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师用书岳麓版85.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师用书岳麓版85.doc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师用书岳麓版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与三大改造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轻巧识记]“一五”计划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方式(1)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4.结果(1)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NO.2理解——史料研习·史论归纳“一五”计划史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①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选集》史料二②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十单元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十单元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 求是,从实际出发。 2.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始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 力放在首位。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3.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
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
4.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改造方式
(1)农业和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组织 生产合作社 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2)资本主义工商业 ①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②形式: 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 国家资本主义 形式,将其纳入______________轨道。 公私合营 最高形式是__________。
②经济建设要切合实际
③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A。经济建设中由于“左”倾 错误的指导,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超 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出了不切合
实际的目标,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
调。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栏目 导引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尝试命题2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的一个引人注目
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
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2017历史(岳麓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17历史(岳麓版)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和三大改造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①经过调整,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②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2)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特点①借鉴苏联经验,“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成就①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②初步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进程(4)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图示三大改造前后的变化“一五”计划史料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①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②“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

史料二“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③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学会读史]史料一指出了“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的基本设想。

2021新高考岳麓版一轮历史总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Word版含解析

2021新高考岳麓版一轮历史总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Word版含解析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 (2019石家庄一模)下表是石家庄市各类商业机构1949年全年购、销商品比例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的石家庄工商业发展()进货量(縫)公营私营合作社公营私营合作社7818472,7&卫■斗 2.1棉花70.5254,579,218,72,1油类5443362353铁货LOO0010000煤巖100009345A.为国民经济的调整奠定了良好基础B.已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探索C •推动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顺利发展D .将市民经济生活纳入计划经济体制B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经济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以前,以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领导的,由国营经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组成的过渡性经济,这与材料反映的石家庄1949年购、销商品中公营占主体,私营占有少量的份额的信息相符,故选B项。

]2. 1952年10月20日,刘少奇受毛泽东委托给斯大林写信称:“中国现在的工业总产值,国营企业已经占到67.3%,私人企业只占7%。

……在十年以后,少数资本家可能完全处在社会主义的包围之中。

”这表明,中央人民政府()A •构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框架B .认识到私有制无益于国家的建设C .有意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D .规划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路径A [材料中的数字表明当时的中国已经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因而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故选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故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借鉴的是斯大林模式,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而非具体的路径,故排除D项。

]3. 下表是1953年2月国家预算报告表,其中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如下: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占总支出最少B .是顺利进行三大改造的经济基础C .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后果D .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D [根据材料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表,只能得出重工业和机械工业支出增长情况,不能得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故A项错误;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并举,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妥善处理好轻、重、农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国民经济建设支出增长情况并结合时间1953年可知,为“一五”计划的实施提供财政保障,故D项正确。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三大改造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与西方的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相同的。 错误。三大改造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从形式上 看与西方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相同的,都 是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的结合,但因为“国 家”性质不同,两者有本质区别。
“一五”计划的特点
1. “一五” 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 2. “一五” 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 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 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是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完全贯 彻执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大步骤。
的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的斯大林体制的 异同,总结两者的经验教训。 (3)从综合的角度看,高考试题一般有两 个角度,第一是归纳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 调整;第二是“大跃进”运动对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的影响,强化从通史 角度考查问题。
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增长率九轮波动 图,关于该图的解释,正确的是( )
1956~1976 年经济建设的 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误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 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 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 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 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 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 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2.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并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史料一反映了我党在社会 主义建设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心理。 史料二反 映我国当时“左”倾错误泛滥,浮夸风盛行。 (2)史料一中主要领导人的失误是导致史 料二中错误现象出现的原因。 史实启示我们经 济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 律,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民主集中制 的原则。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 必修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学习目标1.熟悉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1957年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2.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政策、特色及改造完成的意义。

分析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

◆知识导航1.知识要点本课应掌握的知识要点主要有新中国经济的调整和恢复;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一五计划的实施;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党和人民要完成的主要任务的正确决策;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错误的总路线及由此引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危害;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的出现和党中央对此进行的调整;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中的前进;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空前政治经济浩劫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干扰的破坏。

2.重点分析(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首先明确“过渡时期”中的过渡是指1953-1956年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这段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其次,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两个方面的内容,可理解为“一体两翼”。

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三大改造的进行和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经济基础。

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同时并举,相互促进,两者之间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2)如何理解一五计划中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相互关系。

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三大改造的进行和完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了经济基础。

两者之间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而一五计划的实施是完成三大改造和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具体手段。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文知识点解析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背景: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农村,完成了土地改革,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彻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资产,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合理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

这些都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路线方针(1)总路线: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想一想: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什么特点?解答:总路线规定了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工业化,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二是三大改造,即变革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并举,发展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一体两翼”,这是总路线的突出特点。

(2)“一五”计划:根据总路线的要求,中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制定了“一五”计划。

