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大成:朱熹《诗集传》的训释特色
《诗集传》义理解诗之得失
由此可 见 , 序 只提 及 ‘ 妃 ’ 朱 子 在 此 基 小 后 , 础上 又添 ‘ 文王 德化 ’ 。而 纵 观 全诗 , 没 有 体现 并 ‘ 妃 “ 文王 ’ 后 之诗 句 。这 便 是 义 理 解 诗 曲解 了
诗意。 [] 朱子语类》 ”2又《 卷八十 : 古人说 ‘ “ 诗可
以兴 ’须是读 了有兴起处 , , 方是读诗。若不能兴
作者简介 : 孙海龙( 9 4 ), , 18 一 男 吉林通化人 , 东北师范大学、 鞍山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
第 3期
孙海龙 : 诗集传》 《 义理解诗之得失
8 5
序 不 可废 , 而某 之 疑 终 不 能 释 。 后 经 三 十余 年 才 ”
“ 断然知《 小序》 之出于汉儒所作 , 其为谬戾 , 有不 可胜言” lJ 。1由此今本《 诗集传》 便是朱子弃序之
《 诗集 传》 书共经历二十七年时光, 成 从绍兴 二十九年到淳熙十三年。几乎贯穿了朱子整体学
术生涯。其间经过了反复思考, 反复修改。最终成 为朱子最 重要作 品之一 , 最能体 现出朱子 学术 亦是 变化之作品。是继《 毛诗正义》 , 后 诗经学又一里 程碑。其理学思想 , 文学思想皆有所展现。义理解 诗之得失更呈显出复杂性 , 下面一一比较说明。
上再加以发挥义理阐释之特点 , :兔置》 如 《
小序 : 《 “ 兔置》 后 妃 之化 也。《 , 关雎 》 之
化行 , 莫不好德 , 则 贤人 众 多也 。 ”
《 诗集传》 “ : 化行 俗美 , 贤才众 多…… 而文
王德 化之 盛 因 可 见 矣 。 [] ”1
学观点释诗 、 论诗。所谓用文学观点释诗 , 即是洪 湛侯《 诗经学史》 所云: 注意到诗歌的文学特点 , “ 实事 求是 地加 以表述 , 所定诗 旨 比较平 实 , 近 故 贴
读书心得——朱熹《诗经》阐释的诗学意义
读书心得——朱熹《诗经》阐释的诗学意义朱熹是宋代《诗经》学的代表人物,其对《诗经》阐释所引发的诗学问题,对于中国古代诗学理论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学术界虽有一定认识,但并没有充分揭示出其应有的理论价值与内涵。
理解朱熹《诗经》阐释的诗学意义,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要突破经学与文学、教化与审美对立的思维范式,将朱熹的《诗经》阐释与诗学理论放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的大背景中考察,在经学与文学、教化与审美的复杂关系中把握其诗学内涵;二是要把握朱熹诗学的精神,必须充分理解朱熹所处时代的思想特征,即理学思想的影响。
钱穆说,朱熹的《诗集传》“实是兼会经学、理学、文学之三者始有此成就”。
朱熹既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宋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其《诗经》阐释是在理学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建立起来的,离开了理学与经学的维度,我们是很难理解朱熹的诗学与文学思想的。
一以义理释《诗》和“得性情之正”以“义理”释《诗》是宋代《诗》学的基本特点,作为宋代理学和经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自然更不能例外。
朱熹对待《诗经》的基本立场是理学的、经学的,而非文学的,朱熹重视《诗》的目的也是要通过《诗》来阐发他的理学思想,所以“义理”释《诗》成为他的《诗经》阐释的基本立场与出发点。
《诗集传序》作为朱熹诗学理论的纲领性文献,更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曰:“然则其学之也,当奈何?”曰:“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正之于《雅》以大其规,和之于《颂》以要其正,此学《诗》之大旨也。
于是乎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詠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
”这一段话表明,朱熹是以《周南》《召南》为其《诗》学之本的。
朱熹之所以重视《二南》,是因为在他看来,《诗》三百篇中唯有《二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诗集传序》),集中地体现了他的“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的政治理想。
朱熹《诗集传》阐释方法研究
朱熹《诗集传》阐释方法研究摘 要朱熹(1130-1200)倾其毕生之力而作的《诗集传》,是《诗经》 研究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通行宋之后八百余年。
由于他是第一位 相对集中的谈论过阅读与解释方法的学者,因此,随着西方阐释学 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中国经学研究的再受重视,发掘朱子的《诗经》 的阐释方法亦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本文一共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对《诗经》研究的历史状况、朱熹《诗经》研究的学术背景及本文的理论基础进行简单介 绍。
