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2(苏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苏教版精品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61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杨虹一、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错位叙事手法,掌握并分析错位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2.通过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了解小说把普通人命运置于战争文学的描写手法,读懂小说表现人的刚毅以及战争给人造成的悲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小说错位手法的表现及效果教学难点:小说多元化主题的探索三、教学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生活在和平年代,战争对我们来说似乎很遥远,但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我们却能通过许多的历史和影视资料真切地感受到,时至今日,世界上的炮火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今天,我们要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
2.概括小说主要情节问题1:一个人的遭遇,到底是什么遭遇呢,请一个同学简单概括小说的故事内容。
明确:一个人:索科洛夫,一个退伍军人,他经历了家庭毁灭,后来又领养了一个儿子,和儿子相依为命,最后依然在困难中生活,用一个破碎的心灵去温暖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小生命。
3.分析小说叙事的错位艺术歌德说过:“小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唯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奥秘。
”小说除了故事情节外,还需要从小说的叙事形式技巧抵达内在奥秘。
(一)展示叙事形式技巧:错位叙事错位:叙述者一开始顺着读者的思维定势和接受惯性展开,故意在情节过程中制造某种结局的错觉,然后在关键部位,笔锋一转,偏离原来的叙述方向,让小说叙事失去正常的或者应有的状态,造成强烈的预想性反差。
如《麦琪的礼物》“无用的礼物”的错位却代表着最美的礼物:相濡以沫的爱情《警察与赞美诗》中,苏比想法与结果的错位道出了生活的戏剧化与小人物无法主宰自我命运的无奈。
《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生与死,喜与悲的错位(二)问题2:找出这篇文章错位的地方?明确:小说叙事错位1:梦想与现实梦想:梦中与家人谈话(第4小节)关于儿子的梦想(第7小节)梦见死去的亲人(第26小节)请学生齐读第4、第7、第26小节现实:第一次原来一直和死人在对话(第5节)第二次儿子被德国兵打死,一切成空(第8、9小节)第三次战争胜利,领养了一个儿子后(第26小节)梦想与亲人团聚,有一个温暖的家,这在今天根本算不了什么,但对索科洛夫来说却是那么奢侈,美梦破了,留下的只有噩梦。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文档资料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语文必修2苏教版第二专题《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2)
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第1节一个人的遭遇一、教材分析: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第一版块“遭遇战争”中,收录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是一篇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小说,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因为战争,主人公索科洛夫被迫走上前线、妻子及两个女儿被炸死、儿子死在前线、领养战争孤儿凡尼亚。
小说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凡尼亚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鉴于此,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应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通过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感情。
所以,教学《一个人的遭遇》时,应从索科洛夫、凡尼亚的悲惨遭遇入手(即情节),通过对战争带给索科洛夫、凡尼亚悲惨遭遇的梳理,主要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让学生深深体会战争的残酷,进而珍惜和平;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另外,作为一篇引起强烈反响的小说,其艺术特点也是本课探讨的话题之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深刻的认识,珍惜和平。
2、细节描写的艺术3、积累优美文段,了解写作背景。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2、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3、学习本文在叙述中穿插议论和抒情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目标:1、体会战争对人的身心的摧残,理解世界人民和平愿望。
2、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三、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 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
高中语文第一专题《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读前要热身肖洛霍夫与《一个人的遭遇》一个苏联战俘,在战俘营受尽折磨,九死一生回到家乡,亲人全都不在了,惟一的儿子也在攻克柏林时牺牲,家成了一个炸弹留下的大坑,于是他只能收养一个孤儿,相依为命……小说结尾,作者写两个流浪者“是被苦难的生活抛弃在路边的两粒沙子”。
这样一个苏联战俘的命运,带出了俄罗斯大地普遍的悲泣,一个人的故事被肖霍洛夫写得恢宏而悲凉,与《静静的顿河》一脉相承。
5—1小说在1956年12月31日到1957年1月1日被《真理报》连载刊出,同时在电台播放。
这一天,莫斯科几乎所有的人都站在在街上流着眼泪凝神倾听……被英雄主义掩盖的创伤郁积了十几年,一直没有宣泄,肖洛霍夫轻轻戳开一个小口,苏联人民的泪水洪水一样流淌出来。
这个时候,人民的心特别脆弱和柔软。
肖洛霍夫为什么要拿一个被俘的军官做主人公?李毓榛是肖洛霍夫研究的专家,他知道战俘问题牵涉到肖洛霍夫的隐痛。
肖氏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在苏德前线被俘并最终死在了战俘营,而自己曾有机会凭借与斯大林的良好关系把他从前线调回来却没有办到。
朋友的妻子为此深深怨恨肖洛霍夫,并在《静静的顿河》被诋毁为非肖氏作品时,谎称保存在自己手中的手稿已丢失而使肖氏陷于被动。
《静静的顿河》作者真伪事件也引起苏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列宁的妹妹出面组成一个小组,专门审查这个问题。
《静静的顿河》不仅受到真伪问题困扰,更受到苏联高层的指责。
《静静的顿河》的创作源于对哥萨克百姓的同情。
二三十年代,托洛斯基等人推行一个政策:消灭哥萨克,不管是贫穷还是富裕的,都要从肉体上消灭。
肖洛霍夫非常具有正义感,为那些无辜的人鸣不平,说他们都是普通劳动者,不是反革命,为此他创作了《静静的顿河》。
这立刻成了许多官员的眼中钉。
他们诬陷肖洛霍夫要组织暴动,这可是弥天大罪,犯此罪在当时的苏联必死无疑。
在关键时刻,肖洛霍夫跑到斯大林那里,斯大林将他保了下来。
斯大林看了稿子后,说是“对革命有利,对我们有利”,于是《静静的顿河》得以出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5课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
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仅受过4年教育,靠自学成才,是顿河哥萨克地区多姿多彩的生活给予了后来成为作家的肖洛霍夫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
