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岩石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2.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4.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营造地表形态力量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1.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3.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课程导入通过对地球圈层动画的演示,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回忆起本节知识框架。

学生能够通过对地震波的了解,建立起对后边知识链接。

教学过程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知识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地壳物质循环自主掌握1.地球的内部圈层读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的变化。

(2)两个界面的名称、深度、地震波速度(3)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名称、特征2.地球的外部圈层(1) 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 圈:广泛存在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

(3) 圈:由 、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3.岩石圈的组成成 因岩石举例 岩浆岩 炽热的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岩石被破坏后产生的碎屑物质,沉积、固结形成砂岩、页岩、石灰岩变质岩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而形成片麻岩、大理岩、板岩等(1)右图中A 、B 、C 是三大类岩石沉积岩、 岩浆岩、变质岩填到相应方框中 (2)地质作用①冷却凝固、②变质作用③固结成岩、④重熔再生。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2.1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地形变化的原因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课标解读】根据课标要求,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方法是“运用示意图”。

为了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先要给学生介绍三大类岩石,在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转化过程中,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为了让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按照各类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读懂示意图,并能根据示意图正确、完整的说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能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三、教学思路本课以黄山石猴的故事作为学习情境,设置了“石猴从哪里来”、“石猴到哪里去”、“蹲坐山巅的还有可能是什么类型的石猴”三个探究问题,从石猴的前世、今生、来世的角度来探究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进而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点及代表性岩石。

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情境教学法、图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主要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导入)黄山风景区“猴子观海”景点:“猴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这只猴子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利用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探究一:石猴从哪里来?(承转)“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高3米,宽1.5米左右。

这只石猴是人类搬上去的吗?当然不是。

石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让我们从岩浆说起。

一、岩浆岩1.岩浆岩的形成(讲解)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2.常见的岩浆岩及特点(讲解)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后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又称火山岩。

玄武岩是最常见的火山岩,一般形成高原、台地。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学会运用地质年代表、地层剖面图等工具,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证据,并能够解释不同的地质现象。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地层剖面图,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年代表,对岩石的形成和变化进行时间序列的描述。
3.能够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论,分析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策略。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使用PPT和板书,详细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石变质、岩石风化等。
-通过实物模型和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理解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质现象的解读能力。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的最新科研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在线问答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讨和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激发他们探索地球科学奥秘的热情。
-通过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使学生认识到地球历史的悠久和自然界的神奇。
-鼓励学生尊重自然规律,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3.教学内容: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工具使用。
-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学生学习心得和困惑的分享。
五、作业布置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探讨特定地区的岩石圈物质循环特点及其生态环境影响。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和空间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分类。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内部结构,知道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区别与联系。

3. 让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及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内部结构的划分及物质循环的细节。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组成、结构和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岩石圈的结构图、物质循环图等。

2. 准备相关实例资料,以便进行实例分析。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岩石圈的结构和物质循环。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概念及特点,分析它们在岩石圈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结构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圈的内部结构。

4.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讲解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析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和特点。

5. 实例分析:结合实例资料,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实际中的应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6.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7. 总结与评价: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布置课后作业。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次课程的内容,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

六、教学延伸:1. 探讨岩石圈与生物圈的关系,了解生物如何影响岩石圈,以及岩石圈对生物圈的影响。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 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使用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内部结构。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表面特征,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地球的表面是由什么组成的吗?”2. 讲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解释岩石圈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3. 介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岩浆形成、岩浆冷却凝固、侵蚀、沉积、变质等环节。

4. 展示地球内部结构:通过图文并茂的演示资料,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和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岩石圈与其他圈层的关系:介绍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之间的关系,强调岩石圈对其他圈层的影响。

2. 岩石圈的应用:探讨岩石圈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矿产资源等。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解答: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澄清概念。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互相交流意见。

八、评估与反馈: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和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程度。

