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控制原理第4章..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课后习题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绪论单元测试1【判断题】(100 分)自动控制理论经历了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和近代控制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A.错B.对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0 分)下列系统中属于开环控制的为()。

A.家用空调器B.普通车床C.无人驾驶车D.自动跟踪雷达2【单选题】(10 分)下列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的为()。

A.家用电冰箱B.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C.自动流水线D.普通车床3【单选题】(10 分)下列系统属于定值控制系统的为()。

A.自动跟踪雷达B.自动化流水线C.家用空调D.家用微波炉4【单选题】(10 分)下列系统属于随动控制系统的为()。

A.火炮自动跟踪系统B.家用空调器C.自动化流水线D.家用电冰箱5【单选题】(10 分)下列系统属于程序控制系统的为()。

A.传统交通红绿灯控制B.火炮自动跟踪系统C.家用空调器D.普通车床6【单选题】(10 分)()为按照系统给定值信号特点定义的控制系统。

A.连续控制系统B.离散控制系统C.线性控制系统D.随动控制系统7【单选题】(10 分)下列不是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的是()。

A.准确性B.快速性C.稳定性D.复现性8【单选题】(10 分)下列不是自动控制系统基本方式的是()。

A.开环控制B.复合控制C.闭环控制D.前馈控制9【单选题】(10 分)下列不是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环节的是()。

A.测量变送器B.控制器C.被控变量D.被控对象10【单选题】(10 分)自动控制系统不稳定的过度过程是()。

A.发散振荡过程B.其余选择都不是C.单调过程D.衰减振荡过程第二章测试1【单选题】(10 分)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为()。

A.热学方程B.梅森公式C.微分方程、传递函数、动态结构框图、信号流图D.状态方程、差分方程2【单选题】(10 分)以下关于传递函数的描述,的是()。

A.传递函数取决于系统和元件的结构和参数,并与外作用及初始条件有关B.传递函数是一种动态数学模型C.传递函数是复变量的有理真分式函数D.一定的传递函数有一定的零极点分布图与之相对应3【单选题】(10 分)系统的传递函数是由系统的()决定的。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1-劳斯稳定性判据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1-劳斯稳定性判据

04
劳斯稳定性判据的优缺点
优点
简单易行
劳斯稳定性判据是一种直接的方法,用于确定系统的稳定 性。它不需要求解系统的极点,只需要检查劳斯表格的第 一列。
普遍适用性
劳斯稳定性判据适用于所有线性时不变系统,无论系统是 单输入单输出(SISO)还是多输入多输出(MIMO)。
数学基础
劳斯稳定性判据基于数学中的因式分解和不等式性质,具 有坚实的数学基础。
劳斯稳定性判据的局限性在于它只能判断系统 的稳定性,无法给出系统动态性能的评估和优 化。
对自动控制原理的展望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工业、交通、医疗、 农业等多个领域。
未来,自动控制原理将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实现更加智能化、 自适应的控制方案。
自动控制原理的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和技术 环境。
2
在航空航天领域,为了确保飞行器的安全和稳定, 需要利用劳斯稳定性判据对飞行控制系统进行稳 定性分析和设计。
3
在化工领域,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和安全, 需要利用劳斯稳定性判据对工业控制系统进行稳 定性分析和设计。
02
劳斯稳定性判据的基本原理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线性系统
01
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为
缺点
01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劳斯稳定性判据对系统的初始条件非常敏感。即使系统在大部分时间内
是稳定的,如果初始条件设置不正确,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稳定性判断。
02
数值稳定性问题
在计算劳斯表格时,可能会遇到数值稳定性的问题,例如数值溢出或数
值不精确。这可能会影响判据的准确性。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答案1. 介绍。

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自动化领域中的重要基础课程,它涉及到控制系统的设计、分析和应用,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档将针对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进行详细解答,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

2. 第一章。

2.1 课后习题1。

答,根据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可以将其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输出不受到被控对象的影响,而闭环控制系统中,控制器的输出受到被控对象的影响。

闭环控制系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和鲁棒性,但也更加复杂。

2.2 课后习题2。

答,传递函数是描述控制系统输入和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其形式为输出变量的拉普拉斯变换除以输入变量的拉普拉斯变换。

传递函数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并进行控制器的设计。

3. 第二章。

3.1 课后习题1。

答,稳定性是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系统在受到干扰或参数变化时的表现。

稳定性分析可以通过判据、根轨迹和频域等方法进行,其中判据法是最为直观和简单的方法,通过对系统的特征方程进行判别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3.2 课后习题2。

答,根轨迹是一种描述控制系统特征方程根在复平面上运动规律的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反映系统的稳定性、过渡过程和静态误差等性能指标。

通过对根轨迹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合适的控制器来满足系统性能指标的要求。

4. 第三章。

4.1 课后习题1。

答,比例控制器是一种简单的控制器,它的输出与系统的误差成正比。

比例控制器可以改善系统的静态误差性能,但无法消除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和过渡过程中的振荡。

4.2 课后习题2。

答,积分控制器是一种消除系统静态误差的控制器,它的输出与系统的误差积分成正比。

积分控制器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的静态误差,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导致系统的过度调节和振荡。

5. 总结。

通过对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版课后习题的详细解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第4讲]-自动化仪表及过程控制-第四章-过程控制仪表

[第4讲]-自动化仪表及过程控制-第四章-过程控制仪表

第四章过程控制仪表⏹本章提要1.过程控制仪表概述2.DDZ-Ⅲ型调节器3.执行器4.可编程控制器⏹授课内容第一节概述✧过程控制仪表---是实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的重要工具,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石油、化工等各工业部门。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过程检测仪表将被控变量转换成电信号或气压信号后,除了送至显示仪表进行指示和记录外,还需送到控制仪表进行自动控制,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使被控变量达到预期的要求。

