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大义》伦理推演思想管窥

合集下载

五行大义讲解

五行大义讲解

五行大义引言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源自中国古代观测宇宙、探索自然规律的智慧结晶。

五行大义,即五行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理解自然、宇宙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五行大义进行讲解,并深入探讨其内涵和应用。

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或质的概念。

它们并非是真实存在的物质,而是对物质世界进行分类并阐述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抽象概念。

每种元素都具有特定的属性和相互作用规律,从而构成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机制。

•金:金象征坚固、稳定、珍贵。

在五行中,金往往与贵族、权力、秩序等概念联系在一起。

•木:木象征生机、成长、柔韧。

木具有生生不息、蓬勃向上的特点,代表着发展和创造力。

•水:水象征流动、变化、潜力。

水具有温润滋养、润泽万物的特点,代表着智慧和潜力。

•火:火象征热情、活力、光明。

火具有炽热燃烧、能量四溢的特点,代表着激情和活力。

•土:土象征守护、稳定、可依赖。

土具有承载和孕育一切生命的功能,代表着信任和坚守。

五行的相互作用五行并非独立存在,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的方式构成了世界的动态平衡和变化。

根据五行的相克和相生原则,我们可以推导出五行之间的关系。

•相克:五行之间存在着相克关系,即某些元素能克制另一些元素。

例如,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这种相克关系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保持了宇宙的平衡。

•相生:五行之间也存在相生关系,即某些元素能够生生不息地相互生成。

例如,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

这种相生关系体现了宇宙的循环和发展。

五行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五行理论不仅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学说,它在许多方面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学: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对应五行,当五行之间的相互平衡被打破时,人体将出现疾病。

因此,调整五行的平衡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

•堪舆学:五行理论也对堪舆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郭店楚简《五行》篇伦理思想管窥

郭店楚简《五行》篇伦理思想管窥

[ 收稿 日期 ] 2 0 1 5— 0 4—1 5 [ 作者 简介 ] 任仕阳( 1 9 9 3一), 男, 安徽巢湖人, 南京大学哲 学 系硕 士研 究生, 主要研 究方向 :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 张晓 东( 1 9 6 9一) , 男 安徽庐 江人 , 南京 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 究方向 : 马克思主义伦理 学, 中西方比较伦理 学。
《 五行 》 作者 而 言 , “ 仁” 这一 范 畴至 少 包含 了以下 三
个 层 面 的含 义 。 ( 1 ) 匿行 爱 人 。简 本 第 4 0 、 4 l 简 中
云: “ 匿为之 言 , 犹 匿匿也 , 小 而轸 者 也 ” “ 匿, 仁 之 方
也 …柔 , 仁 之方也 ” 。何 为 “ 匿” ?即 “ 有 小 罪 而 赦
孟轲 之罪 也 。 ” 苟 子 所 猛 烈 批 判 之 思 孟 五 行 学 说 究
形 于 内谓 之德 之行 , 不形 于 内谓之 德之 行 。 ” ( 第 1—
4简 ) 可见 , “ 五行 ” 即仁 、 义、 礼、 智、 圣, 而 非后 世臆
测之 “ 五 常” ( 仁义礼智信) , 亦 非 阴 阳家 所 言 之 “ 五 行” ( 水火 木金 土 ) , 五行 德 目体 现 了 简本 《 五行》 之 道 德范 畴论 以及道 德 规范论 等 伦理思 想 。我们 可 以 说, 简 书作者 于 当时 已建构 了一 个相对 较 为完 善 、 系 统 的道 德范 畴体 系与 道德 规范 体系 。 第一, 仁 。“ 仁” 是 简本 《 五行 》 中一 个 极 为重 要 的道德 范畴 。五行 次 第 中 , 以“ 仁” 为首 , 其 重 要 性
蕴, 简 本《 五行》 篇所涵摄之伦理意蕴 , 对 于 思 孟 学 派 乃 至 中国传统 的伦 理思 想 皆产生 了重 大 而深远 的 影响, 值得 深入 探讨 。

郭店楚简《五行》思想浅议

郭店楚简《五行》思想浅议

收稿 日期 : 2 0 1 4 —1 2 — 2 9
基金项 目: 国家哲 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出土简 帛文献与古代中国哲 学新发现综合研究 ” ( 1 I & Z D 0 8 6 ) 。
作者简介 : 王沁凌 , 女, 宁夏银川人 , 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博士研究生 , 研究 方向为中国哲学 。
系, 至于 内在 的是 “ 德性 ” “ 德心” , 还是 类似 于孟 子所
说的“ 恻隐” , 则可分为不同的看法 。《 五行》 把“ 形于 内” 的善称 为“ 德之行 ” , 认为外在 的善行 只能称 为
“ 行” , 不能 称 为 “ 德 之行 ” 。“ 德之行 ” 必 须 具 备 内心
的根据 。《 五行》 是按 自身逻辑展开 的文献 , 它逻辑 展 开 的动 力源 于两 个 问题 : 一个 是天 道与 人道 之别 , 另 一个是 思 的作用 。这 两个 问题 是通 过 “ 行” 之 进 乎
l 6 章 回归人道与天道之别 ,并将之归为圣与智之
和之 ” 的五行 说 。

天道 因“ 圣” 而别 于 人道
按李零教授 的说 明, 《 五行》 简文原有章号 、 句读
和 重文 号 , 从 可 确定 的章 号 看 , 简文 分 为 2 8章 l 3 1 1 ∞ 。
《 五行》 涉及了一个问题 , 即外在 的善行如何与 内心相关 。这是儒家思想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孑 L 子说 : “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哪《 大学》 也说“ 诚 于中
2 0 1 5 年第 2 期
王沁凌
郭店楚 简《 五行》 思想浅议

入“ 思” , 提出思对于德的作用 。第 4 … 5 6 7 章, 讲思 与仁 、 智、 圣的关系。第 8 、 9 章引《 诗》 讲 君子慎独 。 第 1 0 、 1 1 章 讲 君 子 之有 始 有 终 , 以金 声 玉 振 论 由善 进乎 德 。第 1 2 、 1 3 、 l 4章讲 仁 、 义、 礼 的特 点 。第 1 5 、

郭店楚简《五行》篇伦理思想管窥

郭店楚简《五行》篇伦理思想管窥

郭店楚简《五行》篇伦理思想管窥作者:任仕阳张晓东来源:《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3期[摘要]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篇伦理思想大体可归为三个部分:五行德目、善德二分、心体和合。

以“仁”、“义”、“礼”、“智”、“圣”为内涵之五行德目体现了简本《五行》之道德范畴论等伦理思想。

以外和之善与内和之德、金声之善与玉振之德、为善有终与为德无终为内涵之善德二分彰显了简本《五行》之道德评价论等伦理思想。

以心役六体、慎独之功、君子人格为内涵之心体和合突出了简本《五行》之道德评价论等伦理思想。

郭店楚墓竹简《五行》篇所涵摄之伦理意蕴,对于思孟学派乃至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郭店楚简;《五行》;五行德目;善德二分;心体和合[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071(2015)03-0070-07一、引言《荀子·非十二子》云:“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

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

‟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

”荀子所猛烈批判之思孟五行学说究竟为何?《荀子》一书中并未作具体说明,后世文献亦不见思孟五行学说的详细记载,这便造成了思孟五行学说的千古之谜。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本《五行》,庞朴先生认为:“这篇佚书的发现,解开了思孟五行说的古谜,是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认真庆贺。

”[1]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村又出土了简本《五行》,篇首直接冠以“五行”二字。

至此,思孟五行千古之谜得以真正解开。

本文试图从伦理角度入手,剖析简本《五行》之伦理意蕴,简本《五行》篇所涵摄之伦理意蕴,对于思孟学派乃至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皆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

二、五行德目简本《五行》开篇即云:“五行。

五行大义五行扶抑

五行大义五行扶抑

五行大义五行扶抑【扶抑既生克顺逆之理】(2011-01-08 23:34:34)转载标签:杂谈12、五行大义五行扶抑扶者.以辅助为义.抑者.以止退立名.五行既成.盛衰有时.尊卑代易.故有相扶抑之义.其相遇也.母得子为扶.子遇母为抑.子有孝养顺助之理.所以为扶.母有尊严训制之道.所以为抑.相扶者.木扶水.水扶金.金扶土.土扶火.火扶木.此皆母得子.相抑者.木抑火.火抑土.土抑金.金抑水.水抑木.此皆子遇母也.柳世隆龟经云.扶者寿.抑者否.扶者起.抑者止.扶者仰.抑者俛.扶者进.抑者退.扶者行.抑者停.扶者吉.抑者凶.就此又须消息.凡父母有气为真.父母无气为宗庙鬼神.有气为儿子福助.无气为财帛功德.所以扶者为善.抑者为恶.生王之时.则为有气.死没之时.则是无气.有气无气.复有二种.若遇合德.虽抑非害.若逢刑克.为凶更重之.问曰.母之于子.训制之道.谓之为凶.此未可解.尊严训制.教以义方.欲其成人.何为反恶.答曰.前解巳有二种.若遇一德合.虽抑非害.有气为真父母.此是欲其成人.虽然当训之时.于子交不遂心.亦是留碍.况逢刑克.舜之至孝.尚大杖则逃.王祥扣冰.孟宗泣笋.此岂是义方之教.无气为鬼神者.鬼神之来.多欲为祟.祷请祈求.乃可致福.非否抑而何.问曰.解云.有气为父母.无气为鬼神者.此亦有疑.夫鬼神虽居幽微.犹是有物.精灵感通.祸福斯应.若云无者.宗庙享祀.何所依凭.答曰.所言有无者.正论生死.生则形存为有.死则气散为无.不语幽微.何足疑也.问曰.若如此解.死则为无.无何所虑.而能为抑.答曰.鬼神虽无形质可见.而有善恶可求.故能为抑.问曰.若能为抑.便是有义.答曰.就抑则有.语形则无.今解无也.就气而论.非是全无.但无王相之气.而有死没之气.王相气来则吉.死没气来则凶.所言无气者.无王相气耳.五行生克五行虽为君臣父子.生王不同.逐忌相克.克者.制罚为义.以其力强能制弱.故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白虎通云.木克土者.专胜散.土克水者.实胜虚.水克火者.众胜寡.火克金者.精胜坚.金克木者.刚胜柔.春秋繁露云.木者.农也.农人不顺如叛.司徒诛其率正矣.故金胜木.火者.本朝有谗邪.荧惑其君.法则诛之.故水胜火.土者.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之穷.故木胜土.金者.司徒弱.不能使众.则司马诛之.故火胜金.水者.执法阿党不平.则司寇诛之.故土胜水.胜者为君.为夫.为官.为吏.为鬼.负者为臣.为妻.为财.君以威严尊高.夫以德义隆重.官以能有赏伐.吏以刑法裁断.鬼以克杀病丧.并为胜者也.臣以畏伏其上.妻以敬从其夫.财以休彼制用.并为负者.凡上克下为顺.下克上为剥.喻如君有刑臣之法.臣无犯君之义.父有训子之道.子无教父之方也.所以上之克下.顺理而行.下之克上.乖理而克.故白虎通云.阳为君.阴为臣.水以太阴之气.制太阳之火.金以少阴之气.制少阳之木.喻如失道之君.若殷汤放桀.周武伐纣.此皆诛有罪也.凡卜筮.得其所克者凶.得所受制者吉.五行之道.子能拯父之难.故金往克木.火复其雠.火既消金.水雪其耻.然当衰气者.反为王者所制.如鼎镬中水.为火所煎.白虎通云.火热水冷.有温水.无寒火何.明臣可为君.君不可为臣.火煎水为汤者.不改其形.但变其名也.水灭火为炭者.形名俱尽也.亦如君被废而不存.臣有罪而退职也.五行相克.木穿土不毁.火烧金不毁者.皆阳气仁.好生故也.金伐木犯.水灭火犯者.阴气贪.好杀故也.至如山崩川竭.木石为灾.天火下流.人火上燎.水旱鬲并.风霜为害.此并失政于人.天地作谴.为五行相沴者.乖沴不和之义.以其气冲相沴.不名克也.沴.亦废也.于木则南宫极震.于水则三川竭.于火则宫室灾.于金则九鼎震.于土则齐楚山崩.木金水火俱沴土者.地动分拆是也.故五行气冲.而有六沴.大概如斯.扶抑既生克顺逆之理命论五行,扶抑,无非体用顺逆之用,无非生之顺逆而已。

