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合集下载

[整理版]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

[整理版]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

法制史:中国法的起源与夏朝法律概况一、中国法的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问题是一种众说纷纭的问题。

迄今为止,主要有三种解释,一种吸取中国本土资源,依据《尚书》等古籍的记载,认为中国法律产生于黄帝和舜时代;一种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将法的产生与国家的产生联系在一起考察。

还有些学者试图从文化学的立场,对中国法律的起源进行解释。

分别考察,盖有五种。

(一)关于中国法律起源的几种观点。

1、法源于天说。

最早见于《尚书》。

《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意思是,天惩罚有罪的人,用五种刑罚惩治五类罪人。

《大禹谟》:“故圣人因天讨而作五刑”。

2、刑起于兵说。

《史记。

律书》:“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考证》谓语本《吕氏春秋·荡兵》篇。

按兵与刑乃一事之内外异用,其为暴力则同。

故《商君书·修权》篇曰:“刑者武也”,又《画策》篇日:“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荀子·正论》篇以“武王伐有商诛纣”为“刑罚”之例。

“刑罚”之施于天下者,即“诛伐”也;“诛伐”之施于家、国者,即“刑罚”也。

《国语·鲁语》臧文仲曰:“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

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晋语》六范文子曰:“君人者,刑其民成,而后振武于外。

今吾司寇之刀锯日弊而斧钺不行,内犹有不刑,而况外乎?夫战,刑也;细无怨而大不过,而后可以武刑外之不服者。

”《尉缭子·天官》篇曰;“刑以伐之。

”兵之与刑,二而一也,杜佑《通典》以兵制附刑后,盖本此意。

杜牧《樊川文集》卷—○《孙子注序》亦云:“兵者,刑也。

刑者,政事也。

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

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途,曰:文、武。

”(《管锥编》(一)第285页)概括言之,兵与刑的联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其一、“兵”是“刑”的手段。

用甲兵、斧铖对敌对部族大行杀伐,这是最大的刑罚;用刀锯、钻凿截人肢体、毁人器官,这是中等的刑罚,此主要针对所辖部属;鞭打是最轻的刑罚,主要施于内部集团成员。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特点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
在汉代,中国由上古时期至汉朝时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宪法制度,
以内政法则为基础。

内政法则涵盖了政治、经济、民众权利等领域,其内
容主要体现在《后汉书》《汉书》等古籍中,是古代中国法律的重要载体。

汉朝时期,随着政治体制的完善,中国古法制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出现了许多有关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施政方面的法律,如
《律历志》、《律令》、《政出》、《户部章程》、《文献》等,这些法
律正式定义了汉朝法律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执行方式,并由宫廷对其进行
审核和执行。

此外,汉朝还将法律的职能向社会各阶层扩展,在社会各种争议中发
挥作用。

比如《裁判文书》记载,汉代以来,开始建立司法实体,通过实
施司法程序,来审理各类纠纷,对争议的解决提供司法保障。

二、中国法律的特点
1、《左传》的“以德治国”思想是中国法律的根本思想。

传统的中
国法律是以礼义为基础,以尊卑礼仪为框架,以礼仪、律法为手段,以安
定民众为目的,以促进国家和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

