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先秦改革人物..共61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中国古代史知识考点讲解:第一节先秦时期一、早期的人类(l)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发现于云南元谋,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发现于陕西蓝田。

(3)北京人,距今约70万一20万年,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已学会使用天然火。

(4)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会钻石取火和制造骨针。

二、氏族公社(1)半坡氏族,距今约五六千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会制造陶器。

(2)河姆渡氏族,发现于浙江余姚,距今7000年。

(3)大坟口文化中晚期,发现于山东泰安,距今四五千年,处于父系氏族,晚期出现私有财产和明显的贫富分化。

三、夏、商、西周王朝1.夏朝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亲部落联盟首领的地位,以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建立了夏朝。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16世纪,夏架统治后期,社会矛盾激化,商汤起兵灭夏。

2.商朝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商朝实行残暴的奴隶制,如“人牲”和“殉葬”制度。

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自商朝。

商朝的青铜器制造业十分发达,代表作品为司母戊大方鼎和四蚍阶稹?公元前11世纪中期,商封王残暴异常,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反抗,周武王兴兵,通过牧野之战,灭掉商朝。

3.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公元前841年,发生“国人暴动”,这是我国有明确纪年的开始。

四、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1,大国争霸与战国七雄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齐国的齐桓公第一个成就霸业,因其北伐戎狄,南御荆楚,成为公认的霸主。

齐桓公去世后,宋国的宋襄公欲继其霸业,被楚国打败而身亡。

晋国的晋文公、楚国的楚庄王又相继称霸中原,后晋、楚长期争霸。

接着,秦国的秦穆公想争霸中原被晋国打败,遂专力经营西方,成为西霸。

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家

中国历史上著名改革家

上下五千年历史著名改革家一、商鞅(约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姬姓,卫氏。

又称卫鞅、公孙鞅((卫鞅之“卫”即氏於国,商鞅之“商”即氏於居或氏於官,又“诸侯之子曰公子,诸侯之孙曰公孙,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

)。

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商鞅在秦执政约二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孝公死后,受到秦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

二、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

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

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三、梁启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光绪举人等。

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未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后来,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

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包括影响后世深远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

四、张居正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

祖籍湖广江陵。

明太祖封先祖张关保到归州,为归州千户所千户。

高二历史选修1_历史人物:改革家商鞅及其变法

高二历史选修1_历史人物:改革家商鞅及其变法

改革家商鞅及其变法生平及著作商鞅,姬姓,是卫国的公族,故又称卫鞅或公孙鞅。

鞅后在秦,受封商邑,因称商鞅。

他是战国时期法家中的著名人物,生年不可确考,死于公元前338 年。

商鞅是李悝的学生,年辈略后于吴起。

《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先至魏,魏王不用。

《秦本纪》称商鞅在秦孝公元年入秦,三年变法,五年为左庶长,十年为大良造,二十二年被封为商君,二十四年孝公死后被杀。

《商君书》原有二十九篇,现存二十四篇,旧题“商鞅撰”,但其中有商鞅以后其他法家的作品,《韩非子·五蠹》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韩非所见商、管两家书当然与今本有所歧异,但亦可见《商君书》在战国末期已流传很广。

在秦变法的争议商鞅年轻时爱好刑名之学,先到魏国,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公叔痤在临死前,推荐他给魏惠王,要惠王用他为相。

