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互构与语言文字

合集下载

浅谈语言互构现象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浅谈语言互构现象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浅谈语言互构现象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作者:钟真祥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8年第11期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攻克作文教学难题历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仿写作文与创新作文教学,希望将作文教学置于一种简易模型之中或能够轻易操作的形式之中,希望在作文教学理论上寻求一种突破。

于是,《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成为笔者研究作文教学,并用于指导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

所谓互构,是指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相互影响过程中互相构造对方,包括互相适应、互相模仿、互相创新等一系列过程。

所谓语言互构,主要是指同构、异构和反构三种现象。

语言同构是指语言与对象之间保持同一性,体现为一致性;语言异构是指语言与对象之间存在差异性,体现了丰富性;语言反构是指语言与对象之间存在逆向构拟过程,体现为语言创造性地表现对象。

在此,将结合教学实际探讨语言互构现象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一、利用语言同构夯实写作基础作文的内核是语言,故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运用语言的技能教学,理解掌握语言规律将大大地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

为此,笔者试图从语言互构现象入手开展作文教学。

辜正坤教授认为,语言不仅模拟存在,也反作用于存在,重新拟构存在。

换言之,语言可以主动、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并在主动反映过程中能动地构拟事物的存在,以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辜正坤教授强调,语言与存在具有同构性,甚至万事万物间都具有同构性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思想实际上等同于语言,这种同一的语言(思想)结构与同一的存在(事物)结构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

这个原是作文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依据这一原理,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写作,以表现生活和事物的存在。

具体到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由语言的作用可知,掌握丰富的语言并将其作为写作工具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包括各种词汇量的增加等。

在教学操作层面,笔者在小学作文中主抓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常见常用词汇的积累,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两个词说说自己的生活,运用词汇相加法让句子变长、变完整;在中学作文中则主抓作品阅读,经常组织阅读课外书籍活动、讲书中故事比赛活动,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运用所学语言写作类似故事等。

汉语相似范畴研究

汉语相似范畴研究

汉语相似范畴研究
本文以语义语法及认知语法的基本理念为理论背景,贯彻语义和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对现代汉语的相似范畴进行研究。

首先回顾、评析汉语相似范畴的相关研究,说明研究的对象、方法、材料、理论基础等。

其次以相似语义范畴和相似形式范畴为基础构建汉语相似范畴系统。

最后,考察分析了相似句式“像……似的”、联项“好像”的情态性质和“也”字句。

本文主要创新点是:1、初步建立起汉语相似范畴系统,界定并分析了相似点、相似性、相似关系、相似度、相似主项、相似客项、相似项、相似联项等基本概念。

2、重点考察并初步解释了主项和客项的不对称性;提出单项式联项和框式联项,探讨了制约联项省略的因素。

3、讨论了相似度高低的不同表现手段,总结了相似度句法表现方式的限制条件。

4、对一些主要相似句式进行了分析。

考察了不同联项之间的基本组配规律,提出“跟……一样”表示的比较和比拟是相似度高低的差异,论证了相似联项“好像”的情态性质,尝试运用认知图式解释了联项“也”的叠用和独用之间的关联和差异。

汉语相似范畴研究丰富了汉语语义语法范畴,对语言教学有一定价值。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定义及内涵

语言符号象似性的定义及内涵

语言符号象似性是指两个或多个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似程度。

通常情况下,语言符号象似性是指两个或多个语言符号的外观、形状、含义或功能之间的相似程度。

例如,在英文语言中,“A”和“a”是两个语言符号,它们的外观形状相似,但含义不同。

在汉语中,“人”和“口”是两个语言符号,它们的形状和含义相似,但外观不同。

语言符号象似性可以用于帮助人们记忆语言符号,例如通过形状或外观相似的语言符号来帮助人们记忆汉字。

另外,语言符号象似性也可以用于帮助人们理解语言符号的含义,例如通过功能相似的语言符号来帮助人们理解运算符号的意义。

语言符号象似性也可以用于帮助人们表达思想,例如通过含义相似的语言符号来表达抽象概念。

总之,语言符号象似性是指两个或多个语言符号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用于帮助人们记忆、理解和表达语言符号。

