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四年级数学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精品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创新教案(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创新教案(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创新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四则运算和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利用加法运算定律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进行计算的基础方法,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简便计算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
单元思维导图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加之有了学习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但加法结合律毕竟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2.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合作探究、分析概括以及迁移类推的能力;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难点: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加法交换律,为新课学习作铺垫。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交换律呢?生: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作加法交换律。
师:能用字母来表示吗?生:a+b=b+a2.根据加法交换律在()填上恰当的数。
师:大家能根据加法交换律进行填空吗?217 + 383 = 383 + ()b + 100 =()+ ()39 +() = a + ()评析:通过对上节课知识的复习,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学习过程,为学习新知提供合适的空间。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独立解决。
出示例2主题图师:上节课,我们帮助李叔叔解决了一天骑行的路程,转眼间又过去三天,看李叔叔又骑行了多少千米呢?师:从图中我们可以获得什么信息?生:第一天骑行88千米,第二天骑行104千米,第三天骑行96千米。
第四单元 加法结合律 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第四单元加法结合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用数学语言描述加法结合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2.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3. 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2.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小组活动准备:计算器、练习纸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算式:24 56 76,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2.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提问:这个算式可以先计算哪两个数的和呢?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在加法运算中,我们可以先计算任意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结合律。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15分钟)1. 教师出示算式:24 56 76,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24 56) 76 和24 (56 76) 的结果。
2. 学生计算后,教师提问:这两个结果相等吗?为什么?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先计算任意两个数的和,再加上第三个数,结果不变。
4. 教师出示更多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加法结合律。
(三)应用加法结合律(10分钟)1. 教师出示算式:123 456 789,请学生用计算器计算结果。
2. 学生计算后,教师提问:运用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先计算哪两个数的和呢?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小组活动(10分钟)1.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练习纸和计算器。
2. 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练习纸上的题目,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加法结合律》教案(通用10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加法结合律》教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加法结合律》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加法结合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加法结合律》教案篇1设计说明1.在不断的设疑中启发学生思考、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根本,通过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接着通过验证、猜想,使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体。
本设计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抽象、概括、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
课前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形成疑问,提出问题1.观察、讨论。
师:这里有两组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4+8)+6○4+(8+6)(19+82)+38○19+(82+38)师: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相互说出自己的发现)2.交流发现。
师:通过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1)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2)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个数,后两个数)(3)结果如何?(得数相同)3.提出猜想。
师:根据刚才的发现,请你猜想一下,加法中除了交换律外,可能还存在什么样的规律?(学生猜想: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所得的和是相等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给出的算式,发现两个算式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自觉地产生探索的欲望。
⊙验证猜想,总结规律1.验证猜想。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
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精选4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等等。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板书。
二、新授练习本上用自己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黑板上问题。
教师巡视,找出课堂上需要的答案,找学生板演。
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发现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组算式,总结出:40+56=56+40试着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
通过这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规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板书。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加法交换律吗?板书:a+b=b+a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示。
符号表示:△+△=△+△引导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总结出:(88+104+96)=88+(104+96)学生观察第二组算式,发现特点。
学生继续观察几组算式。
出示:(69+一⑦2)+2869+(一⑦2+28)壹伍5+(145+207)(壹伍5+145)+207通过上面的几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总结观察到的规律。
教师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叫法结合律。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
符号表示:(△+△)+○=△+(△+○)教师板书:(a+b)+c=a+(b+c)学生根据这两个运算定律,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三、巩固练习P28/做一做P31/4、1四、小结学生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加法的运算定律。