2、法律具有稳定性。

法的起源

法的起源

6、 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法是随着生产力和 社会经济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 国家出现而产生的, 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渐 进的过程。
二、法的发展历史
人类最初的法律脱胎于原始氏族规范。原 始规范是氏族习惯,是简单的、非正式的, 同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的状况相适应。 原始规范的实施主要依靠人们内心信念、 习惯、氏族首领的威信,原始规范中没有 权利义务之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而建立 社会秩序,其调整范围也以血缘关系为界 限。
主要特点
1、封建等级森严 2、维护专制王权 3、刑罚严酷、野蛮擅断
资本主义法
资本主义法萌芽于封建社会中后期 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法的出现有三种情况: 一是商法的兴起,二是罗马法的复兴,三
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法律的出现。
17、18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 日益强大,提出了“人权”、“平等”、 “自由”、“民主”等口号。
人类社会迄今已有五种社会形态,除原始 社会没有国家和法外,
同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社会的国家相适应,也有奴隶制法、封 建制法、资本主义法和社会主义法。
西方奴隶制法的主要代表 是古希腊法(以实行民主 政体的雅典和实行贵族政 体的斯巴达为代表)和古 罗马法(公元前449年的 《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 以原习惯法为基础制定的 第一部成文法
公元前18世纪的 《汉谟拉比法典》是 奴隶制社会古巴比伦 法的代表,也是世界 上迄今为止基本完整 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成 文法典。
中国古代奴隶制法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1世 纪至11世纪的夏商王朝。
其主要依据在于:
1.夏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世袭专 制帝王。 2.夏已开始按地域划分统治区域。恩格斯在《家庭、私 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 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 3.夏朝已建立了完备的国家机器,包括军队、职官、 监狱以及贡赋制度。 4.夏朝还形成了以国家强制力为直接后盾的法律制度。 夏朝统治者对原始社会的“礼”和其他氏族习惯加以改造, 使之上升为国家形态的习惯法,成为维护阶级统治的有效 工具;同时还颁布了一系列法令,维护专制王权,镇压各 种违抗“王命”的行为和其他社会犯罪。

(完整word版)中国法制史

(完整word版)中国法制史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

2.刑始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3.特点:(1)中国法律的的起源主要是通过“刑始于兵”和“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的。

(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

(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二、夏商西周法律制度1.立法指导思想:夏商:天命观与天罚观西周:(1)以德配天,敬天保民(2)明德慎罚:明德,就是主张德治,提倡德教。

慎罚,就是要求在运用刑罚时做到审慎、宽缓。

要求统治者对民众以教化为先,不以刑杀为要,先教化后用刑。

(3)礼治思想(“出礼入刑”原则;“亲亲”、“尊尊”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2.立法活动:(1)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

(2)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是商朝法律的统称。

两次规模较大的刑法制定和整理活动,一次在商灭夏后,一次在商朝中后期,后一直沿用至商朝灭亡。

(3)吕刑: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将赎刑作为核心内容。

体现了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

(4)九刑:一种解释是指周朝的刑书,主要立法精神在于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

另一种解释是指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3.部门法制:(1)宗法制: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其中,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宗法制不仅确立了各级贵族之间的地位,而且把宗法结构和国家政权融为一体。

(2)五刑:墨刑:又称黥刑,在脸上刺刻后再涂上墨的刑罚。

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剕刑:又称刖刑,砍去腿脚的刑罚宫刑:又称腐刑、淫刑,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宫中。

