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2专题复习与测评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共55张ppt)
2.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和作用? 提示: (1)王安石变法是一场以“富国强兵”为中 心内容的变法 (2)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对封建社会内部 特 矛盾的局部调整,即调整国家、地主、农 点 民的关系,是克服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应 急措施,改革一开始就遭到保守势力的反 对 (1)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 面。在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情况
(2)经历 ①地方改革: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在地方上 推行一系列改革,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 为以后主持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要求变法:王安石调到中央任职后,写成长 达万言的《 》进献给宋仁宗,要求 言事书 “变革天下之弊法”,但并未被接受。
(3)主持变法 ①主持变法:宋神宗继位后,为了维护北宋王 朝的统治,起用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 ②“三不足”精神:王安石以“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 三不足 “ ”精神推行新法。 ③“拗相公”:王安石变法遭受反对派的强烈 抨击,两度罢相,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人称“拗相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 括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和已有知识不难判 断 是 大 地 主 和 高 利 贷 者 。 第 (2) 问 从 “ 小 丈 夫”“嫉富民”、“破富民”、“守富民之利” 等可判断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第(4) 问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大地主、高利贷者。 (2)抑制大地主、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 入。 (3)站在大官僚、大地主立场上。 (4) (4)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属于封建统治阶 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王安石通过抑制 “兼并”,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巩固了封建 国家政权,有利于农民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 建国家的建设。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 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 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 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 行矣。 材料二 (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 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 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 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共48张ppt)
1.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周天子失去了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 C.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春秋时期,由“天下共主”至维护周王统治的 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最能够说明周王室的衰 微。 答案: C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本 课内容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着手,主要 讲述了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变法活动。 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大力发展工商业,整顿 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魏文侯先后任用 一批有识之士进行改革,李悝、吴起的政治、 经济及军事改革,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增强 了国力。魏文侯变法开启了战国大变法运动的 序幕。各国的变法使新兴地主阶层地位得以强 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立奠定了基础。
(3)大变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求富国强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出现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1)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春秋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 确立,进一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也 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2)战争的频繁也对各国提出变法革新的要求。 为了在战争中避免失败或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 很多国家都进行了变法。 (3)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原因,要充分理解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道理。下面图示 提示了几者之间的关系:
二、自我测评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转 型?它们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各 领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国都面临着社 会转型。各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先后进 行变法改革,以争夺号令诸侯的霸主地位。
岳麓版高中历史复习课 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课件
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
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一、点上的了解
活跃的人是谁?思想是什么?
阅读教科书,了解相关知识点
时期 人物 著作
思想观点
二、线上的梳理
何以称活跃?思想史体系内的考察
明清之际思想家的表达
李贽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迷信孔子、 主张绝假纯真的童心说
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天下为主君为
黄宗羲
客”,主张君臣平等,提倡“天下之法” ,公其是 非于学校
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经世致用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
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
趋时更新,批评孤秦陋宋
思考探究:这些看起来是针对哪些观点的?
——李贽
思考探究:由此,可以看出三位思想家间 不断放大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三、面上的理解
真的是一种活跃局面吗?跨越思想 史的综合考察
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 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明覆亡的惨痛 事实,对以华夏文明为自豪的士大夫,形 成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经济因素产生,如同世 界各国的规律一样,文化学术界首先掀起 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和文化大繁荣 。
