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康德的一生
康德的一生
第三小组 组长: 组员:
康德 -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 月12日逝世。
• 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天 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 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 始人。其学说深刻地影响 了此后的哲学,开启了德 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的 诸多流派,被认为是对现 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 家之一。
15年;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 • 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 • 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 • 1804年2月12日病逝。 •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
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主要思想
• 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康德生活
• 康德的业余生活很丰富,他喜欢打牌,经常去看戏剧或听音乐会。
•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他每天早上5时准时起床,喝一杯茶,吸一袋烟。他 每天都邀请各界朋友一起讨论政治和哲学,午餐是他一天中最大的享受,他
不愿意一个人单独用餐,认为一个人吃饭更消耗精力,因为孤单一人用膳, 头脑就得不到休息。而如果用餐时同朋友们边吃边聊可以使人不再想其他的 事,使人身心快乐。康德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茶、写作、讲学 、进餐、散步,都是按照固定的时间完成的,如每天下午3时是他散步的时间 ,风雨无阻。据说一个又一个思想火花就是在他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的。
•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 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 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 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 (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出生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显示▼受影响于显示▼施影响于目录[隐藏]∙ 1 生平∙ 2 哲学思想综述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2.1.1 先验感性论▪ 2.1.2 先验逻辑论▪ 2.1.3 先验分析论▪ 2.1.4 先验辩证论▪ 2.1.5 先验方法论▪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3 名言∙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6 参考文献∙7 外部链接[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先验逻辑论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
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先验分析论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据和条件。
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
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先验辩证论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
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先验方法论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伊曼努尔康德
1755年3月,《自然通史和天体理论》发表;4月17日,提出学位论文;5月13日,博士学位考试;6月12日, 得到博士学位。
康德三大批判(6张) 1756年1~4月,写作论述里斯本地震的两篇文章和一本书;4月10日,为取得教授职位 进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以他的批判性哲学为基础,提出了人是目的而非 手段,实现了将人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完成古典法哲学向现代法哲学转变和发展史上革命性变 革。同时,康德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实现和维护、以及私法和公法等法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丰富 的法哲学思想,对于后代法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
批判哲学的认识论
对人类认识能力本身的这种分析就进入了认识论的领域,因为这种分析本身已经是一种认识。康德在《纯粹 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认识论的总问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在他看来,一切知识都基于判断,因为 单个的表象或概念是无所谓真假的,只有把两个表象或概念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判断(如“这朵花是红的”),才 有真假问题,才构成知识。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是......
伊曼努尔·康德像(3张) 1754年,康德发表了论文《论地球自转是否变化和地球是否要衰老》,对“宇宙不 变论”大胆提出怀疑。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一书,首先提出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康德在书中指出:太阳系是 由一团星云演变来的。这团星云由大小不等的固体微粒组成,“天体在吸引力最强的地方开始形成”,引力使微 粒相互接近,大微粒吸引小微粒形成较大的团块,团块越来越大,引力最强的中心部分吸引的微粒最多,首先形 成太阳。外面微粒的运动在太阳吸引下向中心体下落是于其他微粒碰撞而改变方向,成为绕太阳的圆周运动,这 些绕太阳运转的微粒逐渐形成几个引力中心,最后凝聚成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卫星的形成过程与行星相似。
康德对于启蒙的概念
康德对于启蒙的概念康德是德国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启蒙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的独立思考、理性思考、自由探索、进步和发展以及自我完善等方面。
一、独立思考康德认为,启蒙首先意味着独立思考。
在康德看来,独立思考是人类理性的本质特征,是人类自由的基石。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世界,才能摆脱对权威和传统的盲目信仰和依赖。
因此,康德呼吁人们要勇于怀疑和挑战传统的观念和思维方式,要以自己的理性为依据,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二、理性思考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在。
在康德看来,理性不仅仅是一种思维能力,更是一种道德力量和政治力量。
通过理性思考,人们可以发现和认识真理,可以建立和维护公正的社会秩序。
