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日知录译文

合集下载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朱子语类三则翻译及原文拼音第一则:原文:shuo zhe bu shuo zhe, dang zhe bu dang zhe, er zhi zhi, er bie bie. (说者不说者,当者不当者,而致之,而别之。

)翻译:说的人不一定能说得好,做的人不一定能做得好,但是有所追求和有所放弃是必要的。

第二则:原文:zhi wei yi, er yi wei zhi. (致为一,而一为致。

)翻译:追求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又成为追求的动力。

第三则:原文: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shuo zhi zhi, zhi zhi zhi. (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说之致之,致之致之。

)翻译: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说话有目的,目的就是达成目的。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包含了许多箴言和警句。

以上三则箴言都是强调了说话和行动的目的性,提醒人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而且朱子语类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内容。

朱子语类是朱熹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朱子语类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朱熹提出,道德修养是人类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追求自己的良心和道德准则。

他还强调,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应该通过实践来达成。

此外,朱子语类还对于文学、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认为,文学是人类最高的文化,应该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提高人文素养。

而教育则应该通过身体力行来传递知识和道德观念。

总之,朱子语类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道德、哲学、文学、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朱熹在其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深刻性的观点,对于提高道德修养、增强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朱子语类中还有许多关于政治和社会的观点。

朱熹认为,政治应该以道德为基础,政治家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内练习合集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内练习合集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练习题《儒道互补》练习:一、基础知识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读音无误的一组是( B )A.曲肱(gōng)社稷(jì)稽首(jī)鲜克有终(xiǎn)B.熊蹯(fán)弑君(shì)信禀(bǐng)上下相蒙(mēng)C.衮职(gǔn)嗾使(sǒu)忿懥(zhì)观其辟丸(pì)D.孝悌(dì)舟舆(yú)布橐(t uó)靡不有初(mǐ)解析:A稽首(qǐ) C辟(bì) D悌(tì)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①盍各言尔志?(盍:何不)②曲肱而枕之(肱:胳膊)B.①愿无伐善,无施劳(伐:夸耀)②受国之垢,是谓之耻(垢:耻辱)C.①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爱)②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即:虽然)D.①愚人无智,空口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爽:爽口)②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适合,符合)解析:爽,败坏。

3.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D)A.既来之,则安之B.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C.何以利吾国?D.斗且出,提弥明死之解析:死,为动用法。

4.下面各句,从句子类型看,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D)A.何以利吾国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何功之有哉 D.又比见人来奏事者解析:定语后置。

三、翻译下面语句。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吃过,居住不要追求安稳,对什么事情要反应敏捷但是要少说话。

向有道德的人看齐,这样就算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6、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

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

《朱子语类》文意检查的反思

《朱子语类》文意检查的反思

《朱子语类》文意检查的反思第一次重返高中课堂授课,竟有些战战兢兢的感觉。

可能是“时位之移人也”,本来水平不见日长天进,但自己的期许有些高了。

准备的是《朱子语类》,到办公室听到一位教师要讲《天工开物》,蓦然惊觉,备课前应该证实今天到底要上什么课。

但节前学校组长说是都讲到《求谏》的,心下狐疑。

到了教室,一看,黑板上没擦掉的元旦作业竟然有一项是全文翻译《朱子语类》。

(学生的作业量的确过重了,这样三则文字有必要一句一句翻译出来吗?后来,看到有学生是有翻译之类的教辅的,不难设想,这样的作业落实到学生身上,到底有多少效果。

)再问科代表,说是《朱子语类》老师已经布置自学,应该算是可以过去了。

本想就此过去,开《日知录》的。

转念又想,既然假期老师布置了全文翻译,还是检查一下效果的好。

于是,准备上课。

简单对学生们提到《文化经典研读》这本书的后几个单元由我领着和大家一起阅览,研读。

之后,把自己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有学生小声读出。

似乎没听到铃声。

师生致礼。

“前段大家语文课进行的是文化经典研读,载体是文言文。

‘没有文言文,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这话说得好吧?遗憾不是我说的,是著名特级教师韩军说的。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我们学习文言文,我们研读文化经典,就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学生们似懂非懂地点头。

