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自动控制原理ppt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自动控制理论
电气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 高秀梅
1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微分方程 §2-2 传递函数 §2-3 动态结构图 §2-4 信号流图 §2-5 梅逊(Mason)公式 §2-6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
一、什么是数学模型? 二、为什么要建立数学模型? 三、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数学模型的形式有哪些?
2) . 比例定理: f (t ) Kf1 (t ), L[ f1 (t )] F1 (s) 若 则 st
0
L[ f (t )] Kf1 (t )e dt KF1 ( s)
1)和2)为拉氏变换的线性特性。 3). 微分定理: 若 L df (t ) df (t ) e at dt sF (s) f (0 ) dt dt 0 则
1、系统输入量: F(t) 输出量: y(t) 2、列写方程组:
F(t)
k m f y(t)
11
§2-1 微分方程
3、消去中间变量并写成标准形式:
m d y (t ) f dy ( t ) 1 y (t ) F (t ) 2 k k dt k dt
令T
2 2
2
m f 1 , , K k k 2 mk
有
T
d y (t ) dt 2
dy ( t ) 2 T y ( t ) KF ( t ) dt
12
§2-1 微分方程
例3 求下图的微分方程
i1
i1
i
i2
13
§2-1 微分方程 二、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求解
工程实践中常采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线 性常微分方程。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思路:
电气信息学院
任课教师: 高秀梅
1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微分方程 §2-2 传递函数 §2-3 动态结构图 §2-4 信号流图 §2-5 梅逊(Mason)公式 §2-6 自动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
一、什么是数学模型? 二、为什么要建立数学模型? 三、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四、数学模型的形式有哪些?
2) . 比例定理: f (t ) Kf1 (t ), L[ f1 (t )] F1 (s) 若 则 st
0
L[ f (t )] Kf1 (t )e dt KF1 ( s)
1)和2)为拉氏变换的线性特性。 3). 微分定理: 若 L df (t ) df (t ) e at dt sF (s) f (0 ) dt dt 0 则
1、系统输入量: F(t) 输出量: y(t) 2、列写方程组:
F(t)
k m f y(t)
11
§2-1 微分方程
3、消去中间变量并写成标准形式:
m d y (t ) f dy ( t ) 1 y (t ) F (t ) 2 k k dt k dt
令T
2 2
2
m f 1 , , K k k 2 mk
有
T
d y (t ) dt 2
dy ( t ) 2 T y ( t ) KF ( t ) dt
12
§2-1 微分方程
例3 求下图的微分方程
i1
i1
i
i2
13
§2-1 微分方程 二、线性微分方程式的求解
工程实践中常采用拉氏变换法求解线 性常微分方程。 拉氏变换法求解微分方程的基本思路: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胡寿松ppt课件
—线性定常二阶微分方程式
4、消去中间变量i(t),整理后得整:理版课件
22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2、 设一弹簧、质量块、阻
尼器组成的系统如图所示,
当外力F(t)作用于系统时,系 F(t) 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
F(t)与质量块的位移y(t)之间
m
的微分方程。
解:
f
1、确立入-出,入-F(t),出—y(t); 2、根据牛顿定律,∑F=ma;
limsF(s)存在 f(0)lifm (t)lism (F s)
s
t 0
s
(6)终值定理
若: L[f(t)]F(s)
f( )lifm (t)lism (F s)
t
s 0
整理版课件
7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2、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f(t)2(1cot)(s2)f(t)sin5(t() 3)f (t)tnet
L[
d
2
dt
f (t) 2
]
s
2
F
(s)
L [ d n f ( t ) ] s n F ( s )整理版课件
5
dt n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积分性质
若: L[f(t)]F(s)
L [ f(t)d] t1 sF (s)1 s f(t)dt t0
当初始条件为0,则有:
L[
f
(t )dt ]
1 - 311 1 14 s 2s 1s 2 s 1s 2
f(t) L 1 [f(t) ](t) e t 4 e 2 t
整理版课件
16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 6 求F(s)s(s2ss11)的拉氏反变换
4、消去中间变量i(t),整理后得整:理版课件
22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2、 设一弹簧、质量块、阻
尼器组成的系统如图所示,
当外力F(t)作用于系统时,系 F(t) 统将产生运动。试写出外力
F(t)与质量块的位移y(t)之间
m
的微分方程。
解:
f
1、确立入-出,入-F(t),出—y(t); 2、根据牛顿定律,∑F=ma;
limsF(s)存在 f(0)lifm (t)lism (F s)
s
t 0
s
(6)终值定理
若: L[f(t)]F(s)
f( )lifm (t)lism (F s)
t
s 0
