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_0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症)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2型题 2. B1型题 3. X型题1.腹中冷痛,手足厥冷,身体疼痛,内外皆寒,治疗宜用( )(2007年第55题)A.乌头桂枝汤B.桂枝汤C.通脉四逆汤D.济川煎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识记型考题。
内外皆寒之腹痛治宜乌头桂枝汤温里散寒,表里兼顾,故选A。
桂枝汤只解表寒,通脉四逆汤只祛里寒。
2.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治疗宜用( )(2006年第71;1995年第65题)A.理中汤B.通脉四逆汤C.暖肝煎D.桂附地黄丸E.乌头桂枝汤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乃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治当以通脉四逆汤温通肾阳。
故选B。
3.一老叟于沐浴时,突发少腹拘急冷痛,喜暖喜按,得温痛减,舌苔白,脉沉紧,治宜选用( )(2005年第64;2001年第64;1994年第68题) A.乌头桂枝汤B.附子理中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E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少腹乃厥阴经的循行部位,故少腹拘急冷痛是由于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所致,治当暖肝散寒,方用暖肝煎,故选E。
乌头桂枝汤用于内外皆寒之腹痛,附子理中丸用于阴寒腹痛,附子粳米汤用于寒邪上逆之腹痛,通脉四逆汤用于肾阳不足,寒邪内侵之腹痛。
4.患者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舌苔白,脉沉紧。
治疗宜选( )(2004年第54题:2000年第60题)A.乌头桂枝汤B.金匮肾气丸C.附子粳米汤D.通脉四逆汤E.暖肝煎正确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辨证论治,属于应用型考题。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是寒邪上逆所致,当以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故选C。
5.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其病理为( )(1991年第52题)A.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B.肾阳不足,寒邪内侵C.脾阳不振,寒邪内侵D.寒邪内侵,阳气不运E.阴寒内盛正确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腹痛的病因病机,属于理解型考题。
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脾胃病证胃痛腹痛痞满泄泻呕吐痢疾噎膈便秘呃逆脾胃病证胃痛胃痛的概念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痛的病因病机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
病机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病位——胃,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病理因素——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
病理变化比较复杂。
1.胃痛日久不愈,脾胃受损,可由实证转为虚证。
2.若因寒而痛者,寒邪伤阳,脾阳不足,可成脾胃虚寒证。
3.若因热而痛,邪热伤阴,胃阴不足,则致阴虚胃痛。
4.虚证胃痛又易受邪,如脾胃虚寒者易受寒邪。
5.脾胃气虚又可饮食停滞,出现虚实夹杂证。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诊断依据1.上腹近心窝处胃脘部发生疼痛为特征,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不同的性质。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腐等上消化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
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进食生冷干硬辛辣醇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等。
胃痛的诊断与病证鉴别——病证鉴别1.胃痛与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绞痛、闷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
而胃痛多表现为胀痛、刺痛、隐痛,有反复发作史,一般无放射痛,伴有嗳气、泛酸、嘈杂等脾胃证候。
2.胃痛与胁痛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症,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吞腐。
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
3.胃痛与腹痛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胃痛的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寒热2.辨在气在血实——痛剧,固定不移,拒按,脉盛;虚——痛势徐缓,痛处不定,喜按,脉虚。
中医脾系病位特征及脾系相关疾病之初探
脾病 历代 中医文献 对 其论 述颇 多 ,记载 了名称 统计共 1 5种 : 劳 、 泄 、 脾 脾 脾积 、 脾瘅 、 风疝 、 胀 、 脾 脾 脾 痹 、 消 、 风 、 伤 、 约 、 肾泄 、 遗 、 脾 脾 脾 脾 脾 脾 脾绝 、 脾 损 。 然 以上疾 病均 冠 以“ ” , 虽 脾 名 但绝 大 多数病 同 现代 医学 的脾 病相 差甚 远 。 中医 内科学 教材 则将 多 数 消化 系 统疾 病 归人 中 医脾 系疾 病 , 主要 有 : 胃痛 、
意义及 实用 价值 。
1 现 代 医学对 中 医脾 的认 识
从 古 代 文 献 记 载 看 , 中医 涵 盖 了西 医不 同脏 腑组织 的部分 功能病 变 ,不 能与 学 所论 述 的脾 在 形 态 、 置 、 位 颜 西 医脾病 概念 直接 换用 。 色 等 方 面 , 接 近 于 现代 解 剖 学 上 脾 、 两 脏 的结 更 胰 《 问 ・ 节 藏 象论 》 : 脾 胃… …仓 廪 之 本 , 素 六 云 “
后 天 之 本 的 重要 地 位 在 这 里 成 为 了有 名 无 实 的 番 脾 、 、 小 肠 在 病 理 上 最 易受 外 邪 及 饮 食 因 素 影 胃 大
号 而 已 。这 说 明 , 管 解 剖 上 的 相 似 , 在 功 能方 响 。因此 , 、 、 尽 但 脾 胃 大小 肠在 生 理功 能上 相互 联 系 , 病 面, 中医 的脾 与西 医 的脾 还 存在 比较 大 的差 别 。 张 理 上 相互 影 响 , 定 了临 床 中此 类 病 证 之 间 的相互 决 9 】 。考虑 脾 胃( ) 肠 的生理 功能 和病 理 特点 , 床 临 启 明等 _ 现与 中医脾 相关 的西 医学 组 织器 官 主要 兼 见_ 6 1 发
