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新学案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触景生情1.2故都的秋巩固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

[语言基础]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凋.谢(diāo)似.的(sì)

廿.四桥(niàn) 啼.笑皆非(dì)

B.驯.鸽(xùn) 混.沌(hùn)

潜.意识(qián) 浑.水摸鱼(hún)

C.梧.桐(wú) 平仄.(zâ)

颓.废(tuō) 潭柘.寺(zhâ)

D.歧.韵(qí) 落蕊.(lěi)

着.衣(zhuó) 一椽.破屋(chuán)

解析:A、C两项,“啼”“颓”的声旁只是部分表音,“啼”应念tí,“颓”应念tuí。D项“蕊”应念ruǐ,“蕾”才念lěi。

答案: B

2.下列各句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B.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C.我们凤凰电视台不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凤凰”这个词本来就是阴阳结合的:“凤”是雄鸟,“凰”是雌鸟;凤凰台台标也由两只鸟组成: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作文。

解析:D项冒号应去掉,“介绍……的问题”,语气连贯,不该停顿(引文是疑问句,问号应该保留)。A项课文中“但”字前用了分号,现代汉语尚未完全规范的上一世纪初叶,这种现象比较多,也可。B项三个地名之间用上顿号,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C项的第一个冒号管到最后,包含第二个冒号,使用正确。

答案: D

3.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依次填入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

①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________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

________,严厉,________的感触来的。

②秋蝉的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A.情趣幽怨萧瑟衰落

B.情致幽然萧索衰弱

C.情趣幽远萧索衰弱

D.情趣幽远萧条衰落

答案: C

4.下列句子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B.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

C.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

....、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D.早在30年代,他就因创作长篇小说《梦之音》而名噪一时

....,成为京派作家的后起之秀。

解析:C项“文不加点”形容构思写作速度快,而且不需修改。“点”,修改涂抹,该项犯了望文生义的毛病。B项的“成语”指现成的说法,是对的。

答案: C

5.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 )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吹箫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④①②③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解析: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两项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在第一。

答案: D

6.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答案: A

[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10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7.第一段作者主要写怎样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对北国之秋向往喜爱的感情。

8.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起到领起全文的作用。

9.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通过对比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10.“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二、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灯下草虫鸣

□ 潘纤云

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王维《秋夜独坐》),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