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

合集下载

白马民族文化

白马民族文化

白马民族文化1.白马族【简述】白马族据考证是古代白马番人或氐人的后裔,于战国、秦汉时期定居集在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全族约1万人左右。

【详述】(1)、起源白马族是炎帝后裔氐人的后裔。

《史记—西南夷列传》[3]“自冉陇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

冉陇区域在今茂汶一带,而平武正在茂汶的东北。

这是历史上对白马人最早的记载。

(2)、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在黄河流域建立的先秦政权在当时是最强大的政权,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氐族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以及民族融合的政策,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氐族大部队向北方大迁移的过程当中,小分队“白马番”却不愿意随政权中心迁移,选择留居故地——四川和甘肃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山脉的南北两侧。

惟至明清时已不称为氐,而番或西番,本为白马氐的一支,故白马之名仍保留至今。

(3)、定居《北史·氐传》云:“氐者西夷之别种,号曰白马。

三代之际,盖自有君长,而世一朝见,故《诗》称‘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也。

秦汉以来,世居岐陇以南,汉川以西,自立豪帅。

汉武帝遣中郎将郭昌、卫广灭之,以其地为武都郡。

自济、渭抵于巴蜀,种类实繁,或谓之白氐、或谓之故氐,各有王侯,受中国拜封。

”这里所说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和与之连接的四川西北部。

由此可见,氐人在战国至秦汉已经定居在松藩、平武、甘肃南部广大的地区,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是吻合的、一致的。

2.人文风俗(1)、祭祀【巫师】:白马人倡导万物有灵,崇拜大自然和祖先,其中尤以山神为最高尊崇,白马人信奉“白莫”,白莫是白马人对巫师的统称,仅限于男性,有学问的白莫叫“白该”,年轻的、学问尚浅的叫“白啥”。

白马族巫师白谟【祭神】:白马族每个村寨都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山头被尊为“神山”。

神山上不能放养牛羊,更不能随意砍伐。

白马人一直保护着神山的生态环境,而神山浓荫覆盖,泉水潺潺,千百年来,仿佛也在庇护着一个个古老的村寨。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审美内涵

陇南白马人民间故事的审美内涵

钱 员外 只给 了班岱三斤油 。班岱提着三斤油朝拜 峨眉长老 , 向长老诉说了来龙去脉 。长老让班 岱看 了现世 薄 , 说他 下一
世是县 官。随后 , 钱员外也背着一篓油去朝拜峨眉山 , 长老让
故事不是把非凡 的智 慧集 中到某一个代表人物身上 , 而是泛
化在很 多人物 的身上 。这 些故事是 广大 白马民众 的智慧创
美观 念 和 审 美情 趣 , 有 丰 富的 审 美 内涵 . 体表 现 为 以 智 慧 为 美 、 勤 俭 为 美 、 具 具 以 以孝 为 美、 以善 为 美 。
关键词 : 陇南白马人 民间故事 ; 审美理 想; 审美 内涵
中图分类号 : 0 . I 73 2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2 (0 2 0 — 5 — 3 10 — 0 0 2 1 ) 10 10 并要公鸡蛋 。妻子 回答说 , 自己的丈夫去挖烟雾根 和耕锅盖
方面:

子在家待着 , 嘱咐她们 , 并 不管谁 叫门都 不许 开门 , 以免撞上
吃人婆 。 吃人婆想尽 了一切办法 , 但终 于还是没能得逞 。 姐妹 俩 爬在树上 , 吃人婆砍树 , 结果 被砍到的树砸成 了肉饼 , 最后 变成了陀螺 。娥代莲和伙伴们一边用鞭 子抽 打着陀螺 , 一边 唱起 了童谣 。姐妹俩以机智 和勇敢制服 了凶狠和残忍的吃人 婆, 消除 了村寨的一大隐患。
道德 方面有着 民间性 和本土性等 天然 的优 越性 。在 长期 的
生产 生活实践 中 ,陇南 白马人形 成 了该族 群特有 的审美 观 念、 审美 情趣 , 并将其 逐渐积淀成 了民族 的审美 心理。 陇南
白马人 民间故事表达 了下层 民众 对 自然 和社会 的认 识 和理

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

陇南“白马人”研究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
失 之 于宽 泛 。 自 2 纪 9 0世 0年 代 至 今 , 白马人 ” “ 概 念 的界说 如 雪 印鸿爪 , 隐现之 间 。近 年所 见 如 :
白马人 是 一 个语 言 、 文化 形 态相 对 独 立 的 少数
马人 民俗 文化 保 护 和 研 究 的 理 论依 据 。2 0世纪 7 0 年代 费孝通 先 生 把 “ 武 藏 人 ” “ 平 或 白马 藏 族 ” 为 作 民族识别 工 作遗 留问题 的典 型 予 以介 绍 … , 引起 而 国内外关 注 , 但众 多人 研究 该 民族识 别 问题 时 , 并未
《 历史 上 的 氐族 和 川 甘 地 区 的 白马人 —— 白马 人 族 属初探 》 , 该 文 重 点 探 讨 了 氐族 和 白 马人 的 关 J但 系, 以及 白马 人 的族 属 , 于 对 “ 至 白马 人 ” 念 的 界 概 定 , 对 还 是 比 较 模 糊 的 。2 相 0世 纪 8 O年 代 , 利 钟 戡 、 昌吉 、 谭 向远 木 等 人 开 始 运 用 “ 白马 人 ” 念 展 概
关 键 词 : 南 ; 白马 人 ” 民俗 文 化 研 究 陇 “ ; 中 图分 类 号 :2 7 K 0
文 献 标 识 码 : B
最近 , 肃省 陇 南 市 已认 识 到 了研 究 境 内文 县 甘 “ 白马人 ” 民俗 文化 的重 要 性 , 立 了 由有关 市 领 导 成 任 会 长 的专 门研 究组 织— — 陇南 白马人 民俗 文化 研
究会 , 逐步 加大 了调 查 、 整理研 究 的人 力投 入 。我 们 通 过实 地考 察 和对 白马 河 流 域 白马 人村 寨 的走 访 ,
开研 究 工 作 , 交 替 使 用 “ 马 藏 族 ”“ 马 人 ” 但 白 白 “ 白马 氐族 ” 白马 氐” 不 同概 念 的情 况较 为普 遍 , “ 等