中医内科学——痢疾
阴虚痢
2.脾胃素虚而感寒湿患痢 湿热痢过服寒凉药物致脾虚中寒,寒湿留滞肠 日久因脾胃虚寒,化源 不足,累及肾阳 关门不固,下痢滑脱不禁,腰酸腹冷,表现虚寒征象
虚寒痢
3.痢疾失治,迁延日久 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
正虚邪恋
休息痢
四、病势
• 至于痢疾的预后与转归,古人常以下痢的色、量等情况判
断。下痢有粪者轻,无粪者重,痢色如鱼脑,如猪肝,如赤豆 汁,下痢纯血或如屋漏者重。同时应根据其临床表现,分别病 情轻重,判断病者预后,特别注意观察其邪毒炽盛情况,胃气 有无衰败,阴津是否涸竭,阳气虚脱与否。一般来说,能食者 轻,不能食者重。因本病虽在肠,但肠与胃密切相连,如湿 热、疫毒之气上攻于胃,或久病伤正,胃虚气逆,噤口不食, 表现人口即吐,则称之为噤口痢,实属危象。下痢兼见发热不 休,口渴烦躁,气急息粗,甚或神昏谵语,或虽见下痢次数减 少,而反见腹胀如鼓者,常见于疫毒痢及湿热痢邪毒炽盛,热 人营血,邪陷心肝之重证,如不及时救治,可发展为内闭外脱 证。
• 常 用 药: 藿香——芳香化湿 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 炮姜、桂枝——温中散寒 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 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 加 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 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 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 肉桂,温通导滞; 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候。 3. 宋代严用和《济生方·痢疾论治》正式启用“痢疾”之病名,“今之所谓
痢疾 者,古所谓滞下是也”,一直沿用至今。
(二)病因病机:
1.《内经》指出感受外邪和饮食不节是两个致病的重要环节。 2.《丹溪心法·痢病》进一步阐明痢疾具有流行性、传染性,指出:“时疫
中医内科学痢疾
方 义: 前方坚阴清热,后方寒热并用,有坚阴养血、清热化湿作用,两方合用,可
增强坚阴清热之效,坚阴养血而不腻滞,清热化湿而不伤阴,适用于湿热日久 伤阴之证。 常 用 药:
黄连、黄芩、阿胶——清热坚阴止痢 芍药、甘草、当归——养血和营,缓急止痛 少佐干姜——以制芩、连苦寒太过 生地榆——凉血止血而除痢 加 减: 虚热灼津而见口渴、尿少、舌干者——可加沙参、石斛以养阴生津; 如痢下血多者——可加丹皮、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若湿热未清,有口苦、肛门灼热者——可加白头翁、秦皮清解湿热。
2.证机概要:疫邪热毒,壅盛肠道,燔灼气血 3.治 法: 清热解毒,凉血除积 4.代 表
1.症 状: 主症:腹痛拘急,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 或为纯白冻,里急后重 ;
兼症:口淡乏味,脘胀腹满,头身困重; 舌脉:舌质或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2.证机概要:寒湿客肠,气血凝滞,传导失司
盛,运化失职,湿浊 内生,混杂合污而 下
大便次数虽多而 量少,排赤白脓血 便
大便溏薄,粪便清 稀,或如水,或完谷 不化,而无赤白脓 血便,腹痛多伴肠 鸣
明显 少有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 2、大便常规: 3、便培养: 4、其他检查:
急性细菌性痢疾血常规检查可 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多, 慢性细菌性痢疾患者血常规可
常 用 药: 藿香——芳香化湿 苍术、半夏、厚朴——运脾燥湿 炮姜、桂枝——温中散寒 陈皮、大枣、甘草——行气散满,健脾和中 木香、枳实——理气导滞
加 减: 痢下白中兼赤者——加当归、芍药调营和血; 脾虚纳呆者——加白术、神曲健脾开胃; 寒积内停,腹痛,痢下滞而不爽——加大黄、槟榔,配炮姜、 肉桂,温通导滞; 暑天感寒湿而痢者——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祛暑散寒, 化湿止痢。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模拟试卷5(总分:5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 A1型题(总题数:13,分数:26.00)1.患者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治宜选用(分数:2.00)A.柴胡疏肝散√B.化肝煎C.滋水清肝饮D.左金丸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胃痛之肝气犯胃证。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其代表方为柴胡疏肝散。
故A为正确选项。
2.哪个朝代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分数:2.00)A.隋唐B.唐宋√C.元代D.金元解析:解析:唐宋以前的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
故B为正确选项。
3.胃痛的辨证要点是(分数:2.00)A.属虚属实B.寒热属性C.在气在血D.以上均是√解析:解析:胃痛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故D为正确选项。
4.治疗肝气犯胃所致呕吐,应首选(分数:2.00)A.柴胡疏肝散B.小柴胡汤C.五磨饮子D.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解析:解析:呕吐之肝气犯胃证。
其一般临床表现为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舌边红,苔薄腻,脉弦。
其病机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止呕。
其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故D为正确选项。
5.患者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舌红津少,脉多细数。
证属(分数:2.00)A.脾胃阳虚证B.脾胃气虚证C.外邪犯胃证D.胃阴不足证√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其病机是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和降失司。
治宜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属于呕吐之胃阴不足证。
故D为正确选项。
6.患者吞咽梗阻,胸膈痞闷,情志舒畅时可稍减轻,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
治宜选用(分数:2.00)A.沙参麦冬汤B.通幽汤C.启膈散√D.补气运脾汤解析:解析:上述症状属于噎膈之痰气交阻证。
其病机为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宜开郁化痰,润燥降气。
中医内科学脾胃疾病
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司二便,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其液为涎。
