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的主要类型

合集下载

论白马藏族的民间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中心

论白马藏族的民间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中心

护 田》 就来 自于 白马藏族 的现实 生活 , 具体 情 节肯
定 在 口传 过程 中有 虚构 ,但 强 曲村 的 白马巡 官被
上 墩上 头 目人 打 骂 。由此 引发正 月 十五 日 、 “ 迎火 把” 、 迎 接 五谷 神 的骚乱 , 却 有很 强 的写实性 。 白马生 活 故 事 往往 赞 美 正 直 、 勤劳、 善 良、 智 慧 的人 , 批 评懒 惰 、 自私 、 愚 蠢 的人 , 也讽 刺剥 削 者
到 应有 的惩 罚 。 白马 藏族 这类故 事 中的宝物 大多
为 日常事物 ,它 们 的神奇 性能 实 际是 白马先 祖 知
识 和 技能作 用 的理想 化 ,并且 经 过幻想 以物质 形
态表 现 出来 。 如 白马江 三乘神 鹰 而飞 , 喂给 神鹰 的
斗争 , 保 障了村 民之间 贫富 的公 平 , 为穷 人伸 张 了
神话 、 传说 、 幻想 故 事 、 生活故事、 官 民故事 、 民间 寓 言等 : 狭义 的 白马 民 间故 事 指神话 、 传 说 之外 的
这 类 白马故 事 的主人 公 多 为普 通 劳 动 者 。 其 中出现的情节、 事物和一部分人物 , 大都带有超 自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2 - 2 0
作者简介 : 蒲向明( 1 9 6 3 一 ) , 男, 甘 肃 天 水人 , 教授 , 主 要 从 事 中 国文 学和 陇 南 文 史研 究 。
①本文所引 白马藏族故事 , 均见于邱雷生 、 蒲 向明主编《 陇南 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 ・ 故 事卷》 , 甘肃人 民出版社 2 0 1 1 年 出版。
节 的连 续 和凝 结 ,结 局是 代表 恶势 力 的吃人 婆得
了 自己的利 益 ,在屡 次 和官府 的战斗 中流 血受 伤

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文化的校园传承

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文化的校园传承

2020年第19卷第14期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文化的校园传承□罗向东罗佳丽【内容摘要】陇南白马藏族乡石鸡坝镇薛堡寨村“十二相”是独特的白马藏族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年正月十五,由十二种动物头饰装扮的集体面傩舞表演,具有浓郁的祭祀性和动物崇拜特征,传递着白马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纯朴认识观,符合万物有灵的民族信念,延续着白马人团结共生的和谐发展思想。

探寻“十二相”在学校教育中传承与创新的稳固载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文化符号;校园传承【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高校科研项目“新型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视角下白马藏族民间游戏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编号:2018A -264)和2019年度陇南师专校级教学改革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学前教育学院理论课实践共同体生成路径研究———以《幼儿园游戏》课程为例”(编号:JXGG201901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罗向东,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罗佳丽,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白马藏族生活在陇南市文县的铁楼藏族乡及石鸡坝、中寨、马营乡、上丹、丹堡和城关的藏族区,约有6 500人,被称为“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之乡”,是白马人最大的聚居地。

村寨大都建在高山上且分布较为零散,属于山大沟深的高寒山区,最为典型的陇南白马藏族村寨坐落在石鸡坝镇岷堡沟里的薛堡寨村,全村共有600余人,以农耕和外出务工为经济来源。

独特的居住环境使白马藏族原生态“十二相”民俗文化得以较完整保留,以祭祀的方式延续着白马村寨古老文化记忆,表达了当地先民与自然相生相助的和谐理念。

一、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十二相”白马藏语“挫吸”或“跳十二相”,是指由十二位男性头戴木质动物面傩,扮演狮子、牛、虎、熊、龙、蛇、兔、猴、马、鼠、鸡、猪十二种动物,简称“十二相”,每一动物为一相,用当地产木头雕刻、彩绘成的动物头像为面傩,表演者身院校可以研读《智能制造2025》从中了解工业制造业发展之动态和方向,综合类院校可以根据国家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了解国家未来发展之政策,积极投身国家建设。

白马人民俗文化

白马人民俗文化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一、白马人民俗文化保护情况分布在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乡以及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一些地方的白马人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国家定为藏族,现被学术界列为待识别民族。

文县铁楼藏族乡白马河流域有十三个白马人村寨,约3000人,是白马文化的发源地,他们更多地保留着古朴的民俗文化,如独特的“池歌昼”、酒歌、婚嫁、丧葬以及民居、语言、服饰等,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一带的白马人经常前来观瞻,也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采风、研究。

近年来,市、县党委政府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将白马人民俗文化代表之一的“池哥昼”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是文县县委政府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火把面具舞,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演;举办了首届中国白马艺术节,进行了原生态表演,省内外专家学者观后看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是组织白马人“池哥昼”,连续两年参加了市上春节社火调演活动,受到全市人民的好评。

四是市、县文化部门专业人员根据白马人音乐舞蹈编排的文艺节目,在全国、全省举办的各类文艺赛事中多次获得大奖。

五是省、市、县文化宣传部门的干部和民间研究人员在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文章,出版了一些书籍。

