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1《我爱这土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4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4 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关注诗人情感的具体形象(意象),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情感,学习赏析凝练的诗歌语言。

2、诵读-赏析-同化与异化3、土地淳朴与爱国淳朴的深情碰撞教学设想:在背景提示中诵读诗歌;在诵读诗歌中体会诗人情感;在诗人情感里意会语言;在语言的咀嚼中重现诗人所表达的生活真实与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所表达的生活真实与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刘湛球《中国的土地》、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时计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对土地说一句饱含深情的话(可以自创,也可以复述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台词。

)2、交流古今中外有关“土地”的诗文及相关轶闻故事。

二、走近诗人与诗作相关背景:艾青,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

土地歌者。

“土地”“太阳”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具体形象(意象)。

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8年11月,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者以诗人的气质和气势,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三、在循环往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1、试读全诗:语气、语调、重音和停顿的把握(标记重音和停顿)2、再读全诗,注意诗中的具体形象,结合背景,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真实对象。

3、“土地”“河流”“风”“黎明”“鸟”,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形象表情达意?怎样以诵读来体现诗人的情感?4、在空行之后的经典诗句中表述的诗人的内心: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乃至所有爱国者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是爱国情绪的浓缩。

四、探究赏析,情感迁移:1、全诗第1、2节之间的如何联系?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样的?2、“鸟”是爱国诗人的化身,若你也抒发爱国情感,你会选择何种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可以以“假如”开头,仿写几句。

五、自配乐曲,诵读全诗,以饱满且深情的感觉。

六、诗歌赏析之我见之一二:延伸阅读两首诗歌,巩固课堂学习。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阅读与理解。

2. 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

第二章:课前准备与教学资源2.1 课前准备1. 准备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3. 准备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评价标准。

2.2 教学资源1. 课文《我爱这土地》的文本。

2. 相关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3. 朗读和表达能力的评价标准。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课文《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诗歌分析:分析课文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学生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5. 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进行表达练习,互相评价。

3.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背景和作者介绍。

2. 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3. 分析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4. 实践法:学生进行朗读和表达练习。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诗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3. 对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4.2 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的改进。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研讨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景点,增强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5.2 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展知识面。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1. 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每组选择一首爱国诗歌进行预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2.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齐读《金色花》,生活中,你爱你的父母亲,你会为他们做什么呢?金色花泰戈尔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对这片生你养你的土地,你又会为她做些什么呢?二、初步朗读,把握节奏1、自由读,熟悉课文2、出示:如果把诗歌改成这样的形式,你觉得怎样?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明确:诗歌分行,会带来节奏的变化。

诗歌,是有呼吸的。

她的呼吸就体现在分行之中。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中深层次的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提问:“为什么作者说‘我爱这土地’?”2. 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3. 理解诗歌:(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4. 讨论与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深层次含义。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运用所学的手法和意象。

五、作业布置1. 背诵诗歌。

2. 写一篇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读后感。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包括背诵、读后感写作和诗歌分析等。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七、教学反思1. 诗歌原文:提供诗歌的原文,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诗人艾青的简介: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相关诗歌资料:提供一些与《我爱这土地》主题相关的诗歌资料,供学生拓展阅读和分析。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1诗两首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5)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诗歌。

本单元是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现代诗,单元教学提示说:“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吟诵与欣赏,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同时注意诗中饱含着丰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概括来说,本单元有三大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艺术形象、体验乡国之思。

【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学生阅读有如下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时代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概括说来,课标对阅读教学有三大要求:强化朗读教学;体验思想感情;感受作品形象。

【学情分析】整个初中阶段语文课本(人教版)共收入二十三首现代诗歌,而《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是其中语言最凝练,感情最深沉,创造的土地等意象也最具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因此,本诗是引导初中生实现诗歌教学中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歌意象、体验乡国之思的最好的载体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走近作者艾青,了解创作背景;感悟诗歌意象,领会爱国主旨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鉴赏关键词句,抓到解诗之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深沉的爱国之情;感情无私的奉献之爱(解析:目标强调感情朗读、诗歌意象和爱国之情三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一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情感、语言;二是理解诗歌物象、意象区别教学难点:通过鉴赏关键词句领会意象、主旨【教法学法】一、朗读教学法。

通过初读感知、再读了解、范读引导、学读品味、熟读成诵等步骤,多角度、步步深入地实现目标。

(解析:教师范读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二、关键词句鉴赏法。

关键字句鉴赏法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

课将继续引导学生采用此方法赏析【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1分钟)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有很多人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我们的很多长辈们都曾种过土地,我们也是吟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长大,我们是否对土地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呢?有一位诗人艾青,就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土地的无比深沉的热爱。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学会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珍惜自然资源。

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3.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 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

3.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和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土地的理解和感情。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学生自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拼音。

