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望岳公开课教案语文版13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14篇)
杜甫《望岳》教案(优秀14篇)《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1、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理解诗中哲理和意境;八年级学生一课时(一)导入:1、同学们,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大家有什么安排呢?让同学自由回答,把话题引向“旅行”。
说起旅行,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2、介绍“泰山”,同时展示课件。
“泰山”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
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数千年来,先后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封禅。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二)讲授新课: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1、朗读,强调字音、字形。
2、解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逐句诠释:(此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还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故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开篇以设问起句,表现诗人虽未得亲历其境,但久慕其名。
接着解释“岱宗”一词,再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接句自问自答,“齐鲁”是春秋的两个诸侯国,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
“青”,指泰山之色,请问,这表现了泰山的什么特点?明确:青翠。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
《望岳》教学设计(优秀5篇)杜甫大家都十分熟悉,是我们古代的伟大诗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古诗词作品,让我们受益无穷。
望岳就是其中一首。
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5篇《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望岳的写作思路。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我们伟大的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山大川数不胜数。
要说山,较有名的当然是“五岳”了。
那么,请问大家“五岳”分别指的是哪几座山?哪一座山是“五岳之首”呢?(学生回答)从古到今,为赞美、歌颂泰山,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其中,一位唐代大诗人所写的一首诗历来被人们誉为吟诵泰山的压卷之作。
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呢?作者是如何描绘、赞美泰山雄奇壮丽的景色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学生自己结合课下注释解题,明白是作者近岳而望,并没有登山。
天宝三年,25岁的杜甫科举不第。
当时,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杜甫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
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呢?1、教师配乐朗诵《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学生齐读。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2、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3、《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试对此做具体归纳。
1、透过一联,你可以知道泰山的怎样的形象?2、第二联,哪两个词用得较好?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3、第三联表现了泰山怎样的形象?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小组研讨展示,教师总结)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此神奇秀丽,严峻挺拔,那么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南龙山下,那么大家用你们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南龙山吧!学生作品展示。
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本课其余两首诗歌。
附:板书设计望岳杜甫写景:一、二句:远望之景:夫如何、青未了(绵延深远、青翠苍郁)三、四句:近望之景:钟神秀、割昏晓(神奇秀丽、巍峨高大)五、六句:细望之景:生层云、入归鸟(云雾缭绕、飞鸟盘旋)七、八句:极望之情:凌绝顶、众山小(勇于攀登、俯视一切)抒发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岳》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的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泰山雄伟磅礴景象的诗句。
(2)体会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教学难点(1)领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2)学习诗歌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泰山的图片)同学们,我们眼前看到的这座雄伟壮丽的山就是泰山。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赞美之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一起领略泰山的魅力。
2、作者及背景介绍杜甫(712 年—770 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时代精神,被后人称为“诗史”。
这首诗写于杜甫青年时期,当时他游历齐赵,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4、精读诗歌,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写了诗人远望泰山时的所见,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这两句诗是如何描绘泰山的?(“造化钟神秀”写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在了泰山,“阴阳割昏晓”写泰山高大雄伟,山南山北明暗不同,就像被分割成了早晨和黄昏。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泰山景色的陶醉和惊叹,心情激荡。
《望岳》公开课教案
《望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理解《望岳》的诗意和主题,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望岳》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岳》。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树立远大理想。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努力攀登。
二、教学重点1. 《望岳》的诗意和主题。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望岳》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望岳》中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望岳》的译文、注释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作业:预习《望岳》,了解作者杜甫及其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朗诵《望岳》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岳》,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望岳》的诗意和主题,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问答。