语文教学是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互动互构活动

语文教学是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的互动互构活动
裁 孚| 琥
语文教学是以提高语文素养为 目标的互动互构活动
◎孙 光 前
语 文 素 养 ,就 是 语 文 的 素 养 ,说 到 底 是 人 从 言 语 实 践 思 想 感 情 , 指 导 学 生 正 确 理 解 和 运 用 祖 国 语 文 , 丰 富 语 言 中 表 现 出来 的 言 语 能 力 。 以 “ 语 ” 为 本 位 的语 文 课 程 , 言
首 先 要 明确 , 语 文 学 科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 养 学 生 的 语 的 “ 导 ” 地 位 。 如 果 只 顾 眼 前 一 时 的 得 失 , 明 知 “ 培 主 误 文 实 践 能 力 ” 。 这 里 所 说 的 “ 文 ” 之 “ ” 不 是 指 死 的 人 、 害 人 ” ,仍 要 坚 持 去做 , “ 学 生 当 作 傻 子 ” , “ 语 语 把 把 语 言 知 识 , 而 是 指 在 口 头 中 运 用 的活 的 话 语 , “ 文 ”之 简单变得 复杂 ”,硬着头皮去 教 “ 时有 用 、一辈 子无用 语 一 “ ” ,也 不 是 指 孤 立 的 文 字 形 式 , 而 是 指 用 于 日常 书 面 的 东 两 ” ,让 学 生 做 那 些 “ 无 意 义 、 令 人 深 恶 痛 绝 的 作 文 毫 交 流 的 “ 章 ” 。 “ 语 ” 是 说 出来 给 人 听 的 , 语 文 是 重 业 ” ,那 还 怎 么 能 为 人师 表 ,妄 谈什 么 “ 导 ”? 文 话 主 要 的 交 际工 具 , 语 文 的 生 命 在 于 投 入 交 际 实 践 , 进 行 实 际
度 的类 型 题 目 已经 无 法 有 效 激 起 学 生 的 探 究 欲 望 ,对 此 , 动 深 入有 效进 行 。
可 以在 教学 中专 门为优秀 生设计 一些较为难 做的 内容 ,使

浅谈语言互构现象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浅谈语言互构现象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浅谈语言互构现象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作者:钟真祥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第11期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攻克作文教学难题历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仿写作文与创新作文教学,希望将作文教学置于一种简易模型之中或能够轻易操作的形式之中,希望在作文教学理论上寻求一种突破。

于是,《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成为笔者研究作文教学,并用于指导实践工作的重要参考。

所谓互构,是指在人与自然和社会相互影响过程中互相构造对方,包括互相适应、互相模仿、互相创新等一系列过程。

所谓语言互构,主要是指同构、异构和反构三种现象。

语言同构是指语言与对象之间保持同一性,体现为一致性;语言异构是指语言与对象之间存在差异性,体现了丰富性;语言反构是指语言与对象之间存在逆向构拟过程,体现为语言创造性地表现对象。

在此,将结合教学实际探讨语言互构现象对作文教学的启示及其应用。

一、利用语言同构夯实写作基础作文的内核是语言,故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运用语言的技能教学,理解掌握语言规律将大大地提高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

为此,笔者试图从语言互构现象入手开展作文教学。

辜正坤教授认为,语言不仅模拟存在,也反作用于存在,重新拟构存在。

换言之,语言可以主动、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并在主动反映过程中能动地构拟事物的存在,以全新的形式表现出来。

辜正坤教授强调,语言与存在具有同构性,甚至万事万物间都具有同构性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思想实际上等同于语言,这种同一的语言(思想)结构与同一的存在(事物)结构之间存在着同构关系。

这个原是作文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依据这一原理,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写作,以表现生活和事物的存在。

具体到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由语言的作用可知,掌握丰富的语言并将其作为写作工具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包括各种词汇量的增加等。

在教学操作层面,笔者在小学作文中主抓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常见常用词汇的积累,要求学生每周用一两个词说说自己的生活,运用词汇相加法让句子变长、变完整;在中学作文中则主抓作品阅读,经常组织阅读课外书籍活动、讲书中故事比赛活动,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对书中人物的看法,运用所学语言写作类似故事等。

相似互构与语言文字

相似互构与语言文字

相似互构与语言文字作者:高万同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1年第10期互构语言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认知语言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然语言,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外在现实”是客观存在,“心智活动”是主观反应,“概念化”和“编码”是主客互动后的符号性建构。

异曲同工,还是在说自然语言是在主、客互动互构中生成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弄清的问题是:这种主客互构的创造活动,何以能够顺利地进行,人类靠什么使“概念化”“符号化”这个语言生成的伟大创举获得成功?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至今难以定论。

但在世界众多语种中,都共同存在着两条创生语言的明显线索:“拟音”和“象形”——“古人造字之始,即以字形象物之形,即以字音象物之声。

”(张行孚《说文发疑》)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姑且不论,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拟声词,世界上一切早期独立产生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

唐代诗人韩偓有“时有幽禽自唤名”的诗句。

汉语中许多动物的名称就是模仿动物的叫声得来的。

如“猫”与猫的叫声相似;“鸭”与鸭子的叫声相似;“鹊”与喜鹊的叫声相似;“布谷”与布谷鸟的叫声相似……“鸟音”刺激了人的感官,人通过模仿创造发明了人的“语音”;反过来再用人造语音去指称鸟类动物——这就再自然不过地完成了主、客观,“名”与“物”的相互建构。