整理版课件
7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2、求下列函数的拉氏变换。
(1)f(t)2(1cot)(s2)f(t)sin5(t() 3)f (t)tnet
L[
d
2
dt
f (t) 2
]
s
2
F
(s)
L [ d n f ( t ) ] s n F ( s )整理版课件
5
dt n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2)积分性质
若: L[f(t)]F(s)
L [ f(t)d] t1 sF (s)1 s f(t)dt t0
当初始条件为0,则有:
L[
f
(t )dt ]
1 - 311 1 14 s 2s 1s 2 s 1s 2
f(t) L 1 [f(t) ](t) e t 4 e 2 t
整理版课件
16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例 6 求F(s)s(s2ss11)的拉氏反变换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2
Tm
GD 2 R 375 cecm
uf Kfn
K f 反馈电压和转速之间的 比例系数
(3)消去中间变量得直流调速系统的动态微分方程
1 T d T K m kd d 2 n 2t 1 T m K kd d n tn ( 1 K K r k )C eU g
其中 Kr K1K 为s正向通道电压放大系数
R(S)
E(S)
G(S)
-
B(S)
H(S)
Y(S)
2.结构图的组成: (1)信号线: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传递方向。 (2)引出点(分离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 (3)比较点(相加点):对两个以上信号加减运算。 (4)方框:方框图内输入环节的传递函数。
3 .动态结构图的绘制步骤: (1)确定系统输入量与输出量。 (2)将复杂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典型环节。 (3)求出各典型环节对应的传递函数。 (4)作出相应的结构图。 (5)按系统各变量的传递顺序,依次将各元件的结构图连接起来。
二、结构图的简化法则 常用的结构图变换方法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环节的合并,另一类是信号的分支点或相
加点的移动。 结构图的变换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变换前后的数学关系保持不变,因而也称为结构图的
等效变换。
(一)环节的合并 法则一 环节串联,传递函数相乘。
法则二 环节并联,传递函数相加。
法则三 反馈连接的等效传递函数。
(6)延迟环节 (时滞环节、滞后环节) 特点:输出信号经过一段延迟时间τ 后,可完全复现输入信号。
y(t)/r(t)
0τ
r(t) y(t)
t
G(s) es R(s) e s Y(s)
2.4 系统动态结构图
一、概念 1.动态结构图:是描述系统各组成元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它 表示了系统的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梅森公式-信号流图课件
ABCD
然后,通过分析梅森公式 的各项系数,确定系统的 极点和零点。
最后,将梅森公式的分析 结果转换为信号流图,进 一步明确系统各变量之间 的传递关系。
梅森公式在信号流图中的应用实例
假设一个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G(s) = frac{s^2 + 2s + 5}{s^2 + 3s + 2})
在信号流图中,将极点和零点表示为相 应的节点,并根据梅森公式的各项系数 确定各节点之间的传递关系。
02
信号流图基础
信号流图定义与构成
信号流图定义
信号流图是一种用于描述线性动 态系统数学模型的图形表示方法 ,通过节点和支路表示系统中的 信号传递和转换过程。
信号流图构成
信号流图由节点和支路组成,节 点表示系统的动态方程,支路表 示输入输出之间的关系。
信号流图的绘制方法
确定系统动态方程
根据系统描述,列出系统的动态方程。
2
梅森公式与信号流图在描述和分析线性时不变系 统时具有互补性,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3
信号流图能够直观地表示系统各变量之间的传递 关系,而梅森公式则提供了对系统频率特性的分 析手段。
如何使用梅森公式进行信号流图分析
首先,将系统的传递函数 转换为梅森公式的形式。
根据极点和零点的位置, 判断系统的稳定性、频率 响应特性等。
在未来研究中的可能发展方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变化,控制系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 挑战和机遇。
在未来研究中,可以利用梅森公式和信号流图进一步探索复杂系统的分析 和设计方法,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结合这些技术对控制系统 进行智能化分析和优化设计,提高系统的自适应和学习能力。
自动控制原理_第二章
Gk ( s) G ( s) H ( s)
B( s) G1 ( s)G2 ( s) H ( s) E ( s)
注意:这里的开环传递函数是针对闭环系统而言的,而不是指开环系 统的传递函数。
解:首先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在水平方向应 用牛顿第二定律可写出:
dy(t ) d 2 y (t ) F (t ) f Ky (t ) m dt dt 2
令
2
T
m f , 可得 K 2 mK
图2 弹簧-质量-阻尼器系统图
d 2 y( t ) dy(t ) F (t ) T 2 T y ( t ) dt 2 dt K
用解析法列写系统或元部件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是:
(1)根据系统的具体工作情况,确定系统或元部件的输
入、输出变量;
(2)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据各变量 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定律,列写出各元部件的动态方程, 一般为微分方程组; (3)消去中间变量,写出输入、输出变量的微分方程; (4)将微分方程标准化。即将与输入有关的各项放在等 号右侧,与输出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左侧,并按降幂排列。
