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合集下载

薄膜物理与技术-5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薄膜物理与技术-5  薄膜的形成与生长

吸附原子做表面迁移→碰撞→结合(为主)
• 临界核长成稳定核的速率决定于:
1)单位面积上的临界核数—临界核密度
2)每个临界核的捕获范围 3)所有吸附原子向临界核运动的总速度
5.2 成核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
* 成核速率 I 与临界核面密度 ni、临界核捕获范围 A和 吸附原子向临界核扩散的总速率 V 有关。
最小稳定核:即原子团的尺寸或所含原子的数目比它再小时, 原子团就不稳定。 对不同的薄膜材料与基片组合,都有各自的最小稳定核。如 在玻璃上沉积金属时,最小稳定核为3-10个原子 临界核:比最小稳定核再小点,或者说再小一个原子,原子 团就变成不稳定的。这种原子团为临界核。
5.2 成核理论
成核理论主要有两种理论模型: • 毛细理论(热力学界面能理论):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利
1 ED fD exp D o kT 1
5.1 凝结过程
平均表面扩散距离
吸附原子在表面停留时间经过扩散运动所移动的距离(从起始
点到终点的间隔)称为平均表面扩散距离, 若用 ao表示相邻吸附位臵间距,则:
x
Ed ED x a0 exp 2kT
αT 1 αT 1
TR =TS 入射原子与基片能量交换充分,达到热平衡 完全适应,
不完全适应,TS < TR < TI
完全不适应, TI TR
入射原子与基片完全没有热交换
αT 0
5.2 成核理论
薄膜的形成是由成核 开始的。
凝结
5.2 成核理论
稳定核:要在基片上形成稳定的薄膜,在沉积过程中必须不 断产生这样的小原子团,即一旦形成就不分解。
5.1 凝结过程
1. 吸附

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2)表面扩散迁移 吸附气相原子在基体表面上扩散迁移,互相碰 撞结合成原子对或小原子团,并凝结在基体表面上。 (3)原子凝结形成临界核 这种原子团和其他吸附原子碰撞结合 ,或者释放一个单原子。这个过程反复进行,一旦原子团中的原 子数超过某一个临界值,原子团进一步与其他吸附原子碰撞结合 ,只向着长大方向发展形成稳定的原子团。含有临界值原子数的 原子团称为临界核,稳定的原子团称为稳定核。 (4)稳定核捕获其他原子生长 稳定核再捕获其他吸附原子,或者 与入射气相原子相结合使它进一步长大成为小岛。
(5-16)
式中,第一项正是自发形核过程的临界自由能变化(式5-5),
而后一项则为非自发形核相对于自发形核过程能量势垒降低的因
子。接触角θ越小,即衬底与薄膜的浸润性越好,则非自发形核
的能垒降低得越多,非自发形核的倾向也越大。在层状模式时,
形核势垒高度等于零。
薄膜的非自发形核理论
2、薄膜的形核率
形核率是在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临界核心数目。为
10可求出形核自由能取得极值的条件为:
r* 2(a3 vf a2 fs a2 sv )
3a1GV
(5-14)
应用式5-11后,上式仍等于式5-4,即
r* 2 vf
GV
因而,虽然非自发形核过程的核心形状与自发形核时有所不同,
但二者所对应的临界核心半径相同。
将上式代入5-10得到相应过程的临界自由能变化为:
根据图5.5中表面能之间的平衡条件,核心形状的稳定性要求各
界面能之间满足关系式
sv fs vf cos
(5-11)
即θ取决于各界面之间的数量关系。薄膜与衬底的浸润性越差,

薄膜生长

薄膜生长

薄膜生长与薄膜结构1、概述“薄膜”很难用一句话来定义。

为了与厚膜相区别,一般认为厚度小于1μm的膜称为薄膜。

另外针对于薄膜的生长过程和形态,人们对于薄膜的认知也不同,比如在成膜初期的岛状不连续构造,很多人不认为是薄膜。

薄膜(film)材料和块体(bulk)材料有很多的不同。

首先薄膜生长伴随着温度的急剧变化,内部会存在大量的缺陷;其次,薄膜的厚度与表面尺寸相比相差甚远,可以看成二维结构,表面效应非常强。

薄膜的最终性能与薄膜的生长过程密切相关。

从微观角度看,入射到基板或薄膜表面的气相原子,一部分被反射回去,一部分被表面捕获吸附后吸收能量再蒸发出去,一部分被表面捕获吸附后凝结成核,逐渐长大,最终形成连续的膜层。