过程控制仪表包括调节器(也叫控制器)、执行器、操作器,以及可编程调节器等各种新型控制仪表及装置。

过程控制仪表的分类:●按能源形式分类:液动控制仪表、气动控制仪表和电动控制仪表。

●按结构形式分类:基地式控制仪表、单元组合式控制仪表、组件组装式控制仪表、集散控制装置等。

[基地式控制仪表]以指示、记录仪表为主体,附加某些控制机构而组成。

基地式控制仪表特点:—般结构比较简单、价格便宜.它不仅能对某些工艺变量进行指示或记录,而已还具有控制功能,因此它比较适用于单变量的就地控制系统。

目前常使用的XCT系列动圈式控制仪表和TA系列简易式调节器即属此类仪表。

[单元组合式控制仪表]将整套仪表划分成能独立实现一定功能的若干单元,各单元之间采用统一信号进行联系。

使用时可根据控制系统的需要,对各单元进行选择和组合,从而构成多种多样的、复杂程度各异的自动检测和控制系统。

特点:使用灵活,通用性强,同时,使用、维护更作也很方便。

它适用于各种企业的自动控制。

广泛使用的单元组合式控制仪表有电动单元组合仪表(DDZ型)和气动单元组合仪表(QD2型)。

[组件组装式控制仪表]是一种功能分离、结构组件化的成套仪表(或装置)。

它以模拟器件为主,兼用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

整套仪表(或装置)在结构上由控制柜和操作台组成,控制柜内安装的是具有各种功能的组件板,采用高密度安装,结构紧凑。

这种控制仪表(或装置)特别适用于要求组成各种复杂控制和集中显示操作的大、中型企业的自动控制系统。

4第四章 自动控制仪表

4第四章 自动控制仪表

双位控制的特点是:控制器只有最大与最小两个输出值, 调节机构只有开与关两个极限位置。
因此,对象中物料量或能量总是处于严重不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被控变量总是剧烈振荡,得不到比较平稳的控 制过程。
怎么办?
25
如何克服在双位控制系统中产生持续的等幅振荡过程??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该使控制阀的开度(即控制器 的输出值)与被控变量的偏差成比例,根据偏差的大 小,控制阀可以处于不同的位置, 这样就有可能获得与对象负荷相适应的操纵变量,从 而使被控变量趋于稳定,达到平衡状态。
图4-4 具有中间区的双位控制过程
20
具有中间区的双位控制过程
当液位y低于下限值 yL时,电磁阀是开的,流体流入贮槽。 由于进入的流体大于流出的流体,故液位上升。 当升至上限值yH时,阀门关闭,流体停止流入。由于此时 槽内流体仍在流出,故液位下降,直到液位值下降到下限 值yL 时,电磁阀再重新开启,液位又开始上升。 图 中上面的曲线是调节机构(或阀位)的输出变化与时 间的关系;
13
Note:
特别注意
控制器总是按照人们事先规定好的某种规律来动作的, 这些规律都是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 控制器可以具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各种各样的结构型 式,但是它们的动作规律不外乎几种类型。 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中最基本的控制规律有:双位控 制、比例控制、积分控制和微分控制四种,
下面几节将分别叙述这几种基本控制规律及其对过渡 过程的影响。
4
第一节 概论
自动控制仪表(控制器)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控制器是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的作用是将被控变量的测量值与给定值相比较, 产生一定的偏差,控制器根据该偏差进行一定的 数学运算,并将运算结果以一定的信号形式送往 执行器,以实现对被控变量的自动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孙优贤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孙优贤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孙优贤教材第一章:控制系统组成和概念控制系统是一种由多个元素和过程组成的整体,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节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特定的性能指标。

控制系统一般包括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和被控对象等组成部分。

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描述控制系统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控制系统的性能和行为。

常用的数学模型包括传递函数模型、状态空间模型和Laplace变换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

第三章: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时域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时间域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通过时域分析,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误差等性能指标,进而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第四章:频率特性分析法频率特性分析法是一种基于频率域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通过频率特性分析,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频率响应、相位和幅值等特性,进而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第五章:根轨迹分析方法根轨迹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根轨迹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通过根轨迹分析,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和阻尼比等性能指标,进而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第六章:采样控制系统采样控制系统是一种数字控制系统,它通过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量化、编码等处理,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控制。

采样控制系统的精度高、稳定性好、易于实现远程控制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第七章:状态空间方法状态空间法是一种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控制系统分析方法。

通过状态空间法,可以了解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状态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状态空间法还可以用于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分析等方面。

第八章:非线性系统分析非线性系统是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系统。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设计比线性系统更为复杂,但非线性系统的应用范围更广泛。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包括相平面法、描述函数法等。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础理论,并具有对简单连续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定量估算和初步设计的能力,学生将掌握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方法,如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状态空间分析法、采样控制系统的分析等基本方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自动控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介绍了自动控制技术从建模分析到应用设计的各种思想和方法,内容十分丰富。

通过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应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技术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以便将来胜任实际工作,具有从事相关工程和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同时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有关自动控制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自动控制的概念、基本控制方式及特点、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理解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结构图化简或梅森公式以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建立和表示方法,初步掌握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和通过机理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串联校正为主的根轨迹综合法,掌握常用校正装置及其作用。

熟悉暂态性能指标、劳思判据、稳态误差、终值定理和稳定性的概念以及利用这些概念对二阶系统性能的分析,初步了解高阶系统分析方法、主导极点的概念,能利用根轨迹对系统性能进行分析,熟悉偶极子的概念以及添加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频率特性的概念、开环系统频率特性Nyquist图和Bode图的画法和奈氏判据,了解绝对稳定系统、条件稳定系统、最小相位系统、非最小相位系统、稳定裕量、频指标的概念,以及频率特性与系统性能的关系。

基本校正方式和反馈校正的作用,掌握复合校正的概念和以串联校正为主的频率响应综合法。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知识……4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组成结构和基本要素,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控制方式和对系统的性能要求,了解一些实际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原理。