以顾黄王思想为代表的君主批判意识是在明清之际政治 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 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 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岳麓书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
思考探究:人教版和岳麓版教科书是如何界定明清之 际进步思想的性质和作用的?人民版教科书呢?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12课 俄国农奴制改革(共67张ppt)
1.如何理解1861年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革? 提示:
2.“解放”法令、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这三 条改革措施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提示: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 的前提;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是“解放”法令 得以推行的体现和保障。这三者都是俄国向近 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
对“十二月党人起义”的评价 提示: 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 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境地 而最后失败。但是,这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 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起义,它促进了人 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
1.“解放”法令 (1)时间: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 (2)内容 ①政治上:农民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 , 人身自由 成为政府的臣民。 ②经济上:农民可以通过 获得一半土 赎买 地。
第12课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俄国农奴制改革
19世纪上半期沙皇俄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 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从19世纪中叶起,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 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 制危机不断加深。特别是早在1814年,以俄 国为首的反法联军打败了拿破仑,沙皇亚历山 大一世以“解放者”的身份骑着白马进入巴黎。 而40年后,俄国却在1855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中战败,向英、法和土耳其俯首,沙皇俄国从 令人望而生畏的霸主变成了不堪一击的泥足巨 人。
(3)评价 ①积极影响:改革促成了被称作“斯托雷平奇 迹”的经济大发展。 ②局限 a.改革根本不顾及贫苦农民的利益,使社会 不公更加严重,导致社会矛盾愈发激烈。 b.改革使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失去了 对沙皇政府的信任。沙皇俄国处于革命的前夜。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10课 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共48张ppt)
2.俄罗斯帝国的建立与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什 么联系? 答案: 彼得一世改革使俄国国力不断壮大, 在与瑞典的战争中获胜。从此,俄国成为欧洲 强国之一,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列宁说“彼得一世改革是‘跳出落后圈子 的一种独特尝试’”,指的是( ) A.使用野蛮的手段推行资本主义制度 B.效法西方政治废除沙皇专制体制 C.引进西方成果摆脱闭关落后的局面 D.废除农奴制度巩固沙皇专制统治
(2)俄罗斯帝国的确立:1721年10月22日,俄 国参政院为表彰彼得一世在北方战争中创立的 功绩,封他为“全俄罗斯大帝”。俄国的国号 正式改为俄罗斯帝国。 (3)彼得一世在西方文明的挑战面前奋起应对, 把西欧的文明移植到俄国来,推动了社会进步。 2.局限性: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封建农 对外扩张 奴制国家,并走上了 的道路。
3.政治改革 (1)目的:大力加强中央集权。 (2)措施 ①中央:设立最高权力机关 ,直属沙 参政院 皇。 总督 ②地方:设立直接听命于沙皇的 。 (3)用人方面:废除旧贵族凭出身和血统享受 高官厚禄的特权,为其他阶层有才干的人开辟 了谋职升官的门路。
4.文化改革 文化教育 (1)仿效西方,引进西欧的 体系,派遣 留学生到欧洲学习,推行西方的文明生活方式。 (2)下令建立各种学校、医院,筹建 、 科学院 博物馆,聘请外国人来俄国传授先进的科学和 技术。 公共剧院 (3)还下令修建 ,让戏剧发挥社 会教育作用。 (4)强迫贵族子弟必须进学校或去国外学习, 规定不毕业者不准结婚或进军队服役;不服从 命令的,剥夺其特权。
2.为什么说彼得一世改革是历史的进步? 提示: (1) 从改革的背景看 ①17世纪,英、法、荷等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得 到进一步发展。但俄国的封建落后势力仍旧非 常强大,不仅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且严 重威胁到了王权。 ②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但 他们自身力量弱小,希望借助王权的庇护得到 发展;封建君主也希望借助新兴资产阶级的力 量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在当时 的历史条件下,封建君主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与 资产阶级的要求相适应。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时作业):选修一 1专题复习与测评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雅典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
就其民主的范围而言,主要指()①雅典公民②外邦移民③奴隶④他国公民A.①B.①②C.①④D.①②④解析:雅典民主只在非常狭小的公民集体范围之内运作,大量奴隶、妇女和外邦移民被摈斥于雅典民主政治之外。
他国公民更谈不上。
答案: A2.从上层建筑领域给予贵族政治以沉重打击的梭伦改革的措施有()①鼓励发展工商业②确立财产等级制度③设立“四百人”议事会④成立公民法庭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①鼓励发展工商业是在经济领域打击了贵族政治而不属于上层领域,故排除①,②③④都属于政治改革。
答案: D3.下列有关“海岸派”和“山地派”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山地派是住在山区的下层平民②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③海岸派大多为工商业者④海岸派和山地派都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比较的能力。
“海岸派”并不主张和赞成“山地派”的激进要求,所以含④的选项可以排除。
答案: A4.梭伦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主要是因为()A.改革措施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B.梭伦对民主政治的认识不足C.梭伦改革触犯了贵族利益D.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在改革中梭伦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使得许多改革措施带有“折中”色彩,“折中”的改革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
答案: D5.2012年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奥运精神世代传承,奥运精神产生地雅典对人类政治文明影响最深远的是()A.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B.召开公民大会,让公民参与城邦事务C.建立陪审法庭制度D.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解析:雅典公民大会与现代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是古代和近代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可以看出公民大会对西方乃至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_第17课____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共58张ppt)
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择在农村的原因 提示: (1)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 济的基础。 (2)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 (3)旧的人民公社体制的阻碍。 (4)地方农民的自发行动取得了成功。