让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4. 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5. 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6.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5. 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和讨论积极性。

六、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课文。

2. 参考资料:关于艾青的背景资料、诗歌解析、教学课件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诗歌背景和解析诗歌主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正确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3.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和形象的理解与把握。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示范。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参考文献。

3. 准备教学PPT或黑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2)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形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与应用(1)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读和背诵,体会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2)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运用所学到的表达技巧和意象。

(2)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诗歌,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教学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2.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准确描述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适当运用。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形象,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抽象概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1课《诗两首》我爱这土地教案

1《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艾青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课型:赏读课型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我爱我祖国》,说说我们学过的古诗中表达诗人爱国情感的诗句.二.目标出示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三。

自主学习1.简介作者艾青及本文写作背景.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代表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的主要意象,诗人曾自称“悲哀的诗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3。

配乐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语速和语调.4。

指名朗读诗歌.5.学生齐读诗歌.四。

品读诗歌1. 诗人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得以抒发与升华,你能找出这些意象吗?点拨:通过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手法.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即成为意象。

明确并板书:鸟:诗人自己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01课 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01课 我爱这土地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第0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及相关的写作背景2.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鸟的形象的意义3.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炽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的作用2.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3.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蕴涵的炽烈而深沉得爱国情怀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演绎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传奇,在神州舞台上吟唱着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谁不眷恋自己的土地,谁不热爱自己的祖国,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诗人艾青的爱国诗篇《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热情澎湃、慷慨激昂、悲愤昂扬的灵魂。

(下面我们来了解学习本诗的目标和重点)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配乐女声朗诵如此沉郁悲愤,如此慷慨激昂,如此炽热浓烈,如此深沉昂扬。

是谁在低吟悲愤的心曲,是谁在奏响慷慨的乐章,是谁在发出希望的呐喊,是谁在抒写爱国的情怀。

是他,艾青。

一位经历了多年异域漂泊回到祖国,在战火中成长,在黑牢中重生的爱国诗人。

怀着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愤怒,对生养他的土地的深情眷恋,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诗人情不自已的发出了心中的赞歌。

下面我们来了解艾青的生平经历及创作二、作者介绍前期诗作,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北方》、《向太阳》《火把》《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组画面,聆听一段慷慨激昂的乐曲,回到那个战火纷纷、全民抗战的峥嵘岁月。

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是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的乐章《保卫黄河》,那慷慨激昂的旋律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敌入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三、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诗歌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艾青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艾青的其他诗歌,如《我爱这土地》、《北方》等,感受艾青的诗歌风格。

2.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课堂讨论(1)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讨论诗歌的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

(3)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象征意义。

(2)学生自主分析诗歌的审美价值。

5.实践活动(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诗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朗诵。

(2)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仿写。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反思1.对诗歌中的重点句子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审美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在课堂讨论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

一、诗歌内容解析1.诗歌主题: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2.诗歌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表现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土地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对土地的呼唤。

3.诗歌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

二、诗歌鉴赏1.象征意义:诗歌中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家乡,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实际上是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2.审美价值: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真挚情感,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三、实践活动1.朗诵诗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诗歌中的某一片段进行朗诵。

2.仿写诗歌:学生自选一首诗歌,进行仿写。

本节课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了诗歌的表现手法,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3.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2.难点:如何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和爱。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黑板报画册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爱这土地》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听录音或快速阅读文章,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章,并引导思考。

第二步:阅读理解1.通过课堂阅读、小组讨论、学生自主阅读等方式,全面理解《我爱这土地》。

2.学生针对文章的意境、语言、情感等层面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激发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深厚情感。

第三步:写作训练1.引导学生分步骤地完成写作任务,例如指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撰写思维导图,构建文章框架等。

2.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如何理性、准确表达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和爱。

第四步:展示评价1.学生交作业后进行互评、组评,发表自己的文章,互相借鉴,提供反馈。

2.老师进行点评,针对每篇文章进行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本次语文教学以《我爱这土地》为例,旨在培养学生对故乡和祖国的感情认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开展主题阅读、写作训练等环节,学生不仅了解到文章的背景和作者,还能通过深入阅读和思辨,把握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并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注重学生的思维与创新本次教学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仅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思考。

在阅读和写作环节中,我鼓励学生动脑筋,进行头脑风暴,并通过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创意互赏。

二、关注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在写作环节中,我注重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和特长,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并给出特别指导和建议。

让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展现自己的独特风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

《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共3篇《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1《我爱这土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案全集(人教版九年级教案设计)作为中国人,我们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热爱这片土地上孕育的一切,甚至我们觉得自己就是这片土地上的一份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教材中的《我爱这土地》格外引人注目,作为一篇感言文,它让我们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一、教学目标1. 能理解文章的主旨,懂得文章的言外之意,掌握文章的要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章的主旨;2. 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祝福,体会祖国的美好与多彩;3. 能够谈论自己在这个国家的作为与奉献,了解自己所居住的地方的特色、历史和文化。

