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文档】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课文解析北师大版.doc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关于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素材北师大版
梁思成和日本的故事
京都建于公元794年,直到19世纪中叶一直是日本的首都。
古京都的最初设计是模仿中国隋唐的长安和洛阳,整个建筑群呈长方形排列,以贯通南北的朱雀路为轴,分为东西二京:东京仿照洛阳、西京模仿长安城、中间为皇宫;宫城之外为皇城,皇城之外为都城。
京都市内历史古迹非常多——列为“国宝”的建筑物有38处,定为重要文物的建筑物有199处。
而我对京都有印象并且最终极度的想去是因为有“京都恩人”之称的梁思成先生。
1944年夏天,盟军准备轰炸中国日军占领区,盟军司令部请梁思成建议,轰炸的时候要保护哪些古建筑。
梁思成当即向司令部交了一张圈了红圈有明确保护标记的图纸。
随后,梁思成又说,还有两个城市我也希望能够保护,但这两个城市不在中国。
美国人当时感到奇怪,即问他是哪两个城市,梁思成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对梁思成的这一建议,盟军司令部没有当即作出反应。
1945年夏季,美、英等国在太平洋上集结了两百万军队。
对日本进行持续而强有力的轰炸。
因为梁思成的嘱托,日本京都、奈良没有轰炸,日本最重要的这两个有着众多古建筑的古城得以保存。
日本人对这件事情非常感激,说梁思成是古都的恩人。
梁从诫一次在日本讲台上说:“我父亲做出这个建议是不容易的,我们家有两个人直接死在抗日战争前线。
”台下的日本听众听了梁从诫的陈述,都被感动得鸦雀无声。
北师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2《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方面、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主要描写我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建筑方面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梁思成对建筑的“爱”与“憾”。
本课与第一课《人》一样属于科普散文,但是这篇课文运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并适时的加入作者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展现了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体会本课寓情于叙的写作手法和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写作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本节课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文学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所以将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第二方面、说教学目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根据上述教材的写作特点和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根据大纲的要求我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和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在叙事中融入联想、想像、虚构的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和讨论,是学生能够复述梁思成的故事,学习他崇高的人格魅力,理解文章选材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感受梁思成崇高个人魅力的同时,提高自我的人格修养。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方面、说教法学法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性学科。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ppt课件(2)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4/12021/4/1April 1,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4/12021/4/12021/4/12021/4/1
谢谢大家
合作探究
1、课文概括梁思成主要事迹是什么?
一是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二是 为保护奈良做出的努力。
2、梁思成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些事或语句 中读到的?
认真,务实,执著无畏,有理性和宽广 的胸怀, 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无比热爱,兢 兢业业,是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一个真 正有文化精神的人。
• 1.为什么“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 纪?
读出你的情感。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 第一部分(1-2)开篇点题。 • 第二部分(3-7)写梁思成勘察山西应县木
塔。 • 第三部分(8-13)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 • 第四部分(14-21)梁思成保住了奈良。 • 第五部分(22-25)写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
被毁的忧愤。
再读课文
• 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给了你哪些感动?请 你以“在……的故事(事迹、语言) 中,我被先生…..的精神感动”来 表述你的解读。
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灵魂”的
具体内涵是什么?
