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的陕北道情探究
道情浅释
道情浅释摘要:本文从道情的由来、历史演变、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介绍和梳理,对道情这种民俗文化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关键词:道情;由来;内容;演变道情在古代则称为道歌,现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道情在陕西军寨延续千年,至今成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中具有地域特色的宝贵遗产。
一、道情的由来周至县的楼观台,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也是圣哲老子设台讲经的地方,闻名于世的经典巨著《道德经》,便诞生于斯。
道教不但教义博大精深,其道教曲艺也源远流长,独具风彩。
此中的“道情”,就是道教所特有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又称“拉波戏”。
楼观台西北5公里处,有个军寨村(因唐代驻军于此而得名),自古及今,传承着原汁原味的道情曲艺,俗称“军寨道情”。
追溯根由,楼观是道教祖庭,又是唐皇的李氏宗庙,宗庙的道士与军寨的驻军往来自然频繁,道情传到了军营,驻军又传给了民众。
就这样道情在军寨生根发芽,延续千年,仍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道情竟成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关于这门艺术,有不少美妙的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道人看见天这么大,认为天总会有个边际,于是他就骑上他的驴子朝西边去找天边,经过很长很长时间的长途跋涉,又回到了原地,当他经过东海岸,休息了几个时辰,发现海潮退后,海岸上有很多鱼骨,他拣了几支,顺手一合,就变成了园筒形。
它这样一连三次,便接成了长达二尺寸的园筒状物,因此叫它“鱼鼓”。
相传此人乃是八仙之一,名为张果老,又称云游道人。
以后张果老投奔老子门下,常在人间说经教化。
相传又有海外二十四群仙,曾赠送给他尖板两支,上有刻度,四季八节,二十四节气。
他把鱼鼓,尖板当做天令、宣传点化的工具,早晚三拜九扣。
所以尖板,鱼鼓是”道情”打击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传说云香板是八仙里兰采和手里所拿的法器,是演唱“道情”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打击乐器。
过去许多画师在画“天仙”时,前后各有一朵白云,下面有一朵浮云,这是对云香板最初形状的形容和比喻。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陕北秧歌历史沿革与保护传承研究
非物质文化视角下陕北秧歌历史沿革与保护传承研究作者:刘向东宗延伟宗延庆王智王德志来源:《搏击·武术科学》2013年第07期摘要:陕北秧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得到国家、省、市等部门的重视。
但是也存在专项保护法规缺失,宣传力度不够,保护资金投入不足等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
梳理陕北秧歌的历史沿革与其发展演变的进程及规律和保护传承现状,有助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保护工作及致力于陕北秧歌传承人的培养、更能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变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秧歌历史沿革保护传承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80-03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现象之一,体育的发展变化映衬出社会发展变化,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构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建设现代民族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每个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丰富和贡献,加快非物质体育文化保护有助于进一步丰富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
幅员辽阔的国土上不仅遗存着许许多多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拥有大量无形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以及生活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改变,致使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特性消失加快,蕴涵民族精神家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消亡或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消失。
因此,加强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的手工艺技能,这其中就包括了众多的传统体育文化遗产。
陕北革命老区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研究
陕北革命老区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研究陕北地区是中国革命老区的重要代表之一,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杰出的革命家,因此在这里也生长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信天游非遗民歌就是陕北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承载了当地人们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同时也是陕北地区非遗传承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信天游,原本是陕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以唱故事为主要特点,是陕北地区地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天游非遗民歌则是信天游中的一种歌唱形式,它是以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民风民俗为题材,用当地方言演唱的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
