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与北朝诗歌的演进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正文: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X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建安之后,以曹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X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陶渊明,李白.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X华而外,还有三X〔X载、X协、X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以与后期的X琨和郭璞.其中潘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潘陆〞.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他没有忘怀世事.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散文、辞赋,数量虽不多,却非常出色,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X裕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历史上称为X宋.X宋的诗人,代表人物是谢灵运、颜延之、鲍照三人,他们并称为"元嘉三大家〞.东晋时期由于玄言诗的笼罩而出现的倒退现象,在他们的手下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兴起了山水诗的新潮,完成了由玄言诗到山水诗的重要转变,意义非同寻常.这一时期的谢灵运吟成了如《登池上楼》、《游南亭》、《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石门岩上宿》、《七里濑》、《登江中孤屿》、《登上戌石鼓山》这样的名篇,写出了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石浅水潺氵爰,日落山照耀〞这样的名句.以平淡自然的语言,描摩真山真水,给人于身临其境的感觉.他的山水诗,对唐代诗歌,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应该说超过了陶渊明.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代表作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代堂上歌行》、《代结客少年场行》、《代放歌行》、《代贫贱苦愁行》、《代东武吟》、《代出自蓟北门行》、《代苦热行》、《拟古诗》等.他的乐府诗,把汉魏乐府的质朴刚健与南方民歌的艳丽浅近结合起来,并以强烈的激情、优美的文采灌注其中,使乐府诗获得了新的生命新的发展.X宋之后的齐朝,立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但因为永明新体诗的出现和艳体诗的露头,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阶段.所谓"永明体〞诗歌,概括起来说,就是对诗歌提出的关于声律方面的要求: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平声为平,其余为仄.在五言诗的两句中,一句之内,平仄交错;两句之间,平仄相对.除此而外,又规定必须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韵上的毛病.一般以十句为一首,除首尾四句外,中间的六句必须两两对仗.而所谓"艳体诗〞,就是以华美的词语描写女性之美男女之爱的诗歌.它是上承汉代女性美之赋,近学南朝民歌的结果,下启后代宫体诗的先声.X宋时期的代表诗人是谢脁,他与他的同族前辈谢灵运都擅长山水诗的写作,后人称他们为"大小谢〞.他的诗歌以写景见长,如《入朝曲》、《玉阶怨》以与含有"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之句的《游东田》和含有"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之句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都是传诵千古的名诗.梁代立国时间较长,而以梁武帝为首的社会上层又对文学的特别爱好与重视,加上X勰、钟嵘等文学批评家的出现,在文学上形成了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在诗歌方面,宫体诗、边塞诗的兴起,七言诗的发展,对后代影响都很大.陈代诗歌,基本上是沿着梁代诗歌的道路继续向前发展.尤其是诗歌的形式方面,五言诗更加格律化,对仗和声律的运用更加严格也更加熟练;七言诗在前代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兴旺的势头.在陈后主为首的宫廷文学集团中,宫体诗仍然十分盛行,但它的许多弊病也逐渐显露出来.陈代最著名的诗人,是与庾信并称徐庾的徐陵.当时所谓的"徐庾体〞,就是"宫体诗〞的另一种叫法.徐陵的诗歌,流传至今的,大约有四十首.除了宫体诗之外,一些乐府题材的边塞诗,如《陇头水》、《关山月》、《出自蓟北门行》.另外江总的诗歌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他是陈代善于七言歌行的第一人,如《闺怨篇》即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他的另一首《宛转歌》长达三十八句,是陈代也是南朝最长的七言歌行.在东晋与宋、齐、梁、陈相继更迭的时候,北方的诗坛相对来说显得沉寂一些.而从南方来到北方的庾信、王褒却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庾信奉梁代君主之命在出使西魏期间,梁朝被西魏所灭,他被迫留在西魏.并且受到器重,身居显贵,还被尊为文坛宗师,受到皇帝的礼遇.这种特殊的景况使他既有羞愧之感,又有故国之思,他后期的许多诗歌一变年轻时轻艳流荡的诗风,成为苍劲悲谅的作品.如《拟咏怀二十七首》、《寄王琳》、《重别周尚书》、《山斋》等,尤其是《题画屏风》二十五首,开了后代题画诗的先河.王褒的经历与庾信相类,也是梁国大臣被迫羁留西魏、北周,成为那里的文坛宗师.他的诗歌主要有:《燕歌行》、《关山月》、《渡##》等.在文人诗歌不断发展的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也有了可喜的收获.南朝民歌分为"吴声〞与"西曲〞两个大类,其中吴声三百四十多首,西曲大约一百三十多首,总数大约在五百首上下.前者产生于六朝古都建业〔即今##〕地区,后者产生于江汉流域.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它们一起编入"清商曲辞〞类中.吴声的主要曲调有《子夜歌》、《子夜四时歌》、《独曲歌》等,西曲的曲调主要是舞曲,如《石城乐》、《乌夜啼》、《襄阳乐》、《三洲歌》等.汉乐府民歌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朝民歌的内容则以男女爱情为主,很少涉与其他内容.而且,由于地域、经济、思想观念、统治阶级的喜好等方面的原因,这些爱情诗篇的内容以偷情私合为多.语言则明朗而巧妙,大量应用双关隐语.诗歌的形式主要是五言四句,对以后的五言绝句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在风格方面,北朝民歌与南朝民歌完全不同,后者温柔缠绵、婉曲华丽,而前者豪迈雄壮、质朴粗犷.北朝民歌现存六十多首,以鲜卑等少数民族的歌谣为主.诗歌的内容大多是反映北地风光和他们的游牧生活、军事生涯以与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故事,有《企喻歌》、《陇头歌》、《折杨柳枝歌》、《慕容垂歌》、《陇上歌》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木兰诗》和《敕勒歌》.《木兰诗》歌颂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是北方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它与《孔雀东南飞》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包括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代,从220年到58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艺术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1.乐府诗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学体裁。