4. 诗歌解析(1)分析《望岳》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如意象、意境等。
(2)解读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如何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努力攀登。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望岳》。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望岳》的情况。
望岳教案 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导语:本公开课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杜甫的《望岳》这首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开展,学生将会了解到杜甫的才华、情感和对自然的亲近,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山水诗的独特之处。
一、课堂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杜甫的《望岳》诗歌副本3. 讲师需要提前阅读《望岳》诗歌并了解杜甫的背景知识。
二、导入1. 讲师自我介绍并简要介绍今天的课程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启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三、导读1. 讲师呈现杜甫的《望岳》诗歌副本。
2.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
3. 讲师让学生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并就其中一句或一个词进行解读,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四、分析与讨论(1) 讲师引导学生讨论《望岳》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讲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观描写,引导学生思考杜甫在诗中想要传递的情感。
(3) 讲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杜甫为何选择“望岳”这个主题,并将学生的观点整合起来。
五、文化背景介绍1. 讲师向学生介绍杜甫的背景和他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
2. 讲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并讨论杜甫是如何通过他的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注的。
3. 讲师向学生展示唐代山水诗的特点,并与学生讨论这种诗歌形式与其他文化背景的联系。
六、个人创作1. 讲师向学生介绍创作任务:写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短诗(五言或七言诗)。
2. 讲师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和灵感,例如选择一个特定的自然景观,描述其中的细节,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3. 学生在课堂上独立进行创作,并在结束时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七、总结与展望1. 讲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到的知识和理解到的情感。
2. 讲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并了解更多与山水诗相关的作品。
3. 讲师预告下节课的主题,以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八、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自己的诗歌创作,并准备下节课的分享。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岳诗的内容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诗歌《望岳》的原文及翻译。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2.2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欣赏:让学生朗读并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3.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和翻译。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
4.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或笔记本。
字典或翻译工具。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2 教学拓展介绍其他相关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欣赏。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6.2 教学活动实践进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分享。
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
第七章:教学反思与改进7.1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7.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望岳教案 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内容:中国古代名篇欣赏——《望岳》教学目标:1. 了解《望岳》这首诗的作者与背景;2. 通过解读诗歌内容,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题;3.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望岳》的诗意和情感表达;2. 学习解读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2. 把握古代诗歌的意境。
教学准备:1. 课文:《望岳》;2. 课件:包括诗歌的文字内容和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目标。
二、新课呈现(10分钟)1. 教师呈现《望岳》的诗歌内容,让学生朗读;2. 解读诗歌中的生字、词语,并简要介绍《望岳》的背景。
三、分组探究(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阅读《望岳》的诗歌内容,并试着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诗歌的主题与意境,并记录下自己的理解。
四、小结分享(10分钟)1. 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解读,与全班分享讨论;2.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五、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如把握韵律、理解象征意义等;2. 学生根据所学的方法和技巧,再次审视《望岳》,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手法。
六、创作互评(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幅山水画,并结合《望岳》的诗意进行创作;2.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展示创作,并进行互评、点评。
七、扩展延伸(10分钟)1. 教师推荐其他中国古代名篇,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八、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2. 提醒学生关注经典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课后作业:1. 阅读其他中国古代名篇,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并写下自己的感想;2. 继续创作与《望岳》相关的作品,如诗歌、故事等,展示给全班。
【教育专用】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1古诗五首望岳教案语文版
