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至运”、“至静”的双重性特点
人体五脏之论脾
人体五脏之论—脾
五脏指人体中心、肝、脾、肺、肾五个脏器的合称。
脏,古称藏。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故又名五神脏。
由于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以五脏在人体生命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主统血,在体合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全身肌肉的营养要依靠脾输布和化生营养物质来供养。
脾气健运,则身强体健,肌肉中满。
若脾失健运,则肌肉消瘦,四肢疲惫,甚至瘘弱不用。
脾气健运则唇色红润泽丽,若脾失健运,则气血不足,致使唇色淡白无华。
脾与胃
脾与胃作者:伏帅兰政文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2年第11期中医解读脾●●●●脾位于腹腔上部,膈膜之下,与胃以膜相连,故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
脾的生理功能有三: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和运化水湿的功能。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健全,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并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倦怠、消瘦、气血不足和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水肿等病症。
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
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生血,是指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
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
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
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升清降浊这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输布和脏腑位置相对恒定的功能。
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甚或脾气下陷,导致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胃●●●●胃是腹腔中容纳食物的器官。
其外形屈曲,上连食道,下通小肠。
胃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脾胃常合称为后天之本。
中医与诊断—脾
脾同学们好!我们继续学习,五脏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脾,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中医的脾完全不等于左胁下面的脾脏。
中医的脾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脾位于中焦,脾和胃相为表里,共同完成整个消化功能。
所以我们在讲脾的生理功能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到胃,共同来讲述。
下面我们来学习脾的生理功能和相应病理变化。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叫做脾主运化。
其中,运是指运输,化是指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可以运输和消化两大类物质,一是运化水谷,一是运化水液。
运化水谷,就是消化饮食物。
运化水液是特指对饮食物中水分的运输、消化和吸收,以及代谢。
我们先来看看脾运化水谷。
脾的运化功能正常,饮食水谷才能够化为精微物质,转变成为气血津液,充养人体。
我们来看看饮食物的消化过程。
饮食入胃,胃的受纳腐熟,将食糜传给小肠,小肠的分清别浊的功能,将一部分有营养的物质吸取出来,浊的部分继续传向大肠,大肠将糟粕中的水分吸取出来,然后传导糟粕,变成粪便排出体外。
整个消化过程,是属于胃降功能的体现。
在胃降的过程中,营养物质,也就是水谷精微被脾提取出来,转变成为气血津液,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送到全身。
脾把水谷精微变成气血津液,提升到肺的过程,我们称为脾升。
气血的形成都是脾和胃的功能正常的体现,所以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出生之后,营养都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气血,所以我们又把脾胃称为后天之本。
如果脾失健运,胃气也不降,停聚中焦,首先会出现中焦的胃胀,腹胀。
胃胀腹胀,则食物不能够吃下,就会表现出纳少、纳呆、纳差。
脾不升清,营养物质不能够被提取出来,清浊混杂而下,而出现便溏。
因此,如果脾失健运,整个消化道就会表现出从上到下的症状:在上为纳少、在中为腹胀、在下为便溏。
所以我们把纳少、腹胀、便溏称为脾的定位症状,或者称为脾的必有症状。
脾的运化还体现在脾主运化水液,就是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它能够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聚。
当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可以生成气血,也可以使得我们体内的水液代谢正常。
五脏之四:脾(仓廪之官)