这些民歌既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又承载着当地人民的集体记忆和文化情感,因此在陕北地区非遗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传承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急剧减少的传统乐器制作工艺、传统唱工数量减少等。
这些问题使得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传承形势严峻,亟需加大研究和保护力度。
基于对信天游非遗民歌传承研究的重视,各级政府、学术界和民间组织纷纷展开了相关研究和保护工作。
相关部门加大了对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保护和扶持力度,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对民歌进行搜集和整理工作,建立相关档案资料,确保这一非遗文化得到充分的记录和保护。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一些重要的信天游非遗民歌节庆活动、展演等文化交流项目也得到了相应支持,进一步推动了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传承。
一些地方政府还积极支持一些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的相关活动,出台政策鼓励当地民众学习、传承和创新非遗文化,以期能够保持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学术界也积极参与了信天游非遗民歌的研究工作。
一些专家学者对信天游非遗民歌进行研究,通过对信天游非遗民歌的历史渊源、表演技巧、曲调特点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为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通过对信天游非遗民歌的连续性、本土性等特点进行分析,推动了信天游非遗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接受和传承的倾情共舞——陕北道情和凉州贤孝生产性保护探析
( 榆 林 学院 文 学院 ,陕西 榆 林 7 1 9 0 0 0 ) 摘 要: 作 为 两种历 史悠 久且影 响 广泛 的非 物质 文化 遗产 , 陕 北道 情 和 凉 州 贤孝 具 有许 多共性 , 二 者 可
以共 商保 护和传 承 大计 , 近 年 来呼 声 日高 的“ 生产 性保 护” 被 广 泛 关注和 认 可 。从婚 姻 家庭 主题 和社 会
接受的关系这一视角来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新思路。具体而言, 培养传承人 、 建立生态保 护 区、 更新 曲 目内容 、 美化 舞 台表 现 以及 加 强 两地 交流合作 这几 方 面的举措 是行 之 有效 的保护措 施 。
关 键词 : 影响 ; 接 受群 体 ;传承人 ;自体 更 新
了可能 性 和必要 性 。
要探 讨这个 问题 , 我 们必 须确 立这 样 的观念 : 婚
恋 主题 和社会 接受 的关 系 是 整 个 问题 的 中心 , 而 婚 恋 主题 和社会 接受 是 相 辅 相 成 的关 系 , 二 者 作 为 社
会发展链 条是 不可 或缺 的 , 是永 久不 衰 的话 题 。 家 庭 是社 会 的 细胞 , 只有 每 一 个 细胞 都 健康 有
中 图分类 号 : G1 2 7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3 8 7 1 ( 2 0 1 4 ) 0 3— 0 0 3 6— 0 7
陕北 道情 和凉州 贤孝 作 为两种 极 富地 域色 彩并 各具特 色 的地 方剧 种 , 许 多 年 以来 一 直 受 到 当地 群
张建华 : 接受和传承的倾情共舞——陕北道情和凉州贤孝生产性保护探析
・37 ・
和 睦 的过 程 中 , 戏 曲、 电影 、 电视 和 新 闻作 品必 定 会 充 当至关 重 要 的角 色 。事 实 证 明 , 只 有 贴近 现 实 生 活, 引起 人们 普遍 和持 续关 注 并 进 而 影 响社 会 群 体
浅议陕北道情的艺术特色
曲主要 以独唱的方式 , 反 映边 区农 民在 党的“ 减 租减
形式。这种形式初 为坐唱 , 后与表 演相结合 , 逐渐向 戏 曲发展 , 并有 了一定 的 曲牌 , 号称 “ 九腔 十八调 ” 。 陕北道 情是陕北民间戏曲的一种雏形。
l 代
D ANG DA l XI JU
律 而起 落。使 大家在欣 赏陕北道情音 乐美的 同时 , 也
感悟 了人性之 美、 情操之 美、 生活之 美。
该 剧 是 一 部 反 映 当代 黄 河 儿女 不 屈 不 挠 精 神 风 貌 的 一 道 文 化 盛 宴 ,讴 歌 了新 时 期 黄 河 儿 女 自力 更
指导 下 , 文 艺工作 者深入 生活 , 为群 众服务 , 使边区 文艺事业开创 了新局 面。例如 , 1 9 4 2年 至 1 9 4 4年 间
区的文艺院 团移植和创作 了小型道情剧 ( 曲) 目 1 0 余个, 如 1 9 8 3年 延 川县人 民剧 团进 京 演 出《 刘栓 回
息” 的正确方针下获得 了翻 身解放的快 乐。同时 曲中
也 适 当回 顾 了过 去 受 地 主 剥 削 的 痛 苦 , 以此 作 为对
陕北道 情 长期在 清涧 、 延川、 子长一 带流传 , 是
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代表作 ,也是 陕北 民间文化
比, 衬托 现如今 翻 身做 主人 的幸福 。除此之 外 , 在当
只是个 大背景 ,而 对剧 中人 物的 心理情感 的准确把 握、 深层 开掘 才是 实实在在的。抓住人 物的 内心情感
不放 , 由“ 心律 ” 出旋律 , 音 符随 心 而动 , 乐 曲随情 而
浅谈陕北道情的音乐特色
句中,而在十字调中却多用于—句尾 ,还有 自由运用的。
() 2 除起声 “ 哎”为 自由 延长音外 , 其余出现时基本 为 阶结构 ,才构成了道情音乐的特色风格 。
方正节奏。如:
陕北道情的唱腔可分为由 两种不同风格形成的两大声腔体
X X l X X } —i X X X X X I
●■ ■■ ■■● - 一 l ■● ■● ●■■… l●
系 ,即老调和新调。两者均是以 “”为主音 的徵调式 ,曲式 5
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由此诞生了 “ 道情”这—名
清涧道情 的形成 ,据 《 清涧县志 》称 : “ ……道 曲 ( 经
韵) 吸收了词牌、曲牌 、演变为民间演唱的新经韵即道歌。道
称。对于道f
艺术形式的特定含义, 有如下解释:
元代的燕南芝庵在他的 《 唱论》中有如下解释: 三教所 歌分为诗赞体说唱遭 隋和曲牌体说唱道情 , “ 清涧道情在后者的
道情出 现后, 其演唱内容业已由 “ 经典”转化为以 “ 无情度有 出而带入 , 曲调基本是原来的山西林县道情 , 其 只在语言 匕 有
情”为中心的宗教故事,即新经韵 , 新经韵是道情的雏形,进 区别 。
A: 宋后,随着说唱艺术的兴起 ,新经韵便正式走向社会,成 I 匕
