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赋诗 以诗解文

合集下载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注释及解析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前赤壁赋[宋] 苏轼壬戌之秋②,七月既望③,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④。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⑤,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⑥。

少焉⑦,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⑧。

白露横江⑨,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⑩。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1),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2),羽化而登仙(13)。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4)。

歌曰:“桂棹兮兰桨(15),击空明兮溯流光(16);渺渺兮余怀(17),望美人兮天一方(18)。

”客有吹洞箫者(19),倚歌而和之(20)。

其声呜呜然(21),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2),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23)。

苏子愀然(24),正襟危坐(25),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6)?”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27)?西望夏口(28),东望武昌(29),山川相缪(30),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1)?方其破荆州(32),下江陵(33),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34),旌旗蔽空(35),酾酒临江(36),横槊赋诗(37),固一世之雄也(38),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39),侣鱼虾而友麋鹿(40),驾一叶之扁舟(41),举匏樽以相属(42);寄蜉蝣于天地(43),渺沧海之一粟(44)! 哀吾生之须臾(45),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46),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47),托遗响于悲风(48)。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9),而未尝往也(50);盈虚者如彼(51),而卒莫消长也(52)。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54)。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5),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6)。

北宋苏轼《赤壁赋》赏析及原文翻译

北宋苏轼《赤壁赋》赏析及原文翻译

北宋苏轼《赤壁赋》赏析及原文翻译北宋苏轼《赤壁赋》赏析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

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

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

《滕王阁序》一文若干细节别解

《滕王阁序》一文若干细节别解
生 形成 更为 全 面深刻 的理 解 。
女 子年 十八 九 , 悦之 无 因 , 遂感 心
疾 。 问其 故 , 以启母 。母 为至 母 具
华 山寻 访 。 见女 具说 闻感 之 因。 脱 蔽膝令 母 密置其 席 下卧之 , 当已。
就《 雀东南 飞》 孔 一文而言 , 笔者认为其应该受到了华山畿传
说 的 巨大 影 响 ,华 山 ” 词 , 了 “ 一 除 指地 理位 置 以外 ,更 多 地具 有文 学审美上的象征指代意义 。原因
如下 :
少 日果差 。 忽举席 见 蔽膝 而抱 持 , 遂吞食而死。 气欲绝 , 谓母日:葬 “ 时 车载 , 从华 山度 。 母从 其 意 。 ” 比
阁饯 别序 》滕 王 阁饯别 诗 序》 , 《 题 还有《 滕王阁诗序》 滕王阁序》 《 等 题。 流传最广的是《 滕王阁序》 , 题 然 而最不 通 的也是 此记 , 岳阳 楼记》 醉翁亭记 》可 以“ , 《 ; 赋” 如 《 阿房宫赋》梁王兔 园赋》 《 ,但不 可以“ ” 序” 序 。“ 是一 种用 来说 明 著述经过或出版意图、 编写体例 、 资 料 来 源 和作 者情 况 的文 体 , 对 滕王阁, 何序之 有 ?
仗工整 ,其 对后世 文 学与语 言的 影 响广泛 而深远 ,意 义远 远 盖过 本诗 , 是骈 体文 中的 翘楚 。 确 然而 对于这 篇 著名 的序 文 ,历来 的理 解 和注释 见仁 见智 ,其 中又 有不
王勃这篇序文的题 目( 篇名) 是什 么 ? 来有 《 日登洪 府滕 王 历 秋
美象 征意 义 。
是文末那首七言诗。“ 可以写 序” 于诸诗成诗之前 , 如李 白的《 春夜 宴桃李园序》不有佳作 , ( 何伸雅 怀 , 诗不成 , 如 罚依 金 谷 酒 数 ) 和 王勃 这 篇序 文 。“ ” 可以作 于 序 也 诸诗完成之后 , 如韩愈《 送石处士 序》遂各为诗歌六韵 ,遗愈为之 ( 顺序上 的合理性 。 第三 , 正像蒋逸雪先生所言, 情人合葬于华山的习俗 ,本是刘 “ 宋 时事 ,尔后便 成男 女 双方 因情 而死合 葬指代地”那么早在刘宋 , 之前的刘 、焦二人即使确实只是 合葬在“ 山” 华 这一地点 , 但在其 故事广为流传并最终成为传世名 作 的过程 中 ,必然 会受 到华 山畿 传说的影响 , “ 山” 使 华 一词具有 了 “ 男女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 地” 的象 征指代 意义 。 由于 以上原 因 , 以笔者 以 所 为在对“ 华山” 一词作解释时 , 应 该不仅指出其地理位置 ,更应该 指出其在文学作品中具有 “ 男女 双方因情而死合葬指代地”的审 美 象征 意义 ,只有 这 样 才能使 学

