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长文如何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短短的一两节课内讲授完一篇长课文,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我在教学时摸索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现列举几种如下:一、直奔中心,突出重点在阅读教学中采用“直奔中心”方法,即是从课文的中心词、中心句或中心段(重点段)的突破,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读、议、讲、练,这种教学方法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句、段上,次要的句、段一笔带过,从而较好的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节省教学时间。
“直奔中心”的具体做法是:在学生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从解题入手,以摄取大意入手,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进行读、议、讲、练。
例如教学《穷人》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提问:“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为什么心情‘忐忑不安'呢?”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词“忐忑不安”。
“忐忑不安”一词,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课文的难点。
解决了桑娜的心情为什么忐忑不安这一问题,就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桑娜助人为乐的精神和善良的思想品质,以及课文的思想内容也就迎刃而解了。
实践证明,采用“直奔中心”方法讲授这篇长课文,用两节课就绰绰有余。
二、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适用的范围比较广。
凡是段落结构、内容、写法相同或相似的课文,以及“总分”写法的记叙文都可以采用“举一反三”教学法教学。
更能收到“长文短教”的功效。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小女孩先后五次擦亮火柴时眼前出现的五次幻觉,在写法上基本都是按照“擦亮火柴——产生幻觉——想象破灭”方法展开的。
文章结构基本相同,表现内容逐步深化,因此,在教学宜采用“举一反三”方法。
第一次幻觉是精讲,为“举一”,其他四次幻景让学生自学,为“反三”。
通过第一幻景的重点讲读和分析,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模式,交给学习方法。
然后让学生按学习方法自学后面出现的四次幻景,而侧重分析出现的五次幻景的相异之处,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长文如何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小学语文有些课文篇幅很长,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对于这样的课文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这样就需要做到长文短教,但是长文如何短教,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直入重点,敢于取舍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
抓住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就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如果教师平均使用力量,每段必讲,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教学显得平淡,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产生厌倦情绪。
假如教师集中精力指导学生学习一段,交给学法,效果会大不一样。
如《再见了,亲人》前三段表现手法相似,都运用了感叹、事例、反问,教学重点可放在“告别大娘”这一段上。
首先组织阅读,弄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其次,讨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感人的事,找出这些事例中最能突出大娘爱志愿军的词句,体会中朝人民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最后指导学生怀着对朝鲜大娘深深的敬意,带着激动、悲壮的感情朗读。
在这一段精读的基础上归纳学法,指导学生自学“告别小金花”、“告别大嫂”这两段。
如此举一反三,既减少了重复劳动,又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逐步从“学会”过渡到“会学”。
采用以上教法,较长的文章一般可以在两课时内授完,学生对课文内容能够消化、吸收,有效地提高了长课文的教学效率。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的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
小女孩擦火柴所看到的幻像这一段应确定为重点。
这一段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借着火柴的亮光,她的眼前出现了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像呢?因为她太冷、太饿、太痛苦了,她想得到温暖、得到食物、得到欢乐、得到家人的疼爱。
然而这一切,她都没有。
在这个世界上,她只有寒冷、饥饿、痛苦。
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抓住题眼,准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文题可以窥探文章的主旨。
学生读文章,首先接触的是文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长文短教”
语文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长文短教”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挑细细选的佳作,不仅蕴含丰富的知识,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匠心独运。