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

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

白马藏族及其传统文化刍论——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
蒲向明
【期刊名称】《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22)001
【摘要】“藏彝走廊”的白马藏族,是一个最具文化特殊性的族群,其历史发展、地缘文化还鲜为人知.这种现状造成了对白马藏族的研究未能进入主流学术研究的视线,使白马藏族的传统文化长期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中心,通过田野调查、文献检索、对比分析,可以从哲学、宗教、伦理、风俗、文学、艺术、考古、科教等方面了解白马藏族传统文化的概貌和基本特性,从而对丰富中国民族文
化乃至中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实际意义.
【总页数】7页(P12-18)
【作者】蒲向明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
【相关文献】
1.白马藏族“猴玃抢婚”型故事及其文化内涵--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猴子抢姑娘》为中心 [J], 杨军;蒲向明
2.论白马藏族的民间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中心 [J], 蒲向明
3.白马藏族体育的形态特征及其文化意义——以陇南文县白马藏族为中心 [J], 袁
筱平;邵语平;班觉新
4.白马藏族百褶衣图案及其文化元素构成——以陇南为中心 [J], 魏颖艳;蒲向明
5.白马藏族百褶衣图案及其文化元素构成——以陇南为中心 [J], 魏颖艳;蒲向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基本特征
艟林和玳玉》中的撞林和玳玉兄妹俩出于“保种” 的需要,兄妹婚配延续人类; 经银鱼子反消》中
的班银鱼子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超群,联合 其他头人和部族群众奋勇抗清,并最终失败而病死 在斜科桥。二是富有民族特色、生活气息的民俗风 情以及宗教信仰是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主要表 现内容。他们的风土人情、民间信仰、道德观念、 服饰、舞蹈表演(如面具舞“池哥昼”、火圈舞) 等等,大都在民间故事中多次出现。 《白羽毛的传
仇敌忾、誓死抵御侵略的民族性格。 徘锅墨的传 说》、 触火把的故事》等,讲述的是该族群流传
至今的独特的抹锅墨、迎火把的民俗习惯。 另外,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民族性,还体
现在民族语言的运用上。白马语是陇南白马藏族人 最重要的社会特征和交际工具,是维系白马同胞共 同心理素质的主要文化因素。千百年来,由于白马 藏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白马祖先一直依赖着 “口碑”传承自己的民族语言,白马语在白马文化 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马语言中承 载着白马文化的所有信息,蕴涵着白马人的精神121。 白马语是其民间故事最主要的创作、传承载体。但 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以及民族问交流、 融合程度的进一步增强,白马语言的一些语汇已被 遗忘并被汉语逐步取代。故而,陇南白马藏族民间 故事在语言的运用上呈现出“白马语”和当地乡土 方言交织的基本特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白 马语”渐渐失传,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文县方言交
84
流,用汉字记载,如谢抖” (白马语,意即“公 鸡”)、“坎下” (白马语,意即“地下”)、“撒海 柔组” (白马语,意即“绣鞋”)、“波模” (白马 语,意即“姑娘”)、“来约” (白马语,意即“耳 环”)等等。
二、集体性 集体性是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方式上的本质 特征。民间文学集体创作、集体流传,为集体服务 并为广大民众所共有酗。这些作品不是某一个人的 伏案写作,并不为个人所专有。因此广大的普通民 众既是创作者、修改者,又是听众、传播者。西方 学者克屈里基记述过苏格兰海岸斐罗岛人部落的集 体创作,他评析这一情境: “一个在唱歌跳舞的团 体,团结一致地受一种心理的和情绪的刺激,这刺 激不仅是宜于诗的创作,而且几乎必是流于诗的创 作。这团体中各个成员轮流更唱就地口占一章诗, 这些个别的贡献集起来,就是一首歌了……这是集 群的制作。虽然每章诗单独来说,是一位个别作者 的作品,这样做成的歌不是任何人的财产,没有个别 作者,民众就是它的作者。”嘲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主要反映的是陇南白马 藏族人的劳动、生活及他们周围的事情。许多故事 都是劳动人民由于生产、生活或者为了满足生活中 的一些需要进行的自发的口头创作。这种集体的口 头创作是比较原始、简单的,但同时又是不自觉 的。在日常劳作和交际的过程中,他们之间进行的 口头交流,会逐渐成为民间故事的素材资源,而后 经过集体的加工、创作形成故事的最终文本。这些 故事作品因为情节反映生活容量和价值的不同,有 些会被广泛流传,而有些则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 野,甚至彻底消失。作品中的英雄人物、贤能善良 之辈以及聪慧的女性形象等都是他们按照自己的理 想预期而精心塑造出来的,是创作者思想观念、情 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在一定意义上说,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其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 三、口头性

【陇南史话】蒲向明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

【陇南史话】蒲向明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

【陇南史话】蒲向明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星期五论白马藏族族源记忆与传说——以陇南为例蒲向明摘要:白马藏族的族源记忆与传说比其神话的出现要晚,一些传说追溯了远古先祖通过艰难的迁徙得以使族群存留下来的历史过程。

白马藏族以传说映现了他们民族的集体想象,不断实现着他们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着其族群意识和认同感,其中的人物传说、地方风物传说、动物传说是主要种类和存在形式,它们多用奇妙的幻想、超自然的形象、神奇变化的手法并经口头辗转加工创作而成,因而形成很多奇特生动的情节,大大增强了趣味性和文学性。

这些传说结合叙述现实生活的创作方法,以十分明显的地方性、民族性引人入胜。

从而已成为多姿多态而又独具特色的中国民间传说品种之一,至今还具有重要的文学、民族学、民俗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白马藏族;族源记忆;陇南;传说引论依据调查和整理分析的情况看,白马藏族的族源记忆与传说比其神话的出现要晚得多。

由于社会的演进,白马藏族生产能力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于是创作出以白马藏族的生活为准则并给以理想化的故事,这就是白马藏族传说。

比较而言,白马藏族传说的主人公是人而非神话中的神或半神半人,其状貌、才能、功业虽有想象虚构的成分,但更接近现实,夸张描写已大为减少,浪漫主义色彩也已经明显淡薄,故事情节更接近现实,白马传说的内容在反映现实方面也是大致接近或符合现实生活,而且传说的数量上也远比神话为多,反映了白马藏族社会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

和其他民族一样,陇南白马藏族的神话与传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常常互相杂糅,在某些具体作品中,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如《马桑棒打老牛的传说》带有很浓厚的神话色彩,与其说这是个传说故事,倒不如说它更像是神话。

它虽带有很浓厚的仙道色彩,但质朴的神话想象也令人叫绝。

这个传说演绎了牛马的来历和炼石补天的故事,高告牛角撞塌南天门,颇类同《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怒触不周山”传说,而世间阿婆炼五彩石补天,几乎就是《淮南子·览冥训》“女娲练五色石以补苍天”传说的翻版,但世间阿婆身化蓝水补天(粘住天空裂口),更显得比女娲有着大无畏的献身精神和令人感佩的勇气。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蒲向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摘要: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随后是散文,成为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主体,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等样式。

