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料作文大全、名言名句、心得体会、语录大全、祝福语、演讲稿、古诗词、读后感、申请书、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and compositions, famous sayings and sentences, experiences, quotations, blessings, speeches, ancient poems, after-reading feelings, applicatio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陶行知教育名篇摘抄及感悟(六篇)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
陶行知教育名篇最新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最新篇陶行知的故事篇一一说陶行知,在中国的教育界几乎无人不知。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在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出生,1946年7月25日因患脑溢血在上海逝世,享年55岁。
按此刻的话说,还没有到退休的年龄,就英年早逝,憾别人生,的确让人惋惜。
但陶行知的故事,却一向在流传。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陶行知,说她的孩子把一块新买的金表拆坏了,她十分生气,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
陶行知听了,连连摇头说:“哎呀,你打掉了一个“爱迪生’。
”之后,他又亲自到朋友家里,把那个小孩请出来,带他到修表店去看师傅修表。
他们站在修表师傅身边,看着他把表拆开,把零件一个个浸在药水里。
又看着他一个个装起来,再给机器加上油。
用了一个多小时,花了一元六角钱修理费。
陶行知深有感触地说:“钟表店是学校,修表师傅是老师,一元六角钱是学费。
在钟表店看一个多小时是上课,自己拆了装,装了拆是实践。
做父母的与其让孩子挨打,还不如付出一点学费,花一点功夫,培养孩子好问、好动的兴趣。
这样“爱迪生’才不会被赶走和打跑。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
陶行知简单地了解了一下状况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他。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
”之后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行如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陶行知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
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陶先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这是两个看似简单,但却是一般的家长和老师都做不到的事情。
陶行知善于用多角度思维从犯错误的孩子和学生身上找出其优点和闪光点。
并且善于用他们身上的用心情感克服和战胜消极情感,充分挖掘其内在诱因,变破坏为创造,变落后为先进。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部集中了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著作。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篇章:01、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这篇文章是对整个著作的序言,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热爱。
0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这篇文章探讨了教学和研究的关系,认为教学和研究应该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
04、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篇文章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生涯和他作为一位出色的教育家的特点。
0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这篇文章探讨了学生自治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学生自治的方法。
0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与科学方法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关系,认为教育应该借鉴科学方法,以科学的态度来研究教育问题。
11、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改造之出发点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和社会改造的关系,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改造的出发点。
1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这篇文章强调了师生之间的关系,认为师生应该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生活、研究。
1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的精神这篇文章探讨了学生的精神问题,认为学生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成长。
19、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这篇文章强调了做人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
21、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的信条这篇文章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信条,包括“以人为本”、“教育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应该是主体”等。
24、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乡村教育的问题和改革方向,认为要改变乡村教育的现状,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2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改进这篇文章探讨了教育改进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要不断改进教育,需要不断地研究和实践。
29、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31、陶行知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这篇文章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近日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感受颇多,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我们应如何去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呢?我们认为,我们的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罗丹说:“恶是枯干”。
我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收获甚多,感慨万千。
总感觉一位老人正在讲述着他一生对教育的感悟的种种表情。
先生说:“以教人者救已”是根本方法之一,正是以这样的方法来对待“教育”和“生活教育”。
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谱写教育新方法,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是我们这些教书匠的指路灯,我认为这盏灯,对我们来说,是最明亮着,永远是闪烁着,永远指引着文字前进再前进。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8篇)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书中许多文章都给了我一些启示,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教学合一》这一篇。
陶行知先生在这篇文章里阐述了: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句话提醒我们应该怎样来做一个老师。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他说的教学生学的意思就是教师不能在课堂上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而应该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经验知识,学会获得知识的方法。
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
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
就拿我们体育教师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上课时,我们要时刻观察学生,看哪些学生在做小动作,哪些同学说小话,哪些同学思想抛锚,哪些同学专心听讲,从而有的放矢对待他们。在讲课中及时用眼神与他们交流,眼神中流露的可以是微笑,可以是激励,可以是严厉,也可以用提问方式使他们停止不符合课堂秩序的行为,从而跟上课堂步伐,继续学习。
