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病变CT诊断

合集下载

胃肠道及肠系膜外伤的CT表现

胃肠道及肠系膜外伤的CT表现

胃肠道及肠系膜外伤的CT表现胃肠道及肠系膜损伤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及时而准确地诊断就显得极其重要。

由于胃肠道内充有大量的气体,超声检查受到很大的限制,相比较而言CT检查则不受很多的限制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病情相对稳定者,绝大多数学者则积极主张行CT检查。

CT检查的原则是在检查之前一定要口服适量的碘水造影剂(禁用钡剂)。

根据本院遇到的病例,口服碘造影剂对CT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1 CT表现1.1 检查方法和技术目前在有CT设备的医院,对于怀疑有腹部钝性外伤的患者,CT已基本取代腹腔灌洗,而列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CT的主要优点是快速和无创性成像,它不仅能显示胃肠道及其周围结构,而且也能显示其他腹腔脏器。

CT检查前应当口服300~500ml稀释含碘造影剂,扫描层厚为10mm连续,重点部位扫描层厚可适当变薄或重叠扫描,以便获得满意的CT图像。

对口服碘造影剂有困难者或胃内容物较多者,一般先用鼻饲管抽出胃内容物,再通过鼻饲管把造影剂灌入胃内。

如果情况许可,在造影剂灌入期间,让患者转向右后斜位,以便于造影剂充盈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

扫描之前,鼻饲管回抽到食管段。

CT检查结束后再插入胃内,抽空内容物。

大多数胃肠道损伤位于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因此无须等待造影剂充盈回肠远端和结肠而延迟检查时间。

一组2000余例腹部钝性损伤采用上述CT检查技术,没有一例发生肺部造影剂的吸入情况。

1.2 CT表现胃肠损伤的CT征象包括肠腔外游离气体、口服造影剂外溢、腹腔或后腹膜积液、受累肠曲附近出现密度较高的肠系膜血肿及局部肠系膜浸润、肠壁增厚以及腹腔出血等。

在胃肠道损伤中,肠系膜血肿最为常见,少量出血在CT上表现为在正常的肠系膜间隙的脂肪密度影中出现条纹状软组织密度影。

较大量出血,形成融合性血肿块,CT表现为肠系膜间隙内软组织肿块影,CT值较高(可达30~60 Hu),边缘可较清楚也可能因为渗出而变得模糊,较大者有一定的占位效应即对邻近肠管产生推压作用。

胃肠道-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

胃肠道-正常影像表现-基本病变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按检查方法分类 口服钡餐造影(oral barium opacification) :
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回盲部及阑尾)
钡剂灌肠造影(barium enema) :结肠
空气灌肠造影:肠套叠
引入对比剂的种类
传统钡剂造影法: 钡剂单对比造影 粘膜法、充盈法、加压法
胃肠道正常影像表现 和基本病变
消化系统
消化管:
口腔、咽 食管 胃 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
消化腺:
肝脏、胆道系统、胰腺
其他:
脾脏
胃溃疡
胃窦癌
结肠癌
教学目的与要求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食管与胃肠道正常影像解剖 食管与胃肠道病变的基本影像学征象(掌握)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掌握) 了解消化系统的放射学检查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炎性水肿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 膜 破 坏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膜平坦 黏膜和黏膜下炎
性水肿或肿瘤浸润 粘膜皱襞条纹状
影平坦、消失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粘膜纠集
多由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瘢痕收缩引起,光滑、连续 少数由浸润型癌引起,僵 硬、不规则、连续性中断 粘膜皱襞呈放射状从四周 向病变区集中
消化道黏膜皱襞改变
气钡双重造影法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食道钡餐造影
食道钡餐造影-粘膜相 食道钡餐造影-充盈相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口服钡餐造影-胃充盈相 口服钡餐造影-胃粘膜相
口服钡餐造影
胃肠道影像检查方法--- X线造影检查
口服钡餐造影(加压法)清楚显示胃窦部小弯侧 胃溃疡:龛影及粘膜集中征象