“回家是一种什么感觉?”“开心。

”学生开始给予回答了。

我截断。

学生刚从元旦的假期回来,让学生的回忆再多“飞”一会儿。

“元旦要放假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当你对亲人的思念将和亲人对你的思念碰撞了,当你的闲愁和亲人的闲愁要彼此抚慰,抱团取暖了,什么感觉?什么心情?”“开心”“幸福”“兴奋”“急切”“期待”“温暖”甚至可以用“热望”。

学生们七嘴八舌。

“悸动、兴奋、迫切、热望的情感在回家的路上,悸动、兴奋、迫切、热望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在研读文化经典之中。

读《雨霖铃》‘今宵酒(颤音,泣声)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颤音,泣声)’;读《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注重停顿);读平实的文言文,没有这么夸张,但也得有情感的倾注。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第一则读书须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想去找其他的书看,那么,就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第二则(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功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的东西吸引着,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功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功夫才行。

”第三则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类翻译及原文
朱子语是指朱熹所著的《四书集注》,其中包含了他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以下是一些朱子语的翻译及原文: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翻译: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诚实地对待自己的内心,修身养性,使家庭和睦,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一件事情并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并不如享受它的人。

3.“君子之道,淡如水。


翻译:君子的行为应该像水一样淡泊无欲。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而不思考会导致无所得,思考而不学习会导致危险。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想被做的事情。

6.“知足者常乐,富贵者
常忧。


翻译:知足常乐,贪得无厌的人常常感到不满和焦虑。

7.“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翻译:君子注重道义,小人注重个人利益。

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于潜僧绿筠轩
—— 宋·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宁可食无肉, 无肉令人瘦, 人瘦尚可肥,
不可居无书。 无书令人愚。 士愚不可医。
【读书三境界】
【结构梳理】
第一则讲读书方法: 熟读精思。 首句(以句号为准,下同)讲熟读; 次句说要少而精; 自三、四、五句讲读书目的:穷理,
问:“平时遇到事情时,也知道这是心之本然, 那是人的欲望。等到做时,却被人的欲望吸引了 去,事情做完却后悔,怎么办呢?”回答说: “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言行私欲)的能力。对 待这种情况,最要紧的是给他把把问题梳理清楚, 才能拥有(克制能力)。譬如有一条大路,又有 一条小路,明知道应该走大路,然而小路前面有 个物吸引着(我),自己不知不觉向小路走去; 等到走到前面荆棘杂草丛生的地方,却又产生后 悔。这就是天理人欲交战的关键。
【卷一一九“训门人七”】
1.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切己: 切身
说话: 说教
睹:察看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 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 翻译 】第三则
译文:廷秀问:“现在应该读什么书?”回 答说:“圣人贤人教导人,都是从自身说话,不是 教人装点门面给人看,只从书本上读读就算了。自 己现在就分析一个义、利问题。试自察这(个)自 己,现在(读书)是要求得别人知道(自己),还 是要自己为了自己(提高修养)?孔子说:‘君子 明白道义,小人重视利益。’又说:‘古代学习的 人是为了(提高充实)自己,现在学习的人是为了 做样子给人看。’孟子说:‘只要讲仁义就够了, 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孟子虽然是对当时的君主说 的,在读书人也是切身大事。