因此,康德呼吁人们要用理性来审视世界和人类社会,要勇于挑战不合理的制度和观念,要以理性和公正为基础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三、自由探索康德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类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在康德看来,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通过自由探索,人们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和思想,可以创造新的文化和艺术。
因此,康德呼吁人们要勇于挑战旧有的文化和艺术形式,要以自由和创新为基础创造新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四、进步和发展康德认为,进步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康德看来,进步和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道德现象和政治现象。
通过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社会可以不断向前推进,可以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
因此,康德呼吁人们要勇于追求进步和发展,要以理性和公正为基础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自我完善康德认为,自我完善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本质特征之一。
在康德看来,自我完善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追求。
通过自我完善,人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康德普遍法则
康德普遍法则
康德的普遍法则,也被称为康德的普世原则或康德的人道原則,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该法则指导人们判断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上可行,并强调个人的行为应当基于普遍适用的原则。
康德的普遍法则可以简单概括为:“一切人的行为都应当是根
据普遍适用的原则来进行,而不是基于特定个体或特定情境下的利益或欲望。
”
具体来说,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道德上可行,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 一种行为规则是否具有广泛的可适用性,即是否能够普遍适用于所有人;
2. 对于某种行为规则是否会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个人尊严和自由。
康德认为,只有那些基于普遍适用原则,而不仅仅是特定情境或特定个体的利益或欲望来决定的行为,才能被认为是道德上可行的。
这种普遍适用原则将个人的行为与他人的行为一视同仁,强调人们应当将他人的利益和自由视为重要,并避免以自身为中心或剥夺他人的自由。
康德的普遍法则强调了人们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应该追求普遍理性和道德行为,而不是仅仅根据自身的利益或欲望来决定行为。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康德的四大原则
康德的四大原则康德的四大原则:普遍性、目的性、自由性和公正性,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伦理学和道德哲学领域,也贯穿于康德对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思考。
下面我们将依次介绍这四大原则,并探讨它们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重要性。
普遍性原则是康德哲学中的基石之一。
它要求我们的行为和判断应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性和适用性。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根据个人的好恶或私利来决定我们的行为。
相反,我们需要考虑到我们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来决定我们的行为。
这种普遍性原则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也是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理性思考的基础。
目的性原则强调我们的行为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康德认为,我们的行为应该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基于盲目的欲望或冲动。
我们应该根据理性和道德的准则来决定我们的目标,并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通过追求有价值和有意义的目标,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我们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自由性原则是康德哲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和自主性,我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判断来决定我们的行动。
自由并不意味着无限制的行为,而是指我们能够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准则自主选择我们的行为。
自由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行动之前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并根据道德准则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公正性原则是康德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公正性要求我们对待他人应当公正、平等和尊重。
康德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目的自身,而不是作为他人目的的手段。
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自由意志和尊严,并遵循公正的原则来对待他人。
公正性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之间的关系,也适用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只有遵循公正的原则,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和国际秩序。
康德的四大原则不仅是康德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进行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准则。
遵循这些原则,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道德和伦理问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对这些原则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我们能够成为更加理性、自由和公正的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简介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简介康德,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古典哲学的开创者,是唯心主义与康德主义的开启者,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哲学家康德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哲学家康德简介哲学家康德全名伊曼努尔·康德,生于公元1724年的4月22日,是德意志著名的哲学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近代西方哲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也是他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其他流派。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信仰新教的虔诚派的教徒,虔诚派非常强调宗教精神,也非常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所以康德从小的精神世界就受到很深的虔诚派的影响。