CT报告书写--胃肠道

CT报告书写--胃肠道

CT报告书写---胃肠道及肝胆胰脾1、食管(1)食管一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管壁增厚,管腔内见环绕管壁的不规则增粗粘膜影,粘膜连续,无中断、破坏,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胃底部胃壁不均匀增厚,粘膜下层均匀强化,增强粘膜皱襞增粗、纡曲,与正常胃壁相移行。

(2)食管平滑肌瘤食管后壁管壁增厚,见直径约100px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密度均匀,轮廓较光滑,与周围血管和气管分界清楚,局部管腔偏心性狭窄。

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2、胃(1)胃癌Borrmannl型胃癌胃体后壁见局限隆起型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突出,大小约125px x 100px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CT 值30-45HU,肿块外形不规整,表面呈浅分叶状。

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壁厚度正常。

V耳仿真内镜重建显示胃体后壁突向胃腔内不规则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状,邻近胃壁厚度正常,蠕动良好。

Borrmann H型胃癌胃窦部后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中心见巨大扁平状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成锐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扁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锐角相交。

Borrmann川型胃癌胃窦部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表面见巨大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周围癌性环堤呈呈斜坡状隆起,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溃疡,底部不平,周围黏膜皱襞纠集、中断,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Borrmann W型胃癌平扫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呈软组织肿块影向胃腔内突出,局部胃腔狭窄、变形。

增强扫描动脉早期胃窦不规则增厚胃壁明显强化,表面黏膜皱襞破坏,向下浸润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层完整,胃壁外脂肪间隙清晰。

冠状位MPR重建显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局限胃腔狭窄、变形。

(2)胃平滑肌瘤平扫示贲门区胃壁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围绕贲门口周生长,胃黏膜受推压,完整性良好。

放射科常见病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技巧

放射科常见病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技巧

放射科常见病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技巧在放射科领域,常见病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技巧对于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指导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放射科病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技巧,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骨折与骨裂骨折与骨裂是常见的骨伤病例,影像学鉴别诊断对于准确确定损伤范围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在X射线检查中,骨折呈现断裂骨端的异常位移和对齐,而骨裂则表现为骨缝的线状异常。

二、肺部结节与肿块肺部结节与肿块是放射科中常见的病例,通过CT扫描可准确判断其良恶性。

通常,良性结节呈现光滑的边缘、规则的形状和均匀的密度分布,而恶性肿块则呈现不规则的形状、边缘模糊和不均匀的密度分布。

三、肝脏病变肝脏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主要通过CT和MRI技术进行。

常见的肝脏病变包括肝囊肿、肝血管瘤和肝癌等。

在鉴别诊断中,肝囊肿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肝血管瘤呈现为高度强化的结节,而肝癌则表现为低密度结节并伴有强化。

四、脑卒中脑卒中是影响中年以上人群的常见病例,CT和MRI技术对其鉴别诊断具有关键作用。

脑梗死常呈现为局灶性脑梗死灶,其密度与周围脑组织相比稍高,而脑出血则呈现为高密度出血灶。

五、胃肠道病变胃肠道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主要通过胃肠道钡餐造影和CT技术。

常见的胃肠道病变包括胃溃疡、结肠恶性肿瘤等。

胃溃疡呈现为胃黏膜下凹陷的异常,而结肠恶性肿瘤则表现为肠腔狭窄或肠壁结节。

六、乳腺病变乳腺病变的影像学鉴别诊断主要通过乳腺X线摄影和乳腺超声技术。

常见的乳腺病变包括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等。

乳腺纤维腺瘤呈现为乳腺组织局灶性肿块,而乳腺囊性增生则表现为囊性结构的扩张。

七、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影像学鉴别诊断主要通过骨密度检查和骨量定量技术。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表现为骨组织密度减低和骨量减少。

总结:放射科常见病例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技巧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通过各种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CT和MRI等,医生可以准确判断骨折与骨裂、肺部结节与肿块、肝脏病变、脑卒中、胃肠道病变、乳腺病变以及骨质疏松等常见病例,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2-02胃肠道疾病的CT检查,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

其显示病变全貌,周围器官改变,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疗效作用,逐步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手段,但其病变异病同影现象较多,不易鉴别。