二、陕北道情的音乐特点
《 辞海>对 “ 道情”辞条的解释是 : “ 艺 的—个类别 , 曲 材,宣扬出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因
此也叫 ‘ 渔鼓’……”。
渊源于唐代的 《 九真 》、 《 承天 》等道曲 ,以道教故事为题 展成为戏曲剧种。”
当代道情理论家武艺民 先生则明确指出 : 道情者 , 道教艺 形成了陕北道情音乐的独特风格特点。 术的内容、特点也。前一字表示其所属 , 后一字表示其所 尚, 这便是道t—词的来历与实质。 青 在陕北道情的唱词中, 虚词的运用非常广泛 , 几乎 和实词
陕北道情论述
陕北道情论述陕北道情陕北道情原名"清涧道情",后因"陇东道情"和山西"神池道情"流入陕北,形成了"三边道情"和"神府道情",故统称为"陕北道情"。
流行于清涧、子长、志丹、绥德、榆林、子州、保安、吴起、定边、靖边、神木、府谷等地。
陕北道情- 简介陕北道情陕北道情作为陕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按其流行地域和艺术特点划分,可分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
东路道情是指民国初年从山西临县等地传入府谷、神木等县与本地语言、民歌等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道情。
西路道情是指从甘肃陇东一带,通过皮影、社火等途径传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与本地的语言、民歌相结合而演变发展起来的道情。
清涧道情是专指流传在清涧县及其邻区的道情。
其中清涧道情最为盛行、最具代表性,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
因陕北道情是陕北独有的一个剧种,曲调分东路调和西路调,其声音高亢而奔放,柔情而细腻,既有阳刚之气,又有乐府之风。
在榆林的清涧、子洲、绥德和延安的子长、延川、延长、安塞、宝塔等县区,群众不仅喜爱陕北道情,多数人还能哼唱几句,尤以子长、延川、清涧为最。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等道情剧,从陕甘宁边区一唱出,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唱红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不失为陕北道情的代表。
陕北道情- 文化底蕴陕北道情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徒唱的经韵,当时是诗赞体。
宋代后,经韵吸收了词、曲牌特点,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道歌。
其流行于北方的一支,在原韵调的基础上发展为曲牌体,又逐渐演变成戏曲。
根据其代表剧目《十万金》看,其早与《西游记》的面世,《十万金》中的《孟姜女哭长城》可以源于唐代国名变文。
由此可推断。
陕北道情是早于元杂剧或与元杂剧同期的古老剧种。
它也可作为我们研究陕北道情的一个课题。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记载:中国汉至唐代的封建统治阶段,为了加强他们的皇权地位,提倡汉族道士创立和发展的道教,推崇黄帝和老子为教主,反对外来的佛教。
陕北民间文化传承现状的调查论文(修改后)
陕北农村民间文化传承现状的调研报告摘要:民间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已在民间流传了上千年。
陕北是一块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的沃土,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本文以陕北民间文化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为视角,通过对具有“文化宝库”美称的陕北农村的实证调研,在了解民间文化在农村的传承现状与当地农民对民间文化态度和意向的转变的基础上,对导致民间文化在农村衰落的各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为陕北民间文化生态圈的建立及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关键词:民间文化;保护;传承一、导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我国灿烂丰富的民间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记录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
民间文化又称为非物质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指出:所谓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一些个人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其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其他方式口头相传,它的形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惯、手工艺、建筑术及其他艺术。
”[1] 陕北农村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歌、说书、道情、剪纸、腰鼓、秧歌和唢呐等艺术形式。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传统的以口授心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的农村民间文化遭到严重冲击,大量优秀民间文化遗产正遭受着冲击和破坏。
所以,加大对陕北农村民间文化传承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主要研究了陕北农村民间文化的现状,探究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文化程度、态度意向与行为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差异,最后找出积极的、行之有效的调适方法,为农村民间文化的传承提供建议或借鉴。