日知录选译

日知录选译

日知录选译○志存金华若石生口不言○志存金华若石生口不言,默坐凝思,志在“取而为当世所用”。

故友李申之寄诗云:“至宝天从天外得,清名终古不尘污。

”盖以其非常人也。

元孝皇后冯氏卒,赐谥“端静”。

方垂帘听政,欲以后拟之,孝皇知其姓名,乃止。

一日,问左右曰:“吾家诸郎皆好,何偏称冯者?”人有以实对者,后以语申之,曰:“前代帝王有同姓相袭者,今卿辈慎勿蹈其辙,祸将作矣!”又问一大臣姓氏,亦如是。

申之自陈姓赵。

后语人曰:“此赵太祖后,非我族类,恐异日必为外戚。

夫本朝有功之臣甚多,后谁与居!”申之素贫,久困于上,下书不时报。

他日自讽云:“东海两尾鲤,纵得双亲满意归。

”会于所闻之事,不无谬也。

○嘉靖间,提学副使林汝舟与京官争酒食,势不得已,出“尸谏”二字,人笑之,汝舟不悔,且刻之石。

近世文公直出格言,且因酒食邀人当面诟骂。

某侍御闻之曰:“林大人和其难也,而宜嘉之;公直,仁人也,宜褒之。

”提学惭而止。

一日,吏部员外郎李三才者,闻士大夫有讥刺其母者,出对曰:“孟子曾有言:‘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在下幼习诗礼,安敢欺我母哉!”三才姓胡,遂以同姓讥刺其母。

佥曰:“何以知其非胡人也?”胡曰:“其音节皆不合。

”比三才殁,欲掩其丑。

胡婿不平,诉之御史,遂罢职。

三才妻曾进钱于尚书,已纳矣,一日,僧来索钱,曰:“谢夫人赎女。

”公主呼之,曰:“你何得掳吾亲女?”而问其女,果未嫁也。

尚书无故辱公主,御史不能察。

一日,僧起恭,尚书骂之曰:“俺向来一月三餐,只讨些残汤剩水;有甚差发,先送到俺寺里去;待会,方便还要取。

”僧乃走。

四十九日复语曰:“每日乞些米粟,断不好生款待;请将寺中僧买来杀了,免出这般害物。

”尚书知其语出寺僧,大怒,遂斩之,投尸于江。

僧骂甚,尚书竟死。

吏部欲轻轻过之。

一日,向客道曰:“昨蒙太守盛情,着小弟改任刑曹,何幸之甚!”言讫而卒。

○沈寿因争酒被责,即引刀割耳,血流于筵,左右惊视。

寿举首笑曰:“夫人辱我,某自割耳以报。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

部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古文及其译文汇总
6
28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
羞耻之心,是义的开始。
7
29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大学里所讲的圣王之道,在于发扬人心固有的光明的德性,在于革新人们的不良习俗,在于使人们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8
29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不要因为坏事小就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去做。
16
45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卫风》
你投我木瓜一颗,我解下琼琚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友情!
你投我桃子一只,我解下琼瑶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爱情!
你投我李子一个,我解下琼玖回赠。不是为了报答呵,要的是长存的深情!
《后汉书·杨震列传》
(杨震)四次迁升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任时,道经昌邑,以前他所推举的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前来谒见,到夜晚怀揣十斤金送给杨震。杨震说:“故人知君,君却不知故人,为什么?”王密说:“夜深无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无人知道!”王密惭愧地离开了。
12
32
17
47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上》
实行仁义的人好比射箭的人,射箭的人先要端正姿势然后开弓,射箭出去没有射中目标,不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反过来审察自己的不足罢了。
18
51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千字文》
结交朋友要情意相投,学习上切磋琢磨,品行上互相告勉。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由于《朱子语类》内容庞大,这里仅提供其中一部分的译文和解释,以供参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译文:通过观察事物来获得知识,保持内心的真诚,修正自己的心态,修养身心,使家庭和睦,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解释:这句话概括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和实践方法。

格物致知是指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来获得知识和智慧;诚意正心是指保持内心的真诚和正直;修身齐家是指修养身心,使家庭和睦;治国平天下则是指通过治理国家来实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对于知识或者技能,仅仅是知道它的人不如真正喜欢它的人,真正喜欢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热爱和兴趣在学习和实践中的重要性。

只有真正喜欢并享受某个领域的知识或技能,才能在这个领域中取得更高的成就。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译文:读书的方法在于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前进,通过反复阅读来深入思考和理解。

解释:这句话强调了读书需要有系统性和深度。

读书不能急于求成,而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步前进,同时需要反复阅读、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中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朱子语类》的译文和解释因版本和注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上提供的译文和解释仅供参考,具体理解还需结合原著和相关注释进行深入研究。