现就我们近来临床CT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少见胃肠道病变,及有鉴别意义的相关病变,作一介绍。

一、胃肠道间质瘤(一)病例介绍:病例1,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困痛不适2月,不伴返酸、恶心、呕吐,当地B超:左后腹肿物。

手术:胃底体小弯侧外生性肿物约10×10×10cm,侵及脾上极,左侧膈肌,左肾上腺。

病理:恶性间质瘤。

病例2,女性,44岁,左上腹饱胀5月余,伴间断全身不适、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无黑便。

全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曲扩大,胃小弯移位,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

手术:胃后小网膜囊处实性占位,20×15×12cm,质硬,表面光,有蒂与小网膜相连,压迫胃体部,胃壁完好,断蒂结扎后顺利取出,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

病理:胃小弯小网膜间质瘤(考虑腹腔间质瘤)病例3,男性,61岁。

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1年余,加重1-2个月。

查:左下腹可极8×8 cm,质硬中等肿物,活动,压痛(+)。

手术:剖腹探查,见肿瘤位于距Treiz韧带15.0cm空肠系膜侧,约10.0×7.0×5.0cm大小,连界清,周围脏器及腹腔未见转移灶。

病理:(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117(-),CD34(++),CD68(-),5MA(-)病例4,男性,40岁。

便血4天,伴头晕心悸一天。

查:贫血貌,腹软,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RBC2.89×1012/L,HGB:85g/1。

B超示右脐周可见一低回声区。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右中腹局部见异常实质期染色,由空肠动脉分支供血,全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ECT示左下腹高血供团块影。

关于腹部CT你了解吗

关于腹部CT你了解吗

关于腹部CT你了解吗?发布时间:2023-04-23T12:21:16.042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2月24期作者:程刚[导读]关于腹部CT你了解吗?程刚(丹棱南苑中医医院;四川眉山620200)腹部CT分为上腹部CT和全腹部的腹部CT。

不同的检查要求,包含的部位有所不同,上腹部CT扫描包括了肝脏、胰腺、胆囊、脾脏。

而全腹部还包括肾脏,及盆腔脏器,包括膀胱及男性的前列腺,女性的子宫及附件检查。

腹部CT可以观察上述脏器是否有占位性病变,感染性病变等情况。

如果发现占位性病变,性质不明确的时候,还可以做腹部的增强腹部CT检查。

另外,腹部CT还可以对肠道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评价。

1. 腹部CT能检查哪些疾病?由于腹部CT对密度变化的高敏感性,腹部CT在腹部的实质脏器和腹膜后的病变的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应该作为首选。

腹部CT对肝囊肿、肝硬化、脂肪肝、肝脏海绵状血管瘤、肝癌、肝转移瘤,比如胰腺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胰腺内分泌肿瘤,对这些病变都可以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对胆道系统的梗阻原因分析、腹水原因分析、脾脏肿大的分析,也可以做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对腹膜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炎症、结核的病变,也是建议首选腹部CT。

胃肠道系统腹部CT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腹部CT的任务重点不是发现病变,而是其他手段发现病变以后,腹部CT确定病变向胃肠道外侵犯和周围脏器的关系,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有没有肝脏等远隔脏器的转移,所以腹部CT在腹部疾病的诊断上应用还是非常广泛。

全腹部CT检查包括上腹、下腹以及盆腔三个部位,可以检查肝脏、胆道系统、胰腺、脾脏、胃肠道、肾脏、肾上腺、子宫附件、膀胱、前列腺等。

做全腹部CT可以对上述脏器形态、密度、炎症、血管、肿瘤等做出诊断,以便医生进一步确诊疾病类型,采取对症有效的治疗。

如胃炎、肝硬化、脂肪肝、胆结石、膀胱结石、胆囊炎、卵巢囊肿等。

全腹腹部CT平扫加增强可以做出更好的诊断,如在肝脏病变中对于肝囊肿的鉴别、肝脏血管瘤的诊断、肝癌的诊断以及鉴别诊断等;在胰腺、脾脏、胆囊等相关疾病的诊断中全腹部CT都是首要的检查项目。