五行大义序注解和解释

五行大义序注解和解释

五行大义序注解和解释
嘿,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玩意儿!这可真是个超级有意思的东西啊!就好像是一把能打开神秘世界大门的钥匙。

你想想看,五行,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啊!金、木、水、火、土,这五个家伙可不是简单的元素,它们蕴含着无穷的奥秘。


如说,火代表着热情和活力,这不就跟咱那充满干劲的时候一样嘛!
水呢,又代表着柔顺和包容,就像咱身边那些温柔的朋友。

那这的注解和解释,不就是帮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神秘力量的指南嘛!它就像是一个超级厉害的解说员,把那些深奥的道理一点点给我
们剖析清楚。

比如说,为啥金生水呢?嘿,通过注解和解释,咱就能
明白其中的弯弯绕绕啦!
咱再深入想想,这五行之间的关系那可复杂得很嘞!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就跟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的。

有时候相互帮助,有时候
又有点小摩擦。

你说神奇不神奇?
而且啊,研究这的注解和解释,还能让咱对生活中的好多现象有更
深的理解呢!比如说,为啥有时候咱会觉得心情特别好,干啥都顺风
顺水的,说不定就跟五行的某种平衡有关系呢!这难道不值得咱好好
去探究探究吗?
我觉得啊,这的注解和解释真的是太重要啦!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咱可不能小瞧了它呀!。

五行大义(白话全解)论五行相杂

五行大义(白话全解)论五行相杂

五行大义(白话全解)论五行相杂原文就此分为三段,一论五行体杂,二论支干杂,三论方位杂。

一者论五行体杂凡五行均布,遍在万有,不可定夺一途。

今先论五行体杂。

但其气周流,随事而用,若言不杂,水只应一,何故谓五而为六?火、金、木、土并尔,当知生数为本,成数为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即有五义。

如木有曲直,此是木也;木中有火,则是火也;木堪为兵仗,有击触之能,即是金也;木中有润,即是水也;木吐华、叶、子、实,即是土也。

火,外阳,即是火也;内阴,即是水也;能杀,即是金也;能熟,即是木也;能生,即是土也。

土,能生,即是土也;能容,即是水也;能成,即是木也;能防,故是金也;含阳,即是火也。

金,能断,即是金也;从革,即是木也;含火,即是火也;有汗,即是水也;能生,即是土也。

水,外阴,即是水也;内阳,即是火也;含养,即是木也;润生,即是土也;能杀,即是金也。

此皆以义释一行通有五气。

就事而论,义则不尔。

或有或无,质弱者,则体相容;质坚者,则体不相容。

金中无木,木中无金,金木以正相害故。

水中无火,火中无水,两法正相害故。

水中亦无金,金中有水,木中亦有水,木中亦有火,石中亦有火。

而水能生木,则木中有水。

水生于金,金中有水。

火生于木,木中有火。

火复从金生,金中有水,水能生木,木中有火。

火克于金,那得石复有火?此是火性弱,故弱能入坚。

而火中无金,是坚不能入弱。

木生于水,木中含水;金能生水,金中含水。

所以水中无金木者,金木在水中,不得言水体有金木。

湿润在木石中,木石便得有水义,此亦是弱能入坚,坚不能入弱。

炎州有树,生于火中,此非火能生树,是火不能烧树,亦非火在树中,乃是树在火中,而体不相杂,无异金在水中,而不能杂水体。

亦如海中阴火潜燃,此水中有火,但非水体杂火。

此稍涉灵奇,亦非五行常准。

又,木中有火,火还烧木,此是生火方盛,故能烧木。

石中有火,火不烧石,是火至金乡,气已衰,故不能烧石。

其以火消金者,亦取其盛,故能烁金。

是不取衰火,犹如金能克木,铅锡不能断,此是不坚之金也。

001-萧吉,五行大义

001-萧吉,五行大义

到有類似摘要的文字,例如「第一釋名,就此分為二段,……;第三論數,就此 分為五段,一者 xxx,二者 xxx,三者 xxx,」,也間接可以證明,至少在開皇 14 年以前,似乎《五行大義》尚在撰寫階段,並未完全定稿成書;再者,由蕭吉抵 達北方(554),到開皇上書(594),中間有將近 40 年空白的歷史紀錄,《隋書》 僅以蕭吉曾任北周儀同匆匆帶過,而後來蕭吉著作等身,故依拙見,蕭吉的這些 著作當經過長時間的構思與撰著。 11 在蕭吉本傳中,著錄了蕭吉八部「並行於世」(參〈本傳〉,頁1777)的著作 ,分別是:《金海》30卷、《相經要錄》1卷、《宅經》8卷、《葬經》6卷、《樂譜》 12卷、《帝王養生方》2卷、《相手板要訣》1卷、《太一立成》1卷。這八部著作均 已亡佚。根據錢杭的研究(參錢杭,〈蕭吉與《五行大義》〉,《史林》1990:2, 頁40-41),《金海》是一部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的兵法書;《相經要錄》是一部 專門在探討相命的專書;《宅經》之內容應是以陰陽之理判斷家宅方位優劣的書 ;《葬經》是一本專講葬法之書;南朝蕭梁時代,音律學的發展已經達到很高的 水準,《樂譜》一書主要就是針對南朝音律學的總結之書;《帝王養生方》可能是 有關養生之術;《相手板要訣》推測也是針對手相的總結之書;《太一立成》一書 ,推其名義,「立成」可能為「要略」、「簡略」之類。因此,依拙見,蕭吉具有 相術(相人、相手扳、相宅、相墓)、兵法、天文、音律等術業,也具備醫藥與 養生等知識。 12 《舊唐書》云:「《五行記》5 卷,蕭吉撰」,參《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1991 年 12 月)卷 47〈經籍志‧丙部‧五行類〉,頁 2044;《新唐書》云:「蕭吉 《五行記》5 卷」,參《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 12 月)卷 59〈藝文 志‧丙部‧五行類〉,頁 1558。 13 錢杭指出〈宋志〉關於《五行大義》的著錄是中國正史對於該書的最後一次 著錄。在這之後的正史,便未再著錄。一直到清嘉慶 9 年(1804),才由許宗彥 根據日本《佚存叢書》所收之《五行大義》翻刻回國。其亡佚、復歸的間隔,長 達 460 年左右。參錢杭點校,《五行大義》,頁 17。