①平等待生,不“居高临下”。教师和学生谈心不能摆师长架子,不可厚此薄彼,而要一视同仁。我与学生谈心时常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及时准确地教育和引导他们。
②要讲知心话,不“空洞说教”,与学生谈心要讲真话、实话。每个学生都有其学习和生活的圈子,有喜、怒、哀、乐。因此,要从学习和生活地每件实实在在在的小事上去理解关心学生,与学生真心实意的融通,这样学生才易于接受,乐于接受。
首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如何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每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通用7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一寒假我仔细拜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
越读,我越觉得先生教育理念之先进;越读,越觉得先生对教育的挚爱先生为了所热爱的教育毕生在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与研究中,为后人留下600万字的着作。
他的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他不是纸上谈兵,他用他所经历的实例来阐述他的一些思想,尽管先生离去半个多世纪,然而,他的思想依然鲜活,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万世师表的崇高评价。
陶行知主张教师要有儿童的思想、情感、爱好,要善于变个小孩子。
他说: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他提倡: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师范生(准教师)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
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你会觉得他们异想天开,不切实际;觉得他们太贪玩,一点不求上进;觉得他们怎么那么不开窍,反复讲过的东西却还是不记得;觉得他们幼稚,好动,不稳重。
你眼里的学生没有一个让你满意,要么行为出格,要么乖巧懂事却学习不开窍,要么顽皮捣蛋整天给你惹乱子……唉!所有的问题其实都出在我们教师自己身上:试想;一个孩子不调皮,那叫孩子吗?一个花季少年不爱做梦,没有一点狂妄的想法,这个民族还有什么生机和希望?在孩子的头脑里,要学的东西那么多,每位老师都说那是重点要牢记,那么他要记的的东西就不是一点点了,还要加上想玩想吃想偷点懒,(孩子的天性)那么一些孩子学习上疲软也不奇怪了。
教师所从事的是自己的专业,整天就和这点学问打交道,还不滚瓜烂熟?还不易如反掌?再说,教师自己比他们多经历了那么多,无形中你却要他们和你在资历和学问上划等号,这个等号能划平吗?你眼中的世界能和他们眼中的一样吗?他们的未来能让你去规划设计吗?决不!那么,先生说得很有理:要想成为一个好教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
陶先生说,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为真正的先生。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教育名篇》(1—25)01、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一02、陶行知教育名篇——序二03、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04、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一流的教育家05、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上)06、陶行知教育名篇——新教育(下)0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08、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09、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与科学方法10、陶行知教育名篇——学问之要素11、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改造之出发点12、陶行知教育名篇——预备钢头碰铁钉13、陶行知教育名篇——半周岁的燕子矶国民学校1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生共生活15、陶行知教育名篇——平民教育概论(上)16、陶行知教育名篇——平民教育概论(下)17、陶行知教育名篇——学生的精神18、陶行知教育名篇——整个的校长19、陶行知教育名篇——学做一个人20、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之学校观21、陶行知教育名篇——我们的信条22、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上)23、陶行知教育名篇——无锡小学之新生命(下)24、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25、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陶行知教育名篇》(1—25)《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2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改进27、陶行知教育名篇——答石民佣等的信28、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29、陶行知教育名篇——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30、陶行知教育名篇——给全体同学的信31、陶行知教育名篇——行是知之始32、陶行知教育名篇——从野人生活出发33、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34、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教农民出头35、陶行知教育名篇——“伪知识”阶级(上)36、陶行知教育名篇——“伪知识”阶级(下)37、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38、陶行知教育名篇——以教人者教己39、陶行知教育名篇——答朱端琰之问(上)40、陶行知教育名篇——答朱端琰之问(下)41、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即教育42、陶行知教育名篇——儿童用书选择标准43、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一变——变个孙悟空44、陶行知教育名篇——师范生的第二变——变个小孩子45、陶行知教育名篇——送科学丛书46、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上)47、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下)48、陶行知教育名篇——注重养生而不杀生49、陶行知教育名篇——儿童科学教育50、陶行知教育名篇——国难与教育《陶行知教育名篇》(26—50)《陶行知教育名篇》(51—86)51、陶行知教育名篇——从教育上谋国难的出路52、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教育53、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54、陶行知教育名篇——杀人的会考与创造的考成55、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的新生56、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与用书57、陶行知教育名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58、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先生与民众教育59、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之特质60、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上)61、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中)62、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大众教育问题(下)63、陶行知教育名篇——每天四问64、陶行知教育名篇——致育才之友书65、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十字诀66、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二十三常能67、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宣言68、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的儿童节69、陶行知教育名篇——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70、陶行知教育名篇——创造的儿童教育71、陶行知教育名篇——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72、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73、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74、陶行知教育名篇——民主教育之普及75、陶行知教育名篇——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76、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的创立与成长77、陶行知教育名篇——试验主义与新教育78、陶行知教育名篇——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79、陶行知教育名篇——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80、陶行知教育名篇——评陈著之《家庭教育》81、陶行知教育名篇——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82、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83、陶行知教育名篇——幼稚园之新大陆84、陶行知教育名篇——平等与自由85、陶行知教育名篇——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86、陶行知教育名篇——社会大学颂《陶行知教育名篇》(51—86)。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通用16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1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