这些工作,对于宣传陇南,保护白马人民俗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调研,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利用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本民族群众保护意识淡化,老艺人所剩无几,年轻的传承人青黄不接,白马人民俗文化存在着逐步消失的危机。

二是没有组织专家学者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是在宣传推介、开发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方面的意识不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二、对白马人民俗文化的几点建议白马人民俗文化是陇南又一座藏量丰富的“金矿”。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异质性研究——以《兄妹造人》《抹锅墨的传说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异质性研究——以《兄妹造人》《抹锅墨的传说

二人 都得到了政府 的奖励 。“ 两个 故事之间存在相 似
基金项目: 2 0 1 3 年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多 元文化研究中心课题 “ 白马人民间文学研究”阶段性成果
( D YW H1 3 2 9 ) 。
作者简介 : 于丹( 1 9 8 4 一) , 女, 河南漯河人 。助教 , 古代文 学硕士 , 系四川省 绵阳市白马人文化 艺术研究 中心成 员, 主要从 事 中国语 言文 学、 古代 文学和 白马人 民间文学方向研究。
奇 的特 征 , 在
轻松讲述历史 。
鸡毛故事 , 都 离 不 开 白马 人 战乱 躲 避 汉 人 的这 一 大 环 境背景 , 故事 中都有讲述了一些智 慧或勇气超凡 的 白 马族英雄人物 。
① 收稿 日期 : 2 0 1 5 - 0 7 - 0 4
8 、 现 当代 故事 。如平 武 的《 双枪蔡 子休 》 和 陇 南 《 王世熊黄土梁勇杀土匪》 主人公都是智杀 土匪 , 最 后
2、 关于民族迁徙 、 歌颂英雄的传说 。 如《 白鸡 毛 的 故事》 。 无 论 是 平 武 的 白 鸡 毛 传 说 还 是 甘 肃 陇 南 的 白
族 人 在 生 动 的故 事 中 了解 自 马 习俗 与禁 忌 。
6 、 爱情故事 。如 《 傲 羊娃求 婚》 等, 歌颂 美好的爱
情, 赞 扬 勇 敢 善 良的 青 年 男 女 追 求 幸 福 。 7 、 历 史故事 。如《 江 油 关 的故 事 》 、 《 牛 心 山 的 故 事》 等。 历史和故事相结合 , 给 予 了 每 座 山和 河 流 以神
要是在家 中火塘边 , 摆故事 、 讲历史 。 他们 民间故事的
传 承 主 要 靠族 人 的 口耳 相 传 。 他 们 的 民 间 故 事 不 只 是 简 单 的 述 说 ,而 是 整 个 白 马 民族 生 活 的 有 机 组 成 部

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的文化内涵

陇南白马藏族风物传说的文化内涵
等) ,又是他们民族风情 、生活 民俗 以及道德观念 志和无畏的探索精神。由此观之,陇南白马藏族地
的艺术反映。 徊 山班家的传谚 、 ( 僦 头坝的传说》
方传说大多以民族迁徙、征战为表现 内容 ,在解释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1 - 1 5
基金项 目: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科研项 目 “ 陇南白马人 民间故事研 究” ( 2 0 1 2 L S S K 0 2 0 0 4 ) 作者简介 :杨军 ,男,甘肃徽县人,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中文 系 讲 师,主要从 事民闻文学研 究。 ①本文所引传说均见 《 1 咙南 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 :故事卷》 ,邱雷生 、 蒲 向明主编 , 甘肃人 民出版社 ,2 0 1 1 年版 。
了,终 于逃 过这 一劫难 ,从 此 白马人 永远 铭 记 那只
自豪感。 “ 这些传说在讲述他们艰辛的迁徙生活的
背后 ,浮现 的是 陇南 白马人 在 民族 集体 记忆 中实现 自我 ‘ 身份 ’认 同 的强 烈意 愿口 】 。 关于 “ 族群 ( e t h n i c g r o u p ) ” 的 概念 ,以 马克

要 :陇 南 白马 藏 族 风 物 传 说是 其 “ 1 : 7 传的历史” ,是 陇 南 白 马藏 族 民族 记 忆 、族 群 认 同 的 艺术 反 映 以及 道
德 意识和 生活民俗的集 中展现。透过这 些丰 富的传说 故事 ,. - q -  ̄窥见其鲜明的民族 个性 、独特的生活民俗 以及 民族
“ 四 山班 家” ( 入 贡 山、麦贡 山、 中岭 山、立志 山)
的白 马人和 达嘎一 起奋 勇杀敌 ,杀退 了官兵 ,保住
了白马山寨。从此,两兄弟重归于好 ,共同建设美

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0年第19卷第10期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李晓英孟小乔【内容摘要】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保护的重点,但随着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变化,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不断流失的现状。

而居住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白马藏族,由于自然环境相对比较封闭,因而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本文通过对陇南白马藏族的舞蹈、民歌、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了解其传承状况,借以促进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南白马藏族;文化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新媒体语境下甘肃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数字化传承研究”(编号:2018A-6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英,甘肃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文化孟小乔,甘肃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的白马藏族是保留原始民族文化和独特生活习俗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的舞蹈、民歌和服饰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本文通过对陇南白马藏族的舞蹈、民歌及服饰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在陇南文县铁楼乡白马村寨的实地调查情况,探索白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