2. 作业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指出错误并提供正确的解答。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岩石这一部分有着充分的生活体验,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体验带领学生充分的认识身边的岩石,重难点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需要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

【设计理念与思路】创设问题情境,穿插教师讲解主要是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然后让学生小组探究学习得出结论,最后老师小结。

【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2.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3.学会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方法4.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启发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说到石头,我们随处可见,不知道大家对石头是否感兴趣?其实生活中的石头是很可爱的,比如我们流行的石头画,小小的石头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石头从哪里来,是怎么形成的,以后又将去往哪里呢?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翻开石头记,这里记录了石头的前世今生。

石头记的第一张记录了一块石头的自白,哪位同学能替这块石头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呢?一、岩浆岩一块石头的自白①我叫“小岗”,我的故乡在地下很深的地方,那里非常的“热情”,使得我的“亲戚朋友”并不像现在的我那么的坚硬,而是熔融状态。

曾经听到过地球表面旅游的前辈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非常期待这样的旅行。

直到有一天,地壳的一次运动给我们留下了一丝缝隙。

我的兄弟“小玄”非常幸运一下子就冲到了地表,而我却困在了山体的内部。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在“水兄”、“风兄”的帮助下,我终于拨云见日……活动1:阅读教材P22文字部分和图1,并结合《一块石头的自白①》回答问题:(1)“小岗”故乡的名称是什么?熔融状态的小岗和“亲戚朋友”又是什么物质?(2)你能在上图中指出“小玄”和未见天日前的“小岗”的位置吗?它们是怎样形成的?(3)请结合图1和图2谈谈“小玄”与“小岗”这对孪生兄弟在相貌上有何不同,并推测其形成原因和用途。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了解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岩石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运用实例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探讨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关注岩石圈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3)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难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动态过程;(2)岩石圈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一节课内容,回顾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2)提问:岩石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2)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岩石圈的层次划分。

3. 课堂讲解:(1)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如地壳、上地幔、下地幔等;(2)阐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3)分析岩石圈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

4. 实例分析:(1)分析典型实例,如板块构造学说、岩浆岩形成过程等;(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特点;(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观点。

5.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岩石圈结构示意图;2.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地质现象和地质过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3.结合实际地质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岩石圈的组成、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地球物质循环的规律及地质作用。
2.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地貌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影响;岩石分类、识别与实际地质现象的联系。
1.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地球岩石圈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自然规律,培养严谨、客观的学术态度。
3.关注地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岩石圈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利用实物、模型、图表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设计实地考察、实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介绍三大类岩石(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分类和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加深对岩石分类的理解。
3.讲解地球物质循环的概念,阐述岩浆作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等地质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在地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地貌及自然资源分布有哪些影响?”
3.学生互相交流解题心得,共同提高。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

2. 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内部结构的认识,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的过程。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各环节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及组成1.1 岩石圈的定义1.2 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1 岩浆:地幔物质上升形成岩浆2.2 岩浆侵入与喷发:岩浆上升至地表或侵入地壳2.3 岩浆冷却凝固:岩浆释放热量,逐渐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2.4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2.5 变质作用:岩石受地下高温高压作用发生变质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意义和影响时的表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知识。

六、教学时间与课时1. 教学时间:45分钟2. 课时:1课时七、教学资源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2. 岩石圈组成模型3. 相关练习题及答案八、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地壳、上地幔、下地幔。

3.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岩浆、侵入与喷发、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

4. 利用示意图、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5.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意义和影响。

6.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

7. 课后作业布置。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组成。

2. 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3. 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兴趣和保护地球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难点:岩石圈内各种地质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直观演示法:展示岩石圈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教学准备:1. 岩石圈示意图。

2. 相关案例资料。

五、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与组成讲解岩石圈的概念,介绍岩石圈的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形成:讲解岩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岩浆上升:介绍岩浆上升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火山喷发。