五行大义

五行大义

五行大義五行大義序夫五行者.蓋造化之根源.人倫之資始.萬品稟其變易.百靈因其感通.本乎陰陽.散乎精像.周竟天地.布極幽明.子午卯酉為經緯.八風六律為綱紀.故天有五度以垂象.地有五材以資用.人有五常以表德.萬有森羅.以五為度.過其五者.數則變焉.實資五氣.均和四序.孕育百品.陶鑄萬物.善則五德順行.三靈炳曜.惡則九功不革.六沴互興.原始要終.靡究萌兆.是以聖人體於未肇.故設言以筌象.立象以顯事.事既懸有.可以象知.象則有滋.滋故生數.數則可紀.象則可形.可形可紀.故其理可假而知.可假而知.則龜筮是也.龜則為象.故以日為五行之元.筮則為數.故以辰為五行之主.若夫參辰伏見.日月盈虧.雷動虹出.雲行雨施.此天之象也.二十八舍.內外諸官.七曜三光.星分歲次.此天之數也.山川水陸.高下平汙.嶽鎭河通.風迴露蒸.此地之象也.八極四海.三江五湖.九州百郡.千里萬頃.此地之數也.禮以節事.樂以和心.爵表章旗.刑用革善.此人之象也.百官以治.萬人以立.四教修文.七德閱武.此人之數也.因夫象數.故識五行之始末.藉斯龜筮.乃辨陰陽之吉凶.是以事假像知.物從數立.吉每尋閱墳索.研窮經典.自羲農以來.迄於周漢.莫不以五行為政治之本.以蓍龜為善惡之先.所以傳雲.天生五材.廢一不可.尙書曰.商王受命.狎侮五常.殄棄三政.故知得之者昌.失之者滅.昔中原喪亂.晉氏南遷.根本之書不足.枝條之學斯盛.虛談巧筆.競功於一時.碩學經邦.棄之於萬古.末代踵習.風軌遂成.雖復占候之術尚行.皆從左道之說.蔔筮之法恆在爻象之理莫分.月令靡依.時制必爽.失之毫髮.千里必差.水旱興而不辨其由.妖祥作而莫知其趣非因形像.罕徵窮者.觀其謬惑.歎其學人.皆信其末而忘本.竝舉其麤而漏細.古人有雲.登山始見天高.臨壑方覺地厚.不聞先聖之道.無以知學者之大.況乃五行幽邃.安可斐然.今故博採經緯.搜窮簡牒.略談大義.凡二十四段.別而分之.合四十段.二十四者.節數之氣總.四十者.五行之成數.始自釋名.終於蟲鳥.凡配五行.皆在茲義.庶幾使斯道不墜.知其始焉.若能治心靜志.研其微者.豈直怡神養性.保德全身.亦可弼諧庶政.利安萬有.斯故至人之所達也.昔人感物制經.吉今因事述義.異時而作.共軌殊途嘆味道之不齊.求利物之一致.倚焉來哲.補其闕焉.五行大義卷第一第一釋名__第一釋五行名夫萬物自有體質.聖人象類而制其名.故曰.名以定體.無名乃天地之始.有名則萬物之母.以其因功涉用.故立稱謂.禮雲.子生三月.咳而名之.及其未生.本無名字.五行為萬物之先.形用資於造化.豈不先立其名.然後明其體用.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觸也.觸地而生.許愼雲.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從於中下.象其根也.其時春.禮記曰.春之為言蠢也.產萬物者也.其位在東方.屍子雲.東者.動也.震氣故動.白虎通雲.火之為言化也.陽氣用事.萬物變化也.許愼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其時夏.尚書大傳雲.何以謂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萬物而養之.釋名曰.夏假者.寬假萬物.使生長也.其位南方.尙書大傳雲.南.任也.物之方任也.元命苞雲.土之為言吐也.含吐氣精.以生於物.許愼雲.土者.吐生者也.王肅雲.土者.地之別號.以為五行也.許愼雲.其字.二以象地之下.與地之中.以一直畫.象物初出地也.其時季夏.季.老也.萬物於此成就.方老.王於四時之季.故曰老也.其位處內.內.通也.禮鬥威儀雲.得皇極之正氣.含黃中之德.能苞萬物.許慎雲.金者.禁也.陰氣始起.萬物禁止也.土生於金.字從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其時秋也.禮記雲.秋之為言愁也愁之以時察守義者也.屍子雲.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恭莊.禮之主也.說文曰.天地反物為秋.其位西方.尚書大傳雲.西.鮮也.鮮.訊也.訊者.始入之貌也.釋名.廣雅.白虎通.皆曰.水.準也.平準萬物.元命苞曰.水之為言演也.陰化淖濡.流施潛行也.故立字.兩人交.一以中出者為水.一者.數之始.兩人.譬男女.陰陽交以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氣之湊液也.管子雲.水者.地之血氣筋脈之通流者.故曰水.許慎雲.其字象泉並流.中有微陽之氣.其時冬.屍子雲.冬.終也.萬物至此終藏也.禮記雲.冬之為言中也.中者.藏也.其位北方.屍子雲.北.伏也.萬物至冬皆伏.貴賤若一也.五行之時及方位.故分而釋之.第一釋名__第二論支幹名支幹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軒轅之時.大撓之所制也.蔡邕月令章句雲.大撓採五行之情.占鬥機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幹.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支.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辰.陰陽之別.故有支幹名也.而名有總別.先論總名.次言別號.總名支幹者.幹字乃有三種不同.一作幹.二作簳.三作幹字.今解簳字者.此支簳既相配成用.如樹木之有支條莖簳.共為樹體.所以雲簳.又作幹者.幹濟為義.支者.支任為義.以此日辰.任濟萬事.故雲支幹.又作幹字者.亦是簳義.如物之在竿上.能豎立顯然.故亦雲竿也.世書從易.故多幹也.次別號者.詩緯推度災雲.甲者.押也.春則開也.冬則闔也.鄭玄注禮記月令雲.甲者.抽也.乙者.軋也.春時萬物皆解.孚甲自抽軋而出也.丙者.柄也.物之生長.各執其柄.鄭玄雲.丙者.炳也.夏時萬物強大.炳然著見也.丁者.亭也.亭.猶止也.物之生長.將應止也.戊者.買也.生長既極.極則應成買易前體也.己者.紀也.物既始成.有條紀也.鄭玄雲.戊之言茂也.己之言起也.謂萬物皆枝葉茂盛.其含秀者抑屈而起也.庚者.更也.辛者.新也.謂萬物成代.改更復新也.鄭玄雲.謂萬物皆肅然改更.秀實新成也.壬者.任也.癸者.揆也.陰任於陽.揆然萌牙於物也.鄭玄雲.時維藏.萬物懷任於下.揆然萌牙也.子者.孳也.陽氣既動.萬物孳萌.三禮義宗雲.陽氣至.孳養生.醜者.紐也.紐者.繫也.續萌而繫長也.故曰孳萌於子.紐牙於醜.三禮義宗雲.言居終始之際.故以紐結為名.寅者.移也.亦雲引也.物牙稍吐.引而申之.移出於地也.淮南子雲.寅.螾動生也.三禮義宗雲.寅者.引也.肆建之義也.卯者.冒也.物生長大.覆冒於地也.淮南子雲.丣.茂也.茂.然也.三禮義宗雲.丣.茂也.陽氣至此.物生滋茂.辰者.震也.震動奮迅.去其故體也.三禮義宗雲.此月之時.物盡震動而長.巳者.巳也.故體洗去.於是巳竟也.三禮義宗雲.巳.起也.物至此時.皆畢盡而起.午者.仵也.亦雲萼也.仲夏之月.萬物盛大.枝柯萼布於午.淮南子雲.午者忤也.三禮義宗雲.仵.長也.大也.明物皆長大也.未者.昧也.陰氣已長.萬物稍衰.體薆昧也.故曰.薆昧於未.淮南子雲.未.味也.三禮義宗雲.時物向成.皆有氣味.申者.伸.伸.猶引也.長也.衰老引長.淮南子雲.申.呻也.三禮義宗雲.申者.身也.物皆身體成就也.酉者.老也.亦雲熟也.萬物老極而成熟也.淮南子雲.酉.飽也.三禮義宗雲.酉.猶也.猶.倫之義也.此時物皆縮小而成也.戌者.滅也.殺也.九月殺極.物皆滅也.三禮義宗雲.此時物衰滅也.亥者.核也.閡也.十月閉藏.萬物皆入核閡.三禮義宗雲.亥.劾也.言陰氣劾殺萬物也.爾雅歲次雲.大歲在寅.名攝提格.淮南子注雲.格.起也.萬物承陽而起.卯名單閼.單.盡.閼.止也.言陽氣推萬物而起.陰氣盡止也.辰名執徐.執.蟄也.徐.舒也.言伏蟄之物.皆散舒而出也.巳名大荒落.荒.大也.言萬物熾盛而大出.落落而布散也.午名敦.淮南子雲.欃槍敦.盛..壯也.言萬物盛壯也.未名協洽.淮南子雲.協.和也.洽.合也.言陰欲化.萬物和合也.申名涒灘.淮南子雲.涒灘.大修也.言萬物皆修其精氣也.酉名作鄂.淮南子雲.作鄂.零落也.言萬物皆陊落也.戌名掩茂.掩.蔽也.茂.冒也.言萬物皆蔽冒也.亥名大淵獻.淵.藏.獻.迎也.言萬物終亥.大小深藏窟伏.以迎陽也.子名困敦.困.混也.敦.沌也.言陽氣混沌.萬物牙孽也.醜名赤奮若.奮.起也.若.從也.言陽氣奮迅萬物而起.無不順其性.赤.陽色也.春秋緯雲.大陰所在之名.與淮南子.爾雅不同.此竝支幹別名大意.終從氣解.故以具釋之.第二辨體性體者.以形質為名.性者.以功用為義.以五行體性.資益萬物.故合而辨之.木居少陽之位.春氣和煦溫柔.弱火伏其中.故木以溫柔為體.曲直為性.火居大陽之位.炎熾赫烈.故火以明熱為體.炎上為性.土在四時之中.處季夏之末.陽衰陰長.居位之中.總於四行.積塵成實.積則有間.有間故含容.成實故能持.故土以含散持實為體.稼穡為性.金居少陰之位.西方成物之所.物成則凝強.少陰則清冷.故金以強冷為體.從革為性.水以寒虛為體.潤下為性.洪範雲.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是其性也.淮南子雲.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陰之寒氣反者為水.積陽之熱氣反者為火.水雖陰物.陽在其內.故水體內明.火雖陽物.陰在其內.故火體內暗.木為少陽.其體亦含陰氣.故內空虛.外有花葉.敷榮可觀.金為少陰.其體剛利.殺性在外.內亦光明可照.土苞四德.故其體能兼虛實.洪範傳曰.木曰曲直者.東方.易雲.地上之木為觀.言春時出地之木.無不曲直.花葉可觀.如人威儀容貌也.許愼雲.地上之可觀者.莫過於木.故相字.目傍木也.古之王者.登輿有鸞和之節.降車有佩玉之度.田狩有三驅之制.飲餞有獻酢之禮.無事不巡幸.無奪民時.以春.農之始也.無貪欲姦謀.所以順木氣.木氣順則如其性.茂盛敷實.以為民用.直者中繩.曲者中鉤.若人君失威儀.酖酒淫緃.重徭厚稅.田獵無度.則木失其性.春不滋長.不為民用.橋梁不從其繩墨.故曰木不曲直也.火曰炎上.炎上者.南方.揚光輝在盛夏.氣極上.故曰炎上.王者向明而治.蓋取其象.古者明王南面聽政.攬海內雄俊.積之於朝.以助明也.退邪佞之人臣.投之於野.以通壅塞.任得其人.則天下大治.垂拱無為.易以離為火.為明.重離.重明.則君臣俱明也.明則順火氣.火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則能成熟.順人士之用.用之則起.捨之則止.若人君不明.遠賢良.進讒佞.棄法律.疎骨肉.殺忠諫.赦罪人.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則火失其性.不用則起.隨風斜行.焚宗廟宮室.燎于民居.故曰火不炎上.土爰稼穡.稼穡者.種曰稼.斂曰穡.土為地道.萬物貫穿而生.故曰稼穡.土居中.以主四季.成四時.中央.為內事宮室夫婦親屬之象.