五脏之四:脾(仓廪之官)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脾气主升,具有运化水谷、水湿之功,并能统摄血液,是消化系统的主要脏腑之一。
其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其经脉与胃相连,形成表里关系。
(1)脾的生理特性脾的生理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喜燥而恶湿。
脾之所以喜燥恶湿,是与其主运化水湿的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
脾胃在五行中属土,但按阴阳来分类,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脾的阳气易衰,阴气易盛,脾又主运化水液,然湿邪侵犯人体,最易伤害脾阳。
脾阳虚衰,不仅可引起湿浊内困,还易引起外湿侵袭。
故《临证指南医案》说:“湿喜归脾者,与其同气相感故也。
”脾喜燥恶湿的理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即在治疗脾虚湿滞的病证时,宜用燥湿化湿之品。
2、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位于人体中焦,心肺居其上,肝肾居其下。
所以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皆以脾为其枢纽。
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下降,肾阴升腾,也以脾为升降之枢。
五脏之精,悉运于脾,脾旺才能清气上升布散。
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肺气通调水道,肾之气化蒸腾,无不以脾为枢纽。
故脾胃互相配合,升降协调,则使气血水津布散通利,气机升降得宜,生发之机旺盛。
若脾虚气弱,枢机不利,则种种病变莫不由之而生。
对此种病变,总以调整脾胃,转动枢机为要。
3、脾与长夏相应。
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长夏季节居于夏秋之交,为阴之始。
长夏季节,湿气当令,而脾为至阴之脏,故脾气旺于长夏,脾病则在长夏季节可以好转,但长夏湿气过盛,又容易损伤脾脏。
(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运化"运",有运输、布散之意,例如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运输布散等;"化",有变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饮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
脾主运化就是将水谷消化成为精微物质并将其运输、布散到全身。
脾
一、解剖位置: 脾位于腹腔上部,隔膜之下,在左季胁的深部,附与胃 的背侧左上方以膜相连。 二、形态结构: 脾是一个形如镰刀,扁平椭圆弯曲状器官,其色紫赤。 三、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脾主生血统血、脾主升清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 思,在液为涎,与长夏相应。 五、别称:“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六、属性:为阴中之至阴,五行属土 七、特性:脾喜燥恶湿
二、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脾主肌肉四肢 (1)概念和功能: 泛指机体的肌肉、脂肪及皮下组织。肌肉收缩能 产生力量,具有进行运动的功能。 (2)脾主运化,吸收水谷精微,以充养肌肉。 (3)生理作用:脾气健运,吸收水谷精微充足, 则肌肉丰满,健壮结实,运动有力。
(4)病理表现:脾失健运,吸收水谷精微不足, 则肌肉消瘦,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课后习题
1、为什么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 本”? 2、为什么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3、何谓脾主升清,其生理作用及病理意义如 何? 4、何谓脾主统血,其作用机制为? 5、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如何?
3、脾在志为思:
主要是脾的运化功能,即脾吸收水谷精微为思虑 情志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又因心总领情志,故又有思 发于心应与脾之说。 病理上若思虑太过,则会影响心脾,引起脾气郁 结,运化失常,可见食欲不振、腹胀、泄泻等症;亦 可引起心神不安,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
4、脾在液为涎:
(1)生理上,脾胃功能正常,气阴充足,能分泌 涎液润泽口腔而不溢于口外。 (2)病理上,若脾胃阴虚,涎液分泌不足,可见 口干舌燥;若脾气虚弱,气不摄津,可见涎液从口角 流出;若脾胃不和,可导致涎液的增多或减少,影响 食欲和消化。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主四肢⾁,包括肌⾁、脂肪和⽪下组织,有保护内脏、抗御外邪和进⾏运动的功能。
肌⾁的腠理称为肌腠。
脾在体合⾁,是指脾具有运化⽔⾕精微、充养肌⾁和四肢的功能。
正如张志聪注释《素问·五藏⽣成》所说:“脾主运化⽔⾕之精,以⽣养肌⾁,故主⾁。
”若脾失运化,精⽓⾎津液⽣化⽆源,长期必致肌⾁瘦削,软弱⽆⼒,甚⾄痿废不⽤。
健脾胃⽣精⽓是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素问·痿论》称为“治痿独取阳明”。
四肢⼜称“四末”。
⼈体的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精微及津液的营养和滋润,以维持其正常的⽣理活动,故称“脾主四肢”。
脾⽓健运,则四肢的营养充⾜,活动轻劲有⼒;若脾失健运,传输⽆⼒,则四肢的营养缺乏,可见倦怠⽆⼒,甚或痿废不⽤。