1.反腐倡廉 (1)原因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 正之风蔓延。反腐败成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 的重大问题。 党风建设 ②反腐倡廉是 的重要内容。在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 党和国家机关的少数干部受到腐蚀。
(2) 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们党的先进性能否得 以保持、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取得人民群众的拥 护、关系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得以巩固。 总之,反腐败斗争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生死 存亡。它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
2.构建和谐社会,中国亟须解决哪些难题? 提示: (1) 理 顺 分 配 关 系 , 解 决 社 会 公 平 “核心问题”。 (2)解决就业难题,巩固“民生之本”。 (3) 科学调控宏观经济,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4)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 (5)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6)经济社会并重,克服发展“短腿”现象。 (7) 把反腐制度落到实处,防止 “ 权力寻租 ” 。
(2011·淄博高二检测)党的十七大提出 “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 主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 不断探索,执政能力不断提高。这体现在 ( ) ①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 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②中共十三大阐 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③中共十四大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④中共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纲领
②城市 a.展开标志: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主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张 建 立 “ ”。 自主权 b.改革内容:扩大企业 ,发展多 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改革国有企业, 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建立建立社会主义 体制。 d .成就: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初步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国民经济发展 势头良好。 2.实行对外开放 边境城市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对外开放, 沿海开放城市 开放区逐渐向内地和 发展。 (2)当今,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 ——沿海经济开放区 ——内地”这样一个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2课 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共44张ppt)
4.阅读唐朝均田制同日本班田制的相关资料: 材料一 有关均田制的唐代法令: 凡天下丁男,给田一顷„„所授之田,十分之 二为世业(又称永业),余以为口分。
——《唐会要·租税》
凡授田,先课后不课,先贫后富,先无后少。
凡州县界内,所部受田悉足者为宽乡;不足者
为狭乡。
——《大唐六典·尚书户部》
三、自我测评 1.概述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答案: 仿效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实行 班田收授法;学习中国三省六部制和郡县制, 在中央设立二官八省,在地方设立各级机构等。
2.简析大化改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 (1)改革适应了社会需要,是成功的 根本原因。 (2)改革派通过政变消灭专横的中央豪族,组 建新政权,是能够成功的前提。 (3)日本民族对先进文明积极学习、善于利用 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4)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答案: (1)不畏艰险,坚韧不拔。 (2)原因:为了吸收中华文明,促进自身的发 展。 影响: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社会文化的 发展,推动了大化改新的进程,从而使日本跳 跃式地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3)日本积极向中国学习;隋唐文化对日本产 生了深远影响,日本的货币、服装都仿效唐朝 制作;开放学习则国盛。
1.大化改新中哪些措施是仿效唐制改革的? 提示:
国家
措施 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唐朝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三省六部制 郡县制
日本 班田收授法 租庸调制 二官八省制 国、郡、里 制
2.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发展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 (1)社会性质上:通过班田收授法, 将土地授给农民,从而削弱了旧贵族的势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大化改 新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2)阶级关系上:改新后,阶级关系发生了根 本变化。班田农民有了生产资料,虽然人身仍 然不自由,但有了人格,已是封建农民。 (3)生产关系上:豪族对部民的奴役解除后, 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生产积极性提高。 但班田制实施的同时,也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 的形成。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共56张ppt)
1.背景 下层平民 (1)矛盾尖锐:公元前7世纪末, 与 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贵族政治面临严重 危机。 (2)梭伦执政: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 社会矛盾 官,承担起化解 的重任。
2.措施 (1)经济方面 公私债务 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 的 ,拔掉记债碑,土地又回到平民 手中。 ②废除债务奴隶制,禁止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 押。 ③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中庸
“解负令”是梭伦采取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措施, 这一法令( ) A.满足了平民的所有要求 B.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 C.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 D.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实力 答案: C
1.背景 (1)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分裂为代表不同阶 层利益的平原派、海岸派、 。 山地派 (2)公元前508年,执政官克里斯提尼采取与 (2) 508 平民 合作的态度进行进一步民主化的改革。
3.影响 (1)进步性 ①贵族政治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 、 世袭制 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 ②贵族政治在民众中树立了一种新观念:对于 谋 求 王 权 者 , 人 国家权力 诛 之 , 从 而 为 人得而 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 (2)局限性:贵族政治毕竟是少数贵族集体的 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 的运作。
文化事业 (3)影响:使雅典的 高度发达,国力 鼎盛,雅典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2.局限性:雅典是奴隶制国家,它的民主只 在非常狭小的公民集体范围之内运作。