据古书记载:“‘芋’”本于‘吁’:薯芋叶大根实,掘者掘之必发出惊叹之声,即称芋为吁。

又如‘哇、呕、哕、喀、咯’,各像其声。

”(元戴侗《六书故》)这是“拟音”互构的另一类思维形式。

晚清大儒陈澧曾创造了“声象乎意”“象意制音”之说,他在《东塾读书记》中说:“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人类语言相似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从认知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人类语言相似性:语音、文法和词汇。

本文将以中文为例讨论这些内容。

语音语音是语言的基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音系统。

中文语音系统共有25个声母和21个韵母,加上声调,构成了多样丰富的音节。

与此相比,英语只有26个字母,但它有大量的发音变化,如长音和短音、元音和辅音的组合变化等等,也形成了独特的语音体系。

另外,一些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如泰语、印度尼西亚语等,也有着比较复杂的音节构成,但是它们的声调系统与中文较为相似。

文法文法涉及到语言的结构和规则。

虽然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法结构,但是它们都有着共性。

例如,中文和英语都有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而且它们的句子结构也很相似,都是主谓宾的形式。

另外,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格和时态的概念,尽管它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差异,但是它们在认知层面上是相似的。

例如,中文和英语都有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动词的时态变化等等,这些都是类似的文法现象。

词汇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本单位,每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词汇系统。

虽然不同的语言的词汇差异很大,但也有些相似之处。

例如,许多语言都有表示亲属关系的词汇,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等等,在中文中也是如此。

此外,许多国际性的词汇,如“科技”、“环保”等,也在不同的语言中被使用,这也表明了不同语言之间有共同的词汇。

总结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语言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语音、文法和词汇三个方面。

虽然每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但它们也有着共性,这种共性反映了人类在语言认知层面上的相似性。

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它的语音、文法和词汇在认知角度上与其他语言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这也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帮助。

为什么有些语言文字有形状相似的特征?

为什么有些语言文字有形状相似的特征?

为什么有些语言文字有形状相似的特征?一、文字形状相似的原因1. 文字起源的相似性不同语言文字的形状相似,往往可以追溯到它们的起源。

许多古代文字的形状受到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例如,埃及的象形文字是受到周围自然界形象的启发,而汉字则受到自然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表现所影响。

因此,在文字演变的过程中,某些共同的形态特征就被保留下来了。

2. 文字传播的影响文字的传播也对形状相似产生了影响。

随着人类的迁徙和语言的传播,文字也随之传播到其他地区。

在传播过程中,文字形状会受到接受者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的限制。

例如,古代的刻写技术和纸张制作工艺会影响文字的形状。

因此,一些相似的形态特征就被共享和继承了下来。

3. 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对文字形状产生了影响。

当不同的文化接触和交流时,他们也会发现彼此的文字相似之处,并进行借鉴和融合。

这种融合会导致文字形状的相似性增加。

例如,拉丁字母和希腊字母的形状就受到了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借鉴。

二、相似形状的语言文字的意义1. 文化交流的便利性形状相似的语言文字使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

当人们从一种语言文字转向另一种语言文字时,一些相似的形态特征可以帮助他们更快地适应和学习新的文字。

这种相似性可以减少学习新语言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2. 文字之间的互通性相似形状的语言文字也可以在文字之间建立联系。

当人们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文字时,他们可能会发现一些字母或符号与自己熟悉的语言文字相似。

这种相似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的文字,加快学习进程。

3. 文字形状的美学价值相似形状的语言文字在视觉上也具有美学价值。

当文字的形状相似时,它们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风格和美感。

这种美感可以激发人们对文字的兴趣和热爱,促进文字的传承和发展。

结语:相似形状的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们代表着不同文化的智慧和创造力。

而形状相似的特征则源于文字起源的相似性、文字传播的影响以及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渗透相似思维,发展言语思维

渗透相似思维,发展言语思维

渗透相似思维,发展言语思维作者:王丽芳来源:《语文天地》2022年第02期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发展言语思维,能够使所想与所表达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感更加真实。

思维在文本表达过程中有对比、映射的表达方法,对比和映射的双方就具有思维的相似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似思维,对于理解文意有很大的帮助,亦能发展言语思维。

下面笔者以《紫藤萝瀑布》为例,谈谈渗透相似思维、发展言语思维的教学实践。

一、相似思维的“他相似”和“自相似”所谓的“他相似”就是互无关联、毫无交集、截然不同的两个事物在某一个点上或者某一个面上呈现出了极其相似的性质或功能。

由于两个事物本身毫无关联,那么思维为两个不同空间事物的相同之处提供了沟通的纽带,相似思维也就体现出来。

宗璞《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以植物和景色为线索,带出对生命进行感悟的散文,作者眼中的紫藤萝包罗万象,生生不息,与生命和人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他相似”思维通过植物贯通于对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如作者在文章的第十一段道出了花在生命周期中的开放和衰落与人生命中的各种境遇有着相似之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 这一段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在截然不同的花与人之间,作者用相似的思维感悟着生命的蹉跎。

