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

合集下载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交和互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包括研究人际关系如何形成、维持和解散,以及人们如何感知、评价和影响他人。

以下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
1. 社交认知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会进行一系列的认知处理,包括注意力选择、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以及推断他人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2. 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指的是他人为某人提供的情感、实质或信息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和困难,提高个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3. 亲和力和相似性:亲和力是指人们对于某些特定类型的人和特质的偏好,例如外向、正直等。

相似性指的是人们对于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偏好,这种相似性可以体现在兴趣、价值观、人格特质等方面。

4. 恋爱和亲密关系:恋爱和亲密关系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研究表明,人们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会考虑对方的相似性、吸引力、性格和亲密关系等因素。

5. 社交影响:社交影响指的是他人对于个人的态度、行为和情感的影响。

社交影响可以通过社会比较、群体行为和权威人士等方式发生。

总之,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了解人际互动的基础学科,它对于维护人际关系、增强人际沟通和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第二章人际沟通相关理论
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2、人际认知的特征
1)知觉信息的选择性 2)认知行为的互动性 3)印象形成的片面性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 人际认知的内容
1、自我认知:是指在社会实践中,对 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 对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进行认知。 2、他人认知:是指对交往对象的正确 认识。
认经验。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7、投射效应:
是指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着相同特性的
倾向,即把自己的特性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典型的投射效应 就是人们常说的”推己及人“,认为别人与自己一样有着相同 好恶、相似的观点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所谓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反应的就是投射效应的一个侧面。
(三)赞许动机 ◎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总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来增加对自己的认识。所谓赞许动机,是指交际 的目的能得到对方的鼓励和称赞,从而获得心理 上的满足。赞许动机实质上是 一种取得成就而得 到他人或组织的尊重、承认和赞扬的需要。赞许 动机对于人际交往行为的成效是有直接影响的。 我们在实际交往中,要诚恳、不失时机、恰当地 使用赞誉,强化人的交际动机,激励人的积极行 为。
人们对别人做评价时。常喜欢从好的坏的局部印象出发,
扩散出全部的好货坏的整体印象,就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
点组建扩散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所以也称月晕效应。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3、人的外表具有明显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对恋爱
的双方其更明显的作用,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晕轮效应所产生的认知偏见从已知推及未知、由片面 看全面,往往导致不正确的评价。人际交往中应避免, 但同时也可利用这一点增加自身的吸引力。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件第2章 人际交往的内涵和基础

人际交往心理学课件第2章  人际交往的内涵和基础
因此,从人际交往出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际沟 通和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第一,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的起点和手段(途径、方式 )。 人际交往通过人际沟通方式实现,人际沟通结束时形 成人际关系。
第二,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总的说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2章 人际交往的内涵和基础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内涵 第二节 人际交往的功能 第三节 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学习目的和要求
1、了解人际交往的内涵、人际交往的类型。 2、了解人际交往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3、认识人际交往的内在动力。
第一节 人际交往的内涵
一、人际交往的实质及特点
1、人际交往的概念
二、人际交往对社会(群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人际交往是构成人类社会整体存在的基础 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际交往是组织、联系个 人的纽带,它把分散的个人凝聚成群体,继而构成人 类社会整体。
2、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群体)良性发展的 必要保证。
社会分工的出现以及越来越精细化的趋势,一 方面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另一方面也使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重要。良好的人 际交往关系能够使社会各部门的人们相互支持 和协作,这就保证了生产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 的正常发展。尤其是在特定的群体—企业中, 注重人际关系,关心员工的心理感受,从感情 上拉近企业与员工的距离,能够极大地提高生 产效率和增强企业凝聚力。
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它不同于社会 关系,它是个人与他人在交往中所形成的心理、 情感上的关系。
这种关系不带有强制性,它的建立、维持或解体, 仅仅取决于人的内心情感。

关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关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关于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在人际交往中,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交流。

以下是一些关于人际交往中需要知道的心理知识:
1. 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感受、需要和目标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并理解他人。

2. 眼神交流:眼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它可以表达情感和意图。

通过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眼神接触,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

3.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形式。

通过注意他人的姿势、手势和肢体动作,你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4. 非言语信号:交流不仅仅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

了解他人的非言语信号,如微笑、表情和姿态变化,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意图。

5. 聆听技巧:有效的聆听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

通过专注倾听他人的言语和情感表达,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连接。

6. 冲突解决:了解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并学会有效地解决冲突是重要的。

通过沟通、表达情感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可以帮助化解冲突并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7. 自尊和他人尊重:了解自尊的重要性和如何给予他人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尊重他人的边界、感受和观点可以加强信任和合作。

