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平均分

合集下载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并能够独立计算平均数;
2.能够解决在生活中实际问题中的平均数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2.熟练运用平均数计算。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两幅图片,一张是有5个苹果,另外一张是有10个苹果。

学生需要
思考下面的问题:
1.这两张图片中苹果的总数是多少?
2.如果把苹果数量平均分配给每个人,每个人分到了几个苹果?
2. 活动设计(20分钟)
1.学生们将分为5组,每组2个同学。

2.每组学生需要找到20个相同的物品,如书,铅笔等。

3.每组学生将物品随意放在桌子上。

4.学生使用纸和笔,记录每组物品的数量,然后计算这些总物品数量的平均数。

5.每组学生确保平均数的正确性,并将计算结果展示给整个班级。

3. 讲解(30分钟)
1.教师将通过展示一份数据表格来解释如何计算平均数。

2.教师将使用“中心数”来解释如何确定平均数。

3.教师将解释如何处理一组数据的不同部分,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4. 计算练习(25分钟)
1.在讲解之后,学生将完成一些练习,以确保他们掌握了平均数计算的技能。

2.学生将完成10道练习题,并互相检查答案。

5. 总结回顾(5分钟)
教师将简单总结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帮助学生复习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
1.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是否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2.学生是否能够解决在实际问题中使用平均数计算?
3.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一)》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一)》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一)》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一)》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平均分的学习,为学生后面学习分数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于除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平均分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食物和操作,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方法,能够进行实际的操作。

2.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讨论法、引导发现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平均分教具一套,食物图片,卡片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平均分教具,食物图片,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食物都是分成相同的份数,每份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一套平均分教具,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教具都是把一个整体分成了相同的份数,每份的数量都是一样的。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用自己的平均分教具进行操作。

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进行解决。

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对平均分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不仅可以运用在食物上,还可以运用在其他的事物上。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1课《认识平均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节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对除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不熟悉平均分的概念和求法。

此外,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例题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数器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分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水果给每个人。

2.探究平均分: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水果,并找出最公平的方法。

3.总结平均分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分的方法,即总数除以份数。

4.练习求平均分: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方法。

5.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分食物、分物品等。

6.总结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收获和不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5篇)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小组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平均分。

3、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4、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5、初步认识“平均分”6、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7、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各种食物若干。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老师要送给你们。

请动手把糖果分给小组里的每一位同学,要求把糖果分完。

(每一组的糖果的数量不相同)(2)、各小组动手操作(3)、各小组汇报情况,教师板书。

(二)、观察问题(1)、请小朋友观察各小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观察汇报。

(3)、从观察中我们发现有些组分的同样多,你们能给这样的分法取个合适的名称吗?(4)、学生自己取名。

(三)、出示课题(1)、小朋友取的名称都很好,这些在数学上我们把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写下板书:平均分(2)、小朋友再说说刚才哪些组是平均分,哪些组不是平均分。

(3)、刚才不是平均分的小组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平均分?(4)、学生交流、汇报(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糖果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平均分。

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问题的引申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

(四)、学习平均分1、教学例2:把10个卡片平均分成5份,怎样分?(1)、论分配方案。

(2)、各小组动手分一分。

(3)、学生汇报分法。

(4)、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2、分一分: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应是多少根?(学生动手分一分)3、完成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

(让学生圈一圈,并说出自己的分法。

)(设计意图):体现分法的多样化;开放题拓展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学设计)-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及意义;2.能够利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运用算法进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

二、教学重点1.掌握平均分计算的方法;2.理解平均分与公平相关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之间的关系;2.理解平均分应用于实际情境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习题集、练习册;2.录音机、磁带;3.板书工具、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5.1、导入环节(5分钟)通过板书,“平均分”的概念、意义,以及实际应用案例,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5.2、集体探究环节(20分钟)结合教材内容,将第七章“平均分”有关的练习放到桌子上,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平均分的概念、算法,了解平均数与总数、个数之间的关系。

5.3、引导应用环节(10分钟)根据教材上的案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分配等。

5.4、巩固拓展环节(20分钟)将习题集和练习册中的相应内容放到桌子上,供学生自主完成,老师在区间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巩固学生的理解。