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 中国法的起源

中国法制史 第一章 中国法的起源
——《左传·昭公》
三、商代的法律制度
(一)商代的立法概况 1.《汤刑》 2.《汤之官刑》 3.“弃灰之法” (二)主要法律形式 刑、王命、单行法规
(三)主要罪名 1.不吉不迪 2.颠越不恭 3.暂(jiàn)遇(yú )奸宄(guǐ ) 4.不孝 5.巫风
(四)主要刑名 1.文献记载所见商代的刑罚 炮烙、醢(hǎi)、脯、断手、罚丝、 劓(yì)殄(tiǎn)、 斫(zhuó)胫、剖心
3.继承制度:一般认为,商代初期,王位继承是兄终 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但以前者为主要原则。商代 末期,父死子继基本上代替了兄死弟及,但也出现 了嫡长子继承的现象。
五、夏商的监狱
1.夏商时期的一般监狱都叫“圜土” 2.夏代的特别监狱称为“夏台”或“均台” 3.商代的特别监狱称为“羑里”即“牖里”
三、中国国家和法的起源及其依据
地域——九州; 夏 公权力——官员、司法机关等;
捐税:贡赋制度 一般认为,中国国家和法起源于文献记载中的夏 代。从夏代的开创者“启”开始,中国便正式进入文 明社会,出现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同时也 产生了中国古代最早的法律。
第二节 夏商的法律制度
一、“天讨”“天罚”的神权法思想
2.奴隶制五刑
墨: 毁坏罪人的容貌
劓:割鼻
剕fēi(刖yuè、膑bìng):毁坏罪人行走能力
宫: 毁坏罪人生殖机能
大辟:死刑
(五)商代的民事、婚姻、继承制度
1.民事法律制度:关于商代的土地所有权,一般认为, 从法律上讲是为王所有,不存在土地私有制。
2.婚姻制度:商代的贵族实际上实行一夫多妻制度。
——《尚书·甘誓》
二、夏代的法律制度
(一)夏代的《禹刑》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古代的“刑”、“法”、“律”
刑:杀戮,处罚;刑通于“型”, 规范之意。 《说文解字》:“灋,刑也,平之 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 从去。 《说文解字》:律,“均布也。” 段玉裁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 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
獬 豸
四、中国法律起源方式的影响
影响到中国传统法制的若干特点: ▲强调领袖的权威性 ▲古代法的刑事性 ▲古代法的等级性(注重区分身份 与特权) ▲人民对法律的敬畏与远离 ▲礼法结合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观点介绍 1.起源时间 起源于原始社会来自起源于黄帝 起源于尧舜 起源于夏代
2.起源方式 ▲起源于天道与神意。 ▲起源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起源于“理”即宇宙绝对精神。 ▲起源于惩恶扬善的需要。 ▲起源于定分止争的需要。 ▲起源与国家的形成有关。 ▲起源于战争与祭祀
三、两个重要观点
《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1.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尚书· 吕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国语· 鲁语》:“大刑用甲兵” 《周易· 师》:“师出以律” 2.礼源于祭祀 《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 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中国古代法制法律的起源及制度

中国古代法制法律的起源及制度

中国古代法制法律的起源及制度中国的法制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代开始,经过四千多年没有中断的发展,以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资料充实著称于世。

最早记载中国法制内容的是夏、商、周:时期的古籍《尚书》。

最先使用“法制”一词的是春秋时期的史籍《左传》和《国语》。

中国法律起源于传说时代,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

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途径有二:一是自黄帝时便日益频繁的部落战争,导致了“刑”的出现,即古人所言“刑出于兵”。

这种以军事首长权威为后盾的“法”是后世刑律之源。

二是部落时期的庄严的祭礼导致了“礼”的形成与发展。

这种以神权为后盾的“法”,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即包括了国家的典章、家族的规约、民间的习俗,也包括了人们对法的价值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法的精神与核心之所在。

中国法律在形成时,特色已然形成。

源于战争的刑,格外重视法的威慑力,手段也极为残酷;源于祭祀的礼,则带有浓厚的血缘亲情,手段也较为温和,融残忍与温情为一体也正是中国古代法律的特色。

一、夏代法制法律和国家是相互依存的,有国家就要有法律。

伴随着夏王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夏朝奴隶制法律也就应运而生了。

夏朝法律制度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与军事活动有关,与刑罚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有“刑起于兵”和“兵刑同制”之说。

“刑起于兵”的“刑”是指法律,是说法律的起源与战争有关。

“习惯法为主要法律形式,出现了制定法,“夏有乱政,而作禹刑”,1、法律制度“禹刑”《禹刑》是夏朝法律的总称。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法,基本内容如下:墨、劓、膑、宫、大辟五刑2、刑事法律规范夏刑三千条,因史料缺乏,已难考证,只从片断记载中可以看出,有以下罪名:(1)、“昏、墨、贼”。