下面将详细分析薄膜的生长过程。

2、吸附材料表面是一种特殊的状态,从结构方面讲,这里存在原子或分子间结合键的中断,因此具有吸引外来原子或分子的能力;从能量方面来讲,这里具有一种较高的能量:表面自由能,只有吸附了气相原子之后,自由能才会减小,从而变得稳定。

这种气相原子被吸引住的现象称为吸附,伴随吸附现象的发生而释放的能量称为吸附能。

入射到基板表面的原子可能会发生三种现象:1、与基板表面进行能量交换被吸附;2、吸附后在基板表面做短暂停留,能量过大或吸收能量后再次蒸发;3、直接被基板表面反弹回去。

用溅射法制备薄膜时,入射到基板表面的气相原子,绝大多数都与基板表面原子进行能量交换而被吸附。

如果吸附仅仅是由原子电偶极矩间的范德华力起作用,则称为物理吸附,比如冬天窗户上形成的雾状水气;如果吸附是由化学键结合力起作用,则称为化学吸附,比如当前研究比较热的纳米氧化层。

作为实际问题,使用何种材料,进行什么处理,在真空容器内发生哪种吸附,效果怎么样,这些还不能简单说清楚,特别是表面状态不能保持一定,越发使问题复杂化。

到现在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在薄膜制造中,如果我们想要获得新材料,那么可以积极利用这种吸附情况;如果我们想得到清洁的纯膜,那么这种吸附会引起麻烦。

第5章+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第5章+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11
特点:每一层原子都自发地平铺于衬底或 者薄膜的表面,降低系统的总能量。
典型例子:沉积ZnSe薄膜时, 一种原子会自发地键合到另 一种原子所形成的表面上。
12
3. 层状-岛状(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
在层状—岛状生长模式中,在最开始的一两个原子层厚 度的层状生长之后,生长模式转化为岛状模式。 根本原因:薄膜生长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消长。
3
第一节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薄膜的生长过程直接影响到薄膜的结构以 及它最终的性能。 薄膜的生长过程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新 相形核阶段、薄膜生长阶段。
4
一.薄膜的生长过程
1. 在薄膜形成的最初阶段,一些气态的原子 或分子开始凝聚到衬底表面上,从而开始 了形核阶段。
2. 在衬底表面上形成一些均匀、细小而且可 以运动的原子团,这些原子团称为“岛”。
讨论:
27a12GV 2
(1)在热涨落作用下,半径r< r 的核心由于
降低的趋势而倾向于消失。
(2)r> r 的核心则可伴随着自由能不断下降
而长大。
36
(3) G* 可写为:
G*

16vf 3 3GV 2
(2 3cos 4
cos2
)
其中,
第一项
16
3 vf
是自发形核过程的临界自由能变化,
一.形核过程的分类:
在薄膜沉积过程 的最初阶段,都需 要有新核心形成。
新相的形核过程 自发形核
非自发形核
17
自发形核:指的是整个形核过程完全是在相变
自由能的推动下进行的。 发生条件:一般只是发生在一些精心控制的环 境中。
非自发形核过程:指的是除了有相变自由能作

成核理论和薄膜生长

成核理论和薄膜生长

例3:太阳系历险记-凡尔纳
大家从古尔比岛迁到“温暖之乡”后,都希望加利亚海能尽快 封冻,以便能从冰上到古尔比岛去…… 天气虽然很冷,但大海尚未封冻。其原因主要是天空没有刮风, 海水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处于静止状态,气温即使降到 零下一定温度,也不会结冰。但只要稍微改变一下这种状态, 海水马上就可结冰。
在1000K时1秒钟内可以完成的反应,在室温则需要 1020秒3x1012年!(3万亿年)
单元系统相变过程图
亚稳区的特征 (1)亚稳区具有不平衡状态的特征,是物相在理论上 不能稳定存在,而实际上却能稳定存在的区域;
(2)在亚稳区内,物系不能自发产生新相,要产生新 相,必然要越过亚稳区,这就是过冷却的原因; (3)在亚稳区内虽然不能自发产生新相,但是当有外 来杂质存在时,或在外界能量影响下,也有可能在亚 稳区内形成新相,此时使亚稳区缩小。
单元系统:化学势 克分子吉布斯自由能
N0:阿伏加德罗数
=N0g
R=N0k
相变过程中单个原子的 吉布斯自由能的降低为 g kT0 ln( p / p0 )
定义:饱和比=p / p0 过饱和度=-1 当 1时,有ln(1 ) g kT0 ln( p / p0 ) kT0 ln kT0 f kT0 ln( p / p0 ) / s kT0 ln / s kT0 / s
……
小尼娜把手来回摆了两次,使劲把冰块向海中扔去。 冰块一落入平静的海水,大海中便产生了一种轻微的声响,并 迅速地向茫茫天际扩张开去。 整个加利亚海已全部冻上了!
例4
当高温存在着一个不同于室温稳定的相,而激活能的 数值够高时,则急速冷却的结果,这个高温相的结构 可以保持下来,虽则在室温这个相是不稳定的。