宋词名词解释论述

宋词名词解释论述

第二十八章宋词一、名词解释1、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

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

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2.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

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

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

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二、论述题1、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

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

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

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

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2、宋词发展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参考答案:宋词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时期。

北宋初中期的词沿袭了唐五代词的特点,在形式上以小令为主,内容多写男女爱情、离愁别恨,艺术上多用白描手法。

代表词人主要有柳永、张先、欧阳修、晏殊、晏几道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柳永。

北宋后期的词,最大的特色是词的诗化,主要词人有苏轼、秦观、周邦彦、贺铸等。

南宋前期的词强烈地表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词人有李清照、张孝祥、张元干等。

南宋后期的词分为两派:一派以辛弃疾及其追随者为代表,多表现爱国精神;一派以姜夔、吴文英等为代表,主要在艺术上精雕细刻。

3、柳永词在内容上主要有哪几类?其主要的代表作是什么?参考答案: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主要表现男女爱情、离愁别恨。

安师大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唐宋文学题复习材料

安师大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唐宋文学题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

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

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书法真情实感。

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体现出诗风的转变。

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文章四友:指继上官仪之后,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

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

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4.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5.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变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6.韩孟诗派:是指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进一步发展了杜诗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

他们除追求诗歌的雄奇怪异之美外,还大胆创新,或以散文章法结构诗篇,或在诗中大量使用散文句法,他们的“以文为诗”对宋诗有很大影响。

陆机《文赋》疑难问题解答

陆机《文赋》疑难问题解答

陆机《文赋》疑难问题解答1(学习陆机《文赋》要掌握哪几点,陆机的《文赋》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

它着重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

《文赋》是用骈赋形式写成的,对于现在的读者有较大的阅读困难,因此,我们应该在注释的帮助下认真阅读原文,不仅要从字词句上读懂,更要体会理解它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内涵。

请注意掌握:一、文学创作的构思,特别是关于文学创作的想像问题;二、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三、创作过程的具体表现技巧;四、文学作品艺术美的标准;五、《文赋》的影响。

2(《文赋》对文学创作的构思有些什么论述,《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了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

1、构思前的准备:着重强调了玄览、虚静的精神状态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

《文赋》开篇就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与虚静意思相同,即是排除纷扰,全神贯注地进入创作状态,而"典故"就是指积累丰富的学养,这样构思活动才能顺利展开。

2、构思活动的情状:《文赋》生动地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首先要进行丰富的想象活动,想象活动超越时空,无限丰富和广阔,所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情与物在想象过程中的结合,是艺术构思的心然结果。

当艺术意象在作家的思维过程中形成以后,就要用语言文字作为物质手段,使它具体地呈现出来。

为了寻找最精彩的、最能充分表现在构思中形成的艺术意象的语言文字,就要"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上天下地去寻找。

并且,这语言文字还要具有独创性。

3、灵感在构思中的作用:陆机认识到灵感的作用,认为灵感不是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3(陆机《文赋》的文体论的内容是什么,"诗缘情而绮靡"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文赋》把文体分成十类: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并且认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风格。

宋元文学复习材料(仅供参考)+复习提纲

宋元文学复习材料(仅供参考)+复习提纲

名词:1、晏欧词风:词体进入晚唐五代以后渐趋成熟,确立了以小令为主的文本体式和以柔情为主的题材取向、以柔软婉丽为美的审美规范。

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主要继承的就是五代这种词风,但他们在继承中又有革新求变的一面。

晏殊加深了词中情感的浓度,即浓中渗透着理性沉思的特质;欧阳修则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

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

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

3、“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是元好问对陶渊明诗的评价,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

但并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

4、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25人。

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5、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

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第一章宋词一、基本知识1、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

