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22.绿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22.绿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九年级上)
第22课绿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情感。
2、能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并表达自己对这种美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将课文读熟练
有网络条件的可以在论坛上开设“《绿》朗读演艺台”栏目。
无网络条件的可以事先让学生在家里进行配乐朗诵,并录在磁带上,带到课堂。
教学过程
教学情境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第一块:
走进朗读工作室
组织学生利用电脑将课文进行配乐朗读
1、利用电脑将课文片段进行配乐朗读,制作成mp3文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制作片段)
2、将文件上传到“《绿》朗读演艺台”栏目里。
学生可以带有关的配乐资料,要给学生充分的制作时间,15分钟。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制作朗读作品。
第三块:
放飞想象的翅膀
组织学生通过听、读课文,谈自己似乎看到的梅雨潭的胜景。
1、大胆想象,用恰当的词句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美景:比如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使语言形象生动。
2、表达自己处在大自然美景中的种种感受。
第二块:
朗读演艺台
1、组织学生欣赏别人的朗读
2、评选最佳朗读作品
3、在全班播放最佳朗读作品
1、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绿》朗读演艺台”栏目里听其他同学的朗读作品。
2、给最佳朗读作品投票
3、欣赏最佳朗读作品并进行评价。评价时要紧扣作者对梅雨潭水的种种感情来评价。
教师提醒学生要文明上网。
要给学生充分的展示时间,20分钟。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苏教版初三语文上册《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科:语文班级:八()日期:2010-9-23教者:课时数:2 类型:新授教学目标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学会抓住文眼来组织材料。

3.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想象力。

教学重点抓住最能透视文章神韵的词句,引导学生从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在写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学习变换写景角度和运用贴切的修辞手法来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大家都知道这首诗中绿字用得最好。

据说他为选用这一字煞费苦心,曾用过到、入、过、满等十几个字。

绿字用得妙,形容词动词化,有色有形,化静为动,一字用妥,尽得风流。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绿》为题,表明他对绿的钟爱。

这篇散文是一幅明丽诱人的图画,是一块纯洁温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横溢的诗歌,是一曲幽雅动听的乐章,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温州游仙岩梅雨瀑时写下的散文佳作《绿》,是怎样将一潭绿水写得生动逼真、活灵活现的。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1916年考进北京大学预科学习,参加五四运动。

1925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致力古典文学研究,从事散文创作。

1931年至于932年留学英国。

抗战前对前途充满胜利信心。

抗战胜利后,反对国民党打内战。

1948年6月,在拒绝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签字。

临终前嘱夫人:有件事要记住,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8月12日,在贫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2绿》word教案 (3)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九上《22绿》word教案 (3)

《绿》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 理清文章结构;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一、第一课时1、简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东海,长在江苏扬州。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毛泽东称颂他是“表现我国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写作背景《绿》,写于1924年。

当时,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他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仔细品味《绿》,就可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第一次“先学后教”给下列生字词注音镶踞薄阴几绺挹掬穹倏皱缬尘滓棱角什刹蕴蓄明眸善睐第二次“先学后教”1、用。

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者所在的观察点。

2、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自由朗读课文,并探究下列任务。

1、用。

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者所在的观察点。

行踪: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观察点:山边――梅雨亭边――梅雨潭边2、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远望、仰视)(近望、平视)(近望、平视)(修改)远———————————近低—————高—————低略————————详1、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全文的“文眼”)2、找出两个能概括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的词语醉人奇异当堂....训练《伴你学》1、2、3、4、5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课《绿》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课《绿》公开课教学设计

《绿》教学设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海口二中语文组林雪贞教学目标:1、学习、借鉴作者细致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2、感受作者在文章所抒发的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强烈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借鉴文章多角度地细致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1、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为主,适当辅以讲授。

课前准备:诵读课文,熟悉文本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古人喜欢绿,朱自清更喜欢“绿”,朱自清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这节课,我们就去梅雨潭和朱先生一起“惊诧”绿的丰韵!二、作者及背景知识介绍:1、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主要作品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等。

2、时代背景介绍:《绿》,写于1924年。

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

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

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

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

《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

三、初读感知听录音,看视频,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你认为文中重要的字词,和同学交流。

踞( ) 薄阴( )绺( ) 棱角( ) 穹( ) 尘滓( ) 皱缬( ) 掬()什刹( ) 挹()明眸()善睐()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句子(划线)明确: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3、找出两个能概括梅雨潭绿的特征的词语 (用△符号)明确:醉人奇异四、理解阅读:1、作者在第二段直接写梅雨潭的绿了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烘托)脉络图坐在亭边【梅雨亭】走到山边站在水边【梅雨瀑】【梅雨潭】(远眺)(近观)(眼前)远———————————近略————————详2、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划出你认为最优美的语句,并从写法、作用等方面写出你的评价。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2《绿》教学设计 苏教版

