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秦州
《秦州杂诗》其九杜甫唐诗赏析
《秦州杂诗》其九杜甫唐诗赏析秦州杂诗其九今日明人眼,临他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埛。
杜甫初到秦州,尽管旅居凄凉,但也就近寻访过名刹南郭寺,游览过胜迹隗嚣宫..但那些地方,赏心悦目的少,献愁供恨者多。
而这座不为常人注意的驿亭,却独独使得诗人留连忘返,足见这个地方的不同寻常。
诗分前后两段。
前四句写亭景,后四句叙事。
写景又以一、二句虚写,三、四句实描。
前两句说出驿亭之“好”,后两句则说明出驿亭“好”在哪里。
再进一步看,第一句从人的方面写,第二句从亭的方面写,但是所以“明人眼”者是亭,能够欣赏“好驿亭”的是人,可谓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三句写“篁”说“丛”,那是矮竹子,所以配“低地”,用“碧”字;四句写“柳”说“高”,那是千年古柳,因此配“半天”,用“青”字。
这两句层次清晰,错落有致,十个字含盖了一座小小驿亭周围的全部景致。
后四句中以五、六句写他人,七、八句写自己。
五、六句中,又以五句写历史传闻,六句写现实。
幽事以“稠迭”修饰,把无形的“事”写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得出幽事之多来。
使星又“喧呼”又“阅”,有声音有动作,把那些旅途劳苦、前程渺茫的使者们的心理状态都生动传神地刻划出来了。
杜甫来到秦州的公元759年,在西方作乱的吐蕃已经逼近了洮州(今甘南藏族自治州)、岷州(今甘肃岷县)一带,威胁着秦州,唐王朝不得不经常派遣使者经过秦州西入吐蕃。
这五、六句“幽事”和“喧呼”两种不同气氛的对比中,也真实地再现了边界局势紧张这一现实。
最后两句关于“老夫如有此”的感叹,一方面回顾前一段,以诗人的羡慕加深了驿亭“好”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了杜甫旅泊异乡,想择土而居,过几天清闲日子的思想。
杜甫《秦州杂诗》全诗赏析
杜甫《秦州杂诗》全诗赏析秦州杂诗杜甫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赏析:《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是一首忧愁战乱、渴望安定的诗。
前四句写汉代的历史。
寻源使:汉武帝派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因此后人称张骞等人为“寻源使”。
牵牛:晋朝人张华著《博物志》中记着这样一个传说:有一个人发现每年八月都有一只浮槎(现在叫筏子)按时飘到海边来。
有一年当浮槎再飘来时,他登了上去。
行到一个地方,看见对岸有华丽的殿堂,便问河边一个牵牛人这是何处,那人告诉他回去问蜀郡的严君平就可知道。
第二年八月,浮槎送他回到海边,于是他去找严君平。
经过严君平推算,这人见到牵牛人的那天,正好有一颗客星,到了天上牵牛星的跟前。
意思是说这个人实际上是到了天上,见到的是牵牛星。
古人认为海与天相通,这个故事就反映了这种认识。
后来,人们又把这个传说同张骞寻找河源的事拉在了一起。
这首诗中第二句说“从天此路回”。
正是说张骞寻找河源寻到了天上,又从天上下来顺黄河回到内地。
作者借用了传说,讴歌了张骞与他的同伴们仅仅靠一只筏子就由黄河上溯入天,从而奠定了东西各国之间几百年友好往来基础的伟大功绩,同时对东海通黄河、黄河通天海这样四通八达,毫无阻隔的境界表示深深的向往。
第二句中的“此路回”,还透露出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秦州诗中屡用“寻河源”故事的原因。
后四句写唐朝的现实。
当时幽燕一带已被安、史军队占据,郡国之间的通道也很难在短期内打通。
关内兵力不足,从西部抽调去东征的“健儿”们又不堪往来奔波,在战斗中伤亡殆尽。
击退叛军,使“郡国开”的希望更渺茫了。
此时此地,诗人心里悲痛酸楚,当听到传来的羌笛声,感觉就像一片悲哀的泣诉了。
从全诗的布局来看,前后两部分采用了对比手法。
前四句追昔,缅怀汉代的强盛;后四句伤今,感叹国力的衰落。
前四句盛赞张骞沟通东西方关系的功绩,笔调是夸张、昂扬的;后四句写唐朝倾全国之力与各国结和而不可得,语调是悲凉、凝重的。
杜甫在南郭寺的诗美景
杜甫在南郭寺的诗美景
杜甫在南郭寺留下的诗是《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二》,描述了南郭寺的美景。
诗中写道:“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
这首诗中,杜甫以南郭寺的山头和水泉为背景,描绘了寺庙的古老树木和清澈的溪流,以及秋天花朵在险峻的石头下绽放,夕阳的余晖映照在寺庙的钟楼上。
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宁静的画面,使人感到宁静和庄重。
此外,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身世的感慨,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和敬畏之情。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南郭寺的美景,也反映了杜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世界。
多年之后,天水电视台的电视片《风雪南郭寺》对杜甫的南郭寺之行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将南郭寺的美景和杜甫的诗歌相结合,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南郭寺的魅力。
如今,南郭寺已经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其美景和历史文化。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唐]杜甫《秦州杂诗》原文、注释、赏析篇1原文: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释:1、《秦州杂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从长安出发,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