8. 情绪智商:情绪智商是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能力。

通过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可以更好地处理情绪冲突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总之,通过了解以上这些心理知识,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建立更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论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 首因效应 • 近因效应 • 晕轮效应 •移情效应 •社会刻板效应 • 经验效应 • 自我投射效应 •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1)对他人的认知包括五个方面
• 对他人情感的认知
• 对他人情绪的认知 • 对他人能力的认知
•对个人倾向的认知
•对他人个性的认知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三章人际关系基础理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2)对他人认知的作用包括八项: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与心理效应 ◎
(二)认知印象的形成 印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或形象。“首因效应”又叫 “第一印象效应”。 1、第一印象的形成 (1)何谓第一印象:是指人与人之间初次接触后留下的对客 体的感性迹象,又叫初次印象。
《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源自《人际沟通》第二章第三节人际认知理 论
第二节人际认知理论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 ◎
(一)认知形成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 用,使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对人或事所特 有的反应。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多数是 由于心理效应造成 的。
交际心里的复杂性,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效应:
机和意向作出的理性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包括 感知、判断、适宜。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模拟法
设置特定的职场冲突情境,观察个体在模拟情境中 的反应和行为,评估其解决冲突的能力。
360度反馈法
收集上级、下级、同事等各方面的反馈,了 解个体在解决职场冲突方面的能力和表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学会表达
通过学习表达技巧,如清晰表达、有逻辑地表达、用词准确等, 可以提高沟通效果。
学会观察
观察他人的非言语表现,如表情、语气、姿势等,有助于更好地理 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遇到困难时寻求专业帮助
1 2
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建议
当遇到人际交往困难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 的建议和帮助。
参加心理辅导课程
通过参加心理辅导课程,学习更多的人际交往 技巧和方法。
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2023-11-04
目录
•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 人际交往的心理技巧 • 人际交往的实用建议 • 人际交往的心理案例分析 • 人际交往的心理测试与评估
01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个人成长与人际交往
01
02
03
自我认知
通过人际交往,人们可以 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 不足,从而调整自己的行 为和态度。
01
3. 寻找共同点
寻找双方之间的共同点或共同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合作。这有助
于减少冲突并加强合作关系。
02 03
4. 寻求妥协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寻求妥协是至关重要的。双方都需要做出让步 和牺牲,以实现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通过寻求妥协,可以达成双赢的 结果。
5. 寻求第三方协助
如果双方无法自行解决冲突,可以寻求第三方的协助。这可以是上级 领导、人力资源部门或其他专业人士,他们可以提供中立的帮助和建 议,协助双方达成共识或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可以说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事物,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我国古代文献中有这样的记载:“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

矧伊人矣,不求友生?”意思是说,连鸟都要寻找朋友和知音,何况人呢?而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人际交往。

人,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实体。

所以,人的存在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更是作为社会成员之一而存在。

这样一来,人际间就构成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和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等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犹如千姿百态的万花筒一样。

同时,人际交往既可以给人带来无穷的幸福号陕乐,也可能给人造成无尽的悲伤与烦恼。

因此,探索人际交往的奥秘显得越来越迫切,心理学的发展也为这种探索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于是,人际交往心理学的研究就蓬勃地开展起来,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当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从单学科研究发展为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很多新学科多处于各门学科之间的边缘地带,往往需要两门或多门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和解决有关问题。

近年来,在自然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甚至还出观了一些多学科的交叉科学,如创造学、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

人际交往心理学也是这样一门多重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行为科学等。

人际交往心理学就是运用以上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学科。

它属于将心理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分支学科。

所以,人际交往心理学涉及很多具体的内容,比如,人在人际交往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人的个性心理差异和a际交往、人际交往的动机、人际知觉、人际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调适、人际交往技巧、人际交往的心理卫生等。

(一)人际交往的个性心理“个性”一词,英文为personality,来自于拉丁文persona,原意是舞台上演员戴的面具,后来演变为一个人与他人不同的特征,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是一个人的总的精神面貌。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艺术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艺术

二、人际沟通的有效过程
1、概念 •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 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 以及情感、要求、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 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方式。 • 大众沟通——亦称媒体沟通,是一种通过 媒体(如影视娱乐、网络)中介的信息交 流过程。
⑤ 、反馈 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⑥ 、障碍 人际沟通常常发生障碍。双方的主观因素也可 能造成障碍。如果彼此缺乏共同经验,会难以沟 通。 ⑦ 、背景 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它影响沟通的每一 要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 练习有效沟通过程(游戏)
三、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 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 1 平等原则:在人际交往中,平等待人 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 我们应该把人看成人,因为他是人。 • 2 交互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 人之间相互重视、相互支持。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3 功利原则: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 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 在交往中,有一大半的关系都是靠暂时利益建立的。 • 4 信用原则:信用在人际交往中的含义主要指, 一是说真话,即诚实、真实。二是遵守诺言,实 现诺言。三是自信。 信者行之基,行者人之本。人非行无以成, 行非信无以立。 • 5 宽容原则:人际交往的宽容原则简而言之既 是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也就是宽宏大量,具有 能屈能伸的韧性。 交往需要宽容,而宽容是互赠的礼品。
四、 人际交往与沟通的艺术
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 一种技巧。 1 重视第一印象: 2 选择交往距离: 3 注意交往行为: 4 掌握交谈技术: 5 适度赞扬别人: 6 学会妙用微笑: 7 把握对方心境: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从微观的人际交往说明人与人 之间具有趋于一致的倾向,表 现为追求和谐、喜欢和同化等 方面。

