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复音虚词结构类型初探
敦煌变文《茶酒论》双音词初探
1 . 复合式合成 词 1 ) 联合 型 : 衣 服、 流传 、 教示 、 阐化 、 功勋、 听说 、 荣华、 富 贵、 神明 、 商客、 塞绍 、 交接 、 今古 、 昏沉 、 供养 、 奉献、 邪淫、 公 卿、 市廛 、 安排 、 昏乱 、 啁唧 、 钱财 、 盈溢、 富饶 、 糟粕、 周旋、 国 家、 音乐 、 迪逭、 相貌 、 形容、 肠 胃、 喉咙、 吉 凶、 飘荡、 天地、 依 从、 始终 、 论夸、 词说 、 比类 、 乡间、 调和 、 头恼 、 幽隐 、 言词 联合型合成词多 同义 、 近义 、 反义或者相关 意义连用 , 基 本固定为今天的复音词 , 我们分为 名词 、 动词 、 形 容词依次 辨
忽、 相貌 、 形容 、 乾噢 、 肠 胃、 喉咙 、 吉凶 、 飘 荡、 天地 、 依从 、 酒
第一 , 同素异序 词在变文里保持着 独特的优势 。据 陈 明 娥《 敦煌变文 同素异 序词 的特 点及 成因》 , 同素 异序词在 先秦 时代意义和用 法 大致 相 同 , 但在 变 文里 呈 现的 情况 稍 为复 杂, 关 于其 成因 , 文章提到 “ 社会 和语 言 发展 的需 要 、 适 应文 体的需求 、 词汇 自身的发展规律 ” 这 样几个 因素 。《 茶酒论 》 里 的同素异序词有“ 商客 、 今古 、 词说” , 它们 的发展与词 汇 自 身 的发展规律是 十分 密切 的。现代汉 语词 汇 的语 素顺 序 一
至复音词概况有一点认识 。
一
、
{ : 茶酒论> 双音词的构词形式
据伏俊琏《 俗情 雅 韵— —敦煌 赋选 析 》 , 《 茶 酒论 > 应 当
( 1 ) 名词 : 衣 服、 功勋、 荣华、 富贵、 神明、 商 客、 今古、 公
《专业型文档》古汉语复音虚词[(1)]结构模式分析.doc
【原文出处】当代电大【原刊地名】成都【原刊期号】199403【原刊页号】034-037【作者】蓝鹰【复印期号】199501【标题】古汉语复音虚词[(1)]结构模式分析【正文】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然而就虚词而言,复音虚词(包括虚词性复音结构)在数量[(2)]、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上,并不比单音虚词逊色。
不少复音虚词经长期演变发展,延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现代汉语虚词系统中稳固的基石,如“否则”、“未必”、“假使”等。
一些虚词的构成模式还突破了实词已有的结构方式,丰富了汉语构词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复音实词的构成已有相当的研究,而对虚词构成的研究相对来说显得薄弱;对复音虚词则是更多地着眼于用法的分析,而对其构成形式缺乏足够的探讨。
弄清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不仅可以弥补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中对虚词研究之不足,而且有助于现代汉语复音虚词的考源,更重要的是可以发现一些在实词研究中看不到的汉语构词现象,总结其规律,从而丰富汉语词汇理论。
本文就此试作探讨。
复音虚词的形成与复音实词的最大区别莫过于对具体语境的依赖性。
换言之,实词中的合成词很少甚至完全可以不依赖具体语境而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构成新词。
而复音虚词则有许多要依赖于特定的语境、特定的句式或句法结构而形成。
这一重要区别的意义在于,对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的分析,必须在大程度上考虑具体语境的因素。
事实上正是如此,我们对古汉语复音虚词分析归类时发现,不少虚词孤立地看是谈不上自身的结构类型的,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谈得上相对的结构模式。
因此,古汉语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首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相对独立构成的;一类是依赖语境形成的。
(一)相对独立构成的由于可以相对独立构成,而不必依赖具体语境,这一类复音虚词的结构模式与实词有不少相同类型。
具体而言,有并列式、修限式、述宾式、介宾式、附着式、重叠式。
(1)并列式构成并列式复音虚词的语言单位不仅在词性上相同,而且语法意义也相同或相近。
敦煌本《搜神记》三种复音词初探
2 0 1 5年第 2期
期
NO. 2. 201 5
阜阳师 范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F u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 二 )动+ 动— — 动
1 . 必 杀我 二人 , 共作逃 避之 计 。 ( 敦本 7 ) 2 . 其 时正 见秦 文王 夫人 乘车 入 市观 看 ,遂
见金枕 。 ( 敦本 9 )
3 . 天女 当共 三笛姊妹 , 出来暂於池 中游
戏 ,被 池主见 之 。 ( 敦本 2 3 ) 还有 ,改易 、分 别 、忆念 、拂 摸 、复苏 、希 望 、 侍奉 、颠 倒 、冲突 、聚集 、流 传 、沐浴 、牵 缠 、葬