CT、MRI在胃肠道疾病的应用及诊断

CT、MRI在胃肠道疾病的应用及诊断

• CTE/MRIE小肠造影(灌肠):是指利用口服或
导管灌注(经鼻-空肠管)对比剂等方法,使全部
小肠均匀扩张后,行CT连续扫描或行MRI成像扫 描。扫描范围从膈顶下至耻骨联合上缘,而后静 脉内给予注射造影剂100ml,速率3ml/s,延迟 70s扫描。并将所得的原始数据重建后传输至工作 站,进行图像后处理。所得资料可用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 进行编辑加工、获取最优图像。
肿、瘘和肠道狭窄。肠壁增厚主要表现为肠壁环形 对称性增厚
临床症状
• 1. 腹痛. • 2. 腹泻,2~3次/日,多为间歇发作,为软便或稀
便,结肠受累时可有黏液脓血便 • 3. 肠梗阻症状,部分Crohn 病以肠梗阻为首要症
状. • 4. 脓肿、窦道和瘘管:肛门或直肠周围常见 • 5. 右下腹肿块、压痛 • 6. 全身症状有发热,贫血、消廋
• (4)卵石征:纵横交错的溃疡之间的粘膜隆起形成 • (5)肠腔狭窄、肠梗阻 .
末段回肠轮 廓不对称,肠 系膜侧较重, 假憩室形成
绞窄性肠梗阻
• 绞窄性肠梗阻 ( strangulated obstruction, SO)是肠梗阻同 时发生肠壁血运障碍 ,出现水肿、 缺血 ,甚至坏死等 ,临床 并不少见。但很少有利用 CT检查来发现传统 X线平片无 法显示的征象 ,特别是因肠系膜及其血管 (mesentery and related t o vascular,MRV)改变的影像学表现。
肠梗阻
• 以往在肠梗阻的诊断中应用最多的为腹部 X线平 片 ,但因其信息量不足 ,仍对部分病人不能提出肯 定诊断 ,而且无法对梗阻作出病因诊断。CT检查 可显著提高肠梗阻诊断的准确性 ,目前肠梗阻的 CT诊断国内文献报道成为热点。

CT在胃肠道疾患诊断中的应用

CT在胃肠道疾患诊断中的应用

CT在胃肠道疾患诊断中的应用胃肠道钡剂造影和胃肠内镜相互配合,可使大多数胃肠道疾病得到正确诊断,但尚不能认为全面诊断。

因为它们获得的仅是呈现于粘膜面的病理改变,以及通过腔内造影所反映的间接变化。

CT检查原理则完全不同,它能直接显示器官及其病变本身,也能发现病变对邻近或远处脏器的侵犯,有其特殊的诊断价值。

一、胃肠道CT检查技术胃肠道器官形态、位置、大小变化都较大,要获得满意的CT图像需采取一些特殊检查方法。

(一)胃肠腔内充液扩张:胃肠道是一个连续的中空肌性器官,常处于不同的收缩状态下,胃肠壁的厚度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了能判断胃肠壁的真实厚度及发现异常的病理改变,CT检查时必需服用一定量的对比剂使胃肠腔充分扩张,或灌注一定量的液体使结肠腔扩张。

