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复习记忆与应试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准确归纳文言虚词用法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如何准确归纳文言虚词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具体意义的虚词,例如:“之”、“而”、“乎”等。
对于学生来说,准确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对于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帮助学生准确归纳文言虚词的用法。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语法、句法和语境等多个方面进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分类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分类。
文言虚词可以分为功能性、关系性和补充性三类。
功能性虚词主要包括:之、者、乃、才、而、所、若、焉等。
这些虚词通常表示一种功能或者一种语法关系。
关系性虚词主要包括:也、亦、与、既、皆、或、且、并、兮等。
这些虚词主要表达一种逻辑关系或者一种并列关系。
补充性虚词主要包括:则、方、始、复、又、已、曾、乎、矣、吧等。
这些虚词主要用于补充句子的语气或者表示一种感叹等。
了解虚词的基本分类是准确归纳其用法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具体的复习技巧。
二、注意文言虚词的上下文语境在复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注重虚词的语境分析。
虚词的用法通常与上下文紧密关联,所以理解虚词常常需要依据句子的整体语境,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虚词。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言文、了解古代文化背景等方式来提高对于语境的理解能力。
举例来说,如果遇到“之”字,可以注意一下几个方面:是否作为代词使用?是否表示动作的完成?是否表示补充说明等。
通过注意上下文的语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并运用文言虚词。
三、通过语法和句法分析掌握用法除了注意语境,学生还可以通过语法和句法分析来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
语法分析主要关注虚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功能。
比如,“而”字在句子中可以表示递进、转折、并列等关系,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不同语境中“而”字的用法,准确归纳其功能。
句法分析主要关注虚词在句子中的句法作用。
比如,“乎”字可以用作疑问代词或者助词,学生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把握其用法规律。
通过语法和句法分析,学生可以在理解虚词的基础上,掌握其具体的用法规则,从而在考试中运用自如。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研究文言虚词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文言文的重要一步。
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语言成分和表达情感、语气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虚词。
1. 多读经典文本:研究文言虚词的最好方法是多读经典文本。
经典文本中的句子和篇章往往使用了大量的文言虚词。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文本,可以帮助您熟悉不同虚词的使用方式,把握其语义和语用特点。
2. 注意上下文:文言虚词的意义常常与上下文相关。
在研究文言虚词时,需要注意其所处的语境和句子结构。
通过仔细分析上下文,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3. 对比现代汉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的运用方式有所不同。
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相似与差异,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避免使用错误。
4. 制作词汇表:将研究到的文言虚词整理成一个词汇表,包括
虚词的释义、用法和例句。
通过反复查阅和运用这个词汇表,可以
逐渐记忆和掌握这些虚词。
5. 练写作:通过练写作古文,可以锻炼对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题材,尝试用文言虚词表达思想和情感,逐渐
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
研究文言虚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实践。
希望以上方法和技
巧可以帮助您更好地研究和运用文言虚词,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和欣赏能力。
祝愿您在研究过程中取得好成果!。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介绍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一定语法功能但没有明确含义的词语。
研究文言虚词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研究文言虚词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熟悉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是研究的第一步。
这些虚词包括“之”、“乎”、“者”、“也”、“之所以”等。
通过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和语境,可以逐渐掌握它们的含义和功能。
方法二:研究虚词的常见搭配文言虚词经常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特定的固定搭配。
例如,“之所以”常与“乃至”、“为”等词语搭配,“乎”常与疑问词如“何”、“谁”搭配。
通过研究这些固定搭配,可以更好地理解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方法三: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接触到大量使用文言虚词的语境,提高对虚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推荐一些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
技巧一:结合上下文理解虚词文言虚词的具体含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
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周围的句子和段落,推测虚词的含义。
同时,可以结合字典查询相关释义和例句,提高理解的准确性。
技巧二:比较现代汉语的对应语法结构虽然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但它们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通过比较文言虚词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可以更快地理解虚词的功能和用法。
总结学习文言虚词需要通过熟悉常见虚词、学习虚词的固定搭配、阅读经典作品等方法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上下文和比较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以更准确地理解虚词的含义。
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整理想你念你)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1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