在秦州期间,他先后用五律形式写了20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诗篇,统题为《秦州杂诗》。
本篇是第七首。
2、莽莽: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万重山:即层层叠叠的山。
因为陇南是山区,峰峦密布。
3 、孤城:指秦州城。
山谷间:秦州坐落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
4 、“属国”两句:诗人连用了两个典故,表明了希望扫除障碍,使唐朝同周围各少数民族友好交往。
诗人在这里所要表现的,是希望和平安宁的生活。
属国:汉代官职名称,在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才得以返回,汉昭帝任命他为典属国。
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希望各族人民重新和好,使节顺利往来。
5 、独:一作“一”。
长:一作“怅”。
长望:向西眺望。
6、衰飒:即衰落萧索的景象。
摧:一作“催”。
摧颜:催人衰老。
赏析:“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首联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
“莽莽”二字,写出了山岭绵延和雄奇的气势,“万重”则描绘出山岭的深广。
在“莽莽万重山”的狭窄山谷间矗立着一座“孤城”,由于四周环境的衬托,越发显出了它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写的是陇南山区特有的自然现象。
山区多风,因为有山峰阻隔,所以感觉山谷无风。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杜甫]第4讲 杜甫逃荒之谜
第二是什么呢?就说他选择秦州这个地方,从地理的条件上来讲也比较好,为什么呢?因为秦州距离长安的距离不是特别长,他在秦州既可以观望长安的动态,如果长安或者是洛阳地区战乱平息的话,他还可以随时回来,如果战乱不能平息,并且进一步的波及到周边地区,他在秦州呆不下去了,他还可以从秦州去哪儿呢?再往西去,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疑问,因为我们知道秦州这个地方就拿现在来说也是西北边陲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要落后一些,他干嘛当时不选择去南方呢,为什么老往西边走呀,不是越走越穷吗,这里面也有原因,为什么呢?这就跟安史之乱所波及的地区有关系,这个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在它波及最广的时期往北是个边界,往北是哪儿呢?北边是到了范阳,就是我们现在的北京,还有哪儿呢?还也云中,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往南最后一直波及到现在的湖北襄阳,往东波及到绥阳,就是现在的河南商丘,往西波及到哪儿呢?就是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中间的地区是以太原为中心的。
杜甫的秦州诗
谈谈杜甫的秦州诗甘肃省华亭县第一中学吕晓盛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559年)七月,杜甫弃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之职,携家穿越陇山,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投奔他的族侄杜佐,在秦州度过了他人生中颇为艰难的三个月。
寓居秦州期间,杜甫共写下了一百多首诗(现存117首)。
这些诗篇,或吟咏陇右山川风物,或抒写个人的情怀,或感叹时局的动乱,或同情人民的疾苦,描绘出是那个“万方多难”的苦难时代的生活画图和自己“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的困窘生活。
记写陇右的山川风物,是杜甫秦州诗的内容之一。
杜甫在秦州客居三个月,游览观赏了秦州的奇山异水、名胜古迹,写了许多描述陇右山水风物的诗。
写东柯谷(今街子乡):“东柯好崖谷,不与众峰群。
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
野人矜绝险,水竹会平分。
采药吾将老,儿童未遣闻。
”(《秦州杂诗·十六》);写世外桃源般的赤谷西崦(今天水市暖河湾西山):“跻险不自安,出郊以清目。
溪回日气暖,径转山田熟。
鸟雀依茅茨,藩篱带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问桃园宿。
”(《赤谷西崦人家》);写太平寺泉水(今天水甘泉乡甘泉寺):(《太平寺泉眼》);全文如下:招提凭高冈,疏散连草莽。
出泉枯柳根,汲引岁月古。
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
广深丈尺间,宴息敢轻侮。
青白二小蛇,幽姿可时睹。
如丝气或上,烂熳为云雨。
山头到山下,凿井不尽土。
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
北风起寒文,弱藻舒翠缕。
明涵客衣净,细荡林影趣。
何当宅下流,馀润通药圃。
三春湿黄精,一食生毛羽。
写秦州驿亭(今天水郡)是:“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从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秦州杂诗·九》);写秦州东门的城楼:“万里流沙道,西行过此门。
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凌风迥,城阴带水昏。
”(《东楼》);写天水市南山的南郭寺:“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 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 溪风为飒然。
”(《秦州杂诗 ·十二》);写天水北山的隗嚣宫遗址:“秦州城北寺, 胜迹隗嚣宫。
古代诗歌赏析杜甫《秦州杂诗》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