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和降为顺,与脾相为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
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
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性,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熟水谷和通降胃气。
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减退,则机体吸收消化功能失常,以致出现便溏、腹胀、倦怠、消瘦等病变,运化水湿功能失调,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发生泄泻等病症;若胃受纳腐熟水谷及通降功能失常,不仅影响食欲,还可因中气不能运行,而发生口臭、胃痛、痞满及大便秘结,若胃气失降而上逆,可致嗳气、恶心、呕吐、呃逆等证。
脾胃与肝肾关系最为密切,脾虚化源不足,五脏之精少而肾失所营;肾阳虚衰则脾失温煦,运化失职而致泄泻;肝木疏土,助其运化,脾土营木,利其疏泄,肝郁气滞易犯脾胃,引起胃痛、腹痛等。
依据脾胃的生理功能和病机变化特点,我们将胃痛(吐酸、嘈杂)、痞满、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反胃)、泄泻、便秘等归属为脾胃病证。
上述病证虽归属于脾胃,但与其他脏腑亦密切相关,临证中应注意脏腑之间的关联,随证处理。
此外,脾胃为人体重要脏腑,气血、津液、湿痰饮等方面的病证多与之有关,如便血有因脾失统摄所致,脾失转输,水津敷布失常,水湿停聚,可致痰饮或水肿等,但从编排、讲授角度着眼,分别将其归属气血津液及肾的病证等。
至于脾虚生痰、上渍于肺之咳嗽,脾胃气虚、血之化源不足、心失所养之心悸,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停聚之臌胀等病证,依据其病证整体相关性,分别属于各个脏腑系统。
第一节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常考知识考点总结(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执业医师常考知识点总结第一篇肺系病证感冒的基本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咳嗽痰湿蕴肺证的治法和主方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肝火犯肺证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哮病的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冷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虚哮证的治法和主方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喘证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上实下虚喘证的概念治法和主方喘证表寒肺热痰浊阻肺肾虚不纳证的治法和主方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肺痈四期的治疗原则和主方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肺痨病理性质:主要在阴虚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肺痨治疗原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肺痨肺阴亏耗证气阴耗伤证的治法和主方《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病理因素:痰浊水饮血瘀肺胀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第二篇心系病证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心悸基本病机:虚证: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证: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惊悸和怔忡的鉴别心悸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治法和主方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 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气虚阴伤阳衰及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标实:瘀血寒凝痰浊气滞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胸痹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病机主治和主方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伤寒,金匮,不寐治疗可分为哪几个证型治法和主方痴呆和癫证的鉴别癫狂的基本病机!痫证的临床表现基本病机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第三篇脾胃系病证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胃痛的辨证要点: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治疗原则:理气和胃止痛胃痛寒邪客胃证肝气犯胃证胃阴不足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呕吐病位病因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口壹膈的病理性质:本虚标实(本虚——标实——) 辨证论治证型主方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呃逆治疗原则:理气和胃,降逆止呃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泄泻治疗原则:健脾化湿暴泻:湿盛为主重用化湿;久泻:脾虚为主当以健脾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痢疾的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辨证要点:辨虚实;辨气血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便秘病位: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第四篇肝胆系病证胁痛的病位: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胁痛的病理性质: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胁痛辨证要点: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积证的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鼓胀与水肿的鉴别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头痛辨证要点: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部位:(——)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中医内科学 脾胃系病证
