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
最新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大全三篇
我们要用教育的力量建设新中华。
我们要用教育的力量,叫日本人回到日本去改造日本。
(今后中华民族的使命)金庸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古往今来,国难当头之时,冲在前面的,往往都是那些平日里敦厚寡言的“弱冠〞。
读此文,知陶老先生之侠气,不输武穆、文山。
这样的一位老师,站在学生面前,本身就是最好的教材。
不由想到:“技艺〞略逊却铁骨铮铮的老师,和“技艺〞超群却奴颜婢膝的老师,谁对学生的影响更大——由此可知,教育之“道〞远重于教育之“术〞。
学“术〞,终究只是落个皮毛,修“道〞,方是不二法门。
须知,任你口假设悬河舌灿莲花,都不敌四字:以身作那么。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
中国教育的一个普通的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
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通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
这篇文章是对“朱端琰〞的回信,写于1929年。
朱端琰是何许人也问了度娘一整天,没有丝毫收获。
从陶老先生所答复的几个问题来看,他的提问挺锋利的,如“要明白火星是否要到火星里去〞“分子运动等如何可以明白〞“如何可以了解哥仑布探获新大陆的故事〞“如何可以得到飞机无线电的知识〞读书笔记“做不完的就不要学不要教了吗〞“科学家的创造、哲学家的理论、宗教家的教义都是从‘做’上得来的吗〞“晓庄因实行教学做合一不就忽略了看书吗〞“教学做合一不太偏重技能而忽略知识吗〞。
正如前文学习“伪知识〞阶级时自己也曾提出的近似于无赖的问题一样,这些问题都直奔陶老先生“教学做合一〞理论所提倡的“只有从经验里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而去,而且,这些问题天文地理宗教科学几乎无所不包,照此推断,难道是成心挑衅之辈但又感觉不太像,一是本篇开头陶老先生说“第二次手书,业已拜读〞,如果只是单纯非难,估计不会如此耐心,倒像是有志于实践陶老先生理论且有疑问亟待解决的人;二是从陶老先生答书的语气来看,对每个问题都十分诚恳地进行了解答,无丝毫不耐烦之感,也无任何“意味深长〞词句,从上文陶老对日本人尚且金刚怒目的性情来看,不像能对挑衅者隐忍至此。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部集中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著作。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篇章:01、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这篇文章是对整个著作的序言,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热爱。
0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这篇文章探讨了教学和研究的关系,认为教学和研究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
04、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篇文章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涯和他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的特点。
0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这篇文章探讨了学生自治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自治的方法。
0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与科学方法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关系,认为教育应该借鉴科学方法,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教育问题。
11、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改造之出发点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和社会改造的关系,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改造的出发点。
1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这篇文章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认为师生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生活、研究。
1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的精神这篇文章探讨了学生的精神问题,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成长。
19、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这篇文章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21、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的信条这篇文章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信条,包括“以人为本”、“教育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该是主体”等。
24、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认为要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2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改进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要不断改进教育,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
29、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31、陶行知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这篇文章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11篇)
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精选11篇)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1在开学初,在园教科室带领下,全体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触颇深: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二、教育艺术的核心是师爱特别是我们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那就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师爱是一种含有友情、渗透母爱而又高于母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
现实中我们需要警惕许多教育失败之例也正是在爱的名义下产生的。
有许多教师与家长可以说是全心全意地在“爱”着孩子,但孩子却要努力拒绝或摆脱这种“爱”,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家长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关怀。
这种“关怀强迫症”让爱成了负担。
而真爱,对孩子来说,是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爱。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才会觉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
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爱自己的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那就让我们的爱化作一份动力,好好工作!陶行知的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2曾经看过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受颇深,感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的“真”:《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我们教育界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范文篇1最近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受到很大触动,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校训。
他强调:“‘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的方针。
“教学做合一”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
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动”是做吗?不是,胡思乱想是做吗?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后来他又指出:“所谓‘做’是包涵广泛意味的实践的意思”。
不难看出:“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敝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
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强理解,推行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将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
这就要求教师采取“自动”的方法、“启发式”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适合我们的学校。
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们学校的教材变化非常快,即使教材没有大的`变化,社会新兴的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也日新月异,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最新、最优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我们老师必须时时刻刻都要坚持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此我们除了参加各种规定的继续教育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络手段,及时搜索本专业的最新信息,及时传授给学生,这样才是充分贯彻陶先生的“教学做合一”,这样才能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学生,也才能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0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000字(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0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000字(6篇)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80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3000字篇一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
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