2.在窍为⼝,其华在唇脾开窍于⼝,是指⼈的⾷欲、⼝味与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
⼝腔主接纳和咀嚼⾷物,⾷物经咀嚼后,便于胃的受纳和腐熟。
脾的经脉“连⾆本,散⾆下”,⾆⼜主司味觉,所以,⾷欲和⼝味都可反映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
脾⽓健旺,则⾷欲旺盛,⼝味正常,如《灵枢·脉度》说:“脾⽓通于⼝,脾和则⼝能知五⾕矣。
”若脾失健运,湿浊内⽣,则见⾷欲不振,⼝味异常,如⼝淡乏味、⼝腻、⼝甜等。
脾之华在唇,是指⼝唇的厚度、⾊泽可以反映脾⽓功能的盛衰。
脾⽓健旺,⽓⾎充⾜,则⼝唇厚实、红润光泽;脾失健运,⽓⾎衰少,则⼝唇较薄、⼝唇淡⽩不泽。
3.脾在志为思,是指脾的⽣理功能与思相关。
思即思虑,属⼈体的情志活动或⼼理活动的,⼀种形式,⽐思维、思考等概念更⼴。
思虽为脾志,但与⼼神有关,故有“思出于⼼,⽽脾应之”之说。
正常思虑,⼈⼈皆有,对机体有益,并⽆不良影响。
但思虑过度,或所思不遂,则会影响机体正常的⽣理活动,引起⽓机障碍,导致⽓滞或⽓结,即所谓“思则⽓结”。
思虑太过,最易妨碍脾⽓的运化功能,致使脾胃之⽓结滞,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因⽽出现不思饮⾷、脘腹胀闷、头⽬眩晕等症,所谓“思伤脾”。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的主要生理特点脾主运化: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 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运化水谷,即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布散作用。
饮食物经过口腔、食道进入胃后,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然后下降到小肠分别清浊,这期间,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才能把饮食水谷消化成可以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
同样,亦要靠脾的转输,才能将这些精微物质输送到各脏腑组织器官,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脾的运化水谷的功能,全赖于脾气,只有在脾气强健的情况下,水谷精微才得以正常的消化吸收,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从而使人体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若脾气虚损,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则可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甚则面黄肌瘦,倦怠乏力等病变。
还可因气血生化不足、正气虚损而变生它病,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 运化水液: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脾运化水液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
由于脾位于人体中焦,故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只有脾气强健,则运化水液的功能才能正常发挥,方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的停滞,亦就防止了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产生。
由于人出生后,主要靠从饮食物当中摄取营养,而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主要靠脾的运化功能来完成,脾胃的运化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故有“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
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在理论上的高度概括。
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在防治疾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营养,饮食有节,保养脾胃,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
如金代医家李杲即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中医护理学重点-藏象(上)
中医护理学重点-藏象(上)血液运行于经脉之中不致溢于脉外,是由脾脏所主。
各脏腑中,胆是奇恒之腑。
各脏腑中,三焦不是奇恒之腑。
心在液为汗。
肺在液为涕。
脾在液为涎。
藏血为肝所主。
脾的生理特点之一是:喜燥恶湿。
元气运行的通道是三焦。
与发育、生殖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机制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调节呼吸的脏腑为:肺肾。
肺在体为皮毛。
具有通调水道功能的脏腑是:肺。
脑为髓海。
血之余为发。
骨之余为齿。
脾脏其华在唇。
血液的运行与肾脏关系不密切。
人体水液代谢与胆脏腑无关。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之阳气。
具有通行元气和运行水液作用的脏腑是:三焦。
为全身阳气之本的是肾阳。
肾脏“开窍于耳”。
能主二便有脏腑是肾。
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是胆。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主要指的是胃。