考察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流状况,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关键词: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4-005-04收稿日期:2011-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白马藏族文学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1XZW0023);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陇南白马藏族语言的调查及研究”(项目编号:省社科规划办[2010]9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蒲向明(1963—),男,甘肃天水人,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陇南文史研究。

陇南白马人有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系统相异的发展历程,因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表现在他们的语言、节日、婚丧、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宗教与禁忌等方面不同于邻近各民族。

[1]就语言方面考察,学界认为白马人的“白马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均自成体系,和藏语相异部分远远超出了藏语方言之间的差别,甚至也超出了藏语支语言门巴语与藏语之间的差别。

[2]与此相联系,以白马语为载体和介质的歌谣、舞蹈和文学显示出与邻近各民族鲜明的异质性。

现在我们所能搜集到的陇南白马人各种民间文学作品,有的是他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从远古遗留下来的、依然保留着人类童年时期天真淳朴的想象和认识,鸣响着历史的回声;有的则是民俗的生动描绘,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

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一、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韵文,应该是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头文学,主要体裁是歌谣。

白马歌谣有山歌、劳动歌、酒歌、生活歌、情歌、祭歌、丧歌、儿歌、舞歌,还有谚语、谜语、警句等讲唱文艺形式。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

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

收稿日期:2011-01-12作者简介:蒲向明(1963) ),男,甘肃天水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陇南文化研究。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5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的整理与研究6,项目批准号为:09YJA760016。

文章编号:1674-3180(2011)02-0193-07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源流及其层累现象*蒲向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成县 742500)摘要:考察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发展演进的源流进程,可以发现显明的层累现象:处于其傩舞戏源头的/池哥昼0,最有价值的是其傩面具的三目神造型,/麻昼0以本部族神崇拜为前提,以十二种动物来发挥驱疫逐魔的功能,渐蜕为一种娱人为主的民俗活动;在两者基础上,陆续层累演化出了处于中流、末流阶段的其他傩舞戏样式,如/阿里该昼0、/甘昼0、/池母擀面0、/杀野猪0、/秋昼0、/嘛勾池0、/秦州客0、/拐格达0等。

这种层累现象,在展现其自身文化特色和蕴含的同时,也显示了傩文化的整体性与传承的零散性之间的明显矛盾,又说明了傩舞戏源流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在民族传承的经验方面有着密切关系。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傩舞戏形式;层累现象中图分类号:J72212 文献标识码:A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Stage of Baima Tibetan .sExorcism Dance -dramas in LongnanPu Xiang -mingAbstract:When studying the origin and e volution of Baima Tibetan .s exorcism dance -dra mas,we can find several distinct stages of development.The very first stage is called /chige -zhou 0,in which the mask of exorcism is modeled after the Trinocular God./Ma -zhou 0uses twelve animals to exorcise devils with the worship of tribal gods as the premise,which has gradually turned into a folk activity for amuse ment.Based on the previous two stages,other kinds of exorcism dance -dramas are created,including /aliga-i zhou 0,/gan -zhou 0,/chimuganmian 0and so on.These stages of development,while displaying loc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sho w a relatively obvious conflict be tween the integrity of exor -cism culture and scattered ways of inheritance.Furthermor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origin of exor -cism dance -dramas in the region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life -styles of lo -cal residents in terms of the national lineage of experience.Key words:Longnan;Baima Tibetan;forms of e xorcism dance -dramas;stages of development2011年4月第4卷 第2期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 &ArtApr.,2011Vol 14 No 12近二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陇南西汉水流域是历史上周秦文化的重要活动区,和白马氐文化的消长有直接关系,[1]陇南白马藏族文化应该处于整个白马藏族文化的源头地位,文县白马藏族系白马人三眼神一部,其傩舞戏尤显古奥与拙朴,携带有远古中华民族的大量文化信息,探索其源流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族群历史、底层意识与地域叙事——论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题材的

族群历史、底层意识与地域叙事——论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故事题材的
流传 过程 的 版 本 差 异 性 和 情 节 共 生 性 。就 这 个
“ 续本 ” 而言 , 在原有 《 陇 南 白马人 民俗 文化 研究 故
事卷 》 ② 概 述 的基 础 上 , 我 们 可 以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给予 整体 把握 : 第一 、 “ 续本” 以怎 样 的故 事 方式 反 映族 群历 史 ?第 二 、 白马 人 民 间 故 事 的 社 会 底 层 叙 事如何 揭 示 其 底 层 意 识 ?第 三 、 白马 人 的故 事
归 纳 其 主要 的 类 型 , 主 要 是 族 群 历 史的 艺术 呈 现 、 底 层 意 识 的 口传 记 录 和 地 域 叙 事 的 民 间 色彩 。这 些 主 要 的题
材类型 , 表现 了陇南这块土地上 白马藏族独特 的生命 力、 生存 状态和丰 富的想 象力 , 为我 们认 识陇 南民族文化 提供 了指针 , 也 为重造 民族 间的关 系提 出了白马藏族 自己独有 的文学与文化 方面的深刻理解。 关键 词 : 陇 南; 白马藏族 ; 民间故事 ; 题 材 中图分类号 : I 2 7 6 . 3
第3 6卷第 1 期
No. 1 Vo 1 . 36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社会科 学) J o u na r l o f N i n g x i a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为 国内首次 出版 的有关 白马 人 ( 今 认 定 为 白 马藏 族) 故 事专 集 , 在 中国民俗 学史 和 民族文 学史 上具
有 重要 意义 。对 于该 故事 卷 , 学 者评 价 为 “ 它 基本
篇, 计近 4 O万 字 , 容 量几 乎 与前 本 相 当 , 但 篇 数 超 过原本 5 0篇 , 说明“ 续本 ” 故事 整体 呈 篇 幅短 小 的 态势 。另外 “ 续 本” 故事 , 如《 花花 盆 》 、 《 月 月 的故 事》 和前 本 《 花狸盆》 、 《 月 月》 有 着 情 节 的 相 似 和 内容 、 人物 的关 联 , 反 映 了陇南 白马 藏族 口传 故 事