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1.寒邪客胃临床表现:胃痛暴作,拘急冷痛,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不渴,喜热饮,有感寒或食冷病史,舌苔薄白,脉弦紧。
证机概要:寒邪客胃,暴遏阳气,气机郁滞。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代表方:良附丸。
常用药:高良姜、砂仁温胃散寒;香附、陈皮、木香行气止痛。
若寒邪较著,加革笈、川椒、肉桂;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加苏叶、桂枝;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2.饮食伤胃临床表现:胃脱疼痛,胀满拒按,暧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有暴饮暴食病史,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饮食积滞,壅阻胃气。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止痛。
代表方:保和丸。
常用药:神曲、山楂、莱子消食导滞;茯苓、半夏、陈皮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
若脱腹胀甚者,加积实、木香、槟榔;食积化热,暖腐酸臭者,加黄连、栀子;胃脱胀瘩而便秘者,合小承气汤;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大承气汤。
3.肝气犯胃临床表现:胃院胀痛,或攻撑窜动,牵引背胁,情绪波动诱发或导致疼痛加重,吸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叹息,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常用药:柴胡、川芎、香附、陈皮散郁和中;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积壳、佛手、绿尊梅理气解郁而不伤阴。
若肝胃气滞突出,胃痛或伴有胁痛者,加川棟子、延胡索;暖气较频者,加半夏、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浙贝母、煅瓦楞子、左金丸。
4.肝胃郁热临床表现:胃院灼痛,烦躁易怒,烦热不安,胁胀不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或数。
证机概要:肝郁化火,郁热伤胃。
治法:疏肝泻热,和胃止痛。
代表方:化肝煎。
常用药:丹皮、栀子清泻肝火;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青皮、陈皮疏肝和胃;浙贝母、泽泻清泻郁热;黄连、吴茱萸泻肝和胃。
若胸胁胀满,烦躁易怒甚者,加柴胡、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气;口苦、口干者,加柴胡、黄芩、玉竹、麦冬等解郁清热,养阴生津;胃热壅盛,胃院灼痛,痞满,大便不畅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
中医内科学知识点总结——脾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第一节胃痛概念: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素虚病机:胃气郁滞,和降失司,不通则痛;中阳不足/胃阴受损,胃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应辨虚实寒热,在气在血1.寒邪客胃:良附丸—温胃散寒,行气止痛(辨证可用厚朴温中汤、用半夏泻心汤)2.饮食伤胃:保和丸—消食导滞,和胃止痛(辨证可合用小承气汤、改用枳实导滞丸、合用大承气汤)3.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理气止痛(辨证选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
)(肝胃郁热际,理气药应选择香橼、佛手、绿萼梅等理气而不伤阴的解郁止痛药)4.湿热中阻:清中汤—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辨证选用二陈汤合平胃散)5.瘀血停胃:失笑散合丹参饮—化瘀通络,理气和胃6.胃阴亏耗: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益阴养胃,和中止痛(兼见嘈杂者,可合用左金丸)7.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
)(辨证可加理中丸、用附子理中汤、用补中益气汤)第二节痞满概念: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病因: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病位在胃,涉及肝脾。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辨寒热。
治疗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转归预后: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脉络瘀阻,可见吐血、黑便、胃痛、积聚、噎膈等。
实痞:⑴饮食内停:保和丸—消食和胃,行气消痞(辨证可用枳实导滞丸、用枳实消痞丸)⑵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汤—除湿化痰,理气宽中(辨证可合用半夏厚朴汤、改用黄连温胆汤)⑶湿热阻胃:连朴饮—清热化湿,和胃消痞(辨证可合用左金丸、改用泻心汤、用半夏泻心汤)⑷肝胃不和:越鞠丸合枳术丸—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辨证可改用五磨饮子、加用枳术丸)虚痞:⑴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辨证可合用理中丸)(若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⑵胃阴不足:益胃汤—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第三节呕吐病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中医助理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
中医助理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单选题]1.阴虚胃痛的主要病机是A.胃失温养B.胃失濡养C.气机不畅D.胃腑积滞E.瘀血内停正确答案:B参(江南博哥)考解析:胃喜润而恶燥,胃阴不足之胃痛,因胃失津液濡养所致。
掌握“胃痛-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
[单选题]2.胃痛的治疗,主要是A.调肝理气止痛B.调肝和胃止痛C.理气和胃止痛D.调理脾胃止痛E.调肝理脾止痛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审证求因。