《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云:昏、墨、贼,杀。

”昏是“恶而掠美”,墨是“贪以败官”,贼是“杀人不忌”。

即抢劫罪、贪污罪、故意杀人罪,昏、墨、赋三罪,都依法当杀。

(2)、不孝罪。

《学经·五刑章》说:“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第四,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 只有圣人。 •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 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 (尚)贤立矣。” • 汉人班固说:“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 德者,众心说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 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
• 第五,圣人是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人 类社会的礼乐制度的。 •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 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 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 五用哉。” • 所谓 “天叙”、“天秩”、“天命”就是上天的 意志和法则,“五礼”、“五服”、“五刑”是 人类的法制。把天法变成人法的是圣人,他们是 天人之间的桥梁,上天把他的委任和法则授予圣 人。
原始共产时代的社会关系 和风俗习惯(1)
• “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 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 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 无辱。……干戈不用,城池不设。” —晋人葛洪: 《抱朴子》
原始共产时代的社会关系 和风俗习惯(2)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外户而不闭,是为大 同。
皋陶——尧舜时期的法官
皋陶墓,在江苏徐州
(三)夏禹制刑。
• 《左传〃 昭公六年》:“夏有乱政, 而作禹刑”。《尚书大传》:“夏刑三 千条。” • 《汉书〃 刑法志》说:“禹承尧舜之 后,自以德衰,始制肉刑。”《隋 书〃 艺文志》:“夏后氏正刑有五, 科条三千。”
关于象刑的解释问题
• 《尚书〃舜典》“象以典刑。”《尚书大传》:“唐虞象 刑而民不敢犯。……唐虞之象刑,上刑赭(zhe)衣不纯, 中刑杂屦(ju),下刑墨幪。” • 《汉书〃 刑法志》载汉文帝十三年诏书云:“盖闻有虞 氏之时,画衣冠、异章服以为戮,而民弗犯,何其治之至 也!” • 《白虎通》说上古象刑是:“犯黥者其皂衣,犯劓者丹其 服,犯膑者墨其体,犯宫者锥其履,大辟之罪则布其衣裾 而无领缘。” • 《太平御览》引《慎子》说:“有虞氏之诛,以幪巾当墨, 以草缨当劓,以菲屦当刖,以艾鞸(bi)当宫,布衣无领 以当大辟。”

第一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_图文

第一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_图文
22
四.关于“礼”。
1.“礼”字的词源 “礼”从字面上讲,指的是一种器具。后引
申为一种礼节仪式; 来源于求神祈福的祭祀活动;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豐。
” ———《说文解字》
23
在祭礼活动中,产生了一定的礼节仪式。 这些礼节仪式不断积累,并扩大到人们社 会生活中,成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原始习俗 。起初,人们完全是凭借着发自内心的虔 诚自觉遵守的。但后来国家产生以后,统 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或统治,将这些原始 习俗加以改造,并赋予其神秘性与强制力 ,“礼”便成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等级统治的 习惯法。
“刑”的引申义:残害肢体的肉刑,泛指刑
罚。
15
3.“刑始于兵”的原因
最早的法兼有军法与刑罚双重涵义,最 初的法官、狱官也兼掌军事和司法两种职 能。当时之所之如此,首先是由于军事活 动是一种需要高度组织纪律,严格行为规 范和统一行动规则的集体行为;当战争规 模日益扩大时,就需要制定军法协调兵员 行动。此即“师出以律”,此类军法亦即最 早的法律。
第一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起源_图文.ppt
本章知识点
一.中国最早的法律何时产生? 二.法律的内容来自于哪里? 三.中国古代法律文明起源的特点 四.关于“刑”。 五.关于“礼”。
2
一.中国最早的法律何时产生?
1、法律起源和发展的共同规律 人类法律的形成都经由“习惯”到“习惯法
18
劓刑
19
“宫”,即“丈夫割其势 ,女子闭于宫”,就是 阉割男子生殖器、破 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 种肉刑。宫刑又称腐 刑、阴刑和椓刑。
20
墨刑(黥刑)
21
九侯被醢、比干被剖案
纣王无道,民怨沸腾,诸侯反叛。商纣因 此发明了一种炮烙酷刑。西伯姬昌、九侯、 鄂侯为三公。九侯将其女献给纣王,但此女 不喜欢商纣淫乱,纣王杀了九侯的女儿,并 对九侯施以醢刑。西伯姬昌叹息这件事被人 告发,纣王把他囚禁在羑里,后来被解救。 西伯势力渐大,纣王大臣劝谏,纣王说“我 生不有命在天乎!”,完全听不进去。后来 比干强劝,却被施以剖心之刑。

刑法史

刑法史

一、,起源特点中国法律起源促成了中华法系的伦理精神,给中国古代刑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1、关于中国法的起源,通说认为“法起源于礼”。