二、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 多媒体演示通过让学生欣赏一些关于祖国的视频,来营造出一种浓郁的祖国气息,让学生们进入到祖国热爱的情感氛围之中。

比如通过放一部辉煌历史、伟大事业、祖国繁华的电影,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壮美与历史底蕴。

可以再放一些优美的诗歌、歌曲、图片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2.欣赏原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整篇文章,领会每个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针对一些生字生词,先给学生做一个简短的解释。

例如:“进行革命改造”、“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3.理解难点如果遇到学生对于一些高深的词汇和抽象概念比较生疏,老师可以特别解释一下。

例如:i.“革命改造”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指的是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

ii. “诞生大批的英雄人物”,可以从烈士英雄到劳模、先进模范等等大家熟知的见义勇为的英雄人物进行展开说明。

4.讲解主旨在学生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文章的主旨,老师可以帮助引导,让更多人能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更加精准。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i. 文章所描述的大地,是我们崇高的母亲,是我们要保护和珍爱的疆土和人民。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能够分析并欣赏艾青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

能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我爱这土地》的内容理解和背诵。

2. 艾青的诗歌风格和语言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的深入理解。

2. 诗歌赏析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艾青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3. 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 诗歌背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学生互评,共同提高背诵效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歌《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艾青诗歌风格的短文。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艾青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和欣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提问等。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3. 诗歌分析:评估学生对诗歌语言、形象和情感分析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能力。

4. 诗歌背诵:检查学生的诗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程度和理解能力等。

教师还应考虑自身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的背景信息。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分析。

2. 诗歌中修辞手法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提问:“为什么诗人说‘我爱这土地’?”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土地”、“河流”、“风”等。

4. 课堂拓展:(1)提问:“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6. 小结课堂: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7. 布置作业:(1)抄写课文,加强语感。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土地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较为深刻,能够感受到诗人对土地的热爱。

在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时,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

但在课堂拓展环节,部分学生对于诗人选择意象的原因阐述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七、课后作业:1. 抄写课文《我爱这土地》。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土地的作文,题目自拟。

八、课堂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

2. 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表现。

3. 学生课堂拓展环节的参与度。

九、教学建议:1. 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2. 鼓励学生多阅读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1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课文简析《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

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这首诗中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要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认真体会。

同时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中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是第六册诗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同学充沛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观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同学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初三的同学而言,掌握课文的大意并不会很难,《我爱这土地》诗也似乎明白易懂。

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同学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

因此,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同学活动为主,通过多样的诵读训练,让同学自身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注重让同学说出自身的感受、观点,引导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同学设身处地用“心”去读、去品味、去联想和想象诗中的意境,去感悟、探究诗歌中所深蓄的情感和意义,提高同学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规范”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身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示力的语言”的要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主题。

培养爱国情结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理解关键诗句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象征的表现手法和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九年级语文下册 1《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1《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选点说明】《我爱这土地》是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首诗。

诗人化身成一只鸟,形象地抒发了“我”对祖国深沉的爱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习这首诗歌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我爱这土地》是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写下的一首悲愤深沉的诗,它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第一节,诗人把思想情感寄托在“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上,间接抒情,是情感的蓄积;第二节,诗人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我对这土地(祖国)爱得深沉”的心声,直接抒情,是情感的迸发、升华,从而,让情感水到渠成地轰然而出,让诗意层层递进。

《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首现代诗歌。

一般的,诗歌是通过具体描写的意象来表情达意的;本诗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象征:这样,学习本诗就不能不提到“意象”和“象征”。

专家告诫我们,语文课上要少提概念,但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根本不懂得它们,因而,在课堂上用最巧妙的方法和最短的时间让七年级的同学们初步认识它们是必要的。

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根据本单元要求“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形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取向:【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主旨,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2、初识诗歌意象,能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领会诗歌主旨,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难点:初识诗歌意象,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策略说明】本节课的学习设想是板块行进,以读代讲、以读促赏。

所谓“板块行进”,就是教学环节采用初读、研读、仿写三个步骤,让学生的情感经历点燃、燃烧、升华三个阶段,使课堂成为熏陶的熔炉。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1 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

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诵读。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

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

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

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

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

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回答: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5、“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着一“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我爱这土地》
课题
《我爱这土地》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4、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诗的主旨。
难点
1、象征的表现手法。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
教学札记
二、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六、写作特色:
1、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七、中心归纳: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为祖国献身的愿望。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教法及教具
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一、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3、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学生了解作者常识学生 Nhomakorabea解写作背景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诵读诗歌(多种形式)




教学内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五、问题探究: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2、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三、背景介绍: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四、朗读指导:
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慢,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6、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