掌握“胃痛-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护”知识点。
[单选题]3.胃痛的主要病变脏腑在胃,与哪些脏腑关系最密切A.肝肾B.肝脾C.胆肾D.脾肾E.心肺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掌握“胃痛-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
[单选题]4.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何邪最为常见A.风邪B.暑邪C.寒邪D.湿邪E.热邪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外邪犯胃胃痛的发病以寒邪最为常见。
掌握“胃痛-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
[单选题]5.胃痛发病的关键病机是A.气虚B.气怯C.气陷D.气滞E.气逆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胃痛的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所以关键是“气滞”。
掌握“胃痛-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
[单选题]6.下列症状对胃痛和腹痛的鉴别诊断最具有价值者为A.疼痛的部位B.疼痛的性质C.疼痛的持续时间D.疼痛的兼症E.疼痛的诱因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
掌握“胃痛-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
[单选题]7.与胃痛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A.肝、脾、胆B.肝、脾、胃C.肝、脾、肾D.肺、脾、胃E.肺、肝、胃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
掌握“胃痛-概念、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知识点。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
中医内科学脾胃常见病治疗经验摘要:目的:探讨中药调理脾胃病的方法及方法。
方法:根据近年中医辨证论治,归纳其治疗理论、规律和思路,从治疗思路、治疗方式、治疗思路、治疗实践等方面,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适合当代、采用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结论:中药在脾胃方面的作用已经得到很好的应用,中药在脾胃方面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以胃论治、脾论治、心论治等方法,能迅速减轻病人的病症,治好脾胃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中医;辨证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目录1 前言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3 中医对脾胃病病机的认知3.1升与降的生理特点3.2湿与滞的突出病症3.3情志失调、脾胃虚弱4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4.1从脾论治 (2)4.2从胃论治4.3从心论治结论参考文献致谢1 前言脾胃病是一种比较普遍的临床疾病,它包括食管、胃、脾、胰脏等上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胃痛、呕吐、打嗝、恶心、呕吐等。
一般而言,脾胃失调的根源在于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受损或失调。
[1]中药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在临床上已有很好的疗效,从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对中药脾胃病的理论、规律及思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归纳,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2 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理论在脾虚病人服用健脾药物后,其郑状症状明显好转,并可使其神经机能恢复,使消化道的分泌趋于常态。
“意”与“智”也包含了感觉、意识、意志和智力等的中枢。
脾虚多见,以泻泻(特别是久泻)、胀、肿、胃脘痛等为脾疾病。
因为脾主在中焦,是上升和下降的中枢,所以脾脏和其它器官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是脾胃方面的疾病,也可以表现为头部、面部、四肢等方面的症状。
可见,在病态的情况下,脾脏会对全身造成损害。
脾病病机与辨证的关系和治疗原则,可以概括为:补脾益气,理顺脾,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广木,砂仁,陈皮,下陷配加升麻、柴胡、荷叶脾阳虚,加干姜、附子、草豆蔻、桂枝、枣仁、龙眼肉脾阴虚,加莲肉、扁豆、石斛、白芍、白芍、白芍、神曲、山楂、鸡内金、麦芽湿,加苍术、厚朴、半夏、藿香、甘草、泽泻,加猪苓、车前子、连皮苓、玉米须等。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疾病方歌
脾胃系疾病一、胃痛1. 寒邪客胃香苏散4:香附紫苏叶陈皮甘草,理气解表。
良附丸2:高良姜、香附半夏泻心汤7:半夏黄连黄芩枣,人参干姜炙甘草。
2. 饮食伤胃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枳实导滞丸8:枳实导滞神曲黄连黄芩,大黄白术泽泻与茯苓。
大承气汤4:小承气汤3(大黄、厚朴、枳实)+芒硝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7:柴胡疏肝枳壳炙甘草,香附陈皮川芎芍药。
化肝煎7:陈皮青皮与丹皮,芍药山栀泽泻贝母成。
丹栀逍遥散10:逍遥散8(逍遥柴胡白芍当归,茯苓白术炙甘草薄荷煨姜)+牡丹皮、山栀4. 湿热中阻清中汤7:清中汤中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豆蔻施,陈皮甘草和胃气,理气清热又化湿。
5. 瘀血停胃失笑散2:蒲黄、五灵脂丹参饮3:丹参、檀香、砂仁6. 胃阴亏耗一贯煎6:一贯麦冬生地,北沙参当归身川楝子枸杞子。
芍药甘草汤2:芍药、甘草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7:小建中汤(桂枝汤5: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饴糖)+黄芪理中丸4:理中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方。
附子理中汤5: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香砂六君子汤8:六君子汤6(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制半夏、陈皮)+香附、砂仁二、痞满(一)实痞1. 饮食内停保和丸7:保和连翘半夏陈皮,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
2. 痰湿中阻二陈平胃散6:二陈平胃用厚朴陈皮,苍术半夏茯苓甘草六味齐。