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的文化渊源

陇南白马藏族“十二相”的文化渊源
即 十 二 神兽 ,是 远 古 时 代 氏族 部 落 的 历法 ,早 已形 成 ,起源 于 由以 十 二 神兽 为 图腾 的 十 二 个部 落 之 间 的 联 盟 聚 会 ,而 演 变 为 岁时 历 法 ,其 后 一直 流 传 演
有 穿 山甲 ; 四川 凉 山彝族 也流 行 “ 二兽 ”纪 日的 十
式 之 一 ,是 一 种 头 戴 动 物 面 具 而 舞 的 民 族 民 间 艺 术 。陇南 白马 藏 族 的十 二相 主 要 流 传于 文 县 石 鸡 坝
乡民堡 沟 的 薛 堡 寨和 堡 子 坪 两 个 村寨 ,四 川南 坪 地 区 的 白马 藏 族 也 流 行十 二 相 ,但 与 陇 南 白马 藏 族 十 二 相 的具 体 内容 存 在一 定 的差 异 。陇 南 白 马藏 族 十 二 相 也称 为 “ 昼 ” 麻 ,和 白马 河流 域 的 “ 池哥 昼 ”相
[ 中图分类号] 2 2 J 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 6 5(0 1 5 14 4 1 8 9 7 2 1 )0 —0 2 —0 0
“ 二 相 ”是 陇 南 白马 藏 族 傩 舞 的 主要 表 现 形 十
画 衣 ” 与方 相 作 十 二兽 舞 ”等 的描 述 ;从其 功 能 ,“ 来 看 ,他 们都 是 一 些 凶猛 异 常 的神 然具 有 现 实 基 础 ,但
比 ,其 主 要特 征 在 于 独 特 的 动 物 傩 面具 。关 于 十 二 相 的 文化 含 义 ,笔 者 以 为和 目前 陇 南 白马藏 族 的 其
他 文 化 现 象一 样 ,具 有 民 族文 化 融 合 带 来 的 多重 含
宫 廷 中流 行 的 十 二 神 兽 傩舞 ,亦 有 可 能 来 源 于远 古 时 期 西 戎 、西 羌 等 族群 中 的 十 二 神 兽 图 腾 崇 拜 。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的互动研究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的互动研究

些民间传说的产生尧 传承和发展与该地区该民族的民间信仰有着紧密的互动关系遥 民间信仰
是民间传说产生和传承的心理基础袁 民间传说在传承和发展中渗透和巩固着民间信仰遥 在民
间传说和民间信仰的互动联系中民俗事象起着重要的关联作用遥
关键词:陇南白马藏族曰 民间传说曰 民间信仰曰 民俗事象
中图分类号院I057
陇南白马藏族对于天神的这种尊崇心理袁 亦以 民间传说的方式在流布袁 比如这则 叶创世传说曳遥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袁 世界上一片混沌袁 天地不分遥 后来袁 不知从哪里传来吵闹声袁 并且不停地滚动袁 试图寻找光明遥 仔细一听袁 传来两个声音的对话袁 原来在说绷天绷地的事情遥 一个说院野杀拉甲伍袁 你 先把地绷好袁 我再绷天遥冶 另一个说院野罗拉甲伍袁 你先把天绷好袁 我再绷地遥冶 天和地绷好了袁 都是 圆的袁 天在上袁 地在下遥 可是天绷小了袁 地绷大 了袁 怎么也盖不住遥 于是罗拉甲伍抱怨完杀拉甲伍 后使劲地挤地袁 把地挤得小一点袁 终于天和地能够 合严了遥 但是袁 地被这一挤袁 挤得变形了袁 有的地 方鼓起来袁 形成了山坡尧 高地袁 有的地方陷下去袁 形成了沟壑尧 海子遥 这样袁 天和地就被创造出来 了遥 大家公认罗拉甲伍是天老爷袁 杀拉甲伍是地老 爷遥 [3]这则创世传说将天地开辟的神功赋予了天神袁 可见对天神的无上尊崇遥 而这种尊崇袁 正是白马藏 族民间信仰中对于天地万物自然崇拜的一种折射遥 而在民间社会生活中袁 处处可见这种尊崇的痕迹遥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传说对其民间祭祀的话语表 达遥 陇南白马藏族相信万物有灵袁 其信奉的神灵有 很多袁 在这所有的神灵中袁 陇南白马藏族人最为重 视尧 祭祀规模最大的是白马老爷遥 野白马老爷冶 是 周边汉族对这一神灵的称呼袁 白马人自己称其为 野叶希腊莫冶遥 迄今为止袁 在陇南文县铁楼乡好多白 马山寨建有白马老爷庙袁 在平武县白马藏族聚居的 村寨也有很多白马老爷神山和神庙袁 由此可见对白 马老爷的信仰之广泛遥 白马人对白马老爷的祭祀有 多种方式袁 有个体的单独祭祀袁 比如村民遇到紧急 情况袁 就到白马老爷庙祷告袁 祈求白马老爷保佑袁 化险为夷袁 保护平安遥 也有白马老爷庙会中的群体 性的祭祀袁 比如文县铁楼乡每年的正月十五尧 四月 十五和七月十五三个日子好多白马村寨都会举行大 型的祭祀白马老爷的活动遥 此外袁 还有跳池哥昼之 前要在白马老爷庙迎请白马老爷尧 元宵节 野迎火 把冶 活动中隆重祭拜白马老爷尧野池哥昼冶 结束之后

“白马人”概念问题商兑与探讨

“白马人”概念问题商兑与探讨

“ 白马人 ” 民俗文化的前提 , 也是开展 陇南 白马人 民俗文化保护和研 究的理论依据 。“ 白马人” 就是一个 自周秦
以来历史上形 成的有共 同语 言即 白马语、 同地域 即西汉水流域至 白水 江流域甘川居住地 、 同经济生活 以 共 共
及共 同音 乐、 舞蹈 、 宗教 崇拜 、 丧葬、 婚俗等文化 、 生理和心理素质特别 而又稳 定的共同体 。“ 白马人 ” 已经具备

第 l 卷第 4期 (0 9 4 20 )
蒲向明: 白马人 ” “ 概念 问题商兑与探讨
V 1 4N . 20 ) o. o ( 0 9 1 4
县隶 东郡 , 白马县 隶兖 州濮 阳 国 , 晋 南朝 齐 隶东 郡 。 隋隶 东郡 , 为东 郡治 。唐隶 河南 道 滑州 , 为滑州 治 。 宋代 仍 保 留有 白马 县 , 宋 隶 京 西北 路 滑州 , 滑 北 为
上世纪 7 年代 费孝通先生 把 “ 0 平武藏人” 或
“ 白马藏族 ”作为 民族识别工作遗 留问题 的典型予 以介绍 ,引起 国内外关注 , [ 1 ] 但众多人研究该 民族识 别 问题 时 , 未 直 接 提 出 “ 并 白马 人 ” 的概 念 。真 正 首
次提到“ 白马人 ”应该 是 孙 宏开 先 生 追溯 “ , 白马人 ”
第1卷 期( o) 4 第4 2 9 o
甘 竹拒 音高
V1 .2 9 o 4 o( o) . N4 0 1
“ 白马 人 ” 念 问题 商 兑 与探 讨 概
蒲向明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 , 甘肃成县