古者天子至於士人.宮室寢處.皆有高卑節度.與其過也.寧儉.禹卑宮室.孔子善之.後夫人左右妾媵有差.九族有序.骨肉有恩.為百姓之所軌則也.如此順中和之氣.則土得其性.得其性.則百穀實而稼穡成.如人君縱意廣宮室臺榭.鏤雕五色.罷盡人力.親疎無別.妻妾過度.則土失其性.土失其性.則氣亂.稼穡不成.故五穀不登.風霧為害.故曰土不稼穡.金曰從革.從革者.革.更也.從範而更.形革成器也.西方物既成.殺氣之盛.故秋氣起而鷹隼擊.春氣動而鷹隼化.此殺生之二端.是以白露為霜.霜者.殺伐之表.王者教兵.集戎事以誅不義.禁暴亂以安百姓.古之人君.安不忘危.以戒不虞.故曰.天下雖安.忘戰者危.國邑雖強.盒摒必亡.殺伐必應義.應義則金氣順.金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者.工冶鑄作.革形成器.如人君樂侵淩.好攻戰.貪色賂.輕百姓之命.人民騷動.則金失其性.冶鑄不化.凝滯渠堅.不成者眾.秋時萬物皆熟.百穀已熟.若逆金氣.則萬物不成.故曰金不從革.水曰潤下.潤下者.水流濕.就汙下也.北方至陰.宗廟祭祀之象.冬.陽之所始.陰之所終.終始者.綱紀時也.死者魂氣上天為神.魄氣下降為鬼.精氣散在於外而不反.故為之宗廟.以收散也.易曰.渙.亨.王假有廟.此之謂也.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天子親耕.以供粢盛.王后親蠶.以供祭服.敬之至也.敬之至.則鬼神報之以介福.此順水氣.水氣順.則如其性.如其性.則源泉通流.以利民用.若人君廢祭祀.慢鬼神.逆天時.則水失其性.水暴出.漂溢沒溺.壞城邑.為人之害.故曰水不潤下也.第三明數一者起大衍論易動靜數凡萬物之始.莫不始於無.而後有.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序.四序.生之所生也.有萬物滋繁.然後萬物生成也.皆由陰陽二氣.鼓舞陶鑄.互相交感.故孤陽不能獨生.單陰不能獨成.必須配合以鑪冶.爾乃萬物化通.是則天有其象.精氣下流.地道含化.以資形始.陰陽消長.生殺用成.明其道難明.非數不可究.故因數以辨之.數之顯理.猶筌蹄之取魚兔.陽順唱始.陰佐其終.窮奇偶之數.備相成之道.極變化之源者.詳於蓍策之數也.七八為靜.九六為動.陽動而進.變七之九.象氣息也.明陽道之舒.以象君德.唱始不休.無所屈後.去極一等.而猶進之.故九動也.陰動而退.變八之六.象氣消也.以明臣法有所屈後.唱和而已.蕝霧近君.則靖息以聽命.必須退讓.以明其義.故八靜也.易曰.分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者.餘手有四七.故名七也.有四八.故名八也.有此.則靜爻之數.夏殷尚質.以用靜爻占之.餘有四九.故名九也.有四六.故名六也.此則動爻之數.周備質文.故兼用動爻.凡大衍極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也.京房以十日.十二辰.二十八宿.合應五十.其一不用者.天之生氣.將欲以虛求實.故用四十九焉.馬融以易之大極.為北辰也.生兩儀.兩儀生日月.日月生四時.四時生五行.五行生十二月.十二月生二十四氣.北辰居位不動.其餘四十九.轉運而用也.鄭玄曰.貞悔六爻.本有五十.定所用者.四十有九.天地之數.本五十五.天五與地十通.天一與地六通.數之者氣則有並.並則宜減焉.大衍減五.故有五十.其用減一.故四十有九.不並者.不可減也.今總其數五十者.天一至地十.凡五十五也.此合生成之數.若止言生數.唯十有五.從一至五也.易之所象.爻盡之.有邃.故自天地以下.日月等數.皆為蓍卦所攝.循環變轉.萬世無窮.而五十有五.五本並數.並數者.天之與地共.各有一體.體各有一正應敵對.今盈於五.則是氣之並數.並不再用.是其配義.配則為虛.不當於實.不當於實.故事無所主.所以揲蓍不用.又虛其一者.掛一象無.無無可象.故有之用極.則無之功見.故曰.尋大業而得吉凶.尋吉凶而得八卦.尋八卦以得四時.尋四時以至兩儀.尋兩儀以至太極.太極者.大殺而極.窮無之致也.遣有以極邃.減多以就少.此之謂也.故曰.太極無所復象.明其空寂.非言象所詮也.第三__第二論五行及生成數行言五者.明萬物雖多.數不過五.故在天為五星.其神為五帝.孔子曰.昔丘聞諸老聃雲.天有五行.木金水火土.其神謂之五帝.在地為五方.其鎭為五嶽.物理論雲.鎭之以五嶽.在人為五藏.其候五官.黃帝素問雲.五藏候在五官.眼耳口鼻舌也.五行遞相負載.休王相生.生成萬物.運用不休.故雲行也.春秋繁露雲.天地之氣.列為五行.夫五行者.行也.易上繫曰.天數五.王曰.謂一三五七九也.韓曰.五奇也.地數五.王曰.謂二四六八十也.韓曰.五偶也.五位相得.王曰.五位.金木水火土也.而各有合.王曰.謂水.在天為一.在地為六.六一合於北.火.在天為七.在地為二.二七合於南.金.在天為九.在地為四.四九合於西.木.在天為三.在地為八.三八合於東.土.在天為五.在地為十.五十合於中.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謝曰.陰陽相應.奇偶相配.各有合也.韓曰.天地之數各有五.五數相配.以合成金木水火土也.尚書洪範篇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皆其生數.禮記月令篇雲.木數八.火數七.金數九.水數六.土數五.皆其成數.唯土言生數.天以一生水於北方.君子之位.陽氣微動於黃泉之下.始動無二.天數與陽合而為一.水雖陰物.陽在於內.從陽之始.故水數一也.極陽生陰.陰始於午.始亦無二.陰陽二氣.各有其始.正應言一.而雲二者.以陽尊故.尊既括始.陰卑贊和.配故能生.而陽數偶陰在火中.火雖陽物.義從陰.配合陰始.故從始立義.故火數二也.老子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是知皆有一義.唱和同始.是以雲.木配陽動.而左長於東方.長則滋繁.滋繁則數增.故木數三也.陰佐陽消.陰道右轉.而居於西.在陽之後.理無等義.故金數四也.陰陽之數.始乎一周.然後陽達於中.總括四行.苞則彌多.故土數五也.此竝生數.皆雲據始.未明成數.數既未成.亦未能為用.穎容春秋釋例雲.五行生數.未能變化.各成其事.水凝而未能流行.火有形而未生炎光.木精破而體剛.金強而斫.土鹵而斥.於是天以五臨民.君化之.傳曰.配以五成.所以用五者.天之中數也.於是水得於五.其數六.用能潤下.火得於五.其數七.用能炎上.木得於五.其數八.用能曲直.金得於五.其數九.用能從革.土得於五.其數十.用能稼穡.鄭玄雲.數若止五.則陽無匹偶.陰無配義.故合之而成數也.奇者.陽唱於始.為制為度.偶者.陰之本.得陽乃成.故天以一始生水於北方.地以其六而成之.使其流潤也.地以二生火於南方.天以七而成之.使其光曜也.天以三生木於東方.地以其八而成之.使其舒長盛大也.地以四生金於西方.天以九而成之.使其剛利有文章也.天以五合氣於中央.生土.地以十而成之.以備天地之間所有之物也.合之.則地之六為天一匹也.天七為地二偶也.地八為天三匹也.天九為地四偶也.地十為天五匹也.陰陽各有合.然後氣性相得.施化行也.故四時之運.成於五行.土總四行.居時之季.以成之也.五行傳及白虎通.皆雲.木非土不生.根核茂榮.火非土不榮.得木著形.金非土不成.入範成名.水非土不停.隄防禁盈.土扶微助衰.應成其道.故五行更互須土.土王四季.而居中央.不以名成時.故知同時俱起.但託義相生.傳曰.五行竝起.各以名別.常從數義雲.北方亥子.水也.生數一.醜.土也.生數五.一與五相得為六.故水成數六也.東方寅卯.木也.生數三.辰.土也.生數五.三與五相得為八.故木成數八也.南方巳午.火也.生數二.未.土也.生數五.二與五相得為七.故火成數七也.西方申酉.金也.生數四.戌.土也.生數五.四與五相得為九.故金成數九也.中央戊己.土也.生數五.又土之位在中.其數本五.兩五相得為十.故土成數十也.此陰陽兩氣各一周也.共一周.則為生數.各一周.則為成數.陽以輕清上為天.陰以重濁下為地.而陽至第五而入中者.其體躁疾.故共一周而入中.陰至第十方入中者.其體遲殿.故各一周而始入耳.然五行皆得中氣而後成.土居中而王四季.並須土以成之也.洪範是上古創制之書.故言生數.禮記月令是時候之書.所貴成就事業.故言成數.唯土言生數者.土以能生為貴.且以成四行.足簡之矣.是其能生能成之義也.鄭玄曰.以天地相配.取陰陽之理.常從以支幹數和合.取日辰為用.兩說雖別.大意還同.終會易經天一至地十之義.孝經援神契言.以一立.以二謀.以三出.以四孳.以五合.以六嬉.以七變.以八舒.以九列.以十鈞.五行以一立水.一為生數.以五配一.水之成數.故言一立而六嬉.嬉是興義.二.是火之生數.七.是火之成數.故言二謀.火以變化為能.故曰七變.謀者.以其為變之始也.三.木之生數.八.木之成數.五行始於東方.故雲.三出.八而成長.故曰八舒.四.金之生數.九.金之成數.西方成就.故言四滋.品類不同.故稱九列.五是土之生數.十是土之成數.以天之五.合地之十.數義斯畢.所以五言其合.十言其均.均是成備之義.春秋元命苞雲.胎錯儛.連以鈞.一動.合於二.故陰陽受.成於三.故日月星序.張於四.故時起.立於五.故行動.布於六.故律踴.分於七.故宿改.萌於八.故風布.極於九.故州吐.畢於十.故功成數止.此並經緯共明.五行生成之數.不過十也.第三__第三論支幹數支幹數者.凡有二種.一通數.二別數.今先辯通數.後論別數.通數者.十幹.十二支也.幹有十者.應天地之大數也.易繫辭言.天數五.地數五.天地之數.不過於十.故以幹極於十.十主日.十日為一旬也.支十二者.禮稽命徵言.布政十二.尊卑有序.援神契言.三三參行.四四相扶.天有四時之氣.以三月成一時.故言三三參行.四四相扶.天地人謂之三才.是為三者.物生之常數.因而各生三.本三而末九.所以十二.元命苞言.數成於三.故合於三.三月.陽極於九.故一時九十日也.支象於月.十二月為一歲也.此辨通數.別數者.支數.則子數九.醜八.寅七.卯六.辰五.巳四.午九.未八.申七.酉六.戌五.亥四.太玄經雲.子午九者.陽起於子.訖於午.陰起於午.訖於子.故子午對衝.而陰陽二氣之所起也.寅為陽始.申為陰始.從所起而左數.至所始而定數.故自子數至申.數九.自午數至寅.亦九.所以子午九也.醜未為對衝.自醜數至申.數八.自未數至寅.亦八.所以醜未八也.寅申為對衝.自寅數至申.數七.自申數至寅.亦七.所以寅申七也.卯酉為對衝.自卯數至申.數六.自酉數至寅.亦六.所以卯酉六也.辰戌為對衝.自辰數至申.數五.自戌數至寅.亦五.所以辰戌五也.巳亥為對衝.自巳數至申.數四.自亥數至寅.亦四.所以巳亥四也.又雲.陽數極於九.子午為天地之經.故取陽之極數.自醜未巳下.各減一.從八至四.理自可知.幹數者.甲九.乙八.丙七.丁六.戊五.己九.庚八.辛七.壬六.癸五.太玄經雲.甲己九者.甲起甲子.從子故九.己為甲配.故與甲俱九.乙起乙丑.從醜故八.乙配於庚.與庚俱八.丙起丙寅.從寅故七.辛配於丙.與丙俱七.丁起丁卯.從卯故六.丁配於壬.與壬俱六.戊起戊辰.從辰故五.癸配於戊.與戊俱五.支有十二.以對衝同數.故自九至四.幹唯有十.以配合同數.故自九至五.又。