引言
文言虚词是文言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修饰或衔接的作用。
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语言。
本文将介绍一些研究文言虚词的方法
和技巧。
1.注重词义的研究和记忆
文言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词义,因此注重词义的
研究和记忆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一环。
可以通过查阅词典、阅读
文言文等方式来了解虚词的多种含义,并进行记忆。
2.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在句子中担当着特定的语法功能,例如连接两个句子、标明修饰关系等。
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可以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其在
句子中的作用,并运用于实际的文学创作或翻译中。
3.频繁阅读文言文
阅读文言文是研究文言虚词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积累对文言虚词的使用经验,提高对文言语言的理解能力。
可
以选择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如《红楼梦》、《论语》等。
4.制定研究计划和练
制定研究计划和练也是研究文言虚词的重要步骤。
可以根据自
己的研究进度和时间安排,制定每日或每周的研究计划,并结合相
关的练来巩固所学知识。
5.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例如与老师或同
学共同讨论研究中的问题。
这有助于解决困惑,提高研究效果。
结论
学习文言虚词需要注重词义的学习,分析虚词的语法功能,频
繁阅读文言文,制定学习计划和练习,并寻求他人的帮助和交流。
通过这些方法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提高
文言语言的运用能力。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文言虚词运用方法口诀
初中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文言虚词运用方法口诀“文言文阅读”一般会考到实词、虚词、句子翻译以及文意理解这四大考点,那么每个考点都有哪些答题技巧呢?赶紧看下吧!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技巧一: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②结构助词,译作“的”;③助词,不译;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
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记忆(最全)
18 个虚词记忆方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记忆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要点:而且、而后、然而、如果、你、你的三而(且后然),如果你你的1)递进: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2)承接:而后。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转折:然而、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4)假设:如果。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5)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相关词组而已: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何况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2、何要点:为什么、什么、怎么、哪、呵呵,4w(why、what、how、wher e)1)为什么、怎么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什么、哪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3)通“呵”,呵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相关词组奈何:怎么办①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何其: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奈……何:对……怎么办①虞兮虞兮奈若何。
何以:以何(关注以的用法)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不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3、乎要点:乎=于1)语气助词:吧呢吗啊呀2)介词:相当于“于”(介词后必须跟名词)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技巧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技巧文言文的虚词让许多同学都摸不到头脑,那么文言文虚词该怎么复习呢?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技巧的相关资料,盼望对您有所关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技巧总结《考试说明》明确说明"虚词的使用也属于考查范围。
'除外,高考也始终把这项要求作为考查的重点。
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和助词。
题型以几个简单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或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问题、位置问题等,考查重点为介词、连词的搭配使用,助词、副词的一些变化及关联词中同一关系的不同关联词语的使用环境及搭配习惯。
热点考查核心是"敏捷使用'。
高考语文虚词复习窍门一、学会辨析语文虚词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特别敏捷,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的确不易。
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留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把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
通过增加语感,有意识地体会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力量。
1. 复习时把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辨清其微小的差别例1:下列句中"对于'用得恰当的一句是A:我们做老师工作,就要对于同学负责 B:这所学校,对于我们都是特别熟识的。
C:对于如何进行高考复习,他早已心中有数了 D:他对于老师历来敬重。
解析:此题考查辨析介词"对'"对于'的力量。
"对'和"对于'在许多场合相同。
凡是能用"对于'的地方都可以用"对',但能用"对'的地方不肯定都能用"对于'。
由于"对'比"对于'的动作性强。
当"对'表引进动作、行为的方向、目标或含有"对待'的意味时(如A句介词引进的目标,有"向'之意,D句介词表示"对待'),只能用"对'而不能用"对于'。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口诀(课)
(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
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
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 ⑩燕王欲结于君。(和)