并说,如果不用,就把他杀掉,不能让他离开魏国。

魏惠王以为公叔痤病重,在说胡话,因而没有任用商鞅。

这时,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就到了秦国。

商鞅到秦国后,先住在孝公的宠臣景监家里。

他头两次见孝公,劝孝公学尧舜禹汤的仁义,行所谓帝王之道。

孝公听得直打瞌睡。

事后,孝公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太迂腐了。

商鞅从景监那里知道了,孝公对他不满意,便要求孝公作第三次的接见。

这一次,商鞅大谈富国图霸之术。

秦孝公立刻被打动了,越听越爱听。

孝公高兴地对景监说:你的客人果然是好样的,孝公一连和商鞅谈了好几天,决定了重用商鞅,准备实行变法。

变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群臣间引起很大的争议。

《商君书·更法》载,秦孝公跟商鞅以及旧臣、甘龙、杜挚在一块商议变法的问题。

秦孝公说:我想变更法度来治理国家,改革礼制来教导百姓,但是恐怕天下人议论我。

商鞅说:“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

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先秦时代

中国古代史 第一章:先秦时代
2、结束:商朝最后的国王商纣,暴政,施酷刑,过着淫逸的生活,社会矛盾尖锐。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牧野之战之后,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3:商朝特征:刑法加强
三、周朝(西周) 周文王时期的强盛给武王伐纣奠定了基础
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陕西西安)称镐京。
2、周是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在东方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井田制与分封制
1、井田制(1)田地形式:更低沟洫纵横,如井字。
(2)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B必须缴纳贡赋给国王;C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山集体耕种,奴隶主全部占有奴隶的劳动成果。
(3)实质:奴隶制的经济制度,是奴隶制的国有土地制度。
井田制开始于商,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与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大变革时期,春秋为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为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公元前475年,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政治特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国时期的大国兼并;
经济特点:公有制变成私有制,农耕工具改善、手工业日趋成熟,商业迅速发展
民族关系:各民族逐渐融合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一、社会经济
(一)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生产技术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1)铁制农具的使用,铁器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2)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3)战国时期,铁农具适用范围扩大;(4)铁农具的使用意义: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的提高。
4、手工业专著:战国时《考工记》记述了齐国官营各个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独一无二。手工业发展的原因:A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更多人参与手工劳动;B统治者提倡耕织,促进家庭手工业发展

中国古代史(先秦)

中国古代史(先秦)

中国古代史(先秦)中国古代史第一讲:先秦时期第一部分:原始社会一、禅让制1、禅让制的含义:禅让制又叫军事民主制,是指在原始社会后期实行的在部落联盟会议内部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起具体做法是选贤与能。

2、禅让制推行的表现(1)传说尧任部落联盟首领时,选择了品德高尚的舜为继承人。

尧年老时,根据部落联盟会议的决定,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舜。

(2)舜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传给了治水有功的禹。

3、对禅让制的认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它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阶级、国家的出现,它必然要被王位世袭制所代替。

二、原始社会时期的的经济1、原始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社会分工(1)原始人群时期:人们最基本的生产活动是采集和狩猎,使用的生产工具是未经加工过的石器,即打制石器,因此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2)氏族公社石器:人们已经对所使用的石器、木器和骨器进行了一系列的加工,,这些石器被称为“磨制石器”,设一时期又被称为新石器时代。

(3)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分工①在原始农业产生以前,男子从事狩猎,妇女从事采集,氏族成员的生存所必需的食物主要是通过妇女的采集活动来供应的。

②原始农业产生以后,妇女仍主要从事采集工作,男子则从事农业生产,氏族及部落成员的食物逐渐变为主要靠农业供应。

2、原始社会后期的商品交换活动(1)商品交换产生的原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需求不断增加和扩大,而人们无法生产自己所需的全部产品,于是便有了商品交换。

(2)原始社会后期商品交换的特点:商品交换的形式主要是物物交换,商业尚未从原始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出来。

3、原始农业的产生(1)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一万年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用石刀、石斧除草,然后放火焚烧,这种耕作方式被称为“刀耕火种”。

(3)原始农业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刀耕火种一两年后,土壤肥力下降,为了寻找新的土地,人们不得不到处迁徙,生活十分艰难。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

中国古代历史重要改革家汇编

秦国商鞅,北魏孝文帝,宋代王安石为中国古代三大改革家。

改革内容暂不详说,商鞅改革使秦国强大,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稳定统治。

王安是任参知政事大刀阔斧改革,可惜遭到顽固派抵制,尤其以司马光为代表。

(1949以前)虽然中国自古就有祖宗之法不可改的传统,但仍然出现了一大批改革家。

依照他们改革的力度和成效而不论其成败,排列如下:第一,秦始皇。

看看他的改革成果吧:二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大一统的郡县制,还有车同轨、书同文和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改革。