释五行名【祐之预测:《五行大义》释义(1)】

释五行名【祐之预测:《五行大义》释义(1)】

释五行名【祐之预测:《五行大义》释义(1)】《五行大义》为隋朝萧吉所著。

今从头释之,是以自己习之,也求教于大家,启蒙于茅塞。

【原文】夫万物自有体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

故曰:名以定体。

无名乃天地之始,有名则万物之母。

以其因功涉用,故立称谓。

《礼》云:“子生三月,咳而名之”。

及其未生,本无名字。

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

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

【释义】世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形体和性质,古代圣人将它们按类取名。

所以说知道名字就知道它们是怎么样的一个体质。

万物开始是没有名字的,万物有了名字才开始为人所用。

因为人们需要利用万物,所用给万物一个名称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经书之一的《礼》就说,小孩子生出后就会给他取个名字。

在生出之前,本无名字。

先有五行,后有万物,形状和用途都是大自然的造化而成。

正因如此,何不先命其名,然后再明确其体用。

【原文】《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

”许慎云:“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于中,下象其根也。

”其时春。

《礼记》曰:“春之为言者蠢也,产万物者也。

”其位在东方。

《尸子》云:“东者,动也。

震气故动。

”【释义】《春秋元命苞》说,所谓木就是接触的触,木触地而生。

许慎说,木就是冒,木冒地而出,木得下端就像树根一样,中央一竖就像树干。

木代表春天。

《礼记》说,春就象蠢,万物在春天蠢蠢欲动,抽芽发绿。

木在东方。

《尸子》说,东是动的意思,震在东方,震气一出,万物萌动。

【原文】《白虎通》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

”许慎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

”其时夏。

《尚书大传》云:“何以谓之夏?夏,假也。

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

”《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其位南方。

《尚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

”【释义】《白虎通》说火为化,这时阳气用事,正是万物变化之时。

许慎说,火为炎上,火就是一个象形字。

火为夏天。

《尚书大传》说,什么叫做夏呢,所谓夏,就是假,假就是借助,借助万物而养。

《五行大义》卷第二

《五行大义》卷第二

《五行大义》卷第二《五行大义》卷第二00五行大义卷第二第四论相生就此分为三段一者论相生二者论生死所三者论四时休王第五论配支干第六论相杂就此分为三段一者论五行体杂二者论支干杂三者论方位杂第七论德第八论合第九论扶抑第十论相尅第十一论刑第十二论害第十三论冲破第四论相生就此分为三段一者论相生二者论生死所三者论四时休王一者论相生经云.天生一.始于北方水.地生二.始于南方火.人生三.始于东方木.时生四.始于西方金.五行生五.始于中央土.又曰.天始生一者.因一而生天.非天生一也.故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生二者.亦因二而生地.因三生人.因四生时.五行皆由一而生.数至于五.土最在后.得五而生五行也.五行同出而异时者.出离其亲.有所配偶.譬如人生.亦同元气而生.各出一家.配为夫妻.化生子息.故五行皆相须而成也.五行同胎而异居.有先后耳.夫五行皆资阴阳气而生.故云.濡气生水.温气生火.强气生木.刚气生金.和气生土.故知五行同时而起.托义相生.传曰.五行竝起.各以名别.然五行既以名别.而更互用事.轮转休王.故相生也.颖容云.凡五行相生.谓异类相化.如男女异姓.能至繁殖.若以水济水.不生嘉味.河闲献王问温城董君曰.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也.何谓也.对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为春.春主生.夏主长养.秋主收.冬主藏.藏者.冬之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常也.白虎通云.木生火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卽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泽.流津销金.亦为水.所以山云而从润.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元命苞云.阳吐阴化.故水生木也.春秋繁露云.东方木.木.农之本.司农尚仁.五谷畜积.司马食之.故木生火.火.本朝司马.尚知.天时形兆未萌.昭然独见.天下既宁.以安君臣.故火生土也.土.君.尚信.因时之威武强御.以成大理司徒.故土生金.金.大理司徒.尚义.边境安宁.寇贼不发.邑无狱讼.则安执法司寇.故金生水.水.执法司寇.尚礼.君臣有位.长幼有序.百工维时.以成岁用.器械既成.以给司农田官.故水生木.两说事义虽别.而相生是同.五行各定形.唯火钻灼方出者.火是大阳之气.温故乃生.钻木出者.还寄托万物耳.如圣人无名.能理万物.还以万物为名.阳气至神.故有隐显.二者论生死所五行体别.生死之处不同.遍有十二月.十二辰.而出没.木.受气于申.胎于酉.养于戌.生于亥.沐浴于子.冠带于丑.临官于寅.王于卯.衰于辰.病于巳.死于午.葬于未.火.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生于寅.沐浴于卯.冠带于辰.临官于巳.王于午.衰于未.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金.受气于寅.胎于卯.养于辰.生于巳.沐浴于午.冠带于未.临官于申.王于酉.衰于戌.病于亥.死于子.葬于丑.水.受气于巳.胎于午.养于未.生于申.沐浴于酉.冠带于戌.临官于亥.王于子.衰于丑.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土.受气于亥.胎于子.养于丑.寄行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带于巳.临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戌是火墓.火是其母.母子不同葬.进行于丑.丑是金墓.金是其子.义又不合.欲还于未.未是木墓.木为土鬼.畏不敢入.进休就辰.辰是水墓.水为其妻.于义为合.遂葬于辰.昔舜葬苍梧.二妃不从.故知合葬非古.然季武子云.自周公已来.未之有改.诗云.谷则异室.死则同穴.盖以敦其义合.骨肉同归.水土共墓.正取此也.又以四季释所理归于斯.高堂隆以土生于未.盛于戌.壮于丑.终于辰.长为水土墓.故辰日不哭.以辰日重丧故也.袒踊之哀.岂待移日.高堂所说.盖为浮浅.其生王意.又别是一家.五行书云.土虽有寄王于火鄕.生于巳.葬于辰.然土分王四季.各有生死之所.辰土.受气于申酉.胎于戌.养于亥.生于子.沐浴于丑.冠带于寅.临官于卯.王于辰.衰病于巳.死于午.葬于未.未土.受气于亥子.胎于丑.养于寅.生于卯.沐浴于辰.冠带于巳.临官于午.王于未.衰病于申.死于酉.葬于戌.戌土.受气于寅卯.胎于辰.养于巳.生于午.沐浴于未.冠带于申.临官于酉.王于戌.衰病于亥.死于子.葬于丑.丑土.受气于巳午.胎于未.养于申.生于酉.沐浴于戌.冠带于亥.临官于子.王于丑.衰病于寅.死于卯.葬于辰.孝经援神契云.五行.土出利以给天下.龟经云.土.木动为辰土.火动为未土.金动为戌土.水动为丑土.又云.甲乙寅卯为辰土.丙丁巳午为未土.庚辛申酉为戌土.壬癸亥子为丑土.凡五行之王.各七十二日.土居四季.季十八日.并七十二日.以明土有四方.生死不同.此盖卜筮所用.若论定位王相.及生死之处.皆以季夏六月为土王之时.礼记云.中央土在季夏之后.此则岁之半.处四时之中央.天社.地神.人鬼.又竝在未.坤亦在未卦.主于土.故云.土德于未.终于丑.易曰.西南得朋.东北丧朋.此则明土王定在于未.墓定在辰也.五行皆以父母临官中生者.取其盛壮能生养义.唯金在火中生者.巳中有方壮之土.能生金也.金非火不革其形.故金在火位中生.又云.金生鬼中者.金父土戊己.寄治丙丁.父不能独养.要须母也.金在南方值己火.金得火方化.金化而水生.戊己土有化生之水.则金不畏火.己含水气.则金之继母也.五行皆以葬后之月而受气者.以其死还复生.神气不绝故也.三者论四时休王休王之义.凡有三种.第一.辨五行体休王.第二.论支干休王.第三.论八卦休王.五行体休王者.春则木王.火相.水休.金囚.土死.夏则火王.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六月则土王.金相.火休.木囚.水死.秋则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冬则水王.木相.金休.土囚.火死.支干休王者.春则甲乙寅卯王.丙丁巳午相.壬癸亥子休.庚辛申酉囚.戊己辰戌丑未死.夏则丙丁巳午王.戊己辰戌丑未相.甲乙寅卯休.壬癸亥子囚.庚辛申酉死.六月则戊己辰戌丑未王.庚辛申酉相.丙丁巳午休.甲乙寅卯囚.壬癸亥子死.秋则庚辛申酉王.壬癸亥子相.戊己辰戌丑未休.丙丁巳午囚.甲乙寅卯死.冬则壬癸亥子王.甲乙寅卯相.庚辛申酉休.戊己辰戌丑未囚.丙丁巳午死.八卦休王者.立春艮王.震相.巽胎.离没.坤死.兑囚.乾废.坎休.春分震王.巽相.离胎.坤没.兑死.乾囚.坎废.艮休.立夏巽王.离相.坤胎.兑没.乾死.坎囚.艮废.震休.夏至离王.坤相.兑胎.乾没.坎死.艮囚.震废.巽休.立秋坤王.兑相.乾胎.坎没.艮死.震囚.巽废.离休.秋分兑王.乾相.坎胎.艮没.震死.巽囚.离废.坤休.立冬乾王.坎相.艮胎.震没.巽死.离囚.坤废.兑休.冬至坎王.艮相.震胎.巽没.离死.坤囚.兑废.乾休.其卦从八节之气.各四十五日.凡当王之时.皆以子为相者.以其子方壮.能助治事也.父母为休者.以其子当王.气正盛.父母衰老.不能治事.如尧老.委舜以国政也.所畏为死者.以其身王.能制杀之.所尅者为囚者.以其子为相.能囚雠敌也.柳世隆云.木.王时为林园竹树.相时为苇荻草莱.休时为椽柱船车.囚时为薪樵榛梗.死时为棺椁朽株.火.王时为陶冶炎光.相时为灯烛.休时为烟气.囚时为炭烬.死时为灰.土.王时为国邑山岳.相时为城社丘陵.休时为田宅.囚时为墙垣.死时为粪壤.金.王时为金玉宝器.相时为银铜利刃.休时为铅锡犂锄.囚时为焦器釜镬.死时为沙砾碎铁.水.王时为海渎.相时为湖泽陂泉.休时为沟渠.囚时为酒浆.死时为枯池涸井.此竝王时气盛.故为洪大之物.相时气劣.其比渐小.休时气衰.故复转微之.囚时于恶.所以最下.死时弃不用.故是枯朽之类也.赵怡云.五行之位.得其方为盛.得其所畏为终.故木畏金.甲以女弟乙妻庚.庚得木气.故木胎于金卿.而生于水中.盛于其方.衰于火卿.火中有生金.故终于未.至西方而木终.以金王也.丙以女弟丁妻壬.壬得火气.故火胎于水卿.生于木中.盛于其方.衰于金位.至北方而终.以水王也.戊以女弟己妻甲.甲得土气.故土胎于木卿.而生于火中.盛于其位.衰于水卿.至东方而终.以木王也.庚以女弟辛妻丙.丙得金气.故金胎火卿.生火位.盛于其方.衰于水卿.至东方而终.有生火也.壬以女弟癸妻戊.戊得水气.故水胎于土卿.生于金中.盛于其方.衰于木卿.至南方而终.有强土也.更互相生相畏.终始不绝之义也.第五论配支干支干之义.多所配合.今略论方位及配所.干不独立.支不虚设.要须配合.以定岁月日时而用.如君臣夫妇.必配合以相成.总而言之.从甲至癸.为阳.为干.为日.从寅至丑.为阴.为支.为辰.别而言之.干则甲丙戊庚壬为阳.乙丁己辛癸为阴.支则寅辰午申戌子为阳.卯巳未酉亥丑为阴.阳则为刚.为君.为夫.为上.为外.为表.为动.为进.为起.为仰.为前.为左.为德.为施.为开.阴则为柔.为臣.为妻.为妾.为财.为下.为内.为里.为止.为退.为伏.为俯.为后.为右.为刑.为藏.为闭.阴阳所拟.例多且略.大纲如此.甲乙寅卯.木也.位在东方.丙丁巳午.火也.位在南方.戊己辰戌丑未.土也.位在中央.分王四季.寄治丙丁.庚辛申酉.