乐府诗是一种以音乐演唱为主要目的的歌谣,以其简练、朗朗上口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代表性的作品有《蝴蝶泉辞》、《长歌行》等。

乐府诗歌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反映了社会百态、人生况味。

2.五言绝句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绝句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形式简洁明快,适合歌颂抒发个人情感,成为后来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

代表性的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3.文人士大夫诗歌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注重修辞技巧,倡导清新淡泊的文学风格,形成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代表性的诗人有曹操、陶渊明、谢灵运等。

4.佛教诗歌的发展: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佛教诗歌多以宣扬佛教教义、抒发出禅悟心境为主,代表性的作品有慧远的《赞佛赞颂歌》等。

5.南北朝时期的变革:随着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治,南北文化逐渐分道扬镳。

南朝文学多以婉约细腻见称,北朝文学则更为豪放奔放。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在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诗歌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从乐府诗到五言绝句,从宫廷雅乐到文人士大夫的独立创作等多重变革,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八章 北朝文学

第八章  北朝文学

第八章北朝文学第一节北朝诗歌北朝诗歌是北朝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公元五、六世纪,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北朝的诗歌。

历史上所谓“北朝”大致开始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进兵中原,灭北燕前后(公元407年左右);而结束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历时约一百八十多年。

在这个时期中,由于南北政权的长期对峙和许多少数民族入居黄河流域,使北朝的魏、齐、周三代,在文学方面的情况和南朝不很一样。

关于南北朝文学的差别,《隋书·文学传》曾有所论述,认为南朝文人“贵于清绮”,擅长诗歌;北朝文人“重乎气质”,便于作应用文字。

近代有些学者也主张“北朝文人,舍文尚质”,和《隋书》的看法类似。

但也有些学者指出,北朝文人其实都是模仿南朝的,只不过在辞藻绮丽方面还有些不及,并非他们在文风上有什么独创。

这一见解是有一定道理的。

南北朝文学在历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以北朝文学而论,作家和作品虽不如南朝丰富,却也有其一定的历史地位。

北朝文学的发展大约可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1.从北魏道武帝灭后燕进兵中原到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因为推行汉化,改姓为元)即位(471年)为止是第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北魏境内较有名气的文人只有崔浩和高允等,他们的文章多数是一些质朴的应用文字。

2.从元宏即位逐步推行汉化到北魏政权的陵替,分裂为东魏与西魏(534年)为止,是第二个时期。

由于魏孝文帝大力推广汉化,士人中从事创作的颇不乏人。

据日本僧空海《文镜秘府论·四声论》说,当时“才子比肩,声韵抑扬,文情婉丽,洛阳之下,吟讽成群”。

产生了郑道昭、袁翻、祖莹和常景等文人。

他们开始向南朝文人学习,写出过一些比较讲究辞藻的诗和骈文。

这些诗人是北朝文学开始兴起的标志。

3.从东魏与西魏对峙到北周灭北齐,隋文帝杨坚代周自立又灭陈统一中国为止,是第三个时期。

这是北朝文学的繁荣时代。

此时东魏和后来北齐的首都邺城,曾经是北方文化的中心。

北魏分为东西两个政权以后,北方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都在东魏境内。

北朝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北朝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

北朝诗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北朝诗歌是南北文学融通的产物,南朝诗歌的辞彩情韵和北朝诗歌的塞漠气质合而为一,文质互补,铸成了一种新的文学气象,这就是庾信、王褒及诸位北朝本土诗人的文学做工。

他们各取南北诗歌之优长而形成的"庾王体"和"三才体",既是北朝诗坛的两座高峰,也是北朝文人诗艺术个性的标识,最为后世治北朝文学者骄傲与称是。

而北朝民歌围绕战事,内容宽泛,"军中马上"、铿锵刚健,充满力与健之美,比之南方民歌,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北朝隐逸类诗歌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南朝相比。

都具有一定的差距,远远比不上南朝。

而且北魏前期的诗歌作品数量不仅少,且以四言为主,极大地阻碍了北朝时期的诗歌水平发展。

但是自从孝文帝执政以来,五言诗的发展受到了重视,北朝的诗歌水平获得提升。

而且也正是因为五言诗句自身句式的灵活顺畅的这一特点,极大提高了诗歌的表情达意水平。

北朝时期,隐逸诗的种类相对单一,以咏物类为主。

但是咏物类隐逸诗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了对山水的真情描绘,也不乏有大量的对田园农事的描写。

第一类,山水隐逸诗。

隐士大多喜爱自然山水风光,在天地间寻觅灵魂真谛。

魏晋南朝时期,士人们的隐逸风尚流行一时,谢灵运、谢眺、鲍照、沈约等人引领了山水咏物诗的风潮,创作出了许多传世名作,其中谢灵运更是有着光照临川之笔的美誉。

郑道昭则是北朝隐逸诗的先驱,也是山水玄言诗的代表,他的文学创造作品十分多,是北魏时期有名的高产作家,在《北史》记载他的作品有几十篇,但现在仅存于世的只有四篇。

在郑道昭的《登云峰山观海岛诗》,虽然题目取名为观海岛,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描写海岛的风貌,而是将岛屿想象为有神仙居住着的世界,写出了仙境的金碧辉煌、雍容华丽。

在《于莱城东十里与诸门徒登青阳岭太基山上四面及中顶扫石置仙坛诗》中,他写自己从繁忙的政务中脱身,偷得闲暇时光,和门徒一起登青阳岭。

他们漫步在山林之中,感受着自然风貌,山谷的幽静和花草的清香更是使得郑道昭感慨万分,在此情此景之下,他期盼自己可以跟随自己的心意而无需受到凡尘俗世的束缚,表明了郑道昭内心之中,渴盼自由的生活愿景。

