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5.感知山川之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领悟并学习苏轼面对逆境时旷达的胸怀。
【重点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知识链接】1.《答谢中书书》相关知识。
(1)关于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即今茅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2.《记承天寺夜游》相关知识。
(1)背景资料。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单元 27《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中导学】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解决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三、学习《答谢中书书》(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 根据画面,读课文,领会图画美。
2. 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
4. 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1. 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
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 作者如何描写景物?(四)背诵默写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五)拓展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作业布置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四、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二)作者、背景等142(三)熟读课文,疏通文字(1)解决生字词读音解(jiě)衣藻荇(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温馨提示:声音亮,吐字清;像说话,有真情;重停顿,悟意境。
(3)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四)品读课文,体会意蕴1. 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2. 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 体会文中“闲人”的含义。
(五)研习课文1. 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 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3.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4.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5. 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六)比较阅读,拓展延伸1. 阅读苏轼的《浣溪沙》,理解意思,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浣溪沙①苏轼游蕲水清②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精品】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2、解释加点的词语。
(1)解衣欲.()睡(2)欣然..()起行 (3)遂.()至承天寺(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于中庭(6)庭下如积水空明..()(7)念.()无与为乐者(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给句中的“与”字注音并解释: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4、翻译下列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叙述部分分别交代了哪些要素?【合作探究】1、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①丛中蛙鸣不断。
②村中狗吠鸡鸣。
③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为什么?3、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4、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课堂检测】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本文写景处处扣住“月”字来写,正面写月的句子有,侧面写月的句子有,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
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5、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6、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⑵7、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二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1、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精品导学案
27 短文两篇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竞跃.______ 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尝、累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境界,领会文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中导学】一、导入新课,前提测评,解决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
三、学习《酬谢中书书》(一)学生沟通所查到的资料,教师增补。
(二)整体感知1.依据画面,读课文,领悟图画美。
2.以同座为单位沟通自学状况,疏导文意,提出以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沟通。
4.再次朗诵课文,稳固理解。
(三)合作研究1.以小小组为单位赏识作者是如何写景的?(参照《山峡》的各样描绘角度)2.先人擅长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此中的适己之意。
想一想此文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作者如何描绘光景?(四)背诵默写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五)拓展本文和《山峡》同样,四字写景句特别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述光景,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六)作业部署运用今日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四、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二)作者、背景等(三)熟读课文,疏导文字( 1)解决生字词读音解( ji ě)衣藻荇(xìng)遂(suì)至未寝(qǐn)(2)朗诵课文,听录音纠正温馨提示:声音亮,吐字清;像说话,有真情;重停留,悟境界。
(3)译读课文,疏导文意。
(四)品读课文,领会心蕴1.请找出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2.推测以下句子抒发了作者如何的感情?3.领会文中“闲人”的含义。
(五)研习课文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2.表达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3.作者是如何描述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色?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5.文中结尾句表露出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六)比较阅读,拓展延长1.阅读苏轼的《浣溪沙》,理解意思,看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浣溪沙①苏轼游蕲水清②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二七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
”(《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背景资料(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八年级语文《27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八上《27.短文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5.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知识要点】学习《答谢中书书》一、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2.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自主学习1.生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tuí)(yù)2.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3.重点词语理解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
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27短文两篇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含试卷)
27 短文两篇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重点难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陶弘景,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自主学习1.读准字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竞跃.______ 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
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口译全文。
2.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 短文两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27短文两篇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 (6)解衣欲睡:(7)欣然起行: (8)步于中庭:3、作者及文体简介(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
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一、检查复习二、知识储备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
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上均有惊人的成就。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诗:他与江西派的开创者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他开创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他被尊为“宋四家”之首。
绘画:他擅长画竹,自成一体。
2、背景介绍:苏轼才华横溢,但他的一生却经历许多磨难。
政治上屡遭贬谪。
这篇文章就写于苏轼经历他人生中最大打击“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后所写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
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自主学习1、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遂( ) 寝( )藻( ) 荇()柏( )2、再读:自读3—5遍,读熟。
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三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1)重要字词的理解与识记。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重要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四读: 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5、五读:初步体会文章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结合写作背景)6、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出游原因的句子?四、合作交流1、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2、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3、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4、文中第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初二语文导学案-27短文两篇