5.5、课堂总结环节(5分钟)小结学生在本节课上的探究,总结平均分的概念、意义、应用及计算方法。

并强调学习平均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通过举办小组活动,让学生能够充分参与课堂探究,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算法和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评价以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情况为主要依据。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此次课堂探究,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平均分的概念和算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际应用的活动,此次课堂探究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平均分的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运算能力。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及反思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均分》优秀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为认识除法积累较丰富的感性经验。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研究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及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的分法和结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师生分别准备圆片、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教学例1。

引入:小朋友,你们喜欢XXX吗?一天,XXX带了6个桃回花果山,小猴子们最喜欢吃桃了,都围了过来。

XXX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

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听了XXX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

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两堆,再说说是怎样分的?(师巡视,相机让分法不同的小朋友上黑板分)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观察:真厉害,分成2堆,人人想出了3种不同的分法。

这些分法公正吗?你能把这3种分法分成两类吗?交流:这3种分法分成了怎样的两类?为什么这样分?指出:按每份个数相同和不同,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其中分成3个和3个是每份个数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

(板贴)诘问:怎样的分法叫作平均分?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摆,不仅帮小猴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

(2)加深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你想平均分成几份就分成几份,请用圆片摆出你的分法。

交流:你是怎样平均分的?追问:为什么这两种分法也是平均分?夸大: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二):平均分成几份》教案(公开课终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二):平均分成几份》教案(公开课终稿)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二):平均分成几份》教案(公开课终稿)一. 教材分析《平均分(二):平均分成几份》这一节内容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分的概念,本题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并求出每份的数量。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平均分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平均分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如何将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并求出每份的数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事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并求出每份的数量。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将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并求出每份的数量。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事物,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一些水果、玩具等实物,用于让学生进行操作。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水果、玩具等实物,用于课堂练习。

3.课件:制作相应的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水果、玩具等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这些实物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会有多少?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将实物平均分成几份,并求出每份的数量。

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4《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4《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4《认识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南京二年级数学上册4.4的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分数的基础,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分数的加减法、比较大小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的加减法,对于新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由于平均分涉及到分数的概念,而分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新的知识,因此,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另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游戏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每组一份的练习题、剪刀、胶水、彩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如果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会得到几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几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数据是如何得出平均分的?”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每组选出一个组长,组长带领组员们完成练习题。

练习题包括求平均分的问题和实际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平均分(二):平均分成几份》教案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平均分(二):平均分成几份》教案2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平均分(二):平均分成几份》教案2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2.平均分(二):平均分成几份》教案2,主要围绕平均分的概念进行教学。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意义,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平均分的具体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平均分的技巧。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平均分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如何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平均分,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本节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平均分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实例、教学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份实例和教学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图片和实例,如分水果、分蛋糕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回顾一下平均分的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讲解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方法。

例如,如何将一份水果或蛋糕平均分给几个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每组选一个实例,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尝试将实例中的物品平均分给几个人。

平均分(一)【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平均分(一)【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平均分(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六课为“平均分”(一),主要包括以下知识点:1.平均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2.用加减法求平均数;3.平均数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2.学会用加减法求平均数;3.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求解方法;用加减法求平均数。

教学难点:如何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一些生动的事例来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小明一周的成绩分别是85分、76分、90分、67分、83分,那么他这一周的平均分是多少?还可以让学生们讨论一下平均数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处。

2. 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们简单地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如果可以,可以以实物为例,让学生们观察、感受平均数的概念。

3. 组织活动(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行决定一个统计对象,如班级、家庭等等,并用一张纸写下该对象的若干项数据,如学生的成绩、家庭成员的年龄等等。

然后,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共同完成平均数的求解。

4. 展示结果(15分钟)小组代表在黑板上展示他们的数据和平均数的计算过程,让全班同学来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可以针对同学们的不同答案和想法,引领同学们再次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帮助他们发现不同解决方法的优缺点。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系统总结,让学生们理清思路,加深印象。

可以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和表现,检查他们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提问情况以及小组和个人的表现等来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从班级整体、团体协作等多个方面来进行评价,不要只看重单一的指标。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平均分(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第一课时 平均分(1)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1)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2.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值的方法;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的方法。

二、教材分析本课时所涉及的教材为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一课时。

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如:数的概念、数的读法、数的大小比较等。

该课时是本单元的起始部分,从此节课开始,学生将会学习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值。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新课1.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过的数字知识:数的大小比较、数的读法等。