敦 煌本 “ ( 或 称 句道 兴 本 ,仅 有一 卷 ) 。二 十卷 本 就 是我们 认 为 的干 宝所 作 的传 统 的本子 ,对 它 的研
究 比较多,无论是从版本 、作者、还是语言方面 。 八卷 本 的研 究成 果虽 然没 有二 十卷 本那 样丰 富 ,但 也 日益 得到 学术 界 的重视 ,在语 言方 面就 有江 蓝生 《 八 卷本 ( 搜 神记 )语 言 的时代 》 、汪维 辉 《 从词 汇 史看 八卷 本 ( 搜神 记 )语言 的时代 》和 王镆 《 八 卷本 ( 搜神记)语言的时代补正》等 ,分别以语法 和 词汇 为侧 重 点分析 了八卷本 《 搜 神记 》大致 的 时 代 。敦煌文 献 是一种 重 要 的 “ 同时文献 ”,敦煌 学 是二 十世纪 以来 的国 际显学 。敦煌 本 即 出 自敦煌 石 室 ,是 《 搜 神记 》各 本 中现在 所 能见到 的出书时 代 最早 的写本 ( 二十 卷 本和 八卷 本 都是 明代前 后 由后 人 辑录 而成 ) ,且 未经 后 人 改动 ,语 料 价 值很 高 。 但 是 目前 学 界对于 敦 煌本 的研 究还 很不 够 ,尤其 是 从 语言 学角度 ,成 果鲜 见 。本 文 拟 以复音 词为切 入 角 度 ,对 敦煌 本 《 搜 神 记 》的此 类语法 特 征做一 整
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
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分析【摘要】副词在中古时期,异常活跃。
本文将以“都”为例,分析敦煌变文里“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变文是唐五代的“俗书”,里面含有大量的口语,以变文为蓝本,有利于揭示中古时期汉语口语的特点。
变文里“都”有实词和虚词两种用法,“都”在语法化的过程中,渐渐开始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意识,主观化逐渐凸显。
变文里“都”的两种现象都有体现。
【关键词】变文;都;语法化;主观化在敦煌石室里发现的唐五代的俗文学写卷,称之为“变文”。
变文产生的时期属于中古汉语时期,这一阶段的汉语语法不断演变发展,有的语法现象逐渐稳定下来,使用至今,如代词的使用等;有的处于继续演变的过程中,如“都”的语法化与主观化。
变文在语言上的特点就是更接近当时的口语,是研究唐五代语言以及中古汉语史的宝贵材料。
本文拟以变文中含有“都”字的语句为材料,分析变文里“都”的使用情况。
例句全部来自王重民,王庆菽等合编的《敦煌变文集》和潘重规编撰的《敦煌变文集新书》,下文不再标注例句来源。
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里将副词“都”分为三个义项:(1)表示总括全部。
除问话以外,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都”前。
也可以说“全部”,总括的意思更明显;(2)甚至。
“都”轻读;(3)已经。
句末常用“了”。
这就是所谓的表示范围副词的“都1”,表示语气的“都2”,表示时间的“都3”。
变文里的“都”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都”,表示城邑,以及由城邑演变出来的“总计”义;一类是副词“都”。
副词“都”又可再分为表示总括范围的“都1”,表示强调语气的“都2”,含有“都2”的句子往往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性。
一、实词“都”及其演变过程“都”是一个形声字。
《说文解字·邑部》:“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其本义当是”有先君宗庙的城邑”。
例如: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都”进一步引申为首都、大都市,民众聚集之处。
浅析敦煌变文中词缀的发展变化
“ 然” 7 个前后后缀构成的。但是在敦煌变文 中出现 附加式新词的词缀则组合 比较广 泛 , “ 阿” 、 “ 祗” 、 “ 是” 、 “ 老” 、 “ 可” 、 “ 相” 等 9个前缀构成了 5 O多个
“ 然” 、 “ 尔” 、 “ 若” 更加 活跃 ; 魏 晋 以后 又 产 生 了名
缘》 )
4 、小 儿 答 日 : “ 是 何 言 与 !… …”( 《 孔 子 项 话 相 问书 》 )
词后缀“ 头” ; 到了唐 , 附加式合成词 中前缀“ 阿” 、 后
缀“ 子” 开始 广 泛应 用 , 而 且前 缀“ 老” 、 后缀 “ 儿” 也
在古代汉语尤其是先秦 汉语 中, 单音节词 占大
多数 , 而在现代汉语 中, 复音词 占大多数 , 这一点 已 经得到了学术界 的普遍承认。从这个意义上不 断增多 的过 程 。换 句话
开始 出现 。
与之前 的文学作品相比, 敦煌变文中的词缀明 显增多。据 统计 , 敦煌变文 中共 出现 了 3 O多个词 缀, 其中前缀 1 O多个 , 后缀 2 0多个 , 这些词 缀又构
一
5 、 见他宅舍鲜净 , 便即兀 自占着。( 《 燕子赋 <
> 》
收稿 日期 : 2 0 l 4 — 旬l —t 5
作者简介 : 翟 勇( 1 9 7 9 一) , 女, 汉族 , 吉林 长春人 , 助教 ,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硕士, 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