一、陇南白马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白马藏族作为藏族部落,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今天,它主要分布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和四川省平武县及九寨沟县,约有2万人。

其中,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白马河流域约有3 000人,大部分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相对偏远,且交通不便,使得文县的白马人与外界接触较少,也使得白马人很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传统民俗文化。

他们的舞蹈、民歌、服饰都与当地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和宗教文化相结合,使白马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多种表现形式。

近年来,文县政府越来越重视白马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开发白马文化。

因此,文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的故乡”,也赢得了“中国白马人民民俗文化之乡”的称号。

白马藏族的风俗习惯

白马藏族的风俗习惯

白马藏族的风俗习惯白马人生活的地方大都是高寒林区,气候阴冷潮湿,他们一年四季都要喝酒驱寒。

天长日久,养成了人人喝酒、家家酿酒的传统习惯。

但他们经常喝的不是高度数的白酒,而是在自己家里用青稞、高梁、大麦、燕麦等五谷杂粮酿造的类似黄酒的低度酒。

一般人家一年都要酿两三大缸酒,逢年过节,招待客人,常喝不断。

白马人相聚,总是一边跳舞唱歌,一边举碗豪饮。

每逢此时,老一辈的白马人还会用悲愤哀怨的曲调,唱起祖辈们留传下来的酒歌,讲述本民族南征北战、历经磨难,艰苦创业的历史故事。

白马人还有一种十分古老独特的喝酒方式,俗称“扎杆酒”或“咂咂酒”。

有人说,白马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话一点不假。

田间地头,村庄院落,到处都是他们引吭高歌、施展舞技的场所,白马人最爱跳的是火圈舞,但最热闹、最隆重的舞蹈却是逢年过节搞祭祀活动时跳的舞蹈。

当地白马人称之为“池哥昼”,又叫做“鬼面子”或“跳曹盖”。

关于白马藏族的婚俗氏人与汉族交往时间较长,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故在婚俗中也有所反映。

调查材料显示,白马藏人婚俗与汉族接近,仍由父母包办,定婚结婚要纳彩礼,聘金很重,有定亲、迎亲、婚宴等几大环节,而且婚宴时间长达三天之久。

抢婚发生的少。

原则上一夫一妻制,如无生育可娶小妻;小妻多系大妻的姊妹或亲戚。

没有一妻多夫的情况。

夫死之后,其妻守孝三年,住在娘家,孝期满后可另嫁,但不得继承前夫的财产和带走孩子。

他们始终坚持族内通婚而不与外族联姻,宁愿到距离远的本族村社结亲,而不愿与近在咫尺的藏族或汉族联姻。

谁要是与别的民族通婚,定遭歧视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可见,白马藏人的婚俗受汉族封建文化影响深远,与氐人“婚姻备六礼、知书疏”的记载相符。

此外,不与外族通婚这一特点,最明显地反映了“白马藏人”作为单一民族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是这支氐人经历了数千年民族融合,在其他氐人已遭同化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得以顽强保留至今的重要原因。

白马人不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头上都戴着白色的毡帽。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文化述论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文化述论


陇南 白马藏 族 服 饰 的发 展 阶段
由于服饰文化传承的特殊性 , 古老的服饰实物无法长期
保存 , 而唐代 以后关于氐族 的历史文化又很少见于史籍和图
画 ,所以清代 以前 白马藏族服饰 的样式无实物和图像可考 ,
只能从更早时期史籍 的零星描述 中了解其概貌。据清代乾隆
年间编撰的《 清职贡图》 对文县番 民“ 戴毡帽 , 插鸡 皇 中 男 上 翎 ; 女 以布抹额 , 缀珠 石 , 五色褐布缘边衣” 妇 杂 衣 的描 绘 和
和 文 化 的 迅 速 发 展 , 马藏 族 服 饰 又发 生 了 巨 大 变 化 , 白 在保 持 民 族 服饰 基 本 结 构 的 基础 上 , 饰 的 面料 更 多 采 用 现 代 丝 服
族妇女则“ 被发覆面” ∞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在民 ,
族服饰 中的不 同表现。在后来 的民族战乱中 , 氐人被迫南迁 , 退居于甘 、 、l 陕 J 交界的深 山之 中 , I 恶劣的生活环境又迫使其 过上了半耕 半牧的生活 , 其服饰文化也随之发生着变化 。 目 前 白马藏族 的服 饰特征基本保 留了古代 氐族服饰“ 长身小袖
主 要 视 觉 栽体 。 男子服 饰 体 现 出朴 素 单 纯的 特征 , 女服 饰 相 对 丰 富 多样 , 妇 而且 装 饰 图案 精 美 , 化 意 蕴深 厚 , 文
传达出白马人与自 然生态的和谐共处, 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憧憬和热爱, 也体现出白马人独特的亨美情趣。
关 键词 : 南 ; 陇 白马 藏 族 ; 服饰 ; 化 意 蕴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2 J 3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 9 2 (0 】0 — 8— 5 10 — 0 02 1 )3 0 2 0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鱼图腾探源