(3)岩浆冷却凝固:阐述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4)外力作用:讲解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如侵蚀、沉积。

(5)变质作用:介绍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质过程。

(6)重融作用:阐述地壳物质在地幔高温条件下的重融过程。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岩石圈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分析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

3. 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1)岩浆形成:介绍岩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2)岩浆上升:讲解火山喷发等地质作用。

(3)岩浆冷却凝固:阐述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的过程。

(4)外力作用:介绍风力、水流等外力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5)变质作用:讲解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变质过程。

(6)重融作用:阐述地壳物质在地幔高温条件下的重融过程。

4. 分析实际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教案一、引言。

岩石圈是地球圈层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岩石和矿物组成,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岩石圈中的物质组成和循环对地球的地质活动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围绕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质过程。

二、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 岩石的分类。

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构成物质,它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根据岩石的形成过程和成分不同,可以将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的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等。

沉积岩是由岩石颗粒在地表或水中沉积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2. 矿物的组成。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地球上已知的矿物种类有几千种,它们的成分和结构各不相同。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硅灰石等,它们在地球的岩石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主要包括岩石和矿物两大类。

岩石是由矿物颗粒或其他岩石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它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固体部分。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颗粒,它是由化学元素经过地球内部和地表的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固体物质。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质过程之一,它包括岩石的形成、变质、熔融和再结晶等一系列过程。

这些过程是地球内部和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地球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活动都具有重要影响。

岩石的形成是指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凝固而形成火成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壳深部的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了各种火成岩,如玄武岩、花岗岩等。

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结晶作用而形成变质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岩石颗粒发生了结晶变化,形成了片岩、片麻岩等变质岩。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掌握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

2. 使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掌握其地理意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2. 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3.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5.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岩石圈的概念、结构、组成、特点、物质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及研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岩石圈的结构与物质循环。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岩石圈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结合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岩石圈的概念和位置。

2. 岩石圈的概念和结构:讲解岩石圈的概念,阐述其结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岩石圈的组成。

3. 岩石圈的组成及特点:分析岩石圈的组成,讲解各种岩石的特性,使学生掌握岩石圈的特点。

4.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意义。

5.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其在地理研究中的重要性。

6. 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介绍岩石圈研究的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结构与物质循环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1:岩石圈结构模型制作目标:让学生通过制作岩石圈结构模型,加深对岩石圈结构的理解。

过程: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所学知识制作岩石圈的结构模型,包括地壳、上地幔的软流层、下地幔、外核和内核。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球化学反应原理。

3、能够解释不同地质循环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

2、地球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过程。

3、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圈层结构的关系。

4、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1、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和结构。

2、通过化学实验,了解岩石在高温、高压下的变化和反应。

3、模拟地质循环过程,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概念和地球化学反应原理,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和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介绍岩石圈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2、讲解地球化学反应原理和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3、结合地球圈层结构,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4、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岩石的主要成分、结构和变化过程。

5、分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球环境的关系。

6、总结课堂内容和知识点,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六、教学评估1、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操作和报告撰写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

3、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交流和合作能力。

4、作业和思考题:根据作业和思考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岩石圈物质循环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教学器材:烧杯、试管、试剂等实验所需器材。

2、多媒体教学资源:PPT、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过程。

3、参考资料:相关教材、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究。

2.1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1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2章第1节教学设计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四、学习效果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2课时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学习目标1.了解、识记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理解其形成原因。

2.阅读与绘制示意图,理解并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必备知识(一)物质循环的主要体现1.三大类岩石相互转换,使得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中。

2.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二)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在地球内部巨大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冷却凝固形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压实、固结形成。

3.变质岩:地壳中已生成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等条件下,成分、性质发生改变形成。

三、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岩、C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熔化、d冷却凝固。

(1)在三大类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吗?提示:不能。

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的,不会含有化石。

(2)有人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沉积岩是沉积物经压实、固结而来的岩石,变质岩是由老变新的产物;也有人认为一类岩石是由另一类岩石转化而来的。

