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公开课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2010-03-19 10:17《〈日知录〉三则》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目标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
(提高班不作要求)教学重点:1、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齐声诵读)“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正始》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补充: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
到了险要的地方,立即叫老士兵询问其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核对校正。
有的直接走过平原大野,没有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仔细认真复习。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
(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P73)师教学参考:“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高三语文《日知录三则》(课件)
文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之文:明 道纪政事
察民隐 道人之善 正面立论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反面申述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文须有益于天下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有益之文:明 道纪政事
察民隐 道人之善 正面立论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 无稽之言 剿袭之说 谀佞之文 反面申述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江苏昆山人。原名 绛,字忠清。明亡后改 名炎武,字宁人。学者 尊为亭林先生。他为国 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参 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 于学术研究。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学术著作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 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 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 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 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 所做的诠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 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制作 03 2012年下学期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人教《日知录》三则》PPT精品课件1
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 为例?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内容小结
古人 力而能传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对比
今人 速而不传
下课啦,谢谢!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描绘 出一幅 令人恐 惧的画 面,渲 染紧张 气氛。 侧面表 现人物 恐惧痛 苦的内 心世界 ,与他 所向往 的温馨 的家庭 生活环 境形成 鲜明对 比。
顾炎武
(1613—1682),明末清初,昆山(今属江 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 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 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 曾游历山 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 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 的痛楚,坚决反对满清入主中原,积极参加反 清复明活动。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嘱他 “无仕异代”,他终生遵之。当大势已去,恢 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 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
1、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2、士当以器识为先。
阅读第三则,讨论思考
论述的问题是什么? 唐宋之后文人之多。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引用论证
❖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
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 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 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 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 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致 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 用 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一天
下为己任。
致用:付诸实用。其内涵是“学用结合”, 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侧重求真务实。
高中语文第9课《日知录》三则课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顾炎武
• • •
一、知识与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2、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 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 义。 二、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对具体内容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吸收本单元课文阐述的治学方法 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调查或问题探究,切实提高议论文的写作 能力。 2、通过作者关于作文、做人的论述,让学生体会“经世致用”思想。 教学 重点: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
“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 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 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 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 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 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作者推崇的著书原则是什么?
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 通考》为例?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 鲜明对比。
主要论证的方法是什么? 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内容小结 难
自成一家
所未及 不可无
古人 今人
力而能传 速而不传