2.准备一组数据(如一个小组的体重或个子)为例,引入本节课讲解的主题——平均数。

2.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1.利用板书或PPT等教学工具,向学生阐述平均数的定义;2.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用于衡量一组数据的中心值。

3. 讲解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值1.让学生回顾加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确保学生有合适的数学基础;2.举一些例子,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1.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或自己编写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刚才学习的知识;2.及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鼓励学生自己思考。

5. 实际应用1.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例(如一个班级某次考试的成绩),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其数学素养。

四、教学评估1.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练习的表现,来进行教学评估;2.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和激励,激发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本课时的教学设计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实际意义,并掌握求一组数据平均值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调节教学节奏、深度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帮助。

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堂的管理,保持良好的课堂秩序,保证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分-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分-苏教版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平均分-苏教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意义;2.能够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能够应用平均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1.平均分的概念及其意义;2.平均分的计算方法;3.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幅水果销售的图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各种水果的平均售价。

2. 认识平均分1.谈论学生们在生活中从哪些方面接触到了平均分,例如班级排名、体育比赛等;2.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及其基本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3. 计算平均分1.从班级人数、考试得分等方面触发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平均分;2.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计算操作。

4. 应用平均分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水果销售、班级考试分数等;2.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 拓展探究通过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平均数大小,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初步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掌握了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课后作业1.总结课上所学的平均分知识;2.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如何应用平均分。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情境引入、实例引导、探究拓展等多种教学方式,较好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然而,在教学计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内容的梳理和教学细节的处理,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3课《认识平均分(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三课《认识平均分(三)》,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并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概念,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平均分计算。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应用,以及除法在平均分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各有不同,有的可能更偏向于直观的实物操作,有的可能更偏向于抽象的符号运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2.让学生掌握除法在平均分中的应用,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能够与同学一起完成平均分的任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将一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并能够用除法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实际应用,能够将平均分的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采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采用问题引导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平均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用于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操作。

2.准备一些除法计算题,用于巩固学生的平均分计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平均分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平均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物,如水果、糖果等,向学生提出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的任务。

第4单元第1课时 平均分1【说课稿】-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第1课时 平均分1【说课稿】-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4单元第1课时平均分(1)(说课稿)1. 教材分析本课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平均分的学习。

学习过程中,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求法,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均数的求法,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进行小组合作,锻炼表达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乐于分享、互相帮助的合作精神,感受分享和合作的快乐。

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1.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2.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2 难点1.小组合作中如何表达和思考。

2.应用平均数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4. 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例如:现在有5个小朋友,他们分别考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成绩如下表所示。

语文数学英语A809085B758892C1009896D859288E829590请问这5位同学三门课的平均分是多少呢?4.2 讲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例子中的数据,让学生学习如何计算多个数的平均数,例如:平均数=总分÷人数语文总分=80+75+100+85+82=422语文平均分=422÷5=84.4同样地,我们可以求出数学和英语的平均分,最终得出三科平均分的结果。

4.3 练习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分组思考以下问题。

假设你们家有一块花坛,里面种了4棵花,它们的高度分别是12cm、14cm、10cm、15cm。

请在小组中讨论,这4棵花的平均高度是多少?4.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次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同时,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与表达方面得到锻炼,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容易忽略数值大小与位置的关系,导致求平均数时出现偏差。

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强调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计算方法。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

平均分(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思维创新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最近的生活,询问他们最近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如果这星期我一共做了4个数学作业,第一次得了60分,第二次得了70分,第三次得了80分,第四次得了90分,那么我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来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平均数的运算方法。

2.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及相关概念教师给出平均数的定义:“若有n个数,它们的和为S,那么这n个数的平均数为S/n。

”同时讲解最大值、最小值、范围等数学概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计算。

3. 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让学生通过计算班级中每位同学的体重并求出平均值来帮助理解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4.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后,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运用,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学会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班级人数为40人,其中30人考了100分,剩下10人的平均成绩是多少?通过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学生能够很快地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归纳教师通过总结与归纳,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达到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四、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问答环节的展开情况以及个人的综合表现等因素来评估教学效果。

一般评估方式包括社会化评价、自我评价、综合评价等。

五、教学反思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提供更多的实际问题和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概念的运用。

同时,教师应开展多种评估方式,确保学生的学习各方面得到充分的满足,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认知、掌握和运用能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认识平均分(一)》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1《认识平均分(一)》苏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4.1《认识平均分(一)》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实例计算平均分。