以工作点处的切线代替曲线,得到变量在工作点的增量方程, 经上述处理后,输出与输入之间就成为线性关系。
二、复频域模型 – 传递函数
(1)利用时域卷积获得:
如果已知系统单位脉冲响应为g(t),则任意输入r(t)的响应输出c(t):
c( t )
r ( ) g(t )d
c(t ) r ( ) g(t )d
0 t
考虑到物理可实现性,上式改为: 对上式做拉氏变换得:
C ( s) R( s)G( s) G( s)
C ( s) R( s )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c(t ) e
dt Leabharlann t
c( s )
g ( ) r ( ) d e s ( ) d 0 0 g ( )e s r ( )e s d d 0 0
0
g ( )e
5) 闭环系统传递函数G(s)的分母并令其为0,就是系统的特征方 程。
• 涉及的是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必须 进行线性化处理
§2-6 信号流程图
系统很复杂,为方便研究,也为了与 实际对应,通常将复杂系统分解为 若干典型环节的连接
数学模型的定义 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动态性能的运动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解析法: 依据系统及元件各变量之间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列写出相 应的数学关系式,建立模型。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可以是电气的,机械的,液压的,气动的等等,然 而描述这些系统的数学模型却可以是相同的。因此,通过数学模型来研 究自动控制系统,就摆脱了各种类型系统的外部关系而抓住这些系统的 共同运动规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通过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定 律来描述的,如机械系统的牛顿定律,电气系统的克希霍夫定律等都是 用来描述系统模型的基本定律。 实验法: 人为地对系统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其输出响应,并用适当 的数学模型进行逼近。这种方法也称为系统辨识。 数学模型的形式 时间域: 复数域: 频率域: 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 传递函数 结构图 频率特性 状态方程
1 例1 : F ( s) ( s 1)(s 2)(s 3) c c c 1 2 3 s 1 s 2 s 3
1 1 c1 [ ( s 1)]s 1 ( s 1)(s 2)(s 3) 6 1 1 c2 [ ( s 2)]s 2 ( s 1)(s 2)(s 3) 15 1 1 c3 [ ( s 3)]s 3 ( s 1)(s 2)(s 3) 10 1 1 1 1 1 1 F ( s) 6 s 1 15 s 2 10 s 3 1 1 1 f (t ) e t e 2t e 3t 6 15 10
自动控制原理第2章
略去高次项,
yy0 dfd(IT
第2章第20页
② 两个自变量
y=f(r1, r2)
静态工作点: y0=f(r10, r20)
在y0=f(r10, r20) 附近展开成泰勒级数,即
y
f
(r10,r20)rf1
(r1
r10)rf2
(r2
r20)
EXIT
第2章第14页
2.1.3 机电系统
图示为一他激直流电动机。 +
图中,ω为电动机角速度
( rad/s ) , Mc 为 折 算 到 电 ua 动机轴上的总负载力矩 _
( N·m ) , ua 为 电 枢 电 压 + (V)。设激磁电流恒定,
并忽略电枢反应。
_
ia La
ea Ra
Mc
负载
取得u: a为给定输入量, ω为输出量,Mc为扰动量,忽略电枢电感,
• 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之上引入的描述线性定常系统或 元件输入、输出关系的函数。它是和微分方程一一对应的一 种数学模型,它能方便地分析系统或元件结构参数对系统响 应的影响。
EXIT
第2章第26页
1. 定义 零初始条件下,线性定常系统输出量的拉氏变
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称为该系统的传递函 数,记为G(s),即:
例 一个由弹簧-质量-阻尼器组成 的机械平移系统如图所示。m为物 体质量,k为弹簧系数,f 为粘性 阻尼系数,外力F(t)为输入量,位 移x(t)为输出量。列写系统的运动 方程。
F
k
m x
EXIT
第2章第10页
解 在物体受外力F的作用下,质量m相对于初始状态的位移、速 度、加速度分别为x、dx/dt、d2x/dt2 。设外作用力F为输入量,位 移 x 为输出量。根据弹簧、质量、阻尼器上力与位移、速度的关 系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列出作用在上的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为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第二章
18
考察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的拉氏变换为1
U (s) = L{δ (t)} = 1
U(s) 系统G(s) Y(s)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的拉氏变换为
Y(s) = G(s)
1 系统G(s) Y(s)
单位脉冲输入信号下系统的输出为
g(t) = L−1{Y(s)} = L−1{G(s)} δ(t)
2
2.1 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自控理论方法是先将系统抽象完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处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 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式或数字表达式。
F(t)
m
f
X(t)
d 2 X (t) m
+
f