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
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
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我对这儿的伟大两字的理解是:平凡中见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让人感到亲切,也符合先生之秉性。
读了几篇文章后,我更感到先生的文风朴实,言词恳切,说明道理。
我在心里默默说道: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
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
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
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
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时多么高的境界啊。
我会继续努力,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因为先生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篇2教育类的书籍,对我印象最深就是理论性强,枯燥乏味。
2024年《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_2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约556字)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得了一种,方才可以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新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
二.敢于未开化的边疆。
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
有这样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于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心得体会:敢于探索和开辟是一种创新精神。
我们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尤其在小学任教,很多思想都受到限制,变得胆小慎为,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照教材,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敢让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怕出安全事故,怕担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责任。
也不敢开拓新领域,怕家长责怪教得不规范。
所以,不管是班级工作还是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循规蹈矩。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小学教师所走的路子,所以,读过此文之后,我们要大胆开拓,不断进步。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约1330字)在我刚上班的前几年,单位由于没有读名著的现象,虽然知道陶行知老先生,但很少见过有关他的资料,偶尔见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句,就总是把它写在教案本的第一页,来激励警示自己。
后来虽然也接触到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但没有真正拜读过他的著作。
因此当学校把《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发到我手里时,顿有亲切之感,好像又和自己熟悉的慈祥的老人意外的见了面,于是一有时间就要翻看。
读陶行知,感觉仿佛与陶老作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让我实实在在地感悟到一个灵魂中镌刻着中华文化印记的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这位现代教育家为了理想教育的构建和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倾其一生所做的种种努力。
陶老先生的__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
这本书汇集了陶老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陶行知 教育名篇
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在南京 晓庄筹建乡村师范学校,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在晓庄师范,陶行知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核心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批判了孟子“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提出“在劳力上劳心”的主张。目 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 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 乡村教师。 1930年晓庄由于思想激进被国民党政府查封。 1951年周总理同意复办。
青年时代的陶行知(1910— —1917)
1910年,汇文书院和宏羽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陶文 濬成为第一期学员。同时,担任了《金陵光》中文版 主编,发表了《金陵光出版之宣言》,并组织爱国演 讲,举办爱国捐献,热心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激 励同学从小努力,同心同德,使中华民族大放光明于 世界。 1914年,陶文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 毕业论文《共和精义》发表在《金陵光》学报上,其 中阐述了“共和与教育”的关系,“人民贫,非教育莫与 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英与智之;觉见非教育不除, 精忠非教育不出……”,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
“小先生制”
据方明回忆,当时,静安寺卖报的孩子很多,主要是由于 家乡水灾,没有办法读书。在陶先生的安排下,他们成立 了一个卖报儿童工学团。孩子是陶先生一个个召集来的, 见到“卖报卖报”的孩子就问:“你们认识字吗?”孩子 们说不认识。“不认识字,那你喊不出报纸上面的新闻 啊?”“你要认识了字,你就能喊出来,今天的报纸什么 什么,这样报纸的销路就会好。”
提倡教育改造时期
(1917——1936)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 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 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 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 组织,它既是学校,又 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 会。它制定了“工以养 生,学以明生,团以保 生”的宗旨,招收当地 农民子弟入团,上午学 习文化知识,下午参加 生产劳动。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摘抄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摘抄篇一:《再议爱国主义教育》陶行知的《再议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篇极为深刻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谈到了如何正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他认为,要使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有效,必须从追求真、善、美、爱、诚这些普遍的价值观念入手,将这些价值观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教育幼小的儿童懂得如何爱国。
陶行知的这篇文章非常深刻。
他首先指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然后谈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他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使人们成为真、善、美、爱、诚的人。