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长篇的文章往往难以迅速把握其核心,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陷入繁琐的讲解之中。
因此,“长文短教”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将结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篇文章,谈谈我在实践中如何运用“长文短教”的方法。
一、围绕核心,聚焦主题对于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的文章,我会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核心和主题,然后围绕这些核心点展开教学。
例如,在教授《小英雄雨来》这篇文章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中描述雨来英勇事迹的段落,然后引导他们分析雨来的性格特点,从而理解文章所传达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情怀。
二、提纲挈领,理清脉络对于结构复杂、情节曲折的文章,我会采用提纲挈领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框架。
比如,在教授《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绘制出思维导图,然后引导他们分析诸葛亮是如何巧妙利用草船借到箭的,从而理解文章中的智谋和策略。
三、对比阅读,深化理解对于具有对比性的文章或段落,我会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对比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狼和小羊》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对比狼和小羊的对话和行为,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狼会找各种借口要吃掉小羊,从而理解文章中的道德寓意和人生哲理。
四、创意改编,激发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长篇文章的阅读兴趣,我还会尝试对文章进行创意改编。
比如,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改编成短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或者将《龟兔赛跑》改编成现代版的故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述。
这些创意改编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之,“长文短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长篇文章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成效。
长文短教 教学的策略研究
长文短教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术。
合理使用教学策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一些常见的教学策略包括:
1. 互动式教学: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开展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活动,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 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某项任务或者项目,这种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3. 游戏化教学: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角色扮演、竞赛等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4.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来呈现教学内容,以此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5. 案例教学: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真实的案例,帮助他们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以上策略只是其中一部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合的策略。
同时,也需要注意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长文”如何“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课文长,时间短,怎么办?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课文中要求的知识?我是怎样做的。
一、以点带面法有些课文,我们如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而这种“点”往往集中在个别词语上。
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白杨》一文 , 只需抓住“高大挺秀”和两个“沉思”便可使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路豁然贯通,与此同时也把读书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①读课文,把形容白杨树的一个词语找出来。
(高大挺秀)②“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要想理解这个词语,就得往下读,请同学读第三小节。
练习:“你看那树多高?”说明白杨树();“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说明白杨树();“你看它多直!”说明白杨树()。
③为什么不说“高大挺拔”,却说“高大挺秀”呢?请同学读第一段。
④作者赞美白杨树仅仅因为它“外秀”吗?请同学读第14小节。
爸爸这样说只是在赞美白杨吗?围绕“高大挺秀”这个词进行辐射式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方法,而且深刻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借白杨的品质,来表白爸爸的心。