dX (t)
+ kX (t)
=
F (t)
dt 2
dt
+ ur(t) -
相应的传递函数为: G (s) = C (s) = 3s 2 + 5s + 1 R(s) s3 + s2 + 4s
练习2
已知某系统传递函数为:
G(s) = C(s) = 3s2 + 2s +1 R(s) s3 + 4s +1
相应的微分方程为: c (t) + 4c(t) + c(t) = 3r(t) + 2r(t) + r(t)
惯性环节: 从输入开始时刻就已有输出,仅由于惯性,输出要经过一段
时间之后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
延迟环节: 从输入开始后在0-τ时间内没有输出,在t =τ之后,才有输出。
r(t) c(t)
0τ
24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全
其中: fs (t) Kx(t)
弹簧力
fd (t)
阻尼力
B
dx(t dt
)
m
K
B
所以有:
m
d 2 x(t) dt 2
B
dx(t) dt
Kx(t)
f
(t)
特点:f (t) 为作用于各部件的诸力之和,而每一个部件变化
了相同的位移x(t) 。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元件和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A1(0.5 j0.866) A2 (0.5 j0.866)
使等号两端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有 解之得 A1 1, A2 0
0.5.866
所以
F (s)
1 s
s2
s s 1
1 s
(s
s 0.5 0.5)2 (0.866 )2
(4)对部分分式进行拉式反变换,即得微分方程 的解。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解微分方程
例:已知
d 2 xc dt 2
5 dxc dt
6xc
6u(t)
u(t) 1(t)
设初始条件为 xc (0) 2, xc (0) 2 求输出量 xc (t)
解: 将微分方程取拉氏变换
(s
0.5 0.5)2 (0.866 )2
所以 f (t) 1 e0.5t cos 0.866 t 0.57e0.5t sin 0.866 t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2 用拉普拉斯变换方法解微分方程
例:已知
F (s)
s2 s2
9s 33 6s 34
求 f (t) L1 F (s)
F (s) M (s) A1 A2 An
自动控制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相关概念说明
1. 被控对象 2. 被控量 3. 控制器 4. 控制量
5. 参考输入量 6. 偏差信号
7. 反馈 8. 测量元件 9. 比较元件 10. 定值元件 11. 执行元件 12. 扰动信号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6. 按照系统输入输出端口关系分类 单入单出控制系统 多入多出控制系统
图1-10 自动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端口关系示意图
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1.4.1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1. 稳定性 2. 准确性 3. 快速性
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1.4.1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的高次幂或乘积项的函数。如 就是非线性函数。
dd 2( 2 y t)tx(t)dd (ty )ty(t)y2(t)x(t)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4. 按照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分类 定常控制系统 时变控制系统
5. 按照系统传输信号的分类
1.5 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与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 智能控制理论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以人工智能的研究为主要方 向,引导人们去探讨自然界更为深刻的运动机理。
高等教育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
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 组编 主编 吴秀华 邹秋滢 郭南吴铠 主审 孟 华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
解 根据系统的物理特性,可写出以下微 分方程
ui (t ) − uc (t ) = uo (t ) duc (t ) uc (t ) + i (t ) = C dt R1 uc (t ) = R2i (t )
进而可得
U i ( s) − U c ( s) = U o (s) R1Cs + 1 U c ( s) I (s) = R1 U o ( s ) = R2 I ( s )
2.2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
引言: 引言:传递函数是在拉氏变换基础上引 申出来的复数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不 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特性,而且可以 用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 性能的影响。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 的根轨迹法和频域法,就是以传递函数 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传递函数是 经典控制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数 学模型。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零点:传递函数中分子多项式为零的值称为传 递函数的零点,通常用Zi 表示,在复平面坐标 中用“0”表示。 极点:传递函数中分母多项式为零的值,称为 传递函数的极点,通常用Pj表示,在复平面坐 标中用“X”表示。