l O O・
榆
缀 的分 析 , 揭 示 出部 分 汉语 词 缀从 魏 晋 六朝 到唐五代 这 一 时期 的发展 变化 , 证 明 了附加 式 构词 能力逐 步
敦煌变文散体语言艺术研究
汉译 佛 经 的深 刻 的影 响 的 , 从 魏晋 南 北 朝 一直 到唐 代 ,汉 译佛 经在 句式 的选 择上 就 是 采用 四言 的 , 这
种 四言 的基本句式 , 结 构整齐 , 简短精炼 , 铿锵悦
耳, 容易记忆 , 成为众多佛学家们喜用 的一种语言 句式 , 如东晋姚兴在《 通三世》 中曾经有言 : “ 过 去未 来, 虽无 眼对 , 其理常在 ” , 又如郗超在《 奉法要》 中: “ 何谓念天 ?十善四等 , 为应天行” , 均是采用 四言的
值。敦煌变文在叙事语言艺术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韵散结合 , 其中 散体语 和八言, 结构整齐又灵活多变, 简短精炼又铿锵悦耳。散体语言在承担叙事功能的过程中, 又尝试性地 运 用了想象虚构、 夸张渲染、 设迷等剐具 匠心的艺术手法 , 向人们展示 了中国古代早期说唱 文学的独特语言魅力。
点: 1 、散文部分的散语基本上都 以四言为主 ; 2 、 散
收 稿 日期 : 2 0 1 7 - 0 6 — 1 1
作者简介 : 程
l 8 6
洁( 1 9 8 3 一) , 女, 山西榆 次人 , 晋 中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程
洁: 敦煌变文散体语言艺术研究
下, 终 于帮助母 亲从饿鬼又化为黑狗 , 后又 由黑狗 转 为女 身 , 从 此升 人 天界 永 享快 乐 。在 目连救 母 的 全过程中 , 可以说处处 弥漫着诡谲恣肆的想象虚构 艺术 , 目连不仅可 以 自由的上天人地 , 而且他在地
烂, 幕动巢倾 , 势既不全 , 理难存立。大将军本意 , 莫 枉劳人 , 幸请方 圆 , 拟求生路 。” 这段文字基本上都
是使用的四言句式的 , 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五言句式 和六 言句式 , 但 我们可 以看出 , 五言句和六言句 分 明是作者为了叙述完整 的需要而刻 意拉长 的句式 , 它 的基 础 仍 然是 四言 句式 , 显然 是 在 四言 句 式 的 前
敦煌变文的名称及其文体来源的再认识
敦煌变文的名称及其文体来源的再认识敦煌变文无论就其思想内容。
还是文体特征,并不统一。
从体式上看,有纯诗体韵文。
也有纯散文;有韵散结合,还有一些变文杂有赋类文体,甚至整篇都是赋体。
内容有阐释佛经内容或讲述佛家故事的,有叙写我国古代历史故事的,也有颂扬当代人物或重要事件的。
由于变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文学体裁”概念,这一名称所包括的文本内容及文体分类标准很不一致,在研究过程中曾经有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甚至有的学者对变文这一名称也产生怀疑,指出这是“一种约定俗成。
习是而非的认识”Ⅲ;还有学者提出变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把狭义“变文”限制为那种有说有唱、逐段铺陈的文体。
王重民指出:从敦煌变文写本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原题。
这些原题,往往前题和后题(按:即尾题)不同,甲卷和乙卷有异,经过比较研究,我们知道有全名,有简名。
有因变文形式的命名,有因变文内容的命名,还有一些因袭着旧名,如佛教故事称“缘起”,历史故事称“传文”之类。
由此可见敦煌变文题目的繁复纷杂。
敦煌写卷中题名标为“变”或“变文”的篇名有:1.汉将王陵变,抄存于S.5437等卷,P.3627卷尾题有云“汉八年楚灭汉兴王陵变一铺”。
2.舜子变,抄存于P.4654等卷,P.2721卷尾题有云“舜子至孝变文一卷”。
3.刘家太子变一卷,抄存于P.3645卷。
文前题云“前汉刘家太子传”,尾题有云“刘家太子变一卷”。
4.八相变,抄存于北云24号卷背。
5.降魔变押座文,抄存于P.2187卷。
尾题有“破魔变一卷”。
6.降魔变文,s.4389卷题为“降魔变一卷”,又见于S.5511卷尾题。
7.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S.2614卷、P.2319卷尾题有云“大目犍连变文一卷”;北盈76号卷题云“目连变”。
8.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见S.3491等卷,题后接押座文,后接抄有简题云“功德意供养塔生天缘”。
9.上来所说丑变,抄存于P.3048卷尾题。
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
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敦煌变文语言文学研究敦煌变文是指敦煌石窟中的变文文学作品,是一种独特的书写形式,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敦煌变文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敦煌变文的语言、文学特点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探讨。