最后抓住文中的两个“沉思”引导学生探讨两次“沉思”的内容有何不同 , 从而使学生知道,通过写爸爸的两次沉思,意在说明: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作出贡献;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杨树那样,“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二、以句穿文法许多课文中都有点晴之笔。
这种句子容量大,常能起到提纲挈领,统领一段或一篇主要内容的作用。
它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教师如果能将这个重点句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直达教学目标。
三、以段学篇法教师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 , 在教学中展示科学的教学思路,在知识技能的讲解传授中尽量渗透特定学法和习惯,并突出教学步骤 , 显示学习过程,就能使长课文平淡的教学充满了情趣,效果会大不一样。
四、直奔中心法有些长课文中心外露,在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概括出文章中心,然后分析课文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长文短教的几种方法
长文短教的几种方法作者:陈小玲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1期长文短教是一种高深的教学艺术,要求教师要有统领全文的能力,能根据学生实际设计简明生动的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主性,使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达到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以下是几种长文短教的方法:一.运用明快的呈现方式。
心理学有一种“第一印象”的说法,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第一印象是在对某事物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获得的,故嵌入大脑的程度非常深。
在教学上的“第一印象”就可以理解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如何使这种呈现更清晰,留给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呢?这就需要避免流水账般乏味的呈现,而需要生动明快的呈现方式,例如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一年级下学期《识字三》的时候,她采取的是以词带字的识字方法。
上课伊始,老师出示早晨云雾弥漫的画面和结霜的树枝,问学生看到什么,谁能用课文里的词句来说明这幅画,学生顿时趣味盎然,……不用多久这节课就上完了,而且教学效果非常好,绝大部分学生在词组的学习中达到了识字的要求,还能把课文熟练地背诵下来,省下来的时间老师就进行生字的巩固和课外延伸,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提炼明晰的课文脉络。
在平时的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把本来就脉络清晰的课文往往上得头绪凌乱,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表面看是教学形式多样,教学环节紧凑,殊不知学生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变得思维麻木甚至生出厌意。
在这种情况下,引导学生轻松地理清课文的脉络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增强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例如,一位老师上《要下雨了》,这篇课文角色对话很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长,设计得不好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这位老师就用几张幻灯片把课文的脉络用角色的图片展示出来,再在旁边配上对话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在理解课文或者角色朗读时就不用整天看着书本生怕看错了,学习起来非常轻松,能保持长时间的兴趣,真是省时省力。
三.设计统领全文的提问。
选准教学内容 实现长文短教
故 事 , 解故 事 内 容 , 行 角 色 朗读 , 理 进
而 后 引 导 学 生 以 同 样 方 法 学 习 与 感
悟 “ 璧 归赵 ”与 “ 池 之会 ”两 个故事 的 内容 , 完 渑 着 力 点 也 在 人 物 的 语 言 、 动 作 描 写 ; 有 的 还 可 以 以
教 材 中 丰 富 的教 学 价 值 只是 我 们 确 定 教 学 目标 、 择 选
教 学 内 容 的依 据 之 ~ , 师 更 应 该 在 深 入 钻 研 、 确 教 准 把握课文之后 , 据《 文课程标准 》 依 语 中的 学 段 目标 和
教 材 的 单 元 提 示 等 要 求 , 合 具 体 的 学 情 , 教 学 内 结 对
学 方 法 、方 式 则 可 以 灵 活 多样 。
三 、 握 教 材 的 拓 展 程 度 掌
如 有 些 论 者 所 指 出 的 :如 果 说 一 篇 文 章 是 个 多面 体 “
的 话 , 么 , 文 教 学 所 需 要 的 只 是 其 中 与 语 言 学 习 那 语
有 关 的 一 个 面 , 个 学 段 的学 习 只能 涉及 其 中 的 一 个 某 块 , 个 单 元 的学 习只 能 选 择 其 中的 一 条 线 , 样 , 某 这 具 体 到 一 篇课 文 的 学 习 , 只 能 解 决 其 中 的 一 个 点 了。 就 ”
是 如 何 来 表 现 这 些 内容 的 。 文 教 学 语 就 是 让 学 生 在 学 习 课 文 原 生 价 值 的 过 程 或 基 础 上 , 取 教 学价 值 。 获 语文 教材 中的课 文都 蕴 涵着极
“三精”联动,“长文短教”显实效——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长文短教”的策略应用
402021.02(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科书中选编了一些较长篇幅的文章,这类课文尽管内容丰富,但是受到课时的限制,教师们常常感到顾此失彼、无从下手。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阅读教学,往往会把一篇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既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学效果又事倍功半,也无法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笔者认为,想要处理好这类课文,关键要抓住重点、大胆取舍,尤其要克服对课文的解读面面俱到的毛病。