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
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
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莽莽”“万重”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绵延和雄奇,突出了秦州独扼咽喉要道的险要地势。
B. 地面无风,但高空却风动云移。
虽未入夜,但边城已明月高悬。
这里写出了秦州特有的景象。
C. 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始终坚守气节。
作者借此激励唐朝出使各国使节也要像苏武那样。
D. 秦州本不属边塞之地,而作者目光所及,仿佛到处战尘弥漫,烽烟滚滚,一片衰败萧索景象。
15. 本诗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均提到了“楼兰”,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
请指出其不同。
【答案】14. C 15. ①杜诗“楼兰斩未还” 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②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 化用了楼兰的典故,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群像,作者也借此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子平》中,孔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
(2)《师说》中,作者提出要打破斤斤计较于老师的贵贱长少的世俗偏见,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原则。
(3)《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杜甫在秦州写的所有诗
杜甫在秦州写的所有诗
杜甫在秦州写下了很多诗,其中包括《秦州杂诗二十首》,具体如下:
1.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一》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2.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3.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五》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4.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九》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烟尘独长望,衰飒正摧颜。
5.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6.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7.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五》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8.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七》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杜甫秦州杂诗
贰 背景介绍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 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 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 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 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 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 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 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 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古秦州的天水,自古以来就是达官名流光顾驻足 之地。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走向衰败,经济 遭到破坏,政治日趋黑暗,再加关中大旱,兵灾 天荒,饥民饿殍遍地。目睹眼前的惨景,想想自 己身处逆境,还要背负繁重的文书差役。杜甫自 感实在难以支撑下去,决意弃职远行。到哪里去 好呢? 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 甫携眷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杜甫将 这一切用诗书的形式记载下来留给后人,这就是 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在秦州的前后共三个 月中,诗人共写出了近百首诗作,这些诗与杜圣 杜甫都使天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
十二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 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 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 飒然。