高密度对比剂(含2-3%碘溶液)与胃肠壁之间的分辨能力下降,还会遮蔽部分胃肠壁组织,使其壁显示不清,难以判定其确切厚度和形态,效果不佳。

但它可用以标记小肠的存在。

低密度对比剂(温水)与胃肠壁组织间无论在平扫或增强时都能十分清楚地加以分辨,且不会产生伪影,是胃肠CT检查时理想的腔内对比剂。

正常情况下,胃肠腔被温水充盈均匀扩张后,胃肠壁的厚度仅为1-2mm。

我们认为传统CT书上所写的常规采用高密度碘液作为胃肠腔内对比剂以及>5-10mm作为胃肠壁异常标准的提法都是不恰当的。

(二)应用低张药物:胃肠道是运动着的器官。

CT检查时用654-2 20mg肌注后,可暂时性地抑制其蠕动,减少运动伪影,对提高图像质量有好处。

且低张后的胃和肠也能使患者容易耐受胃肠腔的被动扩张,对病变的显示有利。

(三)胃肠道CT检查的特殊体位:胃肠道的位置及形态复杂多变,因人而异。

对胃各部的检查需采用各种不同体位。

Zerhouni曾提出用液体对比剂扩张胃作CT检查时,观察胃底部及胃食管连接部应取左侧位,胃体部的检查要取仰卧位而胃窦部则需取右侧位。

如按这一要求作全胃检查显然不切实际。

多年来我们采用仰卧右后斜体位进行胃CT检查,取得良好效果,只要胃内充液恰当,90%以上患者都能在一次CT连续扫描中将全胃显示满意。

CT报告书写--胃肠道

CT报告书写--胃肠道

CT报告书写---胃肠道及肝胆胰脾1、食管(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食管管壁增厚,管腔内见环绕管壁的不规则增粗粘膜影,粘膜连续,无中断、破坏,增强呈明显均匀强化。

胃底部胃壁不均匀增厚,粘膜下层均匀强化,增强粘膜皱襞增粗、纡曲,与正常胃壁相移行。

(2)食管平滑肌瘤食管后壁管壁增厚,见直径约100px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密度均匀,轮廓较·光滑,与周围血管和气管分界清楚,局部管腔偏心性狭窄。

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

2、胃(1)胃癌BorrmannI型胃癌胃体后壁见局限隆起型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突出,大小约125px×100px,肿块内部密度较均匀,CT 值30-45HU,肿块外形不规整,表面呈浅分叶状。

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邻近胃壁厚度正常。

V耳仿真内镜重建显示胃体后壁突向胃腔内不规则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状,邻近胃壁厚度正常,蠕动良好。

BorrmannⅡ型胃癌胃窦部后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中心见巨大扁平状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肿块与周围胃壁分界清楚,成锐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扁平状溃疡,底部不平,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锐角相交。

BorrmannⅢ型胃癌胃窦部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表面见巨大溃疡,溃疡底部不平、凹凸状,周围癌性环堤呈呈斜坡状隆起,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3D重建显示胃角切迹处胃腔内巨大不规则溃疡,底部不平,周围黏膜皱襞纠集、中断,周围癌性环堤环绕,与周围胃壁呈钝角相交。

BorrmannⅣ型胃癌平扫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呈软组织肿块影向胃腔内突出,局部胃腔狭窄、变形。

增强扫描动脉早期胃窦不规则增厚胃壁明显强化,表面黏膜皱襞破坏,向下浸润黏膜下层和肌层,浆膜层完整,胃壁外脂肪间隙清晰。

冠状位MPR重建显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增厚,局限胃腔狭窄、变形。

(2)胃平滑肌瘤平扫示贲门区胃壁软组织肿块,向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围绕贲门口周生长,胃黏膜受推压,完整性良好。

CT对胃肠道病变征像评价论文

CT对胃肠道病变征像评价论文

CT对胃肠道病变的征像评价【摘要】目的:评价ct对胃肠道病变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和价值方法65例行胃肠道ct检查的病例,病人通过禁食、禁水,口服胃肠道对比剂后,行增强扫描,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结果ct检查诊断的胃肠道病变,定位诊断均与胃镜检查结果相符合,定性诊断符合率亦较高,达到86%结论ct对胃肠道病变的检出率高,能直观的显示病变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关键词】ct ;评价;胃肠道病变【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017-01在ct检查未达到普及之前,胃肠道病变的检查主要还是依靠胃镜、肠镜和胃肠钡餐,胃镜、肠镜检查具有检出病变率高及同时取活检确诊等优势,但是病人检查时具有一定的痛苦,而且它不能观察病变对邻近组织的侵犯和远处的转移。

胃肠钡餐虽然也能发现病变,但是同样不能观察周围的情况,且不能取活检。

目前ct对胃肠道的检查病例越来越多,病变检出率高,对临床诊断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价值[1]。