电力系统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第四章

电力系统控制与调度自动化第四章

第四章 电力系统频率控制
第三节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
一、系统频率的一次调整 电力系统中所有发电机组都装有调速器。当系统负
荷变动导致频率变化时,调速器能够感知发电机转速(频 率)的变化,自动地调节进汽阀门(或导水叶)开度,改变 发电机的有功功率,力求与系统负荷重新平衡。这是一 种完全自动化的过程。
设图4-2中系统的负荷突然 增加,综合负荷的频率特性相 应抬高。这时的稳态工作点移 至B点。
球磨机、压缩机、机床等; 第三类负荷所吸收的有功与频率的高次方成比例,
包括各种风机、高压水泵等。 系统实际负荷是上述各类负荷的组合,常称为综合
负荷。
有功负荷是和频率相关的,即
PL F ( f )
有功负荷随频率而改变的特性叫做负荷的功率-频率特 性,是负荷的静态频率特性,也称作负荷的调节效应。负 荷的综合功率-频率特性是非线性曲线,
这种现象称为负荷的频率调节 效应。
第四章 电力系统频率控制
第二节 电力系统的频率特性
在频率变化范围为45~50Hz时,综合负荷的静态频率特性接近直线。
该直线斜率
KL
PL f
当用标幺值表示时(功率以系统总负荷为基准值):
K L*
PL* f*
KL 称负荷的单位调节功率,表示综合负荷吸收的有功随频率下降而减
第四章 电力系统频率控制
三、系统频率的三次调整
第四章 电力系统频率控制
五、主调频厂和基荷厂在频率调整中的作用
在电力系统中,调频任务须在各发电厂中进行分工, 实行分级调整。一般将发电厂分为三种:即主调频厂、 辅助调频厂和非调频厂(也称基荷厂)。主调频厂负责全 系统的频率调整,一般由一个发电厂担任;辅助调频厂 是当系统频率超过了某一规定的偏移范围后,协助主调 频厂参加调频工作,通常由少数几个发电厂担任;而非 调频厂只按调度预先下达的负荷曲线(日发电计划)运行, 不主动参加调频。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
s=-2 分离角=±90。 o 与虚轴的交点
68
4.5 广义根轨迹
根轨迹部分是个半圆,半径是 k *
证明:根轨迹上一点S满足相角条件
s (s j2) (s j2)
代入s j
( j) ( j( 2)) ( j( 2))
arctan arctan 2 arctan 2
K* G(s)
s(s 2)(s 1)
26
法则五:根轨迹的分离点与分离角
分离点:几条根轨迹在[s]某一点相遇后又分开 的点。
说明有重根
27
实轴上的分离点(常见)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相邻的两个开环极点之间, 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极点,则在这两个极点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如果根轨迹位于实轴上相邻的两个开环零点之间, 其中一个可以是无限零点,则在这两个零点之间至 少存在一个分离点;
开环极点:
p1 0 p2 0 p3 2 p4 5
(2)实轴上的根轨迹 (3)根轨迹分支数
4
59
G0 ( s)
s2(s
k* 2)(s
5)
(4)渐近线
4条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a
4
3
4
3
4
4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σa , 0)
4
pi
a
i 1
4
1.75
60
G0 ( s)
s2(s
k* 2)(s
法则二:根轨迹的分支数,对称性和 连续性
• 根轨迹的分支数与开环有限零点数m和有限 极点数n中的大者相等,它们是连续的并且 对称于实轴。
22
法则三:根轨迹的渐近线(n>m)
• 当开环有限零点数m小于有限极点数n时, 有n-m条根轨迹分支沿着与实轴交点 ,

自控原理习题答案(全)

自控原理习题答案(全)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专科教育自动化类专业规划教材《自动控制原理》习题答案主编:陈铁牛机械工业出版社1-11-21-3闭环控制系统主要由被控对象,给定装置,比较、放大装置,执行装置,测量和变送装置,校正装置等组成。