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

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

湖北省部分地市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湖北省部分地市州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元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于此类。
“离骚”含义是遭受忧愁的意思。“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屈原的美好的品质。可概括出:“离骚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保持最初的美好本质和高洁志向。
《菩萨蛮》即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同时通过对女主人公心境的描写抒发一种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凄凉。可概括出:温庭筠以女子自比,表面是写女子梳妆,求爱情而不得,实质是自比闺中怨妇,表达男子求功名而不得的情感。二者都运用了比兴寄托。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考前模拟卷】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

【考前模拟卷】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全国)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18101810-全国-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考前模拟卷-001总分:100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1、明永乐以后至成化末年,文坛上最为流行的文学流派是()(1分) A:临川派B:台阁体C:唐宋派D:前七子2、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1分)A:白居易《长恨歌》B:民间流传的南戏C:范摅《云溪友议》D:元稹的传奇小说3、陈师道的诗被称为()(1分)A:半山体B:山谷体C:后山体D:简斋体4、李渔《笠翁传奇十种》的主要题材是()(1分)A:才子佳人B:历史故事C:政治时事D:神怪故事5、代表明代散文全面繁荣和时代特征的是()(1分)A:唐宋派散文B:公安派C:晚明小品文D:竟陵派6、乔吉《两世姻缘》的艺术特色是()(1分)A:悲喜连缀,贯通一体B:酸楚哀怨,令人肠断C:感事兴怀,情寄高远D:哀伤幻灭,淋漓尽致7、《水浒传》突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小说中第一个正式登场的人物是()(1分) A:鲁智深B:林冲C:西门庆D:高俅8、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色是()(1分)A:平易古淡B:华丽典雅C:豪犷雄放D:清新流丽9、姜夔词的艺术特点是()(1分)A:清空骚雅B:如七宝楼台C:平淡自然D:清新明快10、戴复古所属的诗人群体是()(1分)A:江西诗派B:江湖诗派C:中兴四大诗人D:永嘉四灵11、马致远的杂剧《黄梁梦》是()(1分)A:神仙道化剧B:公案剧C:家庭伦理剧D:历史剧12、汤显祖的《牡丹亭》属于()(1分)A:元杂剧B:金院本C:南戏D:明传奇13、明代著名小说《西游记》属于()(1分) A:历史演义B:世情小说C:话本小说D:神魔小说14、陆游古体诗的艺术风格是()(1分)A:悲壮沉痛B:自然圆转C:对仗工稳D:清淡秀逸15、吴文英词的主要特点是()(1分)A:以诗为词B:长于议论C:章法结构独特D:语言通俗自然16、陈与义的诗歌被称为()(1分)A:山谷体B:后山体C:简斋体D:诚斋体17、欧阳修散文的风格是()(1分)A:平易流畅、委屈婉转B:结构谨严、析理透辟D:纵横博辨18、梅尧臣的诗歌风格是()(1分)A:豪放雄奇B:平淡瘦劲C:生新瘦硬D:沉博绝丽19、“国朝文派”作家蔡珪的诗风特色是()(1分)A:清丽B:雄健C:简淡D:凄婉20、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由个人创作的白话小说专集是()(1分) A:“三言”B:《金瓶梅》C:“二拍”D:《型世言》21、苏轼的著名散文《前赤壁赋》属于()(1分)A:议论文B:碑传文C:山水游记D:亭台堂阁记22、我国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分)A:《封神演义》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23、黄庭坚诗生新瘦硬,被称为()(1分)B:简斋体C:山谷体D:诚斋体24、王禹偁诗歌的艺术风格是()(1分)A:华靡艳丽B:平易晓畅C:沉博绝丽D:清奇僻苦25、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的诗歌被称为()(1分)A:白体B:西昆体C:晚唐体D:半山体26、张养浩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名句是()(1分) A:“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观及其诗歌创作