紫藤萝的生命本是顽强的,可是由于人为摘花、折花,它的生命充满坎坷。

人的生命亦是如此,可能会遭受不幸或经历厄运,但是作者对生命保有积极坚定的信念,相信在经历了坎坷后终将重获新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领会“他相似”思维,进而为学生理解文章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自相似”思维在文中也有体现,文章的第六段写道:“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两国之间的语言是否存在相似之处?

两国之间的语言是否存在相似之处?

两国之间的语言是否存在相似之处?一、历史渊源相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形式也随着历史演变而变化。

同时,中华文明也对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力。

例如,中国的汉字书写系统和语法结构对东亚国家的文字系统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在日本、韩国等地,汉字的使用广泛,而且和中文的一些基本词汇有着相似之处,彰显了中华文明在语言传播方面的重要地位。

二、共同语系的传承汉藏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言家族之一,包括了汉语、藏语、日语、朝鲜语等多种语言。

虽然这些语言在词汇、语法和发音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源于同一个语系,因此仍然存在相似之处。

比如,汉语、日语和朝鲜语的词汇中有一些相同的词根或词源,这也体现了不同国家之间语言联系的一种传承。

三、跨文化的流动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许多人移居到外国,学习并使用其他语言。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也促使了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借鉴。

尤其是在日语和韩语中,有不少借自中文的词汇和句型,这一现象进一步拉近了语言之间的距离。

四、异曲同工的文化意象语言不仅仅是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中华文明和东亚其他国家的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也反映在语言中。

例如,在中国和日本,都有以四季为主题的诗歌和文学作品。

两国的语言中,也都有以季节和自然景物命名的词汇和成语,这一点彰显了跨国文化之间的相互融通和共同性。

五、人类发展的共同规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

相对于过去的孤立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也会不断影响和改变。

历史上,人类的语言从一个原始语言演变成了今天的多样性,这一发展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我们应该看到国与国之间的语言相似之处,是人类共同发展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探讨,我们不难发现,尽管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独特的语言体系和特色,但在历史渊源、语系传承、文化交流等方面,不同国家之间的语言存在相似之处。

九年级下相似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相似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下相似知识点总结九年级下学期,我们学习了许多不同的知识点,其中有一些知识点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在本文中,我将对这些相似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一、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对比在九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

虽然它们都是汉语言文字体系的一部分,但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首先,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文言文使用的是古代汉语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而现代汉语则更符合当前的日常用语和语法规范。

此外,在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上,文言文更加注重修辞和语言的华丽性,而现代汉语则更注重实用性和表达的清晰度。

通过比较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语言文字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

二、历史和地理的相互关联历史和地理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学科,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社会科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历史和地理的知识点。

历史和地理之间的相互关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历史和地理都关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历史研究过去的事件和演变过程,而地理则关注地球上的地域分布和变动。

其次,历史和地理都受到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类的历史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地理环境也制约和影响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最后,历史和地理都有研究方法和工具。

历史研究依靠考古、文献和口述等,而地理研究则借助地图、气候数据和地质研究等方法。

通过将历史和地理进行对比和融合,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和地球环境的发展。

三、科学的实验和数学的推理在九年级下学期的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科学实验和数学推理。

科学实验和数学推理都是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来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科学实验更强调实践和观察,通过实验方法来验证和论证科学理论和假设。

而数学推理则更注重逻辑和推理,通过数学公式和定理来证明数学问题和命题。

其次,在数据分析和结论得出方面,科学实验依靠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统计分析,而数学推理则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得出结论。

相似互构与语言文字

相似互构与语言文字

相似互构与语言文字互构语言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认知语言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然语言,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外在现实”是客观存在,“心智活动”是主观反应,“概念化”和“编码”是主客互动后的符号性建构。

异曲同工,还是在说自然语言是在主、客互动互构中生成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弄清的问题是:这种主客互构的创造活动,何以能够顺利地进行,人类靠什么使“概念化”“符号化”这个语言生成的伟大创举获得成功?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至今难以定论。

但在世界众多语种中,都共同存在着两条创生语言的明显线索:“拟音”和“象形”――“古人造字之始,即以字形象物之形,即以字音象物之声。

”(张行孚《说文发疑》)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姑且不论,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拟声词,世界上一切早期独立产生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