是宏观的考察,是 一般理论,对于我 们日常生活交往, 政治交往和思想交 往,具有深远的指 导意义。 片面夸大人际关系 学说的影响;具有 将人际关系理论东 其他学科对立的倾 向;将人际关系状 况看成是实现企业 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1、并非任何一种需 要都能得到充分满 足2、其中需要按照 重要程度依次展开 、、3、人的七种需 要并不能割裂,而 是并存的 具有明显的精神分 析倾向,忽视了社 会关系对人际关系 的制约性影响;同 时夸大了儿童时期 的人际经验对个体 人际行为的影响
调重视人的因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要作用主张研究改系技能改变领导方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本需要出发研为抓住了问题的关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并认为生理需要是的基础这符合一般心理过程具有一定同人际行为和的内在联系同时强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个为之间的继承关系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际互动作了述许多分析入木三有些具体技术对现实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以商品较好的经济利益来解释人际行为具有片面性无法解释无私奉献的人类行为过分夸大了儿童心态在个体人格结构中的影响优缺点中的社会交往人们了解人际交往
人际交换理论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1964
霍曼斯 行动=价值× 1.成功原则;2、刺激 概率 原则;3、价值原则;4 、剥夺-满足原则;5、 攻击-赞同原则;6、理 性原则 伯恩内 人们玩弄的 1、相互作用的含义;2 游戏 、三种不同的心态-PAC 分析理论;3、十种交 往行为分析;4、关键 在于保持成人心态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人际关系的主要理论 时间 代表人物 观点 代表作品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 1883年前 马克思 马克思全集 1、人际交往是社会交 论 往 , 2 、人际交往与生产力, 3、人际交往的发展趋 势 人群关系理论 20世纪20 梅奥, 霍桑试验, 1、有关人的需要、动 年代-40 罗特利 工业文明中 机和激励问题2、企业 至50年代 斯伯格 的人性问 管理中的人性问题3、 题,管理和 非正式组织的人际挂线 工人,管理 4、企业中领导方式问 和士气 题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1970年前 马斯 洛, 动机与个 性;通向一 种关于存在 的心理学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社交需要;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认识与 理解需要;追求完美需 要; 优缺点 把人际交往看成社会系统的要 素,并把它放在整个人类发展 过程中去考察,从而展望了人 际交往的发展趋势。 人群关系理论强调重视人的因 素和人际关系在发挥人的积极 性中的重要作用,主张研究改 进人际挂系技能,改变领导方 式,总是非正式组织的人际关 系 马斯洛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研 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 键,他将人的基本需要划分为 七个层次,并认为生理需要是 一切需要的基础,这符合一般 人的共同心理过程,具有一定 的道理 揭示了人际需要同人际行为和 人际关系的内在联系,同时强 调了儿童时期的人际关系与个 体人际行为之间的继承关系, 即承认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模 式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六、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不仅是物质的交换,而且还包括了赞许、 荣誉、地位、声望等非物质的交换,以及心理财富的交 换。个体在进行社会交换时,付出的是代价,得到的是 报偿,利润就是报偿与代价的差值。个体在社会交往中, 如果给予别人的多,他就会试图从双方的交往中多得到 回报,以达到平衡。如果他付出了很多,但得到的却很 少,他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终止这种社会交往。相 反,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总是付出的少,得到的却 多,他就会希望这种社会交往继续保持,但同时也会产 生内疚感。只有当个体感到自己的付出与收益达到平 衡时,或者自己在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时,自己的报偿 与代价之比相对于对方的报偿与代价之比是同等的时 候,个体才会产生满意感,并希望双方的社会交往继续 17 保持下去。
5
6
二、人际交往的社会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人际关系理论
生理需求: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 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包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 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爱和归属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包括对友谊、 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求。 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 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的目标是自我实 现,或是发挥潜能。
31
曾仕强的人际关系理论
成功的人际关系 民间流传已久的做人十要 一表人才 两套西装 三杯酒量 四圈麻将 五方交友 六出祁山 七术打马 八口吹牛 九分努力 十分忍耐
3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指导语本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做“ 指导语本量表共 个问题,每个问题做“是” 个问题 回答。 (打√)或“否”(打×)回答。请你认真完 然后参看后面的记分方法, 成。然后参看后面的记分方法,对测验结果做 出解释。 出解释。 关于自己的烦恼有苦难言。 1、关于自己的烦恼有苦难言。 是 否 和生人见面时感觉不自然。 2、和生人见面时感觉不自然。 是 否 过分羡慕和妒忌别人。 3、过分羡慕和妒忌别人。 是 否 与异性交往太少。 4、与异性交往太少。 是 否 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5、对连续不断的会谈感到困难。 是 否 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6、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是 否 33