1 材料和方法选取我院近半年使用目前市场上唯一生产的专用胃肠道口服对比剂—显影比乐后,行胃肠道检查的病例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在37-81岁之间,患者均有胃肠道不同程度的症状。

用法用量:(1)病员检查前常规空腹。

(2)检查部位:①ct上腹部检查,检查前20分钟口服500-1000ml。

②ct中下腹及盆腔检查,检查前40分钟第一次口服500-1000ml,间隔20分钟第二次口服500ml。

准备完毕后,使用ge双排螺旋ct进行扫描,常规增强,即静脉将75-100ml碘海醇团注法注射,速度3-3.5ml/s,根据病变大小在病变区行1-5mm薄扫。

检查体位:多采用仰卧位加俯卧位扫描。

2结果通过以上方法,胃肠道病变的显示率及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与胃镜、肠镜及胃肠钡餐相比较,几乎达到100%,定性诊断达到86%,以其中几例典型病例为代表进行分析说明。

胃肠道CT检查影像PPT课件

胃肠道CT检查影像PPT课件

X线:显示胆囊区不透X线结石
CT:平扫表现为高密度结石;等密度结 石;
低密度结石;环状结石
MRI:在T2WI上,结石在高信号胆汁的
衬托
第83页/共111页
胆管结石
• 胆总管结石 CT平扫表现为胆总管内高密度或软组织密度
影 梗阻以上胆总管扩张
• 肝内胆管结石 CT平扫表现为肝内管状、点状、不规则状高
• 早期食管癌X线表现
粘膜皱襞增粗、迂曲、中断、边缘毛糙
小溃疡
局限性小充盈缺损
管壁局限性功能改变
第39页/共111页
食管癌
• 中晚期食管癌X线表现 粘膜中断、破坏、消失;腔内龛影及充 盈缺损;管腔环形或不规则狭窄;管壁 僵硬和蠕动消失;纵隔内软组织影 ;
• 各型食管癌特殊表现 髓质型:腔内充盈缺损伴不规则狭窄 蕈伞型:管腔内较低平的充盈缺损伴表浅溃 疡 溃疡型:以大小和形状不同龛影为主 缩窄型:节段性第对40称页/共性111环页 形狭窄
• 好发于回盲部 • 溃疡型 激惹征(跳跃征)
变形:肠管不规则狭窄 多发小龛影:肠管呈锯齿状
• 增殖型 肠管充盈缺损
肠壁增厚、管腔狭窄 肠管缩小变短 粘膜紊乱且粗细不均
第62页/共111页
溃疡型肠结核
第63页/共111页
增殖型肠结核
第64页/共111页
结肠癌
(carcinoma of colon) • 病理:增生型、溃疡型、浸润型和混合型 • X线表现
增生型:充盈缺损;粘膜破坏、中断 溃疡型:腔内溃疡,半月征 浸润型:管腔狭窄,局限、环状 混合型:二种以上表现混合存在
第65页/共111页
结肠癌
第66页/共111页
结肠癌
第67页/共111页

胃肠道CT三维重建课件

胃肠道CT三维重建课件

2000ml。扫描前10一15 min静脉注射山莨菪碱 10~
20mg,抑制胃肠的蠕动。CTC于检查前经肛门注
入缓慢气体,至病人能耐受为止,量约600~
800ml。
胃肠道CT三维重建
扫描
• 仰卧位,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常规行 MSCT 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激发扫描, 相当于动脉期延迟25~ 30 s,静脉期延迟 60~90 s。加行俯卧位。如果是小肠病变采 用低张水充盈法,可根据病变部位加扫侧 卧位,病灶侧低位,以利于液体充盈。
胃肠道CT三维重建
• 阳性造影剂引入消化管CT扫描,易产生伪 影,掩盖小病灶。增强时病灶强化降低了与 阳性造影剂的密度差别,不利于病变的显示。 更适用于确定腹腔病灶与肠管的关系,鉴别 是否肠源性病灶。
胃肠道CT三维重建
结肠
• 检查前两天进少渣饮食,前一天流质饮 食,检查前当晚口服20%甘露醇500ml,配 加5%葡萄糖1000ml,检查前前1小时喝甘露 醇混合液1600ml~2000ml,方法同小肠。取 侧卧位,经直肠注入气体至病人能耐受为 止,CT定位扫描确认肠腔气体充盈程度。
小肠、结肠CT造影
胃肠道CT三维重建
含义 多排CT技术(四排以上)和相应软件结合对
小肠、结肠薄层扫描后的数据资料进行二维和三 维重建,在较大范围内显示小肠、结肠结构性病 变的技术。 CT小肠造影(CT enterography,CTE) CT结肠造影(CT Colonography, CTC)
胃肠道CT三维重建
胃肠道CT三维重建
优选方案
• 检查前1d 开始进无渣或流质饮食,检查前晚禁食。
CTC于检查前晚口服20%甘露醇250mL,
CTE于扫描前先口服20%甘露醇250mL,扫描前1h