陆机《文赋》的“诗缘情”观及其诗歌创作

夫妇 , 成孝 敬 , 厚人伦 , 教化 , 风俗 ” 是 “ 之 乡 人” “ 之邦 国” 它 强调 的是 诗 歌 的社 会 美 移 , 用 ,用 ,
功能, 由此把诗 歌创 作 和批 评引 向了写志 言 理 。《 诗序 》 诗 言 志 的 同时 , 讲 “ 乎 情 ‘ 毛 讲 也 发 吟
咏性情 ”但 它 在使用 “ ” 一 概 念 时 , , 情 这 始终 强 调 道 德 的规 范 性 和 政 治 的功 效 性 , 求诗 歌 按 要
中 图分 类 号 :2 2 7 12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8 2 ( 0 6 0 — 0 3 —0 10 — 2 4 2 0 ) 3 1 2 7
陆机《 文赋 》 是对 文学创 作 过程 进行 探 讨 和总 结 的著作 ,文 赋 》 文 体 时说 : 诗 缘情 而绮 《 论 “ 靡 , 体物 而浏亮 ” 诗 缘 情 ” 赋 。“ 从理 论上 概 括 了诗歌 的本 质 特 点 , 出 了诗 歌 创 作 的准 则 。陆 提 机在创 作 中实践 着 自己 的文学 观 , 其诗 歌抒 写人 生 , 抒发 感慨 , 有强 烈 的情感 色 彩 。 具
感, 揭示了诗 歌本 质规律和诗歌创作 的基 本特征 。陆机诗歌 中功业未成 的悲哀往 往和生命 短促 易
逝 的 悲 感 连 在 一 起 , 感 慨 世 事 盛 衰 , 凶 倚 伏 , 道 险 峻 , 生 险 恶 的 叹 世 之 作 同 样 流 露 出 浓 重 其 吉 世 人 的生 命 悲 剧 感 。陆 机 诗 歌 中 的 乡 情 交 织 着 深 刻 的 功 名 失 落及 客 游 见 轻 的 心 理 失 衡 产 生 的 不 遇 之 感 , 折 动 人 ; 有 些 赠 答 诗 回忆 往 事 , 念 友 人 , 真 意 切 。 要 之 ,“ 缘 情 ” 理 论 主 张 由 陆 机 曲 其 思 情 诗 的 提 出 , 在其 诗 歌 创 作 中 得 到 较 好 的 实践 。 并 关键词 : 陆机 ;文 赋 》诗 缘 情 ; 歌创 作 《 ; 诗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一)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一)

陆机与魏晋文学自觉的演进(一)【内容提要】曹丕的时代结束后,中国的文学自觉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上继续向纵深演进。

陆机承上启下,揭橥文学特征,探讨创作规律,建立审美标准,并相应地在创作中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追求艺术的表现力量,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

陆机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趋同性展示了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

【关键词】陆机文学自觉文学理论创作实践当文学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获得独立的存在时,它就大步跨入了自觉的时代。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样一个时代肇端于汉末,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变化为背景,以比较自由解放的文化思想的冲击为动力,唤醒了人的自身意识,也唤醒了人的文学意识。

文学的自觉在无名氏古诗中已孕含量的蕴积,至曹丕的时代腾起质的飞跃,出现了重视文学价值、探讨体制风格、提出审美要求、品评作品优劣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现象。

文学创作也扬弃了外在于自身的目的,致力于人的表现,美的创造。

这颇象鲁迅说的,近于西方“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1],当然两者的历史意义是无法比拟的。

文学的自觉时代是一个文学冲决传统的功用观念对创作的束缚、寻求按自身规律充分发展的变革历程。

它在曹丕的时代迈出了辉煌的第一步后继续向纵深演进,至西晋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借用鲁迅的表述方式,就是“陆机的时代”。

因为无论在理论形态或实践形态上,陆机都能踪继前秀,启范后叶,有力地推动了演进的流程。

就其历史贡献而言,实为曹丕之亚匹。

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审视陆机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并试图藉以展示文学自觉的历史走向。

承上启下的文学理论文学是在自身不断得到实践、认识、把握中发展的。

对文学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把握的尝试,可以说是它从自在阶段跨入自觉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陆机的《文赋》就是这样一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尝试,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创作过程及其规律性与复杂性。

其实在曹丕的时代,丰富的创作就已提供了进行这种探讨的可能性。

历史之所以选择了陆机,我认为就在于文学自觉的演进的必然性。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

陆机《文赋》原文、完整译文及注解本文在参考古诗文网以及其它来源的译文和注释后,对其译文、注释和评点进行了必要的增补、校订和调整,并对文中某些字词加以注音。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文学家,孙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

太康元年(280年)孙吴灭亡后出仕西晋,任太傅祭酒、吴国郎中令、著作郎、平原内史等职,世称“陆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乱”。