唐代诗人韩??有“时有幽禽自唤名”的诗句。

汉语中许多动物的名称就是模仿动物的叫声得来的。

如“猫”与猫的叫声相似;“鸭”与鸭子的叫声相似;“鹊”与喜鹊的叫声相似;“布谷”与布谷鸟的叫声相似……“鸟音”刺激了人的感官,人通过模仿创造发明了人的“语音”;反过来再用人造语音去指称鸟类动物――这就再自然不过地完成了主、客观,“名”与“物”的相互建构。

据古书记载:“‘芋’”本于‘吁’:薯芋叶大根实,掘者掘之必发出惊叹之声,即称芋为吁。

又如‘哇、呕、哕、喀、咯’,各像其声。

”(元戴侗《六书故》)这是“拟音”互构的另一类思维形式。

晚清大儒陈澧曾创造了“声象乎意”“象意制音”之说,他在《东塾读书记》中说:“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关于语言的相似性的探讨

关于语言的相似性的探讨

关于语言的相似性的探讨摘要: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关于相似性,语言相似性是相对于语言任意性的另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性研究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意义重大。

是人类积极参与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所以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而是反映人的头脑在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概念或概念结构。

通过从词汇、句法的角度进行相似性研究,能够较清楚地了解到认知在语言规则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性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人类对语言、心理、认知等领域了解加深的必然结果,是语言学研究的一大重要成果,本文就相似性在语言各个层面的反映进行探讨,有助于加深对语言理据性的认识。

关键词:语言;相似性;探讨AbstractAn important topic of cognitives linguistics is a concerning likeness. The likeness of language is relative to the language’s randomicity.Likeness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language and cognition,which is the process that the mankind actively participate to know objective world .So language isn’t response of the objective world directly,which is the various conception formed during human being’s brain know the objective world.Through studying the likeness per glossary and syntax angle,we can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congnition in the language rule.key words:Language;Likeness;Inquiry into目录绪论 (1)一.语言相似性的概念 (1)二.语言相似性与任意性的区别 (1)三.语言词汇层面及句法层面的相似性 (2)1.词汇相似性 (2)⑴.词汇语音相似性 (2)⑵.词汇字形相似性 (3)2.句法相似性 (3)⑴.接近相似原则 (4)⑵.顺序相似原则 (5)⑶.数量相似原则 (5)四.语言相似性的认知原因 (6)结束语 (7)参考文献 (8)绪论语言的任意性与相似性都是语言重要的特性。

相似互构与言语表达

相似互构与言语表达

相似互构与言语表达
高万同
【期刊名称】《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年(卷),期】2011(000)011
【摘要】人的言语是怎样生成的,言语表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认为,宇宙的发展按照由世界1(物质世界),经过世界2(精神世界),再到世界3(文化知识或语言符号世界)的连贯直向方向前行.人的言语活动过程,既充分体现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蕴含着自然世界、主体心灵世界和符号(语言)世界之间的互动互构和内在的统一性.
【总页数】4页(P4-7)
【作者】高万同
【作者单位】新沂市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观照言语表达形式,磨砺言语表达智慧
2.“能表达的言语”、“被表达的言语”与身体——早期梅洛·庞蒂的身体性语言观浅析
3.直接言语和间接言语理解过程的相似性
4.言语义·言语表达·言语应用——言语与言语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5.行政与自治互构:村干部职业化与内生治理需求的表达——基于鄂东Z村的田野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人类是一种语言文字高度发达的生物,我们能够使用语言进行思考、交流、表达情感和文化传承。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差异,但是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共通之处。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语言之间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音特征相似语音是人类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语音特征的相似性是人类语言相似性的一个方面。

所有的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两种音素,也都有一定的声调系统。

在元音的音标系中,有许多元音音素是相似的,如中文的“i”音和英文的“ee”音,在发音上非常接近。

同样在辅音的音标系中,也有许多音素在发音上相似,如中文的“p”音和英文的“p”音,在发音上几乎没有区别。

此外,许多语言在声调上也存在相似性,如中文的“一”、“二”、“三”等数字的声调,与日语、泰语、越南语等语言中数字的声调相似。

二、语法结构相近语法结构是人类语言的另一种重要要素,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差异很大,但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例如,所有的语言都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基本词类,而且它们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大体相同。

此外,所有的语言都有语法规则,如词序、主谓一致、时态等,这些规则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些相同,有些不同,但都是为了让句子能够清晰地表达意思。

三、词汇相近词汇是人类语言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不同的语言中有很多词汇是相似的,尤其是涉及到基础生活词汇、科技、文化领域的词汇。

例如,中英文中的apple、手机、电视、进口等词汇,在形、音、义上都非常相似。

同样在各个语系内,许多名词、动词、副词等词汇的基本构造也有相同的模式,如“可爱的人”和“lovely person”、“谈恋爱”和“fall in love”等。

综上所述,人类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是多方面的,从语音特征、语法结构、词汇构造等方面都有体现。