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薄膜的生长过程和薄膜结构

光学器件
光学薄膜
01
光学薄膜由多层薄膜构成,用于控制光的反射、透射和偏振等
特性,广泛应用于光学仪器、摄影镜头和照明等领域。
激光器
02
薄膜在激光器中用作反射镜、输出镜和增益介质等,如染料激
光器和光纤激光器。
太阳能电池
03
薄膜在太阳能电池中用作光吸收层和电极等,如染料敏化太阳
能电池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
通过引入等离子体增强反应气体活性,促进化学反应并提高沉积速 率。
液相外延(LPE)
选择性液相外延
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和热处理条 件,使源物质在基底表面特定区 域析出并生长形成薄膜。
横向液相外延
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和涂覆方式 ,使源物质在基底表面横向生长 形成薄膜。
分子束外延(MBE)
界面态
在薄膜与基底之间可能存在界面态,即电子或空穴被限制 在界面区域。界面态对薄膜的电子传输和光学性能有重要 影响。
界面结构
界面结构是指薄膜与基底之间的原子排列和相互作用方式。 不同的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可能导致不同的界面结构,从 而影响薄膜的整体性能。
03
薄膜特性
力学性能
弹性模量
描述薄膜在受力时的刚度,反 映了材料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电阻率
衡量薄膜导电难易程度 的物理量,与电导率密
切相关。
击穿电压
描述薄膜所能承受的最 大电场强度,超过此值
会发生绝缘击穿。
光学性能
透光率
衡量光线通过薄膜的能力,与材料的吸收、 反射和散射特性有关。
光谱特性
描述薄膜在不同波长光线下的透射、反射和 吸收特性。
反射率
描述光线在薄膜表面反射的比例,影响光学 器件的性能。

金属薄膜的生长和特殊结构的制备

金属薄膜的生长和特殊结构的制备

金属薄膜的生长和特殊结构的制备金属薄膜与其它材料一样,在不同的领域被广泛应用。

它们可以作为光学和磁性传感器、光电传导器件、电池、太阳能电池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涂层、反射镜等的常见用途。

然而,为了应对不同的需求,金属薄膜还需要通过特殊的生长和制备技术来达到更加细致和复杂的结构。

在金属薄膜的生长过程中,其中一种相对简单的技术是物理气相沉积(PVD)。

该技术中,金属材料首先以一定的气压加热到熔点或挥发点,然后进入真空室内,通过高速离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将金属释放到衬底上,从而形成薄膜。

这种技术能够用于薄膜的快速生长,但由于其快速的温度变化和部分蒸发,薄膜的结构和质量可能不稳定。

因此,需要精细和谨慎的生长条件,以形成更加具有稳定性的金属薄膜。

此外,为了满足特殊的需要,金属薄膜还可以采用更为复杂的生长技术。

例如,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中,在真空室中通入金属的化学前体和气体,让它们反应并生成气相中的金属,直接在衬底上生长金属薄膜。

这种生长技术不仅能够减少金属薄膜中的杂质和缺陷,也能够简单地对金属薄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控制。

此外,金属薄膜还可以通过特殊的制备方法来制造特殊的结构。

例如,多孔金属薄膜可以通过立体多组织堆积或多步反应生长来实现。

这种薄膜具有具有高反应表面积和良好的交流效果,适用于电化学电池、催化器等应用领域。

此外,还可以通过蒸镀、湿法沉积等方法制备非平面纳米结构、腔体结构等,以期实现更好的生物应用、局部化光电控制和光电响应等特殊要求。

总的来说,金属薄膜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不同的生长和制备方法可以实现各种不同形态、大小和质量的金属薄膜结构。

