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探析
出发 , 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 得出“ 劳动” 范畴是“ 打开社会奥秘 的钥匙 ” 的结论( 以下称劳动 起点论 ) 。 对于这个结论 , 笔者不敢苟同。 笔者认为 , 历史是社会的历史 , 社会是人类的社会 , 追溯历史 的 起点 , 实质上是追溯人类的起点 , 而要科学地揭示人 类 的起点 , 必须着力澄清下述几个问题 : 第一 , 人类 提升的本质是什么?第二 , 历史的定指含义是什么? 第三 , 真正人的劳动究竟从@ I U L 开始? 第一个问题是人类提升的本质。笔者基于马克 思、 恩格 斯( ( 1 8 4 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 等原 著 的学 习 ,认 为人 与动 物 的区别不 在 于外延 扩大 化意义 上
●政治理论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探析
马 东景 , 李永 山
( 1 .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院 , 安徽 合肥 2 3 0 0 6 8 ; 2 . 安徽新华学院 素质教育研 究中心 , 安徽 合肥 2 3 0 0 8 8 )
摘要: 理论界 有些人研 究的结果认为 , 劳动是历史 的起 点, “ 劳动” 范畴也就 当然地 成为历史唯物 主义 的逻 辑起点。 并从劳动出发 , 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的逻 辑结构, 得 出“ 劳动” 范畴是“ 打开社会奥秘 的钥匙” 的结论( 以下称 劳动起 点
治理 论 。
・
5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 综合版 )
2 0 1 3 年第 2期
弥补 自身机体生理 的天然器官的软弱与不足 , 这种 活动的长期继续 , 又使他们开始直立行走 , 由此便进
古 时代 , 类人 猿基 本上 还是 一种树 上 动物 。 后来 分化
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的问题。 然而 , 《 资本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探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探析作者:马东景李永山来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年第02期摘要:理论界有些人研究的结果认为,劳动是历史的起点,“劳动”范畴也就当然地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
并从劳动出发,探究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结构,得出“劳动”范畴是“打开社会奥秘的钥匙”的结论(以下称劳动起点论)。
对于这个结论,笔者从人类提升的本质是什么?真正人的“劳动”究竟从哪儿开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的探究。
认为工具不仅是人所以为人的起点,也不仅是人类劳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历史的起点。
“劳动先于工具存在”的观点是不符合实际的。
工具是历史整体关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初的前提与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逻辑起点;劳动;工具;人类起源;劳动异化;《资本论》中图分类号:D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3)02-0005-04一探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历史起点,必须首先考察人类历史的起点。
那么,人类历史究竟从哪里开始呢?这个问题的确是历史之谜。
从《圣经》里的上帝创世说,到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异化论,不能说没有进步,至少,黑格尔在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源头关系上的理解,有其积极的合理因素。
但从根本上说是依然不科学的。
随着科学和人类思维进程的发展,才从根本上正确地揭示了从猿到人的进化方向,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发生论的高度上,科学地回答了人类历史的起源问题。
但是,由于唯物史观的奠基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理论环境和政治氛围下,主要着眼于唯物史观思想体系的创立,而没有像建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那样,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思想体系与逻辑体系是不同的,人们对于这种区别往往并不注意),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像《资本论》阐述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那样,明确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的问题。
然而,《资本论》“逻辑地表述”方法(“逻辑地表述”与“表述的逻辑”也是不同的,人们对此也往往不注意),确定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一般的方法理论原则却是普遍适用的。
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后感
读《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后感在这个周末我读了几本有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书籍,让我感悟最深的是列宁先生为纪念马克思前驱逝世30周年而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列宁先生在书籍中论述了马克思提出的先进人类思想与现阶层出现的种种问题,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是继承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三大理论的精华从而润育出的优秀成果,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来源于这三大理论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该书籍中也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
列宁先生于1931年撰写此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纪念马克思这位无产阶级的先驱者逝世30周年;二是为了粉碎国内外阶级敌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与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更进一步向广大的布尔什维克党员和工人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让他们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自身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对资产阶级开展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这篇文章主要分成三个大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先生在文章开头指明了资产阶级是憎恨马克思主义的,并说道:“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恨,也不能指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
”这样的说法也恰恰从侧面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与丘山之功。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严谨、正确的,因为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于任何迷信、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作辩护的学说的完整的世界观。
也从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来源于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精粹—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在这三大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里,我印象最深、感悟最深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
浅论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