零、极点可以是实数、复数(若为复数则 共轭成对出现),在复平面上总能找到 相对应的一点,故系统的传递函数与复 平面有相应的对应关系。因此在传递函 数分子多项式和分母多项式互质时,传 递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图也表征了系统 的动态性能。
(2-2)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定义的。零 初始条件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输入是 在 t = 0 以后才作用于系统,因此,系统 输入量及其各阶导数在 t ≤ 0 时均为零; 二是指输入作用于系统之前,系统是 “相对静止”的,即系统输出量及各阶 t≤0 导数在 时的值也为零。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课件 第二章
则有:R1R2C1C2u2〞+( R1C1+ R1C2+ R2C2) u2′+ u2= u1 在零初始条件下对上式求拉氏变换,得: R1R2C1C2s2U2(s)+( R1C1+ R1C2+ R2C2) sU2(s)+ U2(s) = U1(s) 即: G(s)= U2(s)/ U1(s)=1/ [R1R2C1C2s2+( R1C1+ R1C2+ R2C2) s+ 1]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题2: 在下图中,已知L=1H,C=1F,R=1Ω。试求该网络的传 递函数G(s)。
R
L
u r(t)
C
u c(t)
解:在教材P21例题2-1中已求得该电路的微分模型:
d 2uc t du t LC RC c uc t u r t dt 2 dt
i1 R1+{∫(i1-i2)dt}/C1 = u1 则有: i2 R2+ (∫i2dt) /C2={∫(i1-i2)dt} /C1 (∫i2dt) /C2 = u2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⑶ 消去中间变量i1,i2后,化为标准形式: R1R2C1C2u2〞+( R1C1+ R1C2+ R2C2) u2′+ u2= u1
Automatic Control Theory
2.2 实例分析
§2.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题1:P21例题2-1 例题2:RC无源网络电路如下图所示,试以u1为输入量,u2为输出 量列写该网络的微分方程式。 R2 R1 解:⑴ u 为输入量,u 为输出量;
自动控制原理(王万良)第二章
惯性环节: 从输入开始时刻就已有输出,仅由于惯性,输出要经过一段
时间之后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
延迟环节: 从输入开始后在0-τ时间内没有输出,在t =τ之后,才有输出。
r(t) c(t)
0τ
24
2.4 结构图
2.4.1 结构图的基本组成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图解形式; 结构图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系统中各元件间的相互
2
2.1 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自控理论方法是先将系统抽象完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处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 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式或数字表达式。
F(t)
m
f
X(t)
d 2 X (t) m
+
f
dX (t)
+ kX (t)
=
F (t)
dt 2
dt
+ ur(t)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Q(s)
1/G (s)
C(s) = [R(s) ± Q(s) ]G(s) G(s)
30
◆ 比较点后移:
R(s)
±
C(s) G (s)
Q(s) C (s) = [R(s) ± Q(s)]G(s)
R(s) G (s)
Q(s) G (s)
C(s)
±
C (s) = R(s)G (s) ± Q(s)G (s)
G1(s)
U1
+
C(s)
+
G2(s) U2
思考:多个环节并联?
? R(s)
C(s) G1(s)+G2(s)
结论:并联的总传递函数等于各个方框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27
时间之后才接近所要求的输出值;
延迟环节: 从输入开始后在0-τ时间内没有输出,在t =τ之后,才有输出。
r(t) c(t)
0τ
24
2.4 结构图
2.4.1 结构图的基本组成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图解形式; 结构图可以形象直观地描述系统中各元件间的相互
2
2.1 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自控理论方法是先将系统抽象完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处理。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 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或图形表达式或数字表达式。
F(t)
m
f
X(t)
d 2 X (t) m
+
f
dX (t)
+ kX (t)
=
F (t)
dt 2
dt
+ ur(t)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Q(s)
1/G (s)
C(s) = [R(s) ± Q(s) ]G(s) G(s)
30
◆ 比较点后移:
R(s)
±
C(s) G (s)
Q(s) C (s) = [R(s) ± Q(s)]G(s)
R(s) G (s)
Q(s) G (s)
C(s)
±
C (s) = R(s)G (s) ± Q(s)G (s)
G1(s)
U1
+
C(s)
+
G2(s) U2
思考:多个环节并联?