【奇思妙想】今天我去渔夫家,渔夫说烧 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 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 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 来。鲲的鱼鳍,也就是将来鹏鸟的长翼, 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 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茶馆》看 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 那么粗。我说:“渔夫,怎么吃啊?这哪 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助、代、兼、副词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 从这 里”等。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 源记》)(从这里)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 “哪里”。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哪里)
(《《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
(《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3 虚词——焉
【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 反诘语气常译呢 代词什么之哪里 兼词相当于是之 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锯尾吃尾常不易 反截鱼鳍长翼呢 带刺什么知那里 见刺相当于是之 渔夫怎么和哪里
3 虚词——焉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记忆也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18个文言文虚词顺口溜帮你更好学习文言文
18个⽂⾔⽂虚词顺⼝溜帮你更好学习⽂⾔⽂相信⼤家在学习⽂⾔⽂的时候,都觉得虚词⽐较难记忆。
所以今天⼩编给⼤家整理了⼀些能够更简单的记住虚词的顺⼝溜。
下⾯就是⼩编给⼤家整理的18个⽂⾔⽂虚词顺⼝溜。
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18个虚词⼝诀】1.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且乃之乎者也谐⾳: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诀⽬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庸⼩说《天龙⼋部》中头号美⼥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下,因为——所以——则——⽽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样的废话连篇。
1.于【速记⼝诀】⾃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谐⾳:⾃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陆百元⼀⽄,在海南却只要五⾓钱⼀⽄),我们⾮常开⼼,不仅感谢的话说了⼀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个杯⼦和⼀⽀笔。
⼤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给她喝⽔。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竟然没⼈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从)②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择师⽽教之;于其⾝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到)⑧⾂诚恐见欺于王⽽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为之,⽽寒于⽔。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
文言文虚词答题方法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
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⑴虚实意识: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⑵结构意识: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 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择师而问焉 4咸私哂其矫饰焉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 3幸先以我名告之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 2所谓因人成事也⑶句位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4呼应意识: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 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此则国人之最也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 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5语气意识: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 2能设而不能动也 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文言文背诵技巧与虚词运用口诀及高效背诵方法
文言文背诵技巧与虚词运用口诀及高效背诵方法一、文言文背诵方法抓关键词语背诵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
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来记忆。
按写作顺序背诵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
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
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同学们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
然后再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整分联背诵法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
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
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尝试回忆背诵法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
二、文言文虚词顺口溜之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虚词复习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复习方法1、分清虚实。
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既可作虚词用也可作实词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纲谏》)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操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四个句子中的“以”就分作实词“率领”“认为”和虚词“把”“用”讲。
区分是实词还是虚词,主要从语法角度进行分析,第一句“以”是整个句子的谓语(句前省略了主语妻、妾、客),没有其他词语可以作谓语了;第二句是“以”和“往赴”这连续的两个动词构成的连动句;第三句“以肃”是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第四句“以十五城”也是介宾短语作句子的状语。
2、辨明词义和用法。
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