中国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虽然在外观上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各种特征,但在统治阶层内部,仍在相当程度上按血亲关系的亲疏远近来确定人们的社会的地位,并按氏族家长制的传统统治方式来组织和管理社会。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与浓厚的宗法血缘特征相联系。

夏王朝实行家国相通、亲贵合一,君主启是所有臣民的最高家长,各贵族又是各家族的家长,并任有官职,从而形成整个社会的家长制式的管理。

导致了古代中国在国家形成之初便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此后几千年的中国政治即以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为基本模式,历史统治者均以家长或父母自居而视民众为不懂事的幼儿,由此,古代中国的法律也日益专制化了。

3.法律与道德相结合,界限不清,由于浓厚的血缘关系和相应的伦理观念的存在,在中国国家形成之初,法律、刑罚和伦理道德规范同时当做调节社会的基本手段,结合使用。

法律与道德之间缺乏明确的分界,二者互为表里。

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为了维护专制王权以氏族奴隶制的严酷统治,镇压被奴役部族和平民、奴隶的激烈反抗,夏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利用刑法手段来稳固奴隶制国家政权,这使得刑事法在形成初期的夏朝法律中居于首要地位二、法律起源对中国古代刑法的影响1、礼法融合是中国古代刑法的一大特色。

道德律和制订法的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刑法的一大特色。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出礼则入刑”,是礼与法关系的真实写照。

《晋书·刑法志》称“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也”,这种制度最能体现中国封建刑法的伦理化特色,对后世封建刑法影响极大。

礼与法进一步融合,儒家经典进一步法律化, 《唐律疏议》所确立的立法指导思想“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标志着中国封建刑法儒家化的最终完成。

中国法制史

中国法制史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1、礼源于祭祀:指中国古代作为一种社会规范的“礼”,最初起源于原始祭祀活动中形成的礼仪规则。

2、刑始于兵:指中国古代的刑法及以刑法为基本内容的法律,最初起源于战争或军事活动的某些需要,最早的法脱胎于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

3、特点:(1)中国法律的的起源主要就是通过“刑始于兵”与“礼源于祭祀”两条基本途径完成的。

(2)氏族血缘纽带强韧,法律表现出民族主义的特色。

(3)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4)民事法律相对滞后,刑事法律相对发达。

二、夏商西周法律制度1、立法指导思想:夏商:天命观与天罚观西周:(1)以德配天,敬天保民(2)明德慎罚:明德,就就是主张德治,提倡德教。

慎罚,就就是要求在运用刑罚时做到审慎、宽缓。

要求统治者对民众以教化为先,不以刑杀为要,先教化后用刑。

(3)礼治思想(“出礼入刑”原则;“亲亲”、“尊尊”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原则)2、立法活动:(1)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就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内容以习惯法为主。

(2)汤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就是商朝法律的统称。

两次规模较大的刑法制定与整理活动,一次在商灭夏后,一次在商朝中后期,后一直沿用至商朝灭亡。

(3)吕刑:主要内容就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

将赎刑作为核心内容。

体现了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思想。

(4)九刑:一种解释就是指周朝的刑书,主要立法精神在于严厉打击危害国家统治与社会秩序的刑事犯罪。

另一种解释就是指墨、劓、剕、宫、大辟、流、赎、鞭、扑九种刑罚。

3、部门法制:(1)宗法制:就是指以血缘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与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

其中,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宗法制不仅确立了各级贵族之间的地位,而且把宗法结构与国家政权融为一体。

(2)五刑:墨刑:又称黥刑,在脸上刺刻后再涂上墨的刑罚。

劓刑:割掉鼻子的刑罚剕刑:又称刖刑,砍去腿脚的刑罚宫刑:又称腐刑、淫刑,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闭宫中。

中华法系的历史和演变

中华法系的历史和演变

中华法系的历史和演变
中华法系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总称,起源于夏商周三代,历经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直至 20 世纪初清朝灭亡。

其历史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商周三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法律的萌芽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习惯法为主,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2.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法律的形成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律、令、格、式等形式出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3.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法律的发展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唐律疏议为代表,形成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4. 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律的成熟期,这一时期的法律以明律、清律为代表,形成了以律例为主体的法律体系。