同时,加强作为传播主体的教育使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现代文化的冲击,特别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应对效能,缓解农村民间文化所承受的压力,这对农村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方法本次调查以延安市安塞县化子坪镇所辖的村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该镇所辖的4个村子中101人做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1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回收率100%。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_以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为例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文化安全战略的重要课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举措,对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陕北民间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为例,对当前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必要的反思。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一般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所下的定义来进行说明的。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各社区、各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音。
2.传统表演艺术。
(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
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组织和实践。
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术语,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惯称的“文物”———而言的,它的含义,与我们一般所称之的“民间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等概念雷同。
我们惯称的“民间文化”,强调其“民间”的性质,亦即在民众中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世代相传、历史上通常不被官方或上层文化所承认或重视的文化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的非物质性。
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产品成果。
二、陕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陕北在地域上包括延安和榆林两个市区。
自古以来陕北为中国农牧交界的战略要冲,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交融结合。
陕北道情的音乐考察与文化研究——以子长县强家沟道情为例
绪论1绪论陕北既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主要交融带。
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沟壑壑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由优秀的文化传统。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虽然限制了这一地带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但是为包括民间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保存构建起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使该地区成为蕴藏最丰富的汉民族音乐瑰宝之一。
陕北道情就是基于此种文化背景之中孕育出了的一种道情类的剧种奇葩。
1.1问题的提出陕北道情作为一种陕北地方小剧种,一直以民间流传的形式存在于黄土高原。
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其旋律优美动听, 内容贴近百姓生活, 演唱方式随意自如而深受百姓的喜爱。
多少年来, 世代相传, 经久不衰, 生命力极盛。
经过几百年劳动人民的锤炼,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
它的旋律热情而奔放,在陕北人民的心目中,道情几乎是最亲切、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了。
它在当地老百姓的心中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替代的地位。
其主要分布于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区,最集中的是子长县、延川县和清涧县。
由于笔者自幼受到陕北道情的熏陶, 对陕北道情感情深厚,在对陕北道情的实地调查中,笔者多次走访了子长、延川和清涧等地的道情戏班,发现这三个县相连,包括语言和风俗习惯基本一致,所以笔者就以延安市子长县最为有名的强家沟道情为例,多次对以子长县强家沟的道情班社为代表的陕北道情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陕北道情它所携带的思想含量、历史信息、文学价值绝不逊色于陕北民歌。
可惜因为它的知名度太低,又受方言的局限,很难引起更多的人关注。
因而,在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尽管国家在2006 年就将它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笔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起来关注我们的民间文化,因为民间文化是先民们生产生活最直接、最诚实的记录。
陕北道情作为陕北民间俗信仰的一种文化形态,值得研究的问题还很多,本文主要侧重探讨以强家沟为例的陕北道情的音乐形态与文化内涵。
陕北道情戏音乐特点
110陕北道情戏音乐特点张瑜 西安财经大学摘要:陕北道情是陕北地区古老艺术戏曲形态,它具有独特的唱腔体系、音乐特征、风格韵味,是陕北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本文从陕北道情的历史考述出发,对它的发展流变、思想内容、曲牌特点等进行了阐发。
陕北道情是珍贵的民间音乐,但目前发展现状堪忧,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运营的广泛展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和西方音乐形式的汇入等,该剧种的传承和发展都面临巨大考验,有些区域已经濒临灭绝,以此保护和继承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陕北;道情;曲调陕北道情是陕北主要地方剧种之一,陕北清涧流传一首道情词为“三材挂板响连声,口口声声唱道情,祖祖辈辈传下来,洪武年间传到今”,大概在明代就已经存在,具体诞生时间不可考,但口耳相授的方式却是它传承的方式。