半夏厚朴汤5:半夏厚朴生姜紫苏茯苓。
黄连温胆汤9:温胆汤6(温胆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甘草竹茹)+黄连、生姜、大枣3. 湿热阻胃泻心汤3:三黄:大黄、黄连、黄芩连朴饮7:黄连制厚朴饮焦山栀,菖蒲芦根制半夏香豉。
左金丸2:黄连、吴茱萸4. 肝胃不和越鞠丸5:越鞠香附神曲,苍术川芎栀子宜。
枳术丸2:枳实、白术五磨饮子5:五磨沉香槟榔,乌药木香枳实存。
(四磨沉香槟榔,乌药人参。
六磨沉香槟榔,乌药草枳壳大黄。
)(二)虚痞1. 脾胃虚弱补中益气汤8:补中益气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
中医内科学-腹痛-精选文档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 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 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 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
中医内科学--腹痛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预防、调护 腹痛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且相互兼杂,互为因果,共同致病,以寒热虚 实、在气在血为辨证纲领,以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 失养、不通则痛为基本病机。腹痛病位在腹,诊断时应注意与胃痛,尤 其是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等相鉴别。病变涉及脾、大小肠、肝胆、肾、 膀胱等多脏腑,并涉及多经脉,在辨证时应综合考虑。腹痛的治疗以“ 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 之,滞者通之,瘀者散之,不得认为“通”即是单纯攻下。
脾胃系 病 症 中医内科学
腹痛
Part01
概述
Part02
Part03
Contents
Part04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诊断与病证诊断
第 1章
概述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 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多种原因导致脏 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 可引起腹痛。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 、“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 均属本病范畴。
治疗原则:以“通”为大法,进行辨证论治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 通之,瘀者散之。
注 意 点
11
辨证论治
寒邪内阻证
症状:腹痛急起,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尤甚,恶寒身蜷,
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自可,苔薄白,脉沉紧。
注
治法: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意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桂、干姜。
辨证论治
中脏虚寒证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时喜按,喜热恶冷,得温则舒,
饥饿劳累后加重,得食或休息后减轻,神疲乏力,气短薄,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学习资料(题库版)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脾胃病证学习资料(题库版)1、单选陈某,女性,50岁。
平素心情抑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时作时止,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此病证的证机概要是()A.湿(江南博哥)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B.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C.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D.寒凝胃脘,阳气被遏,气机阻滞E.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正确答案:C2、单选热秘的辨证特点是()A.面赤身热,口臭唇焦,尿赤,苔黄燥,脉滑实B.嗳气频作,胸胁痞满,腹胀,苔薄腻,脉弦C.神疲气短,临厕努挣乏力,大便不燥,脉虚D.面色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E.面色白,畏寒肢冷,尿清,舌苔白,脉沉迟正确答案:A3、单选呃逆胃阴不足证,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应加用()A.石斛、芦根B.金银花、连翘C.石膏、郁金D.黄芩、桑白皮E.栀子、黄连正确答案:A4、单选下列关于噎膈的预防调护叙述中,错误的是()A.多食新鲜蔬菜、水果B.戒烟酒C.及时治疗食管慢性炎症D.避免食用发霉的食物E.每餐进食后不宜立即喝水正确答案:E5、单选患者王某,男,59岁。
吞咽困难四月余,开始不能进食固体食物,后发展至水饮难入,出现面色白,精神疲惫,形寒肢冷,面浮足肿,脘腹胀满,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弱。
下列治法何者最宜()A.开郁、化痰、润燥B.滋养津液C.滋阴养血,破结行瘀D.温补脾肾E.养血润燥正确答案:D6、单选瘀血停滞型胃痛主方是()A.血府逐瘀汤B.膈下逐瘀汤C.少腹逐瘀汤D.旋覆花汤E.失笑散合丹参饮正确答案:E7、单选患者陈某,男,50岁。
平素喜食辛辣香燥之品,近十天出现吞咽梗涩而痛,固体食物难入,汤水可下,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质红干,有裂纹,脉弦细数。
