The Analysis of Tao Yuanming’s Pastoral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19)4.1 Reader’s Role and Status (19)4.2 An Introduction of Three Translation Versions Adopted in the Paper (19)4.3 Thre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and a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20)4.4 Thre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 Aesthetics224.4.1 An Analysis of Wang Rongpei’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2)4.4.2 An Analysis of Yang Xianyi and Glady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3)4.4.3 An Analysis of David Hinton’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4)4.5 The Case Study of Tao’s Translation Ver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ptionAesthetics (25)4.5.1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Back to Country Life (Ⅱ) from the Perspective ofReception Aesthetics (25)4.5.2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pecial Language Poi nts in Tao’s Pastoral Poems (29)4.6 Summary (40)Chapter Five Conclusion (41)5.1 Research Achievement (41)5.2 Research Significance (41)5.3 Limit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42)5.3.1 Limitations (42)5.3.2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43)Bibliography (44)Appendix (47)Acknowledgments (73)Publication......................................................................................................................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佳译赏析——精选推荐
佳译赏析佳译赏析佳译赏析严⽻论诗,⼒主妙悟。
他认为盛唐之诗“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相中之⾊,⽔中之⽉,镜中之象,⾔有尽⽽意⽆穷。
”严⽻这⼏句话虽然说得虚⽆缥缈,恍惚迷离,其实说来说去,只合⼀个“化”字。
所谓“妙悟”,更是臻于化境的意思。
⽔中之⽉,看似有之,捞之则⽆,妙就妙在捞不到⼿。
艺术的“化”,当是不即不离,不粘不脱,求其神似⽽不求其形似。
形似不过是⽪相,神似才⼊化境。
这好⽐⼀件⽟器,分明是雕琢出来,却⼜不露⼀点斧凿之痕。
翻译,尤其是⽂学翻译,也是如此,所以⽂学翻译的最⾼境界就是“化”,也就是严⽻说的“妙悟”、“透彻玲珑”了。
下⾯试举⼏个臻于“化境”的译例,供⼤家欣赏、玩味。
Sickness and trouble: that's what Ethan's had his plate full with, ever sincethe every first helping.病痛和祸害,这是伊坦的家常便饭,从他能吃饭的时候算起。
But the bay was as good as Frome's word, and we pushed on to the Junctionthrough the white, wild scene.但是那⽼栗马不辜负弗洛美的话,我们在漫天风雪之中到达了车站。
A new dignity crept into his walk.他⾛路的姿态不知什么时候给⼈⼀种庄重的印象。
She liked to be with him better than with others.她觉得跟他在⼀起最开⼼。
Huiller refused genially, as he did everything else.郝尔的拒绝是很婉转的,这⼈⽆往⽽不婉转。
...indeed, he was one in whom the ancient Roman honour more appeared than in anythat drew breath in Italy....,他确实是意⼤利当时最有古罗马君⼦之风的⼈。
中外诗歌翻译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Bynner 译