09 魏晋南北朝 第七章 庾信与南风北渐

09 魏晋南北朝 第七章 庾信与南风北渐

一、前期诗艺的养成
庾信在文坛上脱颖而出 , 始于萧纲立为太子时 的东宫抄撰学士任上。所谓“徐庾体”, 是指徐、 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 , 就 其文学渊源而言, 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 方向, 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 (《梁 书·庾肩吾传》 ) 。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 , 题材基本上不出花鸟风月、醇酒美人、歌声舞影、 闺房器物的范围。
南北文风的交融
一、政治对峙与文化多元 就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而言 , 是南方优越 , 北方滞后。 这与文学人才的分布有关。永 嘉之乱以后 , 北方人口大规模 流徙 , 其中流向南方的最多 , 流向东北的次之 , 流向西北的 又次之。这是构成南北各方文 化实力悬殊的基本因素。南北 各政权之间 , 随着对峙形势的 进一步形成 , 文化方面的竞争 更加明显。
一、北魏孝文帝与北朝文坛的复苏
北朝文坛的复兴 , 实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改革 之后。在“文雅大盛” 的风气下 , 开始出现值得 称道的文学名家或名著。北魏出类拔萃的文人是温 子昇。 长安城中秋夜长 , 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 知近远, 传声递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烂, 中秋明月 光。蠮螉塞边绝候雁, 鸳鸯楼上望天狼。 ——《捣衣》
二、仿古与趋新: 西魏、北周文坛概况
西魏攻陷江陵, 庾信滞留北方, 王褒等一批江 左文士被迁入关, 成为牢宠一代的文坛主将, 齐梁 文风也随之北传, 并焕发出南北交融的新气象。北 周文坛审美水准的大幅提升在皇族之内有鲜明体现。 由于庾信和王褒文才卓越 , 两人的影响力远远超过 其他北迁的文士。
第二节
二、南北文风交融的途径
为适应各自政权的需要 , 北方汉化的少数民族 政权对文化传统的选择利用不尽相同 , 这就导致各 个政权在文化上的差异。政权对峙与文化多元凸显 出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 南北文化的接触与交流仍然 是广泛而深刻的。通过使臣往来、士人流寓等途径, 导致人才与文化交流 , 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 融。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的梳理●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他的突出特点是政权更迭频繁,社会混乱,民族矛盾尖锐。

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

学术上受玄学、佛经、道教的影响。

这一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鲁迅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理论繁荣和文学批评的兴起。

魏晋时期由于玄理的影响和政治的黑暗,在抒情中还不乏浓厚的理性色彩。

到了南北朝,作家抒写性灵明显加强,作家都在抒发自己真实的人生感受。

在这个乱世中,文人一方面悲叹生命无常,一方面饮酒行乐,以期望享受人生,形成了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

从曹操的《短歌行》到南朝江淹的《恨赋》,无不体现这一点。

本文主要介绍魏晋南北朝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写作内容、艺术特色。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代表人物;写作内容;艺术特点;●正文:(一)建安诗歌:建安风骨: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指反映社会动乱、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指质朴刚健、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它们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其内容有四: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浓郁的悲剧色彩。

总体风格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清峻、通俗、骋词、华靡。

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及其艺术特色曹操——建安时期的文坛领袖,也是建安诗风的开创者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三:反映汉末的乱离现实和民生疾苦,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表现他的雄心壮志和政治理想,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对酒》;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书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

此外,曹操诗歌中也有一些以歌咏神仙为内容的游仙诗,如《精列》、《秋胡行》。

其主体风格是: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其艺术特色是:乐府古题写时事,充满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视野宽广、风格悲凉慷慨;为四言诗注入新的生命;曹丕其诗歌内容主要有二:叙写游子思妇的相思离愁别恨和男女爱情;描写宴游、军旅生活;感事而发的作品。

南北朝文人诗歌的三个代表:“大小谢”与瘐信(文学的演变0408)

南北朝文人诗歌的三个代表:“大小谢”与瘐信(文学的演变0408)

南北朝文人诗歌的三个代表:“大小谢”与瘐信(文学的演变0408)南北朝文学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便是以南朝为主流的。

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

进入中原的匈奴、鲜卑、羯[jié]、氐[dī]、羌五族的统治者不断互相攻杀兼并,混战了一百多年,使中原经济和文化惨遭破坏。

后来北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过程。

但北魏终究在六镇起义的打击下,分裂为东、西魏,后来又分别为北齐、北周所代替,最后统一于杨坚建立的隋朝。

总体上,北朝文学乏善可陈。

在长江以南,从公元420年刘裕代晋到公元589年陈灭于隋,共一百六十九年,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

南朝继续东晋偏安江南的局面,社会情况比北朝安定,社会生产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很多繁华都市,如建康,史载其:“贡使商旅,方舟万计”,“市廛[chán]列肆,埒(liè,等同)于二京”。

南朝庶族寒门的力量也略有抬头,不过基本上仍是两晋士族门阀政治的延续。

士族阶层攫取了经济发展的果实,大庄园经济迅速发展。

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曾描画出谢家庄园:“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阡[qiān]陌纵横,塍[chéng]埒(liè,田埂)交经。

”除了耕地,还有“北山二园,南山三苑”。

“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心灵的慰籍,从东晋便是文人常见的排遣方式,到了南朝就蔚然成风了。

其中在南朝诗人中起引领作用的便是“大谢”谢灵运。

文人诗歌南朝文人诗歌从刘宋初年开始由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

谢灵运(出生于公元385年,谢玄的孙子、王羲之的外孙,幼即聪颖,“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自评:“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肆意游遨”,“辄为歌咏,以致其意”,山水景致成为其诗中主要的描写对象,遂完成了玄言诗到山水诗的转变,他也就成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26北朝诗歌