陇南白马藏族服饰鱼图腾探源
域 。现 代 陇南 考古 发 现证 明 ,今 陇南 境 的古 氐人 不
乏 鱼 图腾 崇拜 ,最 有 代 表 性 的是 :“ 1 9 8 5 年6 月1 2
马藏族 鱼 图腾 崇拜 显然 受 了这 方面 的影 响 。限于 篇
幅 ,此 处 不赘 。
陇南 白马藏族 的鱼 图腾 崇拜 受 多 民族文 化 的影
不 仅有 食用 功 能 ,而且 鱼文 化 的雏形 已初 显 。在新
《 山海经 ・ 海 内南 经 》 记 载 : “ 氐 人 国 在 建 木
石 器 时代 仰韶 文化 遗址 、大 溪文 化遗 址 、河姆 渡文 化 遗址 、红 山文化 遗址 、 良渚文 化遗 址 、庙底 沟 文 化 遗址 等 出现 了捕 鱼工 具 和鱼饰 器物 ,标 志着 早期 鱼 文 化 已形 成 。 中华 民族 的龙 图腾 是 鱼 文 化 的变

氏族 曾 以鱼 为 图腾 。那 么 ,现 在 的 白马藏 族 的服
存续 。衣服、首饰 、家具的年代越久 ,鱼纹饰特征 就越 明显 。反之 ,白马人 的服 饰 、家具 越现 代 ,则
这些 器物 上 图案 的鱼 纹饰 就越 见稀 少 ,有些 甚 至消
饰 、头饰 、家 具 上 出现 的鱼 纹装 饰 图案 ,从 人 文地 理 学 的角 度看 ,应源 自于炎 帝部 落 ,属 于炎 帝 部落 某 一 氏族 鱼 图腾崇 拜 的遗 留 。 ( 二 )鱼 图腾 崇拜 在 陇南 白马 藏 区的存 续 陇南 白马藏 族 为古 氐人 后裔 。民族 史学 家 马长 寿说 :“ 仇 池 自古 为 氐人 分 布 的 中心 区之 一 ,不得 以无 氐道 之 名而 忽 略之 。 ” 关 于 氐族 与鱼 有关 的历 史记 载 ,多见 于 《 山海经 》 ,如 : 《 山海 经 - 大荒 西经 》 记 载 :“ 有 互 人 之 国 ,人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的互动研究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的互动研究

些民间传说的产生尧 传承和发展与该地区该民族的民间信仰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遥 民间信仰
是民间传说产生和传承的心理基础袁 民间传说在传承和发展中渗透和巩固着民间信仰遥 在民
间传说和民间信仰的互动联系中民俗事象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遥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曰 民间传说曰 民间信仰曰 民俗事象
中图分类号院I057
陇南白马藏族对于天神的这种尊崇心理袁 亦以 民间传说的方式在流布袁 比如这则 叶创世传说曳遥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袁 世界上一片混沌袁 天地不分遥 后来袁 不知从哪里传来吵闹声袁 并且不停地滚动袁 试图寻找光明遥 仔细一听袁 传来两个声音的对话袁 原来在说绷天绷地的事情遥 一个说院野杀拉甲伍袁 你 先把地绷好袁 我再绷天遥冶 另一个说院野罗拉甲伍袁 你先把天绷好袁 我再绷地遥冶 天和地绷好了袁 都是 圆的袁 天在上袁 地在下遥 可是天绷小了袁 地绷大 了袁 怎么也盖不住遥 于是罗拉甲伍抱怨完杀拉甲伍 后使劲地挤地袁 把地挤得小一点袁 终于天和地能够 合严了遥 但是袁 地被这一挤袁 挤得变形了袁 有的地 方鼓起来袁 形成了山坡尧 高地袁 有的地方陷下去袁 形成了沟壑尧 海子遥 这样袁 天和地就被创造出来 了遥 大家公认罗拉甲伍是天老爷袁 杀拉甲伍是地老 爷遥 [3]这则创世传说将天地开辟的神功赋予了天神袁 可见对天神的无上尊崇遥 而这种尊崇袁 正是白马藏 族民间信仰中对于天地万物自然崇拜的一种折射遥 而在民间社会生活中袁 处处可见这种尊崇的痕迹遥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传说对其民间祭祀的话语表 达遥 陇南白马藏族相信万物有灵袁 其信奉的神灵有 很多袁 在这所有的神灵中袁 陇南白马藏族人最为重 视尧 祭祀规模最大的是白马老爷遥 野白马老爷冶 是 周边汉族对这一神灵的称呼袁 白马人自己称其为 野叶希腊莫冶遥 迄今为止袁 在陇南文县铁楼乡好多白 马山寨建有白马老爷庙袁 在平武县白马藏族聚居的 村寨也有很多白马老爷神山和神庙袁 由此可见对白 马老爷的信仰之广泛遥 白马人对白马老爷的祭祀有 多种方式袁 有个体的单独祭祀袁 比如村民遇到紧急 情况袁 就到白马老爷庙祷告袁 祈求白马老爷保佑袁 化险为夷袁 保护平安遥 也有白马老爷庙会中的群体 性的祭祀袁 比如文县铁楼乡每年的正月十五尧 四月 十五和七月十五三个日子好多白马村寨都会举行大 型的祭祀白马老爷的活动遥 此外袁 还有跳池哥昼之 前要在白马老爷庙迎请白马老爷尧 元宵节 野迎火 把冶 活动中隆重祭拜白马老爷尧野池哥昼冶 结束之后