72 0 ) 4 50
要 : 么是 “ 什 白马 人 ” 这 是 一 个 为 许 多人 所 忽视 , 而 却是 十 分 重要 的 问题 。 这 个 问题 , 当说 是 认 识 ? 然 应

白马文化

白马文化

在甘肃省陇南市的大山深处,有一群据考是历史上古老氐族后裔的白马人。

他们有着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民族文字,但在漫长的社会演变中,其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风俗却代代口耳相授,薪火相传。

陇南文县文体局局长沈璇介绍,白马人能歌善舞,他们的面具舞“池哥昼”、火圈舞、敬酒歌、沙嘎帽民间工艺及“白鸡翎”美丽传说等民俗文化流传至今。

其中,白马人从先祖的信仰和崇拜里继承至今的一种传统祭祀活动中的民间舞蹈“池哥昼”,于2008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到重大节会喜庆时日,白马人都要跳池哥昼,希望驱邪纳福。

”文县中寨乡阳志山新村一名白马人王诚信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表演池哥昼时,男人会反穿皮袄或五彩花袍,足登长筒毡靴,身后系一根长长的牛尾巴,肩挂一串铜铃,头戴青面獠牙的各种动物或凶神恶煞的木雕彩绘面具激情而舞。

关于白马人的族源,专家学者有多种论证,但多数认为白马人是古代氐族后裔。

古氐人是一个古老而强悍的民族,曾叱咤历史风云,建立过仇池国、前秦、后汉等政权。

后来在历史巨流的激荡中,氐民族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是其后裔的一部分却在甘肃、四川两省交界的大山深处生存了下来。

资料显示,目前白马人主要聚居在甘肃文县,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一带。

而陇南的白马人集中聚居在文县铁楼乡和石鸡坝乡的13个白马人村寨,总人口3000余人。

沈璇介绍,由于白马人长期生活在高山峡谷地带,环境较封闭,受外界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较少,使他们较多地保留了从古代社会承传下来的文化信息,比如独具特色的神话、谚语、民歌、叙事诗等民间文学,面具舞、火圈舞、羊皮扇舞等民间舞蹈,面具、五彩服、头饰等民间工艺美术。

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原名誉会长郭玉虎曾著文指出,白马人是在中国主流历史学上已消逝的氐文化的直接继承人,是深藏于大山中的一颗民俗文化活化石。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传承也面临着“断层”的困扰。

为了不让白马人民俗文化绝迹,近年来,陇南市通过调研报告、民意调查等形式对挖掘、抢救、保护和利用白马人民俗文化提出宝贵意见。

论白马藏族的民间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中心

论白马藏族的民间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中心

的生 活 、 习俗 和信念 , 人 与人 之 间的关 系和某 些社
会矛盾 。如《 南 山娘娘》 ① 中, 县太爷主持 的全 民祈
雨 仪式 上 , 有汉 人师 父 的弄计 脱身 , 也有 白马师 父 的遭 遇焚 身 的险境 ,而 白马 姑娘 替父 焚身 ,其 中
‘ 青 烟 弥漫 法 场 , 狂 风 大作 , 吹起 一 页 未燃 完 的沓
如南山娘娘中县太爷主持的全民祈雨仪式上有汉人师父的弄计脱身也有白马师父的遭遇焚身的险境而白马姑娘替父焚身其中青烟弥漫法场狂风大作吹起一页未燃完的沓片在空中飞舞直向南方飞去的浪漫场景包含了奇特的想象使历来祈雨焚身的场面并不使人感到恐怖怪诞相反使人对白马姑娘的义举产生赞美惋惜之情
第 3 6卷 第 3期
2 0 1 5年 5月
井 冈 山 大 学 学 报 ( 社会 科学 版 ) J o u r n a l o f J i n g g a n g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So c i a l Sc i e n c e s)
V0l _3 6 No .3
1 1 8
井 冈山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科 学 版 )
第 3 6卷
然 的性 质 。《 邪 火神 》 讲 述 的是 寨科 桥 普通 村 民 田
民 的妻子 , 路遇 火神 化 为少女 , 而 白马 莽汉 田勇 故 意逗 弄火 神姑娘 , 最 终招 致火 灾 。 故事 的情 节 和人
分类 按狭 义所 指 , 将其 分 为五类 。 1 . 白马传 奇故 事 。这 类 白马故 事 包含 丰 富 的 想 象成 分 , 充 满浪 漫 色彩 。它起 源 于原始 社会 , 到
阶级社会 又 继续 发展 。反 映 了古代 白马 社会 人们

民间传说与甘肃文县白马人族群认同

民间传说与甘肃文县白马人族群认同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白马人是我国 古代北方重要民族—— —氐族的后代, 是至今依然保持氐族语 言、文化传统的唯一土著族裔,此谓氐族说。此外,关于白马 人族属、族渊问题的讨论,学界还有藏族说、羌族说、羌氐和 其他族等说法。[4]目前,“白马人”被学界称为待识别民族(族 群),但在国家民委网上发布的待识别民族中,未见“白马人” 或“白马藏族”的有关信息。
二、集体记忆:族群认同的建构边界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范畴, 一般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 己与一些人联系起来并与一些人区分开来的自我意识。埃里 克森指出,“认同”实际上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或明确 或隐晦的回答。[9]在埃里克森的认同理论中,认同还不仅仅是 个体的,而且是群体的、社会的。认同就是在人与人、群体与群 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它既是一个社 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 其成员的核心力量。随着心理学科地位的提升以及认同研究 的深入,“认同”概念开始广泛运用于人文和社科领域。 吉登斯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认同:社会认同和自我认 同“,社会认同指的是别人赋予某个人的属性, 基本上可被看 做是表明一个人是谁的标志。同时,社会认同也将该人与具有 相同属性的其他人联系起来。……如果说社会认同标示出个 人是如何与其他人‘相同’的,那么自我认同(个人认同)则把 我们区分为不同的个体。”[10]从人的社会化过程来看,个体可 以同时归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可以同时具有不同的群 体认同。族群认同正是认同在社会群体水平上的一种研究取向。 人类学家从多维视角解释族群现象, 提出不同的解释理 论。归纳起来,在族群性的研究方面形成了“客观特征论”与 “主观认同论”两种对立互补的理论。[11]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一 个族群的观察、区分与描述多依据语言、服饰、共同地域、宗 教和体质特征等一些客观特征,认为族群是一群有共同语言、 文化、体质特征等的人群。1950 年,人类学家利奇根据对缅甸 北部卡钦人的田野研究, 对客观特征论者的族群理论提出质 疑,指出了客观特征论解释族群现象的明显缺失。 1969 年巴斯出版了《族群与族界:文化和差别的社会组 织》一书, 提出著名的“族界”论。将族群视为一种社会关系或 社会组织,认为族群间有许多文化差别只不过是人们用来表 明他们族属不同的标志而已。他把归属认同即自我认定的归 属和被别人认定的归属当做族群最重要的区分特征,并认为 “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会产生出认辨该族群 成员的标准和标志其族界的方法”。[12]这一理论的提出开启了 族群研究新的视野。从此,人类学家开始认识到,族群的意义 不是关于社会生活或人类个性的某种基本事实,而是一种社 会建构物,是社会构拟于某一人群的边界制度。依照马克思· 韦伯的族群界定,族群自我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历史记 忆与想象”。 族群是一个共同体,内部成员坚信他们共享的 历史、文化或族源,而这种共享的载体并非历史本身,而是他 们拥有的共同的记忆。共同的历史记忆是族群感情重要的来 源,没有任何一个族群是缺少历史记忆的,不同的历史记忆规 定了人们对自身所属群体不同的自我想象, 也成为维系群体