敦煌变文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其书写方式。
敦煌变文采用了一种特殊的书写形式,即以汉字为基础,结合古印度梵文、中亚文字及各种符号等进行创作。
这种书写方式呈现了多种文化交融的特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敦煌地区的民族多元性。
其次,敦煌变文在语言表述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作者在运用词汇和句法时,追求音韵的和谐,注重平仄篇章的构建,使得敦煌变文在音韵上十分优美。
此外,敦煌变文还融入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敦煌变文的文学特点主要体现在其题材和艺术风格上。
首先,敦煌变文涵盖了多种题材。
它包括了宗教文化、历史记载、文学描写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丰富了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
其次,敦煌变文的艺术风格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
在写作手法上,敦煌变文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将文字和图案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其内容以佛教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为主,打破了以往文学作品的限制,充分展现了作者的创作才能。
敦煌变文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探索。
早在20世纪初,敦煌石窟的发现就引起了学术界的热议。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对敦煌变文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拓宽了学术界对敦煌文化的认识,更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敦煌变文研究的过程中,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索。
首先,通过对敦煌变文的文字、图案以及相关史书的梳理和整理,为敦煌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其次,通过对敦煌变文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敦煌地区的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以及社会风貌等,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依据。
敦煌变文述论
敦煌变文述论
近代中国历史学家分析中国古代史料,有一个重要突破是发现了敦煌变文述论。
敦煌变文述论是指古代敦煌文献中描述的文字变化,它们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敦煌文献的历史从公元前300年开始。
当时,河西走廊西部的文化极为发达,从此敦煌变文述论也随之产生了。
古代敦煌文献中有许多古代文字变化记载,其中大部分来源于汉文,而少部分来源于其他源如秦文和汉藏语。
敦煌变文述论是迄今为止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变化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及其历史价值和演变的有价值的资料。
敦煌变文述论有助于学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字的变化以及
文字的形态和结构上的变化。
它们可以帮助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形式的演变和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象。
敦煌变文述论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从而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敦煌变文述论不仅可以帮助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也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的本质特征。
通过分析敦煌变文述论,学者也可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的规律和趋势。
总之,敦煌变文述论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证据,也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以及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