7.1《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7.1《朱子语类》三则PPT课件人教版
点评:常言道:“好书不厌百回读。”朱熹认为,书须精读,反复读,寻 思,不贪多,要勤奋。因为只有通过精读,才能掌握书中的义理,即真 味;只有从反复诵读入手,才能真正把书读通、读透。他还特别指 出不好的读书习惯,“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读得不深不透,也 就是说没有弄懂书中的真趣。
-16-
7 《朱子语类》三则
1.朱子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
特点
体现
态度和蔼,利于沟 通
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话,却含有深意。
善用生活俗事作 以“小路”“大路”分析“私欲”和“天理”,生动形象, 喻,便于启发 浅显易懂。
因人施教的方法 很切合实际
将教育对象分为“圣人之资”“贤人之资”和“中 人之资”三个层次,教以不同的方法,很有针对 性。
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
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就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就是走
向愚昧不才之路。
点评:“义利”源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把义利
对峙起来,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孟子也说:“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必曰利!”孔孟的这些说法是儒家关于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朱熹
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的句子,
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14-
7 《朱子语类》三则
首页
凝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1.文脉图解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2.主旨归纳 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
利问题。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 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会,坚固记忆和掌握。朱熹还认为读书要 虚心品味,沉浸其中,周密思考,才能明辨是非,解决疑难。朱熹认为 “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 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朱熹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 的分别。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夸耀就是“利”。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朱子十八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朱子十八

《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一朱子十八某平日於诸友看文字,相待甚宽,且只令自看。

前日因病,觉得无多时月,於是大惧!若诸友都只恁悠悠,终於无益。

只要得大家尽心,看得这道理教分明透彻。

所谓道理,也只是将圣贤言语体认本意。

得其本意,则所言者便只此道理,一一理会令十分透彻,无些罅缝蔽塞,方始住。

每思以前诸先生尽心尽力,理会许多道理,当时亦各各亲近师承,今看来各人自是一说。

本来诸先生之意,初不体认得,只各人挑载得些去,自做一家说话,本不曾得诸先生之心。

某今惟要诸公看得道理分明透彻,无些小蔽塞。

某之心即诸公之心,诸公之心即某之心,都只是这个心。

如何有人说到这地头?又如何有人说不得这地头?这是因甚恁地?这须是自家大段欠处。

〔贺孙〕先生痛言诸生工夫悠悠,云:"今人做一件事,没紧要底事,也著心去做,方始会成,如何悠悠会做得事!且如好写字底人,念念在此,则所见之物,无非是写字底道理。

又如贾岛学作诗,只思'推敲'两字,在驴上坐,把手作推敲势。

大尹出,有许多车马人从,渠更不见,不觉犯了节。

只此'推敲'二字,计甚利害?他直得恁地用力,所以后来做得诗来极是精高。

今吾人学问,是大小大事!却全悠悠若存若亡,更不著紧用力,反不如他人做没要紧底事,可谓倒置,诸公切宜勉之!"〔时举〕诸友只有个学之意,都散漫,不恁地勇猛,恐度了日子。

须著火急痛切意思,严了期限,趱了工夫,办几个月日气力去攻破一过,便就里面旋旋涵养。

如攻寨,须出万死一生之计,攻破了关限,始得。

而今都打寨未破,只循寨外走。

道理都咬不断,何时得透!〔淳〕谓诸生曰:"公说欲迁善改过而不能,只是公不自去做工夫。

若恁地安安排排,只是做不成。

如人要赴水火,这心才发,便入里面去。

若说道在这里安排,便只不成。

看公来此,逐日只是相对,默坐无言,恁地慢滕滕,如何做事?"数日后,复云:"坐中诸公有会做工夫底,有病痛底,某一一都看见,逐一救正他。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讲解)谓的四书,就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这四个著作之所以能够并列在一起,就是朱熹的挑选。