(十二章,咏秦州南郭寺也。 言寺兼山水之胜。庭得老树而生色, 承寺。邑藉清渠之传注,承水。花 掩危石,影落卧钟,以况己之穷老, 故下有俯仰身世之感。)
十三 传道东柯谷,深藏数十家。对门藤盖
首章,说初至秦事。 首联,赴秦之由。次联, 入秦之难。三联,到秦 风景。末联,客秦心事。
其二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苔藓山门古, 丹青野殿空。月明垂叶露,云逐度溪风。清渭 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二章,咏城北寺也。上四记叙古迹,下四对 景伤情。山门古,言旧寺犹存。野殿空,见故 宫久没。古字、空字,眼在句尾。露方垂叶, 月照则明。云之度溪,随风而逐。明字、逐字, 眼在腰中。步月看云,有感异地羁孤。五六, 便含愁字意。)
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
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全诗赏析杜甫古诗《秦州杂诗》其六主要描写了怎样的内容,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秦州杂诗其六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旌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赏析】秦州杂诗前五首主要是借物、借景抒发作者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这一首则是对军旅之事的直接描写和议论。
第一、二句,写唐军已到秦州。
诗人听到了城上不断响起的胡笳声,看到了山边唐军旌节在移动,一个“归”字,点明了唐军由西面边塞经秦州向内地行进的方向。
这起首二句不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一开始就有声音、有行动动态地把东调军队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兵士从哪里来,又向哪里去呢?原来他们是金微守军,东征西调奉了皇帝的命令东移沧海一带,防守黄河天险。
此时黄河下游正是两军交战的地区,但唐朝兵力不足,不得不东征西调,以致从极西边调兵前去增援。
军事形势的可危,于此可见一斑了。
第五句近看士兵的阵容,因为长期戍边和跋涉,他们一个个又黑又瘦;旌旗也是稀疏零乱,可见战争的持久和艰苦。
“那堪往来戍?”意思是“这样的军队还能往来征战吗?”当时中原兵力不足,邺城惨败之后,刚刚收复的洛阳又受到严重威胁。
“恨解邺城围”中的“恨”,是遗憾的意思。
诗中不言“溃”而说“解”,可以看出诗人在用词上是经过仔细地斟酌的,“解”字从敌人方面着笔,却委婉地表达了对唐王朝的讽刺。
这首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是充满矛盾的。
要“防河”就要发兵,别处无兵可调,只能从西部边界守卒征调;但是这些士兵又很难有战斗力。
待人虽然不忘关内战事,然而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能无可奈何地恨邺城之败了。
杜甫发秦州十二首纪行诗
杜甫发秦州十二首纪行诗杜甫发秦州十二首纪行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诗歌,描述了诗人从秦州(今甘肃天水)出发,经过一系列旅途所见所闻的纪行诗。
以下是其中一些诗句的简单解释:“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描述了骏马奔腾的景象,汗珠滴落,胡人的舞蹈白蹄轻盈。
“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
”描述了年少英勇的战士,来自临洮地区,自豪地夸耀自己的功绩。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描述了边疆地区的鼓角声声,在黄昏时分,诗人看到了平原和远处的山峦。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描述了秋天的蝉抱叶而静,归巢的鸟儿迟迟未归。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描述了各地的声音和景象都相似,诗人思考自己的道路究竟在何方。
“南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描述了南方的使臣带来适宜骑行的天马,数量众多,非常强大。
“浮云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描述了秋天的山峦和平原上,浮云和秋草相映成趣。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描述了城头上胡人的笳奏响起来,山边汉使者的符节归国。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描述了使臣归国太晚,楼兰国的叛乱尚未平定。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描述了牵牛星离我们有多远,宛地的马儿还在不断地到来。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描述了老树上空庭院的景象,清澈的渠水传到了城邑。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描述了秋天的花朵开在险峻的石底上,傍晚的景色映衬在卧钟的旁边。
这组诗歌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对人世的观察。
整组诗歌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是唐代诗歌中的珍贵文化遗产之一。
秦州杂诗其八杜甫
《秦州杂诗》其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以下是这首诗的全文及其简析:
全文: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简析:
这首诗反映了杜甫在秦州时期的心情和所见所闻。