浅论马克思主义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分析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它科学地呈现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分析并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它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部各个基本观点互相联系,构成了一个有着严密思维逻辑的理论体系。
学习掌握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路径,有利于说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整体性,理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章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有思路线索的知识网络,切实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标签:从抽象到具体;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维路径任何分析研究的方法都是为分析和论证特定的思想体系服务的。
我们在考察思想家的思想时,可以从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入手,这样,往往可以找到通达他们思想迷宫的最佳路径。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关于从抽象到具体思想的“合理内核”,把它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并运用于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使之成为一种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和论证方法。
因此,考察马克思独特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和分析研究方法,是准确理解和合理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手段,也是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质的思维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的思维路径遵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科学思维方法论证是哲学活动的本性,哲学不仅仅是陈述自己观点,而且还要论证自己的观点。
对于哲学来说,论证的过程甚至比论证的结论更重要,对于哲学观点的主张者来说,论证把一个思想置于与一个科学思维的逻辑联系中,通过判断推理,演绎出进一步的结论,把自己的思想引向深刻、全面和正确;对于哲学观点的接受者来说,论证使哲学思想可以具有可交流性、可理解性和可批判性,从而使接受者的思想能够进入主张者的思想界,并与之进行理性的沟通和对话。
科学、严谨、有价值的哲学观点被世人接受并指导实践,就会形成强大的现实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分析社会存在之所以具有合理性的依据,构建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
电大形式与考核测试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电大形式与考核测试题(马克思基本原理)一、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在于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在于它具有实践性、批判性、开放性等基本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来自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证明和发展。
事实依据、规律概括、实践检验,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主要标志;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实践推动理论的发展,理论又指导实践的深入,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走向成熟,不断引导实践的深化和成功。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集中体现。
马克思主义批判的锋芒不仅指向外在的对象,而且指向自身。
这种批判品格使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精神,善于超越自身的局限。
再次,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吸收和改造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成果。
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人类对自然、社会历史以及人的思维自身认识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以保持自身理论的先进性和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理论品格,使马克思主义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内在要求与动力机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丰富和发展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强调,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在统一性的突出表现50100305301 高鹏飞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从一开始就是内在统一的。
这三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精髓,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的世界观。
一.从目标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证共产主义的本质,政治经济学论证实现共产主义的经济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论证共产主义的实践(革命)规律。
虽然表面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被划分为三个学科领域,但实质上它们都是为同一个社会理想服务的。
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才能成为一个“一以贯之”的原理。
“这种‘贯穿’并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原理的相加,而是指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的‘一以贯之’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的原理。
”“一以贯之”的统一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马克思首先在“哲学”上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
比如,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实质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
在“政治经济学”中,给出扬弃私有财产的经济学规律,即剩余价值理论,从而给出了资本主义灭亡、共产主义胜利的经济学规律上的“铁的必然性”。
最后,在“科学社会主义”当中,马克思论述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践行动和革命道路,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取得无产阶级政权的具体途径。
可见,三个领域之间都是围绕共产主义这一社会理想而建立的具有严格的整体性的理论体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
二.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领域。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灵魂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依然贯穿在上述三个研究对象的领域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由上述三个研究对象领域中的具体原理构成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关于世界的原理要体现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决定精”两个原理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
相应有四个原理:1.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2.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