今天这节课你们都有什么收获?你能把这些运用于以后的学习中吗?五、作业:P31/3板书设计:加法的运算定律(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2)李叔叔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40+56=96(千米)56+40=96(千米)88+104+96104+96+88=192+96=200+88=288(千米)=288(千米)40+56=56+40(88+104)+96=88+(104+96)(学生举例)(69+一⑦2)+28=69+(一⑦2+28)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精选8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第56—第58页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者:唐荣教学设计:明确今天的教学内容板书:运算律简介运算律的含义:即运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1,出示例题画面,由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并根据题中所提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选择相关条件并进行解答。
2,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说说列式的理由板书:28+17 男生跳绳人数+女生跳绳人数17+28 女生跳绳人数+男生跳绳人数3,比较两式结果,总结规律4,由学生说出他们的发现: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5,比较两式异同点,明确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逐步导出规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6,说明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太多太多,为了简明表示出这一规律,我们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为a+b=b+a,明确这里的a,b分别代表两个数,等号表示"不变".二,数学加法结合律的条件(通过例题发现规律)1,根据例题的条件,你能求出参加活动一共有多少人吗各自列出算式:2,交流解题方法,明确算理(28+17)+23 28+(17+23)由学生分别算出结果,并比较异同,明确虽然顺序不一样,但结果相同,说明这也是一种规律,由各人再举出例子试试,看这一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
4,总结归纳这一规律,并学习用字母表示。
5,明确两规律的名称。
三,组织练习1,做第58页想想做做第1题,说出每一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做第2题,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出各是怎么想的。
3,完成第4题,说出每组题中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4,完成第5题。
四,全课总结1,由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2,教师总结及要求这节课我们学习加法运算中的两种运算规律,要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并明白其含义。
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数学教案-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1. 引言本教案主要介绍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的概念和应用。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通过学习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学生将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加法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其中a、b和c的和的结果不受加法的运算顺序影响,即(a + b) + c = a + (b + c)。
这一法则允许我们在进行多个数的加法运算时,不受括号位置的限制,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2.1 加法结合律的原理加法结合律的原理可以通过简单的数学推理来说明。
假设有任意三个数a、b和c,根据加法的定义,(a + b) + c就是先计算a和b的和,然后再将这个和与c相加。
同样,a + (b + c)就是先计算b和c的和,然后再将这个和与a相加。
根据加法的交换律,两个和是相等的,即(a + b) + c = a + (b + c)。
2.2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举例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
假设有三个数,分别是5、7和3,按照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计算顺序: - (5 + 7) + 3 = 12 + 3 = 15 - 5 + (7 + 3) = 5 + 10 = 15可以看到无论是先计算(5 + 7)还是先计算(7 + 3),最终的结果都是15。
这说明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无需关注加法的运算顺序。
3. 简便算法简便算法是指通过一些简单的技巧和规律,来加快加法运算的速度。
通过学习简便算法,学生将能够更加快速地进行加法运算,提高计算效率。
3.1 十进制数的简便算法针对十进制数的加法运算,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简便算法:3.1.1 进位法进位法是一种简便算法,适用于两个多位数的加法运算。
具体的步骤如下: -从加法运算的最低位(个位)开始,将对应位的数相加。
- 如果相加的结果大于等于10,则需要进位,进位的数为1。
- 将进位的数添加到下一位的计算中,继续进行相加。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_____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三、知识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四、教学重,难点: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五、采取的措施: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书第27-28页例1及练习五1-3题,教参第53-54页。
教学目标1. 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 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观察、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2.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主题图教学时间:学情分析:教学过程:(一)基础训练【口算】48+36=75-29=21×3=52÷6=88÷4=60+70=150-90=4000÷5=3000+140=60×8×0=【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学校里原有77棵梨树,12棵杏树,又栽了23棵桃树。
最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结合律》精品教案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通过学生的自助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情感态度: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因此,本节课从生活情景入手,直接从数学算式呈现学习内容,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计算、比较、探索出这一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正确、灵活地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通过计算、观察,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学习新课之前,做几道口算题,(出示课件)火车火车哪里开?(火车火车这里开)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17+28+83=)预设:生说:我是先算17加83,再加28.师:你为什么这样算?预设:生:这样就能凑成整百,算起来比较简单。
师:你用到了我们学的什么规律?(加法交换律)说的真好,期待着这节课你有更好的表现。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种运算规律:加法结合律。
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二、合作探究1.出示准备题: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比较每组中的两道算式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预设:○1:我发现每一组的两个算式都有三个加数,并且每个加数相同。
○2:每一组两个算式括号的位置不同即运算顺序不同。
师:找得真认真,表达的真准确,大家继续。
○3:我发现第一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
○4:我和他的发现一样,第二组的两个算式的得数也相同。
○5:我发现每一组的第一个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第二个算式都算后两个数,但是得数却相同。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加法运算定律 北京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加法运算定律北京版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理解加法交换律,可以灵活地运用交换律去计算;•学习加法结合律,进一步提高计算灵活性;•掌握加法分配律,可以同步完成加法计算。
1. 加法交换律在学习加法运算之前,我们先来理解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的意义是:对于任意的两个数a和b,a + b = b + a。
例如:•2 + 3 = 3 + 2•5 + 7 = 7 + 5从公式上可以看出,交换律允许我们交换加数的位置,不改变计算的结果。
这样,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地计算加法。