? R(s)
C(s) G1(s)+G2(s)
结论:并联的总传递函数等于各个方框传递函数的代数和。
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53
1 L x t dt n X s s n
21
4)终值定理
若x(t)及其一阶导数都是可拉氏变换的,lim x(t)存在(t无穷远
处),并且sX(s)除原点为单极点外,在jω轴上及其右半平面内应没 有其它极点,则函数x(t)的终值为:
4) 静态模型:静态条件下,各变量之间的代数方程。放大倍数
2.1.3 数学模型的类型
1)微分方程:时域 其它模型的基础 直观 求解繁琐
2
2)传递函数:复频域
23:53
微分方程拉氏变换后的结果
分析方法不同,各有所长
3)频率特性:频域
2.1.4 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 1) 分析法:根据系统各部分的运动机理,按有关定理列方程, 合在一起。 2) 实验法:黑箱问题。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输出,用系 统辨识的方法,得到数学模型。 建模原则: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确定相应的数学模型-简化
lim x ( t ) lim sX ( s )
ke — 电势系数,由电动机结构参数确定。 M D = km i a km — 转矩系数,由电动机结构参数确定。 (5)消去中间变量,得 d
23:53
M ia D km
J
dt km
ML
J d 1 ML k m dt k m
14
dia La Ra ia Ea ua dt
Ra J Tm 令机电时间常数Tm : ke k m 二阶系统 La 令电磁时间常数Ta : Ta Ra 2 Tm TaTm dML d d 1 TaTm 2 Tm ua ML dt dt ke J J dt
1)当电枢电感较小时,可忽略,可简化上式如下:
Ta 0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要内容:
1.数学模型的概念,建模的原则
2.传递函数 3.系统的结构图和信号流图
23:53 1
2-1 数学模型的概念
2.1.1 什么是数学模型?
所谓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动态特性及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控 制系统定量分析的基础。
2.1.2 数学模型的特点
1) 相似性:不同性质的系统,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抽象的变量和系统 2) 简化性和准确性:忽略次要因素,简化之,但不能太简单,结果合理 3) 动态模型:变量各阶导数之间关系的微分方程。性能分析
2)对微型电机,转动惯量J很小,且Ra 、La都可忽略 1 La Ra J Ta 0 Tm ua ua ke 0 Ra ke k m ke 测速发电机 3) 随动系统中,取θ 为输出
d dt T d 2 d 1 Tm 2 ua m M L dt k e J dt
19
2)微分定理
dx( t ) L sX ( s ) x(0) dt
d 2 x( t ) 2 ( 0) L s X ( s ) sx (0) x 2 dt (0) 0 ,则 若 x(0) x
dx( t ) L sX ( s ) dt
量纲s(课本上有推导,p28),静态放大倍数1/K 2.2.3 电路系统举例
例2-2 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系统。R-L-C串联电路,试列出以ur(t) 为输入量,uc(t)为输出量的网络微分方程式。
u r ( t)
23:53
R
L
C
uc(t)
7
解:(1)确定输入量
为ur(t),输出量为uc(t),中 间变量为i(t)。
激磁磁通及转速成正比,方向与外加电枢电压ua相反。 下面推导其微分方程式。 (1)取电枢电压ua为控制输入,负载转矩ML为扰动输入,电动机 角速度为输出量; 激磁磁通视为不变,则将变量关系看作线性关系; (3)列写原始方程式
(2)忽略电枢反应、磁滞、涡流效应等影响,当激磁电流不变if 时,
电枢回路方程:
1 1 ( 1 ) 1 ( 2 ) L x( t )dt 2 X ( s ) 2 x (0) x (0) s s s
若x1(0)= x2(0) = … = 0,x(t)各重积分在t=0的值为0时,
L
1 x t dt X s s
1 L x t dt 2 X s s
机械阻尼系统
不同的运动具有 相似的形式
d 2 uc duc T1T2 T2 uc ur 2 dt dt
电网络
d 2n dn 1 TaTm 2 Tm n ' ua dt dt ke 电机控制
2-4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 一.复习拉氏变换及其性质 1.定义 X ( s ) 0 x(t )e st dt
例2-1
d2y dy m 2 f kyq 1 L 2 R q ur dt dt C