陆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提要该赋序言说明创作缘由和意图,指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困惑,认为对写作的认识,虽然可以借览前人的经验,但主要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

接着叙述创作前的准备:精神意念要高度集中,排除任何杂扰,全心构思。

创作时为了获得准确生动的语言,要发掘昔日积累,寻求充分表达情志的新颖文辞。

然后论创作立意,并从思想、语辞两方面,说明写作的乐趣。

文章还论述了文体多样性的成因以及十种体裁的特征,需要注意处理的四个问题。

最后论艺术灵感及文章的功用。

原文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1。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y án chī)好恶(hào wù)2,可得而言。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3,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4。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zǎo),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佗日(tuó rì)殆可谓曲尽其妙5。

至於操斧伐柯(kē),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於此云尔6。

译文和赏析我每次阅读有才气作家的作品,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创作时的苦心。

他们的造句遣词实在是变化无穷,但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分辨并加以评论的。

每当自己写作时,尤其能体会到其中的情形,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

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写作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因此作《文赋》评述前人的优秀作品,阐释作文成败的缘由,以后或许可以委婉穷尽文章写作的奥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题型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A )。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2、从《史记》对汉高祖和汉武帝的记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司马迁的(C )A.“究天人之际”的精神B.“发愤著书”的精神C.“实录”精神D.“主文而谲谏”的精神3、最早批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A )A.曹丕B.钟嵘C.刘勰D.陆机4、陈子昂在《修竹篇序》提出了(A )A.“兴寄”和“风骨”说B.“美刺”、“讽谏”说C.“为时”、“为事而作”论D.“意境深远”说5、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说,这里的“穷”应该诗指诗人(A )A.困厄的人生境遇B.经济贫穷只能自食其力的困境C.写不出诗的困境D.经济贫穷和身体有病的状况6、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应、和、悲、雅、艳的五条标准。

这五条标准都是用音乐来比喻,其中的“悲”是指(C )A.文章要充分运用比兴手法,引起声音悲壮的艺术效果。

B.文学作品要有悲天悯人的同情心C.文学创作要能充分体现鲜明的爱憎感情,能真正感动人D.文学作品要引起读者的感动,必须描写悲剧性的题材内容7、把创作客体(“在物者”)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把创作主体(“在我者”)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的清代诗论家是(C )A.王夫之B.袁枚C.叶燮D.沈德潜8、“《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的著名观点的文论家是(C )A.金圣叹B.袁宏道C.李贽D.李渔9、“《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这段文字是指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A )A.有共性和典型性B.分散而不够集中C.有鲜明的个性D.有典型性但缺乏共性10、“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

”这段话的作者是(A )A.梁启超B.李渔C.金圣叹D.刘熙载1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含答案解析)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

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

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

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

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

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

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

其三,诗性智慧。

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

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

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

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

“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

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含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一(含答案)填题 1 分,共 20 分)一、 空(每空对艺发贡献与乐艺学知人1 、孟子儒家文思想展的突出在于他的“民同”的文美思想,以及“学评论与以意逆志”的文批方法。

世论”“说这发愤书__,是2 、司在《任安》中,根据史上多人的事迹,括出“马迁报书历许伟概_著种进学一步的文思想。

则评现实,3 、《毛大序》歌作要合乎“乎情,诗认为诗创发止乎礼义”的原,而在批黑暗方面艺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思想。

