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建德的庙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ttp://v.ku6.com/show/NZa-kHexJOtHlg_e.html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ttp://video.sina.com.cn/v/b/29606613-1516767534.html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和历史原因。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 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逐步发展、完善和普及。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之间展开 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站稳了脚根。在唐宋时,达到了各自的全盛时期,出 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 在宗教仪式上都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为了争取群众,佛 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所谓“行像”,就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 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 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 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 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 “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 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明代创于京师而盛行于江浙一带的民间吹打乐种。历史上曾有过“十样 景”“十不闲”等名称,民间俗称“吹打”。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与丝竹乐段交替或重 叠进行为主要特点。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 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称为“清锣鼓”,兼用丝竹乐器演奏的称为“丝竹锣鼓”。十番锣 鼓所用乐器,少则十余件,多则三十余件。乐队人数一般八到十二人不等。十番锣鼓的 主奏乐器为笛子(也有用笙的),配合使用的打击乐器比较丰富,有筒鼓、板鼓、大锣、 马锣、内锣、春锣、汤锣、齐钹、大钹、小钹、木鱼、梆子等。现存的曲目有《划龙船》 《小桃红》《万家欢》《喜遇元宵》等。 “三月三”庙会 农历三月三,是浙江省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村的传统庙会,已有500余年的历史.这天 全村各家各户都要把宰好的全猪、鸡、鸭等三牲祭品,抬进宗祠供奉祖先,还要举行迎神 仪式、演戏赛会、抬阁巧、物资交流会等活动,热闹非凡. 严州露抬 严州露抬类似于北方“抬阁”的街头表演,又称“抬八仙桌”。八仙桌的四周用红 布包起来,桌中央还装有滚轮,三个小童在滚动的轮子上表演,做各种动作。严州露抬 上一次表演还是在1949年的正月十五,当时全镇老老少少齐上街头观看。“听那位口述 的六旬老人介绍,当时受欢迎的程度,不亚于现在明星的巡回演出。” 清洁灯 “清洁灯”流传于建德莲花镇齐平一带。信奉佛教的乡民于每年元宵节前后,均要制 作和擎舞清洁灯,祈求神灵护佑,以保来年风调雨顺,人人健康,岁岁平安。“清洁灯” 初为寺庙举行佛事、举办庙会,以及在寺庙之间礼尚往来仪式中所用,后走入民间普通人 家,渐渐演变成元宵节的民俗活动。1949年后曾停止活动,本世纪初开始恢复,作为春节 期间吉祥祈福的民间习俗而流行。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 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 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 的场所了。 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 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 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 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 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 正定型和完善则是在明清直至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 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 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 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
“水上婚礼” “水上婚礼”是在建德新安江上“九姓渔民”特有的风俗,如今,“水上婚礼”作 为一项历史传承的民间艺术被发掘出来,成为建德市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当地, “九姓渔民”是指过去常年泛舟江面生活在水上的渔民,因为有陈、钱、林、袁、孙、 叶、许、李、何九个姓氏,所以又称“九姓渔民”。但是,由于世代聚居水上,很少与 岸上来往,九姓渔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尤其是他们的婚礼,与陆地居 民相比,更是别具一格。当地村民这样告诉记者,在迎娶新娘之日,男女双方的船都要 靠在一起,女方要由“利市娘娘”喂上一口饭,名为“离娘饭”,然后女方端坐在一只 红色木盆中,由其叔父或兄弟抬起来,抛到男方的船上去。男方也要派出几个身手不凡 的青年,站在自己的船上接新娘,随后把女方的嫁妆也抛到男方的船上。然后男女双方 在男方的船上拜堂成亲送入洞房,婚礼才算完成。当然,如今的九姓渔民,早已没有了 当年的种种约束,现在过着与岸上居民同样的生活,但这一习俗却被当地的村民代代传 婺剧 承着。 在杭州地区,建德是唯一保留了这个古老剧种的地方。婺剧的特点,或委婉深沉, 或高亢激昂;或优雅细腻,或粗犷豪放;或明白晓畅,或跌宕曲折。这是一种极具戏剧 表现力,又是浙江地方戏曲中历史悠久并具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之一。同时,建德作为 婺剧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初“徽戏”从安徽传入浙江, 其最主要的一条路线就是从安徽的歙县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来到严州府,很多徽戏班 常年就在如今的建德地区演出。由于徽戏的表演风格粗犷、动作夸张,锣鼓热闹,很适 合当地农民观众欣赏口味,因此,这种戏曲风格很快就成为建德群众最喜欢的戏曲品种。 婺剧在建德得到迅速的发展,鼎盛时达到20多个戏班,农村自发组织的清唱班几乎遍布 建德市每个乡村,逢年过节就会有“村村锣鼓响,处处唱婺剧”的热闹场面。从此婺剧 就深深地的扎根于建德,成为了建德重要的传统特色文化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