模拟技术:当分析一个 机械系统或不易进行试 验的系统时,可以建造 一个与它相似的电模拟 系统,来代替对它的研 究。
令uc=q/C
23:53
d 2 uc duc LC 2 RC uc ur dt dt
d J ML MD J d 1 dt ia ML km km km dt km
La J d 2 Ra J d Ra La dML 1 ua ML 2 ke km dt ke km dt ke ke k m ke km dt
23:53 15
La J d 2 Ra J d Ra La dML 1 ua ML 2 ke km dt ke km dt ke ke k m ke km dt
i( t) u r ( t)
R
L
C
uc(t)
(2)网络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忽略输出端负载效应。
(3)由KVL写原始方程:
(4)列写中间变量i与输出变量uc 的关系式:
di L Ri uc ur dt
(23:53 5)将上式代入原始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
duc iC dt
8
d 2 uc duc LC RC uc ur 2 dt dt
记 X(s) = L[x(t)] 2.进行拉氏变换的条件
1)t 0,x(t)=0;当t 0,x(t)是分段连续;
2)当t充分大后满足不等式 x(t) Mect,M,c是常数。
3.性质和定理 1)线性性质
23:53
L[ ax1(t) + bx2(t)] = aX1(s) + bX2(s)
5) 联立上述方程,消去中间变量,得到只包含输入 输出的方程式。 6) 将方程式化成标准形。
与输出有关的放在左边,与输入有关的放在右边,导数项按 降阶排列,系数化为有物理意义的形式。
23:53
4
2.2.2 机械平移系统举例
三个基本的无源元件:质量m,弹簧k,阻尼器f 对应三种阻碍运动的力:惯性力ma;弹性力ky;阻尼力fv 例2-1 弹簧-质量-阻尼器串联系统。 试列出以外力F(t)为输入量,以质量的位移y(t)为 输出量的运动方程式。 解:遵照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有: (1)确定输入量为F(t),输出量为y(t),作用于质 量m的力还有弹性阻力Fk(t)和粘滞阻力Ff(t),均作为 中间变量。 (2)设系统按线性集中参数考虑,且无外力作用时, 系统处于平衡状态。 23:53
d 2 x(t ) 2 L s X ( s) 2 dt
23:53
d n x(t ) n L s X ( s) n dt
20
3)积分定律
L
1 1 ( 1 ) x( t )dt X ( s ) x (0) s s
X(-1)(0)是函数∫x(t)dt 在初始时刻的值。同理
F(t)
K
m
f
y(t)
d2y dy m 2 ky f F (t ) dt dt
(6)整理方程得标准形
23:53
m d2y f dy 1 y F (t ) 2 k dt k dt k
6
令Tm2 = m/k,Tf = f/k ,则方程化为
2 d y dy 1 2 Tm Tf y F (t ) 2 dt dt k
23:53
(2-21)
Tm d 1 Tm ua M L 2-22 一阶系统 dt ke J
16
TT TaTm dML d 2 d d 11 mm Tm uu M TaTm 2 Tm M aa LL dt dt ke J dt dt ke JJ
11
2.2.5 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
if=常数 Ra Ea
ua
ia
M
La
直流电动机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一种典型的机电转换装置。 在电枢控制的直流电动机中,由输入的电枢电压ua在电枢回路产生 电枢电流ia ,再由电枢电流ia与激磁磁通相互作用产生电磁转矩MD , 从而使电枢旋转,拖动负载运动。 Ra和La分别是电枢绕组总电阻和总电感。在完成能量转换的过 23:53 12 程中,其绕组在磁场中切割磁力线会产生感应反电势 Ea,其大小与
2.2 系统微分方程的建立
2.2.1 列写微分方程式的一般步骤 1) 分析系统运动的因果关系,确定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及
内部中间变量,搞清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23:53
2) 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合理简化。
3
3) 根据相关基本定律,列出各部分的原始方程式。 4) 列写中间变量的辅助方程。
方程数与变量数相等!
(1)方程的系数为实常数,由系统自身参数决定;
(2)左端的阶次比右端的高,n>=m。这是因为实际物理系统均 有惯性或储能元件;
(3)方程式两端的各项的量纲应一致。利用这点,可以检查微 分方程式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