诗中“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表达了诗人对寻源使(可能是指唐代的使臣或探险家)返回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带回关于远方的好消息。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则可能是指贸易的往来,牵牛可能象征着贸易的顺畅,而宛马则代表贸易的成果。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中的幽燕指的是当时的北方边境地区,诗人通过“一望”表达了自己对边疆安危的关切,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向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则是对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的哀悼,以及对他们家人的同情,羌笛的哀怨旋律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对战乱的憎恶。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秦州的自然风光和地理位置,也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杜甫在流离失所中的思想感情,以及他作为一名诗人对于时代动荡的敏感捕捉和深刻反映。
杜甫秦州杂诗20首
杜甫秦州杂诗20首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也是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大诗人。
他的作品涉及了多个领域,秦州杂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是他在秦州期间所创作的一系列诗作。
以下是针对杜甫秦州杂诗20首的相关参考内容,文中不包含链接。
1.《秦州有感二首》杜甫在秦州期间,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压迫,诗中表达了他对战乱的深切忧虑。
可以参考历史背景,如安史之乱引起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等。
2.《送逆贼废帝赴黄州二首》这首诗是杜甫送废帝赴黄州的作品,通过描述废帝的模样和局势的动荡,反映了当时的政治风云和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三衢道里雨谷亭》这首诗描述了杜甫在旅途中拜访天山道士未果的情节,并写出了旅途中的自然景色和杜甫心境的动态变化。
可以参考道士修行、旅途经历等方面。
4.《和穆公谈技艺》这是一首描写杜甫与穆公谈论技艺的诗,意在挖掘技艺之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5.《将赴湘南留别王十一南舍弟十三南溪十六两侍郎》杜甫将赴湘南的途中,与自己的亲朋好友告别,表达了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之情。
可以参考情感表达、对亲友的详细描写。
6.《怀李司空元辅二首》这首诗是杜甫怀念已故朋友李司空元辅的作品,寄托了对友谊和对过去时光的思念之情。
7.《湖口望庐山瀑布》杜甫在湖口望庐山瀑布时,受到了壮丽自然景色的启发,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自己内心的情感交融,表达了对山水之美的感悟和心境的变化。
8.《自秦川南内至金陵道中雨盖阻》杜甫在南下途中因遭遇雨水阻碍而停留在金陵,通过写雨天途中的自然景色和自己内心的波折、车行之困等,展现了对旅途的描写和内心的感受。
9.《秋夜寄邻舍》这是杜甫在秋夜写给邻居的一首诗,通过描写夜晚的宁静和对邻舍微薄的倚仗,表达了对友情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10.《秋日独游曲江感怀寄舍弟杜审评事十二兄》杜甫在曲江独自游览时,对曲江美景以及身世的变迁进行了深刻的思索,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家族的思念之情。
11.《秋晚忆次妇兄叔东汉阳门洞府依五夫人前汉寿至话诀》这首诗通过回忆晚年和曾经的妻子兄长、在东汉阳门洞府依靠别人的生活,表达了对过去时光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杜甫在天水写的诗词
杜甫在天水写的诗词
月夜忆舍弟
杜甫唐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肃天水)所作,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有四年。
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华州弃官,携家客居秦州。
秦州城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当时属偏远的边郡。
同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杜甫的几个弟弟当时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此诗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跟着杜甫去旅行(1):译杜甫纪行诗《发秦州》
跟着杜甫去旅⾏(1):译杜甫纪⾏诗《发秦州》乾元⼆年(公元759年)七⽉,杜甫⾃关中拖家带⼝来到秦州(今⽢肃天⽔),度过了约三个⽉的艰难⽇⼦,⼤约在⼗⽉中,⼜带领⼀家⼈出发前往同⾕县(今⽢肃成县),沿途作⼗⼆⾸纪⾏诗。
根据杜甫的这⼗⼆⾸诗,可以发现当时杜甫⾏⾛的路线跟今天国省道和⾼速公路基本是重合的。
就让杜甫诗歌作我们的导游,来依次看看这⼗⼆⾸诗描写的都是什么地⽅,这些地⽅如今⼜有了哪些变化。
第⼀⾸诗歌《发秦州》,是杜甫出发离开秦州时所作,诗中涉及三个地名:秦州、汉源和栗亭。
秦州即今⽢肃天⽔市,汉源即今⽢肃西和县,栗亭即今⽢肃徽县栗川乡⼀带。
《发秦州》我衰更懒拙,⽣事不⾃谋。
⽆⾷问乐⼟,⽆⾐思南州。
汉源⼗⽉交,天⽓凉如秋。
草⽊未黄落,况闻⼭⽔幽。
栗亭名更嘉,下有良⽥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复冬笋,清池可⽅⾈。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游。