上学后,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所以他的宗教哲学其实就是对虔诚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入柯尼斯堡大学读书,后来因为家境贫寒,直到1748年才正式毕业,毕业后康德去了柯尼斯堡附近的小镇当家庭教师。
一边学习一边教书的他,思想渐渐走出柯尼斯堡,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1770年,康德获得了柯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教授的职位,当上教授后,康德十年来都没有发表文章,而是在潜心致学。
1781年,康德发表《纯粹理性批判》,这本书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康德被称为是启蒙运动时期的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也是德国思想界的代表人物。
因为是他迪奥和了笛卡尔的理性主义与培根的经验主义,所以康德被认为是继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最具影响力的西方思想家之一。
1804年2月12日,康德在柯尼斯堡去世。
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领域,一是在对美的分析方面,二是在对崇高的解析方面,三是在对艺术美的讨论上。
在对美的分析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万物都有其美的地方,而人的美在于心灵。
美是人心的影射,而道德是人生存的工具。
美是艺术瑰宝,能让人拥有细致入微的性格,越是细致,他的世界观就越开阔,对世界的贡献越大。
美本身没有魔力,美的创造来自其内心高尚的道德动机,而这种动机被人道主义化了。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摘要:I.康德哲学概述- 康德哲学的历史背景- 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II.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先验认识论- 道德哲学- 审美哲学- 宗教哲学III.康德哲学的影响和意义- 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康德哲学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正文:I.康德哲学概述康德哲学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所创立的哲学体系。
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它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神,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
康德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理性进行批判,来确立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从而建立一种科学的哲学体系。
II.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A.先验认识论康德认为,人类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经验,还有先验的成分。
先验认识论是康德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主张人类在认识事物之前,已经具备了一些先验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如时间和空间概念、因果关系等。
这些先验知识是人类认知事物的基本前提,对于我们的认识和理解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以道德法则为基础,提出了著名的“道德律令”概念。
他认为,道德律令是人类内在的道德原则,它不受个人欲望和目的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
康德主张,人们应该根据道德律令来行事,以实现自身的道德责任。
C.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判断,它不受任何实际目的和欲望的驱使,而是基于人类对美的内在感受和欣赏。
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审美无功利性”原则,并试图通过审美哲学来探讨艺术、美学和人类审美经验的意义。
D.宗教哲学尽管康德被认为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对宗教哲学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康德认为,宗教是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它具有道德价值。
他主张,宗教应该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而不仅仅是神秘和超自然现象。
康德提出了“道德神学”的概念,试图将宗教哲学与道德哲学相结合。
III.康德哲学的影响和意义康德哲学在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康德 普遍法则公式
康德普遍法则公式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是一个哲学概念,由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通常简称为“普遍法则公式”。
它是康德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公式,旨在揭示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以下是关于康德普遍法则公式的详细介绍。
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必须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因为道德是普遍存在的,不依赖于任何特定文化、历史或个人观点。
因此,他提出了普遍法则公式,以揭示道德法则的本质。
普遍法则公式包括两个部分:形式部分和质料部分。
形式部分指的是道德法则的形式,即“普遍性”,质料部分指的是道德法则的内容,即“自由”。
在形式部分,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必须是普遍的,即适用于所有人。
这意味着道德法则不能基于任何特定的个人或群体的观点或利益,而必须适用于所有人。
康德认为,只有普遍的道德法则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道德法则。
在质料部分,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必须是自由的,即不受任何外部力量的限制。
这意味着道德法则不能基于任何外部因素,如权力、财富或社会地位等。
只有自由的道德法则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道德法则。
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认为,一个行为如果符合普遍性和自由两个条件,则被认为是道德的。
相反,如果一个行为不符合这两个条件,则被认为是非道德的。
因此,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为道德判断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使得道德判断不再是主观的或文化特定的。
此外,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还涉及到“意志自由”的概念。
康德认为,人类的意志是自由的,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选择遵守道德法则或违反道德法则。