3.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的原理,是唯物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该部分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
1.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2.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
3.质量互变规律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4.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
它内含以下内容:(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矛盾的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的综合。
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内容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大家带来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事业单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情,从近一年的事业单位考试来看,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值都比较固定,有一些高频考点,希望通过此次分享能够帮助备考事业单位的小伙伴们去更有针对性的掌握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导论
(2)形成期(19世纪40年代 -1948),科学社会主义创建 后的对文艺的新认识
• 科学社会主义即科学的政治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的逻辑思维形式,在批判历代空想社会主义 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和发现了人类社会 发展的规律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剩余价值 规律。 • 表现: •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艺术起源、创作规 律、美的本质、人物与环境、批评原则提出新的认识 • (代表作:《巴黎手稿1844》《神圣家族》《德意志 意识形态》《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诗歌和散文中的德 国社会主义》)
第一国际
• 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即国际工人协会。第二 国际成立后,始称第一国际。K.马克思是创始人之一和实 际上的领袖。它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 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反压迫反剥 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以往分散的斗争常 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无产阶级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 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 合。 • 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马克思 和恩格斯通过国际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到各国工人中 去,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同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进 程,使各国工人逐渐摆脱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为马克思 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取得主导地位作好了准备。
第一节: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 总论
一、导论
• 诞生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马克 思主义,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构想,让人 类历史开始了一次重大转折,它 • 从理论上指明了光明道路:推翻资本主义 • 从实践上影响了世界格局:资本主义与社 会主义一争高下。 • 这一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文艺将从文艺的外 部、内部规定着文艺发展的方向。
马列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发现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主题的逻辑起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结构中最基本的、即第一层次的构成部分,其次,必须揭示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及其前途,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原理,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指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最终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客观必然性,并以此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和走向彻底解放的客观前提。
这是马克思主义主题中的逻辑中介环节,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结构的第二层次的构成部分;第三,必须揭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条件、道路、阶段和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马克思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无产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基本问题,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主题的完成,它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结构最高层次的构成部分。
显然,以上三个层次的理论有机地构成了作为科学的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在这里,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作为逻辑的起点和作为逻辑中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共同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并在此前提下才产生了作为逻辑终结的科学社会主义。
显而易见,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核心。
因此,如果从狭义上理解,科学社会主义仅仅只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则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实质。
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科学性与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
特别是其实践性的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解释世界的纯粹的理论体系而存在,而是与社会实践密切相结合的社会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必然在现实生活中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内容的不同角度的理解;从广义上来说,即从理论及历史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必然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理论以及后来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及一系列具体的革命策略、纲领和理论等在内的庞大体系;从狭义上来说,即从一般理论的角度出发,则必然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始业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始业教育Marxist philosophy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是哲学分支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于1848年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唯物主义,从从属派别上讲为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背景(一)社会历史前提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在英、法、德、占据了统治地位。