你怎么理解这两种说法?提示:对第一种说法的理解:岩石要实现转化,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和外部的太阳辐射能是岩石转化的动力;二是物质运动,地质循环和外力的搬运是岩石转化的链条;三是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岩浆上升冷凝、高温熔化等是岩石转化的基本条件。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这几种岩石在地表以下的深处熔化,形成岩浆。

岩浆渗入岩石裂缝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形象地认为岩浆岩是“浴火而生”的岩石。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地球仪、岩石标本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结构和岩石特征。
2.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的地理图片、视频和动画,形象地呈现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3.电子白板:方便教师在课堂上实时标注、展示和讲解。
4.网络资源:提供拓展学习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主要知识点包括:1.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2.地壳、岩石圈、软流圈的关系;3.地表形态的分类及形成原因;4.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岩石圈的概念、组成和特点;2.了解地壳、岩石圈、软流圈之间的关系;3.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4.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学习地质作用奠定基础。
作业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调查报告,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相结合,提升地理素养。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清晰的布局、逻辑性强的内容和简洁的风格。板书左侧列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岩石圈概念、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等;右侧则展示相应的实例和图表,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板书风格简洁明了,关键词突出,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区分重点和次要点。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地壳运动等前置知识。但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有:1.对岩石圈、软流圈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2.地表形态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导致理解困难;3.地质构造在实际地表形态中的应用能力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部分学生对岩石圈、地表形态等概念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4.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案例亮点
1.真实的教学情境:以张家界为背景,创设了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岩石圈的奇妙世界。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他们的地理美感。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层面去思考和分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循环及地质现象。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1.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探索自然地理奥秘的欲望。
2.使学生认识到地质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4.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5.全面评价与反思: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评价结果,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2.1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这一章节。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岩石圈的构成、地壳运动、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以及岩石圈内部物质循环的途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地质现象,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能力,激发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2.1岩石圈物质组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2.1岩石圈物质组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4.结合户外考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岩石圈物质组成的相关问题。如:各类岩石的特点、形成过程等。
2.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3.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如共同完成岩石圈物质组成的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各类岩石的特点、形成过程等。
2.强调岩石圈物质组成在地理环境、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知识结构。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组成的思维导图,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进行户外考察,如采集岩石标本,分析其物质组成。
(二)问题导向
1.针对岩石圈物质组成,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岩石圈包括哪些类型岩石?它们是如何形成的?”“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激发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如通过观察岩石标本,分析不同类型岩石的物质组成。
2.1岩石圈物质组成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以“2.1岩石圈物质组成”为主题,旨在让学生理解岩石圈的构成及其物质组成,掌握不同类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特点。针对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的学生,他们对地理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在实践中提升对岩石圈物质组成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介绍我国著名的黄山、华山等岩石圈景观,让学生了解岩石圈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特点。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岩石标本、图片等,分析不同类型岩石的物质组成,如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等。

高中地理岩石教案模板设计

高中地理岩石教案模板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岩石圈的岩石类型及形成过程,掌握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学会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案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 岩石圈的组成。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1.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教学工具:1. 多媒体课件2. 岩石图片3.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课本第22页的课前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二、讲授新课1. 岩石圈的组成(1)介绍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点及各自常见岩石。

(2)展示各类岩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其特点。

2.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讲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包括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相互转化。

(2)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其过程。

(3)分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加深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2. 提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强调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五、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的特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岩石圈的组成及物质循环,让学生了解了地球表面的岩石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图片、案例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过程。

2. 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绘制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加深对物质循环过程的理解。

岩石圈教案模板_20121129101411609

岩石圈教案模板_20121129101411609

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马坝中学李鹏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3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4、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5、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及其与地表形态变化的关系。

6、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7、了解主要外力地貌类型,能让学生会判断外力地貌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说明岩石圈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口头表达能力。