浅谈白马藏人独有的民俗风情

浅谈白马藏人独有的民俗风情

浅谈白马藏人独有的民俗风情在我国这样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中,有一群神秘的、独特的、稀少的、生活在汉藏边缘的民族——白马藏族。

本人以自身采风体验和阅读众多资料,以白马藏族为研究对象,讲述白马藏人独有的民族民俗风情。

一、白马藏族白马藏族,一个历史且神秘的民族。

他们被称为藏族,却又不是藏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没有的一个民族。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所谓“语不与中国同,姓为中国姓”,据史学家考证,他们属于秦汉时期氐人的后裔。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署之西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这里的署之西指今甘川界的文县、平武县、九寨沟县和松潘县一带。

九寨沟附近岷山山脉的崇山峻岭中,祖祖辈辈的白马人不仅住在这人迹稀至的地方,也不与外族通婚,直到20世纪80年代,白马人才允许了与异族通婚。

而且白马藏族居住的地势山高坡陡、森林密布、对外交通极是不便。

这便是这个白马藏人数极少的族群的古老文化得以完整保存的因素。

白马藏人的服饰更是绚丽独特。

他们的服饰与其他藏族的不同,服饰中以头饰最具特色。

无论男女都戴白色荷叶边毡帽,其帽顶前端有一簇锦鸡颈羽毛装饰并插雄鸡尾羽,这是白马藏族的标志。

男士插一根短而粗的鸡毛,表示刚强、勇敢;姑娘白马藏则选择一到三根弯弯的、柔柔的鸡毛插在帽子上,表示温柔、纯洁。

白马藏人热情好客,我曾有幸在朋友的引导下,去文县铁楼乡的白马人家做客,受到了盛情款待。

印象最深的是他们自己酿的咂杆酒,我问了当地白马人这种酒的做法。

它是用小麦、大麦、燕麦、青稞、高粱、玉米等多种粮食,按一定比例配合,采取特殊民间工艺酿制而成的,四季均可酿造。

咂杆酒酿好后,连同“酒糟子”装缸密封,随喝随取。

二、白马藏族的民间歌舞(一)白马藏族的歌谣白马藏人的独特性也使得他们从自然的赐予中得到自身特有的歌曲特性。

白马藏人的歌谣分别有:敬酒歌、劳动歌、舞蹈歌、婚嫁歌、祭祀歌、情爱歌、休闲歌等。

陇南白马族服饰

陇南白马族服饰

陇南白马族服饰
白马藏族,头戴毡帽(沙噶),帽子上插着吉祥的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寓意为吉祥。

为什么白马藏族毡帽(沙噶)上要插锦鸡颈羽或者雄鸡白色尾羽呢?故事发生在吐蕃王朝与唐王朝交战时期的公元前6世纪,白马藏兵与唐兵战时候,有一次唐兵在深夜里准备突袭藏兵时,突然一群锦鸡发出警钟般的鸣叫声,把藏兵们都惊醒了。

于是避免了唐兵的突袭。

从此后白马藏族感激锦鸡救了自己的命,祖祖辈辈们感以头戴锦鸡的羽毛插在毡帽(沙噶)上以表纪念,也表示吉祥。

白马藏族女子头发上还要装饰圆形的鱼骨排,有美观和
辟邪之说。

白马藏区藏族的男士藏袍与其他藏区的衣服大同小异,由于特殊的地理(搬弄半亩区)和古时候藏兵身份,白马藏族男士藏袍的袖子比其他藏区藏族的袖子要短,便于耕作和打仗。

白马藏区女子的服饰主要是以红、黑、白等几种颜色为主的百褶裙,与西藏有些地区的女子穿的大致相同,胸前佩戴有方形的鱼骨排,寓意吉祥。

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

流传凝炼特征:白马藏族故事从史到事的表述

PU Xi a ng - mi ng
( De p a r t me n t o f Li t e r a t u r e ,Lo n g n a n T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Ch e n g x i a n 7 4 2 5 0 0 ,Ga n s u ,Ch i n a )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o f Ba i ma Ti b e t a n f o l k s t o r i e s f o r me d t h e c o m mo n f u t u r e l i r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 d o mi n a t e d B a i ma Ti b e t a n s t o r y i d e a s a n d l i t e r a r y i d e a l s i n t h e s p e c i f i c s o c i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t h e
A b s t r a c t : Ba i ma Ti b e t a n f o l k s t o r i e s h a v e t h r e e s p r e a d i n g f o r ms ,wi t h p e r f o r ma n c e” t h e o t h e r d e s c r i p t i o n” i n t h e Ch i n e s e m e d i a u n s e t t l e d。 wh i c h t h e n r e s u l t s i n i t s mo s t i mp o r t a 一 川 西北 这个跨 行 政 区划 痕迹 , 因为 白马语 和汉 语 就 是 两个 各 有 特 色 的表 述