他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
作品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浅蓝的原野》,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为祖国而战》,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等。
评价他的创作构成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是贯穿从孕育诞生到解体前不久整个苏维埃时代百年历程的宏伟篇章。
他在苏联叙事文学中开创了悲剧史诗的艺术先河。
1965年,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人物轶事传世之作引发争议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的时间,小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
小说记述了自1914年开始的政治大风暴对一个哥萨克村镇和一户哥萨克人家的猛烈冲击。
从一开始,小说就很受欢迎,再版达百次之多,并被译成60多种语言。
这部小说空前的销售量虽然可以说明读者对它的推崇和热爱,但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肖洛霍夫受到了来自不同方面的攻击。
第一次发生在小说第一卷出版之后,有人散布谣言,说该书是一部抄袭之作。
1999年,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手稿面世,谣言不攻自破了。
对肖洛霍夫的第二次攻击是政治上的,发生在斯大林时期。
在斯大林对语言改革甚感兴趣的阶段,肖洛霍夫使用哥萨克人的简洁语言自然要受到当局的审查。
他前几部作品的语言比后面几部带有更多的地方色彩,因而也更粗犷有力。
但经过苏联有关方面严格的删削,1953年再版时小说的语言便苍白无力了。
而且,每一阶段的审查都延迟了肖洛霍夫作品的出版。
(一)背景链接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耳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苦难、战士的英勇。
苏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节选)》【2】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主题单元“和平的祈祷”第一模块“遭遇战争”中,收录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
所以,我主要是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积累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本课授课,共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师: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
有的人想到的是血肉横飞,哀鸿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个遥远的过去。
对于战争,我们还知道多少?提到战争,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蓄,看看你的记忆中,保存着什么样的战争画面?然后再想一想,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呢?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
对于战争,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
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
当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
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
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
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高中语文 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苏教版必修2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专题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2一、设计思想1、战争,是老一辈人脑海中灰色的记忆。
但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缺少对战争苦难的了解和体验。
而《新课标》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那么,《一个人的遭遇》正是实现这一良好教学效果的载体——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2、《考试大纲》中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
本文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一个“情”字——失去亲情的悲痛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希望通过学习文章中感人的细节描写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逐步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
3、《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
结合本篇小说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倾倒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阅读感悟,才能使其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心中。
所以我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解读感悟文本。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阅读感悟法、讨论法,以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本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是一篇重点课文。
本专题“和平的祈祷”的设置,要求通过文本的研习,解读人物心灵世界,深入了解战争。
所以这也成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1、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情节曲折感人。
但学生预习时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匆匆看完。
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通过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成了重点。
2、学生在初中阶段,在记叙文写作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进入高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文章生动感人,是切实可行。
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小说的叙述风格;2、通过细节描写的深入解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争的苦难,体验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创伤;3、通过对本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4、引导学生正视战争带来的苦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珍视和平的环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7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实录苏教版语文课本必修二第二主题单元“和平的祈祷”第一模块“遭遇战争”中,收录了前苏联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在这部以描绘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为主题的作品中,肖洛霍夫借助于一个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给普通人的心灵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创伤。