中华法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中华法系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东方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法律的发展

中国法律的发展

中国法律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其法律体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中国法律的起源、历史变革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构建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究中国法律的发展。

一、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法制度。

在中国古代,法律规则大多源自于礼制,通过一系列细致繁琐的仪式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这种以礼法为主的法律体系,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法则。

二、历史变革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法律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

其中最显著的一次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历史上第一部统一的法律典籍——《秦律》。

这标志着中国封建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随后,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多个朝代的法律典籍,如唐代的《唐律疏议》、宋代的《大宋律例》等。

这些法典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社会稳定。

然而,在封建社会的长期统治下,法律的实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随着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中国法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改革需求。

三、现代法律制度的构建20世纪,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法律制度迎来了重大调整和改革。

毛泽东等先进人物在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

这些法规为中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律制度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先后出台制定了《刑法》、《民法通则》、《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完善了中国法律体系的框架。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公约的制定和签署,与世界各国加强了合作与交流。

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变革,中国法律体系也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中。

例如,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框架,在环境保护、刑事司法等领域加强了立法和执法力度。

四、未来发展趋势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挑战,中国法律的未来发展将继续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比如如何更好地保护公民的权益,如何应对创新科技带来的法律问题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人才培养,提高法律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简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简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简论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中国法律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从中国法律的起源、特点和发展历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中国法律的本质。

一、中国法律的起源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最早的中国法律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礼制和律令。

这些律令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农业、商贸、婚姻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法律开始不断进化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

二、中国法律的特点1. 以德治国:中国法律注重道德教化和国家治理。

德治国是中国古代法治理念的核心,法律不仅是一种规范和约束,更是道德准则的体现。

中国法律强调个体的行为应符合道德伦理,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 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法律的特点之一是法家思想的深刻影响。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认为法律应成为社会秩序的维护工具。

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法律的风格和特点。

3. 社会和谐为导向:中国法律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

中国历史上,法律被视为调节社会纷争、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工具。

中国法律强调以和为贵,推崇社会和谐,注重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三、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1. 古代法律体系:夏商周时期的律令是中国法律的雏形,这些律令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逐渐崛起,为中国法律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秦汉时期的法治: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严厉而高效的法律制度。

汉代时期,法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出台了《汉律》等法典,为后世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唐宋时期的法学繁荣:唐宋时期,法学繁荣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法学家和法律思想。

法律学派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对中国法律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近代法律体系的形成:近代以后,中国法律开始受到西方法律体系的影响,法律改革不断推进。

中华法制简史

中华法制简史

中华法制简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历史的重要领域。

以下是对中华法制简史的一些简要介绍:
1.起源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法律的起源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主要由贵族集团掌握,一般人民没有权力参与制定法律。

礼法、律法和经济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律形式。

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重要时期。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颁布了《律令》和《律历》等法律法规,标志着中国法律制度开始形成。

随后的汉朝又制定了《刑法》和《官制》等法律法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也包括了兵制、兵法、兵器制造、工商税收等方面的法律规范。

4.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的完善时期。

这一时期的法律制度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地方实际情况的考虑。

总的来说,中华法制简史是中国法律制度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法律制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律的起源
特点与影响
制定法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其影响广泛而深远,对社会各个方面都具有约束力。制定法的实施 需要相应的法律机构和人员来保障。
与习惯法和神判法的关系
在早期社会中,习惯法和神判法是主要的法律形式,制定法则相对较少。随着国家的发展和中央集权的 加强,制定法逐渐取代习惯法和神判法成为主导的法律形式。
03
与制定法的关系
在早期,习惯法与制定法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秩序。随着国家的发
展,制定法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习惯法的地位逐渐降低。
神判法
起源与演变
神判法是一种通过神灵裁判来解决纠纷的法律形式。在中国,神判法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 期,当时人们相信神灵具有裁决纠纷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神判法逐渐衰落,但在某 些特定时期和地区仍有所保留。
动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
05
中国法律的未来展望
中国法律的全球化趋势
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法律文化将与世界各国法律文 化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融合,借鉴和 吸收国际先进法律理念和制度。
参与国际法律事务
中国将更积极地参与国际法律事务, 推动国际法的制定和完善,维护国家 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法律的起源
目录
• 中国法律的起源概述 • 中国法律的早期形式 • 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 中国法律的现代转型 • 中国法律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法律的起源概述
法律起源的定义
法律起源是指法律制度的起始和形成过程,包括法律思想、法律规范、法律组织和 法律设施等方面的萌芽和初创阶段。
法律起源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没有法律到有法律的演变过程。
03
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