其胆识之惊人,其影响之深远,举世无双,当为第一。

第二,王莽。

托古改制好生厉害,将一切制度推倒,改得个稀巴烂,还真有勇气的。

凡是不同意他的改革的,全部杀掉,结果天下大乱。

就凭这点倔劲,足够赢个第二了。

第三,王安石。

因主张变法而名扬天下。

他的改革太理想主义,只从立法角度考虑,忽略了行政执法的可行性。

所以受到了欧阳修、苏轼、司马光等政治家的反对。

王安石仗着皇帝宠信,将他们全都轰走,算是挺有魄力的。

可惜,他毕竟不是皇帝,最终没有挺住,改革也半途而废了。

只能排第三。

第四,光绪。

一百零三天的改革,搞了很多新东西,事实上这些新政也是可行的。

只可惜他没实权,否则情况可能大不相同。

后来,在签定了辛丑条约之后,西太后有所醒悟,百日维新所推出政策几乎都开始实行。

光绪有维新之志而无维新之力,排第四算是给他点安慰吧。

第五,隋炀帝。

这家伙不是好人,但却发明了一个伟大的制度:科举制度。

这一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加以发展,成为现在全球通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就凭这一条,足以占据第五的位置。

第六,汉武帝。

他的改革主要在思想上,即独尊儒术。

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变革,但影响实在太深远了。

排第六都有点低了。

第七,宋太祖。

这人有点本事,居然不动声色地将长期困扰中国的藩镇问题解决了。

靠的就是改革了兵制,废除府兵制,建立了禁军和以文官为主压制武官的行政制度。

不过这么做内乱虽平,却为宋朝留下了贫弱的病根。

只能排在第七了。

第八,商鞅。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春秋大国争霸图
战国兼并形势图
观察地图P12-13,看春秋时期与战国地图呈现了 那些历史信息。后者与前者相比发生了那些变化?




长平


赵 魏 韩

桂陵 马陵



历史阶段特征(特点): 1、政治方面是①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②各国纷纷改革变法,
③民族不断融合;
2、经济方面是①井田制瓦解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3、文化方面是百家争鸣。 实质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 革。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 社会形成时期。
③吴 越 争 霸
吴王阖闾 1、人物 越王勾践
2、地理位置
越 : 浙 江 绍 兴
吴 : 江 苏 苏 州
吴越争霸
吴 王 夫 差 矛 及 铭 文
越 王 勾 践 剑 及 铭 文
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评价:
1.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掠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 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战争给 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春秋无义战”。 2.争霸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它客观上促进社会进步: A 春秋战争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B 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 为后来的秦统一提供了前提。 C 争霸战争中,华夏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 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 进了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
奴隶 社会 到封 建社 会 大变 革时 期
春秋:奴隶社会瓦解
公元前770-公元前 476
战国:封建社会形成

中国古代史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史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史重要内容一、先秦时期(公元前221之前)上古:丝绸(中国最早)、陶器(世界共有)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夏)到春秋末期商代:内外服制度甲骨文西周:政治:分封制(分封土地人口给亲族功臣等,用以保卫王室)、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礼乐制、经济:工商食官井田制(国家所有)东周(春秋战国):政治:礼崩乐坏经济:铁、牛耕、私营手工业出现、税制改革(齐国最早)、私商、重农抑商(前期有利于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小农经济产生(优点:有较高生产积极性、较稳定;缺点: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封闭、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文化:春秋:孔子(仁、礼、为政以德、对鬼神敬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老子(道、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并可以相互转化、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说、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荀子(天行有常、知天命而用之、性恶论和后天教育。