一沙容世界, 一花显天堂; 一手握无限, 一刻恒久远。 含世界于一沙, 现天堂于一花; 握无限于掌心, 驻永恒在刹那。 ——王道余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在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 (台湾散文家陈之藩)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梁宗岱) 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见天堂。 將无垠,握在掌中;见永恆,于顷刻间。 (张献敏)
Auguries of Innocence
William Blake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In the quiet night
Thoughts in a tranquil night Athwart the bed I watch the moonbeams cast a trail So bright, so cold, so frail, That for a space it gleams Like hoar-frost on the margin of my dreams. I raise my head— The splendid moon I see; Then drop my head, And sink to dreams of thee— My fatherland , of thee! L.Cranmer -Byng
漫游者夜歌
《漫游者夜歌》赏析一直以来,《漫游者夜歌》被公认为歌德抒情诗中的绝唱。
歌德原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年—1832年),他是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魏玛的古典主义代表人物。
他恪守“现实主义”原则,倾向于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印象”,“用艺术方式”进行加工,通过“生动的描绘”提供给人们。
一这首小诗在中国最著名的有冯至和钱钟书两种译本。
本文赏析的是冯至的译本。
首先抄录译文如下:《漫游者夜歌》一切峰顶的上空静寂,一切的树梢中你几乎察觉不到一些声气;鸟儿们静默在林里。
且等候,你也快要去休息。
接下来,看一下原文: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Über allen GipfelnIst Ruh,In allen WipfelnSpürest duKaum einen Hauch;Die Vögelein schweigen im Walde.Warte nur,baldeRuhest du auch.首先,从形式上看,冯至的译文排布与原文相近,并且在翻译上通过“寂、气、里、息”等自得使用,注意到诗歌的押韵。
这首诗从观察顺序来看,诗人的视角有远及近,首先描绘了静寂的山峰,其次描绘了山林里没有声气,树叶也是静的,再次描绘了树上面静默的鸟儿,进而联想到自己,也将要去休息。
画面环环相扣,彼此之间具有联系,而且是由大到小的关系,就像拿着一个相机,一点点的推进,整个画面给人阔大又精微的感觉。
而且由阔大的山峰的静寂一点点凝聚在一只鸟的静默上,就给人一种万籁俱寂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也由外界逐步转移到了诗人自己身上,似乎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诗人的身份也发生了转变,从一个外在观察者逐步融入画面,转变成一个参与者。
这首诗语言简单质朴,没有故作修饰的词藻,清新自然。
整首诗可以分为四层,每一层语意简单,各层之间具有联系,结构明显有押韵,整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就像中国的绝句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的 , 不仅要 兼顾诗歌 的形式 、 韵律还要兼顾诗歌 的意境 , 更要注意诗歌特有的语言结构、 感情 色彩和新 颖的想 象。 这些都是诗歌翻译过程 中译
者要 面临的藩篱。本 文从歌德< 游子夜歌 > 的六个 中译本浅议诗歌翻 译中“ 求真 ” 与“ 求美” 的原则 。
【 关键词 】 游子夜歌 ; 诗歌翻译 ; “ 求 美” ; “ 求真”
Ka u m e i n e n Ha u c h ;
B
C
烈 的感情色彩 和独创新颖 的想象 这些都是诗歌翻译过程 中译者要面
临的藩篱 纵览 中外翻译史 ,对 翻译标准 的探 求和确立 真可谓是 “ 百家 争
Di e Vt  ̄ g l e i n s c h we i g e n i m Wa l d e , Wa ae n u t , b ld a e
诗 比美 , 那倒 可以说 是以得 补失 : 如果所得大 于所 失 , 那就是译诗胜过 中和过渡 , 最后一句用 了两个 u这个音节 , 由此音节上 由亮到暗 , 由高
了原诗 ” 许渊 冲教授在这里论述 的就是诗歌 翻译 的“ 求真” 与“ 求美” 到低 , 从而使诗 的节奏和诗的 内容达到和谐。 的原则 。下 面就德 国著名文学家 、 诗人歌德 的一首小诗< 游 子夜歌 > 的 几个汉译版本 . 浅谈德语诗歌翻译 的“ 求美 ” 与“ 求真 ” 两个原则 要 翻译这首诗 , 字面上看起来很简单 , 甚至是大 白话 , 但是要用汉 语把原诗原汁原味 的感觉和意境表现出来 却不是这 么简单 。
a b e r a l l e n Gi p f e l n A
小 鸟深宿树丛 . 不消多等
且等待 . 很快
你也归来其中。
你也 将休息。
作者简 介 : 赵 燕蕊( 1 9 8 5 一) , 女, 安徽宿 口 。 ' I l / - , . , 硕士 , 宿 州学院外 国语学院助教 , 研 究方向为德 国文学。
Ru h e s t d u a u c h .