26北朝诗歌

第六章北朝诗歌北朝文学,除民歌外,文人作品比起南朝来,是显得很消沉的,特别是北朝初期“五胡十六国”的一百多年,简直就是一段空白。

诸游牧民族的长期混乱和野蛮统治,便是造成这段空白的主要根源。

所以《魏书·儒林传》说:“自晋永嘉之后,运钟丧乱,宇内分崩,群凶肆祸,生民不见俎豆之容,黔首惟睹戎马之迹,礼乐文章,扫地将尽!”直到北魏统一北方(439年)起,维持了将近一百年,公元四九四年,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并锐意文学,北魏遂出现“三才”即温子升、邢邵、魏收。

后来分裂为东魏(534~550)和西魏(535~556),接着是北齐(550~577)取代了东魏,北周(556~581)取代了西魏。

五七七年北周灭北齐,北方又重新统一。

从北魏到北周,北方所建立的朝代,历史上叫北朝。

五八一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到五八九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南北对立的局面。

北朝诗歌相对南朝有些逊色,但亦自有特色,尤其是北人学南与南人入北的双向交融,遂使北朝东魏北齐、西魏北周诗坛别开生面。

特别是庾信进入西魏北周,心怀屈仕敌国,思念故土的双重悒郁,诗风大变,并在北周形成“庾信体”,为南北文学融合、创新作了杰出贡献。

第一节庾信与西魏北周文学庾信(513~581)是南北朝最末一位诗人,也是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一个诗人。

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父庾肩吾,也有诗名。

他的生活可分前后两期。

他自幼聪慧,博览群书,尤好《左传》。

十五岁作昭明太子东宫讲读,十九岁作萧纲的东宫抄撰学士,深得萧纲宠信,文章与徐陵齐名,当时号为“徐庾体”。

三十三岁他出使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

三十六岁,经历了侯景之乱,他沿江西上到江陵,梁元帝于552年建立梁都江陵,庾信为御史中丞、右将军。

并在梁元帝身边校集部书。

梁元帝承圣三年(554),西魏灭梁,庾信出使西魏,被扣留长安,屈身仕魏,后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后人称他“庾开府”。

这是庾信四十二岁到六十九岁的生活阶段,也即生命后期。

北朝诗歌

北朝诗歌

北朝诗歌由于北朝统治的黄河流域从西晋末年以后经历了长期战乱,而且北魏初年的帝王对汉族文化重视不够,因此北朝的诗歌创作远不如南朝繁荣,流传下来的作品也较少。

北朝的文人诗兴起很晚。

在孝文帝元宏以前,作者甚少,流传至今的只有高允、宗钦和段承根等人所作的一些质木无文的四言诗,以及高允拟汉乐府所作的《罗敷行》、《王子乔》等。

四言诗全属枯燥无味的说教,乐府诗亦一味模仿,而且缺乏文采。

元宏迁洛以后,大力提倡汉化,北方的文人诗创作才略有起色。

当时有诗流传的如郑道昭、祖莹、元勰、常景等。

所存作品不多,艺术手法大抵仿效南朝,但并没有达到南朝的水平。

其中郑道昭和常景的作品似乎受南朝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的影响较大,郑道昭的一些写景诗比较古奥,遣词造句都近于鲍照与谢灵运,常景的《赞四君诗》则受颜延之《五君咏》及鲍照《蜀四贤咏》的影响较为明显。

他还仿刘琨作《扶风歌》15首,今已亡佚。

祖莹、元勰的诗则模仿由南朝入北的王肃的诗。

这些诗在艺术上不算很成熟,却偏于慷慨悲凉,与南朝诗有所不同。

《魏书·文苑传》说到北魏自元宏以后,“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因为文学长期衰落之后,虽经统治者的提倡,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许多有较高成就的诗人。

北魏末年经过“六镇”起义及“尔朱荣之乱”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以后又变成北齐和北周的对峙。

其中东魏和北齐统治着经济和文化比较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文人大抵聚居于邺城。

这时著名的诗歌作者有温子□、邢劭和魏收等。

他们的诗主要取法南朝的齐梁诗人。

据说温子□的作品流传到江南,曾受到梁武帝萧衍的称赏。

他曾写过一些乐府诗,在形式上近于南朝民歌。

而题材则多少受北朝民歌及凉州歌谣的影响。

他最著名的《捣衣诗》受齐梁诗影响很深,而且与初唐某些诗人的诗风近似。

据记载邢劭和魏收是北齐文人中两个派别的首领。

邢劭追步沈约,魏收则效法任□。

他们的诗存者不多,但和南朝梁陈诗人相比,确实也无逊色。

和他们同时的刘逖,也有一些较好的诗。

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

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

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以《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北魏的孝文帝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历史学者的关注,其诏令文是该朝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

这些诏令文中有一部分涉及到了《诗》的研究,这一论题一直都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将深入研究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的情况,并对孝文帝诏令文对当时《诗》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作出总结。

首先要提一下,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的出现是北魏朝代及其之前以及之后的史料中一个典型的现象。

孝文帝(5)朝诏令文中引用《诗》的次数最多。

而且,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的类型多样,从判刑、革位、传嗣、征召、向附庸宗族赐禄、宣布外戚赐禄、招贤纳士等各种政治事项都引用有关的《诗》。

这也表明了当时《诗》的文学价值大大超过了它的其他作用,与孝文帝的政治行为联系在一起,已成为一种政治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

其次,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的内容也向我们提示了孝文帝当时《诗》研究的状况。

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的部分涵盖了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西汉到东汉、汉西三国甚至两晋,他引用的诗词涉及到了多个家族的《诗》,而且大多数诗词都是相当准确的。

这一点也证明了那个时代的《诗》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而且孝文帝自己也对《诗》的研究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精通。