敦煌变文述论是中国史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其研究对于深刻理解中国历史文化,探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及中国古代跨文化交流的本质特征都具有重要意
义。
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
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谈谈敦煌变文的几点看法选读了几篇敦煌变文,感触良深,收获颇大,窃以为敦煌变文作为一种文体而言,并不逊色于同时期的诸种文体,真可谓是中华之宝藏!首先是它的想象力之丰富,上接盛唐李白的变幻莫测、想落天外,下启明清神魔小说的尚奇贵幻,洋溢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它在讲述宗教故事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采用说教的形式,而是运用夸张想象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神奇诡异、千变万化的佛教图景,也展示了神秘玄幻的神通法力。
这就使一些艰涩单调的佛经故事变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
比如《降魔变文》在描写佛家弟子舍利弗同妖魔外道六师斗法的时候,作者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想法,充分展现光怪陆离的佛法幻术以及神魔斗法的激烈场面:(六师)化出水池,四岸七宝庄严,内有金沙布地。
浮萍菱草,遍绿水而竟生;软柳芙蓉,匝灵沼而氛氲。
舍利弗见池奇妙,亦不惊嗟。
化出白象之王,身躯广阔。
眼如日月,口有六牙。
每牙吐七枝莲花,花上有七天女,手搊弦管,口奏弦歌。
声雅妙而清新,姿逶迤而姝丽。
象乃徐徐动步,直入池中,蹴踏东西,回旋南北。
以鼻吸水,水便乾枯;岸倒尘飞,变成旱地。
1虽然六师幻化成奇妙怪异的水池,但在舍利弗变成的白象面前,顿时尘飞干涸,真是多么惊心动魄的斗法景象啊!在整个斗法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六师变化出的宝山、水牛、毒龙、恶鬼、大树等异形怪物,而舍利弗从容镇定,分别变化出金刚、狮子、鸟王、天王、风神将其一一降伏。
这些浪漫奇诡的艺术形象,高潮迭起的斗法场面,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迎合了世俗大众的猎奇心理,同时还进一步开拓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领域。
从《降魔变文》、《破魔变文》等宗教故事变文充满奇异想象的描写中,我们不由得想到《西游记》孙悟空与二郎神、以及与取经路上种种妖魔鬼怪的斗法场面。
譬如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大圣依次变化成麻雀儿、大鹚老、鱼、水蛇、花鸨,均被一一识破的二郎神变成雀鹰儿、大海鹤、鱼鹰、灰鹤、弹弓所败。
这些斗法描写不正是脱胎于上文所引《降魔》、《破魔》等变文故事吗?由此可见,后世《西游记》等神魔小说受到敦煌变文神魔斗法描写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综述
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综述闫斯文;武振玉【摘要】作为研究唐五代汉语的重要语料,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成果颇为可观.研究范围方面,敦煌文献语法研究主要集中于敦煌变文,但其他敦煌文献亦有涉及;研究内容方面,词类研究和句式句类研究并重,综合研究也有一定进展;研究方法方面,引进了语法化理论、配价理论、语义场、认知心理学等语言学理论,注重共时历时的比较和语法体系的建构,而且还与文字、音韵、词汇、方言等方面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研究.【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2)009【总页数】6页(P44-49)【关键词】敦煌文献;语法研究;实词研究;虚词研究【作者】闫斯文;武振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9.3敦煌文献数量庞大,内容广泛,口语性强,且基本未经改动,保持了唐五代时期的语言面貌,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汉语和汉语史的珍贵语料,始终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因而对其进行语言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硕。
本文将对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成果进行分类,归纳敦煌文献语法研究的特点,希望为此后的敦煌文献语法研究提供参考。