在以后的应用中,需要针对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和改进合适的制备技术。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

薄膜生长的原理范文薄膜生长是一种通过在基底上逐层沉积材料来制备薄膜的过程。

薄膜生长技术在许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如半导体器件、薄膜太阳能电池、涂层技术、生物传感器等。

薄膜生长的原理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沉积、表面扩散、自组装等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薄膜生长的原理。

首先,薄膜生长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在基底表面的沉积过程。

在薄膜生长中,一般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VD)或化学气相沉积(CVD)等方法。

在PVD中,材料通常以固体的形式存在,通过激光蒸汽、电子束蒸发等方式将材料蒸发到真空腔体中,然后沉积到基底表面。

在CVD中,材料以气体的形式存在,反应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沉积材料,并在基底表面上沉积。

这些方法中,材料的原子或分子需要穿过气体或真空中的传递路径,然后与基底表面发生相互作用,并最终沉积到基底表面上。

其次,薄膜生长还涉及沉积材料的表面扩散。

由于沉积材料和基底的晶体结构不匹配,沉积过程中会产生应变能,而表面扩散可以减小材料的应变能。

表面扩散是指原子或分子在表面上的迁移过程,使得材料可以在基底表面上扩散形成更大晶体的过程。

表面扩散是通过原子或分子的跳跃运动来实现的,这种跳跃过程受到热能的影响。

在薄膜生长过程中,通常会提供适当的热能,以促进表面扩散,使得材料更好地填充基底表面。

此外,薄膜生长还涉及材料的自组装。

自组装是指原子、分子或纳米颗粒自发地在基底表面上组装成有序结构的过程。

材料的自组装通常受到表面能、体能和介面能的影响。

表面能是指材料表面的自由能,体能是指材料的体积自由能,介面能是指材料与基底之间的能量。

当材料在基底表面上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时,可以通过降低介面能来减小自由能,从而提高生长速率和质量。

自组装还可以通过改变材料的结构和形貌来调控其性能,如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光学性能等。

总之,薄膜生长的原理涉及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沉积、表面扩散和自组装等过程。

通过控制这些过程的条件和参数,可以实现对薄膜的生长速率、厚度、晶体结构和形貌的调控。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15
低温抑制型薄膜沉积过程的特点:
• 原子的表面扩散能力较低,其沉积的 位置就是其入射到薄膜表面时的位置;
• 决定薄膜组织的唯一因素是原子的入 射方向;
• 形成的薄膜充满了缺陷和孔洞,表面 粗糙。
16
5.3.3 高温热激活型薄膜生长
• 当沉积温度较高时,原子扩散较为充分 ,扩散就会影响薄膜的组织结构和形貌 。它可以消除孔洞的存在,使薄膜组织 状变为柱状晶形态。
因于生长过程,所以薄膜生长是最为基 本的。
4
• 5.12薄膜的生长模式
• 薄膜的生长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 • (1)岛状模式(Volmer-Weber模
式); • (2)层状模式(Frank-van der
Merwe); • (3)层岛复合模式(Stranski-
Krastanov) • 三种模式的示意图5.2
• 由于原子的平均扩散距离随着温度的上 升呈指数形式增加,因此,组织形态的 转变发生在0.3Tm附近很小的温度区域
17