金也.位在西方.壬癸亥子.水也.位在北方.甲为干首.子为支初.相配者.太阳之气.动于黄泉之下.在建子之月.黄钟之律.为气之源.在子.故以子为先.万物凑出.于建寅之月.皆以见形.甲属此月.故以甲为先.而配子.见者为阳.故从干.未见者为阴.故从支.所以用甲子相配.为六旬之始.干既有十.支有十二.轮转相配.终于癸亥.故有六十日.十日一旬.故有六旬.一旬尽一甲癸.便以甲配子尽干.至癸酉便尽干.余支有戌亥.又起甲配戌.尽干.至癸未.余支有申酉.又起甲配申.尽干.至癸巳.余支有午未.又起甲配午.尽干.至癸卯.余支有辰巳.又起甲配辰.尽干.至癸丑.余支有寅卯.又起甲配寅.尽干.至癸亥.十干有十二支相配.周毕.还从甲子起.故六甲轮转.止六十日.十日一旬.一旬之内.二支无配偶者.为之孤.所对冲者.为之虚.卜筮所云空亡.以支孤无干.故名为空亡.亡者.无也.无干故亡.所对者全虚.故云空也.算法.横下十二支.位于四方.纵下八干.位于四方.下戊己.位于中央.若甲子旬.取甲干以配子支.如此次第相配.至戊辰.位在中央.土为四行主.不可移.故取辰支.巳支.入中央.配戊己.余悉以干就支.至戌亥.无干配之.单故为孤.辰巳之位.支干竝无.故名为虚.其空亡之辰.从五行言之.如甲子旬.无戌亥.水土半空亡.以戌是土.亥是水也.不全无亥子.故云半也.甲戌旬.无申酉.为金全空亡.以金二支竝无也.甲申旬.无午未.为火土半空亡.以巳午不全无也.甲午旬.无辰巳.亦然.甲辰旬.无寅卯.亦云木全空亡.甲寅旬.无子丑.亦水土半空亡.竝以二支不俱无也.兵书云.阳生甲子.不足戌亥.仍为天门.阴生甲午.不足辰巳.仍为地户.阳界甲寅.不足子丑.仍为鬼门.阴界甲申.不足午未.仍为人门.阳盛甲辰.卯为之隔.阴兴甲戌.酉为之隔.此竝是六甲之空支也.春秋元命苞云.地不足东南.右动终而入虚门.此明甲子.孤在戌亥.虚在辰巳也.一干一支为一日者.以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日.日行一度.故正用一干一支.以主一日也.三旬为一月者.月日行十三度四分度之一.三旬而周天也.十二月为一岁者.四时时有三月.生杀之功.备遍十二支也.一岁合三百六十日者.六六三十六.六甲之数也.六甲闲两月之日者.以阴阳奇偶备也.阳者为奇.阴者为偶.万物庶类.吉凶之理.以此彰矣.其支干相配.岁月日时竝然.立岁之元.起于上元甲子.立月之元.起甲巳之岁.十一月甲子.立日之元.六旬起自甲子.立时之元.冬夏二至后.得甲巳之日.夜半起甲子.四事皆以甲子为首也.其上配九星.下配九州者.黄帝兵决云.甲子从北斗魁第一星起.顺数至庚午.在第七刚星.至辛未.还从第六星.逆数至丙子.又从第一星.顺数尽六甲.其下配九州者.史书云.甲齐.乙东夷.丙楚.丁南夷.戊魏.己韩.庚秦.辛西夷.壬燕.癸北夷.汉书五行志云.甲乙.海外.日月不治.丙丁.江淮海岱.戊己.中州河济.庚辛.华山以西.壬癸.常山以北.子.周.丑.翟.寅.楚.卯.郑.辰.邯郸.巳.卫.午.秦.未.中山.宋.申.齐.酉.鲁.戌.越.亥.燕.龙首经曰.子.齐.青州.丑.吴.越.扬州.寅.燕.幽州.卯.宋.豫州.辰.晋.兖州.巳.楚.荆州.午.周.三河.未.秦.雍州.申.蜀.益州.酉.梁州.戌.徐州.亥.卫.并州.若地辰之位.史汉近之.星次而论.龙首为当.其配人身.甲乙为头.丙丁为胸脇.戊己为心腹.庚辛为股.壬癸为手足.则子为头.丑亥为胸臂.寅戌为手.卯酉为腰脇.辰申为尻肱.巳未为胫.午为足.此皆初为首.末为足.配五藏也.干以甲乙为肝.丙丁为心.戊己为脾.庚辛为肺.壬癸为肾也.支以寅卯为肝.巳午为心.辰戌丑未为脾.申酉为肺.亥子为肾.此皆从五行配之.又干以甲乙为皮毛.丙丁为爪筋.戊己为肉.庚辛为骨.壬癸为血脉也.支以寅卯为皮毛.巳午为爪筋.辰戊丑未为肉.申酉为骨.亥子为血脉也.木生在地上.故为皮毛.火有猛毅.故为爪筋.土有持载.故以为肉.金性坚刚.故为骨.水本流润.故是血脉.竝支干所配.故以备释.第六论五行相杂就此分为三段一论五行体杂二论支干杂三论方位杂一者论五行体杂凡五行均布.徧在万有.不可定守一途.今先论五行体杂.但其气周流.随事而用.若言不杂.水只应一.何故谓五而为六.火.金.木.土.竝尔.当知生数为本.成数为杂.既有杂.故一行当体.卽有五义.如木有曲直.此是木也.木中有火.则是火也.木堪为兵仗.有击触之能.卽是金也.木中有润.卽是水也.木吐华叶子实.卽是土也.火.外阳.卽是火也.内阴.卽是水也.能杀.卽是金也.能熟.卽是木也.能生.卽是土也.土.能生.卽是土也.能容.卽是水也.能成.卽是木也.能防.卽是金也.含阳.卽是火也.金.能断.卽是金也.从革.卽是木也.含火.卽是火也.有汗.卽是水也.能生.卽是土也.水.外阴.卽是水也.内阳.卽是火也.含养.卽是木也.润生.卽是土也.能杀.卽是金也.此皆以义释一行通有五气.就事而论义则不尔.或有.或无.质弱者.则体相容.质坚者.则体不相容.金中无木.木中无金.金木以正相害.故水中无火.火中无水.两法正相害.故亦无金.金中有水.木中亦有水.木中亦有火.石中亦有火.而水能生木.则木中有水.水生于金.金中有水.火生于木.木中有火.水复从金生.金中有水.水能生木.木中有火.火尅于金.那得石复有火.此是火性弱.故能入坚.而水中无金.是坚不能入弱.木生于水.木中含水.金能生水.金中含水.所以水中无金木者.金木在水中.不得言水体有金木.湿润在木石中.木石便得有水义.此亦是弱能入坚.坚不能入弱.炎州有树.生于火中.此非火能生树.是火不能烧树.亦非火在树中.乃是树在火中.而体不相杂.无异金在水中.而不能杂水体.亦如海中阴火潜燃.此水中有火.但非水体杂火.此稍涉灵奇.亦非五行常准.又木中有火.火还烧木.此是生火方盛.故能烧木.石中有火.火不烧石.是火至金鄕.气巳衰.故不能烧石.其以火消金者.亦取其盛.故能烁金.是不取衰火.犹如金能尅木.铅锡不能断.此是不坚之金也.土性包含.无所不受.故土中皆备有水金木火.火非直阳气.犹如范阳地燃.是阴也.土火不相害.虽不恒尔.不得言无.等是四行.何故独尔.土既居地.地卽是阴.火卽是太阳之气.故不得恒有也.二论支干杂支干杂者.五行书云.甲以女弟乙嫁庚为妻.故乙中有杂金.立春木王.甲召乙还.乙怀金气来.故仲春杀榆荚白也.丙以女弟丁嫁壬为妻.丁中有杂水.立夏火王.丙召丁还.丁怀水气来.故仲夏桑椹熟黑也.戊以女弟己嫁甲为妻.己中有杂木.季夏土王.戊召己还.己怀木气来.故季夏有果实青也.庚以女弟辛嫁丙为妻.辛中有杂火.立秋金王.庚召辛还.辛怀火气来.故仲秋枣熟朱也.壬以女弟癸嫁戊为妻.癸中有杂土.立冬水王.壬召癸还.癸怀土气来.故仲冬草木皆黄也.甲丙戊庚壬.为男刚强.故自有德不杂.乙丁己辛癸.为女柔弱.不自专.从夫.故有杂.犹出嫁之女.卽称夫氏.归宁之日.携子而来.氏族便杂.五行十杂云.甲为木.乙为材.丙为火.丁为灰.戊为土.己为泥.庚为金.辛为炉锑.壬为水.癸为浊污.此皆杂义也.寅卯为木.春怀火.故卯为纯木.寅为杂木.巳午为火.夏怀土.故午为纯火.巳为杂火.申酉为金.秋怀水.故酉为纯金.申为杂金.亥子为水.冬怀木.故子为纯水.亥为杂水.土居中央.分主四气.故辰中有余木.未中有余火.戌中有余金.丑中有余水.各十二日.故四孟为怀任.生气之所由.四仲.盛壮之所立.四季.葬送之所在.怀任及葬.皆有杂义.三论方位杂五行非直性相杂.当方亦有杂义.东方.甲乙寅卯辰.甲.木也.乙中有杂金.寅中有生火.辰.土也.卯中有死水.南方.丙丁巳午未.丙.火也.丁中有杂水.巳中有生金.未.土也.午中有死木.西方.庚辛申酉戌.庚.金也.辛中有杂火.申中有生水.戌.土也.又.酉中有胎木.北方.壬癸亥子丑.壬.水也.癸中有杂土.亥中有生木.子中有胎火.丑中有死金.此竝方别有五行也.寅午戌.火之位也.寅中有生火.在东方.午中有王火.在南方.戌中有死火.在西方.亥卯未.木之位也.亥中有生木.在北方.卯中有王木.在东方.未中有死木.在南方.申子辰.水之位也.申中有生水.在西方.子中有王水.在北方.辰中有死水.在东方.巳酉丑.金之位也.巳中有生金.在南方.酉中有王金.在西方.丑中有死金.在北方.此一行之体.杂在三方也.未辰丑戌.土之位也.未中有王土.辰中有死土.丑中有衰土.戌中有壮土.此土体杂在四方也.赵怡言.五行相杂.如锦绮焉.斯言当矣.第七论德德者.得也.有益于物.各随所欲.无悔恡.故谓之为德也.五行书云.若有一德.能禳百灾.凡阴阳用事.遇德为善.谓之福德.为有救助.万事皆吉.灾害消亡.德有四德.三者从支干论之.一者从月气论之.支干三种者.一曰干德.二曰支德.三曰支干合德.干德者.甲德自在.乙德在庚.丙德自在.丁德在壬.戊德自在.己德在甲.庚德自在.辛德在丙.壬德自在.癸德在戊.此十干者.甲丙戊庚壬为阳尊.故德自处.乙丁己辛癸为阴卑.故配德于阳.有从夫之义.所以不自为德.扬子云.配日之道.正有五日.甲己为木.丙辛为火.戊癸为土.乙庚为金.丁壬为水.阴阳之理.必相配偶.以则君臣夫妇之义.甲为君.为夫.己为臣.为妻.君位自在.臣位由君.故己德在甲.乙德在庚也.余四皆然.阴从阳之道.支德者.子德在巳.丑德在午.寅德在未.卯德在申.辰德在酉.巳德在戌.午德在亥.未德在子.申德在丑.酉德在寅.戌德在卯.亥德在辰.此皆以其夫生助之所也.子以巳为德者.子.水也.以土为夫.巳中有生土.丑以午为德者.丑.土也.以木为夫.午中有死木.寅以未为德者.寅.木也.以金为夫.未中有冠带金.卯以申为德者.卯.木也.以金为夫.申中有相金.辰以酉为德者.辰.土也.以木为夫.酉中有胎木.巳以戌为德者.巳.火也.以水为夫.戌中有冠带水.午以亥为德者.午.火也.以水为夫.亥中有相水.未以子为德者.未.土也.以木为夫.子中有沐浴木.申以丑为德者.申.金也.以火为夫.丑中有养火.酉以寅为德者.酉.金也.以火为夫.寅中有生火.戌以卯为德者.戌.土也.以木为夫.卯中有王木.亥以辰为德者.亥.水也.以土为夫.辰中有死土.或问云.从夫之义.生者有德.能相和养.故从.死者离背.不能和从.何以死犹为德.答曰.妇无再醮.一降适人.便称夫氏.虽死犹从其族.岂得生而称之.死便舍弃.故阴之从阳.生死常存.支干合德者.子德在甲.丑德在辛.寅德在丙.卯德在丁.辰德在庚.巳徳在己.午德在戊.未德在辛.申德在壬.酉德在癸.戌德在庚.亥德在乙.此皆从子为德也.谓子能扶助其母.有孝养之性.以为德也.凡干为阳.支为阴.阳体刚强自在.阴体柔顺从阳.妇人有三从之礼.每无自专之义.夫死从子.故以子为德.若有支干.各自为德.皆从其夫.既今支干共为德.故离其夫位.故便从子也.子德.在甲者.水为木母故也.例皆如之.一从月气为德者.德不孤立.对之以刑.德为阳以从乾.刑为阴以从坤.亦如人之治政.刑德两施.德有庆赐爵赏.所以配阳.刑有杀罚削夺.所以配阴.故王者日蚀则修德.月蚀则修刑.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道之常.一阳一阴.阳者天之德.阴者天之刑.阴阳以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亲任.可以见德刑之用矣.然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故阳出而积于夏.任德以岁事.阴出而积于冬.错刑以空处也.太公云.人主举事善.则天应之以德.恶.则天应之以刑.此竝阴阳相对.德不独治.须偶之以刑也.从乾巛二卦之气者.十詤韦卦用事.自十一月而阳气动.阴爻变.四月乾卦用事.自五月而阴气动.阳爻变.故黄钟蕤宾.阴阳之气始也.德刑在焉.建子之月.坤初六爻变为阳.复卦用事.阳气动于黄泉之下.阴气布在苍天之上.为德在室.而刑在野.建丑之月.坤六二爻变为阳.临卦用事.阳气稍出.万物萌芽.阴气将降.威怒已衰.为德在堂.而刑在街.建寅之月.坤六三爻变为阳.泰卦用事.阳气已达.阴气降入.阴阳交泰.万物抽其牙叶.为德在庭.而刑在巷.建卯之月.坤六四爻变为阳.大壮卦用事.阳气上腾乎天.阴气下入乎地.阴阳气交.万物成出.德刑俱会于门.建辰之月.坤六五爻变为阳.夬卦用事.阳气上达.阴气衰微.为德在巷.而刑在庭.建巳之月.坤上六爻变为阳.纯阳用事.阳气大盛.阴气消除.万物悦壮.无复刑杀.为德在街.而刑在堂.建午之月.乾初九爻变为阴.遘卦用事.阴气动于黄泉之下.阳气布于苍天之上.为德在野.而刑在室.建未之月.乾九二爻变为阴.遁卦用事.阴气稍升.阳气将损.万物壮极.皆以衰老.为德在街.而刑在堂.建申之月.乾九三爻变为阴.否卦用事.阳气沈退.阴气进升.阴阳否隔.杀威方盛.为德在巷.而刑在庭.建酉之月.乾九四爻变为阴.观卦用事.阳气内入.阴气外施.阴阳合争.万物变衰.为德在门.刑复会于门.建戌之月.乾九五爻变为阴.剥卦用事.阳气将尽.阴气上达.万物枯悴.杀害盛行.为德在庭.而刑在巷.建亥之月.乾上九爻变为阴.纯坤复位.阳气消除.阴气大盛.万物收藏.未见刑犯.为德在堂.而刑在街.此刑德二事.出入向趣.皆以用之.弥忘拙凿.遇德则吉.逢刑则凶.故于此释.第八论合孔子曰.乾.阳也.坤.阴也.阴阳合德.五行之本.受生于天.则受成于地.禀气于阳.定形于阴.体无偏立.故各有合.总而言之.干为阳.属天.支为地.属阴.别而言之.干自有阴阳.甲阳.乙阴.丙阳.丁阴.戊阳.己阴.庚阳.辛阴.壬阳.癸阴.。