即从1953年到1957年,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处理好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议一议:“一五”计划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解答: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先发展重工业。

3.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表现如下:一是全国工业总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二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查一查:在教材《“一五”计划成就图》上查找一汽、鞍钢、武汉长江大桥等具有代表性的成就。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对农业的改造(1)必要性:1950年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分给了农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备课资源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备课资源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备课资源建国之初,中国政府致力于大力恢复与发展经济。

到1952年底,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已胜利完成。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的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

为适应这个时期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这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总路线的目的是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保证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为了完成总路线的任务,中国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953年国家制定了重点发展重工业,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一五”计划制定后,国内掀起了工业化的热潮。

五年内,施工的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重点项目达到921个。

到1957年时,“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平均每年增长18%,超过计划原定的14.7%的速度。

我国主要重工业产品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为:钢31%,电力21%,煤14%,石油27%,机器制造31%,水泥18%。

到1957年底,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新的工业基地出现了。

它改变了旧中国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严重失衡的状况,新中国的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它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并为工业化创造条件,政府在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又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自1953年起,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和积极引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合作化的道路,到1956年底,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96.3%,其中参加高级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的87.3%。

在所有制方面,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20年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 第9单元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20年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 第9单元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个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两个认识角度: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其经验;正确看待探索中的挫折,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挫折。

三大历史时期: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

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与三大改造[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方式(1)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4.结果(1)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史料①“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课件 2-4-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41张

高三历史(岳麓版)总复习课件 2-4-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41张

探究 总结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以后, 在宣传中又强调“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这样,在 实际贯彻中,盲目求快就压倒了一切。—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二 1958年,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 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各地迅速 组织起大炼钢铁的大军,几千万人在钢铁 生产战线上奋战。全来自城镇到处建起小高
点拨提示: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 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 之间的关系。 (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 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 照搬别国模式。 (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 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

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不 是新中国的成立,而是1956年三大改造 的完成。新中国的“过渡时期”不是从 1953年开始的,而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 止于三大改造的完成。 5.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 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 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 就。

材料五 1967年1月,在张春桥、姚文元 的策划下,以王洪文为首的一批“造反派” 组织,非法夺取了上海党政各级领导权。 接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都 被夺权,陷于瘫痪。各“造反派”之间为 夺权展开激烈斗争,许多地方发生武斗。 工厂、学校正常的生产学习停顿下来,社 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 结一下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向社会主 义社会的过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确立起来。随后,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既有成功的探索,也有严重的失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 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找到了一条适 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实现了经济腾飞和生活巨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9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 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强

第9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时强化练岳麓版(限时:40分钟)A组跨越本科线1.1953年,在一次会议上谈道:“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的新建、改建、扩建。

私人所有制有两种,劳动人民的和资产阶级的,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过公私合营,统一于社会主义),这才能提高生产力,完成国家工业化。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意在强调( )A.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通过扩大国有制完成国家工业化D.总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根据“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

国有制扩大……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可知是在强调要将国有制扩大,要将私人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和国营,从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故A项正确;材料提及的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应该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而不单独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故B项错误;材料中除了国有制的扩大以外还包括对集体所有制和国营经济的扩大,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三大改造完成后,不是在1953年,总路线是为了建立而不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故D项错误。

【答案】 A2.下面为“一五”计划期间150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表(部分),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 )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C.重点在周边省份D.片面发展重工业【解析】材料显示除东北重工业外,其他地区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片面发展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东北三省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占有了大部分项目,不过其他各省也分别据有了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重点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周边省份,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材料本身无法判断“片面发展重工业”,故D项错误。

【答案】 B3.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历史:4.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岳麓版必修二).doc

历史:4.20《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岳麓版必修二).doc

第20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教材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来表述,涵盖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 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约27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线索明晰,主干突出,但是理论认识难度较大,只是要点难点较多。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学生分析:学生在政治课上已经学习了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教训,前面历史课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照抄苏联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有关史实,通过学习不难知道:这样势必有成就也有失误,其教训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社会主义接话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的具体过程,记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具体内容。

理解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并分析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以及20代纪60年代初期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具体史实的分析,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情境再现;问题探索;史料分析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综合认识中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尽管有过严重的失误,但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并领导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充满活力的党。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难点:中共“八大”会议的精神实质。

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营造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合作探究、形成共识。

学法指导:时间记忆法、归纳法、比较法、图表法教学用具:采用制作PowerPoin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好!请看看这些口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只要想得到,就能做得到。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知识精讲

高一历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二. 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要求概括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并会总结其经验教训。

2、学会如何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理解正确政策的重要性。

三. 重、难点解析:重点:1、过渡时期及总路线的特点及实质;2、三大改造的特点;3、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难点:1、总路线的实质;2、三大改造的影响;四. 具体过程(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背景①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经济,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实质是使公有制成为中国唯一的经济基础。