2. 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的意义是: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和c,(a + b) + c = a + (b+ c)。
例如:•(2 + 3) + 4 = 2 + (3 + 4)•(5 + 7) + 8 = 5 + (7 + 8)从公式上可以看出,结合律允许我们改变加法计算的顺序,不改变计算的结果。
例如,将3 + 4的结果先算出来,再加上2,或者先加上2和3,再算4的值,最后得到的结果都是9。
3. 加法分配律加法分配率的意义是:对于任意的三个数a、b和c,a × (b + c) = a × b + a × c。
例如:•2 × (3 + 4) = 2 × 3 + 2 × 4•5 × (7 + 8) = 5 × 7 + 5 × 8从公式上可以看出,分配律允许我们将一个数加上两个数之和,或者将两个数分别乘以一个数,这样可以同步完成加法计算。
4. 教学要点1.通过相关练习,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灵活掌握加法计算的技巧。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具体的实例帮助理解概念,增强记忆效果。
3.通过参与互动游戏和小组讨论,并结合层次递进的教学方法,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5. 课堂练习与反思1.给出以下算式,请根据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以及加法分配律计算出结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教案 人教版
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掌握加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用联系、发展的观点,观察分析知识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的兴趣,参与知识教学过程(四)美育渗透点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上升理论,抽象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学习新知。
教学重点: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掌握和应用。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运用。
投影仪、幻灯片、小黑板(转板)。
(一)铺垫孕伏1.什么叫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适当的数。
43+67二( )+( ) 35+( )二65+(( )+18:19+( ) o+100:( )+(3.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270+380:390+260 20+50+80二20+肋+50o+400:400+O 140+60:60+140(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与新知识作比较打下基础。
)4.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共有多少人?(转板出示) 学生计算完后,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理顺解题思路,为参与知识教学过程学习例3,埋下伏笔。
)教师:以上,我们运用了加法的意义及交换律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加法结合律和简便运算。
(板书课题)同学们看这道题(复习题4),求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就是用48+50求出结果,如果把题改一下又该怎样求呢?(教师翻转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例2。
(板书例2)(二)探究新知1.学习例3,学生读题后,指名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教师边用线段表示出数量关系。
求两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现在我们求三个班一共是多少。
可怎样算呢?请同学们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数学教案-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一、课题简介本节课将教授学生加法的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通过学习加法结合律,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数字,提高加法运算的效率和准确性。
简便算法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心算时快速准确地完成加法运算。
二、教学目标1.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运用;2.掌握简便算法,能够在心算时灵活运用;3.培养学生对加法运算的兴趣和自信心;4.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三、教学内容1.加法结合律的介绍和讲解;2.加法结合律的例题演练;3.简便算法的介绍和讲解;4.简便算法的例题演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和运用,简便算法的掌握;2.教学难点:简便算法的运用和思维训练。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2.学生准备课本、笔和纸。
六、教学过程6.1 加法结合律的介绍和讲解1.引入:教师可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入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并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2.讲解: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即加法运算中,三个数相加,先加前两个数,然后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加后两个数,再加第一个数,结果是一样的。
3.演示:教师通过多个例子演示加法结合律的运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加法结合律的作用和便利性。
6.2 加法结合律的例题演练1.教师出示几道加法结合律的例题,要求学生根据加法结合律的规律计算出结果。
2.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然后进行讨论和比较,探究加法结合律的具体应用方法。
3.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和解答,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运用技巧。
6.3 简便算法的介绍和讲解1.引入:教师通过提问和示例引入简便算法,让学生思考和探索简便算法的原理和运用场景。
2.讲解:教师以两位数加法为例,介绍简便算法的运算步骤,即从个位数开始一列一列地相加,然后在纵向加法的结果上进行进位,最终得到最终结果。
3.演示:教师通过多个例子演示简便算法的运用,让学生理解简便算法的操作步骤和计算思路。
4.3《加法结合律》 (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4.3《加法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 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难点1. 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 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小物品,如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计算。
(2)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总结加法的运算规则。
2. 探究加法结合律(1)教师出示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3.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1)教师出示一组加法算式,引导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一组加法算式,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意义。
(2)教师强调加法结合律在简便计算中的应用。
6. 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思考: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加法结合律?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的意义,并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教案标题: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数学 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感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让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巩固练习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认识。
5.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方式,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如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
小学数学《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案(优秀6篇)四年级数学《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
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