只有当人们选择遵守道德法则时,他们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因此,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强调了个人选择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性。
总之,康德的普遍法则公式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它揭示了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为道德判断提供了一个客观的标准。
通过普遍法则公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道德行为,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才能符合道德的要求。
康德对哲学的定义
康德对哲学的定义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哲学的定义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德认为哲学是一门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的本质、认识的限度和道德的原则。
首先,康德认为哲学是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
他认为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概念和经验来理解现象。
哲学的任务就是探索和理解这些概念和经验的本质,通过逻辑和推理来研究和解决认识的问题。
其次,康德强调了人类思维的本质和认识的限度。
他提出了一种理性批判的方法,称之为"批判哲学",通过对人类理性的审视来确定认识的边界。
他认为我们无法超越经验世界,也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
哲学的任务就是揭示认识的限度,界定理性的范围。
最后,康德还强调了哲学与道德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道德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表现。
康德提出了"普遍法则"和"目的论"的道德原则,主张人们应该根据理性和道义来行动,追求普遍的道德准则。
这种道德原则超越了个人的利益,成为人类社会建立和谐的基础。
综上所述,康德的哲学定义强调了哲学作为关于人类知识的科学,涉及了人类思维的本质、认识的限度和道德的原则。
他对于哲学的思考和探索为后来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并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最新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和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试图通过哲学来解决现代科学和理性思考带来的问题。
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范围,主张人类理性有其自身的界限,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合乎理性的信念”);《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探讨了美和艺术的本质。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律令”,即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欲望和特殊情况。
康德提出了三条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意志自律,即按照自己的理性立法来行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认为,美感是主观的、非功利的,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秩序的欣赏。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美感和目的性是相互关联的,美感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性。
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康德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
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康德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的道德自由意志理论
康德的道德自由意志理论康德是德国启蒙哲学家,也是现代西方道德哲学的重要代表。
他的道德自由意志理论是他众多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人类道德行为的本质和人的自由意志的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认识康德康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推崇理性,强调普遍性和必要性的道德准则。
他认为,道德行为的根源在于自由意志的行使,人类不应受到外在因素的束缚和干预,而应该按照理性的准则自主选择行动。
二、自由意志与道德选择康德强调道德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的道德选择应该基于理性、自主和自由的意志行使。
他反对盲目的顺从和从众行为,主张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理性和判断能力,应该通过自由意志来判断和选择道德行为。
三、道德法则的普适性康德认为,道德法则应该具有普适性和普遍性。
他提出了“虚拟王国”的概念,即所有理性的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只有符合理性要求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而非基于个人欲望或外在利益的行为。
通过普适性的道德法则,人们能够超越个人利益和感性冲动,树立起公正和普遍化的价值观。
四、道德的绝对性和人的尊严康德的道德自由意志理论中,道德具有绝对性。
他认为,道德法则是普遍和必然的,不受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变化。
人类在行使自由意志的同时应该遵守这些道德法则,作为理性生命体的人,具有尊严和独特的价值。
五、康德的道德感召与自律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是一种自律的行为。
他称这种自律为“道德感召”,即通过内在的理性和自由意志选择做出道德行为。
康德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行使不应该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驱使,而是由个体主动选择和遵循道德法则。
六、康德的道德自由意志与个人幸福康德认为,个人的幸福与道德自由意志是相辅相成的。
他反对盲目追求个人欲望和个人利益,主张通过道德行为来实现个人的幸福。
他认为,道德行为具有普遍性和普适性,只有通过道德的自由意志行使,人们才能达到真正的幸福。
七、康德的道德自由意志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康德的道德自由意志理论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文化观简析
康德文化观简析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现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文化观是他对于人类文化的独特理解和阐释,强调人类自由和理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康德文化观进行简析,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当代文化的启示。
康德强调人类自由是文化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是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存在,能够自主选择并追求道德和理性的目标。