绿【教学目标】1、缘景入情,用“吟哦讽诵”法,在诵读品味中感悟作品的情韵美。

2、披情入文,用“批注式阅读”法,在字斟句酌中赏析作品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学会对本文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的高超技法和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绿导语:水是生命之源,滋润万物,绿是生命之根,孕育生机。

当一潭绿水呈现在文学大师朱自清面前时,他又将有怎样的感触与情思呢?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散文名篇《绿》古往今来,许多伟人都有读书做批注的习惯,做批注是一个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思想的火花往往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迸发出来的,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动笔,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读读书动动笔,学着做一下批注。

二、速读——绿用3分钟略读全文,完成下列问题:1、划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用“——”)2、第二、三自然段分别主要写了哪个景点?(用“。

”)第二、三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有什么关系?(写旁批)3、圈出两个能概括梅雨谭绿的特征的词语(用“。

”)明确:(1)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体会:作者两次来仙岩景同色异,绿——是作者惊异的原因。

开门见山,点题,留下悬念。

结尾“不禁”二字,与首段呼应。

(2)梅雨瀑梅雨亭梅雨潭的绿梅雨潭和梅雨亭是梅雨潭绿色的所在地,描绘梅雨潭和梅雨亭就及好地为梅雨潭的绿色作了铺垫和衬托。

(3)醉人、奇异三、品读——绿面对这汪汪一碧的潭水,作者像一位丹青高手,浓墨重彩加以描摹,并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倾注其中。

这篇蓄满诗意和温情的美文,句句精妙、字字珠玑。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建议同学们用批注式阅读法来鉴赏文章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醉人而奇异的绿的?批注示范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老师批注:一个“招引”,运用拟人修辞,一个“追捉”侧面写出了梅雨潭绿色的无穷魅力,写出了“我”对这绿色的倾心喜爱。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绿》教案 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 绿》教案 苏教版

第22课绿教学目标:1、学习在读书时用不同的符号作标志;2、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设想: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要点:1、圈点的符号和方法2、介绍作者3、学习作者怎样写绿教学步骤及内容:一、解释题目,导入新课女儿红是一种产于绍兴的有名的黄酒。

但是你听说过“女儿绿”吗?如果没有就请随我一同走进朱自清的《绿》,从中去寻找答案。

二、作者介绍朱自清(1989—1948年),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扬州人。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5年到北京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不久任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

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

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

1948年6月,在京参加了反对美国扶持日本的游行,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国面粉宣言》上签名。

1948年8月20日,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朗读课文1、听朗读2、学生读四、明确单元学习目标与本课学习方法1、请同学读单元提示。

本单元是“自由读写单元”,具体的要求就是学会“读书动笔”。

2、圈点符号·生字、难字。

关键词语. 总括句、重要句. 佳妙句○段序(圈内写数字、放在段首)☆重要段落、重要语段╭段内层次,加在层次开头(一般用竖线)? 有疑问处△要注意处、发表感想处五、整体感知1、全文共四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明确:①开门见山,一语点题②从几个不同的观察点写梅雨瀑③从多个角度描写梅雨潭的绿④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旨2、结合课文后的点评再读课文六、精读课文1、思考、讨论课后的“几个问题”2、完成课后的“探究练习”七、总结形态少变、色彩单一的绿在朱自清的笔下情一样的深,梦一样的美,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热爱。

这得益于作者独特的写景方法。

叶圣陶说过:“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宝石。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绿》教案

苏教版初中九年级语文上册《绿》教案

22绿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文中所写景物的特征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

2.能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并学会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3.能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能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并学会作有个性且精彩的批注。

2.能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说出大自然的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朱自清1.导入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文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这两篇作品给同学们留下了深深的美好的印象。

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会以它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

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满蓄在对一潭秋水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

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山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2.组织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并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态度。

明确: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

原籍浙江绍兴。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本文写于1924年。

当时朱自清先生在思想上比较健朗,基本上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因而文章也写得清朗明快,优美的文字中满蓄着勃勃的生命活力。

二、读“绿”1.听配乐朗读(录音),说感受,找感受。

①不看书,让我们凝神屏息,全身心地去感受这“绿”的神韵。

(听录音)②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能用一个词或短语说说自己的感受吗?③这是大家的感受,那朱自清先生对这绿的总体感受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文。