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提示: (1)重视和强调公民的民主权利和义 务。 (2)体现奴隶主、公民多数人的意愿。 (3)开放官职,通过抽签、举手表决等方式产 生权力机构。 (4)制定严密的制度,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监督。 (5)体现了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和法律至上的 原则。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15课 戊戌变法(共70张ppt)
(2)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①原因:甲午战后,时局危急,维新思潮进一 步发展,提出了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要 求 学 习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的 政治制度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 a.康有为:其思想影响最大,《新学伪经考》 托古改制 《孔子改制考》是其 的思想利器,奠 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b.梁启超:其思想核心是“倡民权”。 c.谭嗣同:呼吁“冲决网罗”。 d.严复:致力于创办报刊、翻译西书,他翻 译的《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1.怎样认识百日维新的特点? 提示: 领导 者 目的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 新派是改革的推动者,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戊戌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 本主义 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
依 靠 以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为依靠进行 力 改革,显示出改革力量弱小 量 推 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 行 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范 围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过 变法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 程 失当 性 既是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
2.历史意义 (1)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 运 爱国政治 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 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 们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社会舆论 (2)维新运动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 和思想观念,这是它贡献给时代,也是它留给 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2011·三亚高二检测)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 国性,主要表现在它( ) A.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 B.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 C.主张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D.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答案: A
(4)影响 参政 ①百日新政激起了不少普通绅民、下官小吏的 热情。 ②新政的许多内容切中时弊,得到了民族资产 开明地主 阶 级 和 的支持。
2012届创新设计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选修1-2
第2课时商鞅变法 2.观察下面两幅图片:材料二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1.政治格局:宗法制瓦解、战国七雄形成。
2.经济: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3.阶级关系(1)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社会变革。
(2)各国先后进行变法。
4.思想文化: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二、商鞅变法的举措和特点1.举措(1)商鞅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6年)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2)商鞅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年)①废井田,开阡陌。
②推广县制。
③统一度量衡。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2.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三、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1.历史作用(1)政治上: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转变,使统治集团内部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军功地主成为秦统治支柱,逐步建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2)军事上: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3)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2.局限性(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为秦的暴政埋下了祸根。
(2)商鞅变法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3)商鞅变法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保留有奴隶制的残余。
(4)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2009??浙江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通典??食货》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法的原因。
2012届高考历史新课标同步导学一轮复习课件第20课西学东渐(岳麓版)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 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 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掌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革的思想主张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 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背景 资本主义 1.鸦片战争前后,外国 对中国的 冲击日益加剧。 2.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相应扩大。 二、目的:为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 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 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 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 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解析: 从材料中 “窃国者,窃于民”的信 息看,严复的这段言论具有维护人民民主权利 的特点。
2.以下是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
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 ——陈世镕 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 奇书。 ——陈澄 评论三: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 书。 ——林吕排
解析: 魏源的《海国图志》系统介绍了外 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对战、守和外交策 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术,提出 “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 的著名主张。 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 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 答案: A