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鱼图腾溯源

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鱼图腾溯源

甘肃陇南白马藏族鱼图腾溯源1摘要:甘肃陇南白马藏族是个古老的民族,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此较好的保留了古朴、神秘的原生态民俗文化,鱼图腾崇拜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存白马人的服饰图案、妇女首饰、建筑装饰、岩画等均有鲜明的鱼图腾崇拜的符号特征。

白马人的鱼图腾崇拜其源可溯至炎帝部落时期的仰韶文化,是氐族鱼图腾崇拜的延续,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关键词:白马藏族;鱼图腾;图腾文化甘肃陇南白马藏族位于甘肃最南端的文县,地处祖国腹地,古称阴平,是岷山山脉与西秦岭山脉的交汇处。

目前白马人居住在白龙江水系的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和石鸡坝乡岷堡沟河流域。

由于地处偏远的山区,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因此较好的保留了古朴、神秘的古代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博物馆”。

多数学者认为“白马人”是氐族的后裔,据《史记·西南夷列传》、《汉书地理志》、《三国志·魏书》等古书记载,氐人古时居住在西汉水、白龙江流域及涪江上游。

魏晋时期氐人曾建立过前秦、后凉、仇池等政权,其中陇南境内的仇池政权存在了333年之久,在历史上影响深远。

文化上具有先秦文化、氐羌文化、巴蜀文化、陇右文化的多重特征。

白马人是古氐人文化的直接继承者,他们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具有古氐人的文化特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和农耕崇拜的综合文化体系。

一、白马藏族鱼图腾概述甘肃白马人虽然居住在偏远的山区,但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明显的鱼图腾崇拜遗存,现存的服饰图案、妇女首饰、岩画、生活用品、建筑装饰中传递出鱼图腾崇拜的符号特征。

白马藏族服饰图案中巧妙的融入了鱼的造型,在百褶衣前襟处,把鱼与鱼鳞的造型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规则的三角型图案(图1);百褶衣的背部有一个抽象的倒三角形的图案(图2),外形上十分接近鱼形,并且三角形两边线交叉之后在顶端做了延伸,形如鱼的尾部,使鱼的形象更加鲜明;白马人的坎肩、短衫的纽扣用具象银鱼制成(图3),色彩单纯、典雅,给人一种圣洁祥和之感。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融入村寨旅游的伦理规范问题及规避策略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融入村寨旅游的伦理规范问题及规避策略

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融入村寨旅游的伦理规范问题及规避策

安奇贤
【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
【年(卷),期】2022(27)6
【摘要】在陇南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融入村寨旅游过程中,各参与方都要遵守旅游伦理规范。

地方政府要避免大办特办、主导性过强等问题,提高民族文化涵养,坚持村寨旅游和民间文学双手齐抓。

村寨居民针对传承系统破坏、民族文化认同感下降等问题,应保持独立的文化性格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调适能力。

媒介切忌去语境化传播及简单认定民间文学,要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强化职业素养,做合格的文化“传承人”。

产业要杜绝为经济利益胡乱嫁接、低俗引导的错误做法,应注重产业效益,以公益意识为核心理念,打造专业化的文化建设团队。

民间文学自身要尽量减少各种失真,正确应对数字化传播,朝着正态传承的方向健康发展。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安奇贤
【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7
【相关文献】
1.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旅游中非遗活态性的体现
2.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旅游中非遗活态性的体现
3.民族村寨旅游中活态性非遗的显性体现
——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例4.民族村寨旅游中活态性非遗的显性体现——以陇南白马藏族为例5.旅游扶贫背景下陇南白马藏族村寨文旅融合方式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文化语境与当代变迁

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文化语境与当代变迁

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艺术的文化语境与当代变迁刘吉平;蒲向明【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年(卷),期】2012(000)004【摘要】白马藏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民俗风情的少数民族,其民间文学艺术内容涵盖于民间信仰、生活、节日、娱乐等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形式上更多地保留了原生态文化性质。

白马藏族民间文学艺术创作和展示受本民族生活模式、语言、行为和心理等文化语境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符号语言体系。

自上世纪初到本世纪初的近百年间,陇南白马藏族的民间文学艺术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现代文学艺术相融合,民间文学艺术品逐渐商品化,并在传统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和色彩。

%A unique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a soul-like factor functioning in the creation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rtistic works will bear different significance accordingly as a result of such different aspects like time, place of creation as well as feelings and desires of the creator. As elements of the visually in-dependent symbolic system, lines and colors in artistic works bear primitive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man beings and are common to be socially recognized, while demonstrating a unique implication of the works themselves. The artistic value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s lies in its original creativity; the further the creator' s personal spirituality expands, the more viability will be extended, and the more original cre- ativity will be demonstrated, and consequently, the work itself will be much more valuable.【总页数】7页(P45-51)【作者】刘吉平;蒲向明【作者单位】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成县742500;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成县742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9【相关文献】1.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法律方法的变迁和出路——以藏族传统口头文学《格萨尔》为例 [J], 杨长海2.藏族生态伦理观的当代变迁——生态习惯法文化的视角 [J], 常丽霞;袁峥嵘3.白马藏族生计变迁的自主性研究 [J], 汪丹4.浅论白马藏族的社会文化变迁对其参与传统体育的影响 [J], 朱承敏;王锦;马钢;张选惠5.民族旅游与族群文化变迁——以四川平武白马藏族为例 [J], 李林;肖洪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浅析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浅析