道情以广场艺术形式传播传统曲目,最开始以弘扬道教思想为主。
1935年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民间艺术家重新创作了新的曲目,如《周子山》《家庭图》《结婚图》《王长生揽工》等,展现了当时革命斗争生活,有着豪迈乐观的时代特征,被称为翻身道情。
解放后道情融合了陕北地区民间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一、陕北道情戏的发展流变关于陕北道情的形成的时间,目前仍在研究中,未形成定论。
主要观点为:第一,形成于唐代。
杨志烈和王昭玺在《陕西道情》里指出:“陕西道情形成于唐代,至今约一千多年历史。
”书中讲述:“据对现今的陕北道情探考,鼓名座鼓,形同道院之鼓,唱词不分板眼,所唱皆七言,均与唐代法曲相同,亦可证实道情戏源于唐代道院念经唱词的。
”第二,形成于宋金时期。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道情”解读为:道教起源于唐代道教中道教的“经韵”。
在吸收词调曲牌后,它演变成民间布道中的“新经韵”,也被称为道歌。
根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淳熙十一年的道家歌词与鼓子词相似,用的乐器是渔鼓、简板,可看出在南宋时期,道教戏曲里就有了曲白相和。
后来,道情诗赞体的一支传播到北方,并在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和山东发展成道情戏。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
浅析陕北道情音乐的发展【摘要】陕北道情音乐是陕北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源自当地民间道情艺人的表演。
其特点包括独特的音调、朴实的歌词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内涵。
道情音乐通过口口相传,在陕北地区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出多种表现形式。
传承者努力将道情音乐传承下去,并在当代社会中发扬光大。
道情音乐对当地文化及民众情感有着深远影响,成为陕北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符号。
未来,道情音乐有望在现代化发展中焕发新的生机,继续传承下去。
它的独特魅力、文化意义和娱乐价值不容小觑,对于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发展中,道情音乐将继续传承下去,为陕北地区的文化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道情音乐,陕北,起源,特点,流传,演变,传承,影响,发展趋势,独特魅力,重要性,未来发展1. 引言1.1 道情音乐的起源陕北道情音乐是陕西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起源于古老的陕北地区。
道情音乐起源于民间祭祀和宗教仪式,受到当地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道情音乐是一种通过歌唱和器乐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情绪的音乐形式,其歌词内容包括祝福、祈福、感谢、赞颂等,体现了当地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神灵的崇敬和感恩之情。
道情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风格。
道情音乐的起源不仅反映了陕北地区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传统,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和信仰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由于道情音乐的起源与陕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因此在陕北地区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1.2 道情音乐的特点陕北道情音乐是陕北地区独特的音乐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元素。
道情音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真挚:道情音乐的演唱多为情感真挚、深沉的方式,歌词表达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感受、情感体验和情感故事。
歌词内容质朴朴实,直白感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 曲调古朴:道情音乐的曲调多为陕北地区传统的古老曲调,旋律简单而富有感染力,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技术赋能”与陕北道情“审美日常化”路径探索
“技术赋能”与陕北道情“审美日常化”路径探索“技术赋能”与陕北道情“审美日常化”路径探索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技术的赋能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同时,审美也是人类的天性,追求美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那么,如何将技术赋能与陕北道情“审美日常化”相结合,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陕北道情和审美的特点。
陕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山高,地形复杂,自然风景幽美。
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建筑、绘画、音乐和戏曲等艺术形式。
陕北人民热爱生活,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对于美的追求有着独特的见解,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陕北审美观。
而技术赋能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陕北道情的“审美日常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便捷地享受美的呈现,同时也可以促进陕北地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保护。
比如,通过互联网技术,人们可以远程观赏陕北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活动,将陕北的美呈现在世界的面前。