• 1.他能诱发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他 是人类文化遗产,他是有生命的物体,建 筑是一门艺术,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 者的表现。
• 2.它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是全人类 的结晶。
• 3.他是全人类的体现,如故宫不仅属于中国, 还属于世界人民。
检测预习
叹为guān 止 斯物yóu 在 róng 为一体 fēng 火连天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科学之光2梁思.doc
,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 当他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科学之光2梁思成的故事习题精选第七十篇第1题【填空题】根据拼音写词语站在(weie) _______ 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kan ) ____________ 察这座干年木塔的梁思成林(hul) __________ 因夫妇一行。
—砖—瓦/ —根立柱,—处(dou gong ) __________ ,—副(diao xiang ) _________ 都是活生生的存在【答案】:【第1空】巍峨【第2空】勘【第3空】徽【第4空]斗拱【第5空】雕像【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f 注意先辨析字形r 注意勘.徽、拱的书写。
【点评】写汉字f 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宇。
第2题【填空题】根据课文《梁思成的故事》内容,回忆填空: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 _________ 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 __________【答案】:【第1空]TW —瓦【第2空]一根立柱【第3空]斗拱【第4空]T 畐醐象【第5空]攀登木塔时【第睡]考察一座座石桥时【第7空]观看dbM 城墙时【第8空]将自己的全部生命【第9空】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Y 了【解析】:【分析】解答此题只要熟读课文就能很快写出答氮【点评]原文填空要仔细阅读课文才能找出答臺。
【答案】:【第1空】xing【第2空】xTng【第3空】qi【第4空】jT【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多音字要结合语墳写拼音。
不同的语境拼音也不同.【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r排除方言的干扰r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第4题【填空题】下边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然后改正。
孜孜不倦融会贯通遐迩闻名不功自破移风易俗因地蛊宜趋炎负势一窍不通无边无垠气质孺雅丰功伟绩心旷神怡错别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答案】:【第1空】功【第2空】羞【第3空】负【第4空】孺【第5空】攻【第迪】制【第7空】附【第8空】儒【解析】:【分析】此题考童对字形的寧握力.平时要多积累多音字,相近字形字的辨析与拿握.【点评】错别字f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阅潼豆文,注意汉字这个特点,注意易错字,仔细辨析.第5题【填空题】【答案】:【第1空】kan【第2空】shud【第3空】wei【第4空】汕【解析】:【分析】考童汉字的拼音,写拼音时要对汉字是声母韵母声调f都要有清晰的记忆,注意j q c的区别f-nl"的区别.[点评]此题考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毀L《梁思成的故事》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说说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答案】: 对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建筑专业常识,包容了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他真正了解古建筑的价值,将自己的全部生命f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或“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TT ).【解析】:【分析】结合下文f用原文回答即可.“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素材北师大版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故事按照邓云乡的说法,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结合在当时可以说是新旧相兼,郎才女貌,门第相当。
他们在婚前既笃于西方式的爱情生活,又遵从父母之命所结的秦晋之好。
又因林长民是段祺瑞内阁中的司法总长,梁启超作过熊希龄内阁的司法总长、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所以说是门当户对。
总之,是几乎可以媲美李清照、赵明诚的最令人艳羡的美满婚姻。
《林徽因传》里则有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如果用梁思成和林徽因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俩的组合,那么,梁思成就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那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镂空的门窗和美丽的阑额。
他们是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
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
”梁思成说过:“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
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
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
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此言并非全是恭维,当林徽因不到二十岁时,就立下了学建筑的志愿;因为她觉得建筑是一个“把艺术创造与人的日常需要结合在一起的工作”。
而且建筑所需的不只是奔放的创造力,更需严谨的测量,技术的平衡以及为他人设想的体恤和巧思,这能让她的聪慧、才干和天分都得以施展。
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宁静肃穆的天坛祈年殿屋顶。
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
而当时的梁思成,还在清华校园里又吹小号又吹笛,完全是一个兴趣未定的小伙子。
当梁思成提出要承父业学西方政治时,就被林徽因的一番高论改变了主意。
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她也以梁思成必须去学建筑为条件;据梁思成自己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
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
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
”在当时的社会,女性能够自我实现并对此有充分自觉,是需要理性与智慧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简介素材北师大版20190614158
梁思成简介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 梁思成的故事
★浙江绍兴的大禹庙被拆毁,高大的大禹塑像被 砸烂,头颅齐颈部被截断。
★文成公主当年亲自主持塑造的松赞干布和文成 公主两人的塑像(安放觉拉寺)被捣毁。
……
深情感悟——— 回望梁思成
(男合)啊,祖国!我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您的屈辱、 您的悲愤;我是在八达岭上,认识了您的磅礴、您的巍 峨;我是在大漠草原,认识了您的宽广、您的辽阔;我 是在驿道古渡,认识了您的悠久、您的坎坷。
(女合)捧起一把泥土,我说,这是我的祖国;掬起一 朵浪花,我说,这是我的祖国;翻开发黄的《四库全 书》,我说,这是我的祖国;弹一曲悠扬的《高山流 水》,我说,这是我的祖国!
(齐合)我爱你,中国!