此外,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内容还可以反映当时《诗》研究的实际状况。

《诗》中引用的诗歌大多是宣扬政治理念或宣示政治意图的,这种情况在它后来研究中一直延续至今。

当时《诗》的研究者也熟读《论语》、《孟子》等许多儒家著作,从中衍生出的政治命令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的情况也反映了孝文帝诏令文在当时《诗》的研究和发展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由于诗歌中的语言越来越流行,这些诗歌又在孝文帝的诏令中得到了大量的引用,他的诏令文铸就了其中的内容,这也促进了当时《诗》的研究和发展。

由此可见,孝文帝在《诗》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诏令文不仅推动了当时《诗》研究的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当代文艺史研究的坚实基础。

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

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

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一书无疑是最受瞩目的著作之一,因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不同时代学者的青睐。

北魏时期的孝文帝(后改名太宗)在其诏令文中也多次引用《诗》的内容,这一现象佐证了人们对于周诗《诗》的高度重视,以及其在中国朝廷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以《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诗》研究》为标题,着重研究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的情况,探讨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

一、北魏孝文帝诏令文中引用《诗》内容孝文帝,字号孝--文,生于魏明帝宇文泰之子,建立在北魏历史上重要地位。

他的诏令文反映了孝文帝朝的价值观以及政治信念,也反映了其时的领导人的思想。

在孝文帝的诏令文中,《诗》的内容多次被引用,可以看出孝文帝对于《诗》的高度重视。

通过孝文帝的诏令文可以看到,他多次引用《诗》中的内容,比如,孝文帝在《圣礼》诏令文中,写道:“既出发礼义,应以诗礼为义”,这一句引自《诗》《大有》中的“大有三礼,以诗礼为义”一句,可见孝文帝在诏令文中引用《诗》内容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准。

此外,在《三礼撤布》诏令文中,孝文帝写道:“礼书之官,乃经典之义,故三礼者,必以诗礼为义”,这句也是引用自《诗》的《大有》,可见孝文帝在诏令文中对于《诗》的引用并不仅限于一处,而是多次重复引用。

二、北魏孝文帝诏令文引用《诗》反映出的价值观孝文帝多次引用《诗》的内容,也反映出其时朝廷普遍推崇的价值观,也就是“以礼治国,以德治人”的政治理念。

孝文帝的诏令文中,多次强调了臣子必须保持正派的行为,从中可以看到,孝文帝着重强调礼义,在他的诏令文中,《诗》的《大有》被引用的次数最多,其中的“大有三礼,以诗礼为义”一句被引用了三次。

这表明孝文帝在文中着重强调礼义,以促使臣子能够保持正派行为,以此维护社会秩序。

由此可见,孝文帝多次引用《诗》的内容,表达了他对于礼义的重视,以及他对于保持社会秩序的坚定信念。

三、总结孝文帝诏令文中多次引用《诗》,反映出孝文帝朝领导人对于《诗》的重视。

北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北朝诗歌的发展历程

北朝诗歌的发展历程1. 北朝诗歌呀,就像一颗种子,在那片土地上慢慢发芽。

北朝初期,诗歌还比较质朴简单呢。

就好比一个刚学走路的小孩,跌跌撞撞但充满活力。

那时候的诗歌,像,“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简单几句,就把草原的壮阔给描绘出来了,这多像小孩直白地说出心里的想法呀。

2. 随着时间推移,北朝诗歌开始有了新变化。

它不再只是简单地描绘景色,就像一个人开始有了更深的思想。

一些诗人开始在诗里融入自己的情感。

你想啊,像庾信,他本来在南朝,后来到了北朝。

他的诗就像一个游子的心声,“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这满满的都是思乡之情,北朝诗歌在他这儿就变得更有内涵了。

3. 北朝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像一群年轻人开始寻找自己的风格。

诗人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这时候呀,诗歌的题材也丰富起来了。

不再只是写自然和思乡,还开始写战争、写英雄。

比如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代父从军的英勇形象跃然纸上。

这就像一群年轻人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开始展现自己的力量。

4. 在北朝的社会环境下,诗歌也像一面镜子,反映着当时的生活百态。

富人和穷人的生活差距、人们的喜怒哀乐都在诗里能找到影子。

那些描写民间疾苦的诗,就像一声声叹息。

有诗这样写道:“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你看,多形象啊,就像看到了一群鸟,有的吃得饱饱的,有的饿肚子,这可不就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吗?5. 北朝诗歌还像一场盛大的聚会,不同的文化在这儿交融。

北方本土文化和南方文化碰撞在一起。

南方文化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北朝诗歌的世界。

南方诗歌的细腻和北朝诗歌的豪放开始结合起来。

这就像两个人,一个热情豪爽,一个温柔细腻,走到一起后,创造出了独特的魅力。

6. 再看看北朝诗歌的形式,它也是在不断发展的。

从最初比较简单的句式,逐渐变得复杂多样。

这就像盖房子,一开始只是搭了个小木屋,后来慢慢建成了高楼大厦。

一些诗人开始尝试新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歌读起来更有韵味。

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

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

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北魏孝文帝文学研究提纲:一、北魏孝文帝简介二、北魏文学概况三、北魏孝文帝文学成就四、北魏孝文帝与杨衒之五、北魏孝文帝文学思想六、《求心论》的创作与思想七、北魏孝文帝文学影响八、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五言绝句九、结论与展望北魏孝文帝,即拓跋宏(字景),是北魏朝廷的第三任皇帝。

他在位时期实行勤俭政策,提倡儒学,努力改善民生。

同时,他也是一位文学家,为北魏文学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而孝文帝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北魏文学以五言绝句和骈文为代表,孝文帝的文学作品也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学的特点。

孝文帝是北魏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文学成就表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他倡导文学,为文化事业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其次,他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成为了当时的文坛巨匠。

在北魏孝文帝治下,杨衒之是其最重要的文学助手之一。

两位文学巨匠之间的合作,对北魏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佳话。

孝文帝的文学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

他在文学创作中秉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人文关怀和儒家教育。

北魏孝文帝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求心论》,这篇文章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对当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之一。