同时,人们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音频等多种方式记录和传播陕北道情,将审美从传统场合日常化,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在技术赋能与陕北道情“审美日常化”的路径探索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一个综合平台,通过互联网技术将陕北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传统文化等资源与全球用户共享。
这样的平台可以包括网站、APP、社交媒体等形式,方便人们了解和体验陕北的美。
通过平台,人们可以了解到陕北的历史文化背景、名胜古迹、民俗活动等信息,从而对陕北的道情有更深入的体验和理解。
其次,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挖掘和整理陕北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要素,通过算法分析和推荐,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文化体验。
比如,基于用户的地理位置和个人偏好,为其推荐适合的陕北旅游路线、艺术活动和文化活动等,满足用户对美的需求。
此外,推广和开发一些与陕北道情相结合的科技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传承陕北道情的分析
戏剧研讨
韩慧 :传承陕北道情的分析
传 承 陕北道情 的分析
韩 慧
( 延安大学 鲁迅艺术学院,陕西 延安 7 1 6 0 0 0 )
演 唱技 巧 灵 活 多变 。在 非 正 式 场 合 ,可 以 即兴 转 变 ,但 在 正 “ 道情 ”一词最 早出现在北宋时期 ,从道教艺术宣传方 式 的戏 曲表演 中,一般都有严格规定 ,说 明遣 睛在逐渐完善 式 和 演 唱 内容 中转 变 而来 ,从 最初 的道 教 音 乐 ,演 变 成 叙 事 并逐渐 向戏 曲靠拢 。 ( 五 )器 乐 曲牌 严 格 分 类 。不 同场 合 ,道 情 音 乐 不 尽 相 道情 , 演 唱内容 由 “ 经典 ” 转化 成 “ 无 情 度 有 情 ”的宗 教 故 事 , 同,例如 :八板 、杀鸡 、满天星等多用于梳妆打扮 、洞房花 即新经韵 。北宋 以后 , 说 唱艺术 兴起 , 新经韵正式流传开来 , 烛 及 登 殿 等 一 些 耗 时 的表 演 上 ; 留板 、喂 猪 牌 、一 句 板 一 般 成 为最 受 人 民群 众欢 迎 的 艺 术 形 式 之 一 , 由 此诞 生 了 “ 道情 ”
一、Βιβλιοθήκη 陕北道情的产生与发展 用 在 用 时 较 短 的场 合 ; 阴死 曲 、照 鬼 灯 一 般 用 在 一 些 滑 稽 动 道 情 这 种 艺 术 形 式 在 陕 北 的迅 速 发 展 得 益 于 道 教 的 盛 作 上 ;磨 板 则 专 供 旦 角 扭 场 子 用 。 三 、陕北道情 的艺术价值 行 。 明清 以后 ,道 教 在 陕北 迅 速 发 展 ,民 间 广设 道 观 ,其 中 白 云 山道 观 香 火 最 为 旺 盛 ,朝 觐 者 最 多 。有 了 精 神 信 仰 的 支 陕北道情 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点 :1 . 陕北道情 撑, 陕j 道情在 民间广为传播 , 且与 民间其它艺术相互融合 , 是 对 中 国古 老 文 化 的传 承 ,至 今 还 保 留 了很 多 原 始 的 、传 统
浅析陕北“清涧道情”的艺术表现
浅析陕北“清涧道情”的艺术表现作者:田宫晓旭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本文首先叙述了清涧道情的由来及流传,然后对道情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了介绍。
最后对道情的生存现状做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陕西“清涧道情”;艺术表现;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58-01一、清涧道情的由来及流传清涧道情属于我国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严格来说属于曲艺类。
顾名思义,道情与道教密不可分。
道情起源自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主要是为了宣传道教教义争取信徒。
具体过程为道教音乐——经席音乐——道教俗讲——道教新经韵——道教鼓子词——叙事道情。
《辞海》中对道情的解释是:“曲艺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处世思想。
明清以来,道曲在陕北发展迅猛,以佳县白云山道观最为著名。
“陕北道情分为“老道情”(南路调)和“新道情”(东路调)。
其中“老道情”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以“道情窝子”的清涧县为代表,也称“清涧道情”。
“新道情(东路调)普遍被认为是在民国初年由山西林县的道情班子来陕北演出而带入,其曲调基本是原来的山西林县道情,只在语言上有区别。
”道情在陕北又称“闹红火”“闹丝弦”“闹五音”“闹会会”等。
陕北道情先是以坐班清唱的形式出现,最后才搬上舞台。
在元明清时期,清涧道情与民间小曲、民间舞蹈杂糅在一起,在闹秧歌时演出。
村民们以村为单位,穿着闹秧歌的服饰,挨村挨户进行演出,具体演出的内容包括:民间歌舞、曲艺、戏曲、转九曲等。
道情与民间歌舞和民间歌谣混合到一起,形成了它的第一次演变,成为了一种曲艺形式。
民国初期,有临县道情艺人落脚清涧,开始传授道情唱腔和表演。
清涧道情戏开始形成。
1942年出现第一个业余班社。
二、清涧道情的内容及艺术特色从艺术表现来看,道情经历了宋代、元代、清代等各朝各代的发展,道情戏从最开始的说唱、到地摊的坐唱、再到表演化妆、舞台演出,都是形成系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
浅析陕北“清涧道情”的艺术表现
2018-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析陕北“清涧道情”的艺术表现田宫晓旭(西安音乐学院,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本文首先叙述了清涧道情的由来及流传,然后对道情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了介绍。
最后对道情的生存现状做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陕西“清涧道情”;艺术表现;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3-0158-01一、清涧道情的由来及流传清涧道情属于我国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严格来说属于曲艺类。
顾名思义,道情与道教密不可分。
道情起源自唐代道教的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主要是为了宣传道教教义争取信徒。
具体过程为道教音乐———经席音乐———道教俗讲———道教新经韵———道教鼓子词———叙事道情。
①《辞海》中对道情的解释是:“曲艺的一个类别,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处世思想。