被控对象:指要进行控制的设备和过程。

给定装置:设定与被控量相对应给定量的装置。

比较、放大装置:对给定量与测量值进行运算,并将偏差量进行放大的装置。

执行装置:直接作用于控制对象的传动装置和调节机构。

测量和变送装置:检测被控量并进行转换用以和给定量比较的装置。

校正装置:用以改善原系统控制性能的装置。

题1-4答:(图略)题1-5答:该系统是随动系统。

(图略)题1-6答:(图略)题2-1 解:(1)F(s)=12s 1+-Ts T(2)F(s)=0.5)421(2+-s s(3)F(s)=428+⋅s es sπ(4)F(s)=25)1(12+++s s(5)F(s)=32412ss s ++ 题2-2 解:(1) f(t)=1+cost+5sint (2) f(t)=e -4t(cost-4sint)(3) f(t)=t t t te e e 101091811811----- (4) f(t)= -tt t te e e ----+-3118195214(5) f(t)= -tt e e t 4181312123--+++题2-3 解:a)dtdu u C R dt du R R c c r 22111=++)( b)r c c u CR dt du R R u C R dt du R R 1r 12112111+=++)( c) r r r c c c u dtdu C R C R dtu d C C R R u dtdu C R C R C R dtu d C C R R +++=++++)()(1211222121122111222121 题2-4 解:a) G(s)=1)(212++s T T sT (T 1=R 1C, T 2=R 2C )b) G(s)=1)(1212+++s T T s T (T 1=R 1C, T 2=R 2C )c) G(s)= 1)(1)(32122131221+++++++s T T T s T T s T T s T T (T 1=R 1C 1, T 2=R 1C 2, T 3=R 2C 1, T 4=R 2C 2 )题2-5 解:(图略)题2-6 解:33)(+=Φs s 题2-7 解:a) ksf ms s +-=Φ21)(b) )()()(1))(1)(()(21221s G s G s G s G s G s +++=Φc) )()(1)())()(()(31321s G s G s G s G s G s ++=Φd) )()()()(1))()()(32312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Φe) G(s)=[G 1(s)- G 2(s)]G 3(s)f) )()()()()()()()()()(1)()()()()(4321324321432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Φg) )()()()()()()()(1)()()()(4321321232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Φ题2-8 解:102310)1()()(k k s s T Ts k k s R s C ⋅++++⋅=1023101)1()()(k k s s T Ts k k s N s C ⋅++++⋅=1023102)1()()(k k s s T Ts s T k k s N s C ⋅++++⋅⋅⋅= 题2-9 解:)()()()(1)()()(4321111s G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1)()()(4321222s G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1)()()()()(432142121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1)()()(4321412s G s G s G s G s G s R s C += 题2-10 解:(1)3212321)()(k k k s k k k s R s C +=3212032143)()()(k k k s s G k k k s k k s N s C +⋅+= (2) 2140)(k k sk s G ⋅-= 题2-11 解:122212211111)()1()()(z z s T s T T C s T T s T k k s s m m d e L ⋅++⋅+++⋅=ΘΘ (T 1=R 1C, T 2=R 2C, T d =L a /R a , T m =GD 2R a /375C e C m )第三章 习题答案3-1. s T 15=(取5%误差带) 3-2. 1.0=H K K=2 3-3.当系统参数为:2.0=ξ,15-=s n ω时,指标计算为:%7.52%222.0114.32.01===-⨯---e eξξπσs t ns 352.033=⨯==ξωs t n p 641.02.01514.3122=-⨯=-=ξωπ当系统参数为:0.1=ξ,15-=s n ω时,系统为临界阻尼状态,系统无超调,此时有:st ns 95.057.10.145.67.145.6=-⨯=-=ωξ3-4.当110-=s K 时,代入上式得:110-=s n ω,5.0=ξ,此时的性能指标为:%3.16%225.0114.35.01===-⨯---e eξξπσs t ns 6.0105.033=⨯==ξωs t n p 36.05.011014.3122=-⨯=-=ξωπ当120-=s K 时,代入上式得:11.14-=s n ω,35.0=ξ,此时的性能指标为:%5.30%2235.0114.335.01===-⨯---e eξξπσs t ns 6.01.1435.033=⨯==ξω由本题计算的结果可知:当系统的开环放大倍数增大时,其阻尼比减小,系统相对稳定性变差,系统峰值时间变短,超调量增大,响应变快,但由于振荡加剧,调节时间不一定短,本题中的调节时间一样大。

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类)答案_第二版(孟庆明)

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类)答案_第二版(孟庆明)

自动控制原理(非自动化类)习题答案第一章 习题1-1(略) 1-2(略) 1-3 解:受控对象:水箱液面。

被控量:水箱的实际水位 h c 执行元件:通过电机控制进水阀门开度,控制进水流量。

比较计算元件:电位器。

测量元件:浮子,杠杆。

放大元件:放大器。

工作原理:系统的被控对象为水箱。

被控量为水箱的实际水位 h 。

给定值为希望水位 h (与电位器设定 c r 电压 u r 相对应,此时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

当 h c = h r 时,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电动机不工作。

一但 h c ⎺ h r 时,浮子位置相应升高(或降低),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或上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工作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使阀门的开度减小(或增大),以使水箱水位达到希望值 h r 。

水位自动控制系统的职能方框图1-4 解:受控对象:门。

执行元件:电动机,绞盘。

放大元件:放大器。

受控量:门的位置测量比较元件:电位计工作原理:系统的被控对象为大门。

被控量为大门的实际位置。

输入量为希望的大门位置。

当合上开门开关时,桥式电位器测量电路产生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带动绞盘转动, 使大门向上提起。