•图5.17是 二维模拟得 出的30°角 倾斜入射沉 积时,薄膜 组织随沉积 温度的变化 情况。
•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衬底温度的上升,薄膜
中的孔洞迅速减少。
18
图5.18显示了衬底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的 影响
薄膜生长过程与薄膜结构薄膜的生长模式可以分为外延式生长和非外延式生长两种生长模式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本课件仅供大家学习学习
学习完毕请自觉删除 谢谢
目录
• 5.1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 5.2 形核阶段 • 5.3 薄膜生长过程与薄膜结构
习题
2
5.1、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0 cos 1 2 0
岛的形成又可以用另一热力 学变量描述:吸附能 界面结合能(粘附功)是指 原子团(核)吸附前后体系总的 自由能变化,即 Ecom
Ecom 2 0 1 0 ( 2 1 ) 0 0 cos 0 (1 cos )
薄膜的形成——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
★ 溅射薄膜的形成过程
关于溅射薄膜形成过程的特点和溅射薄膜形成与生
长问题,在第三章已讨论。 真空蒸发薄膜和溅射薄膜形成物理过程的不同点:
沉积粒子产生过程 沉积粒子迁移过程
成膜过程
薄膜的形成——薄膜的外延生长
★ 薄膜的外延生长
外延的概念 同质外延 异质外延 失配度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沟道阶段 孤立的岛有变圆的趋势。当岛结合以后,在岛的生
长过程中变圆趋势减小,岛被拉长,连接网状结构,其 中分布着宽度为5-20nm的沟道。 随着沉积,在沟道中会发生二次或三次成核。
连续薄膜阶段
当沟道和孔洞消除后,入射到基片表面上的原子直 接吸附在薄膜上,形成连续薄膜。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形成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成核、结合、沟道、连续 岛状阶段 岛的演变特点 可观察到的最小核尺寸:2-3nm; 核进一步长大变成小岛,横向生长速度大于纵向 生长速度; 形状:球帽形——原形以用热力学变量描述:表面自由能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 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形成过程是 指形成稳定核之后的
过程。
薄膜生长模式是 指薄膜形成的宏观形 式。
薄膜的形成——薄膜形成过程和生长模式

薄膜生长的成核长大热力学与动力学

薄膜生长的成核长大热力学与动力学
电子器件
光学器件
生物医学
薄膜在光学器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如光学滤镜、反射镜、增透膜等。
薄膜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生物传感器、药物载体、人工器官等。
03
02
01
薄膜的应用领域
02
CHAPTER
薄膜生长的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热力学是一门研究热现象的宏观学科,主要关注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和传递过程。
05
CHAPTER
薄膜生长的未来发展方向
探索和开发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如高导电、高介电、高磁性等功能薄膜材料。
新型功能材料
通过复合不同材料,实现性能的优化和提升,满足各种特殊应用需求。
新型复合材料
开发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医学应用价值的薄膜材料,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生物医学材料
新型薄膜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提高薄膜质量
优化工艺参数,提高薄膜的晶体结构和纯度。
动力学模型在薄膜生长中的应用
04
CHAPTER
薄膜生长的实验研究与模拟
真空镀膜技术
在真空条件下,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材料沉积在基底表面,形成薄膜。
原子力显微镜(AFM)
用于观察薄膜表面的形貌和粗糙度,了解表面微观结构。
X射线衍射(XRD)
通过分析薄膜的晶体结构和相组成,了解薄膜的物相组成。
CHAPTER
薄膜生长的动力学模型
03
反应级数
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浓度的关系。
01
速率过程
描述物质或能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
02
速率常数
反应速率的量度,与反应温度和活化能有关。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物质在薄膜表面上的迁移过程。

薄膜生长机理

薄膜生长机理
03
例如,在还原气氛下,氧化物薄膜可能被还原为金属或金属氧化物; 在氧化气氛下,金属薄膜可能被氧化为金属氧化物。
04
气氛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也会影响薄膜的均匀性和质量。
基片的影响
基片对薄膜生长的影响主要体 现在基片的表面结构和化学性
质上。
基片的表面结构对薄膜的附着 力、均匀性和致密性有重要影
响。
基片的化学性质可以与薄膜材 料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薄膜的 生长过程和结构。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
化学气相沉积
通过化学反应将气态的化学物质转 化为固态薄膜,涉及复杂的化学反 应和相变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
在沉积过程中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 应,影响薄膜的化学组成和电子结 构。
薄膜生长的动力学过程
相变动力学
薄膜生长过程中涉及的相变过程, 如气态到液态、液态到固态等, 需要遵循一定的相变动力学规律。
03
薄膜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相变,形成不同相的组成,从而
影响其整体性能。
薄膜的化学成分
01
化学成分对性能的 影响
薄膜的化学成分决定了其物理、 化学和机械性能,如电导率、光 学性能和耐腐蚀性等。
02
03
元素组成与比例
化学稳定性
薄膜中各元素的组成与比例对其 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如掺杂元素 可以提高薄膜的性能。
例如,基片表面的氧化物、杂 质等可能会影响薄膜的生长过 程和结构。
04 薄膜性能与表征
薄膜的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01
薄膜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其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如硬度、韧
性和导电性等。
晶体取向与生长机制
02
薄膜的晶体取向与生长机制密切相关,不同的晶体取向会导致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薄膜的形成过程及生长方式
7
2. 层状模式
• 例如,半导体膜的单晶外延生长就是这 种模式。
8
5.2 形核阶段
• 新相的形核过程分为两种类型:即自发 形核和非自发形核。
• 所谓自发形核指的是整个形核过程完全 是在相变自由能的推动下进行的;
• 非自发形核则指的是除了有相变自由能 做推动力外,还有其他的因素起着帮助 新相核心生成的作用。
13
• 纤维状组织的一个特点是:纤维的生长 方向与粒子的入射方向近似地满足正切 夹角关系。