3、“一五”计划(1953—1957)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思考:“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

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4、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任务,取得突出成就。

表现:①全国工业产值783.9亿元,比1952年增长128.5%,超过原计划的21%。

②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三大改造的原因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三大改造的过程: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形式:创造了从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省赛一等奖

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省赛一等奖
一组同学概括当时毛泽东等人面对的问题以及结果,
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足探究或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给学生树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
分组讨论,小组展示。
教师指导、总结
幻灯片展示五个小标题。
用图片和文字材料解释。老师给以总结、补充和拓展。
在采用讲授法的同时,
结合阅读历史资料、设采用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展示三大改造的方式,以归纳图表的形式加深学生印象。
在问题探究环节资料解析法、阅读归纳法以及比较教学法等。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
◇在资料解析环节上指导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
◇在总结反思环节上指导学生探究本课的经验教
建构
教师后展示思维导图
学生根据所学写出知识树。学生后完善。
PPT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通过教师贴近学生生活的解构,以及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在十年探索中展示的图片、文字材料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学科思维方法的要求。
六、教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1.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史料运用充分。
2.问题设计合理,创设系列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探讨历史问题的积极性,并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3.教学任务基本能在备课中兼顾,突破重难点。
4.通过丝丝入扣的教学环节和方法来起到教学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劣势: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认识大多停留在表层,理性思维不足;本课内容中经济术语和概念多,常规授课方法显得枯燥乏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20讲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与三大改造[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

(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2.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3.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2.方式(1)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2)对手工业的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资料公有制。

4.结果(1)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工业化的奠基——“一五”计划的开展史料①“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为配合工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在西北、华北新建兰新、包兰、宝成等铁路线。

此时期建设的新兴工业城市包括包头、太原、西安、武汉、成都等内地城市。

②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③如1955年国家对上海、天津的投资额分别为这两市折旧额的76%和104%,两市的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负4.49%和1.4%,低于同期全国平均增长幅度。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问题](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工业建设总体布局未重视东南沿海的原因。

(2)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布局的特点并做简要评价。

[解读]史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布局。

由①可知,“一五”时期,工业化布局为东北优先,同时发展华北、西北和华中。

由②可知,内地和东北地区是投资项目的集中地。

由③可知,东南沿海地区在“一五”计划时期被忽视。

[试答](1)原因:历史:旧中国的工业集中在东南沿海。

现实:两大阵营对峙,东南沿海面临美国军事威胁。

(2)特点:重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同时,投资项目向中西部倾斜。

评价:初步改变了我国中西部工业、交通落后的面貌,建设了一批新兴工业城市,推进了全国工业的均衡发展,但没有充分利用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优势和发挥沿海老工业基地的作用,导致全国整体投资效益不高。

[素养3—历史解释]1.“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历史因素:我国重工业基础尤其薄弱,亟待发展。

(2)现实需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借鉴苏联经验:苏联的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4)经济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1)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结构: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

(3)阶级结构:由多种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并存到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4)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2018·湖南长郡中学一模)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

“当时的情况”是指()A.不具备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当时中国不是不具备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维护国家安全;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故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期间逐渐形成,故排除C项。

]2.“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

这说明“一五”计划()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A[根据材料“‘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可知,这些地方都是过去工业非常落后的地方,由此可见这种布局有利于使各地区的经济均衡发展,故A项正确。

]3.下表为1950-1953年我国粮食需求量与粮食产量统计表(均以1950年为基数100),这表明当时我国()B.当时农业生产关系亟须调整C.工业化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增多D.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B[根据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3年我国粮食产量不能满足粮食需求,亟须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改变小农经济落后的生产方式,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故A项错误;在此期间工业化建设尚未展开,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人口增长的问题,故D项错误。

] 4.下图为我国1952-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D项不是最主要的意义,故D项错误。

] 5.(2018·周口调研)有学者要评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

材料中的“退出通道”()A.建立了国营经济体系B.实现了生产资料变革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B[国营经济在改造之前就已建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私人资本的消亡”的信息可知,“退出通道”是指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公私合营,从而实现了资本私人所有到国家所有的历史变革,故B项正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是“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改造无关,故C项错误;国民经济恢复之后才进行的三大改造,故D项错误。

]考点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1.背景:毛泽东等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2.内容(1)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大跃进”:发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3.影响(1)“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2.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3.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四、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

[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史料一“打开最近各地的报纸……革命的干劲洋溢在字里行间。

农村中每天有近一亿人向自然大进军……城市中千百万厂矿企业的职工……①一而再、再而三地突破原订的计划指标。

”——1958年2月3日《人民日报》社论史料二②“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理想。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问题]史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解读]史料一、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解读史料时注意两则史料出处的时间信息,从时代背景去分析史料中的现象。

①处信息体现了“大跃进”运动的特点——高指标。

②处信息则反映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