重点品读———
走近梁思成
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 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 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这个句子写出来环境的险恶,条件 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了一个敬业、无畏 的梁思成。
重点研读——— 靠近梁思成
天妃庙
圆明园遗址
巴米扬大佛
★炎帝陵主殿被焚,陵墓被挖,焚骨扬灰。
★合肥人代代保护、年年祭扫的“包青天”墓, 也毁于一旦。
梁思成的故事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 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 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梁成思的成故的故事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学习目标:
1.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品 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 作思路,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整体感知——— 初遇梁思成
方法提示: 1.寻找相关段落; 2.提取关键词语。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2梁思成的故事》word教案 (4).doc
梁思成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梁思成的故事教学反思素材北师大版
《梁思成的故事》
反思一:梁思成的故事教学反思
本文文笔美丽,写法独特。
叙述、描写、争论、抒情交织进行,紧密结合,并有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虚构。
本节课,我重点让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特点,通过和《钱》文对比,学生也能体会到这种写法,也能感悟到文字所表达的美感。
但我感觉有以下不足:
1.课堂结构有点松散,不紧凑,课堂效率低下。
2.学生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很少有人发言,课堂较沉闷。
3.板书书写不规第一文库网范,给学生不良诱导。
感觉有成就感的是,学生利用所学到方法仿写,有部分学生较好。
课文重点段落学生能背诵下来。
反思二:梁思成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从事务中体会寓情于叙写法上。
但这只是教学任务之一,这就对于如此感情深厚的文章,我们应当专心去感悟,体会主子公当时的心情,体会他们对于建筑的执着,体会主子公高尚的人格魅力。
?但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观赏水平很难达到,所以在设计教案时,先用美丽的建筑物图片让学生对主子公有一个感性的相识,激发学生爱好。
教学中我始终贯穿朗读教学,让学生在欢乐的学习中的感受人物的魅力。
不足:学生对于古建筑的感受理解不够深刻。
反思三:梁思成的故事教学反思
读小说就是读社会,读人生。
读完后,掩卷深思,把自己的生活感受融入作品,绽开想象,与人物一起喜怒哀乐,感悟作品的爱憎情感,思索人物的性格命运,品尝语言的艺术魅力,或对文章中的教化意义加以评析,谈谈自己的感受、启发或由此产生的联想,抒发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真实感悟。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 梁思成的故事
说故事——初识人物
“我”讲第一个故事,在一个寒风呼啸的日 子里,我和我的妻子林徽因还有几个学 生……
说故事——初识人物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 地往刹尖攀援。”(6)
(“第一个”突出地表现了梁思成为了得到 准确的数据身先士卒、不畏艰难、认真求实的 科学家作风。“抓住”“ 攀援”写出了测量环 境的艰辛。“两腿悬空”表现了环境的恶劣。)
评人物——走近人物
本篇传记在写法上与其他传记最 明显的区别是什么?
“诗意的语言、智慧的评述、充满 激情的强调、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 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文风。
评人物——走近人物
“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1)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他当作文化遗 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 肯定是第一人”(7) “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 象融为一体了”(10)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 魂”(13)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24) “我也是辽代的木头”(23)
评人物——走近人物
填上不同的“叹词”,读一读,感受 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 ),我也是辽代的木头!
(提示:调侃自己的顽固;自己的无可奈何
与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和保护古建筑 的决心)
评人物——走近人物
李辉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 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 理解、评论。这样诗意的抒情、智慧的 评述、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 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表达,为我们多视 角展示了梁思成的精神风貌,让我们感 受到“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格魅力。
谈感受——缅怀人物
梁先生,我想对您说:
“梁陈方案”住宅与旧城的关系 “梁陈方案”新行政中心与旧城的关系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北师大版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作者简介。
2、梁思成简介。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某某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某某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某某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初中语文北师大版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科学之光2梁思成的故事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读课文:《梁思成的故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读课文两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具体有:巍峨勘察轩昂(会读会写)2.列出本文的写作提纲3.能够自己讲述本文中所涉及的梁思成的故事。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及深入品读关键句的方法品评人物的人格魅力。
评价任务:1能声情并茂的复述任一本文中梁思成的故事。
2能够学会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深入探究文本品评人物魅力。