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

人际关系和人际沟通
人际交往的能力欠缺也是影响人际交往 的原因之一。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
1人际关系的原则——平等原则
平等就意味着相互尊重。寻求尊重是人 们的一种需要。同学间交往的目的主要是 在于共同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这就规定 了彼此应在人格上平等和学习上互助,并 且主动了解、关心同事。苏霍姆林斯曾经 指出,不要去挫伤别人心中最敏感的东西---自尊心。
二、人际关的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定向阶段 情感探索阶段 感情交流阶段 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的建立-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 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 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 着高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特征 会激起我们兴趣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 团体中,我们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乐于助人
小事情可以造成大改变,许多小事情累积起来, 就可以形成天翻地覆的改变。
许多年前,我从一位朋友那里,学会了如何为陌 生人提供帮助。如果我见到一群人照相,而拍照 的是他们中的一个,我就会主动过去帮忙,这样 就可以把所有人都拍进去。
甚至是为别人开一下门这样的行为,也蕴涵着佛 家思想的精神。所以,不要忘记保持友善——别 人不会忘记你。
人际关的建立-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 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 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 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但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 人达到这一情感层次的友谊关系。许多人同别人 的关系并没有在第三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而是仅仅在第三阶段的同一水平上简单重复。

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第一章1、人际交往的概念: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

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1)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

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

(3)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3.人际交往的类型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级别最低安全需要。

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

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

5.人际交往的功能一、身心保健功能。

二、知识信息功能。

三、自我认知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1.人际沟通概念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人际沟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也叫信息交流,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类型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第二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第二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㈡人际关系破裂的五个阶段
◆为使一种相互关系继续,当事双方必须共同 维系和发展。如果一方不能以对方满意的方式 行事,那么这种相互关系就会破裂。人际关系 的破裂与失败也经历五个步骤: 差别 划界限 停滞 回避 终止
1 差别
随着时间的飞逝,可能出现习惯不同、价值观不 同, 慢慢会导致行为差异,如对看电影这样的 小事会存在分歧,有的人在电影首映就要去看, 而有的人等有了光碟时再去看。这些矛盾使他们 陷入了差别阶段。
人际关系的三个构成因素认知是人际关系的前提条件人际关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彼此互相感知识别和理解而建立起来人际关系总是从对人的认知开始的彼此根本不认识毫无所知就不可能建立人际关系
第二章 人


系与 人 际 沟 通
座右铭
做人难,难在 处理人际关系;
难做人,难在 不懂人际交往。
第一节 人际关系
1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以物质形 态为主的关系。
它是其他形态关系的基础,并决定其他形 态关系的性质。
2 社会意识形态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关系基础 上,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意识形态 方面的关系, 即政治、道德、法律、宗 教等方面的关系。
3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各种心理形态和行为 关系;它属于微观关系, 与个体及社会行为直接联系, 以感情心理为基础。
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认识过程。人际关系的 发展也需要经过一系列相当有规律的阶段或顺序。
如果一种关系没有按照预料的顺序发展, 就会 引起当事人人惶恐不安。
如果初次见面同某人见面, 就想求爱结婚, 对 方显然不会作出积极的反映。同样,如果某种关 系在没有出现任何征兆而突然结束时,双方都会 感到震惊和莫名其妙。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人际交往心理学

3、晕轮效应和泛化印象
• 泛化印象:在人际认知中,往往会因为对方某个特点比较突出,从而将这特点泛化到其他方面,形 成一种夸大的印象。
• 晕轮效应:像月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的心理效应。
4、刻板印象和定势效应
•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类事物或人物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共同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它不是 一个个体现象,而是一个群体现象,所反映的是群体的共识。
3、谈判
谈判的一个首要理念“双赢”。
谈判的原则: 目标坚定。 目标底线。 双赢沟通。 绝不动怒。 寻求一致。
4、电话礼仪
(1)自报姓名。 (2)接电话不要一心多用。 (3)当对方讲话时,要做出回应 。 (4)给对方留姓名和电话号码。 (5)在任何严肃或高雅的公众场所 ,要轻声讲电话。
• 课堂互动
3、人际沟通的具体类型
(1)谈话的技巧:
★进入正式谈话正题之前的“热身运动” ★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怎么说”比“说什么”重要 ★学会有效倾听 ★力避引起争论 ★引起共鸣
2、应聘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归结六大类。 (1)你是谁?你的真实情况如何? (2)为什么来求职? (3)你的特点、特长? (4)你能为我们做些什么 ? (5)你希望能得到多少报酬? (6)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 人际冲突的特征:
(1)客观性: (2)自觉性: (3)对立性: (4)递增性:
二、人际冲突的过程
• 人际冲突是一种人际互动的方式,是一个不断改变的动态过程。
五个阶段: (1)潜在阶段:
• 导致冲突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客观上双方在某种方面存在差异、矛盾,而且难以兼容,但双方还 没有明确意识到这种不兼容。
★人际吸引: 在国外社会心理学中称为人际魅力,指人与人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情感方面相互喜欢和 相互亲和的心理现象。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交流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交流