明清以来,道曲在陕北发展迅猛,以佳县白云山道观最为著名。
“陕北道情分为“老道情”(南路调)和“新道情”(东路调)。
其中“老道情”被誉为正宗的陕北道情,以“道情窝子”的清涧县为代表,也称“清涧道情”。
“新道情(东路调)普遍被认为是在民国初年由山西林县的道情班子来陕北演出而带入,其曲调基本是原来的山西林县道情,只在语言上有区别。
”②道情在陕北又称“闹红火”“闹丝弦”“闹五音”“闹会会”等。
陕北道情先是以坐班清唱的形式出现,最后才搬上舞台。
在元明清时期,清涧道情与民间小曲、民间舞蹈杂糅在一起,在闹秧歌时演出。
村民们以村为单位,穿着闹秧歌的服饰,挨村挨户进行演出,具体演出的内容包括:民间歌舞、曲艺、戏曲、转九曲等。
道情与民间歌舞和民间歌谣混合到一起,形成了它的第一次演变,成为了一种曲艺形式。
民国初期,有临县道情艺人落脚清涧,开始传授道情唱腔和表演。
清涧道情戏开始形成。
1942年出现第一个业余班社。
二、清涧道情的内容及艺术特色从艺术表现来看,道情经历了宋代、元代、清代等各朝各代的发展,道情戏从最开始的说唱、到地摊的坐唱、再到表演化妆、舞台演出,都是形成系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
接受和传承的倾情共舞——陕北道情和凉州贤孝生产性保护探析
Analysis of "Productive Protection" about
Shanbeidaoqing and Liangzhouxianxiao 作者: 张建华
作者机构: 榆林学院文学院,陕西榆林719000
出版物刊名: 榆林学院学报
页码: 36-4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 影响 接受群体 传承人 自体更新
摘要:作为两种历史悠久且影响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道情和凉州贤孝具有许多共性,二者可以共商保护和传承大计,近年来呼声日高的“生产性保护”被广泛关注和认可。
从婚姻家庭主题和社会接受的关系这一视角来探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新思路。
具体而言,培养传承人、建立生态保护区、更新曲目内容、美化舞台表现以及加强两地交流合作这几方面的举措是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
陕北道情的初步研究
的丰富与发展。陕北道情的伴奏乐器,根
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
陕北道情在陕北又名“闹红火”、“闹 据老艺人的回忆,早先只有三弦、四胡、
地。千百年来,经过风雨的洗礼和岁月的 丝弦”、“闹五音”、“闹会会”等,主要分 管子,在民间也叫三大件。道情因为有这
锤炼,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多次撞击、 布于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区,最集中 样简单乐器的伴奏,在陕北被百姓叫做
皇亲显贵,其中不乏饱学有识之士,加之 多数人都会吼几嗓子, 有时上台唱, 有时 谓“英、因”同韵,也就是说前后鼻音不
时有外族侵扰,战事频繁,使得这里成为 凑几个人找几件乐器自娱自乐。但因为没 分。
地方与中央政府在军事、政治、文化、经 有固定的职业班社, 箱子简《接婆娘》、《刘栓回头》等三十余部。
音乐是表现人民生活与思想感情的一
种艺术形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
民的生活与历史背景。陕北革命前劳动人
民受地主、官僚的压迫,过着悲惨的生活。
正如一首曲调里所唱:“远照南山一朵云,
富的富来贫的贫;贫到街头无人问,富到
深山有远亲;心里不把别人恨,单恨张雄
狗奸臣。”表现这种民情的道情旧调突出
古代“道情”的演唱,其伴奏乐器主
延安和榆林两个市,总面积约 80744平方 于陕北道情在民间的传播与发展,并使其 要是“渔鼓”和“简板”,现在则加入了
公里。陕北地处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带, 与民间原有的其他艺术相容共生,最终形 地方乐器,使“道情”的演唱有了进一步
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 成独具特色的艺术品种。
节所代替,其创作形式、欣赏场所也随之 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以元曲为例。元杂剧不像宋词,它篇 幅较长且以舞台表演为形式,具有故事情 节,其唱词经过文人的精心改良变得直白 如话,甚至有的显得略微粗俗,但却十分 通俗易懂,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就 其演出场所而言,文人们既然已经走出了 宫墙与豪宅,沦为了寻常百姓,其艺术作
社会实践报告-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报告题目: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所在院系:专业:小组成员:学号:关于陕北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状况的调查摘要:陕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远古至近现代,陕北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占据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位置;陕北不仅孕育了古老的东方文明,还用厚厚的黄土哺育了中国革命.陕北地区所拥有的积淀深厚、历史悠久、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在整个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陕北民俗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调查陕北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状况,全面发现陕北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从而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其民俗文化,使黄土文化源远流长。
关键字:陕北文化黄土民俗引言:文化属于社会范畴,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与人类的存亡相始终,它是历史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陕北文化是指在陕北高原这块特定的黄土地上, 各族人民在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陕北高原北靠鄂尔多斯高原,东尽黄河,南接八百里秦川, 西连河套,处于北方游牧区向中原农耕区的过渡地带。
这一地缘关系决定了陕北文化处于草原文化、三晋文化、秦文化、河套文化的包围之中,并受着这些文化的影响。