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对虚词进行一个一个的整理、归纳,从词性、使用方法上加以辨析。
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词“于”,但前一个应翻译为“在”,后一个应翻译为“比”(“乎、于”的前面如果是一个形容词,那么就翻译成“比)。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中“乎”是一个形容词词尾,不译。
3、通晓古今。
有的文言虚词尤其是双音节词虽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如“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蔺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而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这样的词语还有“可以”“以为”“至于”“指示”“其实”“以及”“因为”等,要做好系统的复习。
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
4、重视课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天津卷)A.乃戮之于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B.询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D.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共8个句子,4个句子来自于语段,4个句子来自于教材,如果对课文缺少了解,这种题目的得分率肯定不高。
【记忆口诀】高考丨文言虚词含义记忆口诀
高考丨文言虚词含义记忆口诀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
用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一、“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二、“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手把手教你学虚词
文言文十八个虚词顺口溜--手把手教你学虚词1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奇思妙想】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文言虚词 速记口诀
文言虚词速记口诀
1、“之”字有三用,就是代助动。
2、“而”字作连词,修承并转因递。
3、“以”字五用法,因凭来用把。
4、“其”代他(它)那和自己,反问推测或祈使。
5、“于”字要记牢,在从对比到。
6、“为”字动介助语气,做是替给被反诘。
7、“虽”说事实是虽然,假设情况当即使。
8、“则”字顺承那么就,转折轻却重可是。
9、“然”连词指代和词尾,但是对的这样子。
10、“与”给和同跟相比,相与连用是一起。
11、“乃”作副词于是就,判断当是指代你。
12、“者”代人事物,与也构判断。
13、“且”在初中简单说,况且一边又将近。
14、“乎”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
如何背虚词实词语的方法
如何背虚词实词语的方法
背诵虚词和实词需要不同的方法,下面分别介绍两种方法:
背诵虚词的方法:
1. 分类记忆:将虚词按照词性或用途分类,例如介词、连词、副词等,然后针对每个类别进行记忆。
每天选择一到两个类别,将该类别的常用虚词列出来进行背诵。
2. 搭配记忆:虚词常常会和其他实词搭配使用,所以可以通过学习一些典型的搭配来记忆虚词。
列出一些常见的搭配,将虚词和实词连起来记忆。
背诵实词的方法:
1. 分类记忆:实词可以按照不同的词性(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或主题进行分类,然后逐个类别进行背诵。
每天选择一个类别,将该类别的常用实词列出来进行背诵。
2. 联想记忆:将实词与自己的经验、记忆或联想进行联系,创造出有趣的场景或故事来记忆实词。
例如,对于一个名词,可以联想到它的形状、颜色、用途等特点,然后将这些特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轻松记忆实词。
其他背诵技巧:
1. 制定计划:制定一个每天背诵一定数量的虚词或实词的计划,并坚持执行。
可以将背诵的内容写在一个日历或备忘录上,每天打卡。
2. 多次复习:背完一轮之后,不要忽视复习的重要性,要多次复习已经背过的
词汇,以保持记忆的稳定性。
3. 应用练习:将背过的虚词和实词应用到实际的语境中,例如写句子、对话或文章,加深记忆。
4. 制作闪卡:将虚词和实词写在卡片上,每天反复翻看,同时配合朗读记忆。
记住,背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复习。
有耐心和坚持,就能够提高记忆和运用词汇的能力。
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记忆与应试技巧
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记忆与应试技巧[考题回放]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2011年高考广东卷)A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B.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C.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D.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答案:B[试题解析]考题中依然是往年的热点虚词:其、以、之,这些虚词在近年的高考中经常接触,“且”虽然考得少,但是其用法和意义相对没有那么复杂,容易辨别,题目中要求选出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难度相对降低了,因而要得出正确答案不难。
其:两个“其”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必修教材中有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以:第一个“以”,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第二个“以”,介词,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之:两个“之”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代东乡罗提督。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且:两个“且”均用作副词“,将,将要”。
如必修教材中有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2012年备考复习记忆及应试要点]2011年广东语文高考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依然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大纲中共列举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与实词不同的是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记忆与应试技巧[考题回放]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2011年高考广东卷)A 其.智能亦自可韬语其.妻曰……B. 非徒以.武力雄一时也越关以.过,船皆设炮械C. 令捕之.杖毙,弃诸野妻泣而从之.,病果瘳D. 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吾病且.死,汝亦饿死耳答案:B[试题解析]考题中依然是往年的热点虚词:其、以、之,这些虚词在近年的高考中经常接触,“且”虽然考得少,但是其用法和意义相对没有那么复杂,容易辨别,题目中要求选出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难度相对降低了,因而要得出正确答案不难。