tanα =2tanβ
• α ,β分别为粒子入射方向和纤维生长方 向与衬底法向间的夹角。
• 实验证明,纤维状生长与薄膜沉积时原 子入射的方向性有关。
14
• 由图中 可以看 出,随 着温度 的提高, 薄膜密 度上升。
• 薄膜的生长模式可以归纳为三种: • (1)岛状模式(Volmer-Weber模式); • (2)层状模式(Frank-van der
Merwe); • (3)层岛复合模式(Stranski-
Krastanov) • 三种模式的示意图5.2
5
6
1. 岛状模式
• 在绝缘体、卤化物晶体、石墨、云母等 非金属衬底上沉积金属大多数都是这一 生长模式。
• 由于原子的平均扩散距离随着温度的上 升呈指数形式增加,因此,组织形态的 转变发生在0.3Tm附近很小的温度区域。
17
•图5.17是 二维模拟得 出的30°角 倾斜入射沉 积时,薄膜 组织随沉积 温度的变化 情况。
• 由图可以看出,随着衬底温度的上升,薄膜
中的孔洞迅速减少。
18
图5.18显示了衬底温度对薄膜表面形貌的 影响
19
• 可以看出,薄膜的表面形貌从低温的 拱形表面形貌变化为由晶体学平面构 成的多晶形貌。

薄膜物理总结

薄膜物理总结

一.薄膜制备的真空技术基础:薄膜制备方法物理方法:热蒸发法 溅射法 离子镀方法化学方法:电镀方法 化学气相生长法1,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气体分子在两次碰撞的间隔时间里走过的平均距离。

21d n πλ= d — 气体分子的有效截面直 2,单位面积上气体分子的通量:气体分子对于单位面积表面的碰撞频率。

3,流导:真空管路中气体的通过能力。

分子流气体:流导C 与压力无关,受管路形状影响,且与气体种类、温度有关。

4,真空泵的抽速: p — 真空泵入口处气体压力Q — 单位时间内通过真空泵入口处气体流量5,真空环境划分:低真空> 102 Pa中真空102 ~ 10-1 Pa高真空10-1 ~ 10-5 Pa超高真空< 10-5 Pa低压化学气相沉积:中、低真空(10~ 100Pa );溅射沉积: 中、高真空(10-2 ~ 10Pa );真空蒸发沉积: 高真空和超高真空(<10-3 Pa );电子显微分析: 高真空;材料表面分析: 超高真空。

6,气体的流动状态:分子流状态:在高真空环境下,气体的分子除了与容器壁外,几乎不发生气体分子间的相互碰撞。

特点:气体分子平均自由程大于气体容器的尺寸或与其相当。

(高真空薄膜蒸发沉积系统、各种材料表面分析仪器)粘滞流状态:当气压较高时,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很短,气体分子间的相互碰撞较为频繁。

粘滞流状态的气体流动模式:层流状态:低流速黏滞流所处的气流状态,即气体宏观运动方向与一组相互平行的流线相一致。

紊流状态:高流速黏滞流所处的气流状态,气体不再能够维持相互平行的层状流动模式,而呈现出一种旋涡式的流动模式。

克努森(Knudsen)准数:分子流状态Kn<1过渡状态Kn=1~100粘滞流状态Kn > 1007,旋片式机械真空泵工作原理:玻意耳-马略特定律(PV=C)即:温度一定的情况下,容器的体积和气体压强成反比。