这些年来, 陕北文化越来越受到海内外的关注,许多文人学士们涉足于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和研究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看重陕北文化,将它进行研究,足见其在民族文化史上所踞的重要地位。
正文:一、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意义与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文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全国人民今后五年努力奋斗的伟大目标。
按照中央的要求,加快各地文化艺术创新型体系建设,推动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忽视的紧迫任务.而通过发展各地先进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才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非遗
2。。8年
”
视 角 下 的 陕 北道 情 探 究
,
ō
,
【 摘时期。要 】 陕 北道情是 陕 西 陕北 地 区 的 一 种 艺 术 表 现 形 式
的 时候
, ,
也是 戏 曲剧 种 之 一
,
在 历 史上
, ,
,
陕北道情 有着 重 要 的历 史 地 位 和 发 展
。 。
也有辉煌
,
, ,
”
”
,
,
,
,
,
。
,
。
。
,
,
,
,
北 道 情 中的剧本的结构还是语 言 的风格 还是 艺 术 特色 都融 入 了 陕 西 的 艺 术 地理 历 史 文化特 色 具有 活化 石 的意 义 困 此 陕北 道 情 己 经 面 临 着 保 护 这 些优 良 的文 化传 统的 局 面 陕 北 道 情 的保 护 必须从 传 统剧本的内 容 特 征上 就加 以 保 护 从 陕 北 道 情 的内容来 看 其 实有很 多 包 含 了 陕北 地 区 的风 俗 文化特 征 的 有 些 传 统的剧本 包 含 了很 多 民 俗 风俗 的现 象 比如 有 探 讨 男 女 感情 和 天 地 之 间哲 学的 问题 剧 本的框 架 更 是 历 经 几 代 民 间艺 人根 据 自 己 的 经 历 和 人文特 征凝 聚 而 来 凝 聚 了 很 多代 陕北 艺 术特 色 困 此 保 护 陕北 道情 其 实就 是保 护 陕北文化 历
,
[ 关 键 词 ] 非遗 ; 陕 北道情 ; 探究 [ 基 金项 目 ] 本 论 文是 2 0 1 5 年 度 陕 西 省 艺 术科 学规划项 目 [ 作者 简介 ] 韩 慧 ( 1 9 8
。
一
,
项 目编 号
,
: :
0 2
1 5 5丫 。 1 5
,
项 目 名称
。
非遗
”
视 角 下 的 陕北道情研究
。
)
女
,
延 安大学 鲁 迅 艺 术 学 院
研究 方 向
声 乐 教学 与 理 论
陕北 道情 是陕 西 陕北 地 区 的 一 种汉族的戏 曲剧 种 之 一 陕 北 道 情 发 源地 在陕北清涧 县 东解 家沟 的 玄武 村 原 名就 叫 清涧 道 情 源 自 于 清朝 道 光 年间 在陕 西 沂 州 的一 些 道 情 的 艺 人 到 清涧 演 出 结 合 了 山西 道 情 的 艺 术特 点 又与 清涧 当地 的 民 歌 比如 秧 歌 等 艺 术特 色 结 合 在 了 一起 形 成 了最 早 的清涧 道 情 在 2 0 0 8 年的时候 陕北 道 情被 入 选 为我 国 第 二 批 国 家级 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 录 成 为 了 我 国 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宝 贵 财 富 其 实 所 谓 道情 最 先 起源 于 古代的 道 士 的念 经和 演 唱 关 于 道 教 中的 情理 二 开 始的 道 情 最 开 始产 生是 在唐 代 其 艺 术 特 色 多适 用 于 诗歌的赞 颂体 到 了民 间 后 吸 收 了 民 间的词 调 和 曲牌 演变 成 了 新 的 道 情 陕北 道情 的发展 有 其 一 定 的历 史 背景 和 历 史 原 困 陕北 道 情 在表 演 的 过程 中 多 用 说 唱 和 地 摊坐 唱 还 有 化 妆 表 演 和 舞台 演 出 等 形 式 但是陕北 道情 的发 展 和 道 教 是 有 密切联系的 和 道 教 的发 展 有着 一 种无 法割 裂 的戏 曲 艺 术的表现 形式 一 非 物 质 文化遗 产视 域下 的陕 北道 情发展 现 状 陕北 道情 被列 入 我 国 非物质 文化遗产 作 为对 陕北 道情 这 一 宝 贵 财 富的保 护起 到 了 很好 的 作 用 长期 以 来 时代遗 传 下 来 的陕北 道 情 都是 采 取 的 口 耳 相传 的 形 式 这 种形 式包 括 了 家 庭的 传承 和 区 域 性的 传承 近 年 来 随 着 社会 的发 展 陕北 道 情 的 家庭 传承 和 区 域 性 传承都 在慢慢的消 亡 其 艺 术 现状 表 现 十分 不 容 乐观 首 先 作 为 陕北 道情 的行 家 多数在 于 老年人 陕北 道情 的 传承 面 临着 断代的 危 险 老年人在慢慢的 离开 人世 通 过 口 耳 相 传 留 下 来 的东 西 和 优 秀 的 艺 术传 承 是越 来越 少 甚 至 许 多原 始的剧本 面 临着 绝迹的危 险 其次 陕北 道情 市场也是越 来 越狭 窄 历 史 上 陕北道 情 曾经 有 过 辉 煌 的时期 但是随 着 社会的发 展 现 在 陕北 道 情 越 来 越 不 能 够适 应 新 时代的 生 活 如 今 的陕北道 情 的演 出 活动 多 数都是在 农 村 庙 会 上 陕北 道 情 的没落也代表 着 陕北 道 情 的发 展 有着 下 滑的趋 势 并 且 了 解 陕北 道 情 的人也越 来 越少 再 次 陕北 道情 困 为包 涵 了 丰 富的 道 教 和 历 史文化 知识 青年 一 代 了 解 陕北 道 情 内涵 的人越 来 越少 后 继者 更 是少 之 又 少 有个 别知晓陕北 道 情 重要 的 也 不 了 解其 文化 内涵 陕北 道 情 若 果 再 不 发 扬 只 会 面 临着 失传 和 灭绝的危 险 最 后 作 为 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 宝 贵 财 富 陕北 道情 的研 究 无 论从 演 唱 方 式还是 内涵 的 深 入 研 究 都 必须 引进 专业 的研 究 人 员 进 行研究 专 业 研究 人 员 的缺 乏 也是陕北 道情 不 能发 展 的 重要 原 困 而 专 门研究 人 员 研 究 陕北 道情 可 以 把 陕北 道 情 的发 展 推 向新 的高度 二 探究 非遗视 角下 的 陕 北道 清的 传 承 首 先 作 为 陕北 道 情 有 许 多 原 始 的 传 统 的文化 历 史 困 素 陕北 道 情 本 身就 是 一 部文化 历 史的优 秀传承 无 论是在 陕
陕 北道情 被入 选 为 我 国 第 二 批 国 家级 的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成 为 了 我 国 的 非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宝 贵 财 富
将会 面 临灭 亡
:
“
但是
近年
来
,
陕 北道情 的 发 展 却 不 容 乐 观
如 果 陕 北道情在非遗视 角 下 在不把保 护 引 向 发 展 和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