礼法并施)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庄子(齐物论、逍遥、顺其自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事物变化发展主张变革)孙膑《诗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分风雅颂、孔子整理)和楚辞(屈原《离骚》)、《甘石星经》(最早天文学专注)、司南(指南仪器)二、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丞相:政务、御史大夫:律令图籍和监察百官、太尉:军事)、郡县制(秦朝以前已存在)、灵渠、统一文字小篆(圆润纤细)三、汉朝(公元前202—公元220)西汉初:郡国并行(郡县与分封)、导致汉景帝时期七国之乱汉武帝措施(:推恩令、酎金夺爵、刺史制度和内外朝制度选官:察举制和征辟制)、经济:漕渠、白渠、坎儿井(西域特色)、耧车(播种)、犁壁、二牛抬杠、文化:司马迁《史记》汉赋和司马相如、造纸术、《黄帝内经》煤的使用、董仲舒(罢黜百家、天人感应、三纲五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浑象仪,地动仪,地圆)、青瓷、佛教传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四诊法、华佗(麻沸散、五禽戏)四、魏晋南北朝(220—581)翻车(马钧)、北魏均田令(限制土地兼并)、第一次人口迁移、白瓷、祖冲之、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和文人画、九品中正制(看门第出身)、贾思勰《齐民要术》、三教合一(佛道儒)五、隋朝进士科(隋炀帝)三省六部制设立六、唐朝(618—906)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再交给六部)、缂丝技艺(通经断纬)、曲辕犁、制瓷业独立、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与草书(张旭、怀素)、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唐诗(四个诗派)、梨园、孙思邈《丹经》和《千金方》、火药、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雕版印刷《金刚经》、第二次人口迁移(经济南方超过北方)七、宋(960—1279)北宋:分割相权(行政、财权(三司)、军权(枢密院))、加强中央集权(兵、权(文官出任州郡长官、下设通判)、钱)、谏院、商业繁荣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苏黄米蔡、人工指南针用于航海、理学与文人山水画、宋词(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李清照柳永)、瓦舍(娱乐场所)纸币、理学(程朱格物致知、陆王发明本心致良知)平民毕昇活字印刷术南戏南宋:焦炭、棉花、马远和夏圭、第三次人口迁移(经济南移完成)八、元(1271—1368)一省制(中书省)、行省制(省制来源)、彩瓷出现(青花瓷)、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元曲(白话,张养浩)、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王祯《农书》和水排(用来冶金的)、郭守敬《授时历》和简仪九、明(1368—1644)政治:废丞相、设内阁、监察(科道制度、按察使司)、海禁政策经济:大量使用白银、大商帮、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雇佣关系)、文化:八股取士(属于科举)、李贽(否定孔孟权威、男女平等、万物皆生于两)、昆曲(汤显祖《牡丹亭》、百戏之祖)、八大山人(夸大《松鹰图》)、四大奇书(《三国演义》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印章成为艺术、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本草纲目》(分类法)、宋应星《天工开物》、玉米番薯引进(哥伦布从美洲)十、清(1636—1912)军机处(雍正)乾隆年间仅保留广州一处为通商口岸、闭关锁国、珐琅彩、粉彩、曹雪芹《红楼梦》、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敬梓《儒林外史》京剧(北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们的娱乐需求、四大徽班进京、艺人们的努力)、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理在其中)附注:1644—1661顺治1662—1722康熙1723—1735雍正1736—1795乾隆1796—1820嘉庆1821—1850道光1851—1861咸丰1862—1874同治1875—1908光绪1909—1912宣统(溥仪)官营手工业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水平高缺点:不计成本、不进入市场、缺乏竞争、强制工匠服役“四书五经”由南宋朱熹整理西方古代史一、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2000—公元475)1、希腊:(1)政治:古希腊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黑暗时代—城邦时代、公民的含义(奴隶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公平公正)、改革家(梭伦:引向民主轨道、克里斯提尼:陶片放逐法、伯里克利:津贴制)、雅典民主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城邦特点:小国寡民、各帮长期独立自制(2)文化:泰勒斯(西方哲学之父、万物皆生于水)、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代表: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知识即美德、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柏拉图(唯心主义理念论)—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逻辑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3)地理环境:山地多、耕地少、港湾多(4)经济:工商业为主,海外贸易,殖民2、古罗马: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君主制)、共和时期机构(执政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平民保民官)、屋大维(元首制)、戴克里先(公开君主制)、《十二铜表法》(共和制时期)(第一部成文法、维护贵族利益、但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一定程度维护了平民的利益)、《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帝制时期)(罗马法完备阶段)二、封建社会时期或中世纪(约公元475—约1500)政治文化:民族国家逐步形成,神统治一切经济:庄园经济为主世界近现代史1、文艺复兴(14—16世纪):(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基督教会的文化垄断、黑死病带来的恐慌和反省(2)前三杰:但丁《神曲》、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艺坛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摩西》、拉斐尔《西斯廷圣母》、英国的莎士比亚《哈姆雷特》、3)文艺复兴核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2、新航路开辟(15世纪末—16世纪初):背景:商品经济发展、传教、寻找新航线、强化王权、造船和航海技术。