此邦俯要冲,实恐⼈事稠。
应接⾮本性,登临未销忧。
溪⾕⽆异⽯,塞⽥始微收。
岂复慰⽼夫,惘然难久留。
⽇⾊隐孤戍,乌啼满城头。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苍茫云雾浮。
⼤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译:我⾝体衰弱性情懒惰,⼀家⼈⽣活难以为继。
此地缺粮要去富庶地,南⽅温暖遂不怕少⾐。
秦州之南汉源和同⾕,⼗⽉⽓温如凉爽秋季。
那⾥草⽊未完全黄落,且听说⼭⽔清幽静寂。
同⾕栗亭名⽓更响亮,那⾥有⼤⽚良⽥美地。
盛产⼭药可充填饥肠,野蜂⽯蜜也获取容易。
茂密⽵林中多产⽵笋,清澈河塘可泛⾈游戏。
虽担⼼旅途寓所遥远,但有幸不枉平⽣游历。
秦州此地处交通要道,实恐怕⼈事往来稠密。
迎来送往不是我本性,登临陇塞更难解忧虑。
溪⾕空旷少奇⽯点缀,边塞多⼭⽥物产贫瘠。
这⾥不能使我得安慰,⼼中茫然不得不离去。
⽇⾊昏暗中戍楼隐现,哀鸣乌鸦落满城墙脊。
在清晨时分驱车出发,寒风中车马艰难渡溪。
天上星⽉⾼悬闪闪亮,地⾯雾⽓浮动茫茫凄。
阔⼤⽆垠的宇宙天地,我的道路漫长⼜迷离。
如今⽢肃天⽔市留有两处纪念杜甫的景点:⼀个是“东柯⾕杜甫草堂”,位于天⽔市麦积区⽢泉镇柳河村,据说便是杜甫初到秦州时所住的地⽅;⼀个是“南郭寺杜少陵祠”,位于天⽔市城南⼭中的陇右第⼀名刹南郭寺中。
《秦州杂诗》其一杜甫唐诗鉴赏
《秦州杂诗》其一杜甫唐诗鉴赏【原文】秦州杂诗其一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水落鱼龙夜,由空鸟鼠秋。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赏析】杂诗,古代诗人常用的题目,内容多半是随感而作。
杜甫在秦州的诗很多,但独独把这二十首编在一起,称为《秦州杂诗》,这组诗大约是为了回答关内同僚们的询问,用以代替书信。
这组诗从西入秦州开始,到打算离开秦州结束。
宋朝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
南宋刘克庄则称这二十首诗记秦州“山川城郭之异,土地风气所宜,开卷一览,尽在是矣。
”首联大致介绍到秦州的原因:公元755年开始的安史之乱,严重地破坏了李唐王朝的国势,因为战乱,诗人离开华州到秦州,路上看到满目疮痍,所谓“满目悲生事”,到秦州则是为了投奔在秦州的从侄杜佐和旧友赞公。
此即“因人作远游”。
次联以下叙述进入秦州后所见。
“迟回度陇怯”一联表现诗人在接近秦州时犹豫不决不敢进入的心情,“水落”一联描写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秦州的景象:落水的河道,空旷的山谷都笼罩在萧瑟,凋蔽的气氛中,龙即鱼龙河,发源于陇县西北,鸟鼠即鸟鼠山,在渭源县西,诗人在此以鱼龙河鸟鼠山代指秦州的山水。
尾联是写诗人一边向西跋涉,一边不断打听前方有无战事,最后以“此地亦不可久留”的心情结束全诗。
心折指心惊,淹留指停留。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
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杜甫的四个阶段的经历
杜甫的四个阶段的经历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开元19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诗歌鉴赏】杜甫《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原文及翻译 赏
【诗歌鉴赏】杜甫《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原文及翻译赏杜甫《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甫《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原文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汉源十月交,天气凉如秋。
草木未黄落,况闻山水幽。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
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密竹复冬笋,清池可方舟。
虽伤旅寓远,庶遂平生游。
此邦俯要冲,实恐人事稠。
应接非本性,登临未销忧。
?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
中宵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云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杜甫《发秦州(乾元二年,自秦州赴同谷县纪行)》翻译、原注:“乾元二年(七五九),自秦州赴同谷纪行。
”2、生事,即下所言衣食之事。
3、此二句正言“不自谋”,语苦而趣。
问,寻求。
乐土,富裕地区。
因无食故欲就乐土。
南州,犹南方。
这里指同谷,同谷在秦州之南。
南州气暖,因无衣故思往南州。
寒苦人实有此想。
以上四句叙去秦州而赴同谷的根由。
4、以上四句写同谷气候和暖,可解决无衣问题。
汉源,同谷邻县。
“闻”字紧要。
下面八句也是根据传闻来写的。
杜甫此时尚未至同谷。
5、以上四句写同谷物产丰富,可解决无食问题。
栗亭,属同谷县。
薯蓣,俗名山药。
崖蜜,一名石蜜,野蜂在山崖和石壁间所酿之蜜。
6、以上四句写同谷景物宜人,并可供游览。
方舟,两舟并行,实即泛舟意,但用方舟,见得地面甚广。
7、此以下八句追述去秦州的原因。
此邦,指秦州。
要冲,要道或要塞。
地势高,故曰府。
稠,烦杂。
8、此二句是说既要应接来往官员,又无山水可以登临。
9、异石,奇石。
塞田,山田。
微收,收成很少。
0、因有以上种种原因,再也待不下去。
、此以下八句写发秦州时情景,方是写实。
2、中宵,夜半。
杜甫在旅途中多半夜出发,并因此得病,所以说“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
3、此二句出门时仰望天空所见,景中含情。