1.动词研究硕士论文有张泽宁《敦煌变文助动词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4)、李长云《敦煌变文惧怕类心理动词研究》(河南大学2005)、龙慧《敦煌变文心理动词研究》(西南大学2007)、何雨玲《〈敦煌变文集〉动词配价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6)。
单篇论文有于夏龙《敦煌变文“是”字用法分析》(中国语文1965年4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举”“擎”义常用动词初探》(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采拾”义动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持握”义动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1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抚擦”义动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 1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表“提拉”义的动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5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的“抛弃”义动词》(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2期)、张泽宁《敦煌变文助动词“能”的使用法》(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4期)、傅义春《〈敦煌变文〉中表“击打”义的动词》(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5期)。
敦煌变文复音虚词的结构类型
敦煌变文复音虚词的结构类型
陈卫兰;王焕有
【期刊名称】《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8(000)001
【摘要】隋唐汉语的断代研究与先秦文言的研究相比较为薄弱,而关于隋唐时期汉语的虚词研究更显不足,本文选择可代表隋唐时期语言特色的敦煌变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复音虚词的结构类型加以认真剖析,探索复音虚词的构成规律,弥补了汉语虚词发展史研究的一些欠缺。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陈卫兰;王焕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3
【相关文献】
1.敦煌变文复音虚词结构类型初探 [J], 陈卫兰;
2.从敦煌变文多音词看近代汉语复音化的趋势 [J], 陈明娥
3.《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复音虚词标注指瑕 [J], 任晓彤
4.试论敦煌变文词汇复音化的三个趋势 [J], 陈卫兰
5.敦煌变文虚词拾零 [J], 袁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敦煌变文中的程式及其意义-最新文档资料
敦煌变文中的程式及其意义敦煌变文是一种口头性文学。
作为口头性文学,大量使用程式进行创作是其重要特征。
变文中的程式,运用极为频密。
程式在变文创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变文中的程式程式是口头程式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尽管它和我们学术界以前已经在广泛使用的“套语”等概念的所指基本相同,但之所以不用原有的“套语”而改用“程式”这一新的名词,并不是为了换汤不换药地玩弄名词,而是在我们看来,“程式”包含着更多的积极意义和建设性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给“套语”赋予了太多的消极意义。
确实,建立在传统文艺理论基础之上的“套语”概念,不能准确地反映口头性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乃至一些情节在说唱活动中的建设性作用。
人们在说起套语的时候,总是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和庸俗、没有新意联系起来。
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类作品中“套语”的积极意义,但和它在口头性文本中所起到的真正作用和价值相比,肯定的程度还是不够的。
因此,摈弃“套语”,运用全新的程式概念,有助于我们对口头性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成分在文本中的重要意义做出全新的认识。
我们在这里首先根据变文的具体情况,结合口头程式理论中对于程式的阐释,把我们所谓的变文中的程式略作简单的界定。
变文中的程式,就是指在变文中不止一次地出现的一些较为固定的表达手段、情节内容。