第二部分是对朱熹诗学思想的简述。
对朱氏《诗集传》阐释方 法的具体分析则构成本文第三部分。
经过抽绎,共列出7个大类即: 以序统合法、视域融合法、行文评点法、语境通释法、发越为理法、 寓教于释法和唤醒体验法。
第四部分是对朱氏阐释方法形成的原因、 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关键词:朱熹, 《诗集传》, 阐释方法 , 《诗经》A Study of Zhuxi's Hermeneutics method of shijizhuanAbstractThe shijizhuan which Zhuxi (A.D.I 130-1200) devoted his whole life is the third milestone of shijing. It went through Song Dynasty more than 800 years. Because he was the first scholar who talked about reading and explaination method. Therefore, it is put emphasis again with the deep spread of western Hermeneutics .So it is an important job to discover Zhuxi's the Hermeneutics method of shijing.This paper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The first part is studies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shijing, textural theory foundations and history founda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o carry on a simple introduction of Zhuxi's poet thought. To analyze the explaination method of Zhuxi's shijizhuan composes the third part. Having been unravel, it may be listed seven big types: "Yi-xu-tong-he" (以序统合) "Shi-yu-rong-he"(视域融合)“Xing-wen-ping-dian”(行文评点)“Yu-j i n-t o n g-s h i”(语境通释)"F a-y u e-w e i-l i"(发越为理) "Yu-jiao-yu-shi" (寓教于释) "Huan-xing-ti-yan" (唤醒体验) .The last part analyzes the reason, character and influence of Zhuxi's Hermeneutics method.Key words: Zhuxi shijizhuan , Hermeneutics method , shijing目录前言 (1)一、《诗经》学的历史回顾与阐释学的理论准备 (2)1. 宋之前《诗经》学的变迁 (2)2. 宋代理学家的《诗经》学研究 (3)3. 阐释学的理论准备 (6)二、朱熹诗学思想简述 (7)1、诗之发生论 (8)2、诗之功能 (9)3、读诗之法 (9)4、“风”诗与“淫诗说” (10)三、《诗集传》阐释方法分析 (11)1. 句法 (12)2. 心法 (17)四、《诗集传》阐释方法的成因、特点及影响 (22)1. 《诗集传》阐释方法成因初探 (22)2. 《诗集传》阐释方法特点及影响 (26)结语 (29)参考文献: (30)附录一:使用七种阐释方法的具体篇目 (32)附录二: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34)后记 (35)朱熹《诗集传》阐释方法研究前言《诗经》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元典之一,自古以来,注释研究《诗经》的著作汗牛充栋,不胜枚举。
经典解释的转向:朱熹的《诗集传》
务 ,并 从 王 弼 的 说 经 方 法 中 得 到 灵 感 ,大 有 当 年 孟 子 距 杨 、 墨 的 气 概 。 宋 五 子 之
维系华 夏 民族这 一政 治 共 同体 的 统一 。汉 帝 国建 立 时 ,提 出 “ 黜 百家 ,独 尊 儒 罢
术 ” 以儒 教 经 书 治 国 , 正 是 经 旨所 在 。 这 一 局 面 到 魏 晋 时 期 发 生 了 变 化 ,最 制性 的宗教 ,而是 义 理性 、关 乎 个 人 伦理 的宗 教 。因
学 、宋学 。“ 上古 之时 学必有 律 。汉 人 循律 而 治经 ,宋 人 舍 律而 论学 ,此 则 汉宋 学 术得 失之 大纲 也” 宋人不 信注 疏 、驯至疑 经 ;疑 经不 已 ,遂 至 改经 、删 经 、移易 ,“ 经文 以就 己说 。此 不可 为训 者 。… … 宋 、元 、 明人 说经 之 书若 此 者 多 ,而 实宋 人
们欣 赏清新 淳朴 的 民歌 。朱熹 的 《 集 传 》作 为 宋儒 解 《 》 的集 大 成 之作 ,统 诗 诗 治后 世七八 百年 ,为 什 么这 位 宋 代 大儒 会 主 张 《 国风 》 出于 民 间说 ? 为什 么 《 诗 经 》乃至 五经 ,在 宋 代 的 地 位 与 解 释路 向 ,会 发 生 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 ?年 前 ,见 《 集传 》出 了新的点 校本 ,l 这 些 问题 霎 时又变得 新鲜起 来 。 诗 【 勘察 两千 多年来 经解 的思路 ,我 们不 难 发 现 ,经 学 解 释 其 实不 外 两 条 路 :汉