北魏孝文帝的文学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了北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在其时代,他的文学作品受到广泛传播和赞誉;此外,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也对后来的文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五言绝句,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这种文学形式简洁明了、抒情生动,尤其在北魏时期风靡一时。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其文学成就以及对文化的推动和影响,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对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 北魏孝文帝简介:本提纲介绍了孝文帝的生平和政治事业,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背景。

孝文帝的诗词

孝文帝的诗词

孝文帝的诗词孝文帝是北魏的一位杰出君主,可他流传下来的诗词并不像李白、杜甫那样广为人知。

一、你能想象孝文帝的诗词里藏着怎样的北魏风貌吗?就好比一个神秘的宝藏盒,打开它,就能看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风景。

他的诗词也许像一幅古老的画卷,慢慢展开时,会有骏马奔腾在草原之上,那是他笔下的北魏战士们矫健的身姿。

二、孝文帝的诗词肯定充满着他对国家治理的抱负啊。

我想啊,那感觉就像是一位勤劳的农夫,精心照料着自己的田地,满心盼望着丰收。

他写的词句说不定就是他在朝堂上的所思所想,比如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怎样让民族更好地融合。

“我愿吾国兴,百姓乐安宁。

”就像他站在高山之巅,对着整个北魏大声呼喊出自己的心愿。

三、我就纳闷儿了,为什么孝文帝的诗词没有被更多人传颂呢?他的诗词应该像一颗被遗落的明珠啊。

你看,那里面或许有着对鲜卑文化传承与变革的深刻理解。

这就好比一个家族的长辈,既想保留家族古老的传统,又想让家族跟上时代的步伐,孝文帝在诗词里或许也表达着这种纠结又坚定的心情。

四、孝文帝的诗词里会不会有他对爱情的独特描绘呢?想象一下,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呀。

也许他的爱情诗就像一阵轻柔的春风,拂过爱人的心间。

“君颜入我梦,相思无尽头。

”这就像我们平常人思念自己心爱的人一样,那种情感是共通的,可他的爱情在诗词里肯定又有着皇家独特的韵味。

五、他的诗词肯定是了解北魏宫廷生活的一个窗口啊。

这就像是一把特殊的钥匙,打开了那扇通往古代宫廷的大门。

在他的诗句里,可能有宫廷宴会的盛大场景,有宫女们婀娜的舞姿。

“宫宴乐声扬,舞影似霓裳。

”仿佛我们能透过这诗句,看到当时宫廷里的热闹非凡,人们欢声笑语的画面。

六、孝文帝在诗词中说不定还表达过对祖先的崇敬呢。

就像我们逢年过节祭祀祖先一样,他在诗词里对祖先的敬意可能就像熊熊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又深沉。

“先灵佑吾族,德泽永流芳。

”这是他对祖先的感恩,也是对家族传承的一种信念。

七、你知道吗?孝文帝的诗词可能有着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摘要: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在文学方面南方文风极盛,对落后的北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北朝文人在在南北交流过程中也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其中北魏经历了由萧条到复苏的转型,是北朝文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但是北朝文学历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也颇薄弱,甚至萧条。

对当时的文人创作大多一笔带过至于北魏一百余年的诗歌,更鲜有人注意,我们应当看到北魏诗歌在北朝文学中的地位,它是我们了解北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

在这里我们对北魏诗歌的发展做一些论述。

关键词:北魏;萧条期;复苏期;南风北进;风雅大盛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其中的北朝文学历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也颇薄弱,甚至萧条。

作为“中古文学”研究开山的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就没有只字论及北朝以后的文学著作虽然也有把北朝文学作为专门的专著来加以论述,但都主要是对《梁鼓角横吹曲》为中心的北朝民歌表示兴趣,对文人创作则一笔带过至于北魏一百余年的诗歌,更鲜有人注意,北魏的诗歌是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魏近两百年的历程中,经历了由萧条到复兴。

有当时自己鲜明的特点一、北魏前期的萧条从鲜卑拓跋氏进兵中原到魏孝文帝前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北魏的诗赋创作确实呈现出一种彻底的萧条状态,历来史学家也都众口一辞,说这一时期是“文章殄灭”(《魏书》卷八十五《文苑卷》)、“文章道尽”(《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

《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序》中列举当时的名士:许谦、崔宏、宏子浩、高允、高闾、游雅等。

真正算得上诗赋作家的寥寥无几。

从现存史料看,北魏初年的文人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文人,这些人中比较有名的是崔浩和高允,被称为“使北朝荒芜的文坛出现转机,堪称北朝文学的先驱”;另一部分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由关中、凉州等地入为魏的文人如张湛、宗钦、段承根等北魏前期文学的萧条不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