其:两个“其”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必修教材中有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①秦王恐其破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以:第一个“以”,介词,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第二个“以”,介词,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之:两个“之”均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代东乡罗提督。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且:两个“且”均用作副词“,将,将要”。
如必修教材中有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2012年备考复习记忆及应试要点]2011年广东语文高考考纲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依然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大纲中共列举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虚词。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与实词不同的是虚词的意义比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正是由于古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游移等不确定性,给考生复习备考带来了一些困难,实际的考试应用中,许多学生对虚词表现出束手无策。
品读考纲,推敲“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句话,我们不难得出两点:一是“常见”,明确了考查的范围;二是“在文中的用法”,强调“在文中”,主要是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
在长期的备考中经过摸索实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办法来复习记忆与运用虚词:一、复习记忆方法从数目而言18个虚词貌似简单,但是每一个虚词牵涉到的意义和用法都比较多,18个虚词衍生出条条“紧箍咒”阻碍学生的记忆,要有效记忆,采取分批记忆、分层记忆的“蚕食”方法是比较理想。
1、遵循“先记少再记多”的总原则。
“少”是相对于单个虚词中用法最少、最简洁的那一个,如虚词“其”,使用最少的是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其次,“其”用作连词的情况也是比较少的。
如: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而用作代词是最复杂的,必须要逐一记忆详见虚词用法表,这里不作一一说明。
2、记好特殊再记一般特殊用法是与一般用法相对而言的,特殊与“少”又有区别,“少”是相对数量,“特殊”是相对用法和意义。
“其”在作人称代词的时候,第三人称代词是众所周知的,可作“他,他的;它,它的”来理解,但“其”还可作第一人称,译为“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其还可以按第二人称来理解,如“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又如“于”,作介词、连词的用法比较常见,但【见……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这便是其中特殊的用法,需要重点记忆、理解。
再如“与”,作介词、连词用法也较为常见,但与可作通假理解,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3、重点记忆有区别、易混淆的用法高考的考查,喜欢将虚词中常常被混淆、应用中有区别的虚词用法作为例子来考查,引诱学生掉进陷阱。
如“而”,作为连词使用时,修饰关系与承接关系是最易混淆的。
要区别其实也不难,表修饰一般用在形容次后面(“吾恂恂而起”),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译]:“河曲有个智叟笑着劝阻愚公说”)。
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译]:“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知道新的道理”)。
4、结合例句记忆会更牢固理解记忆,这是我们经常向学生灌输的思想,结合到虚词便是要求将18个虚词与实际的例子尤其是必修教材中的文言句子结合来记,效果更明显。
这是因为学生对必修1-5的学习相对重视,对教材中古文仍然记忆犹新,这样记起来语境、意义、用法都有了,记忆便会更深刻、更牢固。
5、分批记忆高考虚词的考查中,有的虚词是高频率出现过,对这些虚词可以作重点记忆,如“之、其、而、以、为、于”;有些虚词,在广东高考题中还未出现过,它们分别是“乎、者、也、焉、何、若”,这6个虚词从意义、用法来说相对单一,学生记忆容易,所以难入命题者法眼,但是我们的复习指导中也应要求学生遵循以上的记忆方法熟记于心;最后一批还有6个虚词,“乃、且、所、因、与、则”,它们也要予以慢慢“蚕食”。
另外,在实战演练中注重整理、归类、区别,以练习来检验自己的记忆效果,以整理、归类来理清记忆的思路,以区别对待来分清特殊用法与一般用法,记忆便有了定时的反刍。
同时,以课文例句来反推意义及用法也是行之有效的复习记忆虚词的方法,不妨认真揣摩使用。
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复习、记忆方法不可能孤立运用,综合起来记忆才能产生实际效果。
二、应试技巧1、代入检验,以已知推断未知选项的两个句子,尽管可能都从文本中选,但是其中一句的意义或用法相对来说容易判断出来,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
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
2、语境推断法,利用文意解题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如“焉”,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③“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④“圣心备焉。
”(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3、句位分析,判断用法及意义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
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结构分析,推断用法与意义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
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
”考察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持璧却立” 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故句中“因”的用法作“于是、就”解。
当然,选择题用得最多的必然是排除法,而解题的前提是依据提供的方法熟记虚词的各种用法与意义。
三、实战演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2011年汕头二模题)A. ①有方秘者.,杀方飞熊②文燮修城筑堤,造桥利涉者.B. ①以.睚眦仇杀者案山积②团练屯丁,以.资守望C. ①不可与.杀平人等②密与.建义将军林兴珠有约D. ①既就抚,秘乃.乘间复仇②筹款以代,民乃.安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2011年深圳二模题)A.子仪引军下井陉,与.光弼合竖子不足与.谋B.心不固,战则.克矣入则.无法家拂士C.鼓而.南,至彭原某所,而.母立于兹D.尘且.坌,飞矢射贼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答案解析:1、C(与:介词,同,跟;A 者:助词,表提示、停顿 / 代词,……的人;B 以:介词,因为 /连词,来; D 乃:于是,就 / 才)2、C.意义和用法都不同:前者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后者通“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你的”。
(A.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介词,和。
“与谋”省略了“之”字。
B.用法和意义都相同,都是连词,表假设。
D.用法相同,都是连词,但意义不同:前者表示递进关系,后者表示并列关系)该文全文发表在2011年7月《现代教育报·新课程周刊·高考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