《望岳》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语文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望岳学习目标:1、在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体悟诗歌内容,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理解“钟、割”的妙处和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学习重点:理解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理解青年杜甫的豪情。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了解作者和文体常识:1. 介绍作者:杜甫[公元712-77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2.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望岳》。
2、老师指导、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3、全体学生自读、齐读。
四、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五、再次朗诵,研讨品析1、理解诗题: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愿望。
2:知识补充:望哪里?你从何得知?泰山。
从“岳”“岱宗”“齐鲁”得知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第21课 古代诗歌五首 《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鉴赏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3.品析诗歌,体会诗歌情感意蕴。
【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主题。
【教学难点】体会时代背景对诗歌创作的不同影响。
【课前预习】同学们课前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很早之前就认识过杜甫其人。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杜甫一起去看一下他笔下的泰山。
心怀虔诚,整理行装,一起来读杜甫的《望岳》,来感悟古人登高的情怀。
一、释诗题请同学们齐声朗读题目。
谁能来说说“望"的意思是什么?(看)那“岳”的意思呢?(山,这里指泰山)所以题目的意思是“看泰山"。
二、知诗人(杜甫知多少)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他的诗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
他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为大李杜。
三、诵诗词1、朗读:感诗韵,知内容。
原汁原味地读一读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读好一首诗歌,首先应该读准字音。
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给大家朗读一下《望岳》,其他同学听他读的是否准确。
强调“夫”“了"“眦”三字的读音。
2.诗歌的朗读,除了需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断句,把握节奏。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范读音频,认真听,划出停顿和标出断句。
3.读诗歌还要读出情感。
指导朗读,初步体会情感。
如何?(面对未知景色要读出期待)钟、割形容词(微笑读出喜爱之情)荡胸(上扬、重读、读出震撼)会当(读出自信昂扬的精神面貌)请大家伴着背景音乐齐读《望岳》,一起感受一下诗歌的节奏美。
生齐读四、明诗意会读诗歌,更要懂得诗歌,课下同学们已经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请一位同学解读文意。
五、疑探《望岳》:无限风光一望中(一)设疑初探,感悟文本1.本诗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望)2.诗人望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你是从哪些诗句中读出来的?我从中,望到了的泰山。
《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望岳》优秀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岳》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岳》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
21 望岳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1 望岳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望岳》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并掌握杜甫的有关文学常识。
把握重点词句,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体会诗句情感,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句,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人的远大抱负。
教学对象:七年级。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曹孟德带我们游览了“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碣石山,追随王湾的脚步,我们领略了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风光,陈子昂让人看到令人感叹“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幽州台。
古人的妙笔,向我们展示一幅幅祖国大好河山。
今天我们请诗圣杜甫,带我们登临“一览众山小”的泰山。
二、课前预热走近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写作背景公元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
诗人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3、诗题解读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五岳之首泰山,诗题意为远望泰山。
三、诗文诵读1、初读——读准字音,重点强调“岱"眦”的读音和写法。
2、再读——读出节奏,引导学生掌握一般律诗的朗诵节奏。
3、三读——读出诗意,读出杜甫年轻时的自信豪迈。
朗诵方式: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
诗文翻译结合注释,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强调重点词语“未了"阴阳”“决眦"会当”的意思。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岳》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通过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哲理,培养他们的道德修养。
1.2 教学内容诗歌原文《望岳》诗的作者背景介绍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望岳》的原文背诵和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的感悟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和应用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哲理的领悟诗歌的鉴赏和创作方法的掌握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意境等问答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诗歌的美创作法: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3.2 教学手段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原文和相关图片教材:使用专门的诗歌教材或参考书籍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和讲解网络资源:查找相关的诗歌鉴赏资料和创作指南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诗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讲解:讲解诗歌的主题、意境、修辞手法等讨论: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自己的感悟应用: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阅读:10分钟讲解:15分钟讨论:10分钟应用:10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诗歌鉴赏: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创作,评价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改进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望岳诗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岳》诗歌。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诗歌《望岳》的字词背诵与理解。