这种相似性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共同认知基础、文化传承和交流需求。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差异让不同语言都具有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从认知角度看人类语言相似性
人类语言的相似性可以从语音和语法结构上进行比较。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一些语音元音和辅音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有相似的发音方式,这反映了人类口腔和声带的生理特点对语音产生的限制。

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主谓宾的语言结构在很多语言中都存在,虽然语序和词类可能存在差异,但这种基本的语法结构在很多语言中都是相似的。

人类语言的相似性还可以从交际和语用结构上进行比较。

不同语言中的交际方式和语用规则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比如礼貌用语、语境依赖等交际现象在不同语言中可能存在,这反映了人类在交际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认知需求和规律。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类语言的相似性反映了人类在感知、认知和交际过程中存在一些共同的认知规律和需求。

这种相似性可能源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也可能源于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方式。

通过研究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本质和特点,也可以为语言学习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的启示。

渗透相似思维,发展言语思维

渗透相似思维,发展言语思维

渗透相似思维,发展言语思维作者:王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21年第04期王敏,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

相似思维就是“对彼此联系的事物形成的共时性关系进行系统探究,从中找寻事物关联的机质”[1]。

事物之间的相似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他相似”,一种是“自相似”。

所谓“他相似”,是指“两种截然不同事物在某种性质、功能上的相似”。

所谓“自相似”,就是“一个事物的局部和整体,个别和一般在某种性质上的相似”[2]。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写于1982年5月,十年动乱的创伤还在,作者的小弟又身患绝症却无法诊治,作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偶遇藤萝,伫足观赏,描绘了一树生命力旺盛的紫藤萝。

又展开联想,回忆十多年前藤萝的遭遇,从花的由衰而盛想到人的遭遇,从而把对自然的感触升华到对生命永恒的感悟,获得了积极面对生活的力量。

这篇写景状物散文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相似思维的典型例文。

文章宏观篇章结构上运用托物言志手法,根据立意描写物像特征,象征或隐喻抽象的思想感情。

整体上立象见意,“窥意象而运斤”,层层渲染物象与旨意之间的相似,从而具体形象地表达抽象的生命哲理,这是物与人的他相似思维。

微观具体行文中描写眼前的藤萝,处处突出花开之盛,这又如自相似基因,在不断的复制与生长中,渲染了藤萝旺盛的生命力。

而藤萝之“衰”,在时空上与藤萝之“盛”在情境、氛围、状态上相似,对比衬托出藤萝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这是历史的自相似。

在文本展开的修辞过程中,比喻、拟人、通感的使用,也都蕴含物与人的他相似思维。

首先是充满动感的喻体“瀑布”,由外在而内在,在形状、形态、神韵等方面与藤萝相似,突出其盛;其次,拟人手法,生动呈现藤萝的生机盎然,构成物性与人性方面的相似;再次,通感的手法,从视觉和嗅觉的相似相通,令读者感觉到生命力之美好。

文章从宏观到微观的相似思维运用,层层反复渲染强化了生命永恒的主旨。

初一学生阅读积累和社会阅历都有限,紫藤萝瀑布是作者“高度个人化的言说对象”,学生很难理解紫藤萝瀑布对作者的意义和价值,很难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思想与情感。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整体把握,求同辨异
从语音角度来看,中文拥有四声的系统,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是中文与其
他很多语言的不同之处。

但是与其他一些东亚语言(如日语和韩语)相似的是,中文也存
在着音调的变化,即通过声调的不同对词义进行区分,这与一些其他语言相似。

从词汇方面来看,中文拥有大量的汉字作为基本的书写单位,与其他语言相比,例如
英语、法语和德语等都是以字母为单位进行书写的。

中文同样使用词汇的形式来表达意思,可以通过组合不同的汉字来构成词语和短语。

从语法角度来看,中文的语序通常是主谓宾,与很多语言相似,但也有例外。

举个例子,英语的语序是主语 - 谓语 - 宾语,而且宾语通常放在句子的后面;而法语中,宾语
通常放在动词的前面。

中文在语法上与其他一些语言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从修辞角度来看,中文具有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这些修辞
手法能够丰富语言表达的形式,使语言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这方面,中文与其他语
言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为修辞手法在很多语言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似互构与语言文字互构语言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认知语言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然语言,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外在现实”是客观存在,“心智活动”是主观反应,“概念化”和“编码”是主客互动后的符号性建构。

异曲同工,还是在说自然语言是在主、客互动互构中生成的。

我们需要进一步弄清的问题是:这种主客互构的创造活动,何以能够顺利地进行,人类靠什么使“概念化”“符号化”这个语言生成的伟大创举获得成功?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至今难以定论。