康德认为人类自由不仅仅是指个体的行动自由,更重要的是自由的理性。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人类才能摆脱偏见和迷信,真正实现自由的目标。
因此,康德主张个体应该依靠自己的理性来决定行为,不受外界的束缚和压力。
这种自由的理性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自由,也是思想上的自由,是人类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基础。
康德认为文化是自由理性的表现。
他将文化定义为人类自由理性的产物,是人类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创造所创造出来的一切。
康德认为文化不仅仅是艺术和文学,更广泛地包括科学、哲学、道德和宗教等领域。
文化是人类自由理性的表达和展示,是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的结果。
康德强调文化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能够提高人类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康德文化观对于当代文化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康德的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由意志,提倡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人们往往容易受到群体思维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康德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不被外界的声音所左右,保持独立的思维和行为。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自由理性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和快速发展的科技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
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判断,不被信息的浮华和虚假所迷惑,保持对于真理和智慧的追求。
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进步。
康德的文化观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康德的文化观提醒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保持开放和多元的心态。
对康德的评价
对康德的评价
康德是18世纪的德国哲学家,他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视
为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重要创作之一。
康德的评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首先,康德对于伦理道德的贡献不可忽视。
他主张个体必须遵循纯粹道德原则,不以外在利益为导向,而是将道德行为作为一种绝对性责任。
他明确区分了道德行为和合乎法律的行为之间的差别,倡导每个人都应根据道德法则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其次,康德的认识论模型对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将理性作为获取知识的
唯一标准,并提出了“先天之纯粹概念”的概念,认为它是超越经验世界的真实知识的先验条件。
康德的批判哲学架构为后来的实证主义和批判性理论提供了基础。
此外,在形而上学领域,康德提出了“物自体”的概念,认为人类的知识受限于
我们对世界现象的感知,无法抵达事物本身的本质。
这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过往哲学中对于认识界限的争论,开创了后续哲学家的探索之路。
然而,康德的思想也存在一些批评。
有人指责他关注过多于道德义务,忽视个
体的情感和情绪体验。
一些人则认为他的哲学体系过于复杂,难以理解和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总的来说,康德被广泛认可为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对伦理学、认识
论和形而上学领域的贡献不可磨灭,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模型为后续的哲学讨论提供了框架,并激发了许多关于道德、认识和存在的新思考。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
关于康德的名词解释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欧洲哲学界最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深刻贡献。
康德给人留下了“启蒙时代的巨人”、“现代哲学的转折点”等评价。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康德的一些重要术语和概念进行解释。
1. 自由意志(Freiheitswille)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自由意志是重要的一个概念。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心灵的主要特征,它使得我们能够超越感觉的限制,自主地选择和行动。
自由意志与因果律不同,它超越了自然法则的约束,我们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自由意志的决定而非外在的因果关系。
2. 实践理性(Praktische Vernunft)康德将理性分为两个领域: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实践理性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和目的性。
它通过道德律法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能够在自由意志的框架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实践理性使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和整个人类共同的理性原则相统一,实现我们作为理性生命的目标。
3. 经验(Erfahrung)经验在康德的哲学中被视为对感性认识的过程。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既受感性直观经验的限制,又需要通过理性的思考和概念的运用来解释和理解。
因此,康德提出了经验的双重特性:事物外部的感性经验和事物内部的概念经验。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能够将感性认识转化为概念认识,进而获得关于世界的真知。
4. 范畴(Kategorie)范畴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思维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康德认为,人类思维所使用的范畴不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是天生具备的。
范畴是我们对世界所进行的认识和理解过程中的先验条件,它们帮助我们将感性经验整合为有意义的概念。
5. 纯粹理性(Reine Vernunft)纯粹理性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关键的概念。
康德将理性分为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两个领域。
纯粹理性关注的是通过纯粹概念来了解事物本质和实在性。
康德认为通过纯粹理性,我们可以超越感性直观和经验的限制,探求人类认识的极限,但也认识到我们无法获得事物的本质理解,我们只能通过现象层面来认识世界。
康德的自由概念
康德的自由概念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自由的概念有着深刻的思考,并提出了自由的理论。
康德的自由概念主要包括自由的自律、自由的法律以及自由的公共精神。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康德的自由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康德强调自由的自律。