小儿因门迟闭、骨软无力,主要与肾脏有关。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肺、脾、肾。
“气不足便是寒”是气的温煦作用失常。
对津液输布起主宰作用的脏是肾。
营卫之气的共同点为来源相同。
“见痰休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基本是气能行津。
血和津液的共同功能为滋润和濡养作用。
与气能摄血最相关的脏是脾。
与气虚关系最密切的两脏是肺与脾。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津血同源。
三焦通利不是血液正常运行所必需的条件。
营气通过何途径循行于全身十四经脉。
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
呕吐物不属于津液正常排泄途径。
肺脏与津液的生成关系不密切。
汗液、唾液、肠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水湿不属于津范畴。
与人体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脏腑是肾。
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血。
与血液运行没有直接关系的脏腑是肾。
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是心气。
与气的生成关系不密切的脏是心。
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现象,是气的推动作用功能失常。
“气有余便是火”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失常。
水谷精气与清气相结合关系到宗气的生成。
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气是宗气。
营气的生理功能为:构成血液。
(完整word版)病机十九条解读
病機十九條【文獻出處】:【課本參考】:【解釋】: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
前人把疾病某些類同的症候,歸納於某一病因或某一肺的範圍內,作為辨証求因依據,列為十九條,其中屬於六淫的十三條,屬於五臟的六條。
掌握這些病機,對一些比較複雜的症狀起有執簡馭繁的作用,但它只是一種粗略的分類歸納,臨証必須聯系具體病情,全面分析,才能切合實際.病機十九條是:1.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意指一般的內風疾患,出現頭目昏花,肢體動搖等症狀,多用肝的病變。
2。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意指一般的陰寒內盛,出現筋脈攣急,關節屈伸不利(兼見面色[白光]白,形寒肢冷,小便清等),多屬腎的病變.3。
諸氣[月賁]鬱,皆屬於肺。
意指一般因上焦氣機不利而出現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狀,多屬肺的病變.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意指一般水濕瀦留而出現浮腫脹滿的症狀,多屬脾的病變.5.諸熱“瞀瘛”,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神志昏迷,抽搐症狀,多屬火証.6。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意指一般皮膚瘡瘍,出現睄鰩k痛瘙癢的症狀,多屬心火熾盛,血分有熱所致.7。
諸厥“固泄”,皆屬於下。
意指一般的厥逆、便秘,泄瀉等症候,多用下焦的病變。
8。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意指一般的痿症、氣喘、嘔吐等症候,多屬上部肺胃的病變。
9.諸痙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意指一般熱病出現口噤、寒戰鼓慄,神志失常等,多屬火証。
10。
諸痙項強,皆屬於濕。
意指一般身體強直或頸項強硬,轉動障礙,多屬濕証(濕濁傷於筋脈肌膜)。
11.諸腹脹大,皆屬於熱。
意指一般腹部堅硬脹滿(兼見便秘、尿澀、煩熱、口苦等),多屬熱証.12.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意指一般氣逆上衝,如連聲響亮的呃逆、噴射狀嘔吐等,多屬火証.13。
諸躁狂越,皆屬於火.意指一般出現煩躁發狂,舉動失常的症狀,多屬火証。
14.諸暴強直,皆屬於風.意指一般突然出現筋脈強直拘攣的症狀,多屬風証。
15。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意指一般出現腹脹腸鳴,叩之有鼓音,多屬於熱.16。
中药执业药师药综必考知识点
中药执业药师药综必考知识点一、中医基础理论相关。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如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等。
- 阴阳的相互关系。
- 对立制约: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正常情况下维持动态平衡,如自然界的四季寒暑交替。
- 互根互用:“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人体的气和血,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
- 消长平衡:包括此长彼消、此消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如四季阴阳的消长变化。
- 相互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也有体现,如某些热性疾病发展到后期可能出现虚寒症状。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火曰炎上(温热、上升、光明等性质);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金曰从革(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