《五行大义》版本述略

《五行大义》版本述略

《五行大义》版本述略
朱渊清
【期刊名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卷),期】1996()2
【摘要】《五行大义》版本述略朱渊清隋代学者萧吉所著的《五行大义》是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大型的系统整理研究五行思想的专著,也是一部大量保存隋以前文献资料的重要古籍。

然而长期以来,是书却未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

本文拟对《五行大义》的传承版本作一简要索考,以求正于同好...
【总页数】2页(P29-30)
【关键词】知不足斋;日本;上海师范大学;《新唐书·艺文志》;《郡斋读书志》;鲍廷博;袁同礼;《直斋书录解题》;《崇文总目》;经籍志
【作者】朱渊清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22
【相关文献】
1.《五行大义》引《内经》考 [J], 王正山;张其成
2.《五行大义》伦理推演思想管窥 [J], 江净帆;
3.《五行大义》伦理推演思想管窥 [J], 江净帆
4.基于《五行大义》探讨木克土之刍议 [J], 何忠;吉学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德【祐之预测:《五行大义》释义(20)】

论德【祐之预测:《五行大义》释义(20)】

论德【祐之预测:《五行大义》释义(20)】【原文】德者,得也。

有益于物,各随所欲,无悔吝。

故谓之为德也。

《五行书》云:“若有一德,能禳百灾。

”凡阴阳用事,遇德为善,谓之福德,为有救助,万事皆吉,灾咎消亡。

德有四德,三者从支干论之,一者从月气论之。

支干三种者,一曰干德,二曰支德,三曰支干合德。

【释义】此处德为得,能够有所依附,有所得,并且是心甘情愿,这就是德。

《五行书》上说,假若有德的话,就能够避除各种灾难。

大凡阴阳之间,有德就有福,也能得到救助,万事皆吉,没有灾咎。

德共有四种,分别为干德、支德、干支合德以及月气之德。

【原文】干德者,甲德自在,乙德在庚,丙德自在,丁德在壬,戊德自在,己德在甲,庚德自在,辛德在丙,壬德自在,癸德在戊。

此十干者,甲丙戊庚壬为阳,尊,故德自处;乙丁己辛癸为阴,卑,故配德于阳,有从夫之义,所以不自为德。

扬子云:配日之道,正有五日,甲己为木,丙辛为火,戊癸为土,乙庚为金,丁壬为水。

阴阳之理,必相配偶,以则君臣夫妇之义。

甲为君,为夫;己为臣,为妻。

君位自在,臣位由君,故己德在甲,乙德在庚也,余四皆然,阴从阳之道。

【释义】干德为:甲干的德在自身,乙干的德在庚上;丙干的德在自身,丁干的德在壬上;戊干的德在自身,己干的德在甲上;庚干的德在自身,辛干的德在丙上;壬干的德在自身,癸干的德在戊上。

天干之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为尊,所以德在自身;天干之乙丁己辛癸为阴干,为卑,所以其德在与其相配的阳干身上,有从夫之义,不自以为德。

杨子说,配日之道,正有五日,甲己为木,丙辛为火,戊癸为土,乙庚为金,丁壬为水。

按阴阳之理,必须阴阳相配,以成君臣夫妇之义。

比如,甲为君,为夫,己为臣、为妻。

君位自在,臣位跟随君定,所以己德在甲,乙德在庚,是阴从阳之道,其余皆依次。

【原文】支德者,子德在巳,丑德在午,寅德在未,卯德在申,辰德在酉,巳德在戌,午德在亥,未德在子,申德在丑,酉德在寅,戌德在卯,亥德在辰,此皆以其夫生助之所也。

【李锐】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免费范文精选

【李锐】仁义礼智圣五行的思想渊源免费范文精选

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本《五行》发表以来,庞朴等学者先后对其作了重要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令人兴奋的是,在郭店楚墓竹简中,又出土了竹简本《五行》。

两种《五行》有所不同,相关的讨论文章应接不暇,《五行》的研究可谓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领域。

但是,关于“仁义礼智圣”五行思想的主要阐述者和时代,学界依然存在较大的争议,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

一关于《五行》的学派和时代,就笔者陋见所及,至今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 作者是子思、孟轲学派的门徒[1];2.“孟氏之儒”或“乐正氏之儒”的作品[2];3. 是孟轲学派的作品[3] (P555);4. 是思孟一派著作,但未必反映思孟五行说的全体,子思创五行说[4];5.是战国前期子思氏之儒的作品[5] (P105);6. 作者晚于世子,略早于子思[5] (P5);7.《五行》之经文为子思之说,传文乃世子之意而门人记之[6];8. 帛书《五行》的说解部分,由思孟学派的弟子们完成于荀子的批评之后[7] (P225);9.帛书《五行》传文为世子之学[8] (239);10. 郭店《五行》成于战国后期以孟子、荀子思想为中心,折衷了先秦时代儒家及诸子百家思想的儒者之手[9];11.楚简《五行》很可能是世子之作,帛书《五行》说解部分属其门徒之作[10] (P167);12.简本《五行》是子思(或“子思之儒”)的作品,帛书《五行》是“孟氏之儒”之别派的改编解说本[11];13.《五行》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到孔子与子游。

其成文上限可以推至战国早期,作者未明。

子思对《五行》之成书有一定程度的编纂与加工,简本《五行》二十三至二十六章属于说,有可能出自子思之手。

帛书《五行》之传的作者乃世子之传人,《传》的撰成年代早于孟子,其下限略可断至与孟子同时[12]。

后七说的提出,是在郭店楚简发表之后。

我们知道,郭店楚墓的年代是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如果考虑到竹简有一个抄写、流传到楚地的过程,其时代当更早。