在英法两国,经过数次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建立并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这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也日益显露。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已非常尖锐,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已开始由资产阶级争取政治平等的民主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争取人类解放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
只有在哲学上实现根本变革,才能创立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科学世界观,为无产阶级提供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理论武器。
(二)理论前提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新世界观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
进入19世纪后,自然科学由原来主要是"收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一些揭示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
其中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给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指导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指导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A. 消灭私有制B. 消灭阶级C. 消灭剥削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观点。
选项A,消灭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目标之一,但它本身并不直接等同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途径。
私有制的消灭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条件,但并非直接途径,故A错误。
选项B,消灭阶级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但它同样不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
阶级的消灭意味着社会更加平等和公正,但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具体的教育和生产实践,故B错误。
选项C,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消除了对劳动者的不公平待遇和压迫,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社会环境。
然而,它同样不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故C错误。
选项D,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通过生产劳动,人们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结合不仅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故D正确。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古希腊罗马哲学B.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C.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D. 德国古典哲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选项A,古希腊罗马哲学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多地是在批判和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故A错误。
选项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特别是培根、霍布斯和洛克等人的思想,对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它们并未直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故B错误。
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第二讲人的解放的现实前提(逻辑起点)
引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的科学。
这里的人是指‚现实的个人‛。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开山之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
‛所谓现实的个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基于自身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能动地表现自己个性的人。
由此可知,现实的个人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生产劳动、社会关系、个性。
人的本质因而也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自由自觉活动的一般本质,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本质,自由个性的内在本质。
因此,人的解放也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劳动的解放、社会关系的解放、个性的解放。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的解放学说的逻辑起点。
一、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马克思说过:‚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这一论断极为深刻,它表明这样一个真理,即判断一个物种的存在方式就是看其生命活动的形式。
具体地说,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而人是在利用工具积极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因此,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虽然语言、思维、符号、理性、心理、情感等意识形式,都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地方,但都无法体现人的全部特质,不能成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据。
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逻辑
论 马克思主 义 时代化 的理论逻 辑
王 振 民
( 北大学 社会科 学系, 西 西安 70 2 ) 117 摘 要 : 克 思主 义 时代 化 的 当代 发 展 彰 显 了其 三个 方 面 的 内在 理 论 逻 辑 : 立 科 学 时 代 观 . 持 “ 时 代 化 ” 马 树 坚 大 与“ 时 代 化 ” 合 ; 立 理 论 与 实践 结 合 观 ,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理论 时 代 化 与马 克 思 主 义 实 践 时代 化 的 统 一 : 立 与 小 结 树 坚 树 时俱 进 观 , 坚持 时代 精 神 和 时代 语境 的 统 一 。 是 这 三 重逻 辑 的 内在 统 一 , 一 步推 动 了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正 进 大众 化
基 金 项 目 : 西 省 普 通 高校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特 色学 科 建 设 项 目: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与 ‘ 国模 式 ’ 究 ”陕 教 位 【0)J ) 陕 “ 中 研 ( 2 ( 6 9
作者简 介: 王振民(9 2 ) 男, 17 一 , 陕西澄城人 , 西北大学社会科 学系副教授 , 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 叉中国化