第一讲先秦 秦汉

第一讲先秦 秦汉

[整体感知]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经济上:经历了由原始农业到小农经济的演变,农耕经济 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小农经济形成并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 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在农业发展的基 础上,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3.思想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 以确立,中国传统文化奠基和发展起来;文学体裁多样;实用科 学兴起。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二、春秋战国时期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背景、内容、意义)p207《三维》 道家(老子、庄子):道是本源;“无为而治”;朴素辩证法 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逍遥自由。 儒家:孔子——仁、礼、德治、中庸、教育观、鬼神观
孟子——人性善、仁政、民贵君轻、义利观 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 法家:专中;改革;依法治国;法术势结合 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非乐、尚同
整合一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一、夏、商、西周时期(奴隶社会) 1.政治 (1)夏朝:王位世袭制:第一个国家政权是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国家管理实行
内外服制度,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比较松散
(2)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
项目
分封制
宗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
目的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保证贵族特权利益
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 “__罢 __黜 __百 __家 ___,__独__尊__儒__术_”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 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 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 了东汉的灭亡和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

中国古代史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六个分期:⼀.先秦时期(——前221年)【中华⽂明的兴起】⼆.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专制⼤⼀统时期】三.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1年)【政权分裂和民族融合】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五.宋元时期(907年——1368年)【民族融合的进⼀步加强和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1912年)【统⼀的多民族国家进⼀步发展和古代社会由胜⽽衰】⼝诀: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王朝⾄此完。

第⼀单元:先秦时期(——前221年)分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政治宗法制礼乐制农业:⽣产⼯具、耕作⽅式、⼟地制度夏、商、西周经济⼿⼯业:⾦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发展、城市⽂化:甲⾻⽂、⽇⾷记录齐国改⾰政治鲁国改⾰秦国:商鞅变法春秋战国农业:⽣产⼯具、耕作⽅式、⽔利设施、⼟地制度经济⼿⼯业:⾦属冶炼业、经营性质商业:私商、重农抑商政策⽂化:思想、科技、⽂学⼀.原始社会【政治】:禅让制【经济】:原始农业1.农作物:粟和⽔稻2.耕作⽅法:⼑耕⽕种、⽯器锄耕3.⼟地制度:⽒族公社所有⼆.夏、商、西周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政治】:(⼀)夏商国家制度1.夏王朝王位世袭与公共权⼒2.商王朝:神权⾊彩与内外服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王位世袭制1.分封制:(1)⽬的:拱卫王室,建⽴有效统治。

(2)内容:分封⼟地和⼈⼝①受封对象:功⾂、宗族姻亲、先代贵族②受封诸侯的义务:镇守疆⼟、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见述职③诸侯的权利:对下属进⾏再分封(3)特点:①周天⼦是最⾼统治者。

②⼟地与义务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纽带。

③层层封授,贵族内部等级森严。

(4)影响:①周⼈的势⼒范围不断扩⼤,拓展了疆域。

中国古代改革史

中国古代改革史

• 课标要求: •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旳背景。 •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旳主要内容。 •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旳历史作用。
一、改革旳原因-------智者旳选择
• 改革旳必要性: • 1.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
局面。 • 2.民族大融合逐渐成为历史发展旳潮流。 •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 4.严重旳社会问题: •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
耕种,露田不得买卖,桑田能够买卖,并要承担租调 • 性质:封建国家土地全部制 • 影响: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
遏制了土地兼并,提升了农民生产旳主动性,有利于 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增进了社会经济旳发展。
• 2.整顿吏治 • 原因: • 内容:官吏任期考核制;俸禄制。 • 评价: • 3. 推行“三长制”: • 4.迁都洛阳: • 原因
三、改革旳影响
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 文化旳一场封建化改革 。
1、推动了北方经济旳复苏和繁华
北方农业;洛阳旳地位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旳封建化进程。
3、增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久分裂局面, 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胡内迁;正音;胡汉交融(p35倒数第三段)
有人以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旳描述和评价有不当 之处,孝文帝旳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 来旳专长,他旳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 民族衰亡旳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孝文帝改革旳阻力主要来自于( )
A、北方各族旳上层人物 B、鲜卑贵族 C、地主阶级旳守旧势力 D、汉族地主阶级

中国古代史—先秦改革人物..