性能参数:理论抽速Sp:单位时间内所排出的气体的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特点:每一层原子都自发地平铺于衬底或 者薄膜的表面,降低系统的总能量。 典型例子:沉积ZnSe薄膜时, 一种原子会自发地键合到另 一种原子所形成的表面上。
12
3. 层状-岛状(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
在层状—岛状生长模式中,在最开始的一两个原子层厚 度的层状生长之后,生长模式转化为岛状模式。 根本原因:薄膜生长过程中各种能量的相互消长。
32
在形成这样的一个原子团时的自由能变化为:
G a1r GV a2r fs a2r sv a3r vf
3 2 2 2
体积自由能 变化量
界面自由能变化量
其中, GV 是单位体积的相变自由能,它是薄膜形核的驱动力;
vf 为气相与薄膜之间的界面能; fs 为薄膜与衬底之间的界面能;
由于 GV RT ln
r rr
C a A
c
b B
ri

i
i0
对于自发形核过程 ,有
P JV kT kT V GV ln ln P J
其中, 是原子体积, Pv是固相的平衡蒸汽压, P是气相实际的过饱和蒸汽压 ; Jv是凝结相的蒸发通量; J是气相的沉积通量。
20
以运动的原子团,这些原子团称为“岛”。
3. 小岛不断地接受新的沉积原子,并与其他
的小岛合并而逐渐长大,而岛的数目则很 快达到饱和。
5
4. 小岛通过相互合并而扩大(类似液珠一
样)而空出的衬底表面又形成了新的岛。
5. 像这样的小岛形成与合并的过程不断进
行,直到孤立的小岛逐渐连接成片,最 后只留下一些孤立的孔洞,并逐渐被后 沉积的原子所填充。
3
第一节 薄膜生长过程概述
薄膜的生长过程直接影响到薄膜的结构以 及它最终的性能。 薄膜的生长过程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新 相形核阶段、薄膜生长阶段。
4
一.薄膜的生长过程
1. 在薄膜形成的最初阶段,一些气态的原子
或分子开始凝聚到衬底表面上,从而开始 了形核阶段。
2. 在衬底表面上形成一些均匀、细小而且可
18
二. 自发形核理论
1.自发形核过程的自由能变化(自发形核过程 的热力学)
(a)相变自由能GV 的表达式
GV —单位体积的固相在凝结过程中的相变自由
能之差 假设从过饱和气相中凝结出一个球形的固相核心 ,设 新相核心的半径为r,则形成一个新相核心时,体自由 能变化为: 4 3
3
r GV
19
15
3) 在层状外延生长表面是表面能比较高的晶面
时,为了降低表面能,薄膜力图将暴露的晶 面改变为低能晶面。因此薄膜在生长到一定 厚度之后,生长模式会由层状模式转变为岛 状模式转变。
总结:在上述各种机制中,开始时的时候层状生 长的自由能较低,但其后岛状生长在能量方面反 而变得更加有利。
16
第二节 新相的自发形核理论
N * ns e



N AP 2MRT
27
得到
(P V P S )N A 2MRT
于是有
dN 4r ns ( P V P S )N A e dt 2MRT
*2
G* kT
即新相核心的形成速率
28
临界核心面密度 N 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
G 1. 温度增加会提高新相的平衡蒸汽压,并导致
36
(3) G * 可写为:
3 2 16 (2 3cos cos ) vf * G 3GV 2 4 其中,
第一项
16 vf 3GV
3 2
是自发形核过程的临界自由能变化,
后一项则为非自发形核相对自发形核过程能量势垒的 降低因子。
37
结论: 接触角 越小,即衬底与薄膜的润湿性 越好,则非自发形核的能量势垒降低得 越多,非自发形核的倾向也越大。在层 状模式时,形核势垒高度等于零。
1 e
Ed kT
是表面原子的振动频率
(2)新相核心的形核速率 形核速率正比于以下三个因子:
41
① N --单位面积上临界原子团的密度