书作) 理学 文学 的解释—— 体 贴 自己 ( )—— 治心—— 经典 与性理 今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文艺观
从《诗集传》看朱熹的文艺观摘要:《诗集传》作为至今广为流传的《诗经》注本,集中反映了朱熹的文艺观。
朱熹在《诗集传》中明确地从文艺理论上简迷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具体评价《诗经》,从而肯定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
朱熹重视诗歌在抒发作者情思方面的功用,并认为“诗言志”中的“志”是衡量诗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诗集传》载有有关赋、比、兴的论述及其在文艺理论上的贡献,对发展我国文艺事业大有裨益。
标签:《诗集传》;朱熹;文艺观《诗集传》是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1130-1200年)于1177年完成的,成为流传至今的重要《诗经》注本。
它前面有总序,各篇有题旨,并且训释文字章句,评论表现手法。
其中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诸如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的体制、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等。
不仅在音韵训诂方面为我们理解《诗经》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对《诗经》进行了总的批判并有所继承发展,创造性地总结了我国自先秦至宋的文艺理论,是我国文艺批评史上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批评专著,在我国文艺批评史上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本文试图依据《诗集传》全面探讨朱熹的文艺观。
一、肯定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在《诗集传》中,朱熹首先肯定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的最强音,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他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
心理所感有邪正,故言之所形有是非。
”“人心之感物”,显然是继承了《乐记》中的说法。
这里的所谓“物”,指的就是实际的社会生活。
由此可知,诗是由于人心对现实生活有所感而产生的。
而“感物而形于言”。
则是承认现实生活对诗歌的决定作用,这与“存在决定意识”有相通之处。
由于时代和阶级地位的不同,人心所感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同(邪正),所以诗的内容就有好坏之分(是非)。
但是,诗歌对现实的反映决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对时代政治有着极大的影响和作用。
朱熹在《诗集传》中不仅明确地从文艺理论上简述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且又运用这一理论来具体评价《诗经》。
第一章朱熹《诗集传》
第一章朱熹《诗集传》第一节《诗经》的文学成就和影响《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曲,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曲,包括大雅、小雅。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305篇以外,还有6篇只有题目而没有正文,这就是《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通常称之为笙诗。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螽斯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
绳绳兮。
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兔罝肃肃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肃肃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肃肃免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四库全书·朱熹〈诗集传〉提要》辨正
《四库全书·朱熹〈诗集传〉提要》辨正作者:袁强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5期摘要:朱熹《诗集传》现有二十卷本和八卷本两个系统,二十卷本更接近其定稿时的形态,八卷本乃坊刻所并。
《四库全书》收录了八卷本《诗集传》,馆臣亦据八卷本撰写书前提要。
馆臣所撰提要在版本、书名及行文等方面存在一些需要商榷之处。
文章通过汇校四库现存提要、核实《四库全书》所收书及参考文献,力图考证事实原貌,疏理四库提要源流,对提要所载加以澄清。