这五个普遍的价值观念,是人类文化的基础,也是幼小的儿童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价值观念。
因此,将这些价值观念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将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在文章中,陶行知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做法。
他建议,应该多让学生接触真善美方面的文化,使他们学会欣赏美,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尊重他人。
此外,他还提到了如何正确评价教育的问题。
他认为,应该从学生的人格品质入手,评价学生的成长和教育的成功。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更加深入人心,更加有效。
在写作方面,陶行知首先强调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接着,他讲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
最后,他提出了一些关于实际做法的建议,并强调了正确的评价方式。
这些内容都极为深刻,表达了作者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用词方面,作者的用词简练、准确,语言通俗易懂。
篇章结构清晰,篇幅适中,对于读者来说,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
总的来说,这是一篇十分成功的文章。
篇二:《教育要为人性服务》陶行知一直提倡教育要为人性服务,这在他的《教育要为人性服务》一文中得到了进一步阐释。
文章中,他对于现代教育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教育要遵循人性本善的原则,让孩子成长为有尊严、有情感、有良知、有理智、有勇气的人。
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提出了教育要为人性服务的理念,并阐述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作者认为,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人的品格和素养。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育才十字诀一次在报上看见一首木偶十字诀,把一个木头菩萨描写得惟妙惟肖,可算是民众或通俗文艺的杰作。
记得第一个字写的是“一窍不通”,的确是精彩得很。
当时我就想给育才学校之创学旨趣,披上一件“民族形式”之外套,几经修改,完成了这育才十字诀:一个大脑。
二只壮手。
三圈连环。
四把钥匙。
五路探讨。
六组学习。
七(集)体创造。
八位顾问。
九九难关。
十(誓)必克服。
因为这个十字诀稍微有点新内容。
又因为措辞不够通俗,还需要简单的解释才可以显出里面精彩。
一个大脑人类的头脑在动物中并不算最大,但他的脑髓与脊髓之比例是超过一切动物。
这是思想之物质基础。
孙中山先生说:“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
”思想贯通是信仰与力量之泉源;研究又是思想贯通之泉源;都是要顺应这大脑之天然条理进行,才能奏效。
二只壮手人类自脊梁骨硬了起来,前脚便被解放而成为一双可以自由活动的手。
手执行头脑的命令,打猎、捉鱼、务农、做工、战斗而健壮起来,同时是改造着发展着那对他发号施令的头脑,我们要重生原始健壮的双手来向前创造。
三圈连环这是我们的校徽,圈有三种德性:一是虚心,代表学习;二是不断,代表工作;三是精诚团结,代表最后胜利。
第一个圈表示全校一体;第二个圈表示全国一体;第三个圈表示宇宙一体。
而且学校,国家,宇宙是互相联系,息息相关,绝不可能把它们彼此孤立起来意识。
四把钥匙文化钥匙要使学生得到最重要的四把:一是国文;二是一个外国语;三是数学;四是科学方法——治学治事之科学方法。
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人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五路探讨探讨真理,我们提出五条路:(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
这与中庸上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比起来看。
体验相当于笃行;看书、求师、访友相当于博学;思考相当于审问、慎思、明辨。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00字范文(4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00字范文(4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00字范文(通用4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900字范文篇1近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一书,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
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师的做人显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两点体会: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
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
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
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
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
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
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
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
”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态度,师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师要用心向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身上所隐藏的无穷的创造力中汲取和丰富自身的创造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2"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
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笔记1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我认识到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教育改造的旗手。
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他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
就算到今天陶先生的教育理论还是充满新鲜感,很有进行实验的价值。
他的教育思想历经80多年的考验,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颇深,也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我们满怀喜悦与梦想跨入了21世纪,身为教育工作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我们“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我们要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
因此,在新世纪里,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
在新形势下,我们联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论来看当今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国难与教育》一篇中让我们明白教育的目的,在与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教育不是真的教育。
我们一定有了真教育,才能对付国难。
中国已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国人不仅没有被灾难打垮,反而越挫越勇,让我们看到了团结在一起的力量,让我们身为中国人而感到十分骄傲。
5月19日14点28分,全国上下为四川遇难同胞集体默哀3分钟,民众自发涌上街头广场,为死者默哀,为生者加油,鼓励他们好好活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这短短的3分钟里面,我们会把悲痛化为力量,力量从天安门前迅速地散发至全国人民的心头上。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0篇)《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1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自己12年的教学生涯中,随着学生的渐渐成长才真正体会到“教人求真和学做真人”的重要性,自己也遵守做人诚信的原则,努力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典范。
教育是一个平凡而又宏大的职业,教师所做的事情在一般人眼里好似有一些“磨叽”。
但就是教师细心完成的每件小事,才让学生从小到大形成了一个安康的人格。
学校无小事,教育无小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深思的问题,由此我想到三点:1、教育孩子有责任心。
首先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