消化系统CT诊断表现

消化系统CT诊断表现

肝脏
CT检查可以显示肝脏的轮廓,大小, 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 CT平扫:
1、检查前5-6小时禁食。 2、检查前20-30 分钟口服造影剂200300ml,上检查床前再服200ml. 3、屏气。
CT检查 普通CT检查(CT平扫)
1.检查前准备 2.扫描方法:仰卧位,必要时侧卧或俯卧位 (防止胃内气体干扰)
腹部影像诊断
两个问题: 1 胰腺分为几部分,胰头和胰腺颈部怎么划分。 2 怎么判断脾脏是否有增大。
胃肠道的疾病在影像学的诊断中,以消 化道造影检查为主。CT对于其恶性肿瘤向 腔外侵犯的有无与程度,及其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有无淋巴结和远隔脏器的转移, 有较高的价值,有利于肿瘤的分期及估计 预后,故CT检查多在胃肠道造影后进行。
2)低密度改变: 绝大多数肝病变都表现为密度减 低 局限低密度可高于水或接近水密度 病灶内见小气泡或液气面为肝脓肿 肝内胆管扩张为树枝状低密度阴影 胆管积气者则呈条带状气体密度影 弥漫密度减低系肝内脂肪积聚所致 严重肝细胞脂肪变密度可呈负CT值 (ct值定义) 肝脂肪变可使肝密度与血管密度倒置
肝大小改变 肝大小改变常伴肝外形及轮廓异常 肝硬化可见肝体积缩小、边缘波浪形 肝硬化者各叶大小比例失常,尾叶大
尾状叶对比
脂肪肝
肝脂肪含量超过5%可致脂肪肝。常见 病因有肥胖等。诱发甘油三脂和脂肪酸 等脂类物质在肝内聚集,浸润,和变性。
分为弥漫性和局灶性脂肪肝。

CT表现: 平扫肝脏的密度降低,CT值低于正常。
肝/脾CT值之比〈0.85,可诊断。 增强扫描:肝强化程度不如脾脏。肝血
管的走向、排列、大小、分支正常,没 有受压异位及受侵犯征象。
CT表现可概括为三点