中国古代史—先秦改革人物..
〔三)、强大需要
秦国无论在政治、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而且受 其他国的凌辱。秦国要想生存进展必需变法,以达富国强兵。
三、 商鞅变法
探究四 秦国为什么能变法—————商鞅变法的可能性
从以下材料中,可以得知秦国为什么能变法?
材料一 “三晋攻夺我河西地”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来宾郡臣有能 特别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学法指导:以句为单位,对每句话进展概括总结。
5、习俗:改革旧的社会风俗
制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增加财 政收入
三、商鞅变法的特点是什么?
变法的核心
农战
法治
亦称“耕战”。 战国时代商鞅等先秦诸子的经济﹑
军事思想和政策。重视农业和战斗,主见两者结合。 他认为农战就是重农,重农是为了战斗,二者是不 行分割的
4、思想方面
燃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结合所学学问,谈谈你 对商鞅“燃烧诗书”的生疏?
从当时来看,他的做法 是值得确定的。“燃烧诗书” 排解了复古思想的干扰,利 于宣传变法。但是从历史进 展来看它钳制了思想,摧残 了文化。
稳固练习 依据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①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 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①…实行什伍连坐制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②嘉奖军功〔军功爵制〕 ③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 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 功论,不得为属籍。…③…嘉奖耕织,重农抑商 ④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④实行县制 ⑤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⑤废除井田制 ⑥平斗桶权衡丈尺。 ⑥统一度量衡。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简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

商鞅简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

商鞅简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商鞅——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他出身于卫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原是卫君后裔,以国为姓,故叫卫鞅,亦称公孙鞅,商鞅是他到秦国后被封于商而得名。

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卫鞅两次变法,此外还规定计量标准,统一度量衡,以及改革戎狄旧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

卫鞅不仅是位政治家,而且还是位军事家。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这个评价是切合实际的。

韩非子说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西汉桑弘羊赞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

宋代王安石赋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功绩,永垂青史。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东周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当称为公孙鞅,不叫姬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公子虔等告发其欲反,鞅出逃未果,回封地聚封地守军攻郑,秦出兵攻鞅,杀之于黾池。

秦车裂其尸,灭其家。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

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

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

在位执政十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

大秦帝国介绍 秦国的发展介绍 著名人物介绍PPT模板

大秦帝国介绍 秦国的发展介绍 著名人物介绍PPT模板
周幽王时期犬戎攻入镐京,秦襄公保卫周王室有功,正 式被封为诸侯国,“秦”成为国号。秦始皇统一后,仍 然以“秦”为国号。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04
03
02
01























C ATA L O G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 秦国沿袭了商周时代的很多酷刑。

• 据文献记载,刑罚有膑(剜去膝盖),刖(锯脚),宫,

榜掠,腰斩,枭首,弃市,戳尸,坑死,凿颠,抽胁,镬
烹,车裂,夷三族等。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对峙于长平,赵廉颇不能
退秦,王龁不能败赵,相
持数年。
• 西周公与山东六国相约伐秦,然诸国之

军约期不至,事遂寝。秦闻,大怒。
元 • 命将伐周。周不能敌,西周公乃尽以所

领三十六邑三万人献秦,秦受地而归西
2
周公。不久,周赧王崩,周民东亡,秦
5
取九鼎而归,秦帝国立。
6 • 公元前250年,东周公复欲趁丧伐秦,
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
西周时的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公元前905年 秦非子被周孝王封在秦地,“秦”成了他们的族称,建立秦国,

秦朝的一位改革家-----商鞅(潘长宏看历史)