《五行大义》卷第四

《五行大义》卷第四

《五行大义》卷第四第十五论律吕第十六论七政第十七论八卦八风第十八论情性第十九论治政第十五论律吕春秋元命苞云。

律之为言率也。

续汉书云。

律。

术也。

律书云。

吕。

序也。

序述四时之气。

定十二月之位也。

阴阳各六。

合有十二。

阳六为律。

阴六为吕。

律六者。

黄锺。

大蔟。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也。

吕六者。

林钟。

南吕。

应钟。

大吕。

夹钟。

仲吕也。

史记云。

律历者。

天所以运五行八正之气。

成熟万物也。

帝王世纪云。

黄帝使伶伦于大夏之西。

昆仑之阴。

取竹解谷。

其窍厚均者。

断两节闲吹之。

以为黄钟之管。

以象凤鸣。

雌雄各六。

以定律吕。

以分星次。

伶洲鸠曰。

律。

所以立均出度也。

故云。

纪以三。

平以六。

成以十二。

天之道也。

此六中之元。

古之神瞽。

考中声而量之。

以制度律。

均钟。

故名黄钟。

所以宣养六气。

二曰太蔟。

所以金奏。

乃赞阳出滞。

三曰姑洗。

所以修洁百物。

考神纳宾。

四曰蕤宾。

所以安静神人。

献酬交酢。

五曰夷则。

所以咏歌九则。

平民无贰。

六曰无射。

所以宣布哲人之令德。

示民轨仪。

为之六闲。

以扬沈伏而黜散越。

元闲大吕。

助宣物也。

二闲夹钟。

出四隟之细。

三间中吕。

宣中气也。

四闲林钟。

和展百事。

俾莫不任肃纯恪也。

五闲南吕。

赞阳秀也。

六间应钟。

均利器用。

俾应复也。

律吕不易。

无奸物也。

三礼义宗云。

律者。

法也。

言阳气施生。

各有其法。

吕者。

助也。

助阳成功。

一云。

律。

帅也。

帅导阳气。

使之通达也。

吕者。

侣也。

以对于阳。

与之为侣。

亦吕距也。

谓阴阳之气。

有时相距。

明阳出则阴除。

阴升则阳损。

故有相距之意。

续汉书云。

阳以圜为形。

其性动。

阴以方为节。

其性静。

动者数三。

静者数二。

以阳生阴而倍之。

以阴生阳半之。

皆以三而一。

阳生阴曰下生。

阴生阳曰上生。

皆参天两地。

圆盖方覆。

六偶承奇之道也。

淮南子云。

数始于一。

一而不能生。

故分为阴。

阴阳合而生万物。

故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故三月为一时。

所以祭有三饭。

丧有三踊。

兵有三令。

皆以三为节。

三三如九。

故黄钟之律九寸。

而宫音调。

因而以九之。

九九八十一。

黄钟之数立焉。

【五行大义】卷一

【五行大义】卷一

【五行大义】卷一五行大义卷第一第一释名就此分为二段一者释五行名二者论支干名第二论支干名支干者,因五行而立之。

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

蔡邕《月令章句》云: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也,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

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辰。

阴阳之别,故有支干名也。

而名有总别,先论总名,次言别号。

支干是因为五行而立的。

往昔轩辕的时代,由大挠来制定的。

蔡邕《月令章句》里说:大挠采用五行的性情,参考北斗星的斗机所建方位,开始制定甲乙来为太阳命名,叫做干;制定子丑来给月亮命名,叫做支。

有事情在天,则用日;用事在地,则用辰。

这是阴阳的分别,所以有支干的名字。

而名字有总类,有别类,先论述总名,再论述别号。

总名支干者,干字乃有三种不同,一作幹,二作簳,三作干字。

今解簳字者:此支簳既相配成用,如树木之有支条茎簳,共为树体,所以云簳。

又作幹者:幹济为义,支者,支任为义,以此日辰,任济万事,故云支幹。

又作干字者:亦是簳义,如物之在竿上,能竖立显然,故亦云竿也。

世书从易,故多干也。

支干的总名。

干字就有三种不同,一个为幹,二为簳,三为干字。

那么我们先看簳字的意思:这个支簳就是相配而成用的,比如树木有枝条、茎簳,那么他们一起构成树木本身,所以叫做“簳”。

再来看幹的含义:幹就是有益、发挥作用的意思;支就是,支持任用的意思。

用所干支代表的日辰,来任用发挥作用,有益于世间万事。

所以叫支幹。

再来看干字:也是竿的含义,如果物体立在竿上,能够竖立显然,所以也叫做竿。

世上的书大多从《易》来,所以有多种干支说法。

次别号者,《诗纬推度灾》云:“甲者,押也,春则开也,冬则阖也。

”郑玄注《礼记月令》云:“甲者,抽也。

”乙者,轧也。

春时万物皆解孚甲,自抽轧而出也。

丙者,柄也。

物之生长,各执其柄。

郑玄云:“丙者,炳也。

夏时万物强大,炳然着见也。

”丁者,亭也,亭犹止也。

物之生长,将应止也。

戊者,贸也。

生长既极,极则应成,贸易前体也。

日傳本《五行大義》所見古本《春秋繁露·治順五行篇》輯證

日傳本《五行大義》所見古本《春秋繁露·治順五行篇》輯證

日傳本《五行大義》所見古本《春秋繁露治順五行篇》輯證程蘇東
【期刊名称】《中华文史论丛》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五行大義》是中古五行學的集大成之作,對於中古知識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同時,由於其大量徵引早期文獻,因此也具有重要的輯佚學與校勘學價值,自回傳中國以來,向受學者關注.但值得注意的是,日傳本《五行大義》並非一般轉寫本,而是一種正文與注文合寫的注釋本,由於中村璋八等早期整理者未能注意到這一問題,因此在其整理過程中出現不少點斷、讀破的現象.該文在釐清日傳本《五行大義》正文、注文合寫的文本結構後,對其所引隋人所見本《春秋繁露·治順五行篇》正文部分的文本形態及其輯佚學、校勘學價值進行了論述.
【总页数】32页(P239-270)
【作者】程蘇東
【作者单位】北京大學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春秋繁露》五行诸篇伪作考*--和董仲舒的阴阳、五行说的关联 [J], 庆松光雄;杨宪霞(译);张亮(译);邓红(译)
2.关于《春秋繁露》五行诸篇的考察 [J], 田中麻纱;秦祺(译);邓红(译)
3.董仲舒接纳五行说的问题\r——《春秋繁露》五行诸篇真伪性的前提认识 [J], 边士名朝邦;刘红艳
4.《左傳》疑義新證(昭公篇) [J], 趙生群
5.《春秋繁露》五行诸篇真伪考 [J], 江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行 大义 》 伦理推演思想 管窥
江净 帆
( 重庆第二师 范学 院 教 师教育学院 , 重庆 4 0 0 0 6 7 )
摘要: 理解 中国传 统的伦 理道 德体 系 , 无 法回避其“ 天人 合一” 的哲学基础。《 五行大义》 作 为中世纪 重要 的五
行学说专著 , 反 映 了基于“ 天人合一” 观 的人世伦理 与 自然规律 相互推演 思想 : 世界 万物均 由阴阳五行 化育生成 , 因此万物 同质 、 同构且 交感 ; 人在五行之 中, 故人之 伦常秉 于天性 、 人之 伦理行 为也须服 从 自然规 律 ; 人 世伦理 与 自然规律可 以相互推演 , 也须协调 一致。如人世伦 理顺于 自然规律 , 则祥 ; 如逆于 自然规律 , 则 凶。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0—2 8
作者简介 : 江净帆( 1 9 7 2一) , 女, 四川泸州人,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事德育 、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通识教育研究。
关键词 : 五行 ; 天人合一 ; 伦理 ; 自然 中图分类号 : B 2 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6 3 9 0 ( 2 0 1 3 ) O 1— 0 0 0 9— 0 4
2 O世 纪 9 0年 代 以 来 , 面 对 国 民道 德 不 断 滑坡 的困境 , “ 国学” 开始 复兴 , 对传统伦理道德 的研究
协 调思 想进行 探讨 , 以抛砖 引玉 。
对 传统伦 理 道德 体 系 的构 建 , “ 天人 合 一 ” 观 的 基 本思 想 是 “ 人性 即是天道 , 道 德 原 则 和 自然 规 律
是 一致 的 ” , 而得 出这 一 观 点 的前 提是 “ 人 是 自然 界 的一部 分 ” 、 “自然 界 有 普 遍 规 律 , 人 也 服 从 这 普 遍 规律” , 由这 一观 点推 出的结 论 是 “ 人 生 的 理想 是 天 人 的调 谐 ” 。 简 而言之 , “ 天 人 合一 ” 观 在 伦理 道 德
成, 因此世 界万 物源 于一体 并能 相互交 感 、 影 响。 而
前大 陆 的仍 然停 留在 浅 表层 次 , 尚缺 乏 对 这 些 观念 背
后“ 天人 合 一 ” 哲 学 基 础 及 其 相 应 推 演 思 想 的 细致
上 是对 西周 以来 、 直 至 隋 朝 时期 五 行 学 说 的一 个 总
领 域所 追求 的理 想是人 伦 与天道 的合 德 。 人 伦与 天道 合 德 的思 想 可 上 溯 至 西 周 时代 , 历
经战国、 汉 的发 展 以至宋 的成熟 , 其 间在人 伦 与天 道 二 者 的关 系上 , 既有追求“ 合” 这一 主流上的一致 , 在 具体 主 张 中又 各 说纷 纭 , 杂枝 丛 生 。笔 者 之 所 以
理与考证 。日本学者 中村璋八对《 五行大义》 引用
的文献进 行 了统计 , 其 中包 括 经 、 史、 子、 集 4部 、 3 0 类、 1 7 3种 , 这些 文 献 中 既有 目前 尚存 的古 籍 , 也 有
大 量不见 于今 本 的佚 文 和 异 文 。 因此 , 这本 书 在
五 行学说 史 上具 有 重要 的文 献 价 值 , 它 在某 种 程 度
第2 6卷 第 1 期 2 0 1 3年 1月
重 庆第 二师 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Ch o n g q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Vo 1 . 2 6 No. 1
J a n u a r y , 2 0 1 3
结, 其 中的诸 多 理论 又对 后 世 产 生 了深 远 影 响 。通
过此书管窥西周至隋朝 、 乃至整个传统社会 中人伦
与 天道 合德 的思想 乃是 一个 有效 的途径 。
二是鉴于《 五行大义》 中五行学说论述 的系统
性 和实证 取 向 。《 五行大义》 在 五 行 学 说 上 具 有 较 选择《 五行大义》 为个 例管窥传统人 伦与天道合德 强 的实证 取 向 。萧 吉在 集 成 五 行学 说 , 引用 观 点 既
梳理 。而实 际上 , “ 天人 合一 ” 哲 学 作 为 中华 文 明特 有 的根 基与 源 泉 , 其 在 传 统 伦 理 道德 体 系构 建 与论
证 过程 中所 发 挥 的作 用 是 难 以 回避 的 。有 鉴 于此 ,
《 五行大义》 是五行学说史上一部 承前启后 的重要
著作 , 李 约瑟 ( J o s e p h N e e d h a m) 认为 , “ 关 于 五 行 的 最 重要 的 中古 时 代 的 书籍 , 是5 9 4年萧 吉 所 写 的 献 给 隋朝 皇帝 的《 五行 大 义》 ” 。 _ 2 萧 吉 出身齐 梁 宗 室 , 博学 多通 , 尤其 精通 阴 阳算术 , 他在 隋朝初 期 以本 官

的思 想 , 主要有 以下 两方 面 的原因 :

是 鉴 于《 五行大义》 在 五 行 学说 史 上 的 重要
时成 为学术 界 聚焦 的热 点 。2 0多年 过 去 了 , 就目
地位 。探讨 传统 人伦 与天 道合 德思想 无法 回避 五行 学说 , 因为 人世 伦 理 道 德 可能 并 必 须 服从 自然 规 律 的哲 学基础 便是 世界 万物 均 由阴 阳五行之气 化 育 而
太 常之职 考 定 古 今 阴 阳书 , 精 勤 多 年 以集 成 此 书 。 此 书的重要 价值 并不 在 于萧吉 对五行 学说 提 出 了什 么新 解 , 而在 于对 隋 以前 的 五行 学 说 进行 了系 统 梳
本文拟 以隋朝萧吉所 撰《 五行大 义》 为例 , 就基 于
“ 天 人合 一 ” 观 的传 统 人 伦 与 自然 交 相 推 演 、 感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