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生活化的教育内容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围绕一次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观察和引导活动,把关注幼儿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幼儿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3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3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书笔记记录下呢?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读了先生《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一本书,读书中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多么的匮乏,的确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了。
再联系二十年来的教学实践,收获良多。
一、“立德树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陶先生也非常强调“德”的重要性。
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教师的殷切期望。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是陶先生众多名言中流传最广的两句。
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作为教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以德为首。
师德的好坏影响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活态度、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等都必然会影响到学生。
一个教师的师德决定着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教育、政治方向和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因此,教师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务必充分认识到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时代性、思想性和高尚性。
二、“处处有教育”教育不单指课堂上,更不能局限于班主任的班会课上。
教育应是全方位的,处处有教育。
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1—25)01、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02、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二0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04、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流的教育家05、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上)06、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下)0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08、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0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与科学方法10、陶行知教育名篇——学问之要素11、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改造之出发点12、陶行知教育名篇——预备钢头碰铁钉13、陶行知教育名篇——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1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15、陶行知教育名篇——平民教育概论(上)16、陶行知教育名篇——平民教育概论(下)1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的精神18、陶行知教育名篇——整个的校长19、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20、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之学校观21、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的信条22、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上)23、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下)24、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25、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陶行知教育名篇》(1—25)《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2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改进27、陶行知教育名篇——答石民佣等的信28、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29、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30、陶行知教育名篇——给全体同学的信31、陶行知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32、陶行知教育名篇——从野人生活出发33、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34、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教农民出头35、陶行知教育名篇——“伪知识”阶级(上)36、陶行知教育名篇——“伪知识”阶级(下)37、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38、陶行知教育名篇——以教人者教己39、陶行知教育名篇——答朱端琰之问(上)40、陶行知教育名篇——答朱端琰之问(下)41、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42、陶行知教育名篇——儿童用书选择标准43、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4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45、陶行知教育名篇——送科学丛书4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上)47、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下)48、陶行知教育名篇——注重养生而不杀生49、陶行知教育名篇——儿童科学教育50、陶行知教育名篇——国难与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陶行知教育名篇》(51—86)51、陶行知教育名篇——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52、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教育53、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54、陶行知教育名篇——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55、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的新生56、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与用书57、陶行知教育名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58、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先生与民众教育59、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之特质60、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上)61、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中)62、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下)63、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天四问64、陶行知教育名篇——致育才之友书65、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十字诀66、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二十三常能67、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宣言68、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的儿童节69、陶行知教育名篇——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70、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儿童教育71、陶行知教育名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72、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73、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74、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75、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76、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77、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主义与新教育78、陶行知教育名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79、陶行知教育名篇——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80、陶行知教育名篇——评陈著之《家庭教育》81、陶行知教育名篇——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82、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83、陶行知教育名篇——幼稚园之新大陆84、陶行知教育名篇——平等与自由85、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86、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大学颂《陶行知教育名篇》(51—86)。
好书推荐《陶行知教育名篇》PPT
4 伟人对陶行知的评价
1.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2.周恩来:“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 尔什维克”; 3.朱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 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 4.董必武:“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 人”。
5 陶行知的名言摘录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 笑中有爱迪生。
4.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 在做上学。
5.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6.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8.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6 读后感悟
《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 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 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 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 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少年儿 童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 种努力。