这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本文以《牛郎织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真正有效地实施“三精”联动策略,落实“长文短教”。
所谓“三精”联动,本文指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单元整体意识,进行“精准”定标;之后聚焦重点难点,“精简”内容;最后关注学生学情,“精炼”教学环节。
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因为只有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三部分有机结合,“三精”联动,才能达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下文将具体阐述“三精”联动,“长文短教”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树立单元整体意识,精准定标所谓精准定标,主要是指教师应该有精准明确的目标,确定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大局观”、树立“整体意识”。
在部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导语都由“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部分组成。
教师备课时,在充分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善于对“单元导语”和“课前导读”进行解读,透析内容,明确本单元的整体目标,同时也整体了解一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精准定标。
以《牛郎织女(一)》为例,本篇课文出自“学习民间故事”单元,在教学伊始,教师可把单元整体目标呈现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导读”,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间故事”,单元导语为“民间故事,口耳相传的经典,老百姓智慧的结晶”。
(转)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短教”策略探析
小学语文教材中“长文短教”策略探析我们知道,无论是北师大版还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不断增加阅读篇目与提高课文的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
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长文短教”的策略:一、抓住文眼,教活一课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如《将相和》一文,是以“和”为线索贯穿全文的,作者的思路是将相由不和到和好。
教学时,紧紧抓住文眼中的关键词“和”,讨论“将相为什么不和?”,因为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上为赵国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引起了廉颇的不满,导致将相不和。
一个问题理清了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前两个故事是后一个故事的起因和铺垫。
最后讨论“将相怎样和好”,不仅突出了蔺相如对敌狠、对己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品质,也突出了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自责的精神。
再把人物思想升华到爱国主义高度——为了国家的利益,将相必须和好。
最后归纳出三个故事是围绕“和”而统领在一起的。
再如《画家与牧童》教学中老师可以在出示题目时将画家写大一些,将牧童写小一些,让学生猜测为什么这么写?大画家和小牧童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从而引导学生去整体把握课文,而后抓住“大”去感受画家戴嵩画技的高超和为人的谦虚宽容。
而后问学生“画家本事这么大,这么谦虚,可不可以再写大些,牧童再写小一点,行不行?”学生说不行,因为牧童也很了不起。
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在小学各年段的教材中会碰到很多的相对比较长的课文,而且很多长课文又是略读课文,安排在一课时完成,这就迫切需要“长文短教”。
所谓短教,其实就是教师开发教材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凸现重点,把握本质,对教材作出艺术化的处理。
只有教师反复阅读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才能真正实现“短教”的目的,并达到好的效果。
通过这一次远程教充培训,我认为就从以下个方面做到“长文短教”。
一、目标明确。
长文短教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就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当,教学过程简约。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挥棒,是起点和归宿。
制定明确、准确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
教师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入细读文本,依据文本的内容和特点,贴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提出教学目标,努力做到一课有一得。
二、取舍得当。
每一篇长课文所蕴含的文化内容都很复杂。
每一个段落,每一个词句所表达的寓意也不尽相同。
面对这样的一篇长课文,教学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将会晴蜓点水,毫无收获。
懂得取舍,才能有所侧重,从而有所突破。
这时,教学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出重点。
针对不同题材、不同特点的“长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短教”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完成对课文的“重组重构”“过滤筛选”或“删繁就简”等,突出教学的重点,实现长文短教的目标。
1.抓题眼法。