2. 诗歌中所表现的自然景观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二、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意象、表现手法等。
2. 互动法:讨论诗歌的鉴赏,分享彼此的感悟。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二、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投影仪:播放与诗歌相关的影像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时间分配一、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人杜甫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岳》诗歌,感受韵律美。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4. 诗歌鉴赏: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时间分配1. 导入新课:5分钟2. 诗歌朗读:10分钟3. 诗歌解析:15分钟4. 诗歌鉴赏: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一、课后作业1. 背诵《望岳》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望岳》诗歌的鉴赏心得,不少于300字。
二、评价方式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作文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整合教案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登幽州台歌》和《望岳》这两首古代诗歌。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一些值得总结的地方。
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中表达情感的兴趣被成功激发。他们积极思考,愿意分习抱有热情。
总之,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古代诗歌的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3.对比分析两首诗的异同点,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情感抒发等;
4.诗歌朗诵技巧指导,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5.结合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思考两首诗的启示意义。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会从诗歌的背景、作者、诗句、意境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深入体会古代诗歌的美;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朗诵体验中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我觉得这一环节的设计较为成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作为教师,我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此外,我还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今后我需要加强对讨论过程的引导,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诗歌表达手法:分析两首诗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意境体会:引导学生体验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如《登幽州台歌》中的悲壮与孤独,《望岳》中的豪迈与抱负。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21古诗五首望岳》word教案
《望岳》教案【教学目标】: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a、重点字词的含义;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准备】:ppt 、道具【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我们今天就来欣赏下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1.指名简介作者。
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快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1.首联“岱宗”两句。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六、名句赏析2、“会当”两句释义。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九、作业: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望岳(唐)杜甫---- “诗圣”首联: 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颔联: 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颈联: 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尾联: 不畏艰难俯视一切附原文:望岳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
一、导入(白板展示)1、同学们,你们一定不陌生最近几年兴起的“诗词大赛”,汉字听写”等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
你们看过吗?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在文化方面,简单地概括,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而在唐诗中,李白杜甫又是两座高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杜甫在青年时代的一首代表作《望岳》。
2、《望岳》这个“岳”指的是“泰山”。
五岳: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东岳泰山中岳嵩山3、欣赏泰山精美图片二、了解古体诗1、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押韵平仄2、可随意转韵3、句数不限4、分五言、七言、乐府三、积累知识,结合预习强调巩固1、作者了解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杜少陵。
也称杜工部。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
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首诗歌写于736年,属于杜甫创作历程中的漫游时期。
他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2、读准字音,节奏岱(dài)了(liǎo)曾(通“层”)眦(zì)凌(líng)3、读准节奏望岳(多读法)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四、自主学习《望岳》1、诗题为《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而且角度有别,试做分析这是近望所见远看齐鲁大地泰:山到底怎么样啊?在齐鲁大地上那清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从占地面积之广,说明大,写出了齐鲁大地的辽阔。
近写山中感受: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山南山北天色被分割成一明一暗两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岳》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
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
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
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给人一种美感。
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培养读古诗的能力。
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
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