对比
著书要遵循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的原则 著述贵创新 著书要自成一家之言
命途多舛(chuǎn)
畲(shē)族
菑(zī)
装潢(huá ng)
潦(lǎo)水
摭(zhí )谈
衣裾(jū)
剿(chāo)袭
翻译下列语句
最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课 《日知录》三则 课件5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
4.析活用 (1)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怪、乱: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悖乱人伦 道德之事) (2)朝满夕已除(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3)马牛而襟裾(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4)然则以文人名于世(名词作动词,闻名) (5)焉足重哉(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6)摭我华而不实我实(名词作动词,研究) (7)谓文章止于润身(使动用法,使……受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3.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 文人者矣。
译文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本来就有不懂经学,不通晓古今, 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
点评《文人之多》是顾炎武议论“文人”的著名篇章,作者起笔以 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 也!”这一开头,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 好?为什么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会明白作者的本意。他 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经术,不通古今”的人,滥竽充数,“自 命为文人”。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定意义 的,作为“文人”,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识经术”“通古今”。作者用苛 刻的眼光审视“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的“近现 代”,表明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的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的思想。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 国文化经典研读》第9 课 《日知录》三则 课
件5
了解知识领域
本单元涉及的是清代学术,主要介绍古代学者的治学态度。“经 典课文”为顾炎武的《<日知录>三则》,而“相关读物”则是章学诚 的《浙东学术》,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日知录》是一部大型学术札记,节选的三则见于该书卷十九, 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体现了顾炎武一以贯 之的经世致用精神。《文史通义》是章学诚积一生之学著成的史 学论著,凝聚了作者大半生的心血。《浙东学术》是《文史通义》 中很有分量的一篇,作者立论鲜明,引证丰富,反对空言、提倡切实 致用的思想贯串始终,字里行间洋溢着堂堂正气和烈烈激情。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课件(31张)
2.背景资料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积极参加反清复明活动。当大势已 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在痛苦 的反思中,他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国,有亡天 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 谓之亡天下。”他认为,“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等 “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渊源。 以天下为己任,是顾炎武治学的出发点。他清醒地认识到理学崇尚空谈的危害,提出 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与施愚山书》)、“经学即理学也”(全祖望《亭林先生神 道表》)的思想,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反对理学的离经叛道。他认为,舍弃经学而谈论 理学,邪说遂起,流为禅学。 顾炎武反对理学家一味推崇形而上之“道”而轻视形而下之“器”,他以孔子学琴的 故事为例,说明“非器则道无所寓”,就是说,“道”要借助“实体”来表现。所以,他治 学弃华就实,不为空言。举凡典章制度、郡邑沿革、天文仪象、河漕兵农、赋役屯田、军 事边防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都是他关心的焦点。
自:独自。一家言:自己的思想体系。取:采纳,综合。 汇:聚集。子书:指四部分类中的子部书。一变:变化。
3.文化常识 (1)《日知录》 《日知录》是一部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笔记体著作。全书一千余条,文字 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可见其不拘一格的写作风格。《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把它分为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艺文、史法、天象、地理等 15 类,顾炎武则 把这部书分为三类:“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 释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日知录》的重 头戏毫无疑问是“治道”的内容。从古代黄金的流失,到铸钱之铜的匮乏,从郡县区划的 缘起,到一亭一社的兴衰,乃至地亩大小、斗斛多少、丈尺短长,无不考察在案。面对封 建社会的衰败,他更提出了恢复井田、地方自治等复古色彩颇为浓厚的政治主张。该书内 容丰富,贯通古今,被后世公认为是具有深刻经世和学术意义的巨著。 (2)笔记体 “笔记体”,指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著作体裁,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日 知录》一书的编辑,采用的是笔记体,属学术札记。南北朝时的小说《世说新语》也是采 用笔记体,属于笔记小说。清代学者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也属于笔记小说。
日知录三则市公开课一等奖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1、《文人之多》表明了作者什么观点? 作者认为,作为文人,不可或缺条件是 什么?(用原文作答) 明确:要做真正意义上文人,就应该识经 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还要经世 致用。
文人不可或缺条件是“识经术,通古 今”。
第27页
2、本则论证主要方法是什么? 明确:引用论证。
第28页
起笔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融入了强烈情感: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这一开头,多少 会让人以为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 好?为何单说“唐宋以下”?再往下读,就会明白 作者本意。他说“文人之多”,是因为有些“不识 经术,不通古今”人,滥竽充数,“自命为文人”。 显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这一称呼是有其特 定意义,作为“文人”,不可或缺条件就是“识经 术”“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眼光审阅“唐、宋以 下”元明清时代,即对于他来讲“近当代”,表明 了他关心社会现实精神,也表现出他尊古复古思想。
第17页
1、著书之难,难在何处?作者推崇著书 标准是什么? 明确: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著书标准: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第18页
2、作者强调著书之难真实用意是什么? 为何要引用《资治通鉴》《文件通考》 为例?