2、利用示意图分析归纳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4、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5、利用示意图分析外力作用的地貌形态,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6、通过对案例学习和探究,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能力7、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岩石标本,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增强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4、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5、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岩石圈的范围。

2、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4、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三、教学难点:1、岩石圈的范围。

2、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

3、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

四、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岩石标本、多媒体、内、外力地貌示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一、内容及解析
(一)内容
本单元内容如下:
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岩石圈和地表形态
(二)解析
1、核心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在认知地球圈层的基础上,学习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而地形的形成原因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是得地表凹凸不平而外力作用使地表区域平坦。

内外力
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

其中内力作用下形成基本的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

内力作用包括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和海浪侵蚀作用。

2、相关知识点解析
(1)内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
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2)外力作用: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包括风化。

(3)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
(4)断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
动的构造称断层
二、目标及解析
(一)目标
1、单元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
(2)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
2、课堂教学目标:
(1)通过对“地球圈层图”的读解让学生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
(2)通过“内力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及其在地球表面形态形成中的作用。

(3)通过“外力作用”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理解外力作用是什么,在地形形成中的作用。

(4)通过“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理解三大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及转化原因。

(二)解析
(1)能掌握地球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地球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划分依据是: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
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

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

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

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
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

(2)理解内力作用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
变产生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


力作用下形成褶皱和断层。

(3)理解外力作用是:指由太阳辐射、重力、日月引力、水流、风力等来自地球外部的营力(通过大气、水、生物等)所引起的作用。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包括风化。

(4)理解:内、外营力对地壳的作用是一种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内力企图使地壳物质的分布趋向一致,外力则企图使地球表面的起伏趋向平夷。

内力作用往往为外力作
用的进行创造条件,随着高山的抬升,外力的剥蚀作用必然加强;同样,内力作用产
生的节理、裂缝和断层,为外力的风化剥蚀作用提供了可乘之隙,沿节理发育成各种
山体。

风力侵蚀: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
风力堆积:沙漠和黄土
流水侵蚀(物理现象):河谷,沟壑
流水溶蚀(化学现象):喀斯特地形
流水沉积: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冰川侵蚀:冰川谷,U型谷,角峰,冰蚀湖
(5)理解三大岩石是可以转换的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本单元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第一是:内外力作用下地表形态的表现。

第二是: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

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很直观
的看到单一的地质构造。

多种复制的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对于学生来讲还难
以理解,掌握。

运用所学知识解析简单的地形地貌更是难以完成。

(二)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动画播放及小实验完成教学。

动画播放:褶皱和断层形成过程及内外力作用下形成的简单地形地貌。

由于地质构造
运动及外力作用使得岩石圈的变化,播放动画使学生更加直观理解。

小实验:挤压三明治和饼干,三明治会弯曲,饼干会断裂,模拟褶皱和断层。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图片播放器播放相关动态图,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五、教学设计
2.1.1 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圈的结构
问题一地球圈层结构如何划分,有何依据
设计意图:回忆中学地球圈层知识,思考其形成原因和人类探索地球的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知道地球圈层结构但不知其划分依据,可用以下问题引导:
1、敲打装满水的钢管一端另一端能听到几个声音?
2、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
3、在地球内部存不存一种震动以波的形式传播?
设计意图:通过对一些物理知识的回忆掌握人类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方法及其划分依据是:地球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划分依据是: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

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

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

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

练习:
1、画出简易的地球圈层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认知地球圈层到掌握地球圈层的转化
2、找到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人们是通过什么发现它们存在的
设计意图:巩固教学,使学生再次梳理知识
2.1.2岩石圈的组成和物质循环
问题二如果把岩石按其形成原因划分可以分成那几中?
设计意图:使学生思考岩石形成的原因,及岩石分类
师生活动:学生知道地球圈层结构但不知其划分依据,可用以下问题引导:
1、化石是如何形成的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