【陇南史话】蒲向明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

【陇南史话】蒲向明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

【陇南史话】蒲向明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星期五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蒲向明摘要:白马藏族的族源记忆与传说比其神话的出现要晚,一些传说追溯了远古先祖通过艰难的迁徙得以使族群存留下来的历史过程。

白马藏族以传说映现了他们民族的集体想象,不断实现着他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着其族群意识和认同感,其中的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物传说是主要种类和存在形式,它们多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并经口头辗转加工创作而成,因而形成很多奇特生动的情节,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学性。

这些传说结合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以十分明显的地方性、民族性引人入胜。

从而已成为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说品种之一,至今还具有重要的文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白马藏族;族源记忆;陇南;传说引论依据调查和整理分析的情况看,白马藏族的族源记忆与传说比其神话的出现要晚得多。

由于社会的演进,白马藏族生产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于是创作出以白马藏族的生活为准则并给以理想化的故事,这就是白马藏族传说。

比较而言,白马藏族传说的主人公是人而非神话中的神或半神半人,其状貌、才能、功业虽有想象虚构的成分,但更接近现实,夸张描写已大为减少,浪漫主义色彩也已经明显淡薄,故事情节更接近现实,白马传说的内容在反映现实方面也是大致接近或符合现实生活,而且传说的数量上也远比神话为多,反映了白马藏族社会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其他民族一样,陇南白马藏族的神话与传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常常互相杂糅,在某些具体作品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如《马桑棒打老牛的传说》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与其说这是个传说故事,倒不如说它更像是神话。

它虽带有很浓厚的仙道色彩,但质朴的神话想象也令人叫绝。

这个传说演绎了牛马的来历和炼石补天的故事,高告牛角撞塌南天门,颇类同《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而世间阿婆炼五彩石补天,几乎就是《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练五色石以补苍天”传说的翻版,但世间阿婆身化蓝水补天(粘住天空裂口),更显得比女娲有着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令人感佩的勇气。

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鱼图腾溯源

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鱼图腾溯源

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鱼图腾溯源1摘要: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此较好的保留了古朴、神秘的原生态民俗文化,鱼图腾崇拜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白马人的服饰图案、妇女首饰、建筑装饰、岩画等均有鲜明的鱼图腾崇拜的符号特征。

白马人的鱼图腾崇拜其源可溯至炎帝部落时期的仰韶文化,是氐族鱼图腾崇拜的延续,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白马藏族;鱼图腾;图腾文化甘肃陇南白马藏族位于甘肃最南端的文县,地处祖国腹地,古称阴平,是岷山山脉与西秦岭山脉的交汇处。

目前白马人居住在白龙江水系的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石鸡坝乡岷堡沟河流域。

由于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此较好的保留了古朴、神秘的古代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博物馆”。

多数学者认为“白马人”是氐族的后裔,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书》等古书记载,氐人古时居住在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及涪江上游。

魏晋时期氐人曾建立过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其中陇南境内的仇池政权存在了333年之久,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文化上具有先秦文化、氐羌文化、巴蜀文化、陇右文化的多重特征。

白马人是古氐人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他们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具有古氐人的文化特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农耕崇拜的综合文化体系。

一、白马藏族鱼图腾概述甘肃白马人虽然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但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明显的鱼图腾崇拜遗存,现存的服饰图案、妇女首饰、岩画、生活用品、建筑装饰中传递出鱼图腾崇拜的符号特征。

白马藏族服饰图案中巧妙的融入了鱼的造型,在百褶衣前襟处,把鱼与鱼鳞的造型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规则的三角型图案(图1);百褶衣的背部有一个抽象的倒三角形的图案(图2),外形上十分接近鱼形,并且三角形两边线交叉之后在顶端做了延伸,形如鱼的尾部,使鱼的形象更加鲜明;白马人的坎肩、短衫的纽扣用具象银鱼制成(图3),色彩单纯、典雅,给人一种圣洁祥和之感。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蒲向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摘要: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随后是散文,成为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主体,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等样式。

考察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流状况,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关键词: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4-005-04收稿日期:2011-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白马藏族文学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1XZW0023);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陇南白马藏族语言的调查及研究”(项目编号:省社科规划办[2010]9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蒲向明(1963—),男,甘肃天水人,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陇南文史研究。

陇南白马人有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系统相异的发展历程,因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表现在他们的语言、节日、婚丧、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宗教与禁忌等方面不同于邻近各民族。

[1]就语言方面考察,学界认为白马人的“白马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均自成体系,和藏语相异部分远远超出了藏语方言之间的差别,甚至也超出了藏语支语言门巴语与藏语之间的差别。

[2]与此相联系,以白马语为载体和介质的歌谣、舞蹈和文学显示出与邻近各民族鲜明的异质性。

现在我们所能搜集到的陇南白马人各种民间文学作品,有的是他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从远古遗留下来的、依然保留着人类童年时期天真淳朴的想象和认识,鸣响着历史的回声;有的则是民俗的生动描绘,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

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一、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韵文,应该是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头文学,主要体裁是歌谣。