关键词:《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四库提要《诗集传》朱熹朱熹的《诗》学著作主要有《诗序辨说》、《诗传纲领》、《诗集传》、《诗传遗说》等,对以后的《诗》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朱熹作《诗集传》有一个从尊《序》到反《序》的过程,淳熙四年其作《诗集解》成,在此基础上屡经改移,大概至淳熙十三年(1186)《诗集传》定稿[1],流传至今版本繁多,大致可归纳为二十卷本和八卷本两类。
二十卷本今存宋刻残卷多种:①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只存卷十六,半页八行[2];②袁廷梼、陈鳣、汪芗国、陆心源递藏本,陈鳣定为后山刊本[3],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存卷一至十一、十八至二十,卷十二末七叶、卷十三至十七钞补,半页七行,《四部丛刊三编》曾据以影印;③明代晋王旧藏本,吴氏拜经楼、丁氏八千卷楼递藏,现藏南京图书馆,半页七行,《中华再造善本》据此影印;④北大藏本,存卷十四至十七[4];⑤国家博物馆藏本,存卷十六第四叶;⑥上海图书馆藏本,存卷七第十一至十二叶、卷八第一叶至十八叶[5]。
元代刻本有二:①台北“中央图书馆”所藏十一行本;②国家图书馆所藏十卷本。
元十卷本的分卷,实际上就是将二十卷本的两卷归并为一卷。
元代还有一些羽翼《诗集传》的著作,如胡一桂《诗集传附录纂疏》、刘瑾《诗传通释》等书,其全载《诗集传》原文,卷数均为二十卷。
明洪武间蜀府刻本十卷[6]。
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二十卷本《诗集传》,是为明内府本。
明嘉靖间崇正堂、赣州清献堂亦刻二十卷本《诗集传》[7]。
朱熹对《诗经》文学性体会之我见
朱熹对《诗经》文学性体会之我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诗经》的文学性体会被认为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体会深入细腻,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从朱熹的角度出发,对他对《诗经》的文学性体会进行分析和探讨。
朱熹认为《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他对《诗经》的文学性体会主要表现在对诗歌意境的把握和表达上。
朱熹认为《诗经》中的诗歌情感真挚,表达深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他在《诗经》的注释中,常常对古代诗句的意象、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揭示出《诗经》诗歌的内在美学特征。
朱熹注重诗歌的内在意蕴和情感表达,他对《诗经》的文学性体会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色彩,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和感悟,这使得他的文学性体会更显得深入人心。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体会还表现在对诗歌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挖掘上。
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诗经》不仅仅是一部诗歌集,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
朱熹深刻领会到了《诗经》诗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他在对《诗经》的注释中反复强调诗歌的含义,对古代诗句所反映出来的思想、道德、风俗、风景等进行深入解读,力求理解《诗经》诗歌的深刻内涵。
朱熹认为,《诗经》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礼乐观念、伦理道德等,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的精髓所在。
他对《诗经》的文学性体会,充分展现了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的深刻眼光和文化把握能力。
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体会还体现在对古代诗人思想品格和创作境界的欣赏上。
朱熹在对《诗经》的注释中,经常对古代诗人的思想品格和创作境界表示赞赏和钦佩,他认为古代诗人所展现出的高尚情操和宏大气象,是中国诗歌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文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对《诗经》古代诗人的品格和境界的欣赏,体现了他对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崇高敬意,也体现了他对文学价值的独特把握和感悟。
诗集传序的内容解析
《诗集传序》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为其注释的《诗经》所写的序言,具有深厚的学术价值和思想内涵。
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解析。
朱熹在《诗集传序》中,首先强调了《诗经》的重要性和地位。
他认为,《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