三、概况 开眼看世界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 的第 一人”,命人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海国图志 2.魏源:编成《 》一书,明确提 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四、影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为 一股社会思潮。
如何评价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精讲: (1)进步性:新思想的最主要功绩在 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开始关注世界形 势,探索救国之路,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 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为后来的洋务运动 奠定了思想基础。 (2)局限性:新思想的代表者大多是封建官僚 上层,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对西方文 化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表面——器物(坚船利炮)层 面上。从效果看,并没有形成向西方学习的强 大思潮,而仅仅局限于封建统治阶级上层的极 少数人,更没有进行一定规模的政治实践。
2012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第13课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共57张ppt)
(3)使埃及得以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维护了自 身的独立和主权,实际上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 统治,而且大大推迟了欧洲殖民列强侵占埃及 的进程。 (4)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存在许多缺陷,最终 因若干错综复杂的内外因素而招致失败,但其 历史功绩和深远意义却是不容抹杀的。
三、自我测评
1.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社会并不存在下列 哪对矛盾( ) A.外国资本主义与埃及民族的矛盾 B.国内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农民阶级与马木路克封建统治集团的矛盾 D.马木路克统治集团内部及其与奥斯曼帝国 的矛盾 答案: B
1.经济上:创办近代工厂 (1)措施 ①军事工业:建立兵工厂、造船厂和火药厂。 ②民用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等。 ③行政保护:采取 行政手段 ,保护民族工业。 (2)作用:埃及的民族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 展。
一、阅读与思考 (材料见教材第91页) 阅读上述材料,你认为以上分析有道理吗? 答案: 有道理。穆罕默德·阿里希望通过向 西方学习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但他主要在 军事和建立近代工厂即军事工业为主这方面积 极仿效西方,而在推进民主制度、鼓励资本主 义经济发展这方面做得很少。这种片面的改革 无法使埃及成为真正的近代国家。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 末19世纪初马木路克在埃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穆罕默德·阿里在什么情况 下改革的? 解析: 第(1)问注意紧扣“18世纪末19世纪 初”这一时间和马木路克的活动分析。第(2) 问从内忧外患和埃及的实力角度归纳。
答案: (1)18世纪末,马木路克掌握了包税 权,实际统治了埃及,并为了争权夺利,相互 攻伐。拿破仑占领埃及后,马木路克受到打击。 法国退出埃及后,马木路克在埃及割据一方。 (2)①内忧外患:内有马木路克反动的割据势 力,外有西方殖民入侵的威胁。②埃及经济、 军事落后,难以抵御列强的入侵。③为富国强 兵,抵御西方殖民入侵,维护民族独立。
2012届高考历史新课标同步导学一轮复习课件第4课宋明理学(岳麓版)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 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 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解析: 本题围绕宋明理学选取材料,考查 学生的综合能力。第 (1) 问应从规范封建伦理道 德方面分析。第 (2) 问要结合材料指出理学家们 的追求。 答案: (1)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 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 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 (2)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 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 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 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5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 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 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此观点认为加 强道德修养的主要途径是( ) A.“致良知” 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 D . “ 养 浩 然 之 气” 解析: 由“知是心之本体”“此便是良知, 不假外求 ” 可知,该思想家强调人应向内心寻 求真理,这应是王阳明的思想核心。 答案: A
《三教图》中三人从右到左分别是老子、 释迦牟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 经论道。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
面的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
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 体现了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合一的 社会思潮,反映了三者之间融合的趋势。
1.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 ( ) 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 .三教互相取长补短,已经融合为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 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兴盛 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 解析: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 ”的潮流弥 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三教之间互相吸纳渗 透,关系和谐,而不是融为一体。 答案: C
新课标历史选修课介绍说明岳麓版课件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第一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3 第二单元:民主与专制的搏斗/3+1(综合探究)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3+1 第四单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2+1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运动/3+1
中外课时比 3:11
能不能反映民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民意?如 果不能反映要花费多大精力才能改变代议机关 ?
最理想的状况是:人民能够行使最后的控制权,
这就需要代表或议员是由人民选举产生, 并且人民可以随时予以罢免
阻碍:议员有任期,有相应的保护机制,民意 需要有相当的普遍性才能受重视等。
什么是较好的代议制?
建立起稳定、有效的权力制衡系统
从文明史的角度看,继发的改革可以说明文明 的扩展(或文明的传导)
比如,唐制影响日本
第四,原发与继发界线不是很清楚的。而 且越是到近现代,世界日益连成一体,彼 此影响加大,很难区别
例如,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工业文明冲击 下的改革”,继发型;但明治维新也对中国产生 了巨大影响。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我朝变法,但采于日 本,一切已足。”对于中国,日本似乎又是“ 原发”。
一个关键,一个核心问题 普遍看法:选修既是增负 换角度审视
选材 标准化考试弊端
选修教材的个别章节,高中历史课标没有 要求,如何处理?