同时,与大门连在一起的电位器电刷上移,直到桥式电位器达到平衡,电动机停转,开 门开关自动断开。

反之,当合上关门开关时,电动机带动绞盘反转,使大门关闭。

仓库大门自动控制开(闭)的职能方框图1-5 解:系统的输出量:电炉炉温 给定输入量:加热器电压 被控对象:电炉放大元件: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减速器 比较元件:电位计 测量元件:热电偶 职能方框图:第二章 习题2-1 解: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X 1 (s ) = R (s )C (s ) + N 1 (s ) ♠ ♠ X 2(s ) = K 1 X 1 (s )♠ X 3 (s ) = X 2 (s )X 5 (s )♦ ♠TsX 4 (s ) = X 3 (s ) ♠ X 5 (s ) = X 4 (s ) K 2 N 2 (s )♠ ♠K X (s ) = s 2C (s ) + sC (s ) ♥ 3 5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图如下图所示:1(s)3(s)5(s)K 1K 3C (s ) / R (s ) = , Ts 3+ (T + 1)s 2+ s + K K 1 3C (s ) / N 1 (s ) = C (s ) / R (s ) ,K 2 K 3Ts C (s ) / N (s ) = 2Ts 3 + (T + 1)s 2 + s + K K 1 32-2 解:对微分方程做拉氏变换♣ X 1 (s ) = K [R (s )C (s )] ♠♠ X 2 (s ) = ⎜ sR (s )♠(s + 1) X 3 (s ) = X 1 (s ) + X 2 (s ) ♦♠(Ts + 1) X 4 (s ) = X 3 (s ) + X 5 (s ) ♠C (s ) = X (s ) N (s ) 4 ♠ ♠♥ X 5 (s ) = (Ts + 1) N (s )绘制上式各子方程的方块如下图:⎜s K + K + ⎜ s = (s + 1)(Ts + 1) (s + 1)(Ts + 1) =C (s ) R (s ) k Ts 2 + (T + 1)s + (K + 1) 1 +(s + 1)(Ts + 1)C (s )N (s ) = 02-3 解:(过程略) C (s ) 1 C (s ) =G 1 + G 2(a)= R (s ) ms 2+ fs + K(b)R (s ) 1 + G G G G + G G G G 1 3 1 4 2 3 2 4C (s ) =G 2 +G 1G 2 C (s ) = G1G 2 (c)(d)R (s ) 1 + G 1 + G 2G 1R (s ) 1 G 2G 3C (s ) =G 1G 2G 3G 4 (e)R (s ) 1 + G 1G 2 + G 2G 3 + G 3G 4 + G 1G 2G 3G 42-4 解 :(1)求 C/R ,令 N=0G (s ) = K 1K 2 K3s (Ts + 1)K 1K 2 K 3G (s ) C (s ) / R (s ) = = 1 + G (s ) Ts 2 + s + K K K 1 2 3求 C/N ,令 R=0,向后移动单位反馈的比较点K 3K 2 ) Ts + 1 = K n K 3 s K 1K 2 K 3G n C (s ) / N (s ) = (K G K n n 1 K K Ts 2 + s + K K K s 1 + 3 2K 1 2 3 1 Ts + 1 s(2)要消除干扰对系统的影响C (s ) / N (s ) = K n K 3 s K 1K 2 K 3G n = 0Ts 2 + s + K K K 1 2 3K n sG (s ) =n K 1K 22-5 解:(a )(1)系统的反馈回路有三个,所以有3La= L 1 + L 2 + L 3 = G 1G 2G 5 G 2G 3G 4 + G 4G 2G 5a =1三个回路两两接触,可得 ⊗ = 1La= 1 + G 1G 2G 5 + G 2G 3G 4 G 4G 2G 5(2)有两条前向通道,且与两条回路均有接触,所以P 1 = G 1G 2G 3 , ⊗1 = 1 P 2 = 1, ⊗2 = 1(3)闭环传递函数 C/R 为C =G 1G 2G 3 + 1 R 1 + G 1G 2G 5 + G 2G 3G 4 G 4G 2G 5(b )(1)系统的反馈回路有三个,所以有3La= L 1 + L 2 + L 3 = G 1G 2 G 1 G 1a =1三个回路均接触,可得 ⊗ = 1La= 1 + G 1G 2 + 2G 1(2)有四条前向通道,且与三条回路均有接触,所以P 1 = G 1G 2 , ⊗1 = 1 P 2 = G 1 , ⊗2 = 1 P 3 = G 2 , ⊗3 = 1 P 4 = G 1 , ⊗4 =1 (3)闭环传递函数 C/R 为C = G 1G 2 + G 1 + G 2 G 1 = G 1G 2 + G 2 R 1 + G 1G 2 + 2G 1 1 + G 1G 2 + 2G 12-6 解:用梅逊公式求,有两个回路,且接触,可得 ⊗ = 1La= 1 + G 1G 2G 3 + G 2 ,可得C (s ) = G 1G 2G 3+ G 2G 3 C (s )= C (s ) / R (s ) R (s ) 1 + G 1G 2G 3 + G 2 N 1 (s )(1 + G 2 )G 3C(s ) =1⋅ (1+ G 1G 2G 3 + G 2 ) = 1C(s ) = N 2 (s ) 1 + G 1G 2G 3 + G 2 1 + G 1G 2G 3 + G 2 N 3 (s )E (s )= 1 + G 2 G 2G 3E (s )= C (s ) = G 2G 3 G 1G 2G 3R (s ) 1 + G 1G 2G 3 + G 2N 1 (s ) N 1 (s ) 1 + G 1G 2G 3 + G 2E (s ) =C (s ) (1 + G 2 )G 3 E (s )=C (s ) = = 1 N 2 (s ) N 2 (s ) 1 + G 1G 2G 3 + G 2 N 3 (s ) N 3 (s )第三章 习题10 3-1 解:(原书改为 G (s ) =)0.2s + 1采用 K 0 , K H 负反馈方法的闭环传递函数为10K 0⎫ (s ) =C (s )= K G (s ) 1 + 10K H = R (s ) 0 1 + G (s )K 0.2s + 1H 1 + 10K H要使过渡时间减小到原来的 0.1 倍,要保证总的放大系数不变,则:(原放大系数为 10,时 间常数为 0.2)10K 0♣ = 10 ♣ K = 10 ♠0 ♦1 + 10K ® ♦ H ♥K = 0.9 ♠ H 1 + 10K = 10 ♥H 3-2 解:系统为欠阻尼二阶系统(书上改为“单位负反馈……”,“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 = e⎩⋅100% = 1.31 ⋅100%1 t p == 0.1解得:⎤n = 33.71 ⎩ = 0.358所以,开环传递函数为:1136 47.1G (s ) = = s (s + 24.1) s (0.041s + 1)3-3 解:(1) K = 10s 1时:100G (s ) =s 2 + 10s⎤ 2 = 100 n 2⎩⎤n = 10解得:⎤n = 10, ⎩ = 0.5, ⎛ % = 16.3%, t p = 0.363 (2) K = 20s 1时:200 G (s ) = s 2+ 10s⎤ 2 = 200 n 2⎩⎤n = 10解得:⎤n = 14.14, ⎩ = 0.354, ⎛ %=30%, t p = 0.238结论,K 增大,超调增加,峰值时间减小。

自动化导论第4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法

自动化导论第4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方法

修正机构
辨识机构
输入量
控制器
被控对象 环境条件等
输出量
4.4 自适应控制
基本原理——小结
a 辨识被控对象的特性
b 在辨识的基础上作出控制决策
期望的 性能指标
c 按照决策对可调系统实行修正 决策机构
修正机构
辨识机构
输入量
控制器
被控对象 环境条件等
输出量
4.4 自适应控制
基本类型
自适应控制实质上是系统辨识与控制技术的结合,通常有 自校正控制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两种类型。
拦截导弹最短时间控制
4.3 最优控制
常见的最优控制问题
⑵ 最小燃料消耗问题:控制量u(t)与燃料消耗量成正比。
J tf u t dt min t0
F xt ,u t ,t u t
导弹最小燃料控制
4.3 最优控制
常见的最优控制问题
⑶ 最小能量控制问题:考虑与消耗功率成正比。
被控对象 环境条件等
输出量
4.4 自适应控制
基本原理
然后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评价系统优劣的性能
准则,判断决定所需的控制器参数或所需的控制信号。
期望的 决策机构
性能指标
性能指标 J t e2 ( )d t0
辨识机构
输入量
控制器
被控对象 环境条件等
输出量
4.4 自适应控制
基本原理
即控制器输出变化的速度与偏差成正比:
du(t) dt SCe(t)
t
u(t) u(0) SC
e(t)dt
0
SC:积分控制作用放大倍数 现象:只要有偏差,控制器输出就不断变化。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4次课 传递函数、结构图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4次课 传递函数、结构图