相同的表达手段,表现的往往是相同的情节内容;相同的情节内容,往往运用的是相同或相似的表达手段,“固定的情节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当然是彼此互相依存的”。
因此,从形式上说,程式是一种具有稳定结构形态的表达方式;从内容上说,程式是运用一种较为稳定的方式表达一种较为固定的故事情节。
任何一种程式,都是一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表现出从形式到内容的一致性。
“程式的基本属性就是重复”。
只有那些在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具有相同或相近形态的表达,才能称之为“程式”。
变文中的程式运用十分广泛,从大到小,表现出好多程式。
只要我们较为全面地读过变文作品,相信对于其中的程式化表达,会有很深刻的印象。
从《敦煌变文集》“V+(X)+了”中的“V”的产生看“了1”“了2”的产生
On Appearance of "Le - 1" and "Le - 2" from "V + (x) + Le" in Dunhuang Bian Wen Ji 作者: 岳秀文
作者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156-160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3期
主题词:�敦煌变文集》;了1;了2
摘要:“了1”的形成是一种合力的结果,从“V+了”后添宾,从“V+O+了”前
移,“V+O+了”中“了”的句法位置,相关句法结构的影响等都可能导致“了”的虚化。
考察《敦煌变文集》中的“V+(x)+了”,其中的“V”的不同类型影响到了.的产生方式。
在吴福祥(1998)的分类基础上,我们认为还应该考虑动词的及物性,“了”首先是在“Vi瞬
间+了”组合中发生虚化的。
“了,”“了:”都是从表“终了、完结”义的动词“了”发展
而来,但从事态助词“了。
”到“了:”的演变过程和“了。
”的功能研究还有待深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垦师专学报 1997年第2期
敦煌变文复音虚词结构类型初探
陈 卫 兰
在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的发展过程中,唐五代时期(即近代汉语的开始时期)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唐五代的白话文作品中看到,单音词、复音词的比例明显发生了变化,复音词的比例迅速上升,形成了包括复音虚词在内的大量的复音词。
从这个时期开始,复音词占优势的格局便开始形成了。
这一时期,实词的复音化已形成规模,构词方式也日益成熟,在复音化的大趋势下,虚词全面复音化的过程也开始了。
本文试图以变文的复音虚词为研究材料,通过分析其结构形式,描写出近代汉语初期的复音化过程及实词复音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变文中的复音虚词以副词、连词为主,所以本文只探讨它们的结构类型。
与《世说新语》比较起来,敦煌变文的复音词数量急剧增加,其中复音虚词增加的速度更快,形成了单音虚词、复音虚词并存并用的局面。
变文中的复音副词、复音连词使用频率高,数量多,构成了复音虚词的主体;以虚语素互相结合为主,以实、虚语素互相结合构成复音词为辅,是变文虚词复音化的总趋势;而复音虚词的结构类型也与实词的有所不同,基本上有以下七种:联合式、偏正式、附加式、后置式、介宾式、动宾式、重叠式。
决心,可查阅性证明,信息传达的长期等等都可使用书面语言这一工具。
——身体语言。
人几乎每一部位的状态、变化都能构成身体语言,特别是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使用的频率极高,是二者实现语言交往的重要方式。
主要由姿态、动势、表情、手势、目光几大部分构成。
每一部分又分为几十个具体的形式,每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情境下又有不同的含义。
如目光的运用中,有注视的方法,注视对于违纪的学生是制止,对于发言、表演节目的学生又是支持和鼓励。
身体语言是班主任必须掌握的语言。
得心应手地运用这一丰富的语言工具,会方便班主任提高工作效率。
身体语言有着特定的适用场景,属态度性语言,其特点是:(1)暗示性强,比如,在学生对班主任出现敌视反对态度时,绝大部分使用身体语言,(不执行指令,动作拖拉,摔打,对峙等)而不愿发生语言冲突,甚至在出现敌视性身体语言后,又会在口头上否认这种态度。
(2)表意直接,身体语言不象口头语言那样经常带有隐瞒性、伪装性、其表露往往是不经意的,然而又是直接的,如班主任在批评犯错误学生时,学生若身体不动,手抱膀、目光对视不迅速回避——其表意是对抗,若不面对班主任,目光看别处、游动——表意回避和不接受,若低头、手足局促——表意紧张、若静默、目光低顺——表意痛悔和接受批评。
而此时无声胜有声。
班主任会接受到直接、真实的身体语言信息,使批评教育有的放矢。
37
一、联合式:变文中,单音节的副词,连词异常活跃,多数都可以同词性同义近义连用。
这些虚语素的连用最初属于在语境中的临时连用,经过一段时期的筛选淘汰,最后在变文中凝固成同义复合词。
这类由虚语素构成的联合式虚词在复音虚词中占很大的比例。
1.复音副词:复音副词的形成源于副词连用,在使用中或是异义连用,或是同义连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副词同义连用大量出现,由语境中的临时连用向凝固成词的方向发展,其中以范围副词的连用为多,如:咸共、悉皆、皆悉等。