正常讲述。既然增加肯定有其道理和必要。 或是重要,或是保持线索。特别是岳麓版讲 究历史传承,时空线索。
是不是纳入考试?考试一律以考试大纲和 考试说明为准。
例如,美国黑人的投票权到1965年才真正开始 的。瑞士到了1971年所有的妇女才获得了投票 权后,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选。
新课标同步导学历史(岳麓版)(课件)选修一 3专题复习与测评
• 2.作用 • (1) 政治上: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 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 的发展。 • (2) 经济上:宗教改革运动中,资产阶级获得 天主教会被剥夺的很大一部分财产,加尔文派 又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披上神圣的宗教外衣, 这些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3)思想上 • ①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 ②加尔文派成为尼德兰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 命的旗帜,为资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条件。
练规范、练技能、练速度
(1)加尔文把信仰得救解释为先定论,
即人的得救与否完全由上帝预定,
不同点 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2)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
与否的标志
• 1.特点 • (1) 欧洲宗教改革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封 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指向天主教会,建立起适 应本民族的宗教。
新 改革 教 人物 派 别 马 丁 · 路德 加尔
核心教义
其他主张
影响地 区
“因信称义”; 简化仪式、 路 全体信徒皆 神职人员 德国 德 教士;信仰 娶妻、蔑 北欧 教 的惟一根据 视权威 是《圣经》 加 提出先定论; 简化仪式、 尔 法国
改 革 项目
马丁·路德宗教改
革
加尔文宗教改革
高中岳麓版历史选修1 第2单元 单元小结与测评课件PPT
3.改革的结果和成效 中国古代改革从效果上来看都收到了明显成效。管仲改革、商鞅变法 收到了富国强兵之效;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忽必烈改制大大加快了封建化进 程;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一度改变了中衰局面。但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则有成有败,一般情况下,最高统治者直接推行的改革都取得成功,王朝 中后期推行的改革大多遭到失败。
栏目导航
二、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1.相同点 (1)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2)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3)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4)变法者的个人命运相似:商鞅被杀;王安石被革职,后又被迫辞 职。
栏目导航
2.不同点 (1)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 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2)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3)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 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4)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
栏目导航
3.认识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 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 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 当。 (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栏目导航
4.中国古代改革的启示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手段,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杰出人 物在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过程伴随着尖锐而复杂的斗争,充满着 艰辛。王安石、张居正等人的变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值得后人学习。
2012高考历史《同步导学新课标》一轮复习课件选修2专题1第1课欧洲君主专制理论的构建(人民版)
• 请回答:
• (1)材料一表明了詹姆士一世怎样的思想?它 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 (2)材料二中表达出对待国王的态度如何?
• (3)上述材料反映出英国国内政局的主要矛盾 是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
• 解析: 第(1)问要明确詹姆士一世的基本观 点以及对阿奎那思想的继承;第(2)问主要考 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分析的能 力;第(3)问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答案: (1)“君权神授”;“君权神圣”。
• (2)以议会的法院已得到国王的圣裁为由,同 国王抗辩。
• (3)主要矛盾:“王在法之上”还是“王在法 之下”——议会和国王之间的尖锐对立。后果: 矛盾激化,最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 一、宏观整合
•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统治着整个社会,王 权屈尊于教权之下,二者展开长期斗争。阿奎 那提出“君权神圣”学说,以论证教权高于王 权,维护受到严峻挑战的教会权威;詹姆士一 世提出“君权神授”学说,以摆脱教会和议会 的限制,推行专制统治。
王早权强化
期
的产物。
神权
• (2)君主专制的形成,又需要借助
来维
护其统治。
• 在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的最高 首领是( )
• A.罗马教皇
B.英国主教
• C.英王
D.议会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在亨利 八世改革前,罗马教皇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领,
改革后“英国国教”最高首领是英王,《至尊 法案》的通过便是证明。
• (1)统一:两种权力相辅相成,共同维系封建 社会的统治秩序,罗马天主教会则是西欧封建 统治的中心和精神支柱。
• (2)对立:由于罗马天主教会鼓吹神权高于君 权,君主出于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二者之间 又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特点 (1)变法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2)变法地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沉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3)手段: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4)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化改革。
2.评价 (1)历史作用:使秦国走上了封建化道路,为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战斗力。
(2)局限性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
③未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1.原因: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2.实施: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均田令。
3.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4.实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5.影响 (1)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3)推动了北方内迁各族向封建制的转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的出现。
(4)对后代田制也有很大影响,施行时间长达三百多年。
为中国封建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类别比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支持者变法都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变法内容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个人命运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实质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类别比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不同点性质不同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说明的问题 (1)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的个人命运为转移 (3)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4)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1.古代历史上的社会改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政府制定明确的改革措施而推行的,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从广义上讲,凡是统治阶级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调整,都称得上改革。
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
3.改革的结局一般有三种情况,或取得完全成功、或彻底失败、或取得一些成效但最终失败。
4.社会改革对改革者有特殊的要求。
要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要意志坚强、雷厉风行;要讲究策略、灵活多变。
5.那些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改革,推动着社会前进和历史发展。
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
6.改革是社会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涉及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
因此,改革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激烈的斗争与流血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