- 五行相生相克关系。
-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如肝(木)藏血以济心(火)。
-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如肝(木)木条达可以疏泄脾(土)土的壅滞。
- 五行相乘相侮:相乘是过度克制,如木乘土(肝气犯脾);相侮是反向克制,如木侮金(肝火犯肺)。
3. 藏象学说。
- 五脏的生理功能。
-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主神明,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
- 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主统血。
脾开窍于口,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等),主藏血。
脾主运化功能解读
脾主运化功能解读脾主运化,升清,统血,思虑。
解读脾主运化运:运转,输送(主要是水液)。
化:消化吸收(水谷精微)。
食物先入胃,进行腐熟。
一部分进行吸收,剩余部分下传给小肠,小肠再进行吸收后余下传给大肠,这时只剩下水分和糟粕。
胃小肠大肠三者吸收的精微物质传给脾,脾来进行吸收和消化。
例如有人很能吃,但是一会就饿,身体会出现心慌,气短,困乏,四肢无力。
脾主肌肉,四肢。
当四肢无力又非常能吃时,是消化吸收不好,也就是脾的运化不好。
能吃,却出现痰湿,大便粘腻,四肢无力,心慌气短,这就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特别是胃热的人很喜欢吃凉的,很能吃。
胃热食物腐熟快,胃空了就会感到饿。
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就会气血不足。
营养物质吸收的多少,取决于脾的运化功能的强弱。
胃,小肠,大肠参与食物的腐熟和吸收,没有参与运化,脾就是把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营养物质进行消化吸收,最后通过脾生成气血肾精等等。
辟谷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让胃小肠大肠负担变轻,也是有助于脾的休息。
少吃多餐也是养脾。
脾,一是要把胃大小肠吸收的营养进行吸收消化,二是把这些营养精微向身体其它脏腑输送,脾处中焦,主气机升降。
脾会把吸收的水分转化成津液。
当喝了水就去小便,是因为脾不运化了。
脾经上的漏谷穴。
大便不成型,完谷不化,就是胃大小肠吸收的营养,脾不能转化成气血,漏了。
所以要养脾。
气血足了,抵抗力就强了,不易感冒,白细胞也就上来了。
脾经的大包穴,在腋下。
大是天边的意思,包是包揽。
大包是包揽了身体所有运化的机能。
如果大包穴疼痛不舒服,说明脾虚了,脾虚容易生内热,是虚热。
实热是吃多了积食了,可以刮痧或者吃清凉药。
虚热吃凉药会越吃越严重,膀胱经和泻火穴刮痧效果也不太好。
虚火要刮健脾穴。
虚火就是脾运化不好,气滞导致内虚,津液少了,阴就虚了,会生内热。
阴虚就要健脾。
案例小孩7,8岁,每次嗓子疼,或肺炎之前孩子都会说腋下不舒服,此处是大包穴,说明孩子脾虚了,不运化,不产生很多津液,就会出现肺的问题。
脏腑的气机圆周运动及解释
脏腑的气机圆周运动及解释阴阳五行天地未分,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
浮升之清气为阳,沉降之浊气为阴,于是阴阳始分。
清气浮升而亲上,是为天,浊气沉降而亲下,是为地。
天地之间,化生万物,而万物皆阴阳之所变化,所以万物之生长、变化、消亡,皆取决于阴阳。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之间,是为中气。
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也。
枢轴旋转,清阳半升于左,则为木,木性升发,故其气温;清阳全升于上,积温成热,则为火,火性上炎,故其气热;浊阴半降于右,则为金,金性收敛,故其气凉;浊阴全降于下,积凉成寒,则为水,水性蛰藏,故其气寒。
水、火、金、木,名曰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名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升降浮沉之所变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
阳升于岁半之前,半升为春,春之气温,属木;全升为夏,夏之气热,属火;阴降于岁半之后,半降为秋,秋之气凉,属金;全降为冬,冬之气寒,属水。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曰,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火令之后,名曰长夏,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
五行之理,有相生、相克制化也。
相生者,滋生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也。
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阻其寄宫于西南,其时湿盛,故土之气湿也。
水火交蒸,乃生湿气,长夏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生湿,所以湿乃水火之中气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也。
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上气,则水不过润。
浅谈脾为阴中之至阴
浅谈脾为阴中之至阴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过程中,本人对“脾为阴中之至阴”这句话一直理解不透彻。
“至阴虚则阳气绝而不降,至阳盛则阴气微而不升”。
这里的“至阴”指脾,“至阳”指三阳(太阳,少阳,阳明)。
意为“脾虚至极则阳气耗绝而至气机有失升降,阳气太过则阴津过多耗损而无生机。