体、 东欧剧变后, 西方国家有人曾经扬言马列主义已经过时, 社会主义将在地球上消失。 我们共产党人坚信马克思主义一 定会取得最后胜利,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要被社会主义制度取 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133 367 1 -无论围绕“ 3 3 我们到底处 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问题的学术争论多么激烈, 我们都必
一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大众化是有机 的整体, 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 统一于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同时,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又有着自身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逻辑起点
体的蜿蜒结构体,部分面层进行了非洲民俗的绚丽多彩的彩绘处
理,彩绘内容也表现了非洲人民的日常生活及其集市贸易的繁荣。
各参展方将在这里对其所特有的工艺品进行售卖。
售卖区的集中组成了规模化的集市,这正是非洲城市萌发伊始
状态的体现,更彰显本届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集中
售卖区在布局上的组团式构成,提高了空间的有效利用率。这种组 团式构成方式分散了过量人群,信道的曲折拓宽了其实际宽度,延 长了观众的逗留时间,从而缓解了部分展区的承载压力。这种在结 构上充满节奏感的变化更好的吸引了观众。“非洲集市”在整个非洲 联合馆中分为两个集中的区域,总共面积为 3125m2;在两个区域中 共设有 43 个售卖摊位。摊位的外形从非洲特色建筑中提取概括设 计,把装饰部分留给售卖者的物品来布置,背景用非洲当地人的壁 画为背景,反映集市的热闹氛围。
摘要: 当前学界正努力探索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然而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逻辑起点却是回到马克思。回到马克
思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前提,正是马克思哲学的超时代性决定了回到马克思的可能性,新时期我们重提回到马克思是为了发展
马克思。
Abstract: The academic world is trying to explore how to construct a contemporary form of Marxist philosophy. However,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一兵教授《回到马克思》一书的出版,回到马克思成为学界研究的热 繁荣稳定。这时作为无产阶级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
点。回到马克思,意在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恢复马克 主义哲学开始受到怀疑,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和福山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及逻辑
2022年3月第2期总第140期Mar.2022No.2Serial.140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 收稿日期:2021-12-26作者简介:罗楚兰(1996-),女,广西平南人,硕士研究生;何燕(1996-),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及逻辑理路罗楚兰,何燕(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0)摘要: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思想的始终。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充分吸收了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共同体”思想、启蒙运动时期“契约共同体”思想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国家共同体”思想的理论精髓。
从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社会分工”为发展动力、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三重视角来把握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理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前提,其最终归宿是实现“人的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体;社会分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图分类号:A81,B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20(2022)02-0007-05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共同体的嬗变过程来考察人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殷切关怀。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多元化深入发展,国际联系日益频繁,交往日益密切,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是一个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习近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国乃至世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在新时代背景下,追溯马克思共同体的理论来源,阐述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理路,既是科学运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必然要求,又是彰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当代价值的内在诉求。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便是以共同体的形式组织起来,构建共同体是人类自觉的实践。
早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之前便有哲学家和思想家对共同体进行阐述。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1922 年,有关“社会性质和革命纲领”第一次被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上了中共二大会议日程,中共四大呼吁无产阶级要牢
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毋庸置疑,马克思 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联合工人和农民,团结一致;1927
主义中国化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由感性到理性, 年,毛泽东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
平等持相似观点 ,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的标准 社会氛围的影响,开始谋求运用马克思主义救亡图存,这
量化为四个方面,既要满足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形 是认识的条件,虽然他们在此期间参加的革命斗争都以
成革命党这一实践主体,又要有一系列的“中国化”实 失败告终,但这已经具备了实践的条件,他们所得到的不
践活动和形成的核心价值,中共一大只具备前两个条件, 仅是教训,还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再生理论,具有
中共二大从时间和空间、理论与实践上都是马克思主义 实际的应用和理论形成,集历史、实践、理论于一身,它是 与中国特殊实际相融合的具体体现。[3] 赵秀华反驳上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端。[8] 另外,夏建国等认为中国
刘国普从历史起点的角度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中
李大钊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并冒着生命危险向北京城 国化的起点源自于中共二大的召开,原因是中共二大深
内的民众散发,号召学生、劳工、商人团结奋起,敢于挑战 刻剖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具体的国情,在此
005
2019 年 6 月上半月刊(总第 92 期)
政治
基础上明确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制定了第 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更深程度和更广范围地实现中国 一部《党章》,中共二大的历史贡献为探索中国特色的革 化。[7] 李怡等提出应以李大钊为代表的留日知识分子的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多层意涵与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韩玉祥(1994—),男,河南安阳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