他不但挑选,而且用了毕生精力为之注释,据说直至去世前还在修改。

朱熹在《四书集注》当中,不重训诂,把对文字的解释放在次要的位置,而重在义理,朱熹以精炼的文字,阐述了他的理学思想,把《四书》纳入了程朱理学的轨道,如他的门徒所说,这是一部“覃思最久,训释最精,明道传世”之作。

可能有人认为,朱熹的弟子是吹捧自己的老师吧,实际不是。

即使以今天眼光来看,《四书章句集注》仍然是读四书的最重要参考书。

朱熹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门客弟子众多。

朱熹的门客九十多人仿照孔门弟子编纂《论语》的先例,记录、编纂了朱熹讲学时的一些问答,这就是《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由于《朱子语类》的记录方式是口语化的,加上南宋距离现代并不久远,所以,今天我们看这部书并不觉得言辞古奥,相对而言是比较浅近的。

注意,这里说的是言辞上的浅近,而不是意思、道理上的肤浅。

《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

《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

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

《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字词汇总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厌:通“餍”,满足得趣:明白其中旨趣愦愦(kuì):昏乱不清醒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仁:实现仁德自家:自己大段:仔细以为:以……为切己:切身说话:说教睹:察看剖(pōu)判:辨别,分析喻:明白不肖:不才,不正派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课文精要理解主旨第一则这一则的主要内容是朱子讲读书方法。

实干担当的诗句

实干担当的诗句

实干担当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实干担当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实干的诗句有哪些冬夜读书示子聿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解释;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青少年时肯下工夫到老才能有所成就。

书本上得来的学问究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熟悉事物还必需亲身实践。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解释: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君子强学而力行. 扬雄《法言•修身》.解释:有道德的人勉励自己学习并且努力去行动.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解释:对1件事情最好的证明就是看其是否有效,对1个理论最好的检验就是看其是否有证据.王充是东汉哲学家,他最讲究实证.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虽然说得神乎其神,他也肯定不信.在《论衡》里,他不厌其烦地辩论,指出鬼之类的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思想在古代独放异彩.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四.解释:理解得越清晰,实践就越扎实;实践越扎实,熟悉就会更加清楚.这句话说明白熟悉与实践的关系.熟悉与实践是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熟悉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1步促进熟悉的深化进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自己的熟悉更加接近真理,进步更快。

2.有关“担当”的诗句有哪些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510州--李贺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最早由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全句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之兴亡,肉食者谋。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出自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1诗。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510州”出自《南园103首》,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

《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 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 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 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 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 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 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 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 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 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 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 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 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第一则分析:讲读书的方法。
他主张精读,熟读精思。
读书的目的是领会其中真味。理解书中 深刻的义理。 理是儒家的最高的道德规范,穷天理是提 高原文】 第一则
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若读之数过, 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於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著 意,看得多少文字!穷得多少义理!徒为懒倦,则精神自是 愦愦,只恁昏塞不通,可惜!
【 翻译 】 第一则
读书应该读到不忍释手之时,才能领略到书中真意.如 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书中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 找其它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 正明白其中含义.人心是天理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明白事理. 如果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那么,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 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如此昏昏沉沉, 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 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 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 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 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 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 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宋明理学发展到朱 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 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明清两代一般士人所读的书籍,如《五经大全》《四书大 全》《性理大全》等,都与朱熹的思想有关。另外,为了 维护理学的学术地位,朱熹不但反对不同于儒学的佛学、 道教,而且还批判了儒学内部与程朱理学不同的其他学派。 经过了朱熹的努力,理学从北宋时期一个普通的学术派别, 发展为一个有力量、有影响的学派。但是,在朱熹晚年, 由于他卷入了当时的党争,朱熹的学说也被禁为“伪学”。 朱熹去世以后,党禁解除,他的思想学说得到统治者认可, 在南宋末期以至元、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正 统儒学思想。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

凡书亦犹是矣。

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

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

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

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

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①,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

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

两序,非体也。

不当其人,非职也。

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

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

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

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

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

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

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

”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注】①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③④⑤解析:用排除法。