”从生理角度说,太阴是主运化的,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它所主管的阴液的量是最大的。
《黄帝内经》把它叫做三阴。
少阴是主水的,也主藏精,但是水液的量是仅次于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和水湿,少阴它所管的阴液的量属于二等,因此它是二阴。
厥阴是主藏血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是一阴。
三阴、二阴、一阴,是根据五脏中它主管阴液的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出自郝万山《伤寒论讲稿》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从水液论述,人体的水液全部通过脾运化上注于肺,然后通过肺脏的宣发肃降,一部分从体表以汗液形式发散,一部分下注,通过肾主司二便作用,排泄出体外。
脾运化的水液量要比肾主水液的量要多,所以为太阴,而脾又位于身体下部,就五脏来说他是阴中至阴。
据《内经》及后世医家所论,《中医基础理论学习指要》一书中总结“脾为阴中至阴”有如下几层含义:1、“至”,作“转输”解。
脾脏及“传化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能受纳水谷、运化精微排出糟粕,又是人体气机升降转输的枢纽,含上传下达之意于其中。
2、“至”,作“到达、始至”解。
脾通于长夏,居夏秋之间,季节至此开始由阳转阴、由热转凉。
3、“至”,作“至极”解。
①脾在五脏中属阴,在经脉中属足太阴,在人体位居中偏下,以太阴居阴位。
②脾通于土气,其体象地,而土地是自然界最大的阴体,《素问,玉机真脏论》谓之“孤脏”,“孤”有“大”之意。
4、“至”,作“归”解。
土为万物之所归。
5、“至”,作“化生”解。
脾主运化,为化生血液之源,血属阴。
“脾为阴中之至阴”是其在人身所处位置、生理功能、与季节通应等诸多方面的高度概括。
“至阴”也是肾的代称、又是足太阳膀胱经一个穴位的名称,有着不同的解析和运用。
“脾主五脏之气”基础理论详解
“脾主五脏之气”基础理论详解
五脏之中,脾属土居中,脾运化水谷、津液以灌溉肝、心、肺、肾四脏,为滋养元气之本、气机升降之枢;人身五脏六腑非脾胃不养;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脾胃以安五脏;足见脾在五脏之中的核心地位。
五脏之气对引发和维续五脏正常功能至关重要,《脾胃论·阴阳寿夭论》云:“地气者,人之脾胃也,脾主五脏之气” 。
“脾主五脏之气” 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
1 、“脾主五脏之气” 之哲学基础
2 、“脾主五脏之气” 之整体观
3 、“脾主五脏之气” 之系统观
4 、结语
脾脏象是一个寓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体用合一的复杂性科学概念。
“脾主五脏之气” 反映脾对机体的整体与系统调控,体现以脾为核心的整体观和系统观。
整体上,“脾主五脏之气” 在生理观、病理观、发病观与治疗观、养生观等体现脾在五脏中的核心与主导地位。
系统上,从脾-胃、脾-肺、脾-心、脾-肝、脾-肾、脾-脑等系统阐释脾与脏腑的相关性及其主导地位,为“脾主五脏之气” 提供理论依据。
中医脾的基础知识
中医脾的基础知识
①指五脏之一,与胃相表里,主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供应各方面的需要,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②指推拿穴位名。
脾概念①五脏之一,位于中焦,居膈之下,与胃相表里。
②推拿穴位名,脾经。
脾中医解读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统摄血液。
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脏器。
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气的运动特点是主升举。
脾为太阴湿土,又主运化水液,故喜燥恶湿。
脾在体合肌肉而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属络于脾与胃,相为表里。
脾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与长夏之气相通应,旺于四时。
推拿穴位名。
见陈氏《小儿按摩经》。
又名脾土、脾经。
①位于拇指远端的指腹面。
治脾胃虚弱之疳积之泄泻等。
《针灸大成》卷十:“饮食不进,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黄,四肢无力用之。
”②位于拇指桡侧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于脾 ” 。“ 谷” 字 意为 两 山之 间通 水 之 道 , “ 谷气 ”
1 . 3 脾 主 四肢 王 冰 在 注解 《 素问 ・ 汤 液 醪醴 论 》时
说: “ 四极言 四末 , 则 四肢 也 ” 。朱 熹 注 : “ 四极 , 四方 极 远 之地 也 ” 。脾 气散 精 , 唯 有其 运 劲 健 , 方 可把 水 谷 精 微 运送 到 四肢末 端 , 以生 养肌 肉 , 主 四肢 的运 动 。因此 脾 的 运化功 能正 常与 否 , 也将直 接影 响 到 四肢 的运 动 , 乃 至 整个 身 体 的 运 动 状 况 。如 果 脾 失 健 运 , 则“ 四肢 不 得 禀水谷 气 , 气 日以衰 , 脉道 不利 , 筋 骨肌 内 , 皆无气
水分 穴名 之意 , 即是 分流 水液 之处 , 张 氏所 谓 水谷
所别 之处 , 而 其 有 分 流 水 湿 之 效 。 张 氏 多 用 于 治 疗 虚
寒及寒 湿 泄泻 , 采 用灸 法 , 灸 量 为 5~ 7壮 , 或灸至“ 腹
呜如 雷 ” , 则是“ 水道行 之 候 ” 。至 于该 穴 的定 位 , 目前
6 阳 陵 泉
“ 邪 去正 安 ” 的学 术 思 想 ; 其 针 灸 治 疗 临床 经 验 , 仍 值
得 我辈认 真学 习及 借鉴 。
参 考 文 献
[ 1 ] 田元 生 . 《 儒 门 事亲》 刺 络 泻血针 法初 探 [ J ] . 中医研 究, 1 9 9 6, 9
( 5): 41 .