社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社会的基础,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人际关系交流”,则是这个互动过程中最为主要的载体之一。

如何通过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交能力,这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都十分关注的议题。

就人际关系交流而言,社会心理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启示。

一、人际关系的心理基础我们之所以能够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互动,是因为我们心中存在亲合力。

亲合力是指人们相互吸引的力量,它影响了我们与他人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而亲合力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相似性人们往往会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因为这样会容易沟通、产生共鸣。

这种相似性可以来自于各个方面,例如兴趣爱好、价值观、经历等。

2. 互惠在人际交往中,人们会倾向于与那些能够带给自己好处的人交往,同时也会表现出给予他人奉献的倾向。

这种互惠原则可以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

3. 亲密度由于人们天性喜欢亲近,因此在人际关系中,亲密度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因素。

仅仅是相似或互惠并不足以建立长久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需要在彼此间建立情感的纽带。

二、互动性成就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交流的有效性,是由人际行为互动性导致的。

互动性是指交流的被动回应和主动相关所触发的行为,包括非语言行为、口头语言行为和情感行为等。

通过互动性,人际交流可以获得更大的采纳率,并更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在人际交往中,互动性并非一味地被接受。

在特定情况下,人们会采用某些策略来限制或故意抑制自己的互动性,以达到诸如社交避免或撒谎的目的。

这种情况往往会损害人际关系,甚至会导致矛盾甚至冲突。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建立在互信基础上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各方面条件都相当,但为什么就是建立不起真正的人际关系呢?其中一个重要的答案是:“缺乏互信。

” 互信是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也是人际交流的核心态度。

同样,缺乏互信则会导致人际关系中的问题。

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知识

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知识

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知识1. 引言1.1 概述人际关系是我们每天都会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无论是与家人、朋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相处,我们都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来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

本文将介绍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帮助读者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应用适当的心理过程。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被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

首先,在第二部分"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知识"中,我们将给出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定义和范围,并回顾其发展历史。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一些经典的理论和概念,以便读者初步了解这个领域。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中,我们将探讨社会认知和认知偏差对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同时,自我概念及其对社交互动的影响也会被详细讨论。

最后,我们还将介绍如何提升自身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来改善人际关系。

第四部分"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过程"将着重讨论恋爱心理学与亲密关系形成的心理过程。

此外,我们还将介绍冲突管理和解决策略,以及影响人际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文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3 目的本文的目标是向读者介绍关于人际关系的心理学知识。

通过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理论,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在不同社交场景下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同时,我们希望这些知识对于改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所帮助,并促进更加健康、积极和满意的人际关系发展。

2. 人际关系心理学基础知识:2.1 定义和范围:人际关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互动、交往和影响的心理学分支。

它涉及了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社会连接、情感、态度、信任以及沟通等方面的问题。

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广泛,包括个体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维护关系、解决冲突等。

2.2 发展历史:人际关系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初,主要受到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启发。

早期研究聚焦于家庭和亲密关系,并逐渐扩展到其他社会关系领域,如友谊、职场关系等。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的人际交往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的人际交往

心理学基础知识认识人类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的基础。

在心理学中,有一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类的人际交往。

本文将介绍一些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以便更好地认识人际交往。

一、社会认知和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探讨了我们是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他人行为的。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我们的认知系统编码和处理关于他人的信息,进而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其中一个关键概念是“心理理论”,也称为“心理状态理论”,指的是我们能力去理解和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如他们的意图、信念、欲望等。

社会心理学则研究了个体是如何被社会环境影响的,以及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例如,社会认同理论认为,我们倾向于将自己与某个团体或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此外,人际关系的研究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领域,它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等不同类型关系的研究。

二、情绪和情绪智力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影响我们在社交互动中的表达方式、决策和行为。

情绪理论研究了情绪的形成机制以及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

例如,社交情境中的积极情绪可以提高我们对他人的好感程度,而负面情绪则可能导致亲社交行为的降低。

情绪智力是指我们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与他人的情绪的能力。

它关注个体的情绪感受、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智力的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困境,以及与他人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三、非语言交流和表达人际交往不仅仅依靠语言沟通,非语言交流和表达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非语言交流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声调和姿势等方式,它们能够传递出个体的情感和意愿。

非语言交流的研究发现,它比语言沟通更能传达出个体的真实感受。

此外,人们的外貌和服装也会对他人的印象产生影响。

外貌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外貌特征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面容特征和身体形态会影响他人对我们的评价和态度。