胃肠道肿瘤CT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胃肠道肿瘤CT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表 2 胃肠道肿瘤转移与四周组织浸润诊断符合率对比 [n(%)]
诊断方式 病检 /n 增强 CT 普通 CT
χ2 P
淋巴结转移 51
46(90.20) 35(68.63)
-
四周组织浸润 73
67(91.78) 52(71.23)
-
诊断符合率 124
113(91.13) 87(70.16)
13.206 < 0.05
26
29
27
35
23(88.46) 27(93.10) 25(92.59) 33(94.29)
15(57.69) 22(75.86) 19(70.37) 26(74.29)
7.452
5.040
5.40.05
< 0.05
诊断方式
病检 /n 增强 CT 普通 CT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5月 第5卷第10期 影像技术
胃肠道肿瘤 CT 诊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夏均峰,武 晶,屈 鹏,刘永坦,何运东,朱利伟 (济宁市兖州区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山东 济宁 272100)
【摘要】 目的:观察分析 C T 诊断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 2019 年 1 月—2021 年 1 月以本院接入的 124 例疑似胃肠道肿
74
本研究对照观察,发现增强 CT 对胃肠道肿瘤诊断符 合率 94.02%、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 90.20%、周围组 织浸润的诊断符合率 91.78% 均显著高于普通 C T 诊断符 合 率 79.49%、68.63%、71.23%(P < 0.05)。 说 明 增 强 CT 诊断价值更高,能够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与此同时,对胃肠道肿瘤 T N M 分期诊断过程中,增强 C T 诊断符合率也显著高于普通 CT(P < 0.05)。究其原因: 增强扫描可进一步提高密度分辨率,以便于临床准确判 断原发灶与恶性肿瘤转移病灶的相似代谢特征,通过造 影剂吸收变化,明确病变范围、对四周组织累及情况, 从而更加清晰的显示出原发病灶,并明确四周组织浸润 程度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食道静脉曲张
食道静脉曲张
食道癌CT表现
食道壁的增厚,管腔变形、移位 梗阻以上管腔扩张 向周围浸润的表现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长径≥15mm)
食道癌
食道上段癌
食道中段癌
正常胃
胃服对比剂 后适度扩张, 胃壁显示良好, 厚度均匀,正 常厚度范围胃2 -5mm。超过 10mm为异常。
胃癌CT表现
胃壁增厚:
局限或弥漫,粘膜面凹凸不平 腔内肿块:表面不光滑,分叶、结节或菜 花状,表面可有溃疡 胃腔狭窄:胃壁增厚基础上的胃腔狭窄, 非对称性狭窄,胃壁僵硬且不规则 胃壁异常强化: 粘膜面病灶在注射造影剂 35-45s即可明显强化,而侵及肌层的病变, 强化高峰时间在50-60s 之后出现,较正常 胃壁强化明显且时间延长。
正常食道
位于后纵隔,气管后椎体前 分颈、胸和腹段三部分,胸段分别以第6、
8椎体水平分上、中和下三段;三个压迹 食管壁因扩张程度不同而厚薄不一,但通 常少于3mm,如壁厚超过5mm则认为异 常
正常食道
食管静脉曲张CT表现
门静脉高压的主要并发症,肝
硬化 呕血、黑便,失血性休克或死 亡 下段食道周围迂曲增粗静脉血 管,肝硬化表现
胃癌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男:女=2:1。一般发病年龄在40~60岁,
青壮年发病并不少见。 早期症状并不明显特异,上腹部隐痛不适、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常吐出棕褐色食物 残渣。晚期出现贫血、上腹肿块、恶病质、 粪便潜血持续阳性等。 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以胃小弯胃 窦部最常见,贲门胃底区占第二位。
升结肠癌
降结肠癌
降结肠癌并淋巴转移
直肠癌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
直肠癌术后复发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叶组织来源 好发中老年人,多见于胃及小肠 部分为恶性,可见血行或淋巴转移
胃、肠壁软组织肿块,腔内、外生长
边界清晰、密度大部分均匀、中重度强化,
可见囊变、坏死,与肠管沟通可见气液平 面
胃间质瘤
胃间质瘤
肠间质瘤
肠间质瘤
胃肠道淋巴瘤
分原发性与继发性 起源于黏膜下淋巴组织 胃最多见、其次小肠(回盲部)
胃肠壁明显增厚,范围较广,密度均匀,
强化均匀;很少引起结蹄组织增生并发肠 根阻,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周围淋巴结肿 大(三明治征)
胃淋巴瘤
胃淋巴瘤
克罗恩病
节段性肠炎,年轻人多见,多见回肠远端 节段性肠壁增厚,节段性、跳跃征 并发肠梗癌、淋巴结转移
胃癌肝转移
肠癌
小肠腺癌
起源于肠黏膜上皮细胞 好发十二指肠及空肠 腔内突出结节或肠壁浸润增厚 便血、肠梗阻、黄疸及腹部肿块
结肠癌
好发乙状结肠及直肠 增生型 浸润型
溃疡型
便血、腹泻、便秘
直肠癌-粪便变细、里急后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