Hale Waihona Puke A --每个临界原子团接受扩散来的吸附原子的
34
G 0 可求得: 由 r 2(a3 v f a2 fs a2 sv ) * r 3a1GV
*
应用 sv fs vf cos 得 r G V 结论:虽然非自发形核过程的核心形状与 自发形核时有所不同,但二者所对应的核 心半径却相同。
2.形核初期的物理过程
新相形成所需的原子可能来自: 1)气相原子的直接沉积。 2)衬底吸附的气相原子沿表面扩散。 (原子来源的主要部分。 )
40
3.薄膜的形核率
(1)吸附原子在衬底表面的平均停留时间
吸附原子一部分会脱附,返回气相;另一部分经由表面扩 散到达已有的核心处 ,吸附原子在衬底表面的平均停留时 间 取决于脱附的激活能 Ed
典型例子:在非金属衬底上沉积金属薄膜
10
二. 层状生长(Frank-van der Merwe)模式
条件:当被沉积物质与衬底之间浸润性很好时,被沉积物 质的原子更倾向于与衬底原子键合。因此,薄膜从形核阶 段开始即采取二维扩展模式,薄膜沿衬底表面铺开。 只要在随后的过程中,沉积物原子间的键合倾向仍大于形 成外表面的倾向,则薄膜生长将一直保持这种层状生长模 式。
sv 为衬底与气相之间的界面能。
a3 是与核心具体形状有关的几何常数。 a1,a2 ,
33
对于图中的冠状核心来说:
a1 2 (1 r cos ) 2 a2 sin 3 a3 (2 3 cos cos ) / 3
核心形状的稳定性,要求各界面能之间满足条件: sv fs vf cos (能量最低原理) 即 只取决于各界面能之间的数量关系。 当 >0 ,即 sv fs vf 时, 薄膜生长采取岛状生长模式; 当 0,即 sv fs vf 时, 薄膜生长采取层状生长模式。
导致相应界面能的增加,其数值为: 4r 2 —单位面积的界面能
22
(c)综合考虑两种能量之后系统的自由能变化
系统的自由能变化为
4 3 G r GV 4r 2 3 将上式对r 微分,得到
得到自由能变化 G 取得极值的条件为:
G 4r 2 GV 8r r
1.当r < r 时,在热涨落过程中形成的这 个新相核心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它将可 能再次消失。
2.当r > r 时,新相的核心将处于可以继 续稳定生长的状态,并且生长过程将使 得自由能下降。

25
2.新相核心的形成速率(薄膜的形核率) 在新相核心的形成过程中,会同时有许多个核心在形
成。
新相核心的形成速率 dN 正比于以下三个因素:
6
凝 聚
薄 膜 的 生 长 过 程
原子团
长大、合并
连接成片, 存在孔洞 形成连续薄膜
7
二.薄膜生长阶段的三种模式
1. 岛状生长(Volmer-Weber)模式 2. 层状生长(Frank-van der Merwe)模式 3. 层状-岛状(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
8
1.

岛状生长(Volmer-Weber)模式
条件: 对多数薄膜和衬底来说,只要衬底的温度足够高,沉 积的原子具有一定的扩散能力,薄膜的生长就表现为 岛状生长模式。

即使不存在任何对形核有促进作用的有利位置,随着 沉积原子的不断增加,衬底上也会聚集起许多薄膜的
三维核心。
9
该生长模式表明:
被沉积物质原子或分子更倾向于自己相互键合起 来,而避免与衬底原子键合,即被沉积物质与衬 底之间的浸润性较差。
38
在薄膜沉积的情况下,核心常出现在衬底的某个局 部位置上,如晶体缺陷、原子层形成的台阶、杂质 原子处等。这些地方或可以降低薄膜与衬底间的界
面能,或可以降低使原子发生键合时所需的激活能。
因此,薄膜形核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衬底表
面能够提供的形核位置的特性和数量。
39
二.薄膜的形核率
1. 定义
形核率是在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形成的临界核心 的数目。

则有
S (P P V )/ P V
kT GV ln(1 S )
表示气相的过饱和度
讨论:
GV 0 ,此时无新相的核心可形成,或已 ① 当S=0时, 经形成的新相核心不能长大。
② 当S>0时, GV 0 ,它就是新相形核的驱动力。
21
(b)界面的变化
在新的核心形成的同时,还将伴随有新的“固— 气相”界面的生成
*
2 r GV
能够平衡存在的最小的固相核 心半径。(临界核心半径)
23
形成临界核心时系统的自由能变化
G
*
16 3GV
3 2
可以看出:气相的过饱和度越大,临界核心的自 由能变化也越小。 相当于形核过程中的能量势 垒。在气相的过饱和度较大时,所需要克服的形 核能垒较低。
24
讨论:
增加而形核率减小。 2. 温度增加时原子的脱附几率增加。 一般情况下,温度上升会使 N 减少,而降 低衬底温度一般会获得高的薄膜形核率。

29
获得平整、均匀的薄膜的方法:
理论上:需要提高 N ,降低
r


具体做法:在薄膜的沉积形核阶段大幅度地提高气 相的过饱和度,以形成核心细小、致密连续的薄 膜。当气相饱和度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临界核心 小到了只含有很少几个原子,同时 G 也会大幅 度得降低,这样可以提高薄膜的形核率。 注意:自发形核只发生在精心控制的过程中,大多数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