诗人之胸襟,正如星月之磊落,云雾苍茫,终不能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和秦州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7月,杜甫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的职务,携妻带子,翻越重重陇坂(今关山),来到了秦州(今甘肃天水市),时年四十八岁。
“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冯至《杜甫传》)也可以说,流寓秦州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却成为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分水岭。
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是唐王朝由极盛转向衰败的“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五年,国家危难,战伐四起;朝政腐败,奸佞当权;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
而作为曾经心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一朴素政治理想的杜甫,因房琯罢相一事遭构陷贬谪华州后,对从政和王权也有了比较明晰的认识:“平生独愿往,惆怅年半百。
罢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杜甫《立秋后题》)于是,他将痛楚的目光投向了关外——向西而行:那里比起关中平原和中原大地,尚是一块没有战事纷扰相对来说比较宁静和平安的栖息之地。
杜甫在辞官之后,之所以选择了西行秦州,还有一个极为内在的原因就是投靠亲友:也因房琯罢相一案受牵连被贬秦州的京都大云寺主持、旧友赞公(住秦州西枝村,今天水市北道区甘泉乡西枝村),从侄杜佐(住秦州东柯谷,今天水市北道区街子乡子美村)。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杜甫《秦州杂诗·之一》)但这种投靠并没有改变杜甫原本就极为困顿的生活境况,在《空囊》一诗中,他用“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四句话将自己无衣、无食也无钱的困窘与无奈作了很准确的描述。
在秦州,为了生计和一家老小的饱暖,他不得不起早贪黑地采药、凉药、卖药,有时也靠亲友、新朋的周济过着极其艰辛的日子……但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妨碍杜甫在诗歌艺术上执着的追求和在创作上的日臻完美,在短短的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从麦积山到南郭寺,从东柯谷到魏嚣宫,他的足迹遍及古秦州的山山水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秦州杂诗二十首》以及其它一些纪行、怀亲、咏物、遣兴的诗共计一百零一首。
如果以平均数来算,几乎是每天一首。
我想,这大概就是“江山不幸诗人幸”的最为直接的体现吧。
朱东润在《杜甫叙论》中说“乾元二年是一座大关,在这以前,杜甫的诗还没有超过唐代其他诗人,在这年以后,唐代诗人便很少有超过杜甫的了。
”而我想,这种超越决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次艰苦爬涉,而是杜甫那颗饱经了战乱与贫穷、苦难与灾祸的灵魂对人生、命运、国家、民族的一次重新审视与沉思——古老的秦州大地在这一年承担了一位旷世的天才诗人内心最为诚挚的泪与血、歌与哭!秦州有幸!在这一年,用它秋天一样的赤诚和热情迎接着这位心怀忧患、满目悲愁与苍凉、无家可归又缺衣少食的诗人。
“我衰更懒拙,生事不自谋。
……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
……溪谷无异石,塞田始微收。
岂复慰老夫?惆然难久留。
日色隐孤戍乌啼满城头。
中霄驱车去,饮马寒塘流。
磊落星月高,苍茫去雾浮。
大哉乾坤内,吾道长悠悠。
”(杜甫《发秦州》)秦州不幸!在这一年,它没有将这样一位诗人永远地留在自己的怀抱中——它无法给诗人一块可以养家活口的向阳的坡地,也不能给诗人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草屋。
“……我生苦飘荡,何时有终极!……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
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
相看俱衰年。
出处各努力。
”(杜甫《别赞上人》)公元759 年10 月,一个霜迹斑驳的傍晚,初升的一轮铜色之月用它的不舍与无奈默默地为即将离去的诗人送行……而对于居住在秦州城里的大多数老百姓来,他的到来和离去,只不过是一个江湖郎中在街面上短暂的勾留而已。
==================杜甫与赞公和尚在秦州古秦州的天水,自古以来就是达官名流光顾驻足之地,唐朝大诗人杜甫和高僧赞公也曾经来到过这里,并且客居数月。
两人在这块土地上演义了一段至诚至切的友谊故事,杜甫将这一切用诗书的形式记载下来留给后人,使天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文化色彩。
“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就是其中的诗句,说的是他和当年的赞公大师在秦州相濡以沫,闲适乡野,恬淡晚年的梦想。
赞公和杜甫本是京都长安的高僧名流,为何双双来到当时已为边陲的秦州?富庶美丽的秦州是怎样接纳他们的?二人在秦州大地上又是怎样往来生活的?……诸多的疑问、猜想已经成为从古至今人们谈论诗圣杜甫的话题之一。
公元755年,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史思明相继发动叛乱,一度攻入唐朝首都长安。
唐玄宗逃难奔蜀,太子李亨乘机在灵武继位,名号肃宗,自此,拉开了玄宗和肃宗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为了扎稳脚根,把住权位,肃宗极力排斥玄宗旧臣,宰相房 成为首革之人,被罢去相位,同党受株连,京师大云寺主持赞公和杜甫均为房 至交,因而皆受牵连。
赞公被贬,只身西去秦州,杜甫出走华州司功参军之任。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走向衰败,经济遭到破坏,政治日趋黑暗,再加关中大旱,兵灾天荒,饥民饿殍遍地。