3.能够使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平均分2.如何计算平均分3.平均数的作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一些学生对平均数等概念较为陌生,无法理解。

四、教学方法1.情景模拟法2.分组讨论与合作学习法3.讲解法与示范法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份上课考试成绩表格,并将其数据展示在黑板上,请学生先观察这张表格,询问学生能不能说出一些数据的特征?2. 认知1.教师让学生看一下这个人的成绩单,并让学生讲述一下这个人的成绩情况;2.教师问学生这位同学的平均成绩是多少?让学生尝试计算该生的平均成绩;3.讲解什么是平均分,如何计算平均分。

3. 练习教师让学生尝试完成以下练习:班级中还有一名学生刘明,他近十次的语文成绩分别是 85, 80, 79, 88, 87, 93, 90, 84, 86, 80,请计算他的平均成绩。

4. 能力拓展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在一个班级里,小明的期中考试成绩是80分,期末考试成绩是90分。

期中考试的总人数是30,期末考试的总人数是25。

请问这个班级这门课的平均分是多少?5. 总结1.学生总结课上所学知识点,并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平均分?计算平均分的公式是什么?2.教师带领学生讨论平均分的应用场景,让学生了解了解平均分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情景模拟法、讲解法与示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在讨论中的思考与合作十分积极;2.教学效果:本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更深入了解,能够更好的应用平均数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3.教学改进:下一节课将增加趣味性,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思想。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1《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1《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1《认识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4.1《认识平均分》这一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意义,从而理解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加减法和除法运算,但对平均分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求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够应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意义。

2.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活动,共同解决问题。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道具、练习题。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物品、练习本。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人,应该如何操作?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出平均分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多个实例,如分水果、分玩具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平均分的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总数÷份数=每份的数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运用平均分的计算方法进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均分》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并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除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对于简单的运算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应用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将总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2.让学生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运算。

3.让学生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学会用除法来求平均分。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平均分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用于示范和练习。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用于展示和讲解平均分的概念和除法的应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果、糖果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物品平均分给若干人。

让学生认识到平均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平均分的概念,解释平均分就是将总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的数量相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用除法计算水果、糖果等物品的平均分。

引导学生掌握用除法求平均分的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除法运算。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检查学生对平均分概念和除法运算的掌握情况。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3)》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3)》数学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平均分(3)》数学教案教学目标•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计算出平均数•能够解决平均数与真实情况的差异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教学准备•活动卡片•计算器教学过程1.引入1.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例如:糖果、笔、橡皮等,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要把这些物品平均分给一组人,我们该怎么办?”2.引导学生回答该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例如:将物品数目除以人数,然后将得到的商分配给每个人等。

3.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计算平均数。

2.探究1.活动一:以孩子们熟悉的物品如铅笔为例,将一些铅笔发给学生,并让学生将铅笔的长度进行测量。

完成测量后,老师收集学生们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

2.活动二:老师向学生们讲解如何计算平均数。

将学生们的测量数据录入计算器,计算出平均数。

3.活动三:让学生们比较各自测量出来的长度与平均数的差异。

并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

3.巩固1.老师设计小组活动,将学生们分为若干个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派一张卡片。

每张卡片上是一组数值,例如12,14,17…等等,要求学生将这些数值加起来,并计算出平均数。

2.活动结束后,老师让每组学生分别报告自己计算出来的平均数,让其他学生评估其计算的正确性,并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出错误并改正。

4.总结1.老师让学生回顾课上所学的内容,概括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例如课上提到的差异性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平均数来反映真实情况。

课后作业•在家中自选物品,进行测量,并计算出平均数。

•回答:使用平均数的好处是什么?平均数是否能反映真实情况?教学反思在探究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平均数,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巩固环节中,小组活动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及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总结环节中,重点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与真实情况的差异,帮助学生用一个更加严谨的思维来理解计算平均数。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均分》教案教学内容:例3及练习三第4、5题教学目标:明白得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每几个一份地分,求总数里有如此的几份。

教学重点:明白得平均分的第二个意义。

教学难点:会说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爱春游吗?今天我们来帮一帮这班小朋友租船玩吧!有24人要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