一篇课文的题目是整篇课文的中心体现,特别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题眼来看到课文的主要内容。
从课文的题眼切入,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开展语文能力的培养。
2.抓中心句法。
许多课文都有画龙点睛的中心句,这种句子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常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从课文的中心句突破,可以较好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自然也就节省了教学时间。
阅读教学中的长文短教
“全 程 模 拟 ”还 是“分 段 模 拟 ”,各 学 科 可 根 据 教 学 内 学 生 的 回答 、思 考 、表 现 等 特 别 是 学 生 的学 习热 情 不 可 能
容 灵 活 选 择 、穿插 进行 。
一 一 被 模 拟 出来 ,而 有 时 教 师 在模 拟 课 堂上 的预 设 ,真 实
简 驭 繁 ,与 语 言 实 践 活 动 形 影 不 离 , 经 验 适 时 对 学 生 进 行 点 拨 ,让 学 生 落 读 一 读 ,感 受 一 下 大 榕 树 的 >
“模 拟 课 堂 ”校 本 教 研 活 动 ,根 据 实践 我 们 总结 了“模 拟 课 “全 程 意 识 ”,抓 好 每 一 个 环 节 的具 体 实 施 ,无 一 疏 漏 。
做 学 生 ,师 生 互 动 ,完 整 演 绎 整 个 教 学 过 程 。 模 拟 结 束 色 ,每 一 位 参 与 者 在 模 拟 课 堂 上 都 有 事 可 干 ,每 一 位 参 与
后 ,所 有 参 与 者 根 据 自己 的 参 与体 验 讨 论 、交 流 ,对 教 师 者 担 任 的 角 色 经 常 转 变 ,使 参 与 模 拟 课 堂 的 教 师 人 人 有
性 。
点 拨 中受 到 启 发 ,为 今 后 自 主 地 读
一 、 引 导 学 生读 中质 疑
中生 疑 铺 下 基 石 。
引 导 学 生 质 疑 ,就 是 引 导 学 生
如 在 教 学 《鸟 的 天 堂 》一 文 时 ,
拓 宽 思 路 ,将 学 习 过 程 中 遇 到 的 疑 学 生 在 读 通 课 文 后 ,可 以 让 学 生 自
小学教 学研完
专 题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孩子 终 身发 展着 想 的理 想体 育 课 ; 这样 的 教师 ,才 是 真正 育教 材 中 占有 相 当大 的份 量 ,通过游 戏 教学 能培 养孩 子 的
教师 本人必 须有 高尚健 康 的情操
、
情 感 是 维 系 和 协调 师生 双 边 活 动 的纽 带 和 桥 梁 ,是 现 。游戏 深受 孩 子 的喜爱 ,也 为教 师开 展心 埋健 康教 育提
出艺术化 的处理 。
要部 分为 目的进 行短 教 。
游泳 游 泳本领 高 “ 着妈妈 笑 ” 望 读 书 上夜 校读 书 “ 们爱 自己的祖 国” 我 掩护 掩护 李 大叔 “ 把缸 挪 回原地 ”
斗争
脱险
勇 斗鬼子没 有死 ”
醒爱 心 ,只有 爱心 能够 滋润 童心 。离 开 了情感 ,一切 教育 孩子 良好 的思 想 品德 和个性 品 质 ,迁 移 到学 习 、生活 和工
都无 从 谈 起 。 作 为一 名 小 学体 育 教 师 ,要 在 提 升孩 子 的 作等各 个方 面去 , 样能 收到更好 地进行 体育教 学 的效果 。 ” 这
子 , 之成 为一种 感性 的 、 使 潜移 默化 的 巨大力 量 , 知 、 、 从 情 育教 育相 互渗透 的 目的 。 二 、在课 堂设 计环节 渗透 德育教 育 的成分 学 作 为 培 养 孩 子 良好性 格 的途 径 ,使 孩子 乐 于交 往 、兴 意 、行几 方 面影 响着 孩子 的成 长 ,从 而 达到体 育 教学 和德 趣 广 泛 ,与他 人 和谐 相 处 并 积 极 进 取 。如 在 体 育 分 组 活
抓重 点段 进 行语 言训 练 : 比如 《 石 》一课 ,可 以通 搭
美 将 这 个句 子的理 解 和课文 思路 、中心思想 有 机糅 合在 一起 过寻 找 “ ”这个 阅读 环节 ,组织 学 生读 文感悟 搭 石 的景 组 织 教学 ,就 可化繁 为简 ,使 课堂 教学 主脉 络清 晰 ,有 利 色美 、过 搭石 的协 调有 序美 以及 蕴含 的人情 美 。而 这些 表 于学 生在课 堂 上进行 有 条理地 思维 ,帮 助学 生形 成思 维的 现 “ 美” 的语段 、词 语 ,就 是重 点要 品 味的语段 、词语 。
把握编排特点,实施长文短教——以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
把握编排特点,实施长文短教——以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为例作者:楼叶菲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7年第1期“长文短教”是指教师面对文字多、篇幅长的文章,能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凸显重点,把握本质,对教材做艺术化的处理。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全文有18个自然段,共计459个部编字,是本册篇幅最长的课文。
长文如何短教?笔者在教学中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把握结构特点,抓住切入点《动物王国开大会》虽然篇幅长,但细细读来便会发现1-16自然段具有情节相同、语言反复的结构特点。
教学时,可以此为切入点,由扶到放,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一)圈圈画画,整体感知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要求。
对长课文来说,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这样展开教学。
师:课文里有哪些动物呢?(学生纷纷举手)师:不着急,请大家拿起笔圈一圈。
(投影展示,交流)师:谁能连起来用一句话说?生:课文里有老虎、狗熊、狐狸、大灰狼和梅花鹿这些动物。
师:真能干,不但介绍清楚,而且说得很有条理。
当教师提问“课文里有哪些动物”时,很多学生脑海中的信息都是零散的。
教师让他们圈画动物的名字,然后用一句话来说,这样他们才能慢慢地整体感知文本。
(二)由扶到放,自主学习于永正老师曾说:“在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把课文读好。
这是培养良好语感的重要方法。
”本课的生字、新词大部分集中在1-6自然段。
教学时,可将重点放在这部分课文的学习上。
第一步,笔者带着学生一句一句地读下来,体会角色的情感,进而读好课文;第二步,在读好每一句话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第三步,加上动作表演读。