目睹眼前的惨景,想想自己身处逆境,还要背负繁重的文书差役。
杜甫自感实在难以支撑下去,决意弃职远行。
到哪里去好呢?东边仍有战事不能去,北上则不言谈,南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唯有西边的秦州暂时相安无事,且有自己的从侄杜佐和至交赞公和尚都在那里,自然成为杜甫远游的目的地。
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携眷西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秦州。
起初杜甫全家住在秦州城里。
在秦州的日子里,杜甫游历古刹名寺,走亲串友,访谈作诗。
隗嚣宫、南郭寺、太平寺、麦积山石窟寺……无一不成为其踏访之处,且留下了千古绝唱。
赞公和尚自然是他走访的最重要的朋友。
杜甫和赞公是布衣之交,早在杜甫未在京城谋到一官半职之前,他们之间就有往来,且交情甚深。
公元757年春天,时值长安沦陷,杜甫被赞公藏到京师大云寺住了若干天,后来赞公还给他送了僧衣、僧鞋、僧帽化装逃出了长安。
二人自此成为生死之交。
杜甫到秦州后便急切地前往乡下看望赞公,这也是两位老朋友罹难后的第一次相聚,又置身边地他乡,两人重逢之际难免百感交集。
晚上他俩同宿一处,彻夜长叙。
杜甫还特意以“宿赞公房”为题赋诗一首,记述当时的情境和自我感怀。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在秦州杜甫记述和赞公往来的诗书总共有五首。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赞公这样一个遁入空门之人平白无故受到政治斗争的连累,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对赞公和尚不计放逐贬谪,不为折辱苦痛所愁,淡泊明志的高贵气节敬佩不已,同时对两人能历尽磨难,终有聚首相见之日,感到由衷地喜悦。
杜甫初到秦州,心情尚好。
他看到秦州山水美丽、气候宜人,且物产丰盛,人情纯朴,心里萌生了久居秦州的念头,并将其想法向亲朋好友流露了出来。
赞公得知杜甫此意后,便写信给杜甫,说自己居住的西枝村一带,山青水秀,一派美妙的田野风光,希望他能来这里与其互邻卜居。
西枝村距秦州城有五六十里之远,紧邻甘泉镇,著名的太平寺就坐落在甘泉镇背后的山坡上。
赞公和尚来到秦州后,在离太平寺仅举步之遥的西枝村的台地上凿了一孔窑洞,洞前盖了一间土屋,便作为栖息之所,继续自己的修行生涯。
杜甫接到赞公的书信后不久,便起身出秦州城前往西枝村置办建造草堂事宜,事后将这段经历和感受写成诗作留了下来。
这就是让人们百读百新的“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
(一)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
赞公汤休徒,好静心迹素。
昨枉霞上作,盛论岩中趣。
怡然共携手,恣意同远步。
扪萝涩先登,陟騋眩反顾。
要求阳冈暖,苦涉阴岭沍。
惆怅老大藤,沉吟屈蟠树。
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
层巅余落日,草蔓已多露。
(二)天寒鸟已归,月出山更静。
土室延白光,松门耿疏影。
跻攀倦日短,语乐寄夜永。
明燃林中薪,暗汲石底井。
大师京国旧,德业天机秉。
从来支许游,兴趣江湖迥。
数奇谪关塞,道广存箕颍。
何知戎马间,复接尘事屏。
幽寻岂一路,远色有诸岭。
晨光稍朦胧,更越西南顶。
鹤注公乾元二年七月自华至秦,意欲居此,故寻置草堂地。
西枝村,在秦近郭,有岩窦之胜,杉漆之利,赞公尝称之。
公以关辅饥,弃之同谷,当是其年秋晚冬初作,故诗有天寒日短之句。
其一出郭眄细岑①,披榛得微路②。
溪行一流水,曲折方屡渡③。
赞公汤休徒④,好静心迹素⑤。
昨枉霞上作⑥,盛论岩中趣⑦。
此章,往西村寻地而作。
首段,过访赞公,欲问西枝之胜也。
杜臆公欲得幽僻无人之境,故望细岑、涉流水以求之。
溪止一水,以左右往来,故须屡渡。
①刘曰眄,斜视也。
宋之问诗“细岑互攒倚。
”②赵至书“步泽求蹊,披榛觅路。
”郭璞流寓赋“修焦丘之微路。
”③王褒四子讲德论“曲折不失节。
”④洙注惠休上人,姓汤。
⑤谢灵运诗“心迹双寂寞。
”晏曰素,谓质素也。
⑥霞上作,谓身伴云霞而作书相寄。
梦弼谓才思挺出云霞之外。
此另一说。
江淹诗“铄铄霞上景,懵懵云外山。
”刘绘诗“灼烁在云间,氤氲出霞上。
”张正见诗“凌云霞上起。
”⑦朱注后汉书“旌车之招,相望于岩中。
”怡然共携手①,恣意同远步②。
捫萝涩先登③,陟巘眩反顾④。
要求阳冈暖⑤,苦涉阴岭沍。
惆怅老大藤,沉吟屈蟠树⑥。
次言共游村中,欲卜草堂之地也。
涩先登,山高足倦。
眩反顾,深入路迷。
求阳、涉阴,自北至南。
老藤蟠树,景状奇古,故徘徊憩息于其下。
①诗“携手同行。
”②西京赋“恣意所幸。
”③范云诗“捫萝正忆我,折桂方思君。
”说苑“二子先登。
”④诗“陟则在..。
”(《诗经》大雅•生民之什:"笃公刘,于胥斯原。
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
陟则在巘,复降在原。
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
")⑤颜延之诗“阳冈团精气,阴谷泄烟寒。
”师氏曰山南向阳,故暖。
山北背阴,故寒沍。
⑥郭璞诗“沉吟立夕阳。
”虞世南琵琶赋“屈蟠犀岭。
”卜居意未展,杖策回且暮①。
层巅余落日②,草蔓己多露③。
末乃未得佳地,而回宿于土室也。
此章前二段各八句,后段四句收。
①左思诗“杖策招隐士。
”②谢灵运诗“筑观基层巅。
”③卢子谅诗“凝露沾蔓草。
”其二天寒鸟已归①,月出山更静。
土室延白光②,松门耿疏影③。
跻攀倦日短④,语乐寄夜永⑤。
明燃林中薪⑥,暗汲石底井。
此章,宿赞公土室而作。
首段,叙暮夜景事。
杜臆起四句,可以入画。
公足力已倦,而犹永夜晤语,兴趣自不可及。
燃薪代烛,汲井烹茶,此山居清况。
①鲍照诗“天寒幽鸟归。
”②吴注后汉袁闳,党事作,母老不能远遁,乃筑土室,潜居十八年。
③谢灵运诗“牵叶入松门。
”④赵注天寒在冬,故日短夜永。
书“日短星昂。
”⑤天台赋“恣语乐以终日。
”江淹诗“夜永起怀思。
”⑥晋书毕諴夜燃薪读书。
大师京国旧①,德业天机秉②。
从来支许游③,兴趣江湖遇。
数奇谪关塞④,道广存箕颍⑤。
何知戎马间⑥,复接尘事屏⑦。
此志赞公高风,并及离合之感。
尘事屏,言与屏迹尘事之人相接也。
①王粲诔“表扬京国。
”②晋书·文立传“雅有德业。
”③洙注支遁字道林,讲维摩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