教学过程:导入:以我所了解的梁思成引入文章(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课外资料,互通有无)教师引导:名、时、地、著、称,如此介绍人物的方法简单有序,长期训练会形成对人物介绍的一种基本能力。
活动一:巧概括讲故事——初识梁思成活动要求:(1)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字句进行删减,以不超过15个字的一句话形式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2)任选一故事声情并茂地讲给同学听,比比谁讲的精彩。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梁思成夫妇勘察山西应县古塔二战间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城师归纳:作者通过讲述梁思成的主要事迹让我们初步感受到了一个热爱古建筑的梁思成。
活动二: 品文字写感想——再识梁思成活动要求:深入故事,品读细节或语言感受人物的人格魅力。
在你被感动的地方写下你的感想。
请你以“在……故事(事迹,语言,细节)中,我被先生……的精神感动来表述你的解读。
学生找的最集中的段落应在第五段和第10段。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细节描写(两腿悬空)敬业不畏艰险二战保护日本古城理性战胜仇恨宽阔的胸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看古建筑保护北京古建筑的无奈良知师总结:通过同学们深入的分析,我们对梁思成的认识更加深入了。
【最新精选】北师大初中语文八下《2梁思成的故事》word教案 (6)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计划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梁思成,教师做补充介绍。
2、写作背景介绍:1993年4月,作者登上了山西应县木塔,观塔思人,为梁思成的精神所感动,后写下此文。
二、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要求:1、积累文章的的字词:勘察叹为观止钦佩轩昂巍峨黯淡灰飞烟灭壮硕锈蚀2、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
(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三是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四是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三、重点品读:1、要求学生重点品读课文二、三、四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的事迹,并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梁思成的精神是:对工作认真,执着,无畏,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对人类文化遗传的无限热爱。
)四、小结:《梁思成的故事》主要写他在建筑方面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梁思成作为建筑专家对建筑的“爱与撼”。
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
2、完成同步练习一、二、三、四、六。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指名解词。
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
二、重点语句品析: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思成的故事》课文解析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①为什么说“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段析】开门见山,语出惊人,评价了梁思成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是全文的总括。
【品味】评价了梁思成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也许可以这么说,以后的世纪,恐怕再也难以出现同样的环境同样的人物。
许多历史条件已经无法再现....,山川田野间再也没有那么多被历史烟尘掩盖的古寺古塔,等待未来的人们惊奇发现,细心勘察。
曾令世人惊奇而叹为观止的古都业已消失,永远不再可能......诱发人们的历史激情和历史想象了。
【段析】分析自己提出的观点,为下文的叙述作铺垫。
【品味】“无法再现”“永远不再可能”,是对第一句话的回答,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仰之情和古迹被破坏的痛惜之情。
在一个漫卷风沙....的日子,我爬上了山西应县木塔,那还是两年前的四月。
站在巍峨的古塔里面,我很自然地想到当年前来勘察这座千年木塔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一行。
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九三年,正好整整六十年。
【品味】“漫卷风沙”的自然天气,很容易使作者产生联想,想起当年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更容易使作者体悟到当年梁思成夫妇“勘测”的凶险程度,从而体现了梁思成对古建筑的无比热爱。
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我缓慢地向上爬,每上一层,便走到栏杆前环望四周。
每上一层,风就愈加猛烈,人几乎站立不住,只有牢牢抓住栏杆,才不会被风刮飞。
【段析】写自己登上山西应县木塔,突出搭上的环境恶劣,为下文梁思成勘察木塔之难、之险作铺垫。
塔下的应县县城,是否还是当年梁思成看到的样子,我无法得知——想必早已大大改观。
木塔耸立,雄伟而壮观,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之后,斯物犹在,真是难得而幸运的事。
怀着这样的心情,根据自己曾经读过的关于林徽因、梁思成的资料,根据所见过他们那次山西之行的照片,我想象着当年。
想象着梁思成如何打着电筒爬行在灰尘掩埋的柱梁之间;想象着他们为发现一个千年古塔、为他们的古代建筑研究获得一个珍贵例证而如何的惊奇和兴奋。
【品味】画线句是作者的想象。
一般来说,人物传记是不允许虚构和想象的,但这里的想象以历史史实为根据,同样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为发现千年古塔而惊奇和兴奋,体现了他们对古代建筑的热爱。
我想到了当年陪同梁思成勘探木塔的年轻学者莫宗江先生后来的回忆: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他们必须爬上去,才能完成整个木塔的测绘。
那天,风呼呼地刮着,也让他们有一种会被刮飞的感觉。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在空地往刹尖攀援。
他攀上去后,其他几个年轻人也一一上去,终于将塔刹的各部尺寸、做法测绘下来。
那时,他顾不上..铁索...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是否锈蚀或断裂。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②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情景,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手法?)【段析】梁思成的主要事迹之一: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品味】画线句是用环境描写来渲染当时紧张的气氛,烘托人物对古代建筑研究的执著和热情。
三个加点词说明梁思成身先士卒,不顾个人安危,体现了他求真务实,对工作认真负责、无畏执著的精神,同时也说明了他对古建筑的热爱胜过了自己的生命。
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把它当做文化遗产看待,能够以全新的眼光打量它,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