但在世界众多语种中,都共同存在着两条创生语言的明显线索:“拟音”和“象形”――“古人造字之始,即以字形象物之形,即以字音象物之声。

”(张行孚《说文发疑》)这种说法是否准确姑且不论,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拟声词,世界上一切早期独立产生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从图画文字演变而来的。

唐代诗人韩??有“时有幽禽自唤名”的诗句。

汉语中许多动物的名称就是模仿动物的叫声得来的。

如“猫”与猫的叫声相似;“鸭”与鸭子的叫声相似;“鹊”与喜鹊的叫声相似;“布谷”与布谷鸟的叫声相似……“鸟音”刺激了人的感官,人通过模仿创造发明了人的“语音”;反过来再用人造语音去指称鸟类动物――这就再自然不过地完成了主、客观,“名”与“物”的相互建构。

据古书记载:“‘芋’”本于‘吁’:薯芋叶大根实,掘者掘之必发出惊叹之声,即称芋为吁。

又如‘哇、呕、哕、喀、咯’,各像其声。

”(元戴侗《六书故》)这是“拟音”互构的另一类思维形式。

晚清大儒陈澧曾创造了“声象乎意”“象意制音”之说,他在《东塾读书记》中说:“盖天下事物之象,人目见之,则心有意;意欲达之,则口有声;意者象乎事物而构之者也;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

”“如大字之声大,小字之声小,长字之声长,短字之声短。

又如说酸字,口如食酸之形;说苦字,口如食苦之形;说辛字,口如食辛之形;说甘字,口如食甘之形;说咸字,口如食咸之形。

故日:以唇舌口气象之也。

”陈澧此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刘师培《原字音篇》说:“人声之精者为言,既为斯意,即象斯意制斯音,而人意所宣之音即为字音之所本。

……推之食字之音像啜羹之声,吐字之音像吐哺之声;咳字之音验以喉,呕字之音验以口,兮字之音验以鼻;斥驱之音像挥物使退之声,止至之音像招物使止之声;奚字之音像有所否之声,思字之音像?砍荻任镏?声,均其证也。

”(转引自姚淦铭《汉字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90页)诚如郭绍虞所说,“他们以声象乎意之说解释一切语词,固然不很妥当;但若用以解释比况形容之语,则大都适合,因为比况形容之词本是声意相关的居多。

”(郭绍虞《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30页) 关于摹态或象形的例子就更多了。

请看“谷”“牛”“足”“日”“水”等字,我国甲骨文与埃及象形文的的摹写(前为我国甲骨文,后为埃及象形文):汉字是结构最精妙、流传最久、生命力最强的象形文字。

许慎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纹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说文解字》)可见初始文字,本来就是观察客观事物后,依类摹刻出来的图形或纹样。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六种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究其实质,“汉字所指向的形、事、意、声,都有‘象’在,汉字是由‘象’之介质来作为符号的,是通过‘象’来思维的。

”(姚淦铭《汉字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有人把象形、指事、会意三类均作为表意类的子系统。

这三个子系统,象形是基础。

有人称指事为象事,称会意为象意。

所象之物、之事、之意,范围很广,天文、地理、草木、鸟兽、虫鱼、人体、器用、衣、食、住、行等无所不包。

语言界大多认为,语音与语义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互构语言学》的“音义互构”原理认为:“相当大一部分汉语语音和汉字字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物理一生理一心理的契合关系。

就是说,客观世界事物的大小诱发人体发音器官(例如口形),在发音时对应性大小;大的,强烈的事物必然引起相应大的、强烈的心理――生理反应,从而引起发音器官的相应活动。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3页)深入观察可以发现,凡意义相对昂扬奋发,时空关系及含义指向都呈正向扩张型的字,其读音多响亮、厚壮,双唇发其音时的开口度都相对较大;反之,凡意思相对收缩、压抑,呈负向退降的字,其读音多沉钝、拘谨,发音时双唇开口度都相对较小。

比如,当人们表现强烈的阳性情绪时,用字多含元音“a”;表达强烈的阴性(压抑)情绪时,用字多含“j”音。

正因如此,古人吟诗作文,十分讲究“炼字”,炼字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关注汉字的“音义互构”关系。

请看李清照的一首名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极度促迫愁苦之作。

全词共97个字,其中76个字全是阴性字,占全词总字数的70%。

阴性音“i”音在这首词里特别突出,它通常包含大量的舌音和齿音,这就把诗人那种近乎咬牙切齿、欲说还休、愁肠百结的情状,极微妙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读了这首词,恐怕不会不在心理上受到巨大的震撼。

音义同构不仅表现在元音方面,也常常表现在辅音方面。

如:点,线,面三字韵母均为"Jan”,区别在于辅音:“d、x、m”。

发“点”字音(声母d),须用舌尖抵上腭,舌尖与上腭的接触面小,所以这个“d”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点”义,使人想到一点状物,或某物尖端上的一点或其与某平面相接触之一点。