缘 _ 而绮陆赋为类并概风诗__情4 、机《文》把文体分十,具体括了其格特征,其中提出了“浏对学艺术两个与极为靡”,“赋__体物 _ 而亮”。

可以看出他文的重要特征:感情形象有了深刻的。

认识别为头5 、《品》把五言人分大的系,以《钟嵘诗诗为两个统_诗经_》和《_楚辞_ 》分其源,风骚并举评极为、,探源溯流,价深刻。

论继马迁发愤6 、愈承了孟子的“”,提出了“韩继养气说_ 气盛言宜_ ”之,又承了司的“著书说_不平则鸣 ”。

论”,提出了“为时诗为这论断诗学论评7 、“文章合而著,歌合事而作”一著名出自唐代的大人、文理批家与书 》。

__白居易 _的著名信体文《书论元九论词清严区诗与词词__是一家别_”的著名观8 、在《》中,照力主要格分的界限,提出了“这较诗词发实际况点,是比符合展的情的。

审清_ ”和“ 意趣_ ”的美词审标_空9 、炎在《源》里首先确定了“雅正”的美准,又提出了“并别专节对进论要求,分列二者行了述。

号独灵_,不拘格套”的口,因为击拟复风抒性10 、袁宏道了抨七子派的模古之,提出了“说诗学而提出了“ _性灵”的主。

诗创临现对问题清祯说对审对现11 、歌作都面如何表其象的,代王士的“神韵”主美象的表风”。

尽_流应_一字,得做到“不着国维继来许学论评关论观并华12 、王承了唐代以多文理批家的有理点,受到康德、叔本的理影,在贯学论境界”说,使有意境的理关间词话里提出了穿其文思想的理核心“论响《人》论达为统到了最完善、系、深刻的水平。

陆机《文赋》的解释

陆机《文赋》的解释

陆机《文赋》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我每次看到有才之士的创作,私自以为懂得了他们写作的甘苦用心。

)夫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

(他们造句遣词,确实是变化多端的了。

(不过)文章的美丑好坏,还是可以用言辞表述的。

)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我自己每次作文,更是体会到其中(甘苦)的情形。

总是害怕所要表达的意思与所表现的事物不能相称,(写出的)文辞不能切合构思时的立意。

这不是懂得道理的困难,而是付诸实践时能力上(达不到)的困难啊。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所以我作这篇《文赋》,用以介绍古代作家的美丽的文章辞藻,因之论述作文成败的缘由。

以后或者可以曲尽写作的奥妙;)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

(至于借鉴古代作家的作文经验,就像拿着斧头砍伐木头做斧柄一样,虽然学习取鉴他们的写作经验就在跟前,但是下笔写作时的千变万化,真的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我所能够说出来的,就全在这篇文章里了。

)(提示:以上是本文的序言,叙述写作《文赋》缘由和目的。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於典坟。

((创作之前,作者)长久地站立在天地之间幽深寂静地观览(天地万物),以古代典籍陶冶滋养自己的情志。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循着四季的变化而感叹时间的流逝,观看万物的变迁而思绪纷呈。

深秋时节,悲伤树叶的飘零;芳春时节,喜悦枝条树叶的柔嫩。

(有时候)肃然敬畏,如霜雪在胸;(有时候)志意高远,如上临云霄。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有的人)咏唱先世德行的伟大显赫,歌颂先祖道德的芳香芬馨。

(作家应该)在(前人)文章的林海中遨游,赞美那美文的文质彬彬。

于是慨然放下(前人)的文章,(自己)执笔进行写作,姑且(把心得感受)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风雅颂“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部分,合称十五国风。

“国风”,就是列国的土风歌谣,共有诗一百六十篇。

“雅”是正声,即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王畿一带的音乐;大、小雅即是周王室的乐歌,现存《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

“颂”是祭祀歌曲;《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

赋比兴赋、比、兴,是儒者根据《诗经》艺术所总结归纳出来的三种表现方法。

其中赋是铺陈其事而言之的意思,为赋诗行文中最常用的一般方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拟的意思。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也就是一首诗或者一章诗的开头或起情之辞。

四家诗《诗经》经秦火后,至汉复传,传诗者共有四家,即齐、鲁、韩、毛。

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的叫毛诗。

齐诗,韩诗,鲁诗同属今文学派,毛诗属古文学派。

三家诗指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学派,同属今文学派。

西汉时曾为三家设学官(博士)。

现均已亡佚,仅存《韩诗外传》。

“今文”中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

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

楚辞楚辞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它的句法参差交错,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因为“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离骚《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全诗373句,2477字。

诗人在这首长诗中,以浪漫奇特的构思和深沉悲愤的激情,结合自己的身世遭际,塑造了一位血肉丰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和卓越精湛的艺术。

诗句的议论文

诗句的议论文

诗句的议论文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诗句的谈论文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 有关1句诗句的谈论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夫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怜悯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夫种田特别的辛苦的情景。

农夫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特别艰苦,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夫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观察农夫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

由于特别酷热,汗水从农夫的脸颊1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怜悯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1粒都是农夫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1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剧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夫的劳动成果。

2. 有关1句诗句的谈论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是李绅青年时目睹农夫每天做农活缺吃不饱,穿不暖,以怜悯和愤慨的心情写出来的。