秦朝的一位改革家-----商鞅(潘长宏看历史)

秦朝的一位改革家-----商鞅(潘长宏看历史)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

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

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

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为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秦朝的律法中的死刑有:绞刑,斩刑,腰斩,凌迟,车裂)(就是五马分尸)公元前362年,夏日炎炎,在通往秦都栎阳的驿道上,从西面走来了一个年近而立、精力充沛、箱笼中满是书经文牍的中年男子。

就在前不久,操劳成疾的秦国国君献公因病溘然长逝,即位的是年仅21岁的太子渠梁,是为秦孝公。

孝公继位后,秦国形势依旧岌岌可危。

虽然,秦军在少梁再次击败魏军,俘虏魏国大将公孙痤,收回繁庞,但秦弱魏强的大格局基本未变,一旦魏军西出长城,冲破秦军的洛水防线,就能直逼泾渭地区,不仅新都栎阳难保,旧都雍城也难保。

于是,孝公在登基伊始,即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明确提出了招徕人才的首要标准是身怀富国强兵之策,而非门第显贵或德性纯笃与否。

一时间,各国士人纷纷西迁,从函谷入秦,期待在这个陌生而充满机会的新兴大国中一展雄才。

这名行色匆匆的中年男子,就是少梁之战中被俘的魏相公孙痤府上的中庶子卫鞅。

孝公继位同年,为秦所俘的公叔痤归魏后病死,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卫鞅,说其才大志高,可任国相之重任。

但又警告魏惠王说,如其不用,则必须诛杀,以免其为他国所用,成为心腹大患。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九)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九)

中国古代史(先秦)(十九)公元前386年田氏代齐:看头的总算上桌了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齐国宰相田和为诸侯,田齐政权获得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标志着田氏代齐地完成。

一百多年前,齐国宰相晏婴就预料到了田氏代齐。

他看到田氏接济贫苦百姓以笼络民心时,说:“齐国以后恐怕要落入田氏之手。

”当时齐景公也意识到了田氏的势力正在壮大。

为了制约田氏,齐景公临死前委托国惠子、高昭子辅佐继任国君姜荼。

齐景公另一个儿子姜阳生与田氏关系紧密,被国、高二人逼往鲁国。

国、高二族成为制约田氏的重要力量。

为了消灭国、高三族,田氏的田乞先是假装讨好国惠子、高昭子,每次上朝时都在他们的车上陪侍。

他一边劝高、国二人对那些不听话的大夫下手;另一边又劝那些大夫率先向高、国发难。

前489年,田乞联合鲍氏的鲍牧以及诸大夫,带兵进入了宫中。

国惠子和高昭子闻讯,准备进攻救援国君,后被田乞打败。

姜荼和高昭子被杀,国惠子逃离齐国。

稳定局势后,田乞把姜阳生从鲁国迎了回来,将他立为国君,是为齐悼公。

鲍牧原本反对齐悼公即位,但碍于田乞的权势只好听从。

田乞被齐悼公任命为宰相,独掌朝政。

前年487年,齐悼公因憎恨鲍牧曾反对他即位,杀掉了鲍牧。

实际上,当时齐悼公没有实权,是田乞想排挤鲍氏的势力,才借齐悼公的手除掉了鲍牧。

后来鲍氏发动叛乱,杀死了齐悼公。

前485年,悼公之子姜壬继位,是为齐简公。

齐简公任用阚止为宰相,试图通过阚止制约田氏,并大力扶植高氏、国氏以及鲍、晏等家族的残余势力。

为了剪除政敌,田氏决心发动对外战争。

前484年,田恒(田乞之子,田乞死后继任宰相)借口报复去年鲁国会同吴国伐齐之役,唆使齐简公出兵伐鲁。

齐军在艾陵之战大败,很多田氏的政敌战死,田氏在朝中的被动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田恒还重新采用了他祖父田无宇的政策,用大斗借粮食给百姓,百姓只需用小斗还回粮食。

齐国人都心向田氏。

前481年,田常发动兵变,杀死了阚止和齐简公,拥立简公之弟姜鹜为国君,是为齐平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