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概述

社会心理学:人际交往概述

-⼀、⼈际交往的⼼理需要 ⼈在社会⽣活中为什么需要进⾏⼈际交往,⼈际交往的⼼理基础是什么?⼼理学家进⾏研究认为,⼈类个体进⾏社会交往的⼼理动因,即从产⽣⾏为动机的⼼理需要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本能、合群需要和⾃我肯定的需要。

(⼀)本能 强调本能作⽤的⼼理学家认为,⼈的交往需要是⼀种本能,是在个体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活的能⼒,它通过遗传直接传递给后代。

例如,⼈类的祖先古猿的⾃我保护能⼒很低,与许多野兽相⽐,它们的体⼒较弱,奔跑的速度较慢,没有尖利的⽖⼦和⽛齿来抵御外敌,古猿必须采取集体⾏动,依靠⼤家的⼒量来抵御外敌的侵害,依靠集体的智慧来保存种族的繁衍和发展。

这样,经过漫长的进化和演变过程,古猿逐渐形成了集群的习性,并通过种族繁衍流传给后代。

来⾃⼈类个体的研究结果提供了这⽅⾯的证据。

婴⼉⼀出⽣就需要周围环境能为其提供温暖、舒适、⾷物和安全,以保证其健康成长。

通常母亲能为其提供这些需要。

在婴⼉与母亲的积极交往中,婴⼉与母亲形成和发展了积极的情感联系,这是⼈类个体最早形成的社会*往。

⼤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类个体早期的社会*往是以后适应社会⽣活的基础,也是个体的个性发展的基础。

社会⼼理学家赞-威克斯勒等⼈(C.Zahn-Waxler&M.Radke-Yarrow,1979;E.Maccoby,1982)的研究发现,在母婴的积极交往中,在母亲的指导下,婴⼉学会了⼤量的社会⾏为规范,形成了许多良好的社会⾏为,如与⼈分享、谦让、合作、团结,同情、关⼼、帮助他⼈,尊敬长辈,⽂明礼貌等等。

也正是在与母亲的积极交往和相互作⽤中,在母亲的指导和要求下,婴⼉还学会了参与交往、发动交往和维持交往,解决交往中的冲突和⽭盾,习得了最初的社会交往技能,并积累了社会交往经验。