自懂事起,引导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玩耍、交往、学习,到整理自己的玩具、图书、床铺,力争让他们自己主动完成。
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确生疏自己的缺乏,勇于成认自己的缺点,敢于正视自己。
其三,对待学习,鼓舞他们自己主动地去玩成,做到不折不扣,一丝不苟。
孩子有了责任心,才能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自尊、自爱、自强。
2、教育孩子善待他人。
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成认和敬重,首先就要成认与敬重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换位思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对待问题,学会善解人意、宽容他人。
尤其是在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时,要让他们冷静地去分析问题。
假设责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动地生疏缺乏,走出总以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的误区。
3、教育孩子英勇做人。
人生总是要面对很多困难、很多挫折的,教育孩子英勇做人是其成长的需要。
英勇做人的第一个层面是遇到困难和挫折,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并且查找战胜困难的途径,把握做事的具体步骤,最终体验成功的欢快。
走近陶行知,就是走近一种精神,走进一种文化,他让我们分散成一个团队,共同去追求。
他感召着我们去献身教育事业,他引领着我们去学真知、求真理、做真人;他教育我们爱满天下、效劳社会;他指导我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们学习陶行知的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思想理念的了解之上,更重要的是在于沿着陶行知的抱负追求和与时俱进的目标,以“行知行”的方法去学习和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学合一”的读后感
“教学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
他
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
”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
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是教学论的起点。
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
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接受能力各异,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这是他主张“教学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况下提出来的,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
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自觉地学习,主动地探求,教师只管“教”或“教学”,也不
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再则,世界上“新知无穷”,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
“教学生学”,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领导者、组织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应,理应发挥主导作用。
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
“教学生学”,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这就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改进教学方法,“一面教,一面学”,深入掌握教材内容,以促进知识的转化。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
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
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
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
”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因材施教”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
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
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
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
朱熹曾经提出,教人之法要根据“为学之方”,意思就是“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
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
《红楼梦》读后感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
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
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
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小学语文教学》读后感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
根据对外地成熟经验的学习及各个人在教学工作中所得,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
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
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
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
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
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
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
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
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
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
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
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
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
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
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
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
因而,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评价就要提高要求,重在鼓励创新。
四是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路。
心理学家通过实践证明,人们的思维有一种套用习惯的定式倾向,这种倾向愈强,思考问题的方式就越单调,思路就越狭隘、呆
板、就不能进行灵活的创造性的思考。
在教学中当学生一时思路阻塞,跳不出定式的影响,老师就要看准时机,巧妙地加以引导,挑起争论,激起波澜,让他们从迷茫困惑中一下子豁然开朗,越思越勤、越思越精、乐趣无穷。
《读者》读后感
看读者,是一种习惯。
每次翻阅,细读,总会有无数个灵光一现的瞬间。
于是,对于亲情,对于人生,对于生活,还有,对于爱情,在那一个个一瞬间,都会有种种新的理解。
记是有那么一篇文章《母亲不是圣人》,讲得是母亲的一个女儿总因为母亲的信心而耿耿于怀,直至有一天,她忽然明白:真正能完美唯有那些圣人。
而母亲,不是圣人,虽然她爱每一个孩子,但难免有些顾此失彼。
想到这,她内心里完全释然了。
于是,在每一次与母亲有些小矛盾之后,我马上能告诉自己:母亲不是圣人,我们不能总希望她能做到与自己所期望的完全一样。
况且自己又何尝又做到完全如她的期望呢,于是,我也释然了,又乐悠悠地挽着母亲的手四处逛街。
推而广之,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圣人,而我们的学生更不是完美的。
这样想想,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释然。
林语堂说:《人生如诗》。
我们应该当学会感受生命的韵律之美,像听交响乐一样,欣赏其主旋律、激昂的高潮和舒缓的尾声,就像人生活有童年、少年和老年,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种美好的安排。
是的,这些反复的乐章对于我们的生命都大同小异,但每个人的乐曲却要自己去谱写。
也许偶尔会有些的断奏或强音,使人生的主旋律不再和谐,那么,赶快重新续写好接下去的曲谱吧。
我愿所有人的人生如诗,优雅、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