古代历代诗歌发展演变诗歌发展及演变脉络概述:原始时期:上古歌谣,原始性,诗、歌、舞不分先秦时期:诗经温柔敦厚、楚辞浪漫瑰丽两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最长叙事诗《陌上桑》东汉:文人诗,《古诗十九首》“惊心动魄,一字千金”魏:建安风骨、三曹七子、蔡琰,慷慨悲凉西晋:正始文学(阮籍、嵇康等竹林七贤)、寄旨遥深太康诗风(三张二陆一潘)繁缛雕刻一左:左思风力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寒士的不平东晋:玄言诗风(孙绰、许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陶渊明:平淡自然,开创了田园诗,隐逸之宗南朝刘宋:元嘉三大家:谢灵运(山水诗)、鲍照、颜延之南朝齐梁:永明体/新体,周颙四声“平上去入”,沈约“四声八病”,自觉用声韵格律创作诗歌,注重平仄,最杰出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齐梁文学集团,“徐庾体”宫体诗人,《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北朝诗人:庾信,由南(绮丽轻浮宫体诗)入北(深沉刚健),集南北诗风之大成杜甫评价“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敕勒川》,北地三才,邢劭,魏收,温子升《木兰诗》《西洲曲》南北朝民歌最有代表性作品(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隋代:卢思道“思妇——征军”、杨素、薛道衡唐代:初唐贞观诗风清绮、上官体绮错婉媚,宫体诗人应制应和初唐四杰追求壮大昂扬的情怀,渴望建功立业沈佺期、宋之问对律诗的定型文章四友: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苏味道、李峤、崔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对唐诗玲珑意境的探索陈子昂与唐诗风骨:复古、恢复风雅比兴传统“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诗美理想,影响盛唐诗歌盛唐诗歌:气来、情来、神来——殷璠《河岳英灵集》唐诗风骨诗人群体:山水诗人(王孟)豪侠诗人(王昌龄、崔颢、王翰)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祖咏)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唐诗风的转变——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杜甫,安史之乱,“诗史”中唐大历诗风:元结、刘长卿、韦应物、李益、顾况、大历十才子,寂寞情思,风骨顿衰元和诗风:元白诗歌,追求浅近,通俗易懂,及新乐府运动,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张籍王建乐府诗,李绅韩孟诗派以丑为美,追求险怪,贾岛姚合孤峭冷僻,李贺瑰丽冷艳,刘禹锡和柳宗元,贬谪情怀晚唐:杜牧咏史诗咏怀诗,纪行诗明朗清新;李商隐爱情和无题诗,朦胧情思,细腻缠绵,对心灵的探索,诗歌格律对仗,辞藻华丽,喜欢用典皮日休、陆龟蒙、罗隐、杜荀鹤等的晚唐隐逸诗和讽刺小品文宋:晚唐体,寇准,林逋,白体,徐坊徐眩、浅切率直,王禹偁,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西昆体,杨亿钱惟演刘大筠,学习李商隐的格律形式美,追求辞藻,喜欢用典,华而不实,内容空洞梅尧臣,古淡自然,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诗穷而后工苏舜钦粗犷豪放,上古时期:1.上古诗歌的产生1.产生来源:与原始初民的切身生活密切相关2.产生特点:诗、乐、舞的综合性。

第二章 北朝文学

第二章  北朝文学


借悼念梁元帝的江陵之败和梁朝灭亡的悲剧,表现出一种痛定思 痛的怀念故国之意。 1、 “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是借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 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之句以秋风萧瑟的凄凉之景引出对往事 的追忆。 2、“天亡遭愤战”后的六句借典故转入对梁灭亡的反思,言说梁 灭亡前乃有不少败亡的征兆,说明国亡兵败乃是天意所致,含有谴责 之意。 3、“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则有两解,一是谴责梁朝的君 臣只顾眼前的享乐,将士养尊处优,不思战争,皇帝也淫逸骄奢,不 虑身后的骂名;第二解则可理解为作者的愤激之言,说的是梁亡乃必 然之事,我也就借酒浇愁,不管他身后的荣誉与名声了。

子夜四时歌 春歌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夏歌 青荷盖禄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 秋歌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飏。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如?

北朝民歌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 向波。(《企喻歌辞》)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鞭。出入擐郎臂,蹀坐郎 膝边。(《折杨柳歌辞》) 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雀劳利 歌辞》)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裳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 叠双 。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 。(《李波小 妹歌》)
多“看林花多媚,春意鸟多哀”的情歌。)
北朝文学特征