中国法律的起源及特点中国的法律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商周时期。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特点是中国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背景的结合体,这导致了中国法律体系的独特性。

中国法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根源。

儒家思想对中国法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和伦理原则,其核心观念是仁义礼智信。

这些概念渗透在中国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中,成为一种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法律成文也对中国法律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礼记》和《周礼》等古代经典记录了法律和规章制度,如官员任命和礼仪等。

此外,秦朝的法律典籍《秦律》将法律规定集中在一部法典中,为以后的法律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特点之一是在制定法律时注重对社会和人民的保护。

中国传统法律强调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权益和利益。

例如,古代的法律注重刑法的预防惩罚功能,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补救措施,以解决纠纷和追求公平。

中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特点是情节和人情因素在法律适用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重要性。

另一个中国法律的特点是兼容并包。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国家,法律必须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的需求。

中国法律为宗教习俗、民族风俗、地方传统和行业特点留有一定的空间。

例如,传统的中国社会结构中有许多家族和血缘关系,这在法律中得到了保护和尊重。

中国法律的发展也受到中国政治经济背景的影响。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法律被党的意识形态所塑造和影响。

法律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

法律在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不断得到强调和加强。

近年来,中国法律也经历了许多和发展。

中国法律逐渐接轨国际法律体系,与国际社会保持密切的互动和合作。

中国法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反映了中国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总而言之,中国法律的起源和特点是中国文化、历史和政治经济背景的反映。

中国法律注重保护社会和人民的权益,充分考虑社会、民族、地域和行业的多样性,同时也受到中国特定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制史 2006-12-23 20:17 阅读567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一.法律的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与"法律"相关的概念有“法”、“律”、“刑”、“令”、“典”等。

1、强制性行为规范2、实现社会公正的准绳3、兴功惧暴,扬善抑恶4、定分止争、确定权
利归属5、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
二.法律的起源
第一阶段,为共同生活、进行战争和组织生产而确立的、以承担不同公共职能为直接目的的部落联盟内部机构逐渐分化,形成各有分工、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配合的不同职能部门。