第 27 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学习目标】1.读:能正确流畅地通读全文,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2.译:翻译全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小组合作,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朗读感知: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
学法指导:注意朗读节奏,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朗读美文,细细品味描写自然美的句子,在这些美景中请你勾画出从听觉、视觉、色彩、时间、动静等不同角度进行描写的句子,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新知探究对照注释,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解释下列加点字:五色交辉..: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翻译句子: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字字落实,翻译全文。
(可以把自己认为有疑问、难点的句子写在下面,和对子一起交流!)综合提升1.读品意境美:文中写到了哪些自然景物?作者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营造优美意境的?(学法指导:写景角度可以从色彩、时间、动静、视觉、听觉等进行分析。
)2.读品情感美:“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本文反映作者感受的句子,并说出所写景物中渗透了怎样的情感。
【当堂检测】1.回顾今天所学的内容,你积累了多少文言文字、词、句,在学习对子处过关。
总领:(用原文)2.绘景抒情:【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走近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3.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框的字注音:夕日欲颓: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4.注意下列句子的节奏。
实/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盖/竹柏影也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歇,消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竞,争着;跃,跳跃,这里指跳出水面。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
问题探究:1、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的是哪几句?分别用了什么视角?写了哪些事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写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用了什么视角?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3、由静景转入动景描写的是哪几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4、文末发出感慨的是哪一句?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念”的结果。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一个什么境界?4、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我的收获:课堂检测:(2022浙江省台州市中考题)(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第27课《短文两篇》
27、《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课堂探究1.疏通文意(1)、自主翻译(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2.合作探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3.感受文章的意境美(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
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
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
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
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5.感受文章的人情美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当堂检测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借鉴本文写景的方法,以雾为描写对象,写一个片段。
(300字左右)3.当堂测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27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学习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字音、字形、词语(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陶弘景( ) 夕日欲颓( ) 沉鳞( ) 竞跃( )欲界之仙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四时..俱备:( )(3)五色交辉..:( )(4)夕日欲颓.:( )(二)初读感知: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断句、节奏。
(范读、个体读、集体读)初步了解本文写了哪些景物?附: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第1课时
答谢中书________书______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______竞跃______。实是欲界______之仙都______。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______其奇______者。
《答谢中书书》
课题
《短文两篇》
课型
新授
总课时
2课时
第 1 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并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感受作品描绘的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教师复备栏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竞跃______ 仙都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
2.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把握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考:如:①“乱”、“竞”两字把猿、鸟、鱼在大自然中怡然自乐的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这是动景描写。 ②结尾一句表达出作者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
③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识记实词、背诵2、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走进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2、文体简介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预习检测:1、扫除生字障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陶弘.景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 沉鳞._____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2、文学常识积累《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
(朝代)时道教、。
又被称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3-4遍,读熟。
一要注意句中停顿,如“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二要注意语气,如“实是欲界之仙都”感叹语气,“晓雾将歇”陈述语气。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借助课下注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____。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______,青林翠竹,四时______俱_____备。
晓雾将歇______,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沉鳞竞______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本文分三层,写出各层大意。
第一层(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 -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合作探究,品析语言:本文语言精练,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请从文中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两个语句,从用字遣词、修辞手法、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清),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①②板书设计答谢中书书陶弘景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分:写景四时之景仰视:高峰入云(山之美)俯视:清流见底(水之美)平视:青林翠竹(色彩美)美晨昏之景猿鸟乱鸣(动态美)沉鳞竟跃总:抒怀欲界之仙都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两个具体而明确的任务:一是发展语言,即让学生在文言文字词上获得发展;二是丰富认知,从古代先贤那里吸纳人生的智慧,即让学生通过学习体验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
目的就是既重视语言也重视内容的学习。
反馈检测1、背诵全文。
3、句子翻译。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4、用原文填写下列句子。
①《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表现了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之美。
第二课时一、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拓展延伸:说出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教师预设答案: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2、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3、我寄愁心寸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5、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6、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7、举杯望明月,对钦成三人。
——李白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板书设计叙事──寻伴夜游闲人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庭院月色失意苦闷旷达乐观抒情──月下感叹教学反思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
3、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反馈检测《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填空本文选自《》作者,字号是朝的。
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列。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 、夕日欲颓()2 沉鳞竞跃()3 、仙都()4 、未寝()5 、相与()6 、水中藻荇()7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 、念.无与乐者2 、相与..步于中庭3 、庭下如.积水空明4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 、遂至.承天寺6 、欣然..起行 7 、怀民亦未寝.四、翻译下列句子。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5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6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五、本文的写景句是哪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对本句作一赏析。
六、文中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的句子是哪一句?七、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 托物言志B. 即景生情C. 类比象征D. 以物喻人八、《记承天寺夜游》巧用手法描写美丽的月色,结尾用“”一词点出自己被贬谪的悲凉和感慨。
九、本文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