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仿佛成了故事中的狗熊、狐狸和老虎;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课文的语言内化为他们的语言。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长文短教的有效策略
2021年第19/22期/A (07/08)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相对于人教版教材,统编教材在文章的编排上作了极大的改变,其中长篇幅课文数量的增加,是明显变化之一。
长文,顾名思义,是指字数多、信息大、文章篇幅比较长的文章,但是对于不同学段学生而言,多少字数的文章属于长文目前尚无定论。
国家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老师认为,自新中国之后语文教科书选排上低、中、高段单篇课文的字数一般不超过500字、800字和1000字,超过了此范围的课文都可以称之为长文。
短教,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要在正常的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关教学,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分别不超过两课时与一课时教学时间;二是教学目标集中,教学点选取精准,不能采取零敲碎打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学有所得。
教材中长文数量的增多,需要学生提高阅读速度,掌握阅读方法,扎实进行阅读训练。
长文短教,需要教师摒弃以往教学理念的桎梏,挣脱传统教学方式的藩篱,树立科学的教学思维。
具体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有效策略。
一、提炼重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长文由于字数多、内容长、信息大的特点,学生阅读时因阅读经验的不足,往往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进行学习。
对不同学段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长文进行阅读、比较、分析发现,教材中所选取的长文以故事性文本为主,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长文短教的有效策略林艳萍(江西工程学院教育学院,江西新余338000)摘要:长文数量的大幅增多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重大改变之一。
统编教材长文数量的增多有利于让学生学习默读、快速阅读等阅读方法,也有益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但长文数量的增多,也为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因此,长文短教是教师必须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长文短教可以采取提炼重要信息、把握主要内容,聚焦关键描写、落实语文要素,品读新鲜语句、实现读写迁移,推进主题阅读,培养读书兴趣等策略,促进长文短教的有效落实。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长文短教;策略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21)19/22-0011-04. All Rights Reserved.2021年第19/22期/A (07/08)小说、童话、民间故事类文章占据主要部分。
取舍有度,精准发力,实现“长文短教”——以《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
教学“长文短教”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个“短”字,即如何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精选教学点。
这就需要教师正确、深入地解读课文,在吃透教材和要求的基础上得当取舍。
本文以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例,从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取舍,精选“教学点”《小英雄雨来(节选)》的体裁是小说,阅读小说,我们一般要感受人物形象,关注故事情节,这篇课文的课后思考题恰恰也验证了这一思路:①为什么说雨来是小英雄?带着这个问题,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本题指向的是“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
②照样子给其他四个部分列出小标题,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题指向的是“梳理故事的情节”。
③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找出来读一读,再说说写这些景色有什么不同。
本题指向的是小说的环境描写。
然而,统编教科书的单元组文方式是多元的,既有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又有以能力素养组织单元,同一种文体在不同单元或有不同的侧重点。
因此,基于文体意识,我们还应进一步从单元角度综合考量。
《小英雄雨来(节选)》编排在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七彩童年”,围绕这一主题,教材编者选编了《小英雄雨来(节选)》《我们家的男子汉》《芦花鞋》3篇以“成长”为主题的课文。
同时,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显然,作为“例子”的《小英雄雨来(节选)》虽是小说体裁,但在这个单元中承载着的却不仅仅是小说这一文体的教学价值。
因此,在关注文体、选取长课文教学内容着力点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人文主题指向的人物形象,以及语文要素指向的阅读能力,从而准确把握这一课的语文核心价值,而非就“课文”教“课文”。
教材的编写往往有其内在的系统性和延续性,在解读一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胸怀全局,经由“全册—单元—单篇”的思路,全面领会编者对语文知识点、能力点的整体编排意图,把握住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本着“有取有舍、取舍得当”原则,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方能有方向、有目的地落实“短”教。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的」