他认为自由不是无法无天的放任,而是在道德法则的约束下自主决定行动的能力。
康德将自由定义为“能够在道德法则的框架下追求真正幸福的能力”。
他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自律的理性,这个理性能够指导人们的行为,让人们遵循道德法则。
自律的理性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处,是人独有的特质。
康德认为自由并不是任性地追求自己的欲望,而是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规范,并将其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其次,康德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律,也需要社会的法律保障。
他提出了法律自由的概念。
法律自由是指人们在法律的保护下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和能力。
康德认为法律是人们社会相处的规范,是一种公开、普遍、能够普及给所有人的规则。
法律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自由,使其不受他人的侵犯和压迫。
他强调法律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认为法律必须适用于所有人,不论其地位、财产或社会地位。
只有在法律的保护下,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自由,享受自由的权利。
最后,康德关注的是自由的公共精神。
他认为自由并非仅限于个体的自由,还包括公众空间的自由。
他强调人们在公共领域中可以自由地交流、讨论和发表意见,而不受到约束或恐吓。
康德强调公共领域的民主性和开放性,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建立一个公平、平等和自由的社会。
他强调公民在公共领域的活动要遵循理性和道德的规范,追求真理和公共利益。
总结起来,康德的自由概念包括自由的自律、自由的法律和自由的公共精神。
自由不仅仅是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行动的能力,还需要社会的法律保障和公共领域的开放环境。
自由需要个体自律的理性、法律的保护和公共领域的民主开放,才能真正实现。
康德的自由概念对人们在追求自由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 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光棍康德的幸福生活康德是德国18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也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终身未婚,被称为“光棍康德”。
然而,他的生活却异常幸福。
康德出生于1724年,父亲是布鲁诺·诺伊曼·康德,母亲是安妮·雷吉娜·康德。
自小聪明过人、好学不倦的他在哥廷根大学学习哲学、数学和物理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斯宾诺莎、勒内·笛卡尔、约翰·洛克和伽利略·伽利雷的思想对康德影响深远,使他逐步建立了以唯理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
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重要著作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他被誉为现代哲学的“海尔曼·关键”。
但是,康德的生活过得平淡而幸福。
他曾说过:“我更倾向于在一个默默无言的房间里读书,而不是去菲律宾、洛杉矶或巴黎。
”他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孤独和艰辛,他总是深夜读书、凌晨写作,追求真理和智慧。
康德的朋友很少,他的社交圈子非常狭窄。
但是他厌恶甚至反感那种应酬性的交往方式,他认为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批判性思维和追求真理,这与社交活动无关。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康德的确感到孤独和无聊,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幸福感。
他认为,只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可以享受其中的乐趣。
他很喜欢音乐,特别是巴赫的音乐,每天晚上都弹琴。
他还喜欢散步,白天和晚上都会在城里散步,思考自己的学问和生活问题。
他还喜欢烹饪,他每天都自己做饭,这样他就可以控制自己的饮食和健康。
康德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可以追求他所钟爱的学问,他认为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追求。
在他看来,幸福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只有你认为重要的事情能够得到实现,你才能感到幸福。
康德的生活虽然简单单调,但却是一种丰富、深刻和意义深远的幸福。
他的另一个超乎寻常的幸福之处在于,他的学问和思想不仅得到了当时的尊重和赞誉,而且也得到了后人的肯定和推崇。
康德的思想是“人类普遍性历程的形而上学”,它的主旨是“纪律意志、自由行动”。
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
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
答:康德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
他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教育的实践性:康德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使学生获得实际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反对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2.提出以“崇尚爱国”为原则的教育学理论:康德主张把学生培养成有智慧、有美德、有责任心和谦恭有礼的国民,并将这种理论作为教育方针。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理性,使人成为自主的个体。
3.强调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康德认为教育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否则绝不能成为一门系统性的学问。
他敦促教师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学生,让他们有机会参与说话和思考,而不是接受传统式的教学。
4.对教育学学科的推动:康德在大学讲坛上以哲学家的身份讲授了教育学,使得教育学开始被列入大学课程。
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讲课笔记整理出版的《康德论教育》一书,更是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总的来说,康德对教育学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理论观点,更在于他的实践探索和推动学科发展的努力。
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丰富而复杂的哲学体系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理论中,美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康德的美学理论涉及了审美判断、美的本质以及艺术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的美学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超越实用性和道德性的,它独立于个人的兴趣和偏好。
康德提出了"目的自由性"的观念,即美是一种与目的无关的感知。
与之相对的是"目的的束缚",这种束缚会限制人们对美的认识。