2 《陶行知教育名篇》简介
该书讲述了从“教学合 一”、“学生自治”等各个 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 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 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3 《陶行知教育名篇》主要思想内容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 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 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 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 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 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 正的教育。
好书推荐
《陶行知教育名篇》
推荐人:***
目录
1 方明、陶行知简介 2 《陶行知教育名篇》简介 3 《陶行知教育名篇》主要思想内容 4 伟人对陶行知的评价 5 陶行知名言摘录 6 读后感悟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12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精选12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篇1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
利用课余时间,我阅读了《陶行知文集》,从中受益非浅。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所创建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中最富有建设性、最具有可操作性的分支理论。
“教学做合一”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
”在陶行知先生意中,“教学做合一”实际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二是指关系,对事说是做,对已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指目标,教育不是教人学,而是教人学做事。
他同时强调,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而“做”是根本,是中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锐利武器。
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教学做合一”从义到特质到具体方法一整套教学理论,建立和逐步完善了包括“教学做合一”在内的“生活教育”,并使其达到最高水平。
由“从做中学”到“教学做合一”,我们不难看到陶行知先生改造旧教育、创造新教育所走过的艰难历程,不难受到陶行知先生敢探新理敢闯新道的开拓精神、勇于实践求真务实的研究作风的教育和感染。
虽然“教学做合一”及其“生活教育”理论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对我们今天“科教兴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群众运动以及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也有许多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篇2暑假里,学校送给我们每位老师一本《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
读后,顿觉获益匪浅。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
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
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
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
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
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
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
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
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
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
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2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①我要讲的题目是:《学做一个人》。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
中国虽然有13亿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诸君试想一想:“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又次之;不生为下。
”但是何种人算不是整个的人呢?依我看来,约有五种:(一)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二)依靠他人的——他的生活不是独立的;他的生活只能算是他人生活的一部分。
(三)为他人当作工具用的——这种人的性命,为人所支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
(四)被他人买卖的——被贩卖人口者所贩卖的人,就是猪仔;或是受金钱的贿赂,卖身的议员就是代表者。
(五)一身兼管数事的——人的一分精神只能专做一件事业,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他的事业即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
我希望你们至少要做一个人;至多也只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
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
你们,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可以担负很重的责任,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
(二)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独立的职业——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
我曾做了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自己干。
陶行知 教育名篇
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在南京 晓庄筹建乡村师范学校,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核心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批判了孟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提出“在劳力上劳心”的主张。目 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 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 乡村教师。 1930年晓庄由于思想激进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1951年周总理同意复办。
青年时代的陶行知(1910— —1917)
1910年,汇文书院和宏羽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陶文 濬成为第一期学员。同时,担任了《金陵光》中文版 主编,发表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并组织爱国演 讲,举办爱国捐献,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激 励同学从小努力,同心同德,使中华民族大放光明于 世界。 1914年,陶文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 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发表在《金陵光》学报上,其 中阐述了“共和与教育”的关系,“人民贫,非教育莫与 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英与智之;觉见非教育不除, 精忠非教育不出……”,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
“小先生制”
据方明回忆,当时,静安寺卖报的孩子很多,主要是由于 家乡水灾,没有办法读书。在陶先生的安排下,他们成立 了一个卖报儿童工学团。孩子是陶先生一个个召集来的, 见到“卖报卖报”的孩子就问:“你们认识字吗?”孩子 们说不认识。“不认识字,那你喊不出报纸上面的新闻 啊?”“你要认识了字,你就能喊出来,今天的报纸什么 什么,这样报纸的销路就会好。”
提倡教育改造时期
(1917——1936)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 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 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 组织,它既是学校,又 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 会。它制定了“工以养 生,学以明生,团以保 生”的宗旨,招收当地 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 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 生产劳动。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十字诀一次在报上看见一首木偶十字诀,把一个木头菩萨描写得惟妙惟肖,可算是民众或通俗文艺的杰作。
记得第一个字写的是“一窍不通”,的确是精彩得很。
当时我就想给育才学校之创学旨趣,披上一件“民族形式”之外套,几经修改,完成了这育才十字诀:一个大脑。
二只壮手。
三圈连环。
四把钥匙。
五路探讨。
六组学习。
七(集)体创造。
八位顾问。
九九难关。
十(誓)必克服。
因为这个十字诀稍微有点新内容。
又因为措辞不够通俗,还需要简单的解释才可以显出里面精彩。
一个大脑人类的头脑在动物中并不算最大,但他的脑髓与脊髓之比例是超过一切动物。
这是思想之物质基础。
孙中山先生说:“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思想贯通是信仰与力量之泉源;研究又是思想贯通之泉源;都是要顺应这大脑之天然条理进行,才能奏效。
二只壮手人类自脊梁骨硬了起来,前脚便被解放而成为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
手执行头脑的命令,打猎、捉鱼、务农、做工、战斗而健壮起来,同时是改造着发展着那对他发号施令的头脑,我们要重生原始健壮的双手来向前创造。
三圈连环这是我们的校徽,圈有三种德性:一是虚心,代表学习;二是不断,代表工作;三是精诚团结,代表最后胜利。
第一个圈表示全校一体;第二个圈表示全国一体;第三个圈表示宇宙一体。
而且学校,国家,宇宙是互相联系,息息相关,绝不可能把它们彼此孤立起来意识。
四把钥匙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一个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人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五路探讨探讨真理,我们提出五条路:(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
这与中庸上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比起来看。
体验相当于笃行;看书、求师、访友相当于博学;思考相当于审问、慎思、明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6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如何写读书心得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通用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篇1曾有人说: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今天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激发了本人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的更大的热情,现把所读、所想、所悟记录下来。