《将相和》长文短教教案设计及评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诚实守信的品质。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节奏和情感。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故事情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
4. 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5. 课文欣赏:从语言、情感、形象等方面欣赏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
(2)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探讨人物性格和动机。
3.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 情景模拟:设置情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课文测试:通过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团队协作等方面。
长文短教八法
长文短教八法导读:本文长文短教八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中心句法文章的中心句,亦称之谓“文眼”。
它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作用意图的精要概括。
如唐的《琐忆》,写了与鲁迅有关的一些琐事,读了似乎有“繁杂”之感。
但若能把握体现本文中心的语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就能理解全文的结构层次,领悟琐细事件的深刻含义。
施向东的《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主要阐述了文章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阐述了这一中心:“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
”“在我们说来,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
”如果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句话,那么“纲举”就能“目张”,文章的段落层次、论述的中心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特点法文章的写作特点总与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景泰蓝的制作》和《眼睛与仿生学》这两篇说明文,由于说明的对象不同,因而说明顺序也不同。
《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景泰蓝的制作程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
《眼睛与仿生学》的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人和某些动物的一般眼睛(简单)--动物的复眼(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这两篇说明文各自的结构特点,就能一举两得,既懂得了文章的说明顺序,又能使学生对说明的事物了解得清楚、深刻。
三、解剖法斯大林的《悼列宁》一文,以列宁的遗嘱为纲,逐点议论,逐点小结,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
课文篇幅较长,为了省时,可让学生具体分析几个部分。
在通读的基础上,若能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以点带面,着重分析本文的第3、4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掌握“开门的钥匙”,举一反三,便能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了解全文的内容。
四、线索法凡小说总有-条贯串全篇的线索。
有些小说篇幅虽较长,但情节较简单,如莫泊桑的《项链》,故事情节按路瓦栽夫人“借顷链--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这条线索发展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城北小学邓丽琴邮编:364216
内容摘要:文章有长有短,可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讲究适当的策略,面对一篇长文,可以直奔中心,可以从题眼入手,可以以点带面,可以把细节串联。
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达到长文短教,甚至长文巧教的目的。
关键词:长文短教;题眼切入;以点带面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不断增加阅读篇目以提高课文的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
文章的长度不变,那么重要的就是在如何短教。
文章的短教,应该怎么短?总不能只讲一半吧?那是不行的。
所以,短教,不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更高的就是要选择好一个切入点,怎么样选择内容和方法。
我们一篇短文尚且有许多的内容,丰富的文字含义背后,值得学生学习的东西是很多的,何况是长文呢?怎么去把这些内容很好的和语文素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的风格等很好的联系起来,这就要考虑内容的取舍了。
即我们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长文短教”的策略:
一、直奔中心法
我记得读过这样一句话:“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的多余部分恰到好处的凿掉的人,而最好的老师应当是那些删繁就简为孩子成长指明捷径的人。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主要是周晔在伯父去世时看到很多人来悼念他,不禁回忆起关于伯父的四件事。
最后一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是文章的中心句。
上课时就可以抓住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学生初读课文后就直接提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找到中心句后,再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治车夫、关心
女佣四件事情。