这首诗描写了农夫种田特别的辛苦的情景。

农夫在骄阳底下干活,条件特别艰苦,但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粮食是农夫用汗水换来的,也不珍惜粮食。

诗的开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两句,是写诗人李绅在田野里观察农夫扛着锄头,在太阳底下干活,种粮食。

由于特别酷热,汗水从农夫的脸颊1直不停地流到庄家地里,不禁产生了怜悯与怜悯之心。

诗的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1粒都是农夫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这是1个反问句,通过这个反问句,诗人剧烈地表达了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同时要求人们珍惜粮食,珍惜农夫的劳动成果。

3. 古诗的作文古诗词,想说爱你不简单乘1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

最摄我心魂的,照旧是那……抬头,便会想到“1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1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

[秋水庄子字词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秋水庄子字词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秋水庄子字词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篇1:卖油翁文言文注解及翻译原文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

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注释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善于。

以:凭借,用。

自矜(jīn):自夸。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

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放下。

立:站立。

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其:代词,指代陈尧咨。

发:把箭射出去。

矢(shǐ):箭。

但:只。

微:微微。

颔(hàn):点头之:凑足音节。

不亦。

乎:(难道)不也。

吗?熟:熟练。

忿然:气愤的样子。

知:懂得。

射:射箭的本领。

精:精湛,奥妙。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你。

安:怎么。

轻:作动词用,看轻。

酌(zhuó):舀乃:于是,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文赋诗以诗解文
作者:乐燎原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9年第03期
文言文是民族语文中一种特殊的语言形态,旧体诗词是民族文化中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语言的演变,在今天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已很少见到有人用传统的文言形式去进行写作,但旧体诗词不仅拥有较为广泛的欣赏群体,而且拥有为数不少的新老创作个体。

在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旧体诗词有着新诗永远也无法取代的审美价值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这似乎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笔者一直以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和研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和文学修养水平。

虽然现代中学语文教学并不提倡学生写作旧体诗词,语文教师自然也就没有教授或指导的要求和任务。

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教者有一些旧体诗词写作的体验和心得,那就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从而也就有利于提高语文(特别是古典诗文)的教学质量。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开始尝试旧体诗词的写作,并自编结集为《杏园小雨》。

其中有一部分作品与文言文教学相关,均是由笔者“因文赋诗”(根据文言文而创制旧体诗词),又反过来“以诗解文”(将自创的旧体诗词用于该篇文言文的教学)。

这些诗词“特制品”有着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教学功能”,当归属于旧体诗词创作的“别一世界”。

现不揣浅陋,录出其中三例以求教于方家和同仁。

一、以诗导读,通晓原文内容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是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

古往今来,从《十面埋伏》到《霸王别姬》,音乐、戏曲、小说、影视等多种艺术门类对这一历史题材竞相涉足。

受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大型交响诗《红楼梦》对曹雪芹原著成功改编的启发,笔者试着将《垓下之围》一文改写成同题组诗如下:
(一)别姬
四面楚歌音凄婉,兵少粮绝时维艰。

悲歌诉与虞姬别,一唱一和泪满衫。

(二)溃围
忍泪含悲突围去,昼夜兼程未解鞍。

田父挥手左向指,兵陷大泽泥淖间。

(三)快战
盖世雄风今尚在,策马横刀犹向前。

拼尽剩勇终三胜,霸业难遂本由天。

(四)拒渡
乌江不是无船渡,只因兵败失面颜。

八千弟子皆战死,岂能蒙耻独自还?
(五)自刎
身被重创自刭死,血染战袍映寒川。

尸分五体封侯赏,悲情英名世代传。

组诗共五首,用同一韵脚,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基本上涵盖了“垓下之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诗题从别姬、溃围、快战、拒渡、自刎等五个方面仅用十个字就极其简练地概括了西楚霸王项羽覆灭时的主要悲剧场景。

教者要求全班学生根据原文史实为组诗作注,然后请五位同学依次向全班同学讲解。

这一别开生面且饶有趣味的导读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者只需向学生翻译项羽的悲歌并补充虞姬的和歌(虞姬的和歌,据《楚汉春秋》所载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学生一般都能快捷地通览全文,晓其文意,为后面对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展开讨论弄清了相关的史实依据。