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加何种方药()A.大黄甘草汤B.大承气汤C.小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E.麻子仁丸正确答案:A8、单选呃逆属元气衰败,胃气将绝时,其特征是()A.呃逆声高,气涌有力,连续发作B.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C.呃逆断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D.呃声沉缓有力,得寒则甚,得热则减E.一时气逆而发的呃逆正确答案:C9、单选治疗肝气犯胃呕吐的主方是()A.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B.柴胡疏肝散C.越鞠丸D.启膈散E.温胆汤正确答案:A10、单选患者女,55岁。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A3A4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中医医师第 1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根据上述患者的临床特征,按照中医辨证理论,此时辨证属于A.肝气犯胃B.肝胃郁热C.瘀血停滞D.饮食停滞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2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经治疗后未见好转,而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而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宜 A.柴胡疏肝散B.大柴胡汤加减C.逍遥散加减D.养胃汤加减E.化肝煎加减【正确答案】:E第 3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治疗后仍不见好转,症见吐血,面赤舌红,心烦便秘,脉弦数有力等,治疗宜A.黄土汤B.归脾汤C.泻心汤加减D.半夏泻心汤加减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4题:A3/A4型题(本题1分)张××,男,40岁,因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薄白,脉弦。
若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症见胃脘隐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此时治疗宜A.益胃汤B.理中汤D.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第 5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根据患者上述临床特征,此时患者中医辨证应诊断为A.痞满B.梅核气C.噎膈D.郁证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第 6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按照中医辨证理论,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此患者考虑辨证为A.痰气交阻B.津亏热结C.瘀血内结D.气虚阳微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第 7题:A3/A4型题(本题1分)患者近一周来,出现吞咽之时哽噎不顺,不能进食固体食物,食入即吐,伴有胸膈痞塞满闷,情志不畅时更甚,口干咽燥,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如此,下列方剂中哪项是治疗本病的最佳方剂A.启膈散B.五汁安中饮C.通幽汤D.补气运脾汤E.右归丸【正确答案】:A第 8题:A3/A4型题(本题1分)贺××,男,56岁。
中医医师_中医内科学_脾胃系病症_B1题型_考试题_复习资料1
第 58 题:B1型题(本题1分)
A.肝气犯胃,胃气阻滞 B.肝气不疏,横逆犯脾 C.肝脾气滞,腑气不通 D.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 E.邪扰胃腑,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肝胃不和痞满的病机为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疫毒型痢疾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B
第 50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休息痢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D
第 51 题:B1型题(本题1分)
【正确答案】:D
第 29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B.开郁、润燥、化痰 C.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D.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E.益气健脾,滋养津液 以启膈散治疗噎膈,其功效是
【正确答案】:B
第 30加味 C.补中益气汤加减 D.吴茱萸汤 E.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治疗吐酸寒证的代表方为
【正确答案】:C
第 12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湿热壅滞之腹痛 B.湿热阻胃之胃痛 C.湿热伤中之泄泻 D.虚寒痢 E.休息痢 "病久正伤,邪恋肠腑,传导不利"是何病证的病机
【正确答案】:E
第 13 题:B1型题(本题1分)
A.温胆汤 B.四君子汤 C.归脾汤 D.黄芪建中汤 E.补中益气汤 嘈杂(胃热)主方是
A.清热化湿解毒 B.清热凉血解毒 C.散寒燥湿化浊 D.温中理脾 E.温补固涩 虚寒痢的治法是
【正确答案】:E
第 52 题:B1型题(本题1分)
A.香苏饮 B.胃苓汤 C.羌活胜湿汤 D.参苓白术散 E.藿香正气散 外感风寒致呕吐的治疗宜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范围
1、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西医学 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 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 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 证施治。 2、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 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2.辨腹痛部位 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
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二、治疗原则
1、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 确立相应治法。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 祛邪疏导;对虚痛,应温中补虚,· 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3、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二、病证鉴别 1、胃痛与腹痛
关系及 相似点 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 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 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 心、嗳气等胃病见症,
腹痛: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在腹痛恶心、嗳 气等见症,较少见。