① 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不同的层面,在本研究中笔者以“实践本体论”作为“以马克思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包括实践本体论、经验完整性、经验有效性、经验分析这四个层面的方法论,综合这四个层面才是整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2022 1No 1,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1月Jan.,2022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逻辑起点、多层意涵与发展方向韩玉祥(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国内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碎片化解释,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不同层次方法论之间的“层次性关联”。
“知识本体论”问题是方法论的前提与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解释应当以“实践本体论”为逻辑起点。
从“实践本体论”的方法论隐喻出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实践本体论”层面的方法论、“经验完整性”层面的方法论、“经验有效性”层面的方法论、“经验分析”层面的方法论。
从不同层次出发,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方向为:在“经验完整性”层面,积极发展社会学领域和历史学领域的“经验饱和”“经验浸泡”“信息饱和”“口述历史”“实地调查”等方法;在“经验有效性”层面,积极吸收“常人方法学”“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在“经验分析”层面,积极借鉴“理解社会学”“实证主义”“知识考古学”等方法,向“陈述辩证法”跃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1-0017-07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浅谈我心目中马克思主义
浅谈我心目中马克思主义在没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之前,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一直是懵懵懂懂的状态,哲学与我而言更是觉得有些天方夜谭。
一直都记得笛卡尔有句“我思故我在”的名言,只是当时太小,一直不是很理解这句话的具体含义,现在才知道马克思主义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诞生的。
对马克思印象除了来自历史课本以外,最深刻的就是高中课本上恩格斯为了纪念他一生的挚友——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而作,他在文章中写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这短短几行字,让我开始粗浅简单地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也慢慢开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研究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斗争的理论学说,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再深一步的认识。
正如莫泊桑所说,普通人一般极少去想那些有关人生价值以及和世界观有关的问题,只有当平静的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时,麻木的内心世界才会受到哲学和宗教的触动,但那时往往已为时太晚了。
这样的话让我醐醍灌顶,我在想,究竟是为什么让马克思能够站在一个难以想象的高度,用他睿智犀利的眼光,纵观古今,预言未来。
我想,这应该就是马克思的伟大所在。
如果查阅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资料,大致上可以归纳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后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通过学习这门课,我大致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它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作者:陈冰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35期摘要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在1843年夏天写作的一部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标志着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急剧转变并包含马克思在哲学领域里开创的划时代革命的最初一些萌芽。
本文通过阅读手稿的文本分析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探讨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并试图给与其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准确定位。
关键词思辨逻辑矛盾对立目的论作者简介:陈冰,中共南京市鼓楼区委党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2-176-03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过往的解读和评价《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于1843年3月到9月底写下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
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论及国家法的内容作了全面的批判性分析。
文本学的最新研究表明,马克思的这部手稿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文本,包括了1843年7—8月间马克思所作的称之为“历史—政治的笔记”、“法国史笔记”和“根据普菲斯特尔的《德国人的历史》的德国政治制度史纲要”(一般称为“克罗茨纳赫笔记”)的摘录。
学界通常认为马克思在写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哲学思想发生了第一次重大转变——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辨逻辑向关注社会领域的现实逻辑转变:马克思研究了国家和政治制度(君主制、民主制、官僚政治、人民主权等等)。
据此,有的学者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对象是国家和政治制度,其中的核心问题——市民社会理论——马克思的阐述尚不完善,所以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的定位不高,只具有从唯心主义历史观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过渡性质。
例如段忠桥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研究成果,如恩格斯的理解,最初是在《德法年鉴》的两篇文章中得出的。
①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摆脱原来那种单一层次的研究模式,注重多层次的整体性研究。
例如王东、郭丽兰认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和法哲学的系统批判,更重要的是对黑格尔国家哲学背后的逻辑方法和哲学体系的批判,正是在对黑格尔一般哲学的剖析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实现其哲学变革和创新。
②本文认为,深入分析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的历史语境可以看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黑格尔国家与法的理论只是马克思理论分析的切入点;手稿的文本中马克思虽然谈到了法哲学和政治哲学,但焦点意识显然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方法论。
我们可以发现,青年马克思正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批判,找到了一条不同于传统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变革的逻辑,实现了哲学划时代的变革与创新,从此创立了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分析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伦理的东西,“理想性中的必然性就是观念自身内部的发展;作为主观实体性,这种必然性是政治信念;作为客观实体性则有所不同,它是国家的机体,即本来意义上的政治国家和它的制度。