• 一阶微分环节: G ( s ) s 1 • 振荡环节 : • 延迟环节
2 n 1 G( s) 2 2 2 T s 2Ts 1 s 2n s n 2
G ( s ) e s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20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注意: 环节是根据微分方程划分的,不是具体的物理 装置或元件。 一个环节往往由几个元件之间的运动特性共同 组成。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12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Part 2-4-2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b0 s m b1s m 1 bm 1s bm an 1s an M (s) N (s)
M (s) b0 s m b1s m1 ... bm1s bm
系统(或环节) 的输入量 系统(或环节) 的输出量
X r ( s)
X c ( s) X r ( s)G( s)
X c (s)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7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 设线性定常系统由n阶线性定常微分方程描述:
d d d a0 n c(t ) a1 n1 c(t ) an1 c(t ) an c(t ) dt dt dt m m 1 d d d b0 m r (t ) b1 m1 r (t ) bm1 r (t ) bm r (t ) dt dt dt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
6
自动控制原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Part 2-4-1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在零初始条件(输入量施加于系统之前,系统处于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

自动控制原理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自动控制的概念介绍自动控制的定义和意义解释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2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介绍连续控制系统和离散控制系统的区别介绍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1.3 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介绍自动控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里程碑介绍自动控制在我国的发展状况第二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 数学模型的概念介绍数学模型的定义和作用解释数学模型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2.2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连续系统的微分方程表示法介绍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法2.3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表示法介绍离散系统的Z域表示法第三章:自动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3.1 稳定性概念介绍系统稳定性的定义和重要性解释稳定性的判定标准3.2 连续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劳斯-赫尔维茨稳定性判据介绍尼科尔斯-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判据3.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介绍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定方法介绍离散系统的劳斯-赫尔维茨判据第四章: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设计4.1 控制器设计概述介绍控制器设计的意义和目标解释控制器设计的基本方法4.2 连续系统的PID控制器设计介绍PID控制器的原理和结构介绍PID控制器的参数调整方法4.3 离散系统的控制器设计介绍离散PID控制器的设计方法介绍离散控制器的实现和优化方法第五章:自动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5.1 自动控制系统仿真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仿真的意义和目的解释仿真软件的选择和使用方法5.2 连续系统的仿真实验介绍连续系统的仿真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和性能指标5.3 离散系统的仿真实验介绍离散系统的仿真实验方法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和性能指标第六章: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6.1 状态空间的概念介绍状态空间及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解释状态向量和状态方程的含义6.2 状态空间表示法介绍状态空间表示法的基本原理解释状态转移矩阵和系统矩阵的概念6.3 状态空间分析法介绍状态空间分析法在系统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观测性方面的应用解释李雅普诺夫理论在状态空间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非线性系统的分析与控制7.1 非线性系统概述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非线性系统分析的重要性7.2 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介绍非线性系统的常见数学模型解释非线性方程和方程组的求解方法7.3 非线性控制策略介绍非线性控制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第八章:现代控制理论及其应用8.1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解释现代控制理论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8.2 鲁棒控制介绍鲁棒控制的定义和目标解释鲁棒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优势8.3 自适应控制介绍自适应控制的定义和原理解释自适应控制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效果第九章: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与优化9.1 系统实现概述介绍自动控制系统实现的意义和目标解释系统实现的方法和技术9.2 数字控制器的实现介绍数字控制器的实现方法和步骤解释数字控制器实现中的主要技术问题9.3 系统优化方法介绍系统优化方法的定义和目标解释系统优化方法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和效果第十章: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案例分析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10.2 控制系统案例分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控制系统在现代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10.3 航空航天控制系统案例分析航空航天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释航空航天控制系统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自动控制的概念与系统组成自动控制系统的定义和功能是理解自动控制理论的基础,需要重点关注。

自动控制原理(4)

自动控制原理(4)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根据如下控制系统框图介绍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R(s)
+ -
K
C(s)
s(0.5s 1)
图4-1 控制系统框图
1.将图4-1所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转化为:
G(s) K k ; k 2K s(0.5s 1) s(s 2)
上式便是绘制根轨迹所用的开环传递函数的标准 形式——零极点增益形式。

G(s)H (s)
K1 sm


m
zj
j 1
s m1

m j 1
zj

sn

n i1

pi
s n1

n i1

pi

上式可化为:
G(s)H(s)
K1
snm
τzj、τpi ——分之和分母中的时间常数。
由上两式不难看出
m
(z j )
K K1
j 1 n
( pi )
i1
zj
1
zj
,
( j 1, 2 , , m)
;
pi

1
pi
,
(i 1 , 2 , , n)
由此可以得到另一种形式的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
m
s zj


n i1

pi


m j 1

zj
s nm1

在n>m的条件下,当K1→∞时,有(n-m)条根轨
迹分支趋向于无穷远,即s→∞。这时可以只考虑高次项,
将上式近似写为:
G(s)H(s)

自动控制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自动控制原理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相关概念说明
1. 被控对象 2. 被控量 3. 控制器 4. 控制量
5. 参考输入量 6. 偏差信号
7. 反馈 8. 测量元件 9. 比较元件 10. 定值元件 11. 执行元件 12. 扰动信号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6. 按照系统输入输出端口关系分类 单入单出控制系统 多入多出控制系统
图1-10 自动控制系统输入输出端口关系示意图
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1.4.1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1. 稳定性 2. 准确性 3. 快速性
1.4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1.4.1 自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要求
的高次幂或乘积项的函数。如 就是非线性函数。
dd 2( 2 y t)tx(t)dd (ty )ty(t)y2(t)x(t)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4. 按照系统参数是否随时间变化分类 定常控制系统 时变控制系统
5. 按照系统传输信号的分类
1.5 自动控制理论的内容与发展
自动控制理论根据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3. 智能控制理论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以人工智能的研究为主要方 向,引导人们去探讨自然界更为深刻的运动机理。
高等教育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列规划教材
自动控制原理
高等教育教材编审委员会 组编 主编 吴秀华 邹秋滢 郭南吴铠 主审 孟 华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2 自动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1.3 自动控制系统的分类