只有当我们完全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考虑,将目光聚焦于形式、结构和创意上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欣赏到美的存在。
其次,康德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的普适性。
美不是来源于个人的情感和喜好,而是一种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观念。
康德将美的判断分为两个层次:客观美与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一种公认的美,它是普遍准则的表现。
而主观美则是个体对于美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
康德认为,只有当主观的审美判断与客观的美是一致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美的体验。
在康德看来,艺术是实现美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表达美的形式,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展示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美学艺术和技术艺术。
美学艺术是为了触发人们的审美反应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表现形式本身。
而技术艺术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它追求的是实现某种目的。
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康德的美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审美判断的客观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受到各种外界干扰和影响,个体的审美判断往往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而康德的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应该是与个人意愿无关的,它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
其次,康德的理论也启示了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
如今,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需要明确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
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音乐,还是现代的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它们都有机会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从小就教育孩子们厌恶恶行,其根据不仅是上帝禁止它,而是因为它 本身就令人厌恶。否则的话,他们就容易有这样的想法。(道德内化)
二、康德从哪里来?
(一)宗教影响
虔信派
正向影响:父母皆是虔信派信徒。虔信派主张改良主义运动、用 劳动、义务和祈祷的神圣性观念慰籍困苦,在德国中、下层等级中具 有强有力的影响。在当时,它对至高无上的良心(sovereignty of conscience)的幻想,对康德的道德思想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反向影响:学校提倡的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 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 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 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 种反动。
1.生平
(1)1724年出身贫寒的马鞍匠家庭,九个孩子中排行老四, 8岁遇到伯乐恩师,进入虔信派学校,开启智慧之门。
(2)16岁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念书,6年之后毕业,因无法谋 取大学职位只能去周边小镇当家庭教师,直至 31岁(1755年) 发表第一部著作《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 的星云假说,获得硕士学位。三个月后才在大学获得没有薪俸 的编外讲师职位,一干就是15年,学生的听课经费成了其主要 生活来源。 (3)46岁(1770年)终于获得了科尼斯堡大学 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 。
先验辩证论: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 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 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 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 (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奥用却没有法 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 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 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 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
(4)1770-1781,未发表过一篇文章,然而十年磨一剑, 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著作,康 德就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5)1788年发表《实践理性批判》。 (6)1786年升任柯尼斯堡大学校长 。 (7)1790年发表《判断力批判》。 (8)1796年做了人生最后一次正式讲座。 (9)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 (10)1804年2月12日病逝。
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2.三大批判 (1)《纯粹理性批判》 认识论 先验感性论: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 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 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 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先验逻辑论:“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 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 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 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 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先验分析论: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根 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 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 用于现象的法规。
巨人之仰望
——康德简介及教育思想述评
Southwest University
康德名言
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 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 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伊曼努尔· 康德
三问
生平与性格
康德是谁?
哲学及教育思想简介
康德从哪里来?