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总结规律:仔细观察,什么是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镜头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学生思考,充分发表意见,老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8、小练习:填数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
大家真的很不容易。
现在让我们再解决一个问题,看看我们能得到什么。
课件演示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
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3.比较这两个公式:有什么区别?什么是一样的?为什么数字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方程。
4.出示书中的题目,说出来,算出来。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3 加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4.3 加法结合律-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2.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3. 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加法结合律的运算过程。
3. 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以下算式,探讨加法结合律:3 4 5 = (3 4) 5 = 3 (4 5)(2)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定义。
(3)通过举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3. 深入讲解(1)详细讲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使学生明确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介绍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如利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4.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
(2)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 尝试运用加法结合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1. 加法结合律的定义2.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3. 加法结合律的简便计算方法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1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3.1 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数学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的结合律2. 加法的交换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运用。
2.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加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加法的结合律通过实例引入加法的结合律,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规律。
例如:计算(23 17) 19 和 23 (17 19),让学生发现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同。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的结合律:(a b) c = a (b c)。
(2)加法的交换律通过实例引入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观察、分析并总结规律。
例如:计算 34 27 和 27 34,让学生发现两种计算方法的结果相同。
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a b = b a。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进行简便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并能运用这两个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同时,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等数学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的探究与理解详细补充和说明: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是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对于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本质和提升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概括,深入理解这两个定律,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计算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加法结合律|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3 加法结合律|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加法结合律。
2.能根据加法结合律进行加法计算。
教学重点1.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2.基于加法结合律进行加法计算。
教学难点1.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2.加法结合律与其他法则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板书、讲义、练习册等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针对有关的内容进行课前导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知识框架。
2. 介绍加法结合律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如1、2、3,然后问学生如何计算1+2+3。
大多数学生会逐个相加,得出结果为6。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还有另外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把1和2相加,然后再加上3。
这便是加法结合律。
教师进一步解释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即加法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不影响最终结果。
3. 加法结合律的基本性质教师让学生分小组探讨加法结合律的基本性质,然后汇报。
4. 加法结合律的应用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计算题,如3+4+5+6,然后引导学生用加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即先计算3+4,再相加5和6,得出结果为18。
5. 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加法结合律的计算练习。
6. 总结讲解教师在黑板上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其在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教学评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诊断性评估,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加法结合律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加法结合律与其他加法性质的联系和区别,如交换律和分配律等。
课后作业安排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册作业,并将部分题目作为下节课的课堂练习。
总结反思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针对学生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
通过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3《加法结合律》(教案)- 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 - 北师大版
《加法结合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的概念,能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意义。
2. 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粉笔。
2. 学生用书、练习本。
3.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存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发现加法结合律的特点。
(2)教师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并进行板书。
(3)学生尝试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教师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强调加法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4.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结合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方法。
6. 布置作业(1)完成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加法结合律现象,并与同学分享。