朱熹指出,《诗经》的内容广泛,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军事、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接着,朱熹阐述了自己注释《诗经》的目的和方法。
他认为,注释《诗经》的目的在于阐明诗义,使读者能够正确理解诗意。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朱熹采用了训诂、考据、义理等多种方法,对《诗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注释。
他强调,注释应当以经文为基础,尊重原意,避免主观臆断和误解。
在注释的过程中,朱熹也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见解。
他认为,《诗经》中的诗歌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是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同时,他也强调了诗歌的审美价值,认为诗歌应当具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特点,既要表达情感,也要传达思想。
最后,朱熹总结了注释《诗经》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注释《诗经》不仅可以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诗意,还可以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精神,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同时,他也希望自己的注释能够为后世研究《诗经》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朱熹的《诗集传》:从汉学到宋学,并且指向文学
朱熹的《诗集传》:从汉学到宋学,并且指向⽂学朱熹(1130—1200),字元晦,⼀字仲晦,号晦庵(⼜称晦翁),别称紫阳。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出⽣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尤溪县)。
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研究著作中最有影响的典籍之⼀。
此前的⽑序、郑笺、孔疏当然是经学的代表之作,朱熹在此基础上,⼴泛吸收王肃、欧阳修、苏辙、张载、程⽒兄弟等⼈的研究成果[1],开始了⾃⼰的《诗经》研究。
《诗集传》是朱熹根据其淳熙四年(1177)所作之《诗集解》删改⽽成的,⼤约完成于于淳熙⼗三年(1186)[2]。
朱熹关于《诗经》的学说,还见于《诗传纲领》[3]《诗序辨说》《朱⼦语类》和《〈吕⽒家塾读诗记〉后序》等。
从《诗集解》到《诗集传》,朱熹在其研究中领悟到了⽑序之误和郑雅之辩[4],从⽽完成了《诗经》研究从汉学到宋学的转变,被誉为“《诗》学史上的⾥程碑”,“是宋代《诗》学的集成,⼜是新的开创。
”[5]此书刊⾏后,以其旨意宏深、义理精明、体备辞简⽽产⽣巨⼤的影响。
元仁宗延祐⼆年(1315)科举复⾏,定《诗》义⽤朱⼦;明永乐中始独以《诗集传》试⼠。
[6]王应麟《诗考序》云:“朱⽂公《集传》闳意眇指,卓然千载之上。
”诚⾮虚语。
我们说《诗集传》是《诗经》研究从汉学到宋学转变的标志,基于两⼤理由:⼀是在朱熹的注释中渗⼊了⼤量的理学思想,从⽽对后代⼠⼦的伦理观、⼈性观、⾃然观等产⽣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它被钦定为考试取⼠标准以后。
应该说,这些理学思想并不⼀定是《诗经》本⾝所拥有的内涵,⾄少不是《诗经》本⾝的主要内涵,⽽是朱熹“六经注我”的结果。
这部分内容对于研究理学和中国思想史当然也是⾮常重要的,但本⽂暂不涉略。
⼆是朱熹在很⼤程度上恢复了《诗经》作为⼀部诗歌/乐歌的本来⾯⽬,使其从⼀部必须正经危坐、膜拜顶礼的“经”,变为可以优游涵咏、赏⼼悦⽬的诗歌/乐歌集,不但可以⽤鉴赏的态度,⽽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批评的态度阅读的⽂学作品。
诗集传教育思想的精髓
诗集传教育思想的精髓
《诗集传》是朱熹经学研究的重要著作,是宋代《诗经》学研究的巅峰之作,集中体现了朱熹个人经学思想的整体特点,也是宋代“疑经惑传”的学术思潮的具体展现。
朱熹以“理”解《诗》是从外在形式与内在思想层面对汉唐传统经学研究方式的打破,其《诗经》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和宋代政治实践、社会坏境的改变息息相关。
文章运用图表法、归纳分析等方法对朱熹前期、中期、晚期解《诗》思想的发展趋势加以明晰,可为当前学界研究补充资料,亦有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朱熹理学的发展过程。
朱熹《诗集传》是宋代思想家解经的典型作品,对其进行个案考察,将《诗集传》放置于《诗经》学史上进行考察,亦有助于从思想史、学术史的角度解决问题,为思想史、学术史的相关研究拓宽范围、补充史料。
文章主要包括绪论、论述主体、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主要就以“理”解《诗》的概念、考察范围、研究现状、思路方法进行了界定。