白马歌谣有山歌、劳动歌、酒歌、生活歌、情歌、祭歌、丧歌、儿歌、舞歌,还有谚语、谜语、警句等讲唱文艺形式。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酒 ;生活主要表现为农耕 、生产生漆 、养蜂取蜜 、 不 同的部落 。如甘肃文县 白马藏族 的图腾 为三眼
采集 中药材和狩猎等;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主要是毛 纺织 、擀毡子 、制衣帽、制长简靴 、织腰带 、织绑 腿、绣百褐扇花等;节 日习俗主要表现为春节、元
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 、过小年 、哭嫁 、
等等 ,大都在民间故事中多次出现。 《 白羽毛的传 说》和 《 火圈舞的传说》均与陇南 白马藏族族源有 在 ,以便绵延族群 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在自马 藏族和官兵交战正酣、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 ,一只 大白公鸡及时叫醒了睡熟的白马藏族人 ,并最终免
作。这团体 中各个成员轮流更唱就地 口占一章诗 ,
这些个别的贡献集起来 ,就是一首歌了……这是集 的作品, 这样做成的歌不是任何人的财产 , 没有个别
关 ,其文化人类学意义就是证实该 民族 的真 实存 群的制作 。虽然每章诗单独来说,是一位个别作者 作者,民众就是它的作者。 ”嘲
陇南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主要反映的是陇南 白马
遭了一场民族劫难。为纪念和感谢 白公鸡 的救命之 藏族人的劳动 、生活及他们周围的事情。许多故事 恩 ,世世代代的白马藏族人都要在毡帽上插上白公 都是劳动人民由于生产 、生活或者为 了满足生活中 鸡的羽毛。据 白马藏族人讲 ,火圈舞 中的 “ 火” , 挽臂 ,表示护城的决心和信心。火圈舞 ,象征着他 们齐心协力 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 ,彰显了他们 同 仇敌忾 、誓死抵御侵略的民族性格 。 的一些需要进行 的自发的 口头创作。这种集体 的口

般民间故事的共同特征 ,又呈现 出明显的个性化

特征。陇南自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有 :

民族性

白马文化

白马文化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大山深处,有一群据考是历史上古老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民族文字,但在漫长的社会演变中,其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俗却代代口耳相授,薪火相传。

陇南文县文体局局长沈璇介绍,白马人能歌善舞,他们的面具舞“池哥昼”、火圈舞、敬酒歌、沙嘎帽民间工艺及“白鸡翎”美丽传说等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其中,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池哥昼”,于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到重大节会喜庆时日,白马人都要跳池哥昼,希望驱邪纳福。

”文县中寨乡阳志山新村一名白马人王诚信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表演池哥昼时,男人会反穿皮袄或五彩花袍,足登长筒毡靴,身后系一根长长的牛尾巴,肩挂一串铜铃,头戴青面獠牙的各种动物或凶神恶煞的木雕彩绘面具激情而舞。

关于白马人的族源,专家学者有多种论证,但多数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族后裔。

古氐人是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民族,曾叱咤历史风云,建立过仇池国、前秦、后汉等政权。

后来在历史巨流的激荡中,氐民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其后裔的一部分却在甘肃、四川两省交界的大山深处生存了下来。

资料显示,目前白马人主要聚居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一带。

而陇南的白马人集中聚居在文县铁楼乡和石鸡坝乡的13个白马人村寨,总人口3000余人。

沈璇介绍,由于白马人长期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环境较封闭,受外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较少,使他们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比如独具特色的神话、谚语、民歌、叙事诗等民间文学,面具舞、火圈舞、羊皮扇舞等民间舞蹈,面具、五彩服、头饰等民间工艺美术。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郭玉虎曾著文指出,白马人是在中国主流历史学上已消逝的氐文化的直接继承人,是深藏于大山中的一颗民俗文化活化石。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断层”的困扰。

为了不让白马人民俗文化绝迹,近年来,陇南市通过调研报告、民意调查等形式对挖掘、抢救、保护和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提出宝贵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2
传 说》 是关 于解 释枕 头坝 、薛堡 寨 和堡子 坪 等 白马 有 村寨 自然 风 貌 的客 观叙 述 、部 族迁 徙征 战 的苦 难 彩 的民 间想 象 。
就在 于 :其 不仅 是本 民族 文化 的重要 标 志之 一 ,也 马族 群往往 把 ‘ 沙 嘎帽 ’作为本 民族 或 同一群 体形
山 、强 曲、朱 林坡 、腰坪 山 、夹石 山为纯 白马人 聚 时 ,老 二 达 玛带 领 “ 四 山班 家 ” ( 入 贡 山 、麦 贡 山 、 中岭 山 、立 志 山) 的 白马 人 一起 救援 朱林 大
居村寨 ;寨科桥 、阳尕山为白马人 与汉族杂居村 簇 ,达 嘎 、达 玛率众 里应外 合 ,奋 勇杀 敌 ,杀退 了 寨 。石 鸡坝 乡薛堡寨 、堡 子坪 、博达 峰 也是 白马人 官 兵 ,保 住 了 白马 山寨 。从 此 ,两 兄弟 重 归 于好 , 聚居的村寨 。文县其他 乡镇也有 白马人散居[ 3 1 。按
文化 的双重 内涵 。