至刚 至柔 , 肾至强 至巧 等 , 此文 笔 者将 结 合 《 黄 帝 内经 》 主要 论述 一下 脾“ 至静” 、 “ 至运 ” 的双重性 特点 。
1 脾 至 运
并 为 胃行其 精 液 , 供 给全 身 , 如《 素问・ 经 脉别 论 》 中道
“ 饮入 于 胃 , 游溢 精气 , 上 输 于脾 , 脾气 散 精 … …” 。另
脾 的病 理就 会 表现 为腹胀 , 脘痞 。 1 . 2 脾 为 之 使 《 素问・ 刺 禁 论 》日 : “ 脾为 之使 ” 。 使, 原 意是使 者 , 使节 的意 思 , 在 这 句 话 中主要 是 指 脾
主运 的 功 能 。故 如 王 冰 之 注 云 : “ 营运不 已, 糟 粕 水 谷, 故 使 者也 。 ” 脾 气 可 以促 进 食 物 的消 化 和 吸 收 ,
都认 为是 在脐 中上 1寸处 , 而 张氏有 明确 表述 , 认为 是
在脐 中上 1 . 5寸处 。 笔者 认 为 , 这 可能 是 后 世传 抄 错 误 或者 是其 门人 补入 错误 导致 的 。此 处 因定位 不 同而 导 致疗 效 的差异 , 有待 后人 进一 步进 行临 床验证 。
・
1 3 8 8’
光明中医 2 0 1 5年 7月 第 3 0卷 第 7期
C J G MC M J u l y 2 0 1 5 . V o l 3 0 。在取 穴方 面 , 除 精炼地 选 取经穴 或奇 穴 以外 。 还常选 取 阿是穴 , 即病变 局部 。张 氏认 为 , 对 于皮肤 或 软组织 等病 灶局 限性疾 病 , 局部 取 穴 施 术 , 驱 邪 更捷 , 疗 效更 佳 。在治 法 方 面 , 不 仅 在 针 刺 和 灸法 方 面 有 自 己 的经 验 , 更 是 对放 血疗法 有独 特 的见解 , 或是 药物 与 针灸 、 刺血 相 结 合 治 疗 疾 病 。张 氏认 为 , 刺 血 同 于 发 汗, 亦 为发 汗之 一端 , 为 重要 的驱 邪 手段 之一 。综 上 , 张 氏针 灸治 疗 的学 术 思 想 , 亦 是 以驱 邪 为 主 , 紧扣 其
外, 脾 气还 可 以吸 收 和 传 输 水 精 , 调 节 身 体 的 水 液 代 谢 。上述种 种全 要依 靠脾 主运 的功 能才 得 以实现 。
“ 运” 有运行 、 转 动 的意 思 。《 说 文解字》 解 释 为
“ 移徙 也 ” , 《 注》曰 : “ 行 之不 息也 。 ”
值或 意义 的共存 、 并置, 并 结合 在某 一事 物之 中 的存 在
状态 … 。对 立 的双方 奇妙 的混 合 交织 在 一 起 , 彼 此 依 存, 且 又相 互包 含 , 在 某一 性质 的表 面下潜 藏 着另一 种 特性 。笔 者认 为五 脏也 同样 具 有 双重 性 的特 征 , 如 肝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0 7 . 0 0 7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5 ) . 0 7 . 1 3 8 8  ̄2
“ 双重 性 ” 是 指两 种对 立 的 、 相 反 的要 素 、 性质 、 价
[ 2 ] 李芄柳 , 杨克卫. 张 子 和 对 刺 络 放 血 疗 法 的 贡献 [ J ] . 吉林中医药 ,
2 0 08. 2 8( 9): 6 2 8.
( 本 文 校对 : 刘言言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7— 0 8 )
脾“ 至运 ” 、 “ 至静 " 的双重 性 特 点
王之 光 周 发 祥
摘要: 脾因其具有主四 肢、 通于谷气、 营运水谷、 不主干时的特性, 以运行不息为健, 故称其“ 至运” ; 又因其属土应湿、 在志为思、
化生营气, 其性以静顺为要, 故称其“ 至静” 。所以脾具有“ 至运” 、 “ 至静” 的双重性特点。 关键词: 脾; 运; 静; 土; 思; 营气; 湿气
在腰 胯 痛案 中 , 女僮 服 药泻 下 , 使 少 阳相火 得平 之
后, 女僮 仍感 觉腰 胯 微 痛 , 接着 张 氏给 予 针 刺 阳 陵泉 ,
自此疼 痛方 愈 。阳 陵泉 有疏 通 少 阳经 气 的 功效 , 这 正
是 张 氏循 经 取穴治 疗疾 病 的经验 应证 。
张 氏是 主要运 用 药 物治 疗 疾 病 的名 家 , 其 用 药特 色 可谓别 具一 格 , 同 时在 针 灸 疗法 方 面 也 有 不 可 忽视