他们要租几条船?有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

要租几条船?把结果说一段话24人租船,每条船限乘4人,要租6条船。

是不是平均分,什么缘故?因为每份差不多上4个引导学生说:24人,4个4个的分,能够分成6组。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抛出问题,引起摸索:小朋友,你们喜爱小动物吗?他们有事要请你们帮忙,你们情愿吗?1、出示书本第15页做一做(1)说图意。

(2)动手分。

(3)说一段完整的话:12根筷子,每2根一双,一共有6双。

(4)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什么缘故?2、练习三第4题(1)说图意。

(2)动手圈。

(3)说一段完整的话:12个萝卜,每只小兔分4只红萝卜,能够分给3只兔子。

(4)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什么缘故?3、练习三第5题。

(1)有18只香蕉,平均分给6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分给()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什么缘故?(2)假如平均分给9只小猴,每只小猴分()个。

说说是不是平均分?什么缘故?三、开放题1、用15个长方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块用3个木块,能够摆()个长方体。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平均分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本课教材是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地分,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别,但分的结果是每份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材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例题,并就其中的一种结果,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分的过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其他各种不同的分法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体会平均分的每一种结果可以从不同的分的过程中得到。

想想做做中的题目进一步通过各种不同的情景下的平均分问题,有层次地让学生逐步加深对平均分本质特征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继续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两种操作方法,通过操作,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题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铺垫准备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展示8个圆片。

⑴提出要求:①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看看每份有几个?②把它们每4个一份的分,看看能分成几份?
⑵学生拿出自己的圆片动手操作,同时让两个同学在黑板上分别操作上述两种分法。

2.提问:想一想,刚才自己是怎样分的,再观察黑板上两位同学分出的结果,这两种分法的结果虽然不一样,但是它们在分的过程中也有同样要注意的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3.小结:这两种分法虽然不一样,但它们都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通过课始简单的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不同分法,同时通过对操作的反思及两种分法的初步比较,使学生对平均分的本质特征有了初步的体会,为下面两种分法的整合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体会领悟
1.创设情景:兔妈妈拿来一些铅笔,准备将它们分给表现好的几个小兔子,数一数共有几枝?(出示12枝铅笔)
兔妈妈可以怎样去分这12枝铅笔呢?
2.明确要求
①出示条件:把12枝铅笔平均分。

②提问:平均分是什么意思?
3.自主探索
①你愿意来帮帮兔妈妈吗?想一想应该怎样分?
②拿出12个圆片来代表12枝铅笔,动手试一试。

4.初步交流,总结两种思路
①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让一名学生展示他的结果,同时提问:他这样分对吗?为什么?还有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的吗?
②他们的结果都是这样的,都分对了,但是他们又是怎么想的呢?
教师先请上台展示的这位同学说一说,然后继续提问:其他同学的想法是不是都与他一样呢?不一样的说一说。

③小结:虽然结果相同,但他们所想的和刚才分的过程却可能并不一样,有的是每几个一份地分,有的是平均分成几份,最后,他们所分的结果都是每份铅笔的枝数相同,因此都符合平均分。

④看一看你的分法,是否符合要求?想一想,如果别人和你的分法相同,他还可能是怎么想的?
5.小组内交流
①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在小组内交流。

②小组讨论:除了小组内的几种分法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分法?
③小组内总结:你们小组共发现了多少种分法?把它们分别贴在小黑板上。

6.展示后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不同的分法,可以是每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是平均分成几份地分,但不论用哪一种方法,最后结果是每一份是相同的,都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要努力处理好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关系。

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明晰了平均分的两种基本策略,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为把握平均分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三、巩固应用,内化概念
1.依次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

①先出示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知道都是平均分。

②想一想,他们分别可能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在小组内从不同角度说一说分的过程。

③独立完成填空。

④在小组内校对。

2.想想做做第5题。

①出示图,学生仔细观察。

②一共有几本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如果是平均分的话,可以怎样分呢?
④独立完成填空。

⑤小结:像这样每份同样多,既可以看成是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也可以理解为是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

3.想想做做第6题。

①出示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②兔子是怎样分的?鸡是怎样分的呢?自己先说一说。

③和同桌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这里的每一个习题,都紧扣教学重点力图为学生创设说的环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同时树立自信,并学会尊重他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发散练习:有15个小朋友,要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做游戏,可以怎样分?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下课以后去分一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小结,有助于知识的巩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课后的拓展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得以形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