D
D
C
鸣” . 老子曾经说过“ 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 这一论断可 以拿来类 比诗 歌
这首诗首先从 无生命 的山峰 . 树梢开始 写起 . 后又写到有生命 的
翻译的原则 , 翻译原则 中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 被梁启 超称作 是“ 译 界 小鸟和人 , 以山峰和树 梢之静 , 来形容整个大 自 然 的境界 , 最后一 句话 第一流宗匠”的东晋翻译佛经的大师鸠摩 罗什就主张 : “ 对于原本 , 或 写诗人被整个气氛所感染 , 也 陶醉其 中, 到达心灵 的安 宁与平静 , 达到 增或削 , 务在达 旨” 这可以说是最早论述翻译中“ 求美 ” 的原则 。 当代著 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 。
山东农业工程学 院学报
2 0 1 7年
第3 4卷
第 8期
诗歌翻译的“ 真” 与“ 美”
— —
试 比较歌德 <游子夜歌 >的中译本
赵 燕 蕊
( 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宿 州 2 3 4 0 0 0 )
【 摘
要】 诗歌是世界上 最古老 的文学体裁 , 诗歌欣 赏是对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最本质、 最深刻的理 解。 而诗歌 翻译则是各类 文体翻译 中最
I s t Ru h ,
I n a l l e nWi p f e l n
B
A
刻 的理解 而诗歌 翻译则是各类文体 翻译 中最难 的 . 不仅要兼顾诗歌
的形式 、 韵 律还要兼顾诗 歌的意境 , 更要 注意诗歌 特有 的语言结构 、 强
S p i i r e s t d u
Wa n d r e r s N a c h t l i e d
栖鸟缄 默 . 稍待 你也安 息。
小鸟儿在林 中_ 无 声 少时顷 . 你快 . 快也安静 。
游 譬 凡 )
是静谧 .
游 磊 至
也昕不到
树梢之 向
一
你难觅 丝微风 :
J . W Vo n Go e t h e
这首诗 的中文译本很多。
游子夜歌( 钱春绮 ) 群峰 片沉静 . 树梢 微风敛 迹
一
1 . 从“ 求美” 原 则看 < 游子夜歌 > 的翻译
诗歌翻译 的“ 求美” 原则主要表现在再现原文之美 、 切换 原文之美
和超越原文之美 。歌德 的小诗< 游子夜歌> 被誉为最纯的诗 , 它用近乎
名的翻译家许 渊冲说 过 : “ 求 真个 低标准 . 求美 是高标准 : 真是必要条
这首诗最 奇特 的是它 的内在和外在都很统一 , 诗 的音节 ,…・ 如果真 与美能统一 , 那 自然是再好 没有 ; 如果 象都为表现诗 的意境做 了支撑 。 原诗 的韵脚工整 , 前四旬是 a b a b的交
中图分类号 : G1 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7 3 2 7( 2 0 1 7 ) 一 0 8 — 0 1 7 7 — 0 2
诗歌是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 体裁 . 诗歌不 仅具 有优美的形式还具
有深 刻 、 丰富的语 言 , 诗歌欣 赏是对 一种语 言和一 种文化最本质 、 最深
白描的语 言. 完美 的形式表现 出 了宁静 而和谐的意境 . 把山林 中静谧
的夜色描绘的令人如痴如醉
浪游人夜歌 ( 郭沫若) 一切 山之顶 沉静 . 一切的树梢 全不见
些 而 风影 :
林 中
这首诗在中国也流传很广 . 曾出现了很多的中译 本 , 比如钱春绮 。 郭沫若 , 冯至, 绿原等都翻译 过它 。 这些译 文各有 特色 . 各有韵味 。 先来 看 原诗 :
美 与真有矛盾 , 那 不是为了真而牺牲美 , 就是 为了美 而失真 。 如译 的诗 替韵 , 后 四句是 c d d c的韵 。特别是 前四句节奏鲜 明, 在重音 的部分用
远 不如原诗美 , 那牺牲美 就是得不偿 失 : 如果译 得“ 失真 ” 却 可以和原 了 i 这个音节在音色上是亮音 ,到了第 五句有使用 了个双元 音 a l l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