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浅析赵曼【期刊名称】《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摘要】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是在其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社会习俗上形成的,这也决定了其自身的文化特质与存在的特殊性,本文通过分析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内涵、特质、形成背景等,对白马藏族民间故事在民间、文化、现代人生活的功能影响和流传限制进行了总结。

%Baima Tibetan folk story is on its uniqu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social customs, which also determines its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existenc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baima Tibetan folk stories, forming background, etc., in baima Tibetan folk stories, folk culture and modern life function influences and restrictions are summarized.【总页数】2页(P82-82,85)【作者】赵曼【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四川成都 61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相关文献】1.白马藏族民间故事的异质性研究——以《兄妹造人》《抹锅墨的传说》《白鸡毛的故事》等为例 [J], 于丹;2.试论白马藏族民间故事中的“殉情母题”--以《新娘鸟》和《阿拜波与娥曼妹》为例 [J], 杨军;蒲向明3.论白马藏族的民间故事--以陇南白马藏族故事为中心 [J], 蒲向明4.白马藏族民间故事浅析 [J], 赵曼;5.白马藏族\"动物报恩\"型民间故事的伦理诉求 [J], 杨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简论蒲向明(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成县742500)摘要: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随后是散文,成为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主体,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等样式。

考察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流状况,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关键词: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源流中图分类号:I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11)04-005-04收稿日期:2011-05-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白马藏族文学的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1XZW0023);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陇南白马藏族语言的调查及研究”(项目编号:省社科规划办[2010]9号)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蒲向明(1963—),男,甘肃天水人,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和陇南文史研究。

陇南白马人有着与其他民族文化系统相异的发展历程,因而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表现在他们的语言、节日、婚丧、衣食住行、文化娱乐、宗教与禁忌等方面不同于邻近各民族。

[1]就语言方面考察,学界认为白马人的“白马语”在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均自成体系,和藏语相异部分远远超出了藏语方言之间的差别,甚至也超出了藏语支语言门巴语与藏语之间的差别。

[2]与此相联系,以白马语为载体和介质的歌谣、舞蹈和文学显示出与邻近各民族鲜明的异质性。

现在我们所能搜集到的陇南白马人各种民间文学作品,有的是他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从远古遗留下来的、依然保留着人类童年时期天真淳朴的想象和认识,鸣响着历史的回声;有的则是民俗的生动描绘,是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

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陇南白马人生活的过去和现在。

一、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整体发展过程有源流分野,韵文是其最早类型韵文,应该是陇南白马人民间文学的源头文学,主要体裁是歌谣。

白马歌谣有山歌、劳动歌、酒歌、生活歌、情歌、祭歌、丧歌、儿歌、舞歌,还有谚语、谜语、警句等讲唱文艺形式。

劳动歌是白马人流传最广的歌曲,他们无论从事什么劳动都要唱歌,修房屋有《打墙歌》;背粪有《背粪歌》;背水有《背水歌》;上山打猎有《猎歌》;下地干各种农活有各种相应的歌曲,如《耕地歌》、《割草歌》、《打柴歌》、《开春歌》、《播种歌》、《割麦歌》、《打麦歌》……酒歌,白马人叫“酒曲子”,也是流传极广、内容最丰的一类歌曲。

白马人喜欢喝咂杆酒(五色酒)或蜂蜜酒,老幼妇孺都喝。

喝酒时必伴以歌,尤其是白马峪河正月十五前后,更是喝酒唱歌通宵达旦,酒曲子弥漫着酒意,挥发一种特有的文化和生活气息。

白马酒歌歌词简练,曲调多样,几乎人人会唱,有时歌唱者还利用旧曲即兴编词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正如《文县志》云:“文番即氐羌遗种……性复嗜酒,喜歌、侑客觴,不饮,即跪唱番曲,必饮而后止”。

[3]白马酒歌有些很为古老,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现一定的朴素唯物主义理念。

如酒歌《太阳的歌》:太阳有父亲也有母亲和儿子。

太阳的父亲是谁?太阳的父亲是早上的晨晖。

太阳的母亲是谁?太阳的母亲是黄昏的夕照,太阳的儿子是谁?太阳的儿子是中午的烈日。

太阳是从哪里出来的?太阳是从“杰勿”的大门顶出来的。

太阳是在哪儿睡的?太阳是在棉花般的云彩里头睡的。

太阳走路要经过几道关?太阳经过的关像珠子一样多。

太阳早晨吃的是什么?太阳早晨吃的是高山上的花草。

太阳中午吃的是什么?太阳中午吃的是普照的所有的东西。

太阳黄昏吃的是什么?太阳黄昏吃的是重重的青山。

太阳冬天走的什么路?太阳冬天走的是向阳山那面的路。

太阳夏天走的什么路?太阳夏天走遍了阴山、阳山、树木、河流。

太阳冬天到哪儿去?太阳冬天落在阳坡里。

这首歌对太阳、月亮、土地、树木、石头、大路以及火、酒等宇宙万物和日常事物,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然后用拟人的天真想象加以解答,优美而饶有趣味,别具一格。

这可以说是白马人原始的天文学、地理学和哲学的形象化的总汇。

这首酒歌中,古代白马人对日月的运行及天空宇宙的形成不理解,把太阳视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人,一样吃饭睡觉、生儿育女。

从这首歌的思维特点和表观方式看,它带有远古先民诸多的生活信息,属于白马酒曲古歌,反映了人类童年时期的精神风貌。

[4]再如酒歌《先民》用苍凉、抑郁的曲调唱道:藏人从头上压我们,汉人从脚下撵我们。

肥美的草原被藏人占走了,良田水地被汉人抢去了。

我们好像一潭死水流不出去好像垂下的杨柳抬不起头。

歌词如泣如诉,通过凄凉的形象,叙述了他们一段悲伤的历史。

类似对历史的记忆还保留在一首“越城歌”中:我们的城在文州城,我们把这个城要破了哩。

看你硬来家吗软来家?你要硬来我更硬,你要软来我更软。

这首歌谣反映了白马人的不屈和顽强,他们用自己强悍的民族精神,保卫着这个民族的生息和利益。

文州即今甘肃文县,北周明帝二年(588)改蜀汉阴平郡(晋末至北周为氐族阴平国)为文州。

此后相沿近800年,明洪武四年(1371)降州设置文县沿袭至今。

这首歌谣可以和《诸葛亮一箭之地的传说》、《池哥昼的传说(之一)》形成意义链条,与白马人和文州城(文县)的历史迁延相关联。

有些酒歌反映了白马人的传统风尚,如《小斯唠呀哎》:尊敬的客人您辛苦了,不遇之遇相聚了。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最亮的那颗是客人。