教学这篇课文,我不想依照小说的要素来对文章进行条分缕析,而是希望通过文本的研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战争和战争文学,培养起学生关爱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
所以,我主要是抓住文章中的“我”的情感变化来做组织教学,并在教学中适时穿插学生记忆中积累的关于战争文学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战争文学的本质。
本课授课,共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师: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
有的人想到的是血肉横飞,哀鸿遍野;有的人想到的是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战争对于我们来说,似乎是个遥远的过去。
对于战争,我们还知道多少?提到战争,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蓄,看看你的记忆中,保存着什么样的战争画面?然后再想一想,这些画面,为什么会保存在你的大脑中呢?生:我看过《南京大屠杀》,留在记忆中的,是无数的尸体,还有遍地的鲜血。
对于战争,我痛恨。
师:这部片子,我也看过,确实是惨绝人寰。
我们应该牢记这份灾难。
生:我看过《黑太阳》,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日本人用中国人做活人实验,特别残忍。
当时,我就希望手中能有枝枪,把这些日本鬼子全部打死。
师:我也看过,和你一样的心情。
日本的731部队,在中国大地上确实犯下了滔天罪行。
生:我没看过什么小说,电影好象也只看过《地道战》。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中国人的智慧。
我们的人民,运用他们的智慧,消灭了日本侵略者,保卫了家乡。
师:《地道战》是一部经典电影啦。
我小时侯看过无数遍。
每次看到民兵们在地道中用长矛戳死日本鬼子,就感到特别痛快。
2.2.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共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二).docx
2. 2. 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共一课时学案(苏教版必修二){苏联}肖洛霍夫学习目标:1、把握小说的基本思路,了解小说的主旨,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研读课文,品文本文语言,把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3、学习本文的创作技巧,熟识人物描写方法。
4、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了解人在战争小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具体认识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
学习重点:1、把握小说的基本思路,了解小说的主旨,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研读课文,品文本文语言,把握重点句子的含义。
3、学习本文的创作技巧,熟识人物描写方法。
学习难点:通过学习文本,引导学生了解人在战争屮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具体认识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1、字音军衔(•)丝绒(•)嗜好(•)呢喃(•)胡谄(•)邂逅(• •)()泥泞(•)衣襟(•)耽搁 ( )雏儿(•)梗概(•)刹那(•)刹车(•)勾引(•)勾当()弄巧成拙(• •)里弄•( )吓唬(■)恐吓(•)模样()模型(•)翘尾巴()翘首(• •)解乏(•)押解•( )解数(•)功勋(•)陨落 ( )殒命()脸颊()要挟()狭窄' ()戏谑()俘虏()虐待() 漆黑 ( )膝盖 ( )蜚声()斐然()2、选择最恰切的词填空。
吝啬:指极度守财,不让自己的东西有任何损失,作动词用,可带宾语。
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小气:侧重Z斤斤计较,花钱不大方,对一丁点儿的钱物都看得很重,不能带宾语,只用于口语。
⑴当代台湾一位有影响了的经济巨人,在集团的内部管理上却十分(),他说「'哪怕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加以利用,这不是(),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吝啬、小气)嗜好:指特殊的爱好,多指不良的。
爱好:指的是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
⑵大凡为官者,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利,而欲利用其手中的权利的人,往往是从其()上下手的。
(嗜好、爱好)震荡:指的是震动,使颤动,或者指动荡的意思。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苏教版必修2
冰心: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
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2、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3、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
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
(5――8分钟)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
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三、走进文本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
苏教版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节选)》word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讨论与合作一、讨论题目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哪些遭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中主人公索科洛夫一生经历了哪些遭遇?他是怎样对待这些遭遇和不幸的?二、讨论指导讨论方式:1.按班级行政组分组讨论,由行政组组长担任讨论组组长,控制讨论进度,纠正讨论方向。
2.选一个临时讨论主持人。
汇集各讨论组组长讨论结果,与全班同学交流。
3.也可以让同学自由发言。
讨论思路:1.可以从生活、学习、社会、自然等各个层面去列举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遭遇,如生活方面的不幸,学习上的困难,社会方面的各种障碍,自然界的凄风苦雨等。
2.阅读课文,了解主人公索科洛夫一生的不幸遭遇。
战争使他失去了家庭,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被俘后忍受着非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
但他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虽然也有过惊恐和胆怯,最终顽强忍受了命运带来的苦难。
小说通过主人公在战争中的苦难经历以及战后收养孤儿的举动表明:遭受战争沉重打击的俄罗斯人能够以人道主义的精神来医治自己的心灵创伤。
他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能够超越痛苦,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3.结合课文,说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怎样对待挫折与不幸。
讨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运用一、学海拾贝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方法人物描写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还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是指对人物的容貌、衣饰、姿态、神情等特征的描写。