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

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

日知录卷十九文言文翻译

日知录卷十九文言文翻译

【原文】古之圣贤,其言简而要,其意深而远。

是以《六经》之文,虽异代之文,而其理则一也。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又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圣人之教也。

故学者必先从事于《六经》,然后可以进于诸子百家之学。

【译文】古代的圣贤,他们的言辞简洁而精炼,意境深远而广泛。

因此,《六经》的文辞,虽然出自不同时代,但其理则相同。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然后会有新的领悟。

”又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一无所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这是圣人的教诲。

所以学者必须先致力于《六经》的学习,然后才能进一步研究诸子百家的学问。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此三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此教也,所以教人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

【译文】《大学》所讲述的道德,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这三者,是天下通行的道德。

在《中庸》中,有这样的话:“天命就是人的本性,遵循本性就是道德,修养道德就是教育。

”这种教育,是用来教导人们明德、关爱人民、达到至善境界的。

【原文】孟子曰:“仁者,爱人。

”又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此仁之至也。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此仁之用也。

仁者,所以成己也;仁者,所以成人也。

【译文】孟子说:“仁者,爱人。

”又说:“亲近自己的亲人,然后关爱人民,关爱人民,然后爱惜万物。

”这就是仁的极致。

孔子说:“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这就是仁的应用。

仁者,是用来成就自己的;仁者,是用来成就他人的。

【原文】《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言君子自强不息之志也。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此言君子谦逊之德也。

《诗》曰:“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此言君子谦逊之道也。

【译文】《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说君子要有自强不息的志向。

《尚书》中说:“骄傲会招致损失,谦逊会得到益处。

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日知录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

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日知录全文及译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

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
词类活用: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

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

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

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展开全文程朱理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

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

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

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点: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

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②认识论:程朱理学主张只有深刻探究万物,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

心学则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需要通过世界外物或者咬文嚼字埋首经书,只要通过内心的自修自省,克服私欲,就能回复良知,成为圣贤。

③方法论:程朱理学偏重于外在工夫,主张“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即通过对外物的考察来启发内心潜在的良知。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译文

朱子语类译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朱子(1130-1200),原名希圣,字元晦,号思宁,后因尊崇朗伯朱熹,改名志撰,号朱子。

朱子是南宋儒家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朱熹的第十三代孙,继承并发展了朱熹的心学思想,被誉为“近世四贤”之一。

朱子著作丰富,包括《朱子语类》、《大学疏疏》、《理学朱子学案》等。

《朱子语类》是朱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部著作以问答形式编写,内容包括哲学、伦理、教育、修身养性等各个方面,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著作之一。

以下是《朱子语类》中的一些经典语录的译文: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因为恶小而去做,也不要因为善小而不去做。

无论是做坏事还是做好事,都应该站在道义的立场上去行动。

2.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Those who know me say that my heart is troubled, those who do not know me wonder what I am seeking)这句话强调了人应该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不被外界的评价左右。

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真正的目标和追求。

3.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To see further, climb higher)这句话表明了对知识的不断追求和进取精神。

只有不停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和认知。

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 (When poor, focus on self improvement, when successful, benefit the world)这句话告诉人们,贫困时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提升,成功之后则应该回馈社会,为天下造福。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应该先树立起正确的品德和志向,然后才能追求自己的抱负。

只有德行和目标合一,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这句话指出,追求志向的难点不在于超越他人,而在于净化自己的心灵,战胜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 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 《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 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 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 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 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 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 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 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 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 “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 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 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 《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 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 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 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 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 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 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 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 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 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 (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 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 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 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 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 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 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 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 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 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 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 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 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 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 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
• 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
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
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
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
便走向愚昧不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道路了。在这个(分辨
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 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 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 须下大工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日知录》三则翻译
• 文须有益于天下 •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 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 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 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 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 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 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 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
通道理,太可惜了!
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 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 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 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 工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 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 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 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 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 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 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 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 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
《朱子语类》三则翻译
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 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 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 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 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 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 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
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 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 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 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 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 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 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 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 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 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 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 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 下大工夫才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