第二阶段,部落联盟内部机构在职能上的分化直接导致机构数量的增加,逐渐衍生出一个脱离生产、
脱离战争的专职管理群体。

第三阶段,随着部落联盟势力的扩大,其内部事务也逐渐繁杂。

三.法律起源的基本特征
第一,中国法律的起源,走了一条兵刑合一、刑法受到特别重视的道路。

第二,中国法律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血缘、婚姻因素的影响。

第三,在华夏先民中产生的祖先崇拜意识,通过一定的典礼、仪式,逐渐演化为具有宗教性质的祖先
祭祀。

第四,中国法律的起源还表现出民族大融合的特征。

第五,中国法律的产生,与其他文明中法律的起源一样,也体现了“由判决到立法”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随着原始生产力的发展,逐渐由母权制
社会过渡到父权制社会。
• 在母系氏族社会,根据在氏族内继承 财产的制度,男子的财产在他们死后 归自己出生的氏族,而他们的子女, 则因为属于母亲的氏族,不能继承父 亲的财产。当构成财富的物品不多时, 这是无关紧要的。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对偶婚,亦称对偶家庭。指原始社会时期, 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 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 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私有财产的发展,带来了氏族内部的贫富 分化,少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职权占有 了剩余产品,积累了财富,成为氏族中的 富有者和剥削者。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第四,有能力来制定礼乐法制拯救人类的, 只有圣人。
• 《商君书》说:“故贤者立中正,设无私, 而民说(悦)仁。当此时也,亲亲废,上 (尚)贤立矣。”
• 汉人班固说:“上圣卓然先行敬让博爱之 德者,众心说而从之。从之成群,是为君 矣;归而往之,是为王矣。”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PPT文档演 Nhomakorabea板2020/11/6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法起源的普遍规律
• 法律和国家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 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 现象,法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 和阶级根源。
• 私有制出现,是法产生的经济根源; • 社会分裂为阶级和阶级矛盾的不可调
和,是法产生的阶级根源。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氏族首领的职权也在不断进行的掠夺战争中 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是氏族的公仆, 而是统治整个氏族的权威。不断进行的掠夺 战争不仅加速了氏族内部的阶级分化,也使 得武装力量的性质由代表全氏族、部落利益 的公共武装,演变成保护少数氏族首领利益 的私人武装,这是国家形成过程中重要的一 环。
• 但是随着财富的增加,男子经济地位提高 后,便产生改变母系制度的要求。这是人 类历史上最激进的革命之一,但又是在完 全不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因为这一革命 并不侵害任何人的利益,只要把男性成员 的子女留在本氏族,女性成员的子女转归 其父亲的氏族就行了。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随着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社会,婚 姻形态也由对偶婚转变为以男子为 中心的一夫一妻制。传统的继承、 婚姻关系发生变化。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第二,这些争斗祸乱产生的原因无非是两 者:一是人性恶,天生好利恶害,损人利 己;二是生存资源不足以养活众多人口, 不能不争。
• 《荀子》说:“礼起于何?曰:人生而有 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 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 同。
-《礼记·礼运》
PPT文档演模板
• 氏族中私有财产的拥有者,要求对于土地、 财货进行“定分立制”,以明确其所有权, 并对侵害其财产所有权的行为进行惩罚。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战争促进了国家和法律的产生
• 同时,为了扩大对社会财富的占有,也不 断地发动对其他氏族部落的掠夺战争。
• 根据典籍的记载,黄帝与蚩尤之战,颛顼 与共工之战,尧舜与九黎、三苗之战,规 模既大且又旷日持久,至禹时,战争尤为 频繁,夏王朝正是在一系列暴风骤雨式的 征伐战争中建立起来的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第五,圣人是依据天地自然之暗藏法则来制定人 类社会的礼乐制度的。
• 《尚书·皋陶谟》说:“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 惇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同寅协恭和 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 五用哉。”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中国法起源的基本逻辑
• 具体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 • 第一,人类早期曾有过如禽兽一般相互争斗、暴
乱不已的野蛮时期。 • 《管子》说:“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
妇妃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于是智者诈 愚,强者凌弱;老幼孤独不得其所。” • 《商君书》说:“天地设而民生之。当此之时也, 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其道亲亲而爱私;……当 此之时,民务胜而力征,务胜则争,力征则讼 (争吵);讼而无正,则莫得其性(生)也。”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原始民主制的图景:
• “太古之时,烝黎初载,未有上下而自顺 序,天未事焉,君未设焉”;
•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 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
• “神农无制令而民从。” 神农之世,男耕 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 起而王。”
PPT文档演模板
• 第三,必须赶快创立礼乐制度或法制来确定每个 人的名分和利益,制止这种暴乱,使人类不至于 两败俱伤、同归于尽。或者说,只有赶快创制礼 乐法制,才能使人类得以升华至文明境界,摆脱 禽兽生涯,满足尊严和幸福的追求,战胜自然。
•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 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制君臣上下之 义。……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 之。”— 《商君书·君臣》。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原始共产时代的社会关系 和风俗习惯(1)
• “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穿井而饮, 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 然不系,恢尔自得。不竞不营,无荣 无辱。……干戈不用,城池不设。” —晋人葛洪: 《抱朴子》
PPT文档演模板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原始共产时代的社会关系 和风俗习惯(2)
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
•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这是说人们 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 据为己有;
•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是说人们 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 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 对物:货尽其用
• 对人:人尽其力。
PPT文档演模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