主人手端蜂蜜酒,香甜美酒敬客人。

这首酒歌表现了白马人的热情好客风俗和淳朴爽快性格。

再如酒歌《朝呆》:最尊敬的人是父辈,最能的人是我父亲。

父亲不能有谁能?说到哪里都是长辈能。

美酒美酒父辈喝,孩儿手中是敬酒。

长辈不喝谁来喝?不喝不喝都想喝。

表达了陇南白马人尊敬长者、爱戴父辈的历史传统风俗。

白马人重视长幼之尊,在某些场合甚于辈分之尊,这与原始部落风俗的遗存有着重要的联系。

生活歌,包括一部分风俗歌和日常生活歌谣,如《乘凉歌》开首:天上星星多又亮,地上众人都乘凉。

嗓子好的高的唱着来,嗓子比我强的唱着来。

这类歌谣被他们称为“给少台格”,题材广泛,灵动活泼,在临近的藏族和汉族中都是极其少见的,诸如此类的还有《哭嫁歌》、《烟袋歌》、《唱穿戴》、《防火歌》、《走路歌》等等。

祭歌,包括《丧歌》、《祈祷歌》、《祭神歌》、《招魂歌》等。

主要是在节日或祭神、祭祖的祭典上,由道师演唱。

从这些歌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白马人的宗教信仰还处在多神的原始宗教阶段。

他们信仰山神、海子神(沼泽、水泊)、树神,相信万物皆有灵,特别重视人的灵魂。

如我们搜集到的几首《喊魂歌》,歌词都与日常生活、劳动相关,极富感情,词句优美,在表情达意上与屈原的《招魂》何其相似乃尔!如《喊魂歇》(其一):魂啊!你不要到处去望,到处去游!家里的父母都在盼望你!回来吧!魂啊!东方不是你逗留的地方!南方不是你逗留的地方!西方不是你逗留的地方!北方不是你逗留的地方!这首歌从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以及在家里和在野外的对比,来体贴“魂”的困难处境,呼唤着魂兮归来。

情歌,在白马歌谣中是较少的,但意境非常优美。

情歌以“山歌”形式为主,叫做“啦啦台格”。

如《情友歌》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男子对现实婚姻的厌倦和忿恨,而深情赞美了他心中的情人。

歌词是:我心爱的人脑袋像豌豆一样灵巧聪明;我讨厌的人脑袋就像毒果一样丑陋愚笨。

我心爱的人嘴巴像花椒一样小巧玲珑;我讨厌的人嘴巴像口袋一样又大又蠢。

我心爱的人身穿的花裙子,一闪一闪多漂亮;我讨厌的人腰身像撮箕,摆来摆去怪模样。

这首情歌的另外三节,叙说该男子把情人比做“柏香树”四处飘香,而把妻子比做“臭椿树”尽放臭气。

甚至连情人喝的水都是清亮的,而妻子喝的水是肮脏的,足见爱、恶之深。

此外,还有儿歌和各种舞歌,歌词朴实无华,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有代表性的欢娱群舞“圆圆舞”,就有几十首相伴的舞歌。

如其中之一的舞歌唱词:人活一辈子,唱跳一辈子,唱的、跳的欢乐才属于自己,生活在大地上像匆匆的过客,不唱不跳干啥呢?既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强颜欢笑的苦涩心情,又表现了一种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无奈和消沉。

白马人的谜语、谚语、格言等,反映了白马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沉的思想。

如用“大路走不尽,河水背不干”比喻学无止境;“老熊过冬舔脚板,豺狼冬天心发慌”,表示有备无患;“松树不砍不见白处,旁人不及不知错处”,告诫人们要脚踏实地、虚心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打柴到山额,背水到河边”,教育人们不畏艰辛,下决心干到底等等。

这些部是白马人从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得出的文学表达,具有自己民族的显著特色和地方特色。

陇南白马人的韵文相伴着歌唱表达,特点颇为鲜明:首先,白马歌谣大多节奏舒缓,多用长声悠悠的拖腔,绝不同于大多数藏族民歌的欢快激烈;其次,白马民歌声调压抑,旋律多为下降趋势,最后结束音总是一个带下滑音的低值长音,色彩暗淡忧郁,多用商调式、角调式和羽调式,这也同我们常见的藏民歌的高冗、嘹亮大相庭径;第三,歌曲的男女声都很高,刚劲有力,奋发激情,体现了白马人长期居于高山丛林的耕猎生活,表达出他们热情、团结、纯朴、真诚、奔放的感情,男声往往与女声同腔同调,女声有时为了比男声更高而自然调整;第四个特点是卷舌、舌尖前、舌叶和舌面前音在歌唱中很明显,对突现白马民族风味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散文是陇南白马人文学的主体样式,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等。

白马散文包含有大量该民族的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古老先民的文学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五方面的内容:1.关于天地开辟、再造人类的神话传说。

我们搜集到的陇南白马人中流传的《创世神话》,述说富有民族特色的群体创世记忆,天神罗拉迦乌和地神沙拉迦乌用漆黑的皮张绷出天和地。

还有《撞林和玳玉》(别称《洪水淹天传说》),有洪荒时代地震、洪水的情节,有兄妹成婚的故事演绎。

值得注意的是发洪水的原因是地震,陇南、川北就在地震中心带上,历史上地震不断,也多发高强度地震。

但由于地域不同,白马的创世“造人说”也有很大区别。

如平武白马人《洪水的故事》也说到了地震、洪水,劫后余生的兄妹成婚,只是兄妹生下的不是血团或别的东西,而是一根麻绳,他们认为这是天神对兄妹婚姻的惩罚,便气愤地将它砍成几节,这些绳节竟然活了起来,就变成了后来不同家族的人。

这或许与平武有悠久的火麻种植、生产、生活应用史有关。

陇南白马人《撞林和玳玉》传说则讲述兄妹成婚后,生出的是人头蛇身,砍成几段后,各自成为不同家族的人。

这应该和古代文县白马峪河流域林茂地湿,多见蛇行有关。

所以,这类神话传说一方面反映了在人类旧石器时代中期普遍存在的“血缘内婚制”,如汉族伏羲女娲传说,同时也反映了白马人历史上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文学差异性和地理特色。

2.关于民族迁徙、歌颂民族英雄和机智人物的传说。

白马传说反映他们历史上是一支弱小民族,屡受汉族封建王朝及吐蕃贵族的欺压,被迫退居在岷山沟壑谷地,但是他们并未屈服,在历史上就曾进行过无数次的反抗斗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