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不追求教科书式的抽象、静态的理论体系构建,而是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植根中国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实践,与广大师生的教育与学习生活息息相通,不断地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现实中的重大问题。
不懈地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国近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反思批判和继承创新,并以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真知灼见,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
《诗集传》尊序、反序与攻序的学术理念研究
第1 3卷
( ) 序 一 尊
以时。故世人因所见以起兴 , 而叹其女子之贤 , 知 其必有 以宜其室家也。 ”
多见于《 国风》 中的《 周南 》 《 、 召南 》 朱熹尊 , 《 大都从 义理 和政治 出发。如 《 集传 ・ 序》 诗 周 南》 开头所述 :周公相之 , “ 制作礼乐 , 乃采文王之 世风化所及 民俗之诗 , 被之管弦 , 以为房 中之乐 , 而又推之以及于乡党、 邦国 , 以著 明先王风俗之 所 盛, 而使天下后世之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者, 皆得 以取法焉。具体说来 , ” 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收稿 日期 : 1 - 6 2 2 10 —0 0
朱熹《 诗集传》 诗经》 对《 解诗的态度 , 大致可 分为 : 尊序 、 反序 、 攻序三个方面。
作者简介 : 蔡一纯(97 )女 , 18一 , 吉林德惠人 , 东北师范大学与鞍山师范学 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
8 0
鞍山师范学 院学报
知尽去《 小序》 便 自可通 , , 于是尽涤荡 旧说 , 诗意 方活。 LJ ”2朱熹还提 出了“ 一切莫 问, 而唯本文是
求, 则圣贤之旨得矣” 的观点 , J 【 这体现了朱熹从 2
《 诗补传》 来强调《 小序》 的权威性。此后 , 朱熹和 吕 祖谦对《 诗序》 问题展开了更为激烈地论争。 绍兴二十九年( 19 , 15 ) 朱熹作《 诗集解》 。隆
《 诗集传》 尊序 、 反序与攻序的学术理念研究
蔡 一 纯
( 山师 范学院 中文 系, 鞍 辽宁 鞍 山 1 07 1 0) 4
摘 要: 朱熹《 诗集传》 重义理, 又主张废《 诗序》 以文本解《 , , 诗》 这在《 诗经》 学史上是一次突破性的改革
朱熹诗歌及其哲学思想
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学思想:此诗题为《观书有感》(亦为《咏方塘诗》),其实这首诗正是朱熹治学之道的一个生动的阐释。
作者之意不在“景”而在“理”,朱熹其实是要说明读书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池塘之所以能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进来;同样,一个人要使自己的学问高深纯正,使自己思想不僵化,不陈腐,永远保持活力,就得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读书就是一个人的生命有所发展的“源头活水”,就是读书人有所创见的“源头活水”。
这首诗以“源头活水”喻圣贤之书,以“方塘”喻人的心灵,以塘水清澈喻在圣贤之书中吸纳新知后心灵获得的净化效果。
此诗大意是说,人们必须经常读圣贤之书,让书中之理源源流入心田,才能荡除心中的污垢,使心灵纯洁明净。
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哲学思想:借泛舟喻学,写久读圣贤书的感受。
朱熹在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格物主要包括读书和应物,他特别强调读圣贤之书。
前两句看似写景,昨夜江边春水涨起来了,巨大的战船犹如羽毛浮起。
后两句由物感悟,在江水干涸之时,用再大的力气,也不可能推动庞大的战船,而一旦春水涨潮,巨舰也能操纵自如地航行在江水中流。
一如为学之理,经过不断格物致知,学问不断积累充满,到了一定程度,也会豁然贯通。
这一感悟,与其讲论说教一致。
《朱子语类》中说:“一事一物,莫不皆有一定之理,今日明日积累既多,则胸中自然贯通。
如此则心即理,理即心,动容周旋,无不中理矣。
”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
哲学思想:经过人的艰苦的修炼工夫最终消除私欲,达到至纯至善境界的历程。
经过修炼,人欲是能够消除的。
消除了人欲,人就恢复到与天理通合为一,即至纯至善的本然境界。
“依旧青山绿树多”象喻的正是这种本然境界。
偶题三首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诗集传作者:朱熹
诗集传作者:朱熹《诗经》研究著作。
二十卷,后并为八卷。
南宋朱熹注。
淳熙四年(1177年)成书。
本书八卷,其中《国风》三卷,《雅》四卷,《大雅》、《小雅》各二卷,周、鲁、商三《颂》为一卷。
末附《诗序辨》一卷。
本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注音。
有注同音字,注反切音及注叶音三种方式。
注叶音又有叶同音与叶反切音两种情况。
二、标注赋、比、兴三体,并对此三种表现手法加以简单评论。
三、解释字义、训诂章句及诗旨。
这是本书主体,杂采《毛传》和《郑笺》,间用三家诗义,以己意为取舍,对理解诗义,多所发明。