2.腹痛与其它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 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 腹痛病证: 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先热后痛)疼痛一般不 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显;
外科腹痛:多后发热,(先痛后热)疼痛剧烈,痛有定 处,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 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
三、相关检查
1、血常规中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 有感染存在; 2、血、尿淀粉酶检查升高多提示急慢性胰腺炎存在; 3、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餐,B超,腹部X线(全消 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等有助于明确病变部位和 性质; 4、必要时可行腹部CT检查以排除外科、妇科疾病以及腹部占位性 病变; 5、胃肠道压力测定有助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诊断。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5.瘀血内停证 主证: 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 舌脉:舌质紫黯,脉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6,中虚脏寒证 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 力,气短懒言; 兼证: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三、病因病机小结
1、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 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外邪、饮 食情志等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 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2、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 “不痛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3、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病理性质 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 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 的症状。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 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它伴发 症状,鉴别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
3.饮食积滞证 主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 泻后痛减; 兼证:或大便秘结; 舌脉:舌苔厚腻,脉滑。 证机概要: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
4.肝郁气滞证
主证: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 时止; 兼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 舌脉: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三、证治分类
l.寒邪内阻证
主证: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
兼证: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证机概要: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湿热壅滞证 主证: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 兼证:小便短黄; 舌脉: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腹痛性质 寒痛: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 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 热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得凉 痛减者; 气滞:腹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攻冲作痛,嗳 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 血瘀:少腹刺痛,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 按,经常夜间加剧; 伤食: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痛 甚欲便,便后痛减; 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 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中医内科学—脾胃系病证
腹
痛
概述
一、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
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二、历史沿革
(一)病名 《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 《素问· 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 腹痛。” (二)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 面的论述, 对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用附子 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等,开创了腹痛证治先河。 《血证论》中曰: “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另详瘀血门。然有气痛 者,以失血之人,气先不和……宜逍遥散加姜黄、香附子、槟榔、 天台乌药治之。”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时邪 2.饮食不节 3.情志失调 4.阳气素虚
二、病机 外 感 实 邪 情 志 因 素 饮 食 不 节 阳 虚 脏 寒 寒凝 热结 气滞 (血瘀) 病 邪 结 于 腹
腹 部 脏 腑 经 络 受 病
气经 机脉 淤痹 滞阻
不 通 则 痛
腹 痛
食积 湿热
脏腑失温 脉络失养
腹部经络不得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