肖像描写要刻画性格、显示灵魂。
虽然写的是外表,但反映的却是思想和性格。
要传神!要善于细腻地描绘那些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东西。
肖像描写不求形似要求神似,不求描写面面俱到,只求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2.语言描写指人物对话和独白的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描写的好,就可以透露人物的内心秘密并充分揭示人物性格的个性特征,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应当切合他的身份、地位、年龄、性格、经历等,否则会很不谐调。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课文内容与主题。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情感。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二、作者介绍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
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三、字词学习邂逅(xièhòu)狙击(jū)送丧(sāng)雏(chú)喃喃(nán )胳肢窝(gā)窒闷(zhì)着想(zhuó)模样(mú)唧唧喳喳(jījīzhāzhā)胡诌(zhōu)吝啬(lìinsè)如鲠在喉(gěng)哽咽(gěngyè)四、欣赏朗读默读课文,把握情节,复述索科洛夫的遭遇。
播放整篇小说的配乐朗读,整体把握全篇,接受情感熏陶。
五、布置作业1.文章包括哪几部分内容,并找出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的句子。
2.索科洛夫的语言有什么样的风格,并根据语言风格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认真预习了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苏联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国后,又有多少人泪飞如雨啊。
小说节选部分也有几个与泪水相关的情节,请同学们找出来,研究一番,这样也许能帮助我们较好的解读这篇课文。
二、文本研习1.失去了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1)学生回答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高中语文2.2.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共1课时名师精编教案(苏教版必修2)11
2.2.1《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共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了解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争摧残人的精神、毁灭人类文化的罪恶。
(2)整理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作品构思特点。
(3)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4)学习作者的创作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在战争中的遭遇,认识战争摧残人的精神、毁灭人类文化的罪恶。
(2)整理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作品构思特点。
(3)心理活动、环境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阅读课文,把握小说情节。
(2)品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
(3)环境描写的意义。
一、导入:以“南京大屠杀”为话题导入,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引起学生共鸣。
二、默读课文:要求:(1)弄清故事的基本要素。
(2)“我”一直处在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中?对战争的认识是什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文中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三、研读课文:深入课文,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种种感受的细致品味感受从学校走上战场的一代青年在战争中所经历的深刻心理创伤,让学生对主人公不幸命运的根源各抒己见,加深认识。
四、作业:(1)同样是遭遇了战争的不幸,《一个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中两位主人公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2)课外阅读描写战争题材的小说,并在同学中交流,找出一部最使你感动的作品,谈谈你的体会。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设置悬念的作用。
(2)讽刺的艺术。
一、导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愿望,本文中的“我”呢?请想一想,这些普通人原来的生活是怎样的,战争又是如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二、研讨问题:(1)文中“我”的叙述给人造成怎样的悬念?结合其他小说谈谈悬念的设置在小说中起的作用。
(2)名著《第二十二条军规》给我的印象很深刻,阅读这本小说,处处令我忍俊不禁,笑出声来,但笑过之后,我又有一种枯涩的回味,一种沉重的感觉。
作者用幽默讽刺的语言告诉人们,这条军规是一个套在弱者身上的枷锁,在它的控制下,贫民百姓和普通士兵就成了被任意玩弄的对象,无辜者成了战争的牺牲品,本文也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讽刺手法的运用,请同学在文中找找,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高级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2专题《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到(节选)【授课目标】知识与能力: 1、认识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到,理解和平的梦想,战争的罪恶;2、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梦想,反思战争的危害,爱惜和平环境。
过程与方法:文本研究,对话商议感神态度价值观:理解和平的梦想,战争的罪恶。
【授课重难点】 1.重点是意会思想感情; 2.难点是借助形象的学习资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祸。
【授课方法】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自学导案】自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一、字音给加点字注音:狙击()瓦砾()爱好()一撮盐()胡诌()梗概 ( )相遇 ( ) 瞬间 ( )窒闷( ) 塞车 ( ) 塞责()边塞()活塞()拥堵()利用()粘住()翘首 ( )哄堂大笑()粘稠()翘尾巴()起哄 ( )二、近义词辨析:相遇:指以前见过的人,也能够用来指不曾认识的相遇,又含有一丝缘分。
萍水相遇: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有时相遇。
掩盖:重视指掩盖,对象是人或物,不能够用于抽象事物,多用于军事、治安场合。
掩盖:重视指隐蔽,对象常是人、物,使用范围较广。
震动:指重要事情、信息震动人心。
震荡:重视指混乱不定,多较强烈并带有必然的连续性,多用于详尽物体。
平定:生活形势等宁静正常、牢固。
平易:序次正常,没有骚扰。
三、成语:喜气洋洋:。
神气活现:不骄不躁:【授课过程】一、导入新课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悲伤。
时到此刻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依旧没有暂停,依旧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损坏生命,损坏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觉二战的残忍,去感觉一个人的悲惨遭到,去感觉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作家、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 ),苏联今世闻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到》。