本书特点首先在于对《毛诗序》即《大序》和各诗《小序》的摒弃不录,对《诗经》各篇背景、主题等的了解上,不再受《诗序》约束和影响,而是另外得出自己的结论。
其次,在字句解释上,虽较多沿用毛、郑,也有不少较为恰切的新说,简明易懂,至今仍是研究《诗经》的入门之书。
其缺陷在于,阐释诗旨仍然多以伦理教化为说,往往陷于迂腐穿凿,例如把许多优秀爱情诗说成是“男女淫泆”之说,就充分表现出理学家的主观臆断与偏执。
但本书作为与“汉学”对立的“宋学”代表,在后世影响极大。
宋以后学《诗经》者,大多以本书为宗。
本书版本极多,朱熹《朱文公政训》等已著录,《宋史·艺文志》作二十卷,拜经楼藏有二十卷残存八卷本,明司礼监本,明吴勉学刊本。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湖北官书处刊本,通行八卷本,北京图书馆藏有宋刻明印本。
中华书局一九八五年据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宋刊本经校正排印出版,附校记。
《四部备要》本为二十卷,《四库全书》本八卷。
本书是《四书五经》之一种。
章节列表詩經集傳序詩經卷之一朱熹集傳詩經卷之二朱熹集傳詩經卷之三朱熹集傳詩經卷之四朱熹集傳詩經卷之五朱熹集傳詩經卷之六朱熹集傳詩經卷之七朱熹集傳詩經卷之八朱熹集傳。
论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解读
论朱熹对《诗经》的文学性解读
朱熹(1130—1200年),字子瞻,号斋宗,中国古代大学者、思想家,曾任宋
宣和学士、名誉大夫,北宋宋孝宗时期,以制作《诗经》注释集《四部硏究》而闻名于世、被尊为"诗经第一人"。
朱熹的解读《诗经》,不仅是以文学作品的客观价值判断作品本身,而且是以
经典名人詩詞的文学品位、高要求,還有凭借對文本自身涵义内容賦予無限思索空間,簡而言之就是朱熹運用他深厚的文学文化背景為《诗经》做了一番深刻詳細的探究,對他的思想性的詮釋也有着一些深入的劃分和理解。
一般說來,朱熹對《诗经》的閱讀有四個方面:一是品味,二是詮釋,三是系
統化,四是典故分析。
朱熹以字釋詩的主要方法之一,就是用古籍以及自然學科賦予詩句和詩篇以更多的意義,他可以突出重點,讀懂詩文背後極為微妙而難以言明的精神意涵。
朱熹把《說文》、《廣雅》、《淮南子》作上下文解釋詩句,對于疑難句子,他也結合文化涵義,對其詮釋表現出十分深遠的見解。
朱熹對《诗经》的文学解釋給了我們一個更深廣的詮釋空間,他先後系統性地
論述了《诗经》的文學性、地理性、時代性、哲學性和社會性特色,以及與古今思想制度的聯系,把《诗经》放到了古代文學的大環境中,充分肯定了《诗经》的文学價值。
朱熹究竟是怎樣詮釋《诗经》的,前人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他的運用是深奧的,涵蓋範圍很廣,反映他對每一個細節的關注,也是研究《诗经》最重要的記錄,我深深地被他層層推敲的文本所折服,并建議广大研究者努力去研究他的理解,以便我們更好地體現其思想傳統,使我們對《诗经》的文學表述更接近。
朱熹《诗集传》的形成与版本流变
朱熹《诗集传》的形成与版本流变盛玉霞【摘要】《诗集传》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诗学成就的代表作.《诗集传》将文学、训诂、音韵、考学、理学与教化等有机融为一体,呈现多元化的特色,是全面理解与把握朱熹的诗经学思想必读之书.《诗集传》有三大显著特点,其一是弃序就文,直解以求其义;其二是分判诗体,道破郑卫淫声;其三是删繁就简,力求简约易读.宋之后注释《诗经》者,当首推朱熹的《诗集传》,此后则无出其右者,遂成为后世的基本国学典籍.【期刊名称】《武夷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诗经学;《诗集传》;版本;朱熹【作者】盛玉霞【作者单位】武夷学院图书馆, 福建武夷山 35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127《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收作品的年代,起于西周初期,晚至春秋中叶,约编成于春秋时期,经由孔子的整理,存诗三百零五篇,按诗的性质、体制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属十五国之风者一百六十篇;属雅者一百零五篇,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属于颂者四十篇,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
先秦时称《诗》,自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后,便称《诗经》。
《诗经》中的作品,既有帝王、士大夫所撰,也有贵妇与普通百姓感触之作,内容丰富,格调不一,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富于艺术感染力,而且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民间习俗,以及政治、经济生活和时代思想的情形,因此,历代儒家都重视对其进行研究与探讨。
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后仅毛诗流行。
宋之前注释《诗经》者,影响最大的为汉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至宋则多推朱熹的《诗集传》,此后则无出其右者,遂成为后世的基本国学典籍。
一、著述过程朱熹对《诗经》的注释,大致以淳熙四年(1177)来分为前期与后期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实际上是朱熹从尊序到反序的解诗过程,所成者分别为《诗集解》《诗集传》。