明确:纵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 述贵创新”观点。
引用古例借以与当代著书态度形成 鲜明对比。
第29页
议论过后,作者接连引用古人诗文话语,重复申 述上面意思。首先引用是韩愈《符读书城南》诗。这 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 大意在于论说学习主要性。小孩稚幼之时,嬉戏玩耍, 看不出差异。长大以后,或龙或猪,高低不一,取决 于“学与不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本 文引用几句,意义相对独立,强调“经训”是学问之 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舍此不但学问做不成, 而且还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是浮华空虚, 经术是切实有用,这是顾炎武引诗借以传达主要意思。
【高中语文】日知录三则ppt精品课件3
经世致用
精卫 万事有不平, 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 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 我心无绝时。
长沙市明德中学 蔡雄辉
滑稽(jī) 奸佞(nì ng) 命途多舛(chuǎn)
围剿(jiǎo) 庶(shù )民 菑(zī)畲(shē)
畲(shē)族
潦(lǎo)水
装潢(huá ng)
关于《日知录》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
“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 每月都能不忘掉已 经学会的东西,这就 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 闻”。经术,是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诠释 考订;治道,谈经世济民之术;博闻, 广泛论列文史知识及社会风俗。
•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 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 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 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 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 “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 “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 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
“清学”开山始祖
——“通儒”顾炎武
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称亭 林先生,字宁人,亦自 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 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 献。参加抗清斗争,后 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
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 “清学开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经 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一生辗转,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开创一种新的治学 门径,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思想家。 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 据。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 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近代以来,自曾国藩、左宗棠以及黄 兴、蔡锷身上,我们看到湖湘文化的影响, 而毛泽东、刘少奇等人将湖湘文化推向了一 个新的境界。湖湘文化的勇于艰苦创业,勤 于开拓创新,乐于牺牲奉献,善于包容互补, 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和济世救民精神,在 毛泽东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河南省洛阳市高中语文 9《日知录》三则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一、导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
这话出自哪?“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话,归纳成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是顾炎武从青年时代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读书笔记。
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伟大的作品,去领略其中的真味。
二、介绍顾炎武及《日知录》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
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
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
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
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
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
三、研习无稽(jī)之言剿(chāo)袭奸佞(nìng)庶(shù)民命途多舛(chuǎn)菑(zī)畲(shē)装潢(huáng)潦(lǎo)水襟裾(j ū)摭(zhí)谈(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1、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2、译文: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①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难”是高标准严要求著书难在自成一家之言。
日知录教学设计
《日知录》三则顾炎武【教课目的】1、学习《〈日知录〉三则〉》,认识顾炎武“文须有利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求实等思想,领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认识章学诚反对“空言学识”、倡导“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领会浙东学术的求实精神。
3、让学术联系社会现实或自己的学习经验,汲取本单元课文论述的治学方法和表现出的论辩艺术,作一些社会检查或问题研究,确实提升谈论文的写作能力。
【教课要点】领会作者的看法和思想方法。
【教课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南大学的校训: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髓,发源于明清之际有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重申要有远大理想志向,志存高远,胸襟天下,重视“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联合”,重申要理论联系实质,脚扎实地,着重实效,重视“形而下”。
校训“经世致用”,一是表现了中南大学的文化传承,有湖湘特点,并与孙中山先生从前为湘雅的题辞“学成致用”一脉相承。
二是有利于指引中南学子把远大理想志向和持之以恒努力联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扎实地,从点滴做起。
二、简介本单元内容及作者1、作者简介: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 1613 年),那是一个动乱年月的前夕。
外有满清贵族兴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
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热火朝天,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就在这年的五月,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