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事例讲完都回到这一个中心句。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脉络清晰,学生也能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感受到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题眼切入法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
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教师应把“文眼”作一个板块来设计课堂教学,以点带面展开相关的教学实践,使文本的精华成为课堂的精彩。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1933年春夏之交在广东新会天马河上荡舟游罢后写的一篇散文。
它一直是人教版十二册中的内容,现在却在人教版第七册中出现,这让教惯老教材的教师们大吃一惊。
这么朴实生动、流畅自然的文章,四年级的学生能理解吗?他们能领悟出巴金先生对“鸟的天堂”的那种赞誉之情吗?其实不然,在听了某位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后,我深切地体会到执教者对教材独具匠心的理解,抓住了“教学文眼”——天堂,由此建构起“教学骨架”。
这节课由“天堂”展开话题,解词语,悟句子,层层阅读,书愈读愈美,情愈读愈深。
整节课显得简洁又不乏深度,灵活又不失梯度,语言文字训练扎实而朴实。
纵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对全篇课文进行阅读分析,长文短教,长文巧教。
这一切,我想,关键是缘于执教老师用心寻找了一个恰当的“教学文眼”,才能够如此游刃有余地凝聚起课堂的灵魂。
三、以点带面法
有些课文,我们如能准确地把握知识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就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而这种“点”往往集中在个别词语上。
如教学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九册《白杨》一文, 只需抓住“高大挺秀”和两个“沉思”便可使学生对全篇课文的思路豁然贯通,与此同时也把读书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①读课文,把形容白杨树的一个词语找出来。
(高大挺秀)②“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要想理解这个词语,就得往下读,请同学读第三小节。
练习:“你看那树多高?”说明白杨树();“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说明白杨树();“你看它多直!”说明白杨树()。
③为什么不说“高大挺拔”,却说“高大挺秀”呢?请同学读第一段。
④作者赞美白杨树仅仅因为它“外秀”吗?请同学读第14小节。
爸爸这样说只是在赞美白杨吗?围绕“高大挺秀”这个词进行辐射式教学,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的方法,而且深刻领悟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借白杨的品质,来表白爸爸的心。
最后抓住文中的两个“沉思”引导学生探讨两次“沉思”的内容有何不同,从而使学生知道,通过写爸爸的两次沉思,意在说明:老一代像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那样扎根边疆,为建设边疆作出贡献;而新一代也像小白杨树那样,“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四、细节串联法
有些文章设计巧妙,利用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细节串联全文。
如果我们能当一回慧眼珠的深海拾贝人,那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凡卡》讲述的是九岁的凡卡在圣诞之夜给爷爷写信,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并求爷爷接他回去的故事。
在课文里,凡卡写信过程中三次看窗户的细节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凡卡第一次看窗户是在课文的第2 自然段。
“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
”这段描写写出了凡卡定写信前提心吊胆的心情,说明他对老板等人的恐惧。
这为后文写凡卡的痛苦生活埋下伏笔。
第二次看窗户是在课文的第4 自然段。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遇出蜡烛的模糊影子……”在圣诞节这个欢乐的日子,窗户上蜡烛的影子触动了他对世上唯一的亲人——爷爷的思念之情。
他自然回忆起和爷爷在一起的快乐日子。
乡下的日子虽然清贫却快乐,反衬出学徒生活的悲惨。
第三次看窗户是在课文第13 自然段。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这句话写出了凡卡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及对乡下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这3 个九岁小男孩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三看窗户也是三次很好的过渡。
这篇课文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和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而成的。
三看窗户的细节将这三部分内容自然组合在一起。
凡卡先看窗户,再写信;写到爷爷时又看窗户,自然地想起爷爷,回忆起爷爷在乡下守夜和美丽的乡村雪夜景色;信写到圣诞节请爷爷拿礼物时又看窗户,回忆起同样是这个节日,爷爷带他去砍圣诞时的自由和快乐。
第一次看窗户暗示他现在生活的不自由、可怜;后两次看窗户引起回忆,衔接自然、无痕,又与第一次和信中描写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三次看窗户看似不经意的小细节,但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上,都是我们理解课文的很好的突破口。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方法的选择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对教材的深入钻研,我们在选择具体的教法时,要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