1、思想内容:
尊崇儒学,北人聚族而居,靠宗族抵御侵扰,所以 宗族意识较强。 社会功用,儒学耿介,道德自我完善,内容多风教


2、艺术形式:
语言直率坦露,少用隐晦曲折,多讥刺现实,多务 实之作。 文学形式上多选择散文,应用类文体,务实文风。
2、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之前 此为北魏统治者加速汉化的阶段,并且是北朝文学的繁荣 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道衡 、沈 玉成《南北朝文学史》将北朝文学 分 为三期 :北 魏初年到孝 文帝迁都 洛阳前 (南朝 宋到 齐武帝永 明间),为北朝文学的第 一阶段 ;从 孝 文帝迁都洛 阳到东西魏分 裂(南齐末到梁武帝 中大通年间),为北朝文学 的第二阶段 ;从 东西魏 分 裂到隋统一南北 ,为北朝文学 的第 三阶段 。可 见 ,孝 文 帝 迁 都 是 北朝 文 学 (当 然也 包括 诗 歌 )的 一 个转捩点 ,他 的存在深深影响 了北朝诗歌 的演 进 ,使其向着更高的 目标前行 。
当然这一时期的北朝诗坛也并非一味地复古高允的罗敷行和刘昶的断句诗以五言为诗审美性有所加强体现出北朝诗歌的进步但是在意境的营造文字的雕琢和创新上面仍有待提高二孝文帝的家庭背景与汉化政策2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拓跋弘祖父文成帝拓跋溶与执行铁腕政策的拓跋瑾和拓跋焘不同他们都热心文治倾慕汉文化
Hale Waihona Puke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Sep.2018/No.5
的诗坛现 状 ,宗室、文人 、平民纷纷投入诗歌 创作之 中,山水诗 、政 治讽谕诗 、边塞诗 、咏物诗 等各种诗 体竞放 光
辉 ,并 涌现 出了温子弄这样 的大诗 人 。孝文帝从整体上 推动 了北朝诗 歌的发展 。对后世 诗歌发展 影响深远 。
关键词 :北魏 ;孝 文帝 ;北朝 ;诗歌 ;演进
正信任 。后来 的崔浩 国史案牵连甚众 ,对汉族文 们 都热 心文 治 ,倾 慕 汉 文 化 。
人 的心 理 摧 残 令 人 发 指 。经 此 一 祸 ,汉 族 士 人 益
太 安 四年 冬 十二 月 ,拓 跋 溶下 诏 禁 止 贵 贱 通
发如履薄冰 。将文学创作视为畏途 。高允 自言“不 婚 ,“夫 婚 姻 者 ,人 道 之 始 。是 以夫 妇 之 义 ,三 纲 之
一 、 北魏初创 与北朝诗歌的起步
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 民族 .鲜卑拓跋 氏的 先 世“统幽都之北 ,广 漠之野 ,畜牧迁 徙 ,射猎 为 业 ,淳朴 为 俗 ,简 易 为 化 ,不 为 文 字 ,刻 木 结 绳 而 已 。”①立 国之初 ,伴 随 着军 事 上 的节 节 胜利 ,如何 统治疆域广大的并且早 已进入封建社会 的汉人居 住 区。成为摆在鲜卑贵族集团面前的一道难题 。
叶会 昌 (I98O一)。男 ,文学博士 ,副教授 ,研究 方向 :中古文 学、元代文 学 。
浩 的劝谏之下 。赵逸 才得以幸免 。可见鲜卑统治
孝文帝 的父亲献文帝拓跋 弘 、祖父 文成帝拓
者 动 辄 以暴 力 处 理 文 化 问题 ,对 汉 族 士 人 并 不 真 跋 溶 与 执 行铁 腕 政 策 的拓 跋 瑾 和拓 跋 焘 不 同 ,他
为 文 二 十 年 矣 ”,张 湛 因为 惧 怕 受 到 崔 浩 之 狱 的 首 ;礼之 重者 ,莫 过于 斯 。尊 卑高下 ,宜 令 区别
牵 连 ,将 自己 的 文 稿 付 之 一 炬 ,汉 族 士 人 严 峻 的 … … 今 制 皇 族 、师傅 、王 公 侯 伯 及 士 民之 家 ,不 得
北魏孝文帝 与北朝诗歌的演进
叶会 昌
(河北北方 学院文学 院 ,河北省 张家 口 0750O0)
摘 要 :北魏初 年 ,在鲜卑 统治者严 酷的政 治文化政 策之 下 ,文学创作 受到 打压 ,北朝诗歌 呈现 出古拙 之
风 。在祖 父拓跋溶 、祖母冯 太后 和父 亲拓跋 弘影响 下 ,白孝文帝拓跋宏始 ,全 面吸收汉 文化 ,出现 了“彬 彬之盛”
也 兴 趣 不 大 。风 气 所 致 ,当 时诗 坛 出 现 了复 古 之 楚。帝与时消息 ,静 以镇 之。养威布德 ,怀缉 中外 ,
风 ,高允 、宗钦 、段承根等人创作 了不少“古拙 ”的 自非机悟深裕 ,矜济 为心 ,亦何能若此?可谓有君
四言诗 。如 宗钦 的《赠 高允诗》,高允 的《答宗钦 人之度矣 ”@。
生 活状 态 可见 一 斑 。
与百工 、伎巧、卑姓为婚 ,犯者加罪 。”⑧可见“此 时
严 酷 的政 治 环 境 让 北 朝 诗 歌 的 发 展 举 步 维 魏 之 政 治 ,巳渐 受 儒 家 影 响 。”⑨《北 史 》论 日 :“文
艰 ,而 文 学 素 质 的低 下 让 北 魏 统 治 者 对 诗 歌 创 作 成 属太 武 之后 ,内颇 虚 耗 ,既 而 国衅 时艰 ,朝 野 楚
中图分类号 -I207.2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2095—3771(2018)05—0001—07
自永嘉之 变后 ,衣 冠南渡 。大量 的中原 士人 迁徙 到江南 ,而北方长 期混战 ,文学 的发展 受到 极大影响。所 以长期 以来 ,“北朝无文”、“北朝无 诗”似乎成 为一种共识 ,尤其是北朝 文人诗 多不 为人所知 ,这不能不令人感 到遗憾。
他们需要借助 中原汉族士人 的文化素养和政 治经验 ,采用文武并施 的方式来 网罗士人 。“太祖 (拓跋硅)征慕容宝 ,次于常山。玄伯弃郡 ,东走海 滨 。太祖素闻其名 ,遣骑追求 。执送于军门,引见与 语 ,悦之。以为黄 门侍郎 ,与张衮对总机要 ,草创制 度 。”⑦这里 面带 有 武力胁 迫 的成 分 。“访诸 有 司 ,咸 称范 阳卢玄 、博陵崔绰 、赵郡李灵 、河间邢颖 、勃海 高允 、广平游雅 、太原张伟等 ,皆贤俊之 胄,冠冕州 邦 ,有羽仪之用。《诗》不云乎 ‘鹤鸣九皋 ,声 闻于 天’。庶得其人 ,任之政事 ,共臻 邕熙之美。《易》日 ‘我有好爵,吾与尔縻之。’如玄之 比,隐迹衡 门、不 耀名誉者 ,尽敕州郡 以礼发遣。”③贝4是 比较文 明的 征 召 。
由于 拓 跋 氏 内 心 对 汉 族 文 人 有 着 强 烈 的 猜 疑 和深深 的隔阂,一旦触及 到鲜卑贵族的实际利 益,双方的矛盾马上 凸显 。政治上 的利害关 系、民 族心理 、文化差异使得这一矛盾愈发尖锐。 比如 崔 逞 就 因 为 在 拓 跋 焘 “攻 中 山未 克 ,六 军 乏 粮 ,民 多 匿谷 ”时提出了“取椹 可以助粮。故飞鹃食椹而 改 音 ,《诗 》称 其事 ”④的建 议 ,被道 武 帝 “衔其 侮 慢 ”,后来终 于找借 口把崔逞杀 了。拓跋焘平统万 城 ,见到赵逸 的著作 ,甚 至说 :“此竖无道 ,安得为 此 言乎 !作者谁也?其 速推之 !”⑤后来还是在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