朱熹在向门人讲授时说:某向作《诗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行处,亦曲为之说。
《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与《诗集传》训诂比较研究
《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与《诗集传》训诂比较研究
【摘要】:西汉毛公《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毛诗笺》及宋代朱熹《诗集传》,不仅是《诗经》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也是在传统小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重要典籍。
毛《传》、郑《笺》,向称《诗》汉学之渊数;朱氏《集传》,则集《诗》宋学之大成。
影响中国学术,非止一代。
三家释《诗》,在训释内容与训释方法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且注解又往往前后关联。
但三家的成书时间不同,训释的侧重点及完善程度又有所差别。
因此,三家注释具有很大的可比性。
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三部典籍训释体式、训释内容、训释方法、训释术语四个方面的比较研究,分析异同,阐明关系,总结特点,叙述源流,并以学术史之视角,探讨从两汉到宋代一千年来训诂学之若干发展变化及鼎革传承。
研究表明,汉学宋学,意趣不同,三家释《诗》,风格特点也有所差异。
但是,三家所言,均须以小学训诂为其根本,同时,由《毛传》到《郑笺》到《诗集传》,训释体式越来越完备,训释内容越来越丰富,训释方法越来越先进,训释术语越来越规范,呈现出一种进步与发展的趋势。
传统训诂学正是在这样的轨迹中,循序渐进,以至成为专门而成熟的学科。
朱熹诗歌风格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是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诗人。
他的诗歌特点主要是以诗喻理,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展现。
朱熹有深厚的理学功底,所以其诗作往往富含哲理。
此外,他的生活经历如登山临水、酬唱交游等也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朱熹的诗歌风格多样,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例如,他的《春日》一诗:“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便生动展现了他通过诗歌描绘内心感悟的能力。
总的来说,朱熹的诗歌风格以诗喻理为主,充满哲理,并且深受其生活经历和深厚理学底蕴的影响。
这使得他的诗歌不仅具有美学价值,同时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研究朱熹及其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大成:朱熹《诗集传》的训释特色
摘要:朱熹《诗集传》对《诗经》的注释既不同于前代汉学家,也不同于宋代宋学家。
与前代相比,《诗集传》具有鲜明的变革创新精神;体现出明白晓畅、浅近易懂的语言风格以及网罗古今、博采众长、自创新解的训释特色。
遍观《诗集传》,所引之书,经史子集均有;所采之说,汉宋两家皆存,不愧为集大成之作。
无论是解诗旨、释字词,还是串讲文义,都能既尊重故训,又能不薄时人,做到博览慎取,择善而从,并多有创见。
关键词:朱熹;《诗集传》;集大成
朱熹以其理学家的思辨思想、文学家的独特眼光对《诗经》进行了数十年的潜心研究,使其诗注与前代相比,具有鲜明的变革创新精神,体现出明白晓畅、浅近易懂的语言风格以及网罗古今、博采众长、自创新解的训释特色。
遍观《诗集传》,所引之书,经史子集均有;所采之说,汉宋两家皆存,不愧为集大成之作。
无论是解诗旨、释字词,还是串讲文义,都能既尊重故训,又能不薄时人,做到博览慎取,择善而从,并多有创见。
认识朱熹诗注的这一训释特色,对我们今天的古书注释工作不无启迪,也利于我们撇开汉宋门户之见,客观公允地评价朱熹的训诂。
一、融会前代各家之说
从汉至唐,《诗经》学经历了数百年历史。
汉代诗分四家。
今文三家,鲁诗源于申公;齐诗源于辕固生;韩诗源于燕韩婴。
三家诗于汉武帝时皆已立于学官。
古文仅毛诗一家,相传为河间献王所献。
齐诗,魏时已亡;鲁诗亡于西晋“永嘉之乱”;韩诗今只传《外传》,《内传》亦早亡佚。
毛诗于《毛传》之外,又有诗大序、小序。
东汉古文学代替今文学,毛诗独尊。
东汉末,郑玄混合古今文家法,本毛诗,兼采三家,撰《诗笺》,后世多宗。
至此,唯古文《毛传》、《郑笺》独行于世。
到唐代,孔颖达奉敕,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作《毛诗正义》,申说毛郑,形成了传、序、笺、疏四位一体的汉学《诗经》体系。
前代诗注家法甚严,汉代《诗经》尽管有四家之多,但都各自笃信师说,恪守家法。
唯郑玄作《笺》时能引今文诗人毛诗,成为汉学《诗经》的集大成者。
孔《疏》基本上趋于僵化,禁锢了《诗经》研究者的思想。
正如朱熹所言:“诗自齐鲁韩氏之说不传,而天下之学者,尽宗毛氏,毛氏之学,传者亦众,而王述之类,今皆不存,则推衍毛说者,又独郑氏之《笺》而已。
唐初诸儒为作疏义,因讹踵陋,百千万言,而不能有以出乎二氏之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