自动化控制原理(程鹏) 一到四章 课后习题答案

自动化控制原理(程鹏) 一到四章 课后习题答案

1.1 图1.18是液位自动控制系统原理示意图。

在任意情况下,希望液面高度c 维持不变,试说明系统工作原理并画出系统方块图。

c+-SM___1Q 浮浮浮浮浮浮2Q 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浮fi -+解:系统的控制任务是保持液面高度不变。

水箱是被控对象,水箱液位是被控变量。

电位器用来设置期望液位高度*c (通常点位器的上下位移来实现) 。

当电位器电刷位于中点位置时,电动机不动,控制阀门有一定的开度,使水箱的流入水量与流出水量相等,从而使液面保持在希望高度*c 上。

一旦流出水量发生变化(相当于扰动),例如当流出水量减小时,液面升高,浮子位置也相应升高,通过杠杆作用使电位器电刷从中点位置下移,从而给电动机提供一定的控制电压,驱动电动机通过减速器减小阀门开度,使进入水箱的液体流量减少。

这时,水箱液位下降.浮子位置相应下降,直到电位器电刷回到中点位置为止,系统重新处于平衡状态,液位恢复给定高度。

反之,当流出水量在平衡状态基础上增大时,水箱液位下降,系统会自动增大阀门开度,加大流入水量,使液位升到给定高度*c 。

系统方框图如图解1. 4.1所示。

1.2恒温箱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如图1.19所示。

(1) 画出系统的方框图;(2) 简述保持恒温箱温度恒定的工作原理;(3) 指出该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和被控变量分别是什么。

M给定电压放大器电机减速器调压器 220~热电偶电阻丝- +- +图1.19 恒温箱的温度自动控制系统解:恒温箱采用电加热的方式运行,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与调压器电压平方成正比,电压增高,炉温就上升。

调压器电压由其滑动触点位置所控制,滑臂则由伺服电动机驱动.炉子的实际温度用热电偶测量,输出电压作为反馈电压与给定电压进行比较,得出的偏差电压经放大器放大后,驱动电动机经减速器调节调压器的电压。

在正常情况下,炉温等于期望温度T ,热电偶的输出电压等于给定电压。

此时偏差为零,电动机不动,调压器的滑动触点停留在某个合适的位置上。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是一本经典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

本书由刘文定教授编著,是自动控制领域的权威人物。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适合作为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教材。

内容概述本书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简要概括每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引言本章介绍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以及自动控制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同时还介绍了本书的组织结构和学习方法。

第二章:数学建模与系统辨识本章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包括微分方程建模、传递函数建模和状态空间建模。

同时还介绍了系统辨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第三章:传递函数与频域分析本章介绍了传递函数的概念以及传递函数的常见性质。

同时还介绍了频域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频率响应和极坐标图。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本章介绍了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判据。

主要包括Routh-Hurwitz稳定性判据、Nyquist稳定性判据和Bode稳定性判据。

第五章:时域分析与设计方法本章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方法,包括单位脉冲响应、单位斜坡响应和阶跃响应。

同时还介绍了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和根轨迹设计方法。

第六章:根轨迹与频率响应方法本章继续介绍了根轨迹方法和频率响应方法。

主要包括极点配置法、根轨迹分析法和频率响应设计法。

第七章:PID控制器本章介绍了最常用和实用的控制器——PID控制器。

内容包括PID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参数调节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

第八章:校正器和灵敏度本章介绍了校正器和灵敏度的概念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内容包括校正器的设计方法和对灵敏度的调节。

第九章:状态空间分析与设计本章介绍了状态空间分析和设计方法。

内容包括状态空间模型、状态转移矩阵和状态观测器设计。

第十章:现代控制理论本章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包括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总结《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版刘文定》是一本很好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涵盖了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介绍了一些现代控制理论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 根轨迹分析法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1页
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及性能主要由闭 环极点(特征方程根)决定的。一个较 完善的闭环控制系统其特征方程一般为 高阶,直接用时域法求解困难。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2页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4.3 控制系统根轨迹的绘制
i 1 i j 1 j
m
n
k 0,,, 1 2
相角条件方程和Kg无关,s平面上任意一点,只要满足 相角条件方程,则必定同时满足幅值条件,该点必定在 根轨迹上,即对应不同的Kg时的闭环极点,相角条件是决 定闭环系统根轨迹的充分必要条件。(实、虚轴选用相
同的比例尺刻度)
2018年10月6日
EXIT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22页
四、 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由幅值条件有:
sz
i 1 n j 1
m
i
s p
j
1 Kg
nm
1. 起点:Kg=0,等式右边→∞,仅当
s p j ( j 1,2,
, n)
成立,∴n条根轨迹起始于系统的n个开环极点。
2018年10月6日
部不随Kg变化,其位于过(-1,0)点且平行于虚 轴的直线上。
(5)当Kg→∞时, s1 = -0.5+ j∞、s2 = -0.5- j∞,此时s1、s2将趋于无限远处。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9页
可根据根轨迹形状评价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1)根轨迹增益 Kg 从0→∞时,根 轨迹均在s平面左半部,在所有的Kg 值下系统都是稳定的。 (2)当0<Kg< 0.25时,闭环特征根 为实根,系统呈过阻尼状态,其阶
迹增益)变化时,闭环特征根在根平面上所走过的轨迹。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6页
2.用解析法绘制根轨迹(实例)
例4-1:
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
K G( s) s( s 1) s( s 1)
Kg
Kg K
1.时间常数表示法主要用于频率分析中;
2.零极点表示法主要用于根轨迹分析中。
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10页
可根据根轨迹形状评价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
(3 )当 Kg =0.25时,闭环特征根为相同
负实根,系统处于临界阻尼状态,其阶
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4 )当 Kg >0.25时,闭环特征根为共轭 复根,系统呈欠阻尼状态,其阶跃响应 为衰减的振荡过程。 (5)有一个为0的开环极点,系统为Ⅰ 型系统,其阶跃作用下的稳态误差 ess为 零。
s2 : 0 (s2 p1 ) (s2 p2 ) (116.6 ) (63.4 ) 180
满足相角条件, s2在根轨迹上。
EXIT
2018年10月6日
第4章第17页
2. 用幅值条件确定Kg的值
Kg
s p sz
i 1 j 1 m
n
j