二、以诗明旨,突出文章意蕴
《与妻书》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字意洞),在起事前三天的夜里,写给他夫人陈意映女士的一封信。

此信情真意绵,读后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在指导学生自读完这封家书后,笔者向学生出示了一首《林觉民〈与妻书〉歌吟》:
孤窗走笔夜深沉,几度欲罢意难禁。

当道狼犬总狂吠,乱世生民尽呻吟。

梅筛月影成追忆,血映刀光铸忠魂。

此赴泉台违先愿,勿洒热泪上春坟。

此诗首联交代烈士写作书信的时间和心态;颔联描述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时局;颈联表明烈士不惜忍痛别妻、为国赴难的豪迈情怀;尾联则是烈士对自己只身先死深表愧疚和对爱妻节哀保重的深情嘱咐。

若将此诗与原文对照参读,诗文相映,意味良多,在凭借此诗对全文内容作简要梳理和师生情感又起波澜的前提下,再来分析并归纳文章的“寸管下儿女情,肺腑中社稷心”的思想内涵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此基础上,笔者还顺势给学生介绍了林觉民烈士于当天夜里写给他父亲的一封短信:“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

大罪乞恕之。

”并向学生出示笔者的一首题为《读林意洞与妻暨父两缄感言》的绝句:
泪雨和墨泻方巾,两修家书一样情。

愿为苍生谋永福,毅然赴死不惜身。

诗的最后两句揭示出林觉民烈士为全国同胞争自由、谋幸福而不惜牺牲一己的高尚襟怀和英雄气概,从而再一次强化了文章的主旨。

三、以诗抒怀,升华教育情感
《前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到黄州两年后,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秋天写下的千古名篇。

在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该文后,笔者接着补充简析了苏轼在同一时期写下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然后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向学生出示了自创的《鹧鸪天》二首:
其一
赤鼻矶下水一方,白露笼罩秋色凉。

月华皎皎清胸臆,江风微微拂画舫。

挥兰桨,溯流光,扣舷放歌乐未央。

人生困顿终将逝,笑看山川日月长。

其二
铁钣铜琶唱大江,豪情干云久低昂。

一生偃蹇心难老,数度迁谪鬓已霜。

徒守志,聊举觞,壮岁蹉跎又何妨?是非功过凭褒贬,春夏秋冬任暖凉。

笔者引入这两首词是为了突出强调如下教学内容:人的生命,常常是在抗衡风雨和苦难中显示出坚韧和高贵,可是因灾难而生命失真者多矣。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灾难降临的时候之所以丧失人之真、性之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苏轼那样乐观豁达的情怀,因而对人生的灾难缺乏足够的化解力。

由此让学生初步领悟到:苏轼在黄州放射出的生命信号正是
一道生命告示,它告诉我们:乐观豁达的情怀是人类食粮之外的又一脉生命之泉,它可以奇妙地改造人类心灵对人生灾难的感受,可以卓越地提升水深火热中的生存者现实的生存质量。

直面苦难,珍爱生命——苏轼的这道生命的告示迄今已近千年,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少人是真正记取了呢?这样,笔者以“跨越千年的告示”向学生进行了生命教育,升华了教育情感,从而引发学生去思考我们的时代,思考我们的人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从上述三个实例看,笔者认为,将自创旧体诗词运用于文言文教学,必须遵循“精心构制、适度使用”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为此,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取与舍
不是所有文言文都适宜于写成旧体诗词,也不是每一首据文写就的旧体诗词就一定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每文必作或每作必用,既不现实,更无必要。

因此,如果写不出时一定不要强制硬写;写好后若不能有效地服务于教学,也必须忍痛割爱,弃之不用。

二、主与从
所写旧体诗词既然从文言文中来又要回到该文言文的教学中去,那么它应从属于原文,即居于一种依附地位。

如果脱离原文去大讲特讲所作诗词,将无疑是本末倒置,主从易位。

三、放与收
为保障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自创旧体诗词应周密地纳入组织教学系统,教学时该行即行,该止即止,切不可随心所欲,收放失控。

以上所谈是笔者将自创旧体诗词运用于文言文教学中的初步实践及粗浅体会,并不是对这种属于“另一范畴”的旧体诗词创作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独特功能的系统认知和精要论析。

同仁诸君若能见微知著,一隅三反,由此引出更深刻的见解,那将是笔者写作本文真正的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