⼤量的研究都表明,婴⼉与母亲的关系是以后形成诸多社会关系的基础,母婴关系在很⼤程度上影响了婴⼉以后⼈际关系的形成和⼈际关系的质量。

交往心理篇

交往心理篇

交往的心理基础—影响交往的因素
• 三、社会因素 • 3、 需求的互补性 • 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互相满足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彼此的 社会增强作用的满足,二是彼此心理特征相反者 的互补作用。 • 4、情感的相悦性 • 我们之所以喜欢一个人,愿意和他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往往是因为那个人也喜欢我们。对于那 些不喜欢我们的人,当然我们也不会喜欢他们。
交往的心理基础—影响交往的因素
• • • • 三、社会因素 2、类似因素 产生类似因素的原因: 一方面:类似或相符本身具有一种增强作用。对于与我们 的态度、价值观念相类似的人,我们与之争辩的机会较少, 而且由于能够获得他们的支持,往往容易加强自信心; • 另一方面:它也能使我们得以维持一致和平衡的友谊。 • 态度的类似性并非单靠一两次接触即能发现的,通常是在 多次的交往联系中,慢慢地发现对方与自己的共同点,而 由于共同点的发现又促进以后的交往的频率的增加,使交 往者之间的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都降低到最低限度,彼此 产生好感,并加以认知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接纳,相互的 人际吸引随之增强。如此循环往复,彼此间的人际关系更 加稳固。
交往的心理基础—影响交往的因素
• 四、时空因素 • 1、距离的远近 • 距离的远近不单是指空间上的,它还包括 时间上的和职业上的、背景方面的。 • 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 报酬。 • 2、相互交往的频率
交往的心理特征
• • • • 平等真诚的心灵 善良热情的态度 讲求信用的人格 宽容友善的情怀
交往的心理特征
• 一、平等真诚的心灵 • 其次,为人要诚实。诚实是你赢得人缘的 第一原则。 • 爱因斯坦曾将人生的成功公式表示为: “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工作,Y 代表方法,Z代表诚实。 • 第三,要敢于说真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组讨论:
组织成员进行讨论:你最不愿意和哪三种 人做朋友?最愿意和哪三种人做朋友?并简要地 说明理由。请每位成员在心底对自己作一个评 判(不需要说出来),你认为自己最类似于以 上哪两种人?优缺点各选一个。然后仔细倾听 其他成员对此的评价,从而了解自己的性格在 人际交往中的受欢迎程度。
3.领导者根据成员的发言,记录下每种性格的 魅力指数。最愿意和某三种人做朋友。那么根 据喜欢程度的高低,这三种性格分别记+3, +2,+1分;反之,最不愿意和某三种人做朋 友,那么根据讨厌程度的高低,这三种性格分 别记-3,-2,-1分。所有成员发言完后, 计算每种性格的总分,得出该性格的人际魅力 指数。
1 交往适应
建立在容纳 控制或情谊的相互表示的基础上。 某些人喜欢在有关的需要范围内进行大量的交 往,而另一些人则既不愿被动接受也不愿主动 交往。如果两个人相互交往,并且在该需要区 域都希望有高的交往率或低的交往率,他们将 是适应的;假如一个人希望有高交往率,而另 一个人却希望有低交往率,他们将不相适应。
常感到不知在。( )
14.
15. 总是尽力是别人赏识自己。( ) 16. 暗自思慕异性。( ) 17. 时常避免表达自己的感受。( ) 18. 对自己的仪表(容貌)缺乏信心。( ) 19. 讨厌某人或被某人所讨厌。( ) 20. 瞧不起异性。( )
21. 不能专注地倾听。( ) 22. 自己的烦恼无人可倾诉。( ) 23. 受别人排斥与冷漠。( ) 24. 被异性瞧不起。( ) 25. 不能广泛地听取各种各样意见、看法。( ) 26. 自己常因受伤害而暗自伤心。( ) 27. 常被别人谈论、愚弄。( ) 28. 与异性交往不知如何更好相处。( )
二 相互作用分析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A)
相互作用分析是伯恩(E.Berne)在其所著 《大众的游戏》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提高人际交 往能力和促进信息沟通的方法。后经其他学者 进一步完善,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伯恩认为,每个人在心理和性格上有三种自我 状态,这三种状态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 成的,并成为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开放型的人易于与他人 相处,容易适应环境, 适合会计 机械师 空中 小姐 服务员等职业, 闭锁型的人适合的职业 有编辑 艺术家 科学研
第三节 人际反应特质与相互作用分析
一 人际反应特质 (一)人际需要 心理学家舒尔茨(Schutz.1958)认为:每
个人都有人际关系需求。舒尔茨把人际关系 需求分为3类:
2 发受适应
它表示发动者与接受者的相互作用尺度。假如 一个人需要控制并试图去支配对方,而对方是 顺从的,则他们是适应的;假如他们都需要控 制,都试图去支配对方,他们将不能协调适应。 这里应该着重考虑的是一个人所发动的活动符 合对方需要的程度。
3 互惠适应
这反映了两个人“有来有往地满足彼此的行为 爱好”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要求另一个人向自 己表示很深的情谊,而另一个人这样做了,这 两个人在情谊的范围内就相互适应了;若对方 不表示出足够的情谊,此人会受到挫折,这两 个人就不能相互适应。
高 高 低 容易把“父母”的心理状态过渡到“成人”状态,若
经过一定的学习和经验积累,可成为成功的创业者。
低 高 高 最理想的管理人员,“成人”和“儿童”的良好性格
结合在一起,对人对事都能搞好。
每一个人都有这三种 自我心理状态,它们 汇成了人们在人际交 往中的“行为个性特 征”,所谓“盛气凌 人”,所谓“像个小 孩”,所谓“比较成 熟”,实际是指这个 人在交往中所表现出 来的习惯性的“自我 状态”。
4、组织成员进行分组讨论“如何培养最受欢迎 的三种性格”,以及‘如何克服最不受欢迎的 三种性格”。
受高度喜欢的人格特质:
真诚 诚实 善解人意 忠诚 真实 值得信赖 聪明 可靠 有思想 体贴 心地善良 友善 快乐 不自私 幽默 负责任 开朗 信任别人
介于稍微喜欢与稍微不喜欢的人格特质 :
固执 循规蹈矩 大胆 谨慎 追求完 美 易激动 文静 冲动 精力旺盛 害羞 感情丰富 内向 天真 好动 反叛 孤独 依赖性
(二)人际反应特质
舒尔茨指出,由于各人有不同的动机 知觉内 容以及思想 态度等,每个人在人际关系需要 方面的行为反应也有不同于别人的基本倾向, 这就是基本人际关系倾向,又称为人际反应特 质(FIRO)。
人际关系的适应性
在一个群体中常常会发生各种问题,舒尔茨认 为,实际上很多问题是由于人际关系不适应所 造成的。任何两个人的交互反应作用类型可能 互相适应,也可能不相适应。如能适应兼容, 则相互交往可以顺利并富有成效;反之,则交 往困难而无成效。
6~10题得分表示交往的支 配性水平,得分高表明交 往偏向于领袖型,得分低 则偏于依从型。
领袖型的人有强烈的支配 和命令别人的欲望,在职 业上倾向于管理人员 工程 师 作家等。依从型的人则 比较谦卑 温顺,惯于服从, 不喜欢支配和控制别人, 他们意愿从事那些需要按 照既定要求工作的 较简单 而又比较刻板的职业,如
上级:这任务周一能完成吗
下级:如果没有其他干扰我想我能完成 任务太重了,你应该多派点人才行 哎呀!主任,你还是找别人吧
上述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性格, 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之中,在一定条件 下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在每个人身 上,三种心理状态的比重并不相同, 下表归纳了不同PAC结构的人的行为特 征。
11~15题得分表示交往 的规范性程度,高分 意味着交往讲究严谨, 得分低则交往较为随 便。
严谨型的人有很强的 责任心,做事细心周 到,适合的职业有警 察 业务主管 社团领 袖等,而随便的人则 适合艺术家 社会工作 者 社会科学家 作家
16~20题得分说明交往 的开放性偏于开放型, 得分低则意味着倾向于 闭锁型,如果得分处于 中等水平,则表明交往 倾向不明显,属于中间 综合型的交往者。
3.
4. 与异性交往太少。( ) 5. 对连续不断地会谈感到困难。( ) 6. 在社交场合,感到紧张。( )
7.
8. 与异性来往感觉不自然。( ) 9. 与一大群朋友在一起,常感到孤寂或失落。( ) 10. 极易受窘。( )
11. 与别人不能和睦相处。( ) 12. 不知道与异性相处如何适可而止。( ) 13. 当不熟悉的人对自己倾诉他的生平遭遇以求同情时,自己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9-14分之间,那么,你 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你的人缘很 一般,换句话说,你和朋友的关系并不牢固, 时好时坏,经常处在一种起伏波动之中。
如果你得到的总分是15-28分之间,那就表明 你在同朋友相处上的行为困扰较严重,分数超 过20分,则表明你的人际关系困扰程度很严重, 而且在心理上出现较为明显得障碍。你可能不 善于交谈,也可能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不开 朗,或者有明显得自高自大、讨人嫌的行为。
第5 14 15 19 20题答“否”记1分,答“是” 不记分。
1~5题分数说明交往的 主动性水平,得分高说 明交往偏于主动型,得 分低则偏于被动型。
主动型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总 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适 合于需要顺利处理人与人之 间复杂关系的职业,如教师 推销员等。被动型的人在社 交中则总采取消极 被动的 退缩方式,适合不太需要与 人打交道的职业,如机械师
6. 我喜欢在群体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7. 我同情弱者。 8. 我喜欢给别人出主意。 9. 我做事总喜欢有人陪。 10. 我很容易被朋友说服。
11. 我总是很注意自己的仪表。 12. 如果约会迟到我会长时间感到不安。 13. 我很少与异性交往。 14. 我到朋友家做客从不感到不自在。 15. 与朋友一起乘公共汽车时我不在乎谁 买票。
第二章 人际交往的心理基础
让 你 换 一 个 角 度 认 识 自 我
你看到了 什么?
这是一份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共28个问题,每个问题做 “是”(打 √)或“非”(打×)两种回答。请你根究自己的实际 情况如实回答,答案没有对错之分: 1. 关于自己的烦恼有口难言。( ) 2. 和生人见面感觉不自然。( )
最不受喜欢的人格特质:
态度不佳 不友善 敌意 多嘴多舌 自私 目光短浅 粗鲁 自傲自大 贪婪 不真诚 不值得信赖 恶毒 不真实 虚伪 卑劣 欺骗 说谎
心理测试:与人交往时你是哪类人?
请对下列问题作出“是”或“否”的
选择: 1. 碰到熟人时我会主动打招呼。 2. 我常主动写信给友人表达思念。 3. 旅行时我常与不相识的人闲谈。 4. 有朋友来访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 5. 没有引见时我很少主动与陌生人谈话。
冲动、情绪化的状态 处在这种状态时,常处于一种幼稚状
态,感情用事、任性、从来不尝试控制情 绪,喜欢乱发脾气,有时会蛮不讲理,认 为所有的人都应该迁就你。
我不知道……我就不
情境举例:
(一)情境:一幅现代艺术作品 ·父母:老天!这是什么玩意! ·成人:标价五千元。 ·儿童:哦!好漂亮的颜色。
(二)情境:节食中出现巧克力蛋糕 ·父母:吃吧!这可维持体力。 ·成人:这块蛋糕含有许多卡路里,还是别吃 它。 ·儿童:管他什么卡路里。吃了!
1 容纳的需要(the interpersonal need for inclusion)。这是希望与别人建立并维持相 互容纳的和谐关系的欲望。
2 控制的需要(the interpersonal need for control)。这是与别人建立和维持在权力和 影响方面的需要的欲望。
3 情谊的需要(the interpersonal need for affection)。这是与别人建立感情方面的欲望。
PA C
行为特征
高 低 高 喜怒无常,难与相处,个人支配欲强,有决断,喜欢
被人捧场和照顾
高 低 低 墨守陈规,照章办事,家长作风。
低 低 高 有稚气,对人有吸引力,喜欢寻求友谊,用幼稚的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