”③在《法哲学原理》第262节又写到:“现实的观念,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的领域:及家庭和市民社会”,国家把自己分成家庭和市民社会以便超出它们而达到自为的无限的现实精神。
马克思指出:“重要的是黑格尔在任何地方都把理念当作主体,而把真正的现实的主体,例如‘政治信念’变成谓语。
而事实上发展却总是在谓语方面完成的。
”④马克思通过揭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内在矛盾而证明其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马克思分析黑格尔混淆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的关系。
黑格尔的政治制度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政治概念。
但黑格尔的目的是从抽象概念中发展出现实的政治制度。
为此,黑格尔就不能不偷换概念,思辨地玩弄机体这个概念。
马克思非常详细地分析了黑格尔的荒谬推理,指出:“国家的不同的方面就是各种不同的权力这一命题是经验的真理,不能冒充哲学上的发现。
这一命题也决不能像结论一样从先前的思想过程中产生出来。
”⑤马克思指出了黑格尔的双重错误:第一,“从机体的一般观念通向国家机体或政治制度的特定观念的桥梁并没有架设起来,而且这座桥梁永远也架设不起来。
”⑥第二,“只能得到现实认识的假象,因为这些主体——由于没有从它们的特殊本质加以了解——依然是不可理解的规定。
”⑦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这一套论证叫做“露骨的神秘主义。
”其次,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把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神秘化并割裂之。
黑格尔认为,包含着特殊利益的普遍利益是精神(也就是国家)的目的。
这一目的怎样实现呢?黑格尔认为精神(国家的实体)在现象上划分为独立的活动,作为不同权力的定在来实现这一目的。
马克思认为“具体的内容即现实的规定成了形式的东西,而完全抽象的形式规定则成了具体的内容。
国家的各种规定的实质并不在于这些规定是国家的规定,而在于这些规定在其最抽象的形式中可以被看作逻辑学的形而上学的规定。
”⑧黑格尔这里讲的只是逻辑学而不是法哲学,被黑格尔当作内容的只是脱离现实国家的各种规定并且可运用到任何实际内容上去的纯粹抽象的逻辑形式,而规定的内容,例如国家制度,国家权力机关等,却被当作了精神的存在方式,组成了理念的一个个环节。
由于黑格尔把抽象的“普遍事务”当作内容,而把真正的内容当作了形式,因此被马克思称为抽象的神秘主义。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矛盾学说的分析批判批判改造黑格尔关于对立面关系的学说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它的折衷主义和二元论的。
”⑨这部分内容主要出现在对黑格尔关于立法权论述的分析批判中。
黑格尔从现代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出发,把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的关系。
然而黑格尔又不愿意看到并企图消除这种分离和对立,渴望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同一起来并把它们统一在国家内部。
他认为在立法权中有一个等级要素,这个等级要素是普遍利益和特殊利益的中介环节,只有当这个所谓“政治等级”的中介作用存在时,它才能成为合乎理性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黑格尔觉得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是一种矛盾,这是他的著作中比较深刻的地方。
但错误在于:他满足于这种解决方法的表面现象,并把这种表面现象当作事情的本质”。
⑩第一,黑格尔不能始终坚持现代国家中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的矛盾对立。
黑格尔所说的等级要素,实际上是指市民社会在立法权中的代表,这种代表制的存在和作用,本身就表明了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造成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分离,因而也造成了人的本质的二重化。
作为市民社会的个人处在双重的生活中,一重是国家生活,一重是私人生活。
这二重生活是分离的、对立的,可见在现代国家中,市民生活和政治生活实际存在的只是分裂。
可是黑格尔却把表面现象(私人等级在立法权中的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当作了本质,把它当作市民社会和国家矛盾的解决。
他为此而寻求的只是逻辑上的同一,并且只是用复古的方法来证明这种逻辑上的同一。
马克思指出:“这种非批判性,这种神秘主义,既构成了现代国家制度(主要是它的等级制度)的一个谜,也构成了黑格尔哲学、主要是他的法哲学和宗教哲学的奥秘。
”第二,黑格尔主张用“中介”去消除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矛盾对立。
黑格尔所谓中介纯粹是为了迎合逻辑的需要。
黑格尔一会儿把立法权中的等级要素设立为中介,以调和市民社会与国王的对立;一会儿又把国王设立为中介,调和国家行政权与市民社会的对立。
如果像黑格尔那样把对立面仅仅只看作在精神中,逻辑中存在,那么这样的对立面就不是真实的对立面;如果像黑格尔那样把推理的抽象因素当作现实的极端,那么解决这些矛盾当然也就不需要斗争;可是这样一来,提出问题本身还有什么意义呢?针对黑格尔的这个错误,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推论的两个抽象环节,即普遍性和单一性,看作真正的对立面,这就正好表现出他的逻辑中的基本的二元论。
对黑格尔的整个思路,马克思指出:“把现实对立面的鲜明性以及这些对立面之形成为极端看作必须尽可能加以阻止的事情或有害的事情”的看法是一种错误,因为实际上“这种形成不外是这些对立面的自我认识,以及它们对决战的渴望。
”另一方面,马克思又指出,对于真正矛盾的理解“不在于到处去重新辨认逻辑概念的规定,……,而在于把握特有对象的特有逻辑。
”因此,马克思把黑格尔用“中介”来消除对立的企图叫做“大杂烩”,认为黑格尔在这里表现了他的哲学体系的全部超验性和神秘的二元论。
四、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意义(一)《黑格尔法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就学术研究的逻辑而言,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出发点,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奠定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认为,对马克思本人这段话的解读过去是不充分的。
马克思苦恼的疑问在哪里?首先是关于哲学本体论的:存在(包括国家与法)能否从精神(人类精神只是它的一个阶段)的一般发展来理解?作为曾经的黑格尔的学生,马克思必须首先颠覆黑格尔的思辨逻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揭示了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内在矛盾而证明其在逻辑上是不能成立的。
同时,青年马克思在揭示黑格尔的逻辑错误时,不可能不意识到自己仅靠传统哲学理论同样也找不到市民社会通向国家的桥梁。
这里的辩证的关系表现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是一个不断加深、不断前进的过程,其中每一个阶段在整个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而言,思想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缺陷和内部的逻辑矛盾,张一兵谓之为:“思想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恰恰是:存在于话语的断裂处”,这些矛盾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也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逻辑脉络。
就学术研究的理论工具而言,马克思的辩证发展的理论工具在手稿中基本锻造完成。
青年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阐述了一些重要观点,例如:家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与法的关系;在现代国家中,政治生活和市民生活是分离的,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生活的异化;私有制是国家的前提和支柱,等等,但我们应该注意,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这时已然掌握了辩证关系及其发展的理论工具(例如:辩证发展的必然性、过程性、对立统一和把握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等)。
当马克思把他的探究目光符合逻辑地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著作(例如《资本论》)中辩证逻辑与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深刻分析这两者之间的精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