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
二、赏析《望岳》。
三、吟唱《望岳》。
四、仿写及仿诗展示五、小结。
教师活动: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实录课前放邓丽君演唱的《明月几时有》,营造课堂氛围。
让学生置身于古诗词演唱的氛围之中。
一、导课师: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艺术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浩如烟海。
山川河流、花草树本都成为诗人歌咏的对象。
如我们学过的写树木的诗有:生:《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无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写山的有:生:横看成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写花的呢?生::《梅花》。
师:同学们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师:举不胜举,如果说古代诗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诗就是那最闪亮最璀灿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去聆听诗人心灵搏动的颤音,感受诗人生命之歌的变调。
今天,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学习杜甫早期所写的诗歌《望岳》。
展示课件一:踏歌而行觅古韵,余音袅袅仿古诗。
请同觉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思鸿):唱着歌寻觅古诗的韵味,在余音袅袅中仿写古诗。
师:对。
这堂课要求把握而两点:一是体会《望岳》诗歌意境;二是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师:《望岳》这个“岳”指的是哪座山?生:齐答“泰山”。
]师:对,是有“五岳独尊”之称的泰山。
(老师板书“望岳”,简单画泰山轮廓)老师画的泰山象不象?生:齐答“象”(笑)。
师:这首诗比较好懂,同学们课前做了预习,请同学来介绍杜甫及这首诗有关的内容。
生(赵路遥):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字子美。
生(何灿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生(张舜):杜甫被称为诗圣。
生:齐答“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历史,称为史诗”。
生(赵诗恒):杜甫诗的风格主要以“沉郁顿挫”为主。
师:同学们介绍得很清楚,全面。
同学们对诗人写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生(张胜蓝):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这首诗是杜甫二十四岁时写的。
诗人在诗篇中远望泰山,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荡…师:说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学课前对《望岳》一诗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下面我们分组讨论、学习这首诗。
第一大组讨论①、②句,第二大组讨论③、④句,第三大组讨论⑤、⑥句,第四大组讨论⑦、⑧句。
学生互相讨论三分钟,老师参与讨论并作指导。
师:请停下。
请第一大组的同学来鉴赏①、②句。
生(李婷婷):这两句主要写了诗人远望泰山。
师:从哪个地方看出诗人是远望而不是登上泰山?生(刘冠):从“齐鲁青未了”这一句来看。
因为在泰山周围,远看一大片的绿色。
师:这写出泰山什么特点?生:齐答“宽广”。
师:很好(老师板书“广”)。
第一大组同学说①、②句写出了泰山的宽广,诗人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其他组同学帮忙想一想?生(林翠娜):从这一问一答的句中,看出诗人非常喜爱这泰山。
生:齐说“一种喜悦的心情。
”学生看到林翠娜夸张的手势,都笑了。
师:是啊,在写景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正应了这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二组的同学说说③、④句。
生(张婧娜):③、④句描写了泰山景色秀美。
师:从哪里看出来?生:(李笑也):“造化钟神秀”就是说大自然把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师:对,这个“钟”解释得好。
生(孙睿):“阴阳割昏晓”说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说明泰山很高大。
师:这里哪个字用得好?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开一样。
师:这个字找得好,这两句写出了泰山的特点:高大(师板书“高”)其他组同学对③、④句还有没有问题?生(刘华):还写了泰山的秀美。
生:齐说“已经说了”。
师:噢,第二组已经说到了。
很好。
(师板书“美”)。
第三大组说说⑤、⑥句。
生(洪满川):从这两句看出诗人心胸很坦荡。
师:心胸坦荡。
诗中“荡”字是什么意思?生(洪满川):激荡。
诗人的胸怀随着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
师:对,同学们看看语文书封面,这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生:齐说“有山,有云”。
师:对,山与云连成一片。
第四大组说说⑦、⑧句。
生(吴芮):就是写诗人登上泰山的时候。
师:登上泰山了吗?生:齐说“没有,是说一定要登上去”。
师:诗人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组同学刚才说了什么?生(吴芮):因为泰山很高、很美,诗人想一定要登上去。
这两句说,登上泰山顶就会觉得其它山都小了。
因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广。
这样写,就衬托了泰山的高大。
师:觉得其他山都小了。
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发出同样的感慨。
同学们知道是谁吗?生(陈金龙):是孔子。
他说“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师:登上泰山。
觉得天下都小了,这里用了什么手法?生:齐答“夸张”。
师:这是夸张。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还没登上泰山,就说“一览众山小”,诗人这里是一种怎样的思维方式?生:齐说“想象”。
师:对。
写诗就要展开想象。
想象是诗歌的生命。
当时诗人才二十四岁,正值胸怀远大抱负的时候。
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会有何感想呢?生(赵诗恒):有一种被征服的快感。
学生笑。
生(赵诗恒):是一种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张逸飞):祖国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聪):就因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边有众山围着,自己就象神仙一样。
师:说得好。
李白就曾来到泰山,也写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觉,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生(吴海燕):我觉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这个世界创一番事业。
师:很好,有抱负,有凌云壮志。
读这首诗,我们感觉到的不仅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
时过境迁,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
《望岳》被喻为写泰山诗歌的绝唱。
以后很多人来过泰山、写过泰山,但无人能比。
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比杜陵人。
杜陵人是谁?生:齐答“杜甫”。
师:同学们理解了诗歌内容、领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再来读一遍。
生:齐读《望岳》。
师:读得很有气势。
我们说《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个人抱负的颂歌。
杜甫在颂,我们想怎么样呢?生:齐答“歌”。
师:那好,我们讨论一下,选自己熟悉的曲子来唱,可合作可独唱。
学生讨论、准备、练唱三分钟。
生(肖奕奕、颜碧文)齐唱《望岳》。
全班同学鼓掌、笑。
师:歌声悠扬。
请问选的是什么曲?生(肖奕奕):《大中华》。
师:为什么要选这首曲来唱?生(颜碧文):觉得感情比较相近。
生(肖奕奕):节奏也很接近。
生(刘恺华):唱《望岳》(用《小城故事》曲)全体同学笑。
师:为什么选这首曲?生(刘恺华):觉得它很美。
生(刘广锐):唱《望岳》(用《三国》曲)全班同学热烈鼓掌。
师:多么浑厚的歌声。
为什么选这首曲?生(刘广锐):觉得它气势雄壮,跟《望岳》很相配。
师:还有理由吗?生(刘广锐):还有一首。
全班同学笑。
师:我问你还有什么选曲的理由?生(刘广锐):内容也很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