同类引申义亦多以此音来表达,如:“滴、顶、颠、镝、帝、钉、盯、吊、叼、钓、蒂、抵、砥”等。

发“线”音(声母x)时,促使双唇和牙床上合而在上下齿问呈线形感,故“线”音一出,确有流线型感觉。

同类音义同构的字如:“纤、弦、限、隙、细、析、系、溪、蜥、泻、泄”等。

发“面”音(声母m)时,需先闭合双唇,舌面与硬颚接触面很宽,所以发此音时使人有一种明显的平面、铺盖和宽广感。

同类音义同构字如:“门、蒙、幕、弥漫、漠、幂、淼、蒙蔽”等。

(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90页)盛谏先生在其专著《语音象征与语言》中,对“音义互构”现象有更详尽的论证,这里不再赘述。

认知心理学的特征匹配理论认为:“对任何现象的认知,首先都必须把它纳入一定的基本范畴,具体的观察才能够接着发生。

基本范畴(包括实体、过程、性质、状态)是人类认知组织经验的基础,也是思考赖以进行的起码条件,世界只有被组织进这些范畴才可能对我们呈现出有序的状态。

认知范畴相适应的语言表现是词类,……那么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四大词类就有了一种超语言而普遍存在的必然性。

”(刘大为《比喻、近喻与自喻――辞格的认知性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四大词类正好对应四个基本范畴:与实体对应的是名词;与过程对应的是动词;依附于实体的是表示静态性质的形容词;依附于过程的则是表示动态性状的副词。

基本范畴还能形成一些派生范畴,如实体因为可计量和占据一定时空位置,从而可能派生出数量范畴、方位范畴来;过程则因为与时间发展、状态变化、运动方向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能会派生出时态范踌、趋向范畴等。

汉语中表现派生范畴的主要形式是一些助词,如“桌子上”“学校里”的“上”“里”(方位助词);“跑过去”“跳下来”的“去”“下来”(趋向助词);“读过”“站着”的“过”“着”(时态助词)等。

人类认知总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具象到抽象的规律。

这一过程需要以相似性为中介,通过比附联想和比喻来完成。

比喻本质上是一种“感觉挪移”现象。

“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墨子?小取》)之所以能“举他物”而“明之”,关键在于善于寻找不同客观物象之间的“相似点”,从而把已感觉到的此物象的特点,挪移到彼物象上去。

比如由“杯”到“茶杯”,由“脑”到“电脑”。

都是用头脑中已有的“相似块”与新出现的事物联系比照,再将原有概念略加变化(修饰限制),用来指称(即隐喻)新事物的创造过程。

这种借比喻命名的格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借喻,如科学术语中的“网络”“菜单”“平台”“黑洞”,日常用语中的“明”“大腕”等;还有一种是明喻,如科学术语中的“鼠标”“矢量”,日常用语中的“喇叭裤”“斑马线”等。

大量实例证明,语义中基本的抽象概念的本源结构,大多是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上构造出来的。

比如:房屋有门窗,“心灵”也有门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敞开你的心扉”)。

再如:“思想”可以“成熟”,“观点”可以“拿出”也可以“接受”,“情绪”可以“低落”也可以“高涨”,“态度”可以“粗暴”也可以“冷漠”,“性格”可以“坚强”亦可以“脆弱”,“感情”可以“深厚浓烈”,“经济”能“健康增长”,“论点”会“站不住脚”,“人生”可以作为“路”来走,“困难”可以作为“关”来破…一我们随时随地都生活在以意象为基础的隐喻的世界里。

隐喻给语义引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比如一个“和”,可以由乐调和谐、应声附和的本义,引申出“五味调和”“人事关系协调(和睦)”“夫妻融洽(和合)”“局势稳定(和平)”“社会安祥(祥和)”“行为得当(平和)”“表情温顺(和蔼)”“平息争端(讲和)”“气候温暖(暖和)”……声音、味道、情感、性格、人际关系、自然和社会环境等等本是不同类的事物,但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协调舒畅,所以可以用同一个“和”字来进行比附。

认知心理学认为:“作为动物的人类具有与自然相联系的身体,故我们的意识和理性与身体在环境中的定位及其与环境的互动行为相联系……意象图式正是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认知结构,它是联系感觉与理性的一道桥梁。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由人体的组成部分形成意象,的确是最方便、最容易的,所以由此催生的词语也是异常丰富的。

比如:河口、山头、针眼、桌腿、门把手、船尾、玉米须、果皮、果肉、山脉等,抬眼所见,无不与人的身体组成部分有关。

然而这些与人体有关的词根:头、手、足、心、腹、指、须、发、眉、目等等,其意义和功能远不这样简单,它们具有更加广泛深刻的意义和超乎寻常的组词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