影响三:卢梭认为,意志自由是一切道德生活的首要前提。真正的道
德行为,不是在强力的压迫之下做出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做出的。即 道德之可能的前提是意志的自由。
影响四:卢梭认为,人的道德方面应当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道德
自律的根据就是人的自由意志。即自由意志表现为自律,道德律是自律的。
影响五:卢梭认为,良心作为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3)《判断力批判》 美学 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寻求两个分割的世界的沟通,认为 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其中介是反思判断力。 既带知性性质,又带理性性质,从特殊去寻求普遍的反思判断力按照 “自然合目的性”来沟通认识与道德两大领域,实现自然界的必然王 国与道德界的自由王国的和谐,康德在认识论和伦理学之间建构一反 思判断,最终完成了其先验论哲学体系,此书分《审美判断力批判》
(二)卢梭的影响
康德在他四十岁的时候这样写到:“我生就是个真理的寻求者,我
感到对知识有一种贪得无厌的渴望,对在知识领域中有所前进有一种永无停 息的热情,每当我前进一步,我就感到满意。有一段时期,我以为唯有这才 构成人类的尊严,我藐视过一无所知的普通人;卢梭使我走上了正路。这种 盲目的偏见消逝了;我学了尊重人性,并且除非我相信这种观点(指他的学 说)能给一切人以建树人权的价值,否则我将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远为无 用。”
人需要保育和塑造。这里所说的塑造意味着规训和教导。就我们所知, 动物是不需要这些东西的……(麻雀与金丝鸟论述)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出的东西外,他什 么也不是。而一旦一个更高类型的存在者承担起我们的教育,人们就会看到, 在人身上都能成就些什么。(是否是西方教师教育理念的开端)但教育一方 面是把某些东西教给人,另一方面还要使某些东西靠其自身发展出来:因此
(5)论体育。身体、道德教育学二维划分。身体方面即包括体 育和心育两类。体育的目的是指导身体自然生长,使身体强壮有力; 心育的目的是发展心智,训练思维。在体育的方法上,康德推崇游戏, 认为“游戏不应以游戏为目的,应另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使身 体增强,健康进步,更可以使他不至于有放纵的恶果”。
4.经典教育论述摘选
影响一:在卢梭看来,内心的良知并非知识的结果,有知识的人并不
一定有道德,而且理性往往还会蒙蔽我们的良知,使我们迷失道德的方向。 即知识或理性与道德的分离。
影响二:卢梭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受欲念干扰,但仍可
坚持自己的行为,它表现为“应当”,因为它无时不作用于人,而人可能因 为欲念而无法贯彻它,从而表现为“应当”。
一、康德是谁?
(二)哲学及教育思想简介
1.哲学思想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 尼革命。 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当时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观点。康德认为 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 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 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理性的框架来获 得外界的经验,没有理性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理性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 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理性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 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 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
法论的原则。
(2)《实践理性批判》 伦理学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 “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 循的原则。 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 为自己立法。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 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 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 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 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 的奴隶。
(2)论教育的发展方向。他认为,合理的教育不应只是为了现 在,而且还要“为将来人可能改良到的一种境界” 。即真正的教育 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 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3)论道德教育。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 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 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达到这一目标,道德教 育必须由“他律”向“自律”过度。康德认为如果说道德是某种约束 的话,那么,从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解除身上的约束,便是 形成自由人的必要环节。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康德不同意卢梭的观 点,即所谓“自然后果教育法”,而是主张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引导。 陶冶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道德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是以 理性为基础去指导思想和行为,故陶冶是一种以高尚的情感去规范、 引导物性和感性,并达于知性和理性的良好教育手段。
与《目的的判断力批判》两部分。
3.教育思想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恩格斯、赫尔巴特; 甚至一个世纪以后,新康德主义哲学狂潮;科恩、那托尔普、文德尔 班、李凯尔特都是其思想的继承者。 《康德论教育》:1776至1787期间曾两次讲授“教育学”, 学生林克整理笔记方有此书。(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1 版)
2.性格
(1)机械得近乎刻板。每天生活安排:凌晨5点,男仆遵命唤 醒 5点--7点 ,头戴睡帽身着长袍在书桌前工作 上午 授课结束后立即恢复装束继续工作 下午1点用餐 下午4 点外出散步 晚上邀友人共进晚餐 (2)对诗歌热情,对音乐绘画冷漠。歌德、陈设简陋、卢梭 像;与对美学的深刻理解形成反差。 (3)既爱寂寞也爱交往。写信投诉监狱犯人唱歌吵闹;早上 主动邀约友人进餐。 (4)终身未婚却有着正确的女性观。几乎两次走进 婚姻,因仆人欲再婚而怒目;盛赞女人之魅力、美和 融化人心的能力 与其母亲对他从小的美育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