到了变文时期,除了谦敬副词外,绝大多数类别的副词都可以同义结合,构成复音副词。
它们有的来源于中古汉语(如“都”),有的来源于先秦汉语(如“悉”“皆”“尽”等)。
不同时代的单音节副词相结合,构成了大量的复音副词,丰富了副词的数量,又使副词的发展与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趋势保持了一致,但在表情达意上语义仍很单一。
所以这类副词几乎没有流传下来,这大概是副词盲从实词复音化趋势所走的弯路吧。
1.1范围副词+范围副词:这类词在复音副词中占绝对比例。
如:尽皆、并悉、并皆、尽具、都总、皆总、总俱、徒特等。
1.2时间副词+时间副词:遂乃、遂即、即乃、遂便、便乃、终竟等。
1.3程度副词+程度副词:这类副词只表示最高或较高的程度。
如:极甚、至甚、转加等。
1.4情态副词+情态副词:这类副词主要表示疑问或强调、肯定等语气。
如:岂可、特故、的毕、犹故等。
由于构成联合式复音词的语素是平行的关系,加上同义近义语素较多,在构词之初结合得不够紧密,所以变文中还存在着一些次序颠倒,意义基本相同的复音副词。
如,皆悉—悉皆、便即—即便、转更—更转、乃然—然乃等。
变文中还有少数三个副词临时连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凑足音节。
如:悉皆尽、并悉总。
2.复音连词:先秦汉语中就有连词同义连用的现象。
如:如使、若苟、假令、假使等。
中古更多:假使、如或、倘或、即使、纵使等,并且逐渐凝固成词。
变文除了保留上述的复音连词外,还继续使用联合式构成大量的新连词。
源于先秦的连词和源于唐代的连词(如,“饶”、“直”)互相结合,主要构成假设,让步关系的连词。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通假的关系,同一连词往往有不同的书写形式。
2.1假设连词+假设:必其、毕期(通“必其”)、必若、若非、若且、忽期(通“忽其”)、忽若、或若等。
2.2让步连词+让步连词:设使、假饶、纵饶、直饶、纵虽、虽即、然即等。
同义词连用发展为联合式构词方式,这同人们追求表意完美,明确的目标是一致的。
复音节形式在声律上的起伏变化又决定了它优于单音节,更适合在白话色彩浓重的场合使用。
因而自六朝之后,联合式成了词汇复音化的主要方式。
二、偏正式:偏正式主要由实语素、虚语素结合构成,少数由虚语素构成。
这类复音虚词数量少,但修饰作用强,能准确表达复杂的语义。
具有声律美、表意贴切的特点。
1.复音副词:
副词+动词(助动词)总是、但是、早是、隔是、必是、大须等。
副词+副词不省、未省(“省”意义已虚化)、①可不、非不、非甚等。
31.1:1.2:8
2.复音连词:
2.1副词+动词(助动词):非论、不辞、不计、不拣、不问、不诤、乃可、乍可等。
2.2连词+动词:若论。
三、附加式:由副词、连词加词缀构成。
1.副词+词缀(“然”)——副词:变文中的这类副词主要沿用了先秦、中古的词例。
2.连词+词缀(“然”、“复”)——连词:附加式连词见于中古。
如东晋裴启《语林》:“纵复服从,亦名不益高;若佻脱不合,便丧十年所得。
”句中的“复”为词缀。
②变文中的词例有:忽然、忽尔、忽而(同“忽尔”)、(“忽”在变文中可通作“或”,本身也有“倘或”义)、③为复。
四、后置式:变文中,助词可以参与构词。
近代汉语助词系统在产生之初,分工及功能皆不稳定。
在复音化大趋势推动下,一些助词也参与构词,起加强语气,凑足音节或改变词性的作用,大致相当于词缀。
黄珊先生在研究古汉语副词的结构时,认为复合副词的结构类型之二——后置是:由副词与助词结合而成的(这里的助词也包括词缀“然”等),④笔者据此,就将这类由助词构成的词命名为“后置式”。
1.副词+助词(“来”、“地”、“似”)——副词:比来、先来、都来、立地、忽地、蓦地、特地、稍似等。
这些词数量虽少,但凝固性强,有的还沿用至今。
2.连词+助词(“当”、“也”、“之”)——连词:为当、若也、但知(之)。
除上述能产的结构类型外,还有构词数量极少的结构类型。
介宾式(如:从头、当头)、动宾式(如:选甚、拣甚)、重叠式(如:故故)。
另外,还有一些副词:只首(只守、只手)、非分、不妨(方)等,连词:可中、遮莫(遮不)等因语源不能确定,其结构类型也无法确定。
上述七种结构中,联合式的构词能力最强,但构成的词语义单纯、重叠,结构相对松散。
偏正式虚词数量虽少于前者,但能表达更为复杂的语义,结构稳定,这使偏正式在虚词复音化过程中最终取代了联合式,成为复音虚词的主要结构形式。
附加式则随着词缀的更替仍具有生命力。
后置式在元代以后就不再构词,因助词系统调整、规范后,就不再具有构词的功能。
总之,唐五代时期,在实词复音化趋势的推动下,人们开始模仿复音实词的结构类型制造复音虚词,首选了联合式。
因虚词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追随实词复音化的过程中,又在探索适合自身的结构类型,后置式就是一种尝试。
在近代汉语中,虚词的结构类型在探索中逐渐形成并完善。
①③蒋礼鸿《敦煌文献语言词典》,330、135页,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本文例词多源于此书。
②方一新、王云路《中古汉语读本》113页,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
④黄珊《古汉语副词的来源》,《中国语文》,1996年第3期。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