清兵南下,为仰慕南宋民族英豪文天祥的弟子王炎午的忠贞品行,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先人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未然中落,兄弟五人,炎武排行老二。
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他人。
顾炎武从小就跟从祖父念书并遇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优秀教育,这些关于他此后代格的培育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理想,在青少年纪月里他宽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青时候的他就认识到考场应试不足轻重,专心研学适用之学,清兵攻下南京后,顾炎武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九单元 9 《日知录》三则
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2.背景资料 顾炎武生于明末,深切地感受到国破家亡的痛楚,积极参加 反清复明活动。当大势已去,恢复无望之时,他则洁身自保,多 次拒绝清廷的诏举,以死为誓,不复出仕。在痛苦的反思中,他 区分了“亡国”与“亡天下”两个不同的概念,他写道:“有亡 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 “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的责任,可以推到国君大臣 等“肉食者”身上,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 责”的思想渊源。
2.第二则和第三则在立论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思路提示:不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以著书为话题,从正 面立论,说“难”是高标准严要求,是为了与“后人之书”的“易”作 对比。《文人之多》是以文人为话题,从反面立论,说假“文人” 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相同之处是:《著书之难》与 《文人之多》所强调的主旨具有一致性,借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就 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顾炎武:文化人的楷模(节选) 叶兆言
用今天时髦的话,生活在明末清初的顾炎武绝对不是帅哥。 好友归庄推荐他去扬州见位高人,特地写了一封介绍信,强调他 相貌十分“寝陋”。海水不可量,人不可貌相,归庄这个招呼有 点意思,他希望高人不要以貌取人,而是要听其高论,要听其言 信其行,又强调顾炎武不只是个独行侠,同时又是家风古谊,学 问极其精到,识见非常卓绝。
7.熟语集释 华而不实:比喻空有华美的外表而没有实质内容。 一家之言:指有独到见解、自成体系的学说和著述;也泛指学 术研究中一个学派或一个人的观点、理论。 自成一家:在某种学术或技艺上有独创的理论或风格,能自成 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 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 王夫之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 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 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 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 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 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 务,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 “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 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 。
有责任大胸怀的文人
关注国运的范仲淹在岳阳上高呼“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清朝末年,清王朝实在撑不住,搞成了清政府, 此时梁启超高唱《少年中国说》 不断地关心现实政治社会的重大问题 的龚自 珍“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弃医从文的鲁迅拿起笔肩负起唤醒国民的重任。
……
真正的文人: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 知 录》三则
顾炎武
读经典——与作者对话
顾炎武的治学思想
经世致用:
“经世” 经国济世;“致用”学用结合。
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品经典——与文本对话
围绕“益”思考本文
什么内容的文章是有益之文?
明治乱之理、纪政治得失、 察民间隐情、彰美德善行。
在作者心目中怎样的文人?怎样的态 度才能著有益之文呢?
(刘挚: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 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 (说明务实与尚华的关系,强调务实, 不实。” 轻文辞华章)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 (重义理,轻 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文章。)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 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 物。”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结晶,历史变迁, 以及思想之总结,都记录在书本上。而 知识分子就是文化的传承者、解释者和 传播者。《后汉书》描写当时的大知识 分子陈蕃:“言为世则,行为世范,登 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真正的知 识分子,就是这样。
说经典——与师生对话
真正文人著成的书,就像质朴 无华的车骑,他装载了人类灵魂 的全部美丽! 跳出特定的时代,我认为言及 政事,润乎心身的也都是有益的 文章。
“识经术”“通古今”“以器量为先” 。少谈文章 多及政事。这其实谈及的是文人的修养。
奉行“古人之所未及就,
后世之所不可无” 原则,以一生精力成 之,成一家之。
悟经典——与心灵对话
有“益”之文承载了作者什么思 想(道)? 重点研读第三则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 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 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 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 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经训”是学问之根本)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 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重视惠及万物的政事)
“文”承载的思想:
轻空疏不学,轻以文媚俗的文 人, 轻文采华章
重义理 , 崇尚经术,讲究务实
宗旨:经世致用
有关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是中国古代知识阶层居主导地位的文化 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一种文化学术的价 值标准是它的实用性。 先秦时期,儒家以天下为己任,建构一种合理化 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形式.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 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 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
分享有益之书或之文
读《木偶奇遇记》,它给了我有益的启 示:爱,可以给予人全新的生命;爱, 可以给予人阳光般的温暖;爱,可以给 予人无限幸福和快乐。 读朱自清的《背影》,它给了我有益的 提醒:趁早回报自己的父母,因为我知 道了,父母,都是无私而伟大的。
……
经典的魅力
中国文化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 好的情感。几千年来滋润着中国人的心 灵。 阅读经典,就能跨越时间与空间,同睿 智而高尚的人对话。就能汲取几千年来 人类文明积淀的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