陶行知,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赞颂他是万师表。
他在1943年,创办了《生活教育》周刊。
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了教学做合一教学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阐明怎样教,怎样做,怎样学,教、学、做、应交互运用合三为一,本文所要阐述的是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下,如何实施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当代的教学思想相融合,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发展教育途径提供有利的依据。
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在做上教,在教上学,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的方法。
他说: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这种理论的提出,在宏观上给我们指出了教育发展的道路,明确了才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唯一的出发点。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提出了把教学当做一件事,在总体方面提出了怎样教、怎样学、怎样做,提出了总的教学方向,却没有提出在什么时机,什么状态下去教去做去学。
陶行知之所以能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与其他长期和研究及教育是不可分割的。
陶行知先生一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影响很大。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与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人也称他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重要人物。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自己12年的教学生涯中,随着学生的渐渐成长才真正体会到“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重要性,自己也遵守做人诚信的原则,努力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典范。
教育是一个平凡而又宏大的职业,教师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好似有一些“磨叽”。
但就是教师细心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让学生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安康的人格。
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深思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三点:1、教育孩子有责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
自懂事起,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玩耍、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们自己主动完成。
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生疏自己的缺乏,勇于成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
其三,对待学习,鼓舞他们自己主动地去玩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
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2、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成认和敬重,首先就要成认与敬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对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
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们冷静地去分析问题。
假设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生疏缺乏,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
3、教育孩子英勇做人。
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英勇做人是其成长的需要。
英勇做人的第一个层面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并且查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欢快。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让我们分散成一个团队,共同去追求。
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着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效劳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理念的了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沿着陶行知的抱负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目标,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学习和实践。
陶行知教育名篇 - 副本
5.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6.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7.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8.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6 读后感悟
《陶行知教育名篇》感悟到 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 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 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 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少年儿 童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 种努力。
1 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 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 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 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 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 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2 《陶行知教育名篇》简介
《陶行知教育名篇》 是 2005 年 由 教 育 科 学 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方明。
1 作者简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全 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教育文化 委员会副主任。中非友协原常务理事,中日友协原常务 理事,中国儿童保护委员会原理事。原世界工会联合会 ─教育工会国际(FISE)副主席。曾参与发起和制定教师 节与《教师法》,并一直积极致力于中国教育改革,特 别是农村教育改革。
结束语
结束语
பைடு நூலகம்
结束语
谢谢大家!
4 伟人对陶行知的评价
1.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2.周恩来:“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 尔什维克”; 3.朱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 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 4.董必武:“敬爱陶夫子,当今一圣 人”。
5 陶行知的名言摘录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3.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 笑中有爱迪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
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
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
“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
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
“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
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
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
”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
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
“因教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
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
跟着不同了。
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
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
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乐学,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对掌握知识,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
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脸上总是紧绷的,没有了亲切的笑容,或许回到家,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
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另外,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学分层次,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不至于顾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
学生学得快乐,教学教得也轻松,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其乐无穷。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快乐。
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辛劳。
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一切都将不一样。
然而如何才能爱
上教师,拥有快乐呢?教学合一就是关键。
总之,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