i
s p1 s p2 s z1 s z2
当Kg 从0→∞变化时,直接描点作出两个闭环极点的变 化轨迹。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8页
s1 0.5 0.5 1 4 K g , s2 0.5 0.5 1 4 K g
(1)当 Kg = 0时,s1 = 0、s2 =-1,此时闭环极 点就是开环极点。
( 2 )当 0 < K g < 0.25 时, s 1 、 s 2 均为负实数,且 位于负实轴的(-1,0) 一段上。 (3)当Kg = 0.25时,s1 = s2 = -0.5,两个负实数 闭环极点重合在一起。 (4)当0.25<Kg<∞时,s1,2 =-0.5± j 0.5 4 K g 1 , 两个闭环极点变为一对共轭复数极点。 s1 、 s2 的实
EXIT
第4章第23页
2.终点:Kg →∞ ,等式右边=0 ①当
sz
i 1 n j 1
m
i
s zi (i 1, 2,
, m)
s p

j
1 ,n m Kg
成立,m条根轨迹终止于m 个开环零点处;
②由于n>m时,只有s→ ∞处
sm 1 方程左边 lim n lim n m 0 s s s s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7页
开环有两个极点:
开环没有零点。 闭环特征方程为:
p1= 0, p2=-1
D(s) = s2 +s + Kg = 0
解得闭环特征根(亦即闭环极点)
s1 0.5 0.5 1 4 K g , s2 0.5 0.5 1 4 K g
可见,当Kg 变化,两个闭环极点也随之连续变化。
③ 进行设计和综合。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4页
4.1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5页
一、根轨迹图
1.定义: 根平面:在一个复平面( s平面)上标出开环零、极点,并 根据此描述闭环极点的性质,这个复平面就称为根平面。
根轨迹:指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某一参数(一般为Kg,根轨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16页
1.用相角条件求根轨迹(试探法)
1, 2, (s z ) (s p ) 180 (2k 1) , k 0,
i 1 i j 1 j m n
例: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试判断 s1 (1, j1), s2 (0.5, j1)是否 在根轨迹上。 K
s2 p1
2018年10月6日
s2 p2 也可以用直尺测量向量的长度。
EXIT 第4章第18页
小结:
相角条件 判断是否闭环极点(根)
幅值条件 确定对应的根轨迹增益
图解法:注意坐标、比例
但是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图不能遍历 s平面上所有的点来
绘制。因为在满足根轨迹条件方程的基础上,根轨迹的图是 有一些规律的。依据绘制轨迹图的一些基本法则,就可以绘 制出控制系统的根轨迹草图。
∴另外n-m条根轨迹终止于∞处(±∞,相角可为任意方 向)。 结论: 根轨迹以n个开环极点为起点;以m个开环零点 为终点,另外n-m条根轨迹终止于无穷远处。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24页
五、根轨迹的渐近线
若n>m,当Kg从0→+∞时,有(n–m)条根轨迹分支沿着实轴正方 向夹角θ,截距为 的一组渐近线趋向无穷远处。 a
180 2k 1 nm
与实轴交点的坐标:
k 0,1,2, 取够n m个夹角
一般直接取180º 。
a
( p ) ( z )
j 1 j i 1 i
n
m
nm

开环极点和 开环零点和 nm
仅当 s 足够大时,根轨迹才向渐近线逐渐 逼近, Kg→∞,根轨迹才与渐近线重合。
3条趋于无穷远处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26页
例: GK s
二、对称性
∵线性系统特征方程系数均为实数,∴闭环极点均为实 数或共轭复数(包括一对纯虚根),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2018年10月6日
的分支数
开环传递函数为n阶,故开环极点和闭环极点数目都为
n个,当 Kg 从0→+∞变化时,n个根在 s平面上连续形成 n条 根轨迹。 一条根轨迹对应一个闭环极点随Kg的连续变化轨迹。 根轨迹的分支数=系统的阶数n
arccos ,阻尼角
K g , , , %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11页
由上述分析过程可知,系统的根轨迹分析的意义在于:
由较易获取的开环零极点分布分析闭环极点的性质,从而, 对系统的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进行分析。 但是,试探法不是绘制根轨迹的最合适方法,而且也 太费时间。对于高阶系统,用这种解析的方法绘制出系统 的根轨迹图是很麻烦的。实际上,闭环系统的特征根的轨 迹都是根据开环传递函数与闭环特征根的关系,以及已知 的开环极点和零点在根平面上的分布,按照一定的规则用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25页
例:已知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如下,确定 s 平面上根 轨迹的渐近线方向。 K g ( s 1)
GK s s s 4 s 2 2s 2
解:开环极点:
p1 0, p2 1 j1, p3 1 j1, p4 4
m
1 G( s) H ( s ) 0

GK (s) 1 (根轨迹方程)
GK ( s)
K g ( s zi )
i 1
m个开环零点
(s p )
j 1 j
n
1
n个开环极点
(根轨迹方程)
Kg:根轨迹增益
∴在s平面上凡是满足上式的任意一个点 s1、 s 2 、 … 、 s ∞ ,都是闭环特征根,即闭环极点。 对应于Kg 从0→∞ 。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19页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由开环零、极点→当Kg为可变参数时,闭环极
点的变化轨迹。
2018年10月6日
EXIT
第4章第20页
一、连续性
1 GK (s) 0
是Kg或其它参数的连续函数。 当Kg从0→+∞连续变化时,闭环极点连续变化,即根 轨迹是连续变化的曲线或直线。
s pn s z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