打 虎的 问题 ,两 兄弟产 生 了隔阂 。当官兵 攻 打朱林
达 嘎感 到羞愧 ,不再 姓班 ,因为住 在竹 林大 陇南 白马藏族①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文县铁楼藏 大簇 (
族乡、石鸡坝乡。铁楼藏族乡迭堡寨 、案板地 、枕 簇 ,所 以改姓朱 。竹林 大簇 ,也改 为朱林大簇 ) 头坝 、中岭 山、麦 贡山、立志 山、人贡 山、草坡
相传很 久以前 ,无 恶不作 的 官兵 恶 霸 ,经常 窜
“ 四山班 家 ” 和朱林 大 簇你 来我 往 ,相 互 通婚 ,亲 密无 间 ,共 同建设 美好 的 白马家 园 。
照风物传说 的内容 ,可将陇南 白马藏族的风物传
说② 大致分为地方传说 、习俗传说和动植物传说等
三大类 。

《 四山班家的传说》 通过对 “ 四山班家”和朱
林大簇历史溯源的叙述 ,表现了白马藏族先祖 自 强 不息 ,冰释前嫌 ,共同抵御外族入侵 的民族性格。
2 0 1 3年 4月
安 康 学 院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An k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A pr . 201 3 Vo 1 . 25 NO . 2
第 2 5卷
第2 期
陇南 白马藏族风物传说 的主要类型
杨 军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 甘肃 成县 7 4 2 5 0 0)

要 : 陇 南 白马 藏 族 风 物 传说 是 陇 南 白马 藏族 民族 记 忆 、族 群 认 同 以及 生活 民俗 的 口述 史。 本 文 依 据 内容 和
题材 的不 同,将其分为地方传说 、习俗传说和动植物传说三 大类 ,并对这三类传说 的文化 内涵进行 了较 为深入 的诠
释和探讨。
关 键 词 :陇 南 白马 藏 族 ;风物 传 说 ;类 型 中 图分 类 号 :I 2 0 7 . 7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0 0 9 2( 2 0 1 3 )0 2 —0 0 8 2—0 4

地方传 说
地方传说 ,即 “ 地方的传说” ,是解释特定地方
( 枕头坝的传说》、 僻 堡寨的传说》 、 鲣 子坪的
收稿 1 3期 :2 0 1 3 - 0 1 - 0 5
基金项 目: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 项 目 “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研究” ( 2 0 1 2 L S S K 0 2 0 0 4 ) 作者简介 :杨军,男,甘肃徽县人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 ,主要 从事民间文学研究。 ① 陇南 白马藏族 ,生活在甘肃省文县铁楼乡 、石鸡坝乡等地的大山深处 ,俗称 “ 陇南白马人 ”或 “ 文县白马人” 。据考可能是古代 氐族 自 々 后 裔 ,其文化 、宗教和生活习俗都与 藏族不同 。据 陇南 白马人 民俗文 化研究会 调查 统计 ,陇南 白马人约 3 0 0 0余人 ( 参见: 铂 兜 南 白马 人 民俗文化研究 :调查资料卷》 ,邱正保 、张金生 、毛树林主编 , 甘肃人 民出版社,2 0 0 9 年8 月 ,第 1 版) 。 ② 本文所引传说均见 陇南 自马人 民俗文化研究 : 故事卷》 ,邱雷生、蒲 向明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 ,2 0 1 1 年版 。
藏族村寨地名由来的传说故事。在这些传说 中,既 是能够体现族群文化 区分边界的重要象征符号 。白 书写 ,又有诸如神鹰救灾 、鲁班传艺等充满神话色 象的表征 ,多在 民族群体活动中穿着本民族服装以 便增进族员之间的 “ 感情。 ”【 4 】 关于 “ 沙嘎帽”的 由 池山的传说 》、 ( 淦 子沟 的传 来, 《 白羽毛的传说》 中是这样解释的 :
释 ,叙 事 和诠 释的 目的在于确 认 和提升 景物 、习惯
于村寨 、瀑布、廊桥等的传说故事,表达了他们热 爱家乡、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朴素隋感。
《 四山班家的传说》 讲 的是达嘎、达玛两兄弟
的文化地位,并注入历史的逻辑力量。 ”圆 这类传说 在 打猎 的过 程 中发 现 白马峪 山清水 秀 、气候 温 和 , 均不是创作者讲述曾经发生过的事实 ,而是对特定 于是他们便从外面搬到了白马峪。老大落户的地方 地方 的风物所做的艺术性的解释 ,使其具有历史和 叫竹林 大簇 ,老 二落户 的地方 叫立 志山 。后来 因为
风 物 传说 与特定 地 方 的 山川古 迹 、花 鸟虫 鱼 、
的自 然物与人工物的由来 、命名与特征 的传谢 。 陇南 白马藏族广大 民众出于对地方 自 然景观 、地名
历 史 由来 的溯源探 秘心理 ,创作并 生发 的一 系列关
地方 特产 、动植物 、习俗 习惯 相关 ,是说 明其 由 来 、命 名 和 特征 的解 释性 故 事 【 l 】 m。正 如 万 建 中所 认为的 : “ 风物传说是对一个地方人工或 自然景物 形象 的一种想象性叙事 ,是对 某些风俗习惯 的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