找出这个句子。

(“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2.体会“惊诧”,明白“文眼”。

“惊诧”是什么意思?(惊讶、诧异)能不能把“惊诧”换成“惊讶”?为什么?(“惊诧”是“十分惊讶”,比“惊讶”程度重。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教案 (新版)苏教版

[学习资料]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二十二课《绿》(朱自清)教材分析:散文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

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学情分析:《绿》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动笔读书的范例,认真学好这篇课文,对我们掌握动笔读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让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的“开篇语”和文后所附的圈点符号,教师再就如何圈点批注作简要的点拨,让学生弄清如何动笔读书。

教学目标: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3.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4.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1.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

2.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一、了解作者基本信息。

﹡二、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熟读全文,词语正音、解释。

﹡四、理清文章脉络。

﹡五、找出散文的文眼。

﹡六、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七、划出文章的比喻句加以赏析。

八、完成《导学练》“同步强化测控”部分。

﹡A组:完成上述所有问题。

B组:完成一~四和八题。

C组:完成上述带“﹡”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3. 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1.作者简介2. 写作背景文章的题目“绿”,是指梅雨潭的绿,作者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绿》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绿》教案苏教版

《绿》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揣摩句子的含义,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资源学生对“绿”的象征意义的了解。

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背影》的学习体会。

多媒体教育手段。

预习设计1、字音盘踞( jù ) 薄( bó )阴绺(liǔ ) 棱(léng )角穹(qióng ) 尘滓( zǐ ) 皱缬( xié ) 掬( jū )什刹( shí chà ) 挹(yì) 明眸( móu )善睐( lài )2、思考:A全文的文眼是什么?B赏析描写梅雨潭的绿的语句。

学程预设导学策略调整与反思一、导入:1、展示植物图片,说说你觉得绿色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

2、在人们的心目中,绿色是青春和活力的象征,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而在散文大师朱自清的笔下,更是赋与了绿多姿的风采和别样的生命。

今天,我们来鉴赏学习他的散文名篇——《绿》。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绿》这篇散文写于1924年,当时我国文坛仍涌动着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作者思想上仍洋溢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冲破封建樊篱、勇于探索进取的激情,因而文章写的清朗明快,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着追求融入到对秋水描绘中。

2、字音:盘踞( jù ) 薄( bó )阴绺(liǔ) 棱(léng)角掬(jū)穹(qióng ) 尘滓( zǐ )皱缬(xié) 什刹(shí chà) 挹(yì) 明眸(móu)善睐( lài )3、作为散文,往往有文眼或者说有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你觉得是哪一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三、整体感知1、让作者感到惊诧的是——绿,梅雨潭的绿。

教育最新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育最新K12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绿》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二十二课《绿》(朱自清)教材分析:散文教学和其它文章不同,用分析法教学散文,会破坏文章的整体韵味和优美意境。

而鉴赏散文就避免了上述缺点,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美感,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这篇散文精巧缜密的构思、优美明快的语言极具典型性,很值得欣赏;同时它又篇幅短小、内容浅易,适合鉴赏。

学情分析:《绿》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动笔读书的范例,认真学好这篇课文,对我们掌握动笔读书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让学生认真阅读本单元的“开篇语”和文后所附的圈点符号,教师再就如何圈点批注作简要的点拨,让学生弄清如何动笔读书。

教学目标: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3.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4. 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教学难点:1.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

2.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自学:一、了解作者基本信息。

﹡二、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熟读全文,词语正音、解释。

﹡四、理清文章脉络。

﹡五、找出散文的文眼。

﹡六、作者写景的立足点有哪几个?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七、划出文章的比喻句加以赏析。

八、完成《导学练》“同步强化测控”部分。

﹡A组:完成上述所有问题。

B组:完成一~四和八题。

C组:完成上述带“﹡”的问题。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学习多角度地细致描绘景物特点得方法.2.体会比喻等手法的妙用。

3. 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学生活动一】自学检查1.作者简介2. 写作背景文章的题目“绿”,是指梅雨潭的绿,作者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绿
学习目标:1.欣赏文章语言准确、形象、富于情感、有表现力的特点;
2.了解并初步掌握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借鉴文章多角度地细致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

他是现代著名的作家和学者。

明确: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人惊诧。

踞、透、扯、送、钻、招引、摆弄
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文章从博喻到比较映
们;——“招引”紧扣“闪闪的绿”
③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弯)下去,……
请问你从文中读出了朱自清的什么样的感情呢?
说明:预习作业、训练作业、当堂检测及巩固作业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