六、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七、板书设计1. 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及意义。
2. 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3. 加法结合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
2. 学生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4.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探究新知”部分,特别是加法结合律的概念引入和运用。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范文(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范文(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范文第【1】篇〗《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8页例2。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表示,初步感受应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观察”“归纳”让学生自主发现加法结合律,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符号意识。
3、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运算律的探索过程,发现规律,概括规律教学准备:课件课前小游戏:师:同学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老师说个词,你们把它倒过来说一遍。
比如:我说“喜欢”,你们就说“欢喜”,“上海”(生:海上)、“语言”(生:言语)。
很好,接着来,声音再响亮些!“好听”(生:听好)、“好说”(生:说好)、“好学”(生:学好)。
师:好!这可都是你们自己说的哦!“听好!说好!学好!”(多媒体出示)老师希望大家在这节课的学习中都能做到这三点,好吗?教学流程:练习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游戏,你想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数学知识?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看来同学们不仅会玩游戏,还能在游戏中联想到我们的数学知识,真不错!师:那聪明的你们能快速的口算出这道题的得数吗?(ppt出示:1+2+3+4+5+6+7+8+9=)师:怎么这么快啊?你是怎么算的?师:这方法听起来真不错!师:这道题为什么可以这样算?通过咱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了。
二.探究规律,形成方法。
1、在情景中初步感知规律出示教材例2主题图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骑自行车吗?李叔叔也特别喜欢骑自行车,因为这样既节能环保、又能锻炼身体。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ppt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线段图)。
咱们用三条线段分别表示出了每天的路程。
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ppt线段图合并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5页的例4一例5,练习三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够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抿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添上适当的数。
35+( )=65+( )
2.四年级一班有48人,二班有50人,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计算完后,让学生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学习例3。
给上面的复习题3加上一个已知条件“三班有49人”,问题改为“三个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后,指名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用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我们在前面研究过,求两个数的和一共是多少,知道用加法算。
小组讨论:现在求三个班人数的和一共是多少可以怎样算呢?想一想,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呢?
汇报:第一种解法:先把一班和二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三班的人数。
引导学生说出综合算式:(48+50+49,强调说明,为了表明先算一班与二班人数的和,可以在48和50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 汇报:第二种解法:先把二班和三班的人数加起来,求出它们的和,再加上1班的人数。
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48+(50+49)。
强调说明,为了表示先算二班与三班个数的和,要在50和49的外面加上小括号。
提问:“这两种解法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
(板书:(48+50)十49=48+(50+49))
“有什么不同点?”(加的顺序不同,等号左边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等号右边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
)
学生回答后,共同归纳整理:48、50和49这三个数相加,先把48和50相加,再同49相加;或者先把50和49相加,再同48相加,它们的得数一样,也就是和不变。
2.再出两组算式,引导学生比较,加以概括。
(1)教师:我们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12+13)+14○12+(13+14 )
先让学生算一算,看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
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2)再观察一组算式,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320+150)+230○320+(150+230)
让学生说一说这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3.比较三个等式,突出下面三点:
(1)这三个等式中,左右两边各有几个加数?(三个加数),每个等式中左
右两边的加数都一样吗?
(2)这三个等式中,等号左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
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
)
(3)再看右边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加的顺序相同,都是先把后两个数
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
)
提问:“每个等式中等号左边的算式和等号右边的算式,加的顺序相同吗?但它们的和怎么样?”
“谁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让几个学生试说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再看一看教科书第14页的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怎样表示加法的结合律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a+b)+c=a+(b+c)
5.练习。
完成第15页“做一做”上面的题目。
让学生把数填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哪个运算定律填写的。
6.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1)学习例4。
出示:480+325+75
让学生想—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共同讨论。
教师板书,480+325+75
480+(325+75);计算时方框里的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
(2)学习例5。
出示;325+480+75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要应用什么运算定律?学生试算后,讨论订正。
(3)比较例4、例5。
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例3、例4在应用运算定律方面有什么不同?
(例3没有调换加数的位置,只应用加法结合律,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就可以使
计算简便。
而例4,要使325和75相加,必须先应用加法交换律把75调到480的前面,再应用加法结合律把325和75相加才能使计算简便。
(4)做第15页下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出是怎样应用运算定律的。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三的第5、6、7题,做完后共同订正。
(1)第5题,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根据哪个运算定律来填数。
(2)第6题,要注意a+(20+9)=(口十20)+9这道题,看学生是否能判断出,这道题虽然有字母又有数目,但它仍符合加法结合律。
(3)第7题,要求学生选两道题说一说是怎样应用加法结合律的。
如37+8,先把37分成30+7,应用结合律可以先把7和8相加,再和30相加。
四、布置作业
练习三的第8、9、10题。
板书设计:例4:480+325+75 例5:325+480+75
=480+(325+75)=(325+75)+480
=880 =880
教学设想:本课知识比较容易理解,但运用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所以采用了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达到了即
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又照顾差生的教学目的。
课后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