【品味】画线句说出了梁思成考察的历史意义。
他独具慧眼,洞察了木塔在建筑中和文化史上的意义,全新的眼光是指把木塔当做文化遗产和承载文化历史价值的载体。
作为对建筑中一无所知的门外汉,难以想象梁思成这样的人面对每一个新的发现,内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一个旅游观光者,其实永远是健忘的。
每到一处景观,他会惊奇和会兴奋,但一转眼,这些惊奇和兴奋,又会被新的景观引起的惊奇和兴奋取代。
他们眼中的古塔也好,古刹也好,充其量不过是形状有差异、年代有远近的建筑。
对梁思成这样的人却不然。
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品味】画线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有生命的物体”是指古建筑物上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我很欣赏一位英国建筑历史学家关于“建筑”的议论。
在他看来,当一个穴居人为了更舒服在洞口挂上几张皮子的时候,或当牧民用根柱子支起兽皮搭帐篷的时候,“建筑”并没有开始。
只有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
这位建筑历史学家甚至认为,在建筑史中,应该排除那些仅仅是“房子”的房子,并且明确在“房子..。
..”之间必须有区别..”与“建筑【品味】通过事例来解读建筑的含义。
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房子虽实用,但只是满足生存需要的居所,而建筑既实用又是一种艺术。
“‘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这位英国学者说。
梁思成恰恰在这方面拥有了建筑的灵魂.....。
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专业常识,走进了包容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
这样,他对建筑历史的描述,已不能仅仅视为单一的学问。
只有他真正了解那些古建筑的价值,因为他把它们和创造它们的人的精神视为一体。
(③为什么说梁思成拥有“建筑的灵魂”?)【段析】梁思成的主要事迹之二;对建筑的深层认识,甚至有人文观念。
【品味】“建筑的灵魂”是指建筑中所凝结的文化精神和科技智慧情感等。
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梁思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名城奈良免遭轰炸所作出的努力。
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带来的痛苦,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弟弟,作为一名中国军队的飞机驾驶员,就牺牲于对日空战之中。
国耻家恨,都完全可以让他对美军轰炸日本本土感到兴奋。
(④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呢?)【品味】“无比钦佩”一词,写出了人们对梁思成能够超越国耻家恨,主动保护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奈良的壮举的高度评价与赞赏,这是对梁思成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充分认可。
然而,梁思成想得更远、更深。
他是一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在仇恨很容易支配人们一切行为的时刻,唯独他,依旧把热爱倾注在人类古建筑上,他知道,地球上的所有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品味】画线句说明了梁思成对文化遗产的看法。
揭示了梁思成抛开国耻家恨、义无反顾地保护日本古建筑的精神所在。
日本的一些城市,对于梁思成来说并不陌生,尤其是奈良,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他不能想象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
在最近一篇描写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的报告文学中,我看到了这样的记录:在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并递交一份关于奈良古建筑的图纸。
面对那位不免感到有些困惑不解的美国军官,梁思成说了这说一番话:“要是从我个人的感情出发,想到国人的苦难,我是恨不得炸日本人,然而,一种职业与历史责任感,让我冷静下来。
建筑是社会的缩影,民族的象征,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像奈良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
”【品味】画线句说明梁思成虽然爱祖国、爱亲人,但更爱属于人类文化的古建筑。
从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程度出发相信这是真的,这也是对他人格的尊重。
我不清楚报告文学的作者如何了解到这番对话的内容,也许是一种文学虚构。
但是,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虚构,是符合梁思成思想逻辑的合理想象。
我相信它是真的。
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
梁思成的建议受到美军的高度重视,保护奈良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
战争之后,在大轰炸中幸免于难的奈良,因其众多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被宣布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在奈良获此命名三十周年纪念的那天,《朝日新闻》特此刊文《日本古都恩人梁思成氏》。
【段析】梁思成的主要事迹之三:说服美军,日本古都奈良因而免遭轰炸和破坏。
【品味】用战后奈良所获得的荣誉来印证梁思成保护奈良的伟大意义。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梁思成当年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向周恩来描述可能会消失的北京古都景象。
也开始明白,当他谈到北京城墙时,将它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北京的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
它不只是为防御而叠积的砖堆,而是一圈对于北京形体的壮丽有莫大关系的古代工程。
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它轩昂的外象,或它历尽风雨,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
”【品味】古城墙是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智慧的象征,保护古城墙就是在保护华夏的历史。
五十年代,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梁思成感到十分惋惜。
后来,有感于自己的被误解,他有过这样一句无奈的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品味】画线句从表面来看是梁思成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也暗示自己不妥协的态度和保护古建筑的决心。
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才能发出如此深沉的感叹。
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味?(⑤作者没有亲眼看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它是真的”,这是为什么?⑥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二者有什么异同?)【段析】梁思成主要事迹之四: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