1965 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述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拥有历史意义的容颜”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17-2018学年苏教版必修二 一个人的遭遇 教案2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一、导入(一)请多看一眼二战期间,在一座德军纳粹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有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儿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的一块草坪,摘一朵小花送给父母和姐姐。
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了每一个人,人们都在为明天是否活着担心。
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到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
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着了。
“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那儿有快乐和鲜花吗?”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
“小天使”对痛哭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回来了。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
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粹的威逼下,缓缓地向刑场进发。
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
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
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和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人又一批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
轮到“小天使”了,他忽然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一下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
”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一眼这个世界。
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微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
暴力能摧毁什么呢?在伟大的爱与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看清自己的丑恶和渺小。
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观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美好与真实啊!(二)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四年的卫国战争,期间遭受了家破人亡的悲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其中《静静的顿河》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小品文《考验》、《钦差大臣》;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名师精编教案2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肖洛霍夫其人。
2、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3、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
2、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三、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1926年中短篇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色的原野》问世。
同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十四年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1940年出版。
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他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二部,使他在苏联文学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苏联评论界称肖洛霍夫为“史诗作家”,他的作品被誉为“苏维埃时代的编年史”。
1965年,肖洛霍夫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四、解题本篇文章采用口述的形式,通过主人公索科洛夫逃回俘虏营后的经历,表现了战争给普通人及其家庭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战争的罪恶,同时表现了索科洛夫的善良。
五、基础知识梳理1、字音狙击瓦砾器械嗜好前襟泥泞喃喃窒闷胡诌梗概邂逅瞳孔2、解词震动振动工夫功夫消失消逝六、文本探究1、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2、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3、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4、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5、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6、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或者:这篇小说在完成的时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研读1课时。
【教学内容】一、导引: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文本研习:1、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首先是得知家被德军轰炸毁灭。
“可是过了两星期,却什么东西也吃不下了。
家里没有回信来,说实话,我开始发愁了,东西根本不想吃,晚上也睡不着觉,各种古里古怪的念头尽在脑子里转动”,这是因为想念妻子,而邻居的信给他带来噩耗:他的家被德军飞机的炸弹摧毁了。
索科洛夫的心情——“当时我没有把信念到底。
我的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怎么也松不开来。
”但是他还是想回家看一看。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
索科洛夫的心情——“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
”)——把希望寄托在当了大尉和炮兵连长的儿子身上(儿子在战斗中成长,当上了大尉,索科洛夫憧憬着战争结束后的和平生活。
然而,他等来的是儿子牺牲的消息,而且是战争结束的那一天。
对儿子遗容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悲伤。
高一语文应用体验之旅专题二第5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苏教版必修2
( 时间: 40 分钟分值: 50 分)一、基础稳固 (15 分,每题 3 分 )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整正确的一组是() A.狙击(j ū)埋葬(mái)..抖动(zh àn).B.粗暴 (ku ànɡ).吞噬 (sh ì).C.闪耀 (shu ò).诅咒(z ǔ).D.窒息(zh ì).泥泞 (n ínɡ).胡须茬 (ch á).舒适(qi è).凝眸远眺 (móu) .赫然(h è).栩栩如生 (xi ào).枯竭 (k ū).风卷残云 (y àn).分析: A 项,“颤”应读chàn;B 项,“犷”应读ɡ uǎnɡ;D项,“泞”应读nìnɡ。
答案: C2.以下词语中书写完整正确的一组是( )A.腮帮郁闷神气活现风卷残云B.衣襟阻碍抑扬顿措不卑不亢C.缘由执照先发治人谨小慎微D.胡扯熄灭礼上来往喜色洋洋分析: B 项“措”应为“挫”; C 项“治”应为“制”; D 项“上”应为“尚”。
答案: A3.挨次填入以下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1)德国攻击苏联,卫国战争 ________,41 岁的索科洛夫应征参军。
(2)冬季里我们向来不断地进行反扑,相互就没________经常写信。
(3)我跟他 ( 凡尼亚 ) 无论如何总能够过下去的,不过我的心 ________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A.迸发时间震荡B.暴发功夫振荡C.迸发时间振荡D.暴发功夫震荡分析:“迸发”①火山内部的岩浆忽然突破地壳,向四周迸出;②忽然发生;(事变)突然发生。
“暴发”①忽然发达或得势( 多含贬义 ) ;②忽然发生。
依据语境选“迸发”。
“工学识。
“震荡”指的是震动,使抖动,或许指动乱的意思。
“振荡”指的是震动或许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由此可知,选“震荡”。
答案: A4.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A.等到我心松开了,血在耳朵里冲击的时候,就想起我的伊琳娜在车站上跟我分别时是如何地难舍难离。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篇二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朱正忠一、教材分析1、教材在本专题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
这个专题还有以反映战争灾难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安妮日记》和《图片两组》。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与人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能说出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和对人类文化的毁灭作用。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①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③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前一点侧重德育目标,后两点侧重能力目标。
这是符合美闺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等人关于教学目标分类六级认知理论的。
小说中关于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是本文的主旨,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本课主要使用文本研习法文本研习法:“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其中,文本是基础,一切思考讨论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不能架空文本,本文应以索科洛夫的遭遇、心理活动及凡尼亚的遭遇来进行研习,从而探讨作品的主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人的遭遇》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1
教学内容:
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
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
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
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
(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
这几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
二、课文探讨
解题:《一个人的遭遇》
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
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
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
索科洛夫
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
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⑤儿子牺牲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失去所有的亲人更为痛苦的事呢!这样的一种悲痛欲绝的心理正是由于战争造成的!
⑥得到一个新的儿子
3、体会情感变化转折
战争被俘(痛苦)-----带人逃回(惊喜)
家毁妻亡(痛苦)-----儿子幸免(惊喜)
妻死家亡(痛苦)-----儿有出息(惊喜)
儿死沙场(痛苦)-----又得新儿(惊喜)
日念亡人(痛苦)
4、请学生谈对此的感受,揭示主题
控诉战争的罪恶,战争对人的摧残
文中提到另外一个人的作用
5、如何描写这个小孩
凡尼亚【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
”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凡尼亚成了流浪儿!)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
一直没有松开。
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象粘住了一样。
”
(凡尼亚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他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6、这说明了什么?(一个人的遭遇)
希特勒入侵苏联,给全体苏联人民造成的灾难是无法描述的
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洛夫一个人吗?
不是。
不是一个人,而是战争中的所有人都受害,受摧残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
其实,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人在战争中的遭遇。
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民族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7、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①读懂了索科海味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
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
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
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才的悲悯之心。
②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
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
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
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三、小结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小说在苏联广播时就令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它传到我国后,也使多少人泪飞如雨,译者也是噙着眼泪翻译它的。
读完全文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
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启示
珍爱和平,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