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论语_何晏注训诂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7月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Jul.2004第22卷第4期
Journal of A nhui Institute o f Educatio n
V ol.22N o.4
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序《论语》说:“魏礼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于世,今以为主。”又,《论语集解》问世后,其他汉魏解《论语》之书便逐渐亡佚,观《隋书・经籍志》可知。上世纪初,从敦煌窟藏和日本唐写本中,陆续发现《论语》郑玄注佚文,孙人和曾录为一书,吴承仕以为“郑《注》全文,盖已十得六七矣。”(《经典释文序录疏证》,143页。中华书局1984年3月第1版)
此统计数字依据中华书局1980年版影印本《十三经注疏》本《论语集解》,阮元《校勘记》指出其中有4条,其他版本以为非何注。
[收稿日期] 2004-05-21
[作者简介] 张劲秋(1947-),男,安徽凤台人,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论语》何晏注训诂研究
张劲秋
(安徽教育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 要]《论语》何晏注是对汉魏《论语》训解的一个总结,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汉魏说《论语》其他诸家。何注既注意文字训诂,又重视经理阐释,其视角较为合理。何注主要是从词的语义系统和语境角度对词义加以训释的,此外也用本字训释通假字、以方俗语训释通语。何注所采用的训诂术语不多,基本继承汉代学者的用法,也有创新。 [关键词]《论语》;何晏注;训诂视角;训诂内容;释义体例;训诂术语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16(2004)04-0067-04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汉初就颇受
世人重视,有《鲁论》、《齐论》、《古论》之学。汉元帝、成帝时,张禹突破当时儒生谨守家法的局限,“本受鲁论,兼讲齐说”,“为世所贵”。汉末,郑玄更兼采古、今文,“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曹魏正始年间,何晏以为汉代及当时说《论语》者“所见不同,互有得失”,因此“集诸家之善者,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何晏《论语集解序》)此书一出,便“盛行于世”,汉魏其他解说《论
语》之书,渐渐亡佚。 何晏《论语集解》(下文简称
《集解》)是对汉魏《论语》训解的一个总结,其对后世的影响远胜过汉魏说《论语》其他诸家。本文拟通过对《集解》的考察,分析今、古文之争平息后的古籍训诂面貌,希冀对训诂学史的研究有所补益。《集解》所录孔安国等八家注释,是经过何晏抉择的,当然也反映了何晏的看法,但《集解》中何晏自己的训解则更能说明何氏的训诂成就,因此,本文只以何晏注为考察对象,而暂不考虑其他八家注释。
一、何注训诂视角
汉代经学的今、古文之争直接影响到古籍训诂,今文学家把阐述经义作为训释古籍的主要任务,竭力探究典籍的所谓“微言大义”,且常以己意述之,甚至夹进阴阳五行和谶纬迷信的内容。古文学派则强调文字训诂,认为训诂不明,经义不彰,主张通过文字训诂去理解经义。何晏注《论语》是在今、古文之争
已经平息之后,他对《论语》的训诂可以说已经摆脱了今、古文的门户偏见,能扬两派之长,而弃其所短。既注意到了文字训诂,又重视经理阐释,其视角较为合理。下面各举数例,并略作阐述。
1.文字训诂
据我们统计,《集解》中何晏自己的训释一共143条, 其中涉及词语训释和单纯原文句意说解的约占三分之二强(有些与经理阐释有交叉)。 (1)《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2)《宪问》:“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注:“晨门者,阍人也。”
(3)《卫灵公》:“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注:“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例(1)先训释词义,后串讲句意;例(2)解释词
义;例(3)串讲句意。词语训解和句意阐释是注释典籍的基础,舍此则不能通经。所以汉代不仅古文家十分注重词义句意的训释疏通,今文学派对此也并不一味排斥。何晏将其解说重点放在这个方面,应该说是得到了汉魏训诂的真谛。
2.阐述经理
经书本身即含义理,后人说解当然要对其加以
阐述。阐述参杂有说解者个人的理解和发挥,这既是免不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训诂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和阐述义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将其纳入了自己的范畴。汉代今文学家以阐述经理为解经的第一要务,古文学派在文字训诂的同时,也兼及经理阐述。何晏注《论语》以相当的篇幅阐述经理。如:
(4)《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
已。’”注:“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途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也。”
(5)《卫灵公》:“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
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
一以贯之。’”注:“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途而
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
多学而一知之。”
(6)《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注:
“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7)《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
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注:“言回庶几
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赐不受教命,唯财
货是殖,亿度是非,盖美回所以励赐也。一曰屡
犹每也,空犹虚中也。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
几,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害。其於庶几每
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子
贡虽无数子之病,然亦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
中,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
纵观《论语》何注,我们发现其阐述《论语》经理,已经完全没有了汉代今文家常有的阴阳五行和谶纬迷信,这一点是他胜过郑玄的地方。何注常本“易学”而加以申发,例(4)、例(5)就是以《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为基础而加以发挥的;例(6)也直接来源于“易学”:《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又《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另外,何晏“好老、庄言”(《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附何晏》),故每每“援老入儒”,例(7)中的“一曰”训“空”为“虚中”,即本于老、庄:《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冲,通盅,空虚。)《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何晏这种训诂视角实开宋代训诂注重义理之先河。
二、何注训诂内容与词义训释体例
1.何注训诂内容
《论语》何注虽然分量不重,但涉及的内容却不算少,这是继承汉代训诂传统的。训释词语语义和说解句意是其重点,前面我们所举的例子都属于这两种情况,后面我们论述也将较多涉及它们,因此这里就不再举例说明了。除上述两项内容外,何注在阐述句意的过程中还对《论语》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修辞手法以及所涉及的古代礼制也作了解说。如:
(8)《宪问》:“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
‘何为其莫知子也。’”注:“子贡怪夫子言何为莫
知己,故问。”
(9)《尧曰》:“周有大赉,善人是富。”注:“言
周家受天大赐,富於善人,有乱臣十人是也。”
(10)《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注:
“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楚俗言。”
(11)《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
后周彡也。’”注:“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
柏小周彡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
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整,与君子同
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12)《宪问》:“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
‘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於位也。’”注:“童子
隅坐无位,成人乃有位。”
例(8)以“莫知己”解说原文中的“莫我知”,例(9)以“富於善人”解说原文中的“善人是富”,并补以《尚书・泰誓》周武王“予有乱臣十人”为据,说明“我”、“善人”分别是“知”、“富”的受事对象,原句为宾语前置句式。例(10)从楚地方言角度,说明原句“患得之”是个特殊的句子,实际意义是“患不能得之”。清人俞樾认为这种现象是因“古人语急”造成的,所举的两例,一为汉人注,一为晋初人注,[1](P16)表明对这种句式汉魏人是有共识的。例(11)先对原文作字面训释,然后说明孔子话语的真实用意:以松柏喻君子。例(12)则介绍了古时的一种礼仪。
2.何注词义训释体例
词义训释历来是古籍训诂的主要内容,《论语》何注亦如此。细加分析,我们以为其释义体例主要有以下几种:
a.从词的语义系统角度加以训释
一般来说,古汉语常用词多有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词的语义系统。词在自身语义系统内活跃在各种言语语境中,发挥着交际作用。经考察,我们发现,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何晏注《论语》词语首选的角度就是词的语义系统,他结合具体语境,对《论语》中的词,或以本义释之,或以引申义释之,或以假借义释之,从而保证了训释符合当时的语言实际,准确可靠。如:
(13)《为政》:“子